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铁凝的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原文哪里有拜托各位大神
本来这里有链接,被删除了,找不到了,看看简介吧《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编辑词条专家发言多义词 参与讨论 目前没有摘要,马上添加 1983年铁凝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发表。1985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小说奖。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红衣少女》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理事。目录[隐藏] 故事梗概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相关联接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故事梗概 安然像个'假小子',有人喜欢她,有人讨厌她,在她身上体现着时 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6%B2%A1%E6%9C%89%E7%BA%BD%E6%89%A3%E7%9A%84%E7%BA%A2%E8%A1%AC%E8%A1%AB%E3%80%8B
❷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作者简介
铁凝,女,1957年9 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父为油画及水彩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铁凝为长女。
1975年高中毕业,因酷爱文学,放弃留城、参军,自愿赴河北博野县农村插队。同年《会飞的镰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集。该小说是铁凝高中时的一篇作文,后被认为是其小说处女作。
1975年至1978年在农村务农4 年,此间写出《夜路》《丧事》《蕊子的队伍》等短篇小说,发表于《上海文艺》《河北文艺》等文学期刊。
1979年调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冬,参加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会议期间拜望茅盾、张天翼等前辈。
1980年参加河北省文学讲习班。同年,短篇小说《灶火的故事》在孙犁主办的《天津日报》“文艺增刊”发表,《小说月报》转载,并引起争鸣。第一本小说集《夜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2年夏,参加《青年文学》编辑部在青岛举办的笔会,会间写出短篇小说《哦,香雪》(发表于当年第9 期《青年文学》)。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3年《哦,香雪》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第一部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十月》发表。
1984年短篇小说《六月的话题》发表于《山花》,并被改编为电视短剧。同年由保定地区文联调河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并于当年召开的河北省第四次文代会上当选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1985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和《六月的话题》分别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获本年度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年初,在中国作家协会第4 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成为该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理事。 5月,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之邀,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其间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及国际笔会中心美国会所与美国作家、学者座谈、交流中美当代文学现状。
1986年应邀赴挪威参加第二届国际女作家书展,在该书展专为中国作家举办的“中国作家报告日”做“中国女作家与当代文学”的演讲。同年中篇小说《麦秸垛》在《收获》发表,河北省文联召开铁凝作品研讨会。
1987年应霍英东先生之邀,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香港、澳门。中篇小说《村路带我回家》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
1988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在作家出版社大型刊物《文学四季》创刊号以头条位置发表,次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台湾版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由台北新地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小说集《麦秸垛》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西班牙文《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单行本在西班牙马德里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9年2 月,《文艺报》、作家出版社、河北省文联在北京联合召开《玫瑰门》研讨会。同年,中篇小说《棉花垛》在《人民文学》发表。
1990年至1991年,写出《孕妇和牛》《马路动作》《砸骨头》《埋人》等小说,将《哦,香雪》改编成同名电影,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拍摄,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为首批国管专家,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两年间积极协助当地政府为开发野三坡旅游风景区立项和申请资金。
1992年出版两本散文集《草戒指》(百花文艺出版社)、《女人的白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年,发表中篇小说《对面》。获得该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庄重文文学奖”。
1994年,长篇小说《无雨之城》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连续4 个月列为上海、深圳、北京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铁凝认为此书并非为了畅销而写。被《女友》杂志评为“中国十佳作家”。
1995年春,应美国政府之邀,参加“国际访问者计划”访问美国13个州,并接受俄克拉何马州“名誉副州长”之证书。夏,应高雄文艺家协会之邀,随内地作家代表团访问台湾,在台北拜会林海音先生。9 月,在北京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论坛。日本东京近代文艺社出版铁凝小说集《给我礼拜八》,译者池泽实芳。电视剧《遭遇礼拜八》(上下集)播出。
1996年10月,河北省作家协会从河北省文联中独立分设,铁凝当选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同年年底,在中国作家协会第 5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铁凝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同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5 卷本《铁凝文集》。
1997年秋,应美国国务院邀请,随中国国务院知识产权考察团访问美国。短篇小说《安德烈的晚上》在《青年文学》发表,多家刊物转载,获《小说选刊》年度奖。之后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由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被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聘为客座教授。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1998年2 月,赴香港参加香港作家协会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3 月,应以色列希伯莱作家协会邀请,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以色列。5 月,应韩国亚洲美术馆邀请,陪同父亲访问韩国。在河北省第七届文艺振兴奖评选中,获该奖项中的最高奖“关汉卿奖”,即“个人终生成就奖”。被《萌芽》杂志社聘为“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主编10人卷《女作家影记》,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年初,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在《十月》发表。5 月,在北京参加挪威中国文学研讨会,做题为“无法逃避的好运”的专题发言。9 月,河北文学馆及河北省作家协会新址落成。年底长篇小说《大浴女》脱稿。
2000年初,长篇小说《大浴女》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同时该作品讨论会在北京召开。9 月,参加由中国社科院土办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作品讨论会。
2001年春,由小说《安德烈的晚上》改编的同名电影由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
2001年4 月,应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邀请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8 月,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评选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此篇同时亦获首届“老舍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北京市文学创作奖等。年末,在中国作家协会第6 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02年初,被上海大学文学院和河北大学人文学院聘为客座教授。7 月,应加拿大世界华文写作协会邀请,参加“华人文学——海外与中国第6 届研讨会”。在“文学中的文明与暴力”的主题研讨中,做题为“从梦想出发”的专题演讲。
8 月,在河北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艺术随笔集《遥远的完美》脱稿。日本东京近代文艺社出版铁凝小说集《红衣少女》,译者池泽实芳。法文版《大浴女》即由法国比基耶出版社出版。由《永远有多远》改编的15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国内40余家电视台播出。
5 种小说和散文集《谁能让我害羞》《第十二夜》《回到欢乐》等分别由新世界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等出版。
2003年,《遥远的完美》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应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主编5 卷本《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选》。
应新加坡教育部邀请,赴新加坡“写作营”授课。
日文版小说集《麦秸垛》由东京现代文艺社出版。
2004年出版《铁凝日记》。
2006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其长篇新作《笨花》。
2006年11月14日第七届全国作代会上最新当选为全国作协第七届主席。
❸ 谁有《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原文
内容简介: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中篇小说,铁凝著,发表于1984年,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红衣少女》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铁凝也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理事。
故事梗概:
安然像个'假小子',有人喜欢她,有人讨厌她,在她身上体现着时代的印迹和未来的光辉。姐姐安静理解这个16岁少女的心。安然上高中后,安静给妹妹买了一件大红衬衫,安然穿上神气极了。安静的性格和妹妹不一样,是个深沉柔弱的姑娘。姐妹二人感情笃深。安然最怕姐姐结婚。除了姐姐的婚事,安然还怕每学期末的评'三好'。连续三年评上三好学生的,考大学时可以得到照顾。安然聪明、刻苦、成绩优良,热情积极、关心同学,照理说要评上三好不成问题,而她却感到沮丧,没有信心。原因在于她曾得罪过班主任韦婉,并揭穿了班长祝文娟的虚伪。姐姐安静了解到妹妹的苦恼便去拜访安然的班主任、她昔日的老同学韦婉。韦婉出于世俗的偏见和对安然的忌恨,片面地向安静介绍了安然在班级中的种种'坏'表现,并特别强调,安然'现在打扮起来了,还穿了一件红衬衫,这是一种迹象,要引起注意'。一场围绕'评三好'引起的思想冲突由学校带到家庭,打破了这个家庭的正常气氛。对于姐姐的窥探、妈妈的责骂,安然自有主张。姐姐安静是某文艺期刊的编辑,为使妹妹能评上'三好',她违背自己的心愿给韦婉送内部观摩电影票,还刊发了韦婉那首极其蹩脚的'甩膀子诗'。世故而浅薄的韦婉也心领神会地在'评三好'会上搞小动作,硬将她平素并不喜欢的安然评上了'三好'生。尽管评上了'三好',但安然并没有逃脱一场污泥浊水铺天盖地而来的人身攻击,连她身上那件红衬衫也成了罪状。她感到委屈,而当她得知姐姐安静与韦老师在'评三好'背后所做的微妙'交易'时,她陷入更深的痛苦和思索之中。生活并不等于冰棍、足球、迪斯科,生活也有猜忌、困惑和冷漠。米晓玲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中途辍学,到商店去当营业员。沉默寡言的刘冬虎因父母分离,不得不告别自己的母校和同学,迎接他的还不知是什么。善良正直的爸爸一辈子苦苦追求,却画了那么多不被人赏识的画。温柔驯服的姐姐要嫁给一个身边有孩子的男人,而平时极其开通豁达的爸爸却暴跳如雷。姐姐最终还是走了。安然的好朋友米晓玲、刘冬虎也都含着眼泪走了。这就是生活,既很美,也很累。她,安然也要勇敢地去走,用自己的勇气去拉开人生的序幕。
❹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从十六岁那年,我的衣着就屏蔽了红色,因为那鲜艳的色彩太亮丽,太张扬,太咄咄逼人,而我却喜欢深沉的色彩,至少不要那么妖娆,再说当年的《青春之歌》一身素白旗袍的林道静是我们那一代女孩的梦想。
那年,大哥有了女朋友,母亲专门托人到成都带回两块衣料,一块鲜红色,另一块浅驼底色上有深咖啡底子,母亲让我选一块,面对两块衣料,我选择了沉静的浅驼色带深咖啡格子,母亲见我不肯选红色,叹息了一阵,但依然随了我。
大嫂穿着鲜艳的红色上衣喜气洋洋,不过,她那微黑的肤色让她很乡村,于是,我庆幸自己的选择,却不顾那沉静的颜色很老气,阿姨们对我母亲说,你怎么给你女儿打扮得那样老气呀,母亲摇头,她自己愿意那样。
于是,我穿着浅驼色的衣衫走进花季,夏天白衬衫(那时我们没有白色的棉布裙子)冬季则是母亲藏青色呢子大衣改成的外套。
应该是十九岁那年吧,我已经参加工作在一所乡村小学教书,喜欢文学的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铁凝的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一下激动起来,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我谎称家中有事,向领导请假,跑下山,找到我最要好的也喜欢文学的女孩,一块儿分享这篇小说。
铁凝如诗歌一般优美的文笔让我们陶醉,但让我们更激动,更憧憬的却是那个叫安然的女孩,她穿着一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像一团火似地向我们跑过来,她因为穿着与众不同的衬衫,因为真实的个性,在她那被右派帽子压得谨小慎微的父亲面前,在古板的老师面前在虚伪的同学们中成了亮点,而我也突然梦想有一件红色的衬衫,而且应该是没有纽扣的。
可是,从小说描写,我们真无法想像那件没有纽扣的衬衫的样式,只知它没有纽扣,背后有一根细细的白色拉链,更不敢想像我穿着大红衣衫怎样的,会不会像我那准大嫂(那女子最终没有成为我的大嫂)那样很乡村。
就在我们已经快把那部小说遗忘时,它被拍摄成电影,改名为《红衣少女》,而电影所衍生的副产品,那件女主角穿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一下在全国走红。
那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身边有了个体户,山区小镇有了服装一条街道,街道两边密布着服装摊位,每个携伴都挂着安然穿的红衬衫,并起名叫安然衫,老板们吆喝着:“快来看呀,《红衣少女》中的衣服呀,我从成都刚进的货呀。”
我们一帮女孩纂着刚发的工资跑到服装街看安然衫,可是却觉得没有想像的好,毕竟,那山寨版的安然服质地肯定不能和正宗的相比。
“买吗?”我问女伴。
“太幼稚了。”
另一女伴摸了摸衣衫,摇头说到:“晴纶的呀,不好?”
“怎么不好?”我当时对服装料子不懂,只想选择好看的颜色。
“你摸摸,穿起一点都不舒服。”
我摸了摸,果然,心想,小说中的姐姐怎么给妹妹买这样的衣服?
“不过,只要不贴身穿还是可以,还有,你是娃娃脸,穿起来肯定好看。”
可是,我终于没有选择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而是选择一件紫色的套头衫,因为那时我对紫色感兴趣。衣衫上边印着小草帽,很可爱的。
学校另一女孩喜欢时尚,她居然穿着大红喇叭裤到乡村教书,惹了许多年轻人围观,都是当地农村青年,守旧的村支书跑到乡上,找到文教干事告了一状,不知怎么教育局领导知道了,批评那位时尚女孩,女孩被训哭了,只好把大红喇叭裤子压心底,而对于我来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成了梦中的衣裳。
当我24岁的时候,感觉青春飞速离开我,于是,结婚时买了一套大红的裙装,母亲愕然了,她没有想到16岁拒绝穿红的女儿,在出嫁时居然选择红色,她只说了一句:“那么红,下边又是一步裙,将来带了娃娃怎么穿得出去呀。”
不幸让她言中,那套呢裙我只在婚礼中穿过一次,后来便寂寞的挂在柜子里,而且,当时与我撞衫的新娘因癌症离开人世,而我结束了自己的婚姻。只是,我不后悔,因为我用鲜红为我的青春划上了句号。
❺ 求1984年电影红衣少女下载地址
《红衣少女》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amEuMTNbhsb4vDLc3UMPMQ
《红衣少女》是由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片,由陆小雅执导,邹倚天、罗燕、朱旭、王频、黄宗洛、李岚等领衔主演,于1985年3月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改编自铁凝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讲述了一个爱穿红衬衫的个性女孩安然,在评选三好学生期间所发生的故事。
该片获1985年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4年度优秀影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