导航:首页 > 品牌介绍 > 央美羽绒服

央美羽绒服

发布时间:2024-12-09 09:16:03

① 去北京必须要做的事情有哪些,计划去北京游玩,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

1、计划去北京游玩,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
北京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很多游客都想去游玩,在游玩之前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呢?首先就是要准备随身物品,其次也要规划好时间,除此之外,旅游攻略也是必须要做的,这样能够方便自己旅行,接下来跟大家具体说明。1.带好随身物品。
除此之外,还有身份证和钱,首先换洗的衣服和牙刷之类的必须要带,这在酒店里虽然有,但是一般不太干净,所以尽量带自己的。除此之外,身份证等相关证件也要带在外面,如果需要住宾馆或者是开车,都可能会查询相关证件,钱是必须要带的,在外面旅游会花很多钱,所以带的钱不够就会很尴尬。2.做好旅游攻略,规划好时间。
在出发北京之前,一定要做好详细的旅游攻略,不能够到了地方之后想去哪玩就去哪玩,这样一方面非常浪费时间,另外一方面很可能导致自己带的钱不够,因此我们可以先在网上查询哪些地方好玩,然后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时间规划好将要去的地方,要在每个景点之间都留足充分的时间,这样等到了地方之后,就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划来进行,非常游刃有余。如果自己的时间允许,尽量不要选在游客比较多的时候出发,因为这个时候会导致景区内人员爆满,极大地影响自己的游玩体验,人少的时候,玩起来才开心。总而言之,在去北京游玩之前,首先带好随身的物品,衣服鞋子,牙膏牙刷等物品,除此之外,也要带好随身的证件,比如身份证和驾驶证等等,带足一定的钱,当然如果时间允许,尽量选择在人少的时候出发,这个时候游玩的体验会更好,出发之前也要做好旅游攻略。
2、在北京的你每天都在忙乎的做哪些事情呢?
很早就看到朋友圈一个有趣的话题——在北京必做的100件事,我想这应该是飘在帝都的人才会有的想法吧,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可能连故宫、长城都不稀得去。
昨夜又翻到这个页面,是一位学霸级的朋友分享的,刚好昨天和朋友聊起她,这个分享又一次加深了我对她的关注,她也飘在北京二十多年,如我一样。
忽然心生好奇,不管总结、尝试这100件事的人背景、年龄、身份如何,能够打卡完成这100件事,也是一个有趣的尝试。兴致勃勃地测试了一下,在过去的23年里我已经完成了74件,大部分都是刚来北京那几年做的,清单里还有26件未完成。
1、去吴裕泰买冰淇淋
2、逛五道营文艺小店
3、在法源寺里逗一次猫
4、去角楼拍张照
5、去北京坊pageone蹭看原版书
6、逛逛名流云集的史家胡同
7、登钟鼓楼听一次晨钟暮鼓
8、去京郊滑一次雪
9、排队买一袋儿鼓楼馒头
10、打卡中西合璧的西什库教堂
11、去一回下雪后的故宫
12、去livehouse看一次摇滚现场
13、逛一次三源里网红菜市场
14、看一次央美毕业展
15、去小西天看场文艺电影
16、去北京人艺看场话剧
17、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抢票
18、吃一回北新桥卤煮
19、去红砖美术馆拍写真
20、参加一次国庆方阵练兵
21、首钢工业园拍一次大片
22、坐人力车游胡同
23、飞一回大兴机场
24、德云社听一回相声
25、海陀山露营看星星
26、半夜逛一次大柳树鬼市
这26件未做的事,有的很容易,比如去哪里逛逛、买什么、吃什么,有些则很难完成,比如参加国庆方阵练兵。人生留点缺憾,是美好的未完成。
3、冬天去北京要带什么
问题一:冬天去北京要带什么物品?  随身带两到三身换洗衣服《内衣,保暖内衣。》羽绒服,帽子手套围巾。因为北京的冬天很寒冷。随身带上有效的证件《身份证》再带一小包保健的药品如《创可贴。感冒药。乘晕宁什么的》方便联络的工具,《手机》别忘了带钱。照相机,或者DV以便照下首都的美景留做纪念,切忌保存好随身的贵重物品,不要把随身的物品交给不相识的人保管。钱物最好放在贴身的衣服兜里,北京刷卡很方便,商场和大型的商店餐馆医院都可以刷卡。游览完北京的美景和名胜古迹以后可以买些北京的烤鸭带回家,最后祝旅途愉快!!
问题二:冬天去北京旅游要注意什么  据专家介绍,冬季出游要注意的事情其实有很多,但是有几项是核心的内容,一定要留意: “纪律一”:防寒保暖是首要任务 冬季的旅游线路,特别是赏雪玩雪的线路,一般都会在北方地区,而北方冬天的气温大抵在0℃― -30℃,有的地方甚至是低于-30℃,所以对于南方市民来说,防寒保暖是最重要的。去年去了哈尔滨旅游的小方就深有感触,因为事前没有留意天气预报,对当地的气温估计过高,穿得少,所以一下飞机就被当地的冷天吓到了,以为是年轻人,挺一挺就过去了,没想到回家以后,手脚都患上了冻疮,现在提起来都心有余悸。所以,冬季到北方旅游,羽绒衣(最好连帽,去高寒的地方一定要戴帽子,因为人体50%以上的热量是从头部和颈部散失的)、高领厚羊毛衣、羽绒裤、手套等等的装备必不可少,还要减少皮肤暴露部位,如果是前往秦岭、长江一线以北,则必须穿上高筒雪地棉鞋。 纪律二:备用药品不可少 冬季天气寒冷,容易得感冒,所以出门,要记得预备羚羊感冒片等易于携带,治疗伤风感冒的药品。另外北方地区爱吃凉菜,不习惯者易“闹肚子”,需备上黄莲片、保济丸等药片。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南方体质的市民还需带备夏桑菊、黄老吉等清热冲剂。 纪律三:保湿不能掉以轻心北方地区的保湿是很多游客都会忽视的问题,很多南方游客到了哈尔滨等北方地区之后,就会流鼻血,他们大多都会不解。原来是干燥惹的祸,以哈尔滨为例,一般的空气湿度都是在20%左右,跟南方地区动辄80%―90%的湿度比起来,相差太大了。如果没有喝上足够的水,会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而引起流鼻血。 “七项注意” 一个也不能少冬天出游,保证了保暖、备药、保湿三项核心内容的“贯彻实施”后,还有很多细节需要留意,专家给我们列出了如下“八项注意”: 注意防滑 冬季北方路面多有冰雪,路面较滑,穿塑料底的鞋容易滑倒。最好穿橡胶鞋底的雪地防滑棉鞋或球鞋,尽量不要穿皮鞋,否则行动不便。在往年的许多例子中,老人家应该是重点防滑的对象,所以经验丰富的导游,都会对长者多加提醒。另外,“寒从脚下起”,从保暖的角度讲,鞋也是重要的一环,一双轻巧而保暖的鞋子是征战冬季旅游的必备“武器”。 注意相机保暖 电子快门的照相机和摄影机,在-20℃以下时,就会出现电池容易“放电”、快门不能按下等相机“失灵”的问题。因此,在户外拍摄完之后,要及时将相机放进外衣兜里“保暖”,用时再拿出来。此外,提醒一句,一定要多准备电池。 注意防雪盲 北方冬季多下雪积雪,雪的反光比较大,出门需要佩戴太阳镜,保护眼睛。如果不幸患上雪盲症的话,治疗的办法是立刻到黑暗的地方,蒙住双眼,把冰湿布放到额前,防止高温加剧疼痛,一段时间后让眼睛慢慢恢复。 注意滑雪安全 对于滑雪这种速度快、灵敏性强的全身运动,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高超技术的人,运动前都必须做好准备活动。游客应选择安全防护设施齐全的滑雪场,并将个人防护设备配备齐全,遵守滑雪场的规章制度,进入与自己滑雪水平相当的滑道。只有当滑雪者的技术水平达到能安全地停住,并能避开滑雪道上的障碍物和其他滑雪者时,才能去较高水准的雪场滑雪。滑雪前应学习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急救常识,如受伤时的处理,骨折后应采取的措施等。发现他人受伤,千万不要手忙脚乱随意处置和搬动,应尽快向雪场救护人员报告。 注意温泉细节 如果温泉水温过高,人从温度较低的空气中骤然浸入泉水里,一般很难适应。所以要先用手或脚试探水温是否合适,再进入温泉泳池,并应该从低温泉到高温泉,逐步适应温泉水温。一般温泉浴可反复浸泡,每次为20到30分钟。如果一次浸泡的时间过长,容易出现晕眩、全身乏力。当您在泉水中感觉口干、胸闷时,就应......>>
问题三:冬天去北京旅游四天要带几件衣服  如果你是南方人、建议你:防寒冬衣必不可少(厚点、最好高领毛衣、穿暖和些)、高帮冬鞋、帽子、手套、口罩;护手霜等保护皮肤用品(风比较大、干燥、手脸容易起皮)、其他就是带足钞票了、有钱什么都能买到、呵呵。
问题四:冬季去北京旅游必备物品,1月/2月是北京带什么东西  早晚较冷,多穿点,中午温度回升,早晚温差较大。北京比较方便,提前安排好住的就行了
问题五:去北京,冬天要穿多少衣服?  冬天去北京在外面很冷,屋里都是有暖气的,如果要出门就要穿毛衣,羽绒服,戴帽子,围巾,手套。还有沙尘暴很厉害,你要注意!
问题六:去北京上学要带什么?  上学要带与学习有关的物品,如:团员档案、学生档案、录取通知书、一寸和两寸照片、U盘、手机(充电器、电板、耳机、数据线)、银行卡、身份证、笔本、夹子、订书机
、上学所需的电脑可以自己带,也可以在北京再买。生活用品可以在学校买,如:水杯、牙刷、牙膏、洗衣粉、洗发水、香皂、沐浴液、被子、床单、枕头、蚊帐、手纸、台灯、拖鞋、夹衣架、粘钩、毛巾、钱包、盆桶、暖壶、洗鞋刷、.伞、席子、水果刀、刮胡刀、记事本等
问题七:在北京冬天穿什么样的衣服合适  一般最多时候需要2条秋裤、1条外罩裤,1件保暖衣、毛衣、羽绒服,毛线帽,毛线手套,面皮鞋
这个对南方人来说足够了,还要看你的体重,以及主要去什么地方,我冬天到郊区滑雪,上述行头冻够呛,还要再加羽绒裤、棉鞋、围脖,如果仅城区溜达不需要这么臃肿
问题八:冬天去北京穿什么鞋子好  如果是去旅游的话就穿厚点的旅游鞋或休闲鞋,冬天北京比较冷不要穿单鞋,如果是去拜访人的话就穿跟不高短靴,走起路来不累。无论去哪干什么都不要穿太高的高跟鞋。
问题九:在北京冬天怎么穿衣服  冬天风大冷??一般长羽绒服必须有(到膝盖的那类)??也可北京买?西单商场羽绒服专区专卖?质量都不错(最著名比较好是波司登的)
线帽子最好买一个(最好是能遮住耳朵的)羽绒服帽子太大走路不方便
要准备保暖内衣2套(换洗用)要质量好的(上下身的)
毛裤毛衣要准备
商场有新式棉裤如有可能准备一条
如有可能准备一个棉马甲(在宿舍穿)
厚袜子准备几双
棉鞋或棉靴子要准备一双???准备一双棉拖鞋(冬天超市有卖)
棉手套准备一双
围脖随意能有一条更好
准备不了的进京到季节再买??羽绒服是西单商场,保暖内衣棉裤除了西单外位于东四的三友商场一层是专卖。
要准备秋衣秋裤2套秋天穿
问题十:北京冬天应该穿什么,羽绒服是必备嘛  羽绒服、毛衣必备。还有口罩,冬天的北京雾霾很严重。。。。。
4、一个人去北京旅游,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一个人去北京旅游的话,那么我建议你要做好以下几种事情。首先你应该要先做一个景点攻略,你要了解一下北京有哪些地方好玩的,并且要计划好相应的路线。然后你还要再做一个美食攻略,你要看看在那些景点附近都有什么样的美食,尽量吃到最地道的美食食才是最好的。然后你还要提前订好酒店,这样子你下了飞机之后才能够更快的到达地方。
一.做好景点攻略
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在那里也会有非常多不错的风景,也会有很多好游玩的地方。但是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景点都去,所以说我们在去之前就应该要看一看自己要去哪几个地方,并且要制定好计划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这样子在我们过去了之后就能够比较高效的游玩,而不是到了那边之后再花时间去计划这些东西。
二.做好美食攻略
除了要做好景点的攻略之外,我们还是要做好美食的攻略。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在那里基本上什么好吃的东西都能够吃得到。但是我们去那边吃东西,最主要的还是要吃北京当地的一些特色美食,我认为这样子才值得。它的美食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吃得到,但是北京的地道美食我们只有在北京才能够吃到。所以你必须要提前了解一下,在你要去的那一些景点附近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美食可以吃。
三.提前订好酒店
然后我们再去这个地方之前,最好提前在网上去订好酒店,这样子我们下了飞机就可以直接打车去酒店里面把行李给放下来。如果没有提前进好酒店的话,直接在附近找酒店,那个价格绝对会是非常昂贵的。
大家看完,记得点赞+关注+转发哦。

校服:躲在松垮布料后的千万种

发布平台:时尚先生fine 2019秋季刊(纸刊及公号)

撰稿:连旌乔 编辑:Selina

多年冲浪的网友可能记得,以前在门户网站的搞笑板块里,关于各国校服的调侃 :欧洲的学生穿得像演《哈利波特》,韩国的学生是偶像剧的《花样男子》,还有“强制服文化输出国”日本。轮到中国学生,画风一转,出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的是宽大而臃肿的面口袋运动衫。对校服的嘲讽里还携带着曾经我们对学生生活的不满:粗糙简陋,缺乏活力,甚至可以引申出对被管教的讨厌。

现在我们已经很少看到这样的嘲笑。关于校服,似乎一些缓慢的变化正在发生着:从放眼望去的面口袋变为了Polo衫,一些学校的长羽绒服甚至还掀起过风潮。然而,即使它们已经不再宽大到搞笑的地步,我们在校服上看到的可能性仍旧少之又少,它们素色,在款式上尽量去个性,去性别,如果说日韩校服让人联想到浪漫的偶像剧,中国的校服更像是一场清苦的现实主义纪实片。

正如同其他制服的功能一样,校服作为学生制服,在促进所穿之人对“学生”这个社会身份的认知时,就意味着,校服的更新迭代并没有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我们对校服没有更多的想象,如同我们对学生没有更多的想象。

无需审美参与的校园生活

9 月开学季的时候,雍佳发现有新的校服了。她拍下了同学们穿着新校服,弯着腰整理宿舍床铺时的样子,发在朋友圈里,配文写“灰校服的配色有点儿像灰雁”。

雍佳是北京101 中学的高一新生,她初中也在这所学校,那时她穿一套白色的校服,胸前的校徽是缝上去的。新校服出来之后,旧的就绝版了,但对她而言这套校服意义不同。101中学是北京最优秀的几所中学之一,备战中考时雍佳感觉到,想要继续穿 101的校服没那么容易。

升入清华附中读初二的简简也在学校里看见了新校服,“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个绿色的校服。”清华附中是按照入学的年份来划分校服款式的——初中是 C,高中是J,她们在 2018 年入学初中部,校服就属于C18 的款式,跟随往后的三年。在学校里,可以直接通过校服颜色分辨学生所处的年级。

尽管简简和雍佳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校,和他们讨论起校服时实际上是在讨论同一件衣服:自从上世纪90 年代起就出现的运动装。夏装是 Polo 衫,冬装是翻领外套,下装是长裤和短裤,共同点是宽大、耐脏、配色不超过三种。

上世纪90 年代时,以运动装为基本款式的校服大量铺开,恰逢中国运动员陆续登上世界舞台,参与竞技,运动风格是当时的潮流。杨策在北京服装学院校服研究中心做助理设计师,她记得在 90年代时,“最开始(提倡)学生有五个,好像是德智体美(劳),后来把美给去掉了,就是在校服里面‘美‘这个在最开始是被去掉了的。”

入学分班考试时,学生们各自填写好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在开学后便可以拿到全套的校服。因为来到了自己心仪的学校,拿到衣服时,简简甚至很开心地穿上校服,在小区里走了走。后来,她发现高中部的校服更好看,领子后面写着“清华附中”,她觉得那样看起来很低调,又很有内涵。

作为最基本最主流的校服样式,运动装一直沿用到今天。简简强调她对这样简单的运动款校服的喜欢,她很难想象在高强度的学习中穿制服。“就算他发一套西式的校服给我们,我就是更喜欢我现在的校服。”在她看来,现在的校服有从父辈开始就延续下来的款式有踏实感,朴素干净,符合中学生活的气息。“我并不觉得所有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都应该是这样子的。可能我比较封建,我的确是更向往每天比较充实(的生活),我觉得充实忙碌的一天就应该有这样一套校服陪伴。”

更何况,宽大的校服还意外地保护了青春期女孩对身材的敏感。雍佳经常听到身边的女同学说,“幸好有这种宽大的校服,最近长胖了,还能遮一遮。”初中部的校服比较透,有些女生觉得出汗的时候会很尬,穿着长外套去上体育课,跑步的时候脱下来挂在一旁,结束了再穿上长袖。

还在审美道路上摸索的校服,率先完成了它作为制服的功能:帮助一个社会身份变得更完整。被要求好好学习的学生,需要这样一套“制服”让自己充分地投入其中。雍佳觉得国外的校服是好看,是一般西式的校服会比中式的贵一点,他们有些(同学)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觉得都是校服,只是上下学穿那种的,也不是说要好看,觉得没有那种必要。

没有什么比校服更能帮助到学生不把时间浪费在打扮自己身上。或许早年的物资匮乏让校服之美在起跑线上稍有落后,它的功能却从一开始被认定的,甚至于,越是朴素的校服,越能让我们联想到艰苦卓绝的备考生活。校服的美观、设计创意,有点儿像是学校里是不需要考核的副科,比如音乐课美术课,或者琳琅满目的社团活动,在考试面前,它们会识趣地向更重要的学习任务完成权利的让渡。

校服研究中心的另一位设计师周游,她和校方对接,同时也收集学生意见。学生的主要诉求集中在三项:“方便”“耐穿”“好洗”。“这一方面他们确实需要是这样,因为上下学其实怎么说呢?大家都穿的一样,也无所谓‘你好我不好‘那种穿着现象。第二其实也是他们在迎合大人的一个心理状态,一种认同,因为大人可能平时就是这么教导他们的。包括家长,包括学校的老师都会说学生就以学业为重,对不对?大家就不要把那些心思花在别的地方。可能学生也会耳濡目染地觉得这也是对的,我可能也就这么想了,这也是一个教化的过程。”

集体:被需要的,和被排斥的

古一凡很喜欢她的校服,同样是因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钱。上小学时,她所在学校并不规定穿校服,因而每天都会在打扮上长时间的纠结。不过,她并不觉得自己有多热爱打扮——只是在一个大家都扮靓的团体中,不修边幅需要承担一点“特立独行”的风险的。

现在,这样的风险转移到了“不好好穿校服”的人身上——当大多数人被要求一致地整洁、一致地专注学习时。简简想不起来,什么时候有人因为校服的问题被训诫。也没有见过哪个学生长时间的不穿校服。有时候因为突发情况,有哪个同学穿了自己的衣服,一次两次之后也会重新穿上,变回和大家一样,否则会引起老师的注意。

这是校服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统一管理。简简参加学校组织的海外游学也会穿着校服去,“一个是方便辨认,方便管理组织,另一个是一些事情执行的时候更加方便,更加有集体性,我是这样想的。”

但集体给了这一群人自豪感,同时也在施压。校服上面的“清华附中”对牛培燕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她觉得自己出门时言行举止会受到限制。“比如你稍微说不好什么事,或者在外面引起了不必要的争端,穿校服都不合适,我们会感觉清华附中的学生一定要庄重。”但是在国外游学时,校服往往又变成一张身份牌,“体现集体荣誉感,”牛培燕说,“让国外的人看到,清华附中的学生课余生活比较丰富。”

美国作家保罗 · 福赛尔曾经提到一个观点 :穿上制服后,这套制服对他人的影响和对自己的心理作用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人往往只能看到制服的象征意义,而看不到服装背后人 ;另一方面,我们又有希望通过这样的服装拥有归属感。对于重点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讨厌外界只看到服装,这代表了他们的努力和个人的优秀被忽略了。

古一凡最讨厌穿校服去商场,一到店里就会有人认出校服,然后对着一顿夸,“就一堆话,”古一凡觉得反感,“任何商场进去第一句话就是这个。”罗青衣有一次穿着校服骑自行车,经过一个保安,她超过去,听到保安在背后念出“清华附中”几个字。“我当时的心情真有点(不高兴)”;简简在出租车上也会听到,“你是清华附中的啊,我儿子师大的,我觉得他特厉害,我觉得学习并不怎么重要,师大也不比清华附中差一截,”简简记忆尤深,“说一堆”。

“清华附中不是校服决定的,是成绩,能力,性格,气质,我是清华附中人,并不代表我穿一套校服就是清华附中的了。”简简仔细地解释这些经历给予她的不适感,“不是因为它在我身上所以我是清华附中,而是因为这套校服它给我了。所以这套校服是清华附中的校服,但并不代表这套校服我所以才是清华附中的。”

校服的象征意义像一颗炸弹。

“它永远只是一个规规矩矩的Polo 衫,像优衣库一样的基本款。而不是像市场上那种女装千变万化,做出什么样的都有可能。”周游是校服研究中心的另一位设计师,她认为校服是一种统一的标志。

“你做校服就是遵循美感必须就得是体现学生的朝气,然后是融入学校的一些元素,(以及)我之前说的一些经脏耐磨,那些东西。你只要达到这几个要求就行了,不要那些张扬的,个性的都要摒弃,因为它是学校制服里面的统一着装,它不需要那些太个性、张扬的东西,这也是后来才慢慢的真的是一点一点才能做到的东西,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越简单的东西它就越难,因为元素太少了,很难做。”

2016 年校服中心尝试了复古的中式校服,借鉴新文化运动时期国立学校的学生装束,保留七分袖、斜巾、百褶裙等元素,同时在颜色和面料上做改良。除了进口面料,还找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初衷是希望学生能把传统手工穿在身上。

但这样的创新学校没法接受,也很难实现,“太像辛亥革命那会儿的那种服装了。”这套衣服在当年的展演会上露出,好评很多,“每个人来了都说好看,但就是没有一个人说我们学校需要这样的衣服。”

决定需不需要、需要什么样的校服,通常会有三种方式。一是校长干预,由校长来提出设计要求,和设计师沟通;另一种是在学校主持下,交给家长委员会做决定;最后一种是区的教委会来统一规划——80后的胡椒有这样的经验,她在南宁市读高中,全市统一校服。

并不是说统一规划就不好——胡椒的中学校服并不是常见的运动装。她记得上装是做成了宽松的淡蓝色衬衣,男生下装是长裤短裤,女生下装是裙裤,并且下装是牛仔材质。但是胡椒还是不喜欢,“很蓝,整个人就(像)蓝精灵。完全就是挑审美里面最惨的那一种。”

小学是一套校服,中学另一套,初高中不再区分,生产和制作由一家叫新希望的公司负责生产制作,这三个字随之成为胡椒和同学朋友们的共同记忆。但南宁的校服几经修改,2010年之后,也回到了运动装路线。

2015 年教委出台了更新版的 31888 规范,进一步明确校服的制作标准。这也是周游觉得最艰难的一年。校服中心的设计师推测学校的需求,继续做着运动装,在运动装的基础上有点改良,结果收到的反馈很不好。“大部分领导,老师过来看了之后就说这没意思,‘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不要这样的东西‘,因为都是他们已有的东西。”

改变

如果有哪方面是相对容易发生变化的,应该是校服的功能性。校服研究中心的日常工作是不断地跟面料、设计细节和制作工艺打交道,杨策在这里当助理设计师快两年,参与了今年的面料库数据整理。她跟我们谈了许多面料、版型、工艺上的问题。这些是她要直接面对的事情。

前阵子,为了参考工艺和细节的制作,他们去韩国买了一些校服的样衣,还有一个特制的人台。学生的身体和成年人的不一样,肩胛骨周围相对单薄,人台要做得更平缓一些,同时腰会更粗,臀部也会比成人扁平。研究中心也有自己的版型库,通过搜集学生的数据,定制人体模型。因为涉及到人体扫描等技术,这样一个特制人台,“打完折还要九千多一个”,杨策记得最早的打算是定制40 个特制人台,无奈成本过高只好作罢。

尽管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比起市场化的服装企业,校服研究中心不会面对直接的营收压力,更像一个平台。在这里服装品类更多,也有更专业的细分。比如运动服被分为常服(日常穿着)、运动服、专业性体育训练服装。但这些花样繁多的款式,仍然需要同一个基本问题:制作成本。杨策听过某间学校十几年来面料从来没有变,“符合标准,但是特别次。九几年那会儿到现在合作了18 年面料没有提升过,但是它的价格也很低,家长会接受,因为价格低。”

成本几乎决定了某一种设计到底能不能落地生产,研究中心的很多工作也围绕这点展开。去年展演时,周游在冬装上做改动。正常的冬装要么是棉服或者冲锋衣,在外观上看依然是运动风格,而适合做成大衣的毛呢料子,显然价格太高了。

周游碰到了一个做阻燃材料的科技公司,对方给出了一种厚度约2 毫米的棉片。她用冲锋衣面料,做成风衣的样式,再在内侧缝上棉片作为内胆,整体保温度不亚于轻薄型的羽绒服。用到背心款式上时为了防止跑棉,仿了羽绒服的方式缝成了一格一格的。

“做校服我觉得更费脑子,需要跟各方不停的沟通,综合起来做。那种拍脑袋出来的东西是不行的,生)他们就一定会穿(起来)了,一定要想这个东西的安全性,可落地性,跟做品牌这一点是差别最大的,没有那么任性。”

以衣育人的困境

周游最早在市场化的服装公司工作,做女装,因为这个原因,她最早做东西很跳脱。刚开始她也想加一些显眼讨巧的创新元素进去,“现在想起来也是乱七八糟的款,”比如网眼面料、荧光色,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校方无法接受这样前卫的设计,而且有很多实际功能无法兼顾。周游有一次为一个小学做了中山装,校长指出来,立领没法系红领巾。

杨策曾经参与过北京西藏中学的校服设计,中间有几天的时间是花在图书馆里,去找一个适合学生的纹样。最终做了一个刺缝连续印出来拼接的万福轮,寓意是吉祥如意,印在Polo 衫的两边袖子上、门襟上。“现在的学校更希望在校服里融入校园文化,”做方案之前设计师们除了和校长沟通,还会去学校里看看教学楼是什么颜色、什么风格。

不同地域的校服他们往往会强调不同的重点,学校的要求和各有区别。有些地区喜欢宽大的校服,有些地区希望颜色能够足够鲜艳。在北京,他们会采取这个城市特有的颜色放入校服设计中:胡同的瓦灰色,宫墙的共色,仿汉白玉的白色。另外,学校的性质也很关键,周游了解过的北京四中,浙江武岭中学和南湖嘉兴学校,这几个学校的理念,创校以来的一个育人精神,“传递的就是一个比较偏中式的理念,可能就愿意用这种中式的服装,觉得跟他们学校整体氛围更契合。”

周游调整了方向,把这样的中山装向中学推广,这样不涉及红领巾的问题,而且上身效果沉稳,更适合中学生。但中学的问题在于应用场景太少,“可能就是说有重大活动的时候你穿一穿,或者说你周一升旗穿一穿,有什么研讨会,谁来参观了,可能会穿一穿,就是使用率不是很高,还是以运动装为主是这么一个情况。”

简简在学校参加了一些社团,还选了健美操作为选修课。但是除了需要买健美操鞋之外,老师没有硬性要求了,学生们也会穿校服去。体育课的时候也是这套,运动出汗了就等校服自然干,但通常很快,他们也没有太多剧烈活动,“我觉得跑一身汗离我都很远了。”

周游分析,国外的校服有更多款式、更多类别,很大一个原因是学校的硬件条件允许,比如建有更衣室,或是一些更专业的课程,以及学生有更多不同的场合来需要不同的衣服。但国内很多学校是没有更衣室的,一股脑儿安排不同类别的服装只会造成困扰。“你早上上来穿上制服,下午有体育课了,它没办法换,在厕所换是非常不方便的一件事情。”

周游去跟校方推演,比如出现什么样的场景时,需要更细分的更专业的服装,平常的穿着运动服它可能又会是哪几个款式。“那些学校的领导,他们可能会想要这样的东西,只是说被他们现实的一些环境所禁锢住了,等他们来看到我们这场展演的时候,他们可能就心中一目了然。”

“我们现在在重点推出常服,制服跟运动装分开来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达到以衣来育人的一个目的,也是达到一个美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身临其境的能感受到我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我可能会穿上制服,那个制服我该怎么穿,三件套我该怎么配,那样的话在那样一个严肃的场合下,穿上这么合体严谨的衣服,我将会表现出一个什么状态,对吧?”

这是一个教育目的。“我们做瑜伽有瑜伽服,跑步有跑步训练的一套设备,但是很多人就在挑选的时候,觉得都可以,我都能选择,不都是带弹力的吗?但其实它们在设计风格上以及材质的选择上,它都是有细微差别的。”

“如果说我们能够让孩子从小就了解了这些东西,他们可能在未来选择上以及生活中,他会更快地来区分哪些是我需要的,我需要在什么样的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

在细枝末节里

与校方交涉的整个过程里,设计师们试图去把握主动权,去推动校服的更新换代。只是他们也知道,这个过程太慢了。“你想想,人都是年纪越大越保守,“周游说,”他的生活经验可以说服自己不去尝试这件事。年轻的老师可能会接受。它是在慢慢推进的一个过程。”

在品类、款式定好的前提下,设计师也会让学生参与一些细微的改动。“大类的话一般是由长辈来定,因为他们更有成熟的经验。”周游印象比较深刻的学生调研有两次,一次是在北京八中,17 班、18 班两个兄弟班想做班服,学生们直接去了校服中心讨论。17班希望把“17”和士气联系在一起,18班没有具体表示想要什么,只是笼统地表示希望衣服上,能把学习精神、时间宝贵体现出来。周游出了两套班服,T 恤款式,“效果还挺好的,(他们)挺满意的。”

一次是在央美附属的实验学校,都是美术特长生。他们找了几个学生代表集中到一个课室里,有个男孩提出,想做一件在校服之外统一的 T恤,胸前的图案由他们自己设计,作为艺术生,他希望穿得能够随性潇洒一些、有个性一些。

学业的确是学生们最在意的东西,不过他们对彰显个性的追求、对美的追求也还保存着,在某些细枝末节处体现出来。

雍佳说校服好看不好看不重要,“首要任务是学习”,但这不妨碍她在暑假的时候去日本旅游,在镰仓高中前,穿着买来的日式制服和妈妈拍照留念。她不看日本漫画,只是看到了这样的搭配,觉得好看。采访当天她背了一个新书包,来自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远远地也能看出来品牌标志性“马赛克”设计。这也是她在日本买的,也是因为同一个理由:觉得好看。

③ 798:一座文化地标的兴起与沉浮

爬长城、吃烤鸭、逛798”——2002年起,大批艺术家进驻798,短短几年内,荒芜、边缘的大山子地区破旧的厂房被改造成一个个开放的当代艺术空间,798变为驰名中外的艺术区、北京市城市文化地标之一。

12月20日,韩冬正在对一件雕塑修理打磨,这是一件抽象艺术作品,兼具建筑、山体和骨骼的形态。这间20平方米的狭窄空间里,原子灰(一种雕塑用材料)散发着刺鼻的味道,韩冬戴着口罩,头被一件黑色羽绒服包裹着。

韩冬的工作室位于北京市798艺术区D区中一街,在如今核心区域达30万平方米、容纳515家机构的艺术区内,能亲眼看见艺术家创作场景的并不多。

“爬长城、吃烤鸭、逛798”——2002年起,大批艺术家进驻798,短短几年内,荒芜、边缘的大山子地区破旧的厂房被改造成一个个开放的当代艺术空间,798变为驰名中外的艺术区、北京市城市文化地标之一。

经历了几年爆发式增长,798成为北京画廊最密集区域。与此同时,以游客为主体的餐饮业和商业市场涌现,2017年798客流量450多万人,今年预计超过500万,在很多人眼里,798成了一个“打卡”网红观光区。

但在一些艺术家眼里,798也在渐渐失去当年的味道,他们或选择离开,或改弦更张。

“798就像一个‘市’,”798艺术区管理委员会原书记张国华说,最早是自发的萌芽状态,适合艺术家创作,成了一个“市”之后就有市场规律发挥作用。

798最早的房客之一、媒体人洪晃将798的变化比喻为“窑变”——就像烧制瓷器一样,过程难以控制,结果也难以预判。

据798物业方七星集团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11月,798有文化艺术类机构285家,创意设计类113家(不含751)、旅游服务类117家,文化创意类占比七成以上,一年举办超过一千场艺术展览。

艺术创作的“乌托邦”

时间推回到16年前。

2002年10月12日,近千名观众走进798,观看北京东京艺术工程的开幕展“北京浮世绘”。

2002年,徐勇来到798,他花了半年时间对租下的车间进行改造。受访者供图

2003年,黄锐、徐勇等艺术家发起“再造798”活动,在798多个空间同时开展。2004至2006年,黄锐发起三届大山子艺术节,举办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行为艺术等展览,共有20多个艺术空间和工作室参加,十几万人参观,德国总理施罗德、法国文化部长德法贝、欧盟主席巴罗佐、著名影星苏菲·玛索等国际政要名流纷纷造访798。

“到2005年左右,798形成艺术的沸点。”798艺术区管理委员会原书记张国华说,“艺术家们抱团聚在一起,798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乌托邦’。”

拆迁还是保护

12月下旬,798艺术区内游人不多,一些游客在798创意广场30米长的涂鸦墙前拍照,工厂时期的轮碾机被做成路标、石台,随处可见。锈迹斑斑的机器、钢管铁道、高高的烟囱与先锋艺术雕塑和画作共生,游客们穿梭于传统工业与现代艺术之间。

63岁的何小明16岁进入798厂,先后在制银车间、供应处、仓库等部门工作,工厂改制后他成了798厂的物业副经理。

何小明说,在2002年时,798的出路更倾向于打造成一座电子城,就像另一个中关村。

黄锐记得,他在签租房合同时就被告知,798的厂房未来都要拆掉,建成电子城。

“当时所有的租房合同到2004年12月份就再不往下租了。”王彦伶说。最初艺术家们和物业签署的租房合同都是短期的,有的是一年一签,有的是两年三年——大家都知道,798说不定会在哪个时间被拆掉。

2002年,徐勇来到798,他花了半年时间对租下的车间进行改造:用金属刷子把模糊了的“文革”标语刷漆复原,用高压水枪清洗墙面,两个废弃的陶瓷零件车间变成公共艺术空间——“时态空间”和“百年印象”。

对徐勇而言,“再造”不仅仅是对于798厂房空间的改造,“798可能会因为艺术的带动而发展起来。”徐勇说,这位曾拍摄《胡同101像》的摄影艺术家有通过艺术手段保护文化资源的经验。

为了留住798,艺术家们各寻蹊径。2004年,艺术家们委托北京市人大代表、雕塑家李象群向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递交《关于原718联合厂地区建筑及文化产业保护议案》;黄锐找到当时的北京市政协委员陈东升,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提案发展文化产业;黄锐坦承,他发起的大山子艺术节,也有着扩大798影响力,吸引公众和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目的。

“最开始想叫‘798艺术节’,物业不允许我们使用‘798’,就改成‘大山子艺术节’。”黄锐说。

2003年,798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2004,因为798的存在,北京入选《财富》世界最有发展性的20个城市之一。798变成一种新兴社会现象,成为一个公共话题。

围绕798是拆迁还是保留,北京市委市政府曾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调研论证。徐勇回忆,2004年前后,每隔两至三周就会有来自政府、社科院、政协和人大的人员联系他,来到798进行调研。

2006年,798成为“北京市六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身份算真正确立下来。

2008年,798与长城、故宫等一起成为奥运接待场地之一,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等到访,798变成北京的一张文化旅游的名片。“爬长城、吃烤鸭、逛798”,成了当时的流行语。

王彦伶认为,798能在短时间内名扬海内外,与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改革有关,“798成了国际社会看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

798“围城”

现在仍不时有人跟何小明开玩笑:你要是在那个时候收藏几幅艺术家们的画,不早就发财了吗?

岳敏君、张晓刚(微博)、方力钧、王广义被称为当代艺术界“F4”,新世纪初,中国的当代艺术品交易刚起步,他们的作品卖价都不高。“2001年左右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几千美元就能买到。”黄锐说,但是到了2007年,就变成三百万美金。

2003年左右,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规模在短时间内爆发,国内外买主的需求催生出相对集中的艺术品集散地。此时的798,艺术家和相关艺术机构大量增长,是画廊最集中的区域,距离首都机场15分钟车程,东部毗邻中央美术学院、CBD和使馆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吸引了大量买家。

受访者供图

“798成了托起艺术品交易的一个推力,给世界艺术市场带去一种信心。”黄锐说。

那时来798买画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少是国际买家。“一进来递名片,都是国外名校的教授、博士。”韩冬回忆说,他还经常收到美元欧元。

但好景不长。2008年金融危机后,当代艺术品市场像“被霜打了一样”,不少画廊、艺术机构撤离798。

艺术品市场低迷、也使得进驻798的机构做出调整:开辟一部分空间开礼品店、咖啡店、酒吧等,维持生存。现在走在798,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咖啡店、餐馆、饰品店等,它们占据着一楼临街的位置。

“如今的798是艺术商业的平台,已经成形了的成熟业态,不可能回到过去艺术家自由创作的天堂。”黄锐说。

后工业时代,艺术家将废弃的工业空间改造成艺术和时尚空间,吸引更多人进入,继而抬升房价,艺术家的创作环境被打破以及难以承受商业化带来的房租上涨转而离开,寻找下一个栖息之地——这种城市空间再生模式,在纽约SOHO等多地被验证,被称为“SOHO效应”。

“艺术家工作室——时尚创意品牌产品——知名品牌、商业地产”,王彦伶将西方城市艺术空间功能转换总结为“三段论”,认为商业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他同时认为,“业主战略”很重要——包括准入制度、价格政策,是影响艺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价格政策是对园区发展最重要的“有形的手”,对园区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否则会很快陷入“三段论”里头。

黄锐在2006年离开了798,因为房租问题;徐勇2012年离开,也是房租问题。

“进来了的几乎是以一年换一茬的速度在更替。”韩冬观察他旁边的一些商店,大多待不住。

在何小明眼里,现在的798就像“围城”,外边的人想进来,里边的人也在想出去,还有的是不甘心,努力要留下来。

王彦伶说,如今的798,对艺术机构来说依然保有吸引力,等着租房的排到了几十号开外,“一房难求”。

2014年方圆美术馆进驻798以来,平均以每年10-15个展览进行。“798作为当代艺术界的标志,地位很明确,展览效果都挺好。”馆长贾新卫说。但贾新卫也对日渐增长的租金表达了担忧,艺术区向便宜的地段迁徙只是时间问题,“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画家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画画。”

“文创园鼻祖”

在张国华担任798管委会书记时,几乎全国各地做文创园的人都来798“取经”。

“每个阶段的798都不一样,”张国华说,最早这里是艺术家创作的地方,后来画廊进驻,798又成了交易的场所。而如今,随着轰轰烈烈的旧厂房改造运动在全国各地展开,798又成了各地争相学习和模仿的“文创园鼻祖”。

按此前媒体报道,如今北京面临着总占地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的老旧厂房腾退,其中一些已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另外还有七成处于待开发状态。

在张国华看来,如今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热情是有的,很多文创园是由政府政策推动,商业地产机构入场,排场和噱头很足,却容易忽视核心问题——谁才是文创园的主体?

张国华说,最早的艺术园区包括北京798、上海M50等,都是自发形成的,创意产业园区最原始的动力是艺术和与艺术相关的活动,但是在实践中,失去动力的园区很容易变成“一个门楼鲜亮的空壳”。

“很多文创艺术区在创建过程中并不是把艺术家请进去创造自己的天地,而是让艺术家当临时过场的‘大熊猫’。”黄锐说,一些地方以“文创”命名的园区,原创性的创作者撤退,而后来“补位”进园区的商家,则让园区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浓,有的甚至变成小吃美食一条街。

在张国华的构想中,人们走进798就像走进一个艺术的世界,798应该是一个试验之地,一个创新之地。

“说到底798是艺术家创造的,先锋性是798永葆的风格。”张国华说。

王彦伶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798也面临转型升级。比如可以成立“798文化创意自贸区”,对税收、相关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先行先试。王彦伶说,798的愿景是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包括引进国际知名艺术机构、邀请国家级文化艺术中心入驻打造“国际文化使馆区”等,目前已经有丹麦文化艺术中心、德国包豪斯学院、以色列国家商务与文化中心等机构入驻,预计到2020年会有二三十家国家级文化艺术中心入驻。

去年,韩冬与798续签了三年合同,他是为数不多的仍在798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之一。

“不管是不是驻扎在798,有空总想去转转。”艺术家张俊领感慨。

■改革亲历

张国华798艺术区管理委员会原书记

我喜欢文化艺术,从1981年开始到退休就一直在文化相关部门工作。

2006年之前,关于798是拆迁还是保护的争议非常大。北京市委市政府为此召开了多次会议。我参加过一次北京市召集各方面召开的会议,有关部门领导和朝阳区委书记、主管副区长都参加了,经过讨论和征求各方意见,最后对798的态度就是“看一看、论一论、管一管、干一干”。

早期798只是艺术家们自发聚集,就像你开了个店、我开个店,但是要形成一个市,就不是你说或者我说了算,后来,北京市确定这个地方就发展艺术,不搞别的,也就奠定了艺术园区的地位,有了艺术园区地位的时候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市。

换句话说,也是在那个时候,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如何促进国际化交流的关口,这个时候798就刚好出现了,人们都希望能够把798变成一个真正的国际化标志的艺术园区。

798每个阶段的情况都不一样,就像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定位不一样功能也就不一样。我认为有个事情至今还没人总结,那就是798最大的功劳——引领中国后工业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园区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都受到798影响,各个地区包括国外的都来798参观学习,学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

说798是谁创造的呢?是艺术家创造的,也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之一,黄锐之一,徐勇之一,是群体性的,艺术家群体创造的中国的文化现象,影响到全中国全世界,这作用不是钱能买来的,有句老话叫“有里有面”,798就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面儿”。

我的想法是798应该全部变成创意产业,人们到这儿来就觉得是艺术的世界,不仅是展览展示,还有音乐、舞蹈各种艺术形式,从来没有表现过的,在这儿就行,798应该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试验之地,一个创新之地。先锋性是798应该永葆的风格。

■改革物语

在靠近尤伦斯艺术中心的一棵树下,一个铁铸的牌子上写着“北京东京艺术工程B.T.A.P。”,这是798第一块地域意义上的牌子。2002年北京东京艺术工程开幕的时候,由黄锐等艺术家筹资所立。

■改革辞典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如今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经由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798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称为798生活方式。

新京报记者 向凯 实习生 齐鑫 编辑胡杰 校对范锦春

与央美羽绒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女灰色宽松衣配什么裤子 浏览:807
大码女装牛仔外套修身图片及价格 浏览:223
女装服装陈列搭配 浏览:60
冬季风衣搭配 浏览:189
微胖白鞋黑裤子好看图片 浏览:67
130羽绒服适合多大孩子穿 浏览:391
西安万国衣编织机 浏览:974
白衣服白裤子白鞋子好看 浏览:26
米色缩腿裤子搭配冬天 浏览:221
条纹西装搭配什么裤子好看 浏览:299
白色羽绒服干洗后发乌 浏览:294
纯银衣链长款 浏览:337
报纸手工制作帽子视频 浏览:415
天蓝色裙子配什么眼影好看吗 浏览:226
织衣简约步骤视频 浏览:669
裤子大了的扣子 浏览:833
男士长袖衬衫纯棉排行 浏览:672
裤子被八四染了怎么办 浏览:147
李宁最新外套 浏览:191
阿玛尼风衣很好 浏览: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