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就开始穿裤子了,那时候的赵国赵武灵王改革国家的军事力量,就是通过胡服骑射!就是改穿裤子,那时候游牧民骑马穿裤,骑马有优势,所以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穿裤子了!
网上摘录:
我曾经多次提到咱们是古人不穿裤子的。这把许多人吓了一跳:不穿裤子咋办?就像现今皇城跟儿的“膀爷”,他可以不着上衣,人家那叫爷们,但裤子他再牛比也绝不敢不穿呀。
裤子这玩意在中原地区出现的比较迟,那么这个汉字出现的肯定也比较迟。以“裤”这一字音字型来命名裤子这一物品,肯定是有来历的。
“裤”是个形声字,“衣”形“库”声。“衣”是表示它与衣服有关,那这个“库”是否还有其他的意义呢?为什么“裤”这种衣服出现后不称别的名号,单叫“裤”呢?
先秦时中原地区的人们只穿长袍,天凉了就再加一件,再凉再加,还是长袍。今天看来,如此穿着行动多有不便,但那时的人们只有那个层次的思想,咱不能拿现在的境界去要求古人对不对?当然,也有聪明人,为了行动方便快捷,就发明了“带”这东西系在腰间。那屈原就是“峨冠博带”的打扮:头上高耸的帽子(叫“头衣”才恰当,因为这“冠”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帽子,而是显示身份的装饰性很强的物品),腰里系着宽大的带子。那屈原走起路来高视阔步,仰面正身,一派“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望之令人顿生敬畏之心。
“裤”一个正宗的本字是“衣立旁”加一个“夸”字,就读作“库”。这是个啥东西呢?它是一种“胫衣”。胫,就是大腿;所谓“胫衣”,就是套在两条腿上的两个布帛制做的筒子,不是现在还有加了裆部的裤子。由这“裤子”最早的雏形看来,咱们的先辈并不看重那关系到子孙万代的要害之处啊。
有了“胫衣”,行动方便了,但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因为它没有裆部,人们的起居习惯无法改变;二是光着屁股骑马,对皮肤的伤害很严重,出行或打仗仍然不适合穿着。怎么办?
这就要谈谈这“裤”字的另一个来历。说起“裤”的这一个来源,却与军事有关。它的本字写做“衣立旁”加一个“军”字,读如“昆”,是军服及行旅之服,后来又讹转作“裤”了。细细打量,这俩字还真有点儿相象,这种推断应该是很准确的。
也许讹写做“裤”的这人,以为裤子是可以装填两条腿的东西,而这个字又与“裤”相似,所以就干脆这样写了。后来的人们也认为这样写很有道理,也就因错就错写下去了。这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啊。再说了,那“库”本来不就是存放物品的所在吗?
至于这俩字是啥时候、为什么、怎样统一成现在这个“裤”字的,我也不甚了了,也不敢谈下去了。
“战国七雄”中位于正北方也是最北方的,是赵国。赵国可真不容易,既要与中原诸国争霸,又要防着北方胡人的入侵,年年代代都忙啊累啊的。不是说“内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吗?人家赵国就在这种四面皆敌的环境里生存并发展着,凭借春秋末期“三家分晋”时,一个诸侯国的三分之一大小的国土人口,一直支撑到战国末年,是秦始皇最后灭掉的诸侯国,真是太不容易了。
有点儿跑题,还回到话题上来。北方胡人是游牧民族,骑马射箭,来往倏忽,防之不及。你赵国驷马战车固然声势壮伟,可人家胡人却不跟你列阵撕杀,没办法,赵国的历代国君就不停地修长城。修啊修的,还是挡不住胡骑。与赵国处于同一纬度又靠东些的是燕国,它也面临着与赵国相同的问题,也就修啊修的修长城。其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征用民夫去修长城,只不过是把以前的燕赵长城略加整理连接一下而已。今天一提到长城,就把功劳记在秦始皇名下,我很愤愤且为燕赵抱不平。
你以为那时修的是现在我们在八达岭、山海关见到的砖石长城?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秦及先秦所修的长城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有一些遗迹也都不被咱这些外行人所能辨识。历史沧桑中,那些夯土而建的长城已“被雨打风吹去”了。
再早几百年,把自己的西周王朝埋葬的周幽王,为博褒姒千金一笑而“烽火戏诸侯”时,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就已经很严重了。周凭举国之力尚被逼得很狼狈地迁都了事,那燕赵小小诸侯国更是给闹得困苦不堪。一代代赵王都在苦苦思索着:怎样才能消弭来自北方的边患?
终于,一代英豪赵武灵王横空出世了。是他,就是他,给咱们中原人穿上了裤子。
裤子啊!如果没有赵武灵王,我们中华民族还要在没有裤子的黑暗中摸索很多年。也许十年,也许百年,也许两千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大家都还不穿裤子乱跑呢。不,如果没有赵武灵王给咱古中原人穿上裤子,恐怕他们早就被穿着裤子的胡人给灭了,哪里还会有今天的我们呢?所以,说赵武灵王是中华民族的大救星,绝不为过。
赵武灵王顶着巨大的压力“胡服骑射”了。从此,中原人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中,再不用驾着笨重的战车嘎吱嘎吱地驶了,再不用穿着臃肿的长袍屁颠屁颠地跑了。咱们有了裤子,咱们也可以骑上轻捷快速的战马;咱们又有了“箭袖”这一紧身上衣,咱们也可以灵巧地拉弓射箭了。从此以后,咱们在与胡人争夺生存资源的较量中,从军事装备方面处在了同一水平线上了。就如当今太祖曾经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的那样,咱们的古中原人“从此站起来了”!
2. 古代服装里下边裤子套个裙子那个叫啥
古代的服装让人捉摸不透,应该叫裤裙。
3. 在古代人们穿的裤子称为什么
蔽膝,古代中原地区一种男女皆用的服饰。属于古代/下/体/之衣,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蔽膝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别尊卑等级的标志。江淮之间谓之棉,自关东西谓之蔽膝。
4. 古代里边穿的衣服叫什么
古时内衣称中衣,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史料见于汉朝。其中女性内衣在不同的时期又称为抱腹、心衣、两裆、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 “惯束罗裙半露胸”的普遍装束在历史上只不过短短一瞬,从古到今,内衣都一直蕴藏着女性的隐秘,是绝对不为外人所知的。古书中提及内衣外露的女子不是欢场女子,就是如同梁山孙二娘一般,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隐讳的。
汉代以前,女人下体无衣,到了汉朝才穿上开裆裤。《汉书·上官皇后传》说:“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多其带。”所谓“穷裤”,便是开裆裤。穿开裆裤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则不穿内裤,也顺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续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装制成和服,似乎女子着和服也不穿内裤。 也有人说和服是“吴服”的改造,来源江南八百童男女。女人不穿内裤,保留了古代中国人“衣”的基本特点。“日本人唯一的发明,就是男人的那块兜裆布,至今还留在相扑力士硕大无比的臀缝里。”
亵衣 主腰 抹胸 肚兜 女子贴身穿的上衣,即肚兜中的上兜,因不能轻易示人的服用性质而得名。明清时期妇女的贴身之衣,“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为宫女所穿的款式,强调刺绣装饰。是一种 “腰间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于南北朝,是唐宋时期内衣的称谓,结构上以紧束前胸为特征,以防风寒,用于约束和固定胸部。也称兜肚,以正方或菱形衣片为常见,有素色与刺绣之分,左右两角装有绳带,系于后背,还有有袋无袋之分。
5. 古代女人穿裤子么
中国古代,汉武帝之前是没有裤子的!所以不光女人没裤子穿,男人也一样!
在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裤子的记载,但那时的裤子只有两个裤腿,裆是不缝合在一起,是广义上的开裆裤。穿那样的裤子的目的是为了保暖腿部。在古代人们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冻,于是就在腿上套个套筒,这就是早期的裤子。那时的裤字写作袴,这个字的来源似乎可解释为袴是“两股(大腿)各跨别也。”按古人的解释,那时的袴是“胫衣也”,即给小腿穿个衣服,而不管屁股。
在汉朝前后,人们开始穿合裆的裤子了。这很可能首先是在骑马打仗的军人中流行的,穿开裆裤骑马是个很不合适的。
有学者研究指出,自汉昭帝上官皇后始,宫中女子才穿有裆之裤,并自下而上地逐渐流行起来。但直到魏晋南北朝、唐朝时,女人们才真正穿上了现代意义上的裤子,其坐姿也由跪坐变为盘坐与箕坐。
6. 古代人民男生穿的裤子是什么
类似绑腿的两个套腿,两个管在外面长衣里面,在外面看不见。
7. 古代男人穿的裤子叫什么裤
在中国,根据记载,早在商代,男性就开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汉朝才形成穿裙子的习惯。
商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衣长到膝盖;下身穿“裳”,裳长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条宽边的腰带,腹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子形状的装饰物“齻”,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蔽膝”。
到了很讲究雅致和礼仪的周代,开始把下裳的两片布合成一个圆筒,类似现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观,就是骑马不很方便。
春秋战国时期,上衣和下裳干脆合在一起,从上下两截单独穿的衣和裳,变成了上下一体,走了简洁的路子,二合一―――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后展开,布的右下角绕过双腿,从双腿前包到身子左侧,之后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样的方式裹到身子右侧,再用腰带束住,这就是风靡战国时代的“深衣”。看起来颇有点儿连衣裙的味道。
上面提到的上衣下裳和“深衣”,多用于礼服,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别的场合,人们必须穿裙子才不失礼。
后来,“深衣”演化成袍子,也出现了裤子,中国男人才告别了穿裙子的时代。
8. 古代人穿裤子吗
战国以前不穿,上衣下裳。秦朝以后有了胡服,过去穿裙子也穿裤子,内裤多是讲究人穿的日本式的,也有劳动的人穿叫牛鼻裤。
9. 古代穿在最里边的裤子叫什么裤
亵裤就是内裤或称底裤
其实亵裤确切的指古人里面穿的小裤,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样的内裤
10. 唐朝的裤子叫什么
古代人们只是把裤子作为内衣来穿。当时的裤子与今天的大不相同,都是开裆裤,有的裤子只是穿在小腿上的套筒,叫作胫衣。赵武灵王改革服饰后,有裆的裤子被引进到中原,人们这才有了可以外穿的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