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好的我们是国产最佳青春剧吗
也不记得看几遍《最好的我们》了,总之,打开手机想点的什么又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总是想起这部剧,心里暖暖的,甜甜的,作为我国最佳青春剧。
道别青春的何止是耿耿平凡,如你我谁又不是在往后的岁月里一直跟着青春跟年少的自己道别呢?让人唏嘘遗憾,念念不忘,不禁感叹“年少不知爱,知爱不少年”。
㈡ 《最好的我们》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最好的我们》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青春是单纯美好的,那时的我们没有什么花花心思、也没有什么尔虞我诈,有的只是朋友之间单纯的友谊,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考试时候偷偷帮你的小伙伴,睡觉时偷偷给你放哨的小伙伴?当然,我们的青春中还有更多的横冲直撞,比如:遇到喜欢的女孩(男孩),我们会勇往直前的去表白,虽然有可能被拒绝,但是至少不会让自己后悔,青春中的我们就是这么勇敢!
《最好的我们》作为二熊(八月长安)《振华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主要以怀旧的口吻叙述“学渣”耿耿发了“国难财”考上重点高中,与“学霸”余淮成为同桌,他们历经了相遇分离又重逢的一系列故事。
二熊在《最好的我们》结局中写道:“许多年后,回想起高中生活,总是会回想起那天晚上,我们手拉着手在月光下奔跑,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可是很久很久以后的我才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的,怎么奔跑都跨不过的青春。” 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同时也与《最好的我们》题目相得益彰。
导演和编剧为了保证《最好的我们》的青春性,在演员上大部分选择90后新生代演员:男主角则是刚刚成年不久的小鲜肉刘昊然;女主角则是谭松韵,曾饰演《旋风少女》中阳光开朗、活力十足的晓莹。 我们没有美如天仙的女主,我们也没有帅的惊天动地的男主角,更没有那些堕胎、车祸的青春代价,我们有的只是平凡大众的青春,更加贴近大家。
人就是这样喜欢回忆、喜好后悔、钟爱缅怀、妄想重来,因为在那个本该热烈、肆意、珍惜、飞扬的岁月里选择了安逸、安静、平淡和胆怯,所以等到了一定忧郁的年纪时连梦里都在祈求时光倒退,好让自己去拯救当初那个懵懂、懦弱、无知、卑微、狭隘的自己。而看过《最好的我们》这部励志的青春剧之后,我更是对耿耿和余淮那段高中岁月充满了向往、迷恋和期待,因为那一段青涩、激昂、错过、失意、悲欢的日子是如此真实,真切到我已经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剧中还是在戏外,我只知道自己心里苦苦的、胸腔闷闷的、鼻子酸酸的,情绪郁郁的。
耿耿多么可爱、活泼、乐观和开朗啊,一出场的时候她就被卡在了铁门里,那一副呆萌、逗趣、好笑、好玩的样子不仅让余淮心头软软的,也让我觉得手心发痒、心尖发颤、我甚至恨不得穿透电视屏幕去摸摸她那蓬松柔顺的头发,然后和善开朗的和她正式打个招呼。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打击,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和考验,耿耿总是可以一直勇敢的微笑着,然后努力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也告诉伙伴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这样勇敢无畏、自强自信的模样简直可心到了极点,这也难怪大家会喜欢上她甜甜的酒窝。
耿耿也是一个有兴趣爱好的姑娘,她钟爱摄影,所以可以至始至终把这个技能坚持下来,然后发展为自己的梦想。耿耿更是一个专一、可靠、执着、深情、守诺的好女孩,所以她才会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等了余淮十年,试问一个女孩能有几个十年可耗费呢?总之耿耿就是一个有梦想、有志气、有骨气、有傲气、有胸襟、有主见的'高贵女孩,她的青春让人悸动,她的故事让人感动,她的成长让人心动,但愿她可以启发和感染更多人。
最美的年华里,最好的我们。
——题记
青春,是一场旅程,是一串永不休止的音符。一双帆布鞋,一个双肩包,一颗青涩懵懂的心,这就是青春最开始的样貌。当然,还有最好的我们。
曾经,我们用童真编织的梦,终于在逐渐逝去的无忧岁月中破碎成凌乱的剪影。未来,梦在成长的旅途中也许会被我们描慕成淡淡的痕迹。然而青春编织的梦将一如既往地熠熠生辉。从懵懂到青涩,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路上的美好和坎坷,相识和离别,都给青春这匹白丝绸绣上属于我们的五彩斑斓,而这些无关柴米,无关风月,至真至纯的时光,便是最好的年华。
如今的我们已身处毕业班,甚至在几天之后我们便要迎接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中考。毕业,中考,多么沉重的字眼……说来竟已认识三年之久,吵吵闹闹,你来我往,从起初的四班到现在的五班整整三年,在濒临中考之际,离别也越发接近。我深记,在尾声之时的毕业班会,一个个温暖的拥抱,滚烫人心。我站在讲台边上,等待班主任过来拥抱我。当我被拥入怀中之时,热泪盈眶,不知所言。和同学们逐一紧紧的拥抱,也不知是要说尽这三年的惆怅还是对离别的不舍。我深藏,与同学相处的时光,早晨齐声朗读的声潮,互相加油的动力,结伴去小卖部的身影……;我谨记,C栋二楼左边第一间教室,四楼左边第一间,新综合楼四楼右转第一间教室,那是我三年来一个“家”,“家人”便是最好的我们。
未来如何,我们并不知晓,但,我们在缘分的安排下走到一起,哪怕只是两条斜线中的一个交点,又如何不是一种美好,在最好的年华里,有五班,有“老余”。我们,便是最好的我们。
刘昊然演的《最好的我们》同样讲述的是高中的生活,它是根据八月长安的小说《最好的我们》所拍的电视剧。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特别火热的也是由小说改编过来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它也是讲述学校时的爱情,这是它说的是大学,《最好的我们》是高中。
我自己感觉《何以笙箫默》和《最好的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最好的我们》因为是高中生活,它不像大学生活那么的自由,它每天的时间必须呆在教室里,面对不停的考试、很多很多的试卷还有学文学理的选择以及逃不掉的家长会,而大学就不一样了,更多的是学习以外的生活……
但是《何以笙箫默》最好的地方在于电视剧真的是原版的小说,几乎是一模一样;但是《最好的我们》就不是了,真的改编了很多……
虽然《最好的我们》中其他的情节跟小说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很多的地方还是感觉很有些看不懂,就感觉没衔接上似的,这就跟电影版的《何以笙箫默》特别的相似,如果你没有看多电视剧版的《何以笙箫默》你肯定会看不懂电影版的《何以笙箫默》。
记得电视剧里耿耿去见爸爸的第二个女朋友,见到了小林帆,小林帆想吃虾却碍于自己的妈妈不敢夹于是耿耿自己主动给夹了,这里电视剧里虽然也有演,但是我自己看不出来耿耿当时的悲壮心情,而小说里的解释让我们更清楚了…还有为什么β蒋年年会喜欢上张平的白衬衫……
跟电视剧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小说里的心里描写,不仅仅包括耿耿慢慢的喜欢上余淮的过程,还包括像高中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的考试的描写过程。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 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只好伸出手道别。——八月长安《最好的我们》
我没有看过电视版和小说,所以在此不做比较,只是单单说说对电影版的感想。
或含有少许剧透~
电影一开始便标明“改编自八月长安的最好的我们一书”,我的第一想法是,八月长安应该可以赚挺多钱,又电视剧版,又电影版。
《最好的我们》讲的是青春,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我们一般人的青春。
电影很美好,男女主还是幸福得生活在了一起,但是我却希望这部电影停留在高考发榜那天,男主没有来到与女主约定好的地方,然后影片终。
我们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有暗恋过人,心里也都会幻想过对方也是喜欢自己的,但是在毕业后、在工作后,我们不一定会相见,相见了我们不一定会记得曾经那两颗砰砰跳动的心,或许我们已经成家立业,有了那个让你曾经的幻想变成现实的那个人,已经儿女成群,有了生活的重心和自己的责任。
但看这部电影并不亏,因为它不仅讲了耿耿和余淮的故事,还有高三五班的故事。
很巧,我高三也是五班的。
人们总说青春已逝,但我觉得奋斗的每一天都是青春,有颜色的青春,我们哭过笑过闹过吵过疯过。
回想过去,我们不会记得在宿舍里窝着玩手机的那一刻你手机里的画面是什么,但你会记得你为梦想奋斗过的某一个画面、体验过的某一种感觉、让你心跳加速的某一个人。
这些都是我们在平凡的一天里经历过的特别的事情,是青春的印记,是我们走过的路。
㈢ 最好的我们
青春在哪里?
像一场被时间导演着的独幕戏。
勇敢、冲动、懦弱、好奇、渴望、困惑、伤心、失望、思索······所有属于青春的独家记忆都在少年人的剧本上,走走停停。
当它开幕时,我们却懵懂无知,即使它近在我们的眼睛里。正因为它太近了,近在我们的眼睛里,所以,遮挡了我们全部的视线。
唯有当它临近落幕时,我们才能渐渐看清楚。看清楚那些精彩、失落背后的因果得失。可是,一切已经是定格后的胶片,无论我们微笑,又或落泪,都只能遥遥站在时光这头,静看着时光那头的片尾彩蛋。
这就是青春,唯有它溜走了大半,我们才能看清楚。看清楚那个曾被时间深深宠爱过的,最好的我们。
01 小时了了
2007年秋天,我刚满十岁。
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我和小周坐了同桌。
说来好笑,我和小周本来是两条绝对不会有交集的平行线,可我们成了同桌,命运也开始有了交叉。
小周是学年第一名、是班长、是大队长,一直都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更是班主任于老师眼中的天之骄子。在我们这群崇拜老师的小学生当中,他几乎令所有人羡慕。
而那时候的我,看一堆杂书,甚至连《飘》都翻完了,可大多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我习惯了一个人静静地缩在坚硬的壳子里,没有同伴,更没有朋友。上课的时候,发呆、睡觉、看小说任意选择;老师提问的时候,脑袋恨不得埋到桌洞里;下课的时候,一个人靠着走廊的栏杆听MP3。
小周和我,像极了角色扮演中的正反面。除了一点。
虽然原因不同,但是小周和我都上课不听讲。不过他是好学生,只能望着黑板发呆,而我这个坏学生则在多个选项中切换自如。那个时候,我正沉迷在《书剑恩仇录》的世界里无法自拔,所以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看小说。小周发呆之余,偶尔也用眼角的余光扫我一眼。我们熟悉了一些后,他问我究竟在看什么书,当他听到《侠客行》、《聊斋志异》、《民间文学》等书目时,面部表情很崩溃,因为他全都没听说过。
他和我商量:“你把你的书借一套给我,我也借一套书给你。”
我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的《红楼梦》带给了他,他拿了一套中华书局版的《诗经》给我。不出半月,他把《红楼梦》看完了,撇着嘴将书还我,一副不过如此的表情。后来,我们又互借过几次书,但他大多时候对我的书都无甚兴趣。从此,都是我借他的书看,我的阅读品味也在他的无意引导下从下里巴人向阳春白雪转变。
他借给我的《诗经》生僻字多,没有白话注解,我读得很吃力。很多地方我都读不懂,他也不肯解释,只告诉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为读得艰辛费劲,我不想看了,可小周却在学习之余找到了一个新的嗜好,那就是考我。而我出于较量的心思,满足了他的消遣。常常是他说上一句,要我说下一句;或者他从脑子里随意扔出一首,要我全默出来。我对出来,他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我对不出,他轻蔑地摇头。我的好胜心不允许我输。所以在这场游戏的刺激下,我渐渐地把整本《诗经》都背了下来。
好胜心其实是种勇气。我和小周的较量,也逐日水涨船高。
早读课上,我不再发呆。我俩忙着较劲,忙了一整个冬天。他读《背影》,我看《匆匆》;他诵《梦游天姥吟留别》,我背《春江花月夜》。不知不觉中,我的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都飞速提升。我和小周的比赛,也从最开始的一边倒,变成了我偶尔会赢。小周每次被我刁难,表情就会十分丰富,故作镇静、满不在乎、暗自运气、偷着瞪我······反正任何一种都比他平时少年老成的样子好玩。
然而,这场源于消遣的竞技,让我越来越讨厌原来的自己了。
十岁的我,幡然醒悟的我,命运开始渐渐踏入另一条河流。
第二年春天开始的时候,我不再是班里的吊车尾。五年级伊始,我成为了于老师眼里的优等生。曾挤在中国少年先锋队末班车上的我,却在小学毕业之际,被德育处的赵主任推荐,和小周一起担任了少先队代表大会的主持人。
六年,前一半被我浪费,后一半把我敲醒。
很多事情,不记得了,不记得了,唯独记得被搁浅于旧书里的那张毕业相片。
镜头下。
女孩儿们笑面如靥。
男孩儿们天真稚气。
我端正笔直地坐在于老师一侧,傻里傻气。
小周站在我身后,扶着我的肩摆鬼脸。
02 长大如抽丝
2017年初,我坐午夜航班。飞机飞入平流层,头顶再也没有云层遮蔽,机舱灯光还没亮。我用外套蒙着头,趴在舷窗上看星星。
那天,我结束了在省博物院为期两周的讲解员工作,身心俱疲。但是根本睡不着。回家的路总是让人精神亢奋。
漫天星斗,比机翼的夜灯都要明亮。即使舷窗的双层塑料玻璃模糊,也无法抹掉它们的光芒。我爱了星星很多年,这一次,是我离它们最近的地方。
我捂着窗子看了不知道多久,直到客舱灯光亮起。一侧头,邻座的姑娘没来得及收回目光,惊讶和疑问还留在脸上,大概以为我中邪了。
我略带尴尬地跟她说:“外面有星星,你可以把灯光挡住看看。”
她没说话,笑了。也是正常。
不知怎么,恍惚间想起曾对着星星许愿的十五岁的我,想起2012年的三个愿望。
世界和平,爸妈身体健康。
我成为很了不起的人。
隔壁班的男孩子会喜欢我。
前两个现在还无法验证。而第三个,已经无从考证。
凌晨一点半,我走出航站楼。天很沉,风很大,道路很冷清。我打开手机,有五个未接来电,是琳。最近的在一分钟前。
我回拨。
“琳,你回国了?”
“嗯。我在A区出口等你。”
“大半夜的,你现在在机场!?“
“感动吗?”
······
夜深露重。泪雾重合,我的眼眶模糊。
人生中你会遇见很多朋友,大部分只适合吃吃火锅唱唱歌;很少一部分会让你想要安静下来,和他们不着边际地聊聊天;更少的那几个,和你听同一首歌,和你读同样版本的书,和你讲曾今丢脸的傻事儿,和你一样固执地为了各自的野心不放手,和你一起走过了很多年。
见到琳的第一眼。她张开双手,朝我笑。
那时候,我心里真的很暖、很踏实。
我们一起跑到机场的星巴克用笔记本电脑看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最后一幕Mathida将Leon的盆栽种入学校前的草地里,说“我想我们会在这里生活得很好”的画面掀翻了琳和我的敏感情绪。
那是2015年十月初,三中八十周年校庆。夜幕下的聚光灯熠熠生辉。
黑西装白衬衫的正装校服。很干净。很清冷。
我戴着红袖标,坐在操场门口学生会临时搭建的秘书处为各班做登记和问题服务。典礼进行得很顺畅,和主席台上方的那面“预祝三中八十周年校庆圆满成功”的红白大横幅相得益彰。
舞台上火树银花,星光会聚。琳身着一袭淡蓝色晚礼服、挽着精致的发髻、脸上是淡雅的妆容,她口若悬河、字字珠玑。晚会在她和另外几个主持的推动下,渐入高潮。看台下人头攒动,笑浪翻滚。
我坐得太久,很累。索性打着手电,跟着纪检部的同学去人群当中遛弯。走到二班队列的时候,手电筒晃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是小周。
他转头,看到是我,一脸欠扁地说:“你玩忽职守!?”
我轻松地点头,和他玩笑几句后,回自己的岗位上去了。
其实,小周手里也有一支手电,不过是为了刷题。他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做准备,时间宝贵。我不想打扰他。
晚会快落幕的时候。
我双手插兜,立在离主席台不远的地方,看见了微妙的一幕。一群嘻嘻哈哈面目模糊的同学中,只有琳沉默而严肃,一双眼睛格外明亮,专注地看着什么人——可是她注视的那个人并不在我的视线之内。
也许,所有人转瞬即逝的微妙瞬间背后都隐藏着一条细细的尾巴吧。只是我抓不住。
从星巴克出来,我和琳去打车。到家的时候已经凌晨四点。
滨海路上的红绿灯交错,一辆车都没有。我忽然和她说,小时候看机器猫,有一集大家都被缩小了,在大熊家的院子里建了一个迷你城市,每个人的愿望都不一样,小叮当期待不要钱的铜锣烧商店、大雄渴望找到一家站着看漫画也不被老板赶走的书店······只有一个小配角,四仰八叉地躺在十字路口,说,终于可以躺在大马路上了。
琳说:“现在就躺吧。”
我们就这样冲到了空旷的马路中央,趁着红灯仰面躺下。
有时候人的愿望就这么简单,只要这样就好。
淡忘了曾今那个常常在主席台上致辞的少年,磨平了当初为托福和SAT的好成绩而分秒必争的锋利,打败了独自一人在纽约求学的孤独,对琳来说,这是躺在大马路上最大的幸福。
03 我们仨
依稀记得,当年初中语文老师讲《老王》的时候从清华大学跑题到钱钟书,又从钱钟书扯回杨绛,最后提起了一本书:《我们仨》。
当时几个同学鬼鬼地笑,用胳膊肘戳了戳我说:“赶明儿你也写本书吧,也叫《我们仨》。”
H笑得格外猖狂,被小周用语文书迎面打了上去。
然后,全班起哄,连班主任都笑得一脸慈祥,无奈地看着自己心爱的两个学生胡闹,“我们仨”的事情就被搁置在了一边。
我们仨,认识很多年了。2008年第一次去北京,看了奥运,一起爬了长城;2010年上初中,仍旧同班;2013年在中学生模拟联合国会谈上写了提案、同年六月一起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2015年我去上海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我们仨在外滩散步;2016年春节,第二次去首都,小周站在清华园前随口说自己考不上,琳说他矫情、我说他别扭,六月末的时候,小周不负众望地成为了我妈口中常说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大一的暑假,琳、小周和我申请了EASIN的中国区项目,去香格里拉支教、草原保护和体验藏文化。
行程里的第一天傍晚。
在束河古城的客栈,我们见到了团队的leader。他话很少,雷厉风行。一行人紧锣密鼓地举行了开营仪式和圆桌会议。
琳、小周和我坐在客栈院子的石桌边写策划,忙到零点。眼神里写满疲惫,但心底洋溢着成就感。当真是风华正茂的年代啊。
第二天,我们乘坐近四个小时的大巴,到了一所深山里的学校。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一所小学,各界捐助也多,配套设施很完善,但是,唯独缺老师。全校只有一个老师。
我走进教室的时候,瞬间被孩子们清澈纯净、热情真诚的眼神震撼了,那是一种很难用语言去表达的心情。孩子们中有不少说藏语,我听不懂,只能依靠肢体语言。半个月的志愿教学中,孩子们教我藏文,我教他们说汉语、写汉字。
琳、小周和我分在同一个教学小组。我们从来没有午休,得备课写教案。小学的课并不难准备,但leader会旁听各组每天在放学后的总结报告,他的要求很严。没人敢浑水摸鱼。
周末的时候,我们仨去松赞林寺玩了一整天。小周拖着慵懒的我爬完了主殿的146阶石梯,琳在一旁不断笑话我俩。又听了当地的藏民讲孝道、婚嫁、生死。我虽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文化,但尊重。
志愿活动的最后一天。
我们带着班里的孩子们去帕海·依拉草原上清理垃圾。我做了一个实而不华的草原垃圾桶、小周刻了一个环保木牌、琳给孩子们开环保讲堂。夕阳西下的时候,每个人几乎都背着一筐白色垃圾往回走,脸上脏兮兮的,可笑容很甜。
晚上。
我们和班里的孩子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告别会。他们每个人都写了一封信,读给我们听。笨拙的字迹、明朗的声音,没有矫揉造作和精雕细琢,只有真诚。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小孩儿感谢小周帮他们家把坏掉的灯泡修好了大半。
告别会后,我关了灯,往教室外走。刚一出门,就看见门口的一个小小身影。是朗措。
她抿着唇不说话,送给我一张画。她自己画的。画上是一座山和一个站在山顶的小女孩儿。
我问她:“画里的小姑娘是你吗?”
她摇头,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我想变成她。”
有那么一瞬间,我诧异了。但很快就理解了。山里的孩子渴望去看外面的世界。可是,走出去的人太少。
山里人向往城市,城里人嫌累。人总是不知足。
我说:“我相信你。”
她嘴角弯弯,跑开了。
在我的印象里,朗措是班里最安静的姑娘,上课时头埋得很低,课间不爱出去玩,放学也一个人走。
有点,像曾今的我。
又不太像。
青春就是这样吧,谨慎珍惜还是放肆恣意都一样,反正不管怎么度过,最终都会遗憾地明白,这段好时光,到底还是浪费了。青春,它总是过期不候。
所幸。
这么多年,我和我认识的每一个人,都仍然在努力地发出微弱的光,认真度过对于宇宙来说无比渺小的一生。以至于在回望过去的时候,能够用自己最喜欢的姿态说出:那时的我们,是最好的我们。
㈣ 女生在职场穿什么衬衫好
对于一些刚刚步入职场的女性来说,职场的服装搭配确实是不太了解的。对于夏天的女性职场穿搭,其实除了时尚气场之外,穿的舒服也很重要。接下来就推荐几个比较适合这种女性的夏季职场服装搭配方法。
第一,浅卡其色的阔腿裤搭配白色时尚衬衫,衬衫可以选择那种麻料质感的。阔腿裤确实是现代女生在职场服装搭配中比较经典的一种裤子款式,黑色自然最为经典,不过对于这种职场新人来说,我还是比较推荐卡其色,相对来讲,不会那么有攻击性。
卡其色的裤腿裤搭配一个白色麻料的时尚衬衫,可以让女生的气质非常的时尚清新,同时有一种职场新人不俗的风范,还是比较适合这种女性的。
第二,深色牛仔微喇裤搭配天蓝色内搭,然后套一个黑色小西装。这样的服装搭配也是比较适合这种职场女性新人的,总的看起来时尚感十足,一个稍微有个性一点的颜色,能够让女性的气质温和一点。
这个鞋子的选择,我建议是高跟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升女生的气场,同时也能够让女生的身材表现得愈加完美。
第三,焦糖色半身铅笔裙,搭配一个雪纺料衬衫。雪纺料衬衫的垂直感非常的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女性的气质,加上一个时尚的焦糖色半身铅笔裙,女性味道尽显,职场风范不失,可以说是相当经典了。
㈤ 白衬衫很单调,会穿才能发现它的魅力,怎么搭配才时髦呢
什么是优雅?简单就是优雅。每个人都一定看过电影《罗马假期》。在电影中,奥黛丽·赫本本人身穿白色衬衫,既简单又优雅又优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白衬衫的形状仍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看上去简单单调的白衬衫一直是时尚界必不可少的物品,经久不衰,并且经常在各种时装秀中活跃。或者白衬衫传达各种时尚和独特性,或者是温柔宜人,或者充满英勇精神,或者是随意而多才多艺,或者是形式严谨。因此,白衬衫以这种方式穿着,简洁优雅,定义了一种新的时尚。
白衬衫直接用小背心穿,绑住腰部两侧的角,露出细长的腰部,然后搭配黑色牛仔裙。中型模特不仅防紫外线,而且非常多肉。!因此,白衬衫似乎没有任何修饰,但它具有很好的延展性。TA有其独特的魅力。
㈥ 《最好的我们》为什么会这么火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青春文学类的小说了,觉得那都是小女孩爱看的东西,二十大几的人再看那些写满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的文字,总是会有些尴尬。
父母离婚后,耿耿更像是被世界抛弃的女孩,她太平凡了,平凡到生活忘记留给她一点馈赠。她有梦想,却没有能力实现,她有喜欢的人,却没有把握抓住他。
很多时候,耿耿望着身边余淮专注的侧脸。“对余淮来说,一个白天的时间可能是小半本物理练习册,几百道选择题,或者几十个新单词——而对我来说,它是痛苦挣扎之后,大脑中并未被填补的空白;是日出日落间,毫无建树的沮丧。
所以每当我发现夜幕在我毫无预兆的情况下降临时,总会从心底满溢出一种恐慌,一时半会无法消弭,说出来又变得矫情。那一刻很想抓住身边的某个人——但我想,余淮不会明白。每一个我毫无作为又毫无长进的白天,时间都往前走一点点,然后把我仍在原地。日复一日,我被世界落得越来越远。余淮怎么会懂呢?他是一个走得比时间还快的人。”
说真的,我很心疼耿耿,耿耿像是世间所有平凡女孩的影子。
不聪明,努力,笨拙,不自信,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不停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有很多心事和迷惘,也有很多的脆弱和敏感。
但这样的耿耿做出了一件很勇敢的事情,为了余淮,为了实现他们一直做同桌的承诺,耿耿放弃了更简单的文科,选择了理科。对于她而言,余淮才是更值得守护的人。余淮说:“我有过很荒唐的想法,你没办法学理,我就去学文好了,反正我学文也肯定比你学得好。”
当耿耿走进理科班的时候,耿耿在余淮脸上见到了他最激动和最喜悦的表情。反正青春无论怎么度过都会被浪费的。那么,耿耿要把她美好的青春,浪费在余淮身上。
当然,高三的耿耿也没能逆袭,她只能站在地上,看着余淮越飞越远。但那又如何,他们一起实现了曾经的承诺,互相陪伴的时间其实很短,仅仅只有三年。故事的最后,余淮成了无力改变命运的人,被生活拖累,负重前行,甚至不敢再去打扰耿耿的生活。而普通的耿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眼睛里有光芒的大人。当耿耿张开双手,去拥抱当年喜欢的人,用曾经在余淮身上感受到的温暖,去温暖那个已不再年轻的少年的时候。那个少年没有消失在风里,不枉我们耿耿于怀这么多年。
我很喜欢八月长安在后记里写的:“不粉饰世界的善良,也不承诺努力之后一定会有收获,但是相信上帝创造每个人都有原因,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原因,不辜负这场生命。”
对,耿耿最终会成为最好的耿耿,积攒起那么多的爱意和底气去拥抱曾经的少年。
她能做到,我们也可以,我们也会成为最好的我们。
我想起读完这本书从胸腔到泪腺爆发的共鸣,一个人哭了好久,很多情绪都涌上心头,堵得慌。想起我的青春时代,简简单单的友情,干干净净的爱情,最大的烦恼也无非是分数和排名。喜欢的少年只要一个眼神就能搅动一整个夏天。无数红了脸小鹿乱撞的时刻,永远听不懂的数学课和做不出的数学题,永远赶不上的脚步,只能看他们越走越远。无数个昏昏欲睡的下午,少年的白衬衫阳光下闪烁,温柔的发亮的眼睛,楼梯拐角的亲吻,这些美好的瞬间都扬起衣角从夏天的风里溜走了。可是我还是记起了很多东西,那些温柔的,甜蜜的,心动的,难过的,委屈的,煎熬的时刻。它们是真正属于我的东西。
㈦ 什么颜色的格子衬衫最好看你会怎样搭配格子衬衫呢
一:什么颜色的格子衬衫最好看?
黑色的、咖色的、红色的、绿色等等的格子衬衫都是非常好看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都是非常好看的。
二:你会怎样搭配格子衬衫呢?
我会搭配卫裤、裙子、百褶裙等等这些搭配,都很好看,下面我就介绍几款好看的搭配:
1、黑色的格子衬衫,这款是黑色的,里面搭配一件白T恤,非常的好看,下半身搭配一条咖色的西装裤,整体的搭配看起来是非常好啊看的,轻松穿出休闲风,都是非常好啊看的。
综上所述:格子衬衫是非常好看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都是非常好看的款式,走复古路线的小姐姐可以走港风的路线,是非常好看的,穿出与众不同的感觉,都是非常不错的,能为我们的穿搭加分,很不错。
㈧ 肩宽好穿衣,那么肩窄的男生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衬衫
肩膀窄的男生最好的衬衫就是收领衬衫、窄肩衬衫或者是格纹衬衫!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遇到过很多关于衬衫的选择困难症吧,因为现在的衬衫真的是太多种多样了,而且每一个人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比较纠结!衬衫一般比较适合肩宽的人穿,但是肩窄的男生也是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衬衫的!
再者,我建议大家可以尝试买一些格纹衬衫来穿,格纹衬衫最突出的一个点就是非常显眼,正是因为显眼,所以窄肩的男同学才要买来穿,当你穿着格纹衬衫的时候,其他人的目光完全都是集中在你的衣服上面的,根本就不会在意你的肩膀窄宽,所以这样就能够完美避开自己的缺陷!
㈨ 《再见路星河》上映,这部电影与《最好的我们》有什么关系
电影《再见路星河》是《最好的我们》的续作。
1、《最好的我们》讲述在偶然的机会下和“学霸”余淮相识。在高中三年同桌的时间内,他们带着懵懂青涩的好感和青春告别。高考之后,余淮竟然消失了。一别多年,重遇时,还惦记着当年约定的耿耿却受到刺激,需要在一直念念不忘的余淮和猛烈追求自己的路星河之间做出选择。
2、《再见路星河》讲述路星河在大学创办的摇滚社团,因成员矛盾不欢而散,4位怪咖的加入,新乐队的成立,随着社团演出的紧张倒数20天,5个人开始了从心灵到肉体,从不会乐器到摇滚达人,从白天到黑夜的碰撞与融合,一连串儿的突发事件应接不暇的故事。
(9)最好的我们衬衫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王栎鑫饰演路星河,桀骜不驯的叛逆文艺少年,以自己的喜好为中心,并且总想鼓动大家和他一样。多次向耿耿表白,后转学北京。在大学创办的摇滚社团,一筹莫展的路星河在碰到4位学校怪咖时,一场假唱摇滚演出。
谭松韵饰演耿耿,因爸妈离婚变成学渣少女,虽然从初中以来就成绩普通的女生,但依然很努力,乐观大方、热心体贴,她执着于摄影,总是随身带着相机,因缘际会考进振华中学后,在同桌余淮的影响下积极认真学习。
㈩ 衬衫面料选什么好
1)、春秋季节,天气冷暖适宜,可优先选择棉质衬衫,柔软舒适、透气,不会因天气炎热流汗过多而导致吸湿重,透气性降低。且棉材质有一定的保暖性,即使偶遇降温天气也可有适当保暖效果。就材质而言,长绒棉是棉质面料中的高档面料,几乎没有棉结,强力高、纹理清晰、手感细腻、有真丝般的光泽感和品质感,成衣多次洗涤依然会保持鲜亮的本色,且较普通棉抗皱,耐穿洗,不起球,但和普通棉一样易虫蛀。就面料纱支而言,在40支以下的全棉织物布为低档面料,质较粗糙,但吸湿性好,结实耐用。2)、夏季天气较炎热,出汗较多,干爽清凉的材质为首选,如麻、真丝等。麻质衬衫是天然材质中较透气、干爽的一种面料,且抗菌,不易虫蛀,但手感较粗糙,直接接触皮肤会有不适感,通常与棉混纺来加强其舒适度。另外麻质面料一般有天然褶皱现象,略微影响美观。另一种适合夏季穿着的衬衫便是真丝衬衫,舒适润滑、光泽度高、有弹性、透气性好,但易皱、勾丝、虫蛀,且价格较高。3)、寒冷的冬季除了可选择棉质衬衫外,多选择羊毛衬衫,保暖效果更佳,但羊毛成份过高易造成皮肤不适,建议选择羊毛、棉混纺产品,即可增强舒适度,又可保暖。羊毛面料也有等级之分,最好的是精梳羊毛,其透气性、弹性、保暖性、强度和抗皱性较普梳羊毛面料高,自然价格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