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国时期服饰是怎么样的
民国制服的造型基础除了中装之外,还加上了西装或中西合璧的元素,总体上可以分为中式传统、西式摩登与中西合璧三大类别。
男性服饰:从长马褂到中山装、西装
女子的着装恰好反映了当时女装的三种主要类型。第一是上衣下裙类,青年妇女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裙下不施绣纹,衣衫也比较朴素,这是民初女装的时尚。第二是上衣下裤类,这与上衣下裙类似,只是下装的裙改成了裤。第三是旗袍,这是属于满汉交融类型的旗袍,大襟右衽,连袖直身,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盖脚。但是不久,旗袍的长度缩短,腰身收紧,曲线明显。
『贰』 民国时期的穿着问题
西服大衣里面,里面是羊绒衫,衬衣,下面西裤,皮鞋。基本跟现在的绅士穿着一样。
『叁』 民国女人是怎么穿衣服的
电视上的民国女人形象大多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久而久之,年轻人把演员们的穿着当成了民国女人的样子,闹出了很多笑话。为了让广大读者真正了解民国女人的样子,笔者在此公布了一系列绝版照片(照片全部拍摄自民国时期,不是剧照),希望大家能从中看出民国女人的穿衣智慧。
时尚总是循环的。今天的时尚元素有时在民国就已出现了。
民国女人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结合了古典与时尚两种美。并不是我们今天的电视上塑造的形象——齐耳短发,浅色上衣,深色黑裙。笔者在此喷一句——我几乎没有找到电视上描绘的那种照片。
『肆』 民国时期男子的几种习惯装束
辛亥革命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服在中国开始流行起来,其穿着者主要是官吏,留学归国的革命者、大都市的知识分子等。当时的都市口岸城市中,学生、教师、洋行和机关办事员着西服的最多,最初的西服几乎是清一色的进口货。 1994 年,“王兴昌记”制造出第一套西服,可谓“国产”,其实仅的仿制,样式为小驳头,下摆方里带院,裤管窄小。
西装这种新生事物的流行,表明社会的变革,也成为支持民国的一种表征,当然以后也被人附庸为时髦,于是这种以崇洋为目的的西装者便遭到了批评。“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中国人非学它们不可了,于是乎,阿猫阿狗,就都着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靴,提起了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中山装
中山装是经过改良的服装,最早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示意,由奉帮裁缝制成的服装,由于民主共和的影响,此服被冠以中山装。穿着者多为革命者和政府公务人员,在南京政府时,中山装成为党政人员的服装,也为苏区领导接纳。最早的中山装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在衣服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胸前两个明袋还制成可以涨缩的“琴袋”式样,上袋盖作成倒山形笔架式,与中山装配套的裤子为西裤,它是由前后分片组成,腰围有褶裥,有侧袋和后袋,裤脚带折边。
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也适应国情,充分表现出当时国人新的时代精神。
学生装
最初的学生装,主要是由清末留日学生带回的制服,形制比较简洁,立领,左胸前缀有一袋
长袍、马褂 长袍、马褂依旧是民国时期法定的礼服,一般交际场合多穿此服。民国时期马褂崇尚狭窄,一般多以黑色丝麻棉毛织品为质料,对襟窄袖,长至腹部,前襟钉纽扣五粒。长衫多用蓝色,一般是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袖长与马褂并齐。
民国后期,马褂越来越少,趋于淘汰,不过民国时期是长袍马褂月西装革履并举,穿着上半中半西,亦中亦西者大有人在。长袍西裤、圆形礼帽,脚穿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这样的装束的不少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的时尚。
袄裤
上着衫袄,下着裤,这是一般民间百姓衣着,通常是下层人的穿着。中式裤宽大松垮,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脚蹬布鞋或棉靴,俗称“短打扮”。
大髦
在北方地区,还流行穿大髦,即斗篷,穿着者多为一些军政要员。民国初期北京是当时军政所在地,也是服饰流行的中心。政治中心南移后,则以上海为中心,由于欧美文化对上海的影响,所以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服饰流行都昂首以瞻上海。
『伍』 民国时男人穿什么衣服
长袍马褂,洋装,中山装,唐装。
长袍马褂的男性造型,其实早在清末就有了,不过民国其实并未因其曾经在前朝广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国男性的常礼服。
民国18年所定《服制条例》中的“男子礼服”,由于该条例一直到民国92年才废除,而后也没公布新的服制条例,所以在一些需要传统礼服的地方,仍然会穿着袍褂。
民国元年的大礼服(级别高于常礼服袍褂)所采用的就是洋装,并且在常礼服中也可采用洋装,其余各种行政职务的制服,也是采用洋装,民国主流力量对于洋务的推崇可见一斑。
一般来说,民国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长袍打扮,而短装因为行动便利,一般都是社会下层及劳动人民的装扮。
袍褂不见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着,但是相对于短装自然是正式了许多。
中山装起源众说纷纭,但是这种极具军装风格的服饰,对于当时处于战时的中国,为了标榜军中职务,常有领导人穿着。如蒋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军装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会穿着袍褂,他的西装形象反而极为少见。
(5)民国时期裤子穿法扩展阅读:
民国时期的服饰风格:
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
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于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时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欧洲国家时尚代表的巴黎各种流行服饰在当时应经到上海。上海的交际市场中女装层出不穷,当时同样在流行时尚推广过程中,女装很安装有同样的问题,这也是主要的社会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们需不需要有国服 (4)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山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唐装
『陆』 民国时期服装。。。
对应的民国时期女子服装,为袄裙,衣服和裙子是分开的,衣服宽袖,斜襟。
清朝剃发易服,汉族男子穿着满族服饰,而汉族女子的服饰未被强制废除。所以这时期汉族女子仍以上衣下裙的明朝风格的袄裙,但后来又结合了满族服装的一些特点,形成了民国时期的女子服装,就是这种袄裙。
『柒』 春秋战国时期的裤子是什么样的
《礼记》曰:"衣不帛襦袴。"这是因为襦和袴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而到了六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
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释名》曰: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袴是内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
在宋初的《盘车图》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连裆的短裤,叫做裈。裈短如牛鼻,俗称犊鼻裤。
衍生: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特点
由于连年战争,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逐渐废除不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由于风土所限,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从近年来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的彩绘木俑身上,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这时候的服饰以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因为衣料比较轻薄,为了防止薄衣缠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装饰云纹图案,即"衣作绣,锦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这些构思与制作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古人设计的智慧与聪敏。战国时期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矩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漆器器皿边饰十分相似。
男装以交叉领、窄袖、腰间束带为基本样式。战国时期的带钩质地多为金、银、铜、铁、玉,在带钩上刻有花纹,有时也镶上绿松石,显示尊贵富有。还有一种金银错的手工工艺,对金石进行加工后,其外观更加精致华贵。战国时期的冶铁业比较兴旺,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悬挂的铜刀;工艺也属上乘,如一种二十五公分长的小弯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纹,当时广为人们喜爱和佩带,名为"容刀"。这时的挂刀,已不完全为实用,很大程度上装饰取代了实用。
『捌』 男式压麻民国时期的衣服裤子
亚麻民国时期的衣服裤子是非常质量好看的,非常值得购买的。
『玖』 南宋黄升墓中的开裆裤和合裆裤是怎样的都该怎么穿
众所周知,开裆裤是儿童穿的裤裆处有开口的裤子,而成人穿的是合裆裤,也就是我们平常穿的裤子。在中国,婴儿穿裤裆处有开口的裤子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在古代成年人都穿着这些裤子,他们不是裸体的,因为古代的人穿着裙子或“裳”,所以它可以挡住的。而且在古时候不论男女,也会像今天的孩子一样穿宽松的开裆裤。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过一件烟色花罗开裆裤,这件文物的出土不是偶然,而是正常的。这种裤子在宋代很常见,这也是我们认为宋代的裤子很奇怪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开裆裤和合裆裤应该怎么穿呢?
合裆裤和开裆裤可以算的上是贴身内衣了,从里到外一般穿围件、合裆裤、开裆裤、外侧开中缝合裆裤、裙,这个方法很是繁琐。
『拾』 民国功夫片里面的裤子腰带系法
腰带是中式长裤穿着时不可缺少的,腰带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专门系裤子的“裤腰带”一种是系在上衣腰间的“腰带”裤腰带是用黑色或蓝棉布缝制而成,宽约3厘米,也可以用白色丝绸制作。按风俗,小孩长到十二岁本命年时,应系红色裤腰带,另一种腰带原是系在长袍腰间的带子,一般的是在腰间束以湖色、白色或浅色的丝带,它的长度,可以在腰间系结后下垂与长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