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秦淮河名称的来历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以此地有“王气”,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带,凿晰连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据这一传说,改称秦淮。
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
(1)南通裤子港河名称的由来扩展阅读
秦淮河两岸为低洼圩区,地面高程6米~8米,圩区后面是丘陵山区,地面高程300米以下。此河又是一条“山水头、潮水尾”型河道,受长江水位和秦淮河流域降雨的影响,洪涝和断流干涸现象经常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从三国吴嘉禾三年(234)至民国37年(1948)共发生水灾229次。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至1959年,冬春期间,秦淮河几乎年年断流干涸;部分年份,夏秋季也发生断流干涸。1960年,建成武定门翻水站后,秦淮河水位常年可保持在6.5米以上。
⑵ 请教南通北醴园名称的由来
是水‘绘’园吗
位于江苏如皋县城东北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明末清初江南才子冒辟疆与秦淮佳丽董小婉栖隐过,因此颇为出名。
此园原是邑人冒一贯的制业,历四世至冒辟疆时始臻完善。园以水为贵、倒影为佳,既秀且雅;而其以园言志,以园为忆、并融诗、文、琴、棋、书、画、博古,曲艺等于一园的特色,又足以说明它原来是一座饶有书卷气的“文人园”。
水绘园南邻中禅寺,西倚碧霞山,三者四周都环水,成“品”字形格局。这里积水弥漫,唯霞山桥一处可通往园内。桥址有一茅亭、过亭是荷花夹岸,桃柳交荫而蜿蜒的画堤。春日,数百树桃花盛开,挟以长条拂水,柔情万千,行人有错认桃源里之感。走到门首,只见两边各安城垛六七个,门额“水绘庵”三个大字,为园主冒辟疆亲手所书。门夹黄石,门内唯一小山,山上安小楼阁,内悬“椎秦忆子房,翊汉怀诸葛”,乃园主人心地的真实写照。
⑶ 吕四港地名的由来
吕四原来叫东灶,那么后来怎么叫吕四了呢?传说吕洞宾曾四到吕四。
在大洋港西门,有一户姓陶的人家,很有钞票,屋前有花园,儿子在南京念书。有一次,来了一个小伙子,手持他家儿子的亲笔信。信上讲:“我有一个要好的同学来养病,你们要盛情招待。”于是这个小伙子就在陶家住了下来。时间一长,陶家佣人看到这个小伙子天天起早到花园里和东南方向飞来的一只大鸟白相,感到很奇怪,就告诉了老粮户。老粮户暗里留心一看,他是识货的,这只鸟勿是一般的鸟,而是一只鹤。有一天,老粮户的儿子念书回来,这个小伙子也就骑上这只鹤飞走了。这是吕洞宾第一次来吕四。
第二次,吕洞宾到吕四开了酒店,生意蛮好,这爿酒店开在南门头运河边上。有一次,有个孕妇从高桥上跑下来,看见酒店里伙计正在洗甏,颠来颠地洗,洗好就有一甏酒。孕妇感到很奇去,喊了出来,结果人就看不见了。
第三次,吕洞宾到吕四开了一爿缸爿饼店。这家店和其它店勿同,每一次都要问买给啥人吃。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到店里来买缸爿饼,吕洞宾问他买给哪个吃的。小孩说,买给婆婆吃的。吕洞宾一想,以往来来去去的客人都讲买了给小孩吃,今朝碰到这个小孩心肠这么好,于是就送了一块给他吃。哪晓得,这个小孩吃了这块缸爿饼后,就感到肚里不饿了。这家大人急了,跑到店里要找师傅算帐,吕洞宾讲这个有办法。说着,在小孩背上一拍,一块缸爿饼就吐了出来。正巧,这时旁边窜出一条大狗,把饼衔了去,结果这只狗成了仙狗,叫号天犬。
第四次,传说原来的三宫殿是一个大庙,都是木结构的房子,庙里只有一个和尚,实际上就是吕洞宾。他天天很早起来,在东边荒地池塘边上白相。这辰光,东南天总有一只鹤飞到他的身边来。一直到五更里才分散。有一天早上被一个卖糖人发现,他喊了其他镇上人一齐观看,只见吕洞宾正骑着仙鹤在池里白相。吕洞宾一见有人来看他,便一拍仙鹤飞走了。
因为吕洞宾前后四次到过吕四,所以,人们把原来的“东灶”改名为“吕四”了。 我也不知道,网上转来的
⑷ 秦淮河名称的由来
秦淮河名称的由来:
秦始皇扫灭六合,统一天下后,为了确保帝国的万世之基,他开始在全国遍寻有“天子气”的地方,一经发现,便破坏当地的风水,以杜绝江山被他人夺取。
有一年,秦始皇东巡来到了当时尚不发达的南京。之所以来南京是因为他身边擅长望气的术士曾言,“江东(即南京)有天子气”,而且预测了时间,说五百年后将出天子。
秦始皇要让自己的帝国万世永存,并且自己还要做长生不老的皇帝,一听这话还了得,于是决定以自己的真龙天子之身,亲自前去镇压。
当时的秦淮河本名“龙藏浦”,是南京附近一条重要的内陆河道。“龙藏浦”这个名字就预示这里会出真龙天子。懂风水的人都知道,水能扭转气场,河流如果改道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风水。据说龙藏浦原本并不流经南京城区。
秦始皇令人将水流汇合处方山附近的长陇挖断,于是水流改道向北,从南京城穿城而过,企图把南京的王气给冲泄走。而龙藏浦也被改姓为秦,作为被秦始皇“征服”的标志。这就是秦淮河名字的由来。
秦淮河的传说和历史:
秦王赢政经过多年的东征西战,终于完成了一统大业,心中非常骄傲。这天在朝堂上他用很是自豪的口吻问着臣子们:“寡人这份家业比前朝如何?你们谁听说过古往今来有谁能一统九州的?寡人做到了,寡人不但要做始皇,还要让这江山永继,二世、三世以至万世。”
这时有个大臣叫子淮的上前奏报道:“皇上,民间有一王郎,善观风水,能测吉凶祸福,尤其还有一样人所不能的,他能勘龙脉、观王气,皇上可招他前来一问便知。”始皇说:“真有这事?”子淮说:“真的,民间都是这样传说的。”
这时另一大臣叫李念的说到:“皇上不可信此言。想那民间方士不过是招摇撞骗之辈,怎能断言吉凶?甚而勘龙脉观王气?这等关乎社稷兴衰存亡的大事岂可听一术士之言?”子淮不服的说到:“是不是真的,招来一问便知。”
李念说:“子淮你这是在误国,皇上万万不可信此言。”子淮说:“你说不信就是在误国。”李念说:“请皇上三思,断不可信此妄言。”始皇听到他们争执不休,就很烦躁的说道:“好了,众爱卿别争了,把此人招来一问便知晓真假。”
李念急了,又回到:“皇上万万不可,此等方士不过是顺人言而已,哪会知晓真假?只能哄哄愚昧之人罢了。”始皇恼了,板着脸说:“爱卿是说朕愚昧?”“臣不敢。”李念惶恐的说道。“子淮那个王郎在哪?”“回皇上,臣已把他带在殿外等候。”
“那就把他带上来吧。”“是。”子淮得意的瞟了李念一眼,退下堂去带王郎上来。王郎躬身上得堂来,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始皇问道:“下跪者何人?”王郎诚惶诚恐的答道:“草民王郎见过皇上。”“抬起头来。”“不敢。”“
恕你无罪。”“谢皇上。”王郎抬起了头,始皇见此人长得丰神俊朗,一表人才,心中便有几分喜欢,遂问道:“爱卿说你能知吉凶、断祸福,尤能勘龙脉,观王气,是真的吗?”“小人才疏学浅,只知皮毛而已。”“不用过谦,照实说来便可。”
“是。草民夜观天象,见金陵有王气出没,必是有龙脉存于此处。”“哦,此话当真?”“草民不敢妄言,龙脉处五百年后必出王者。”“那就是说朕的江山五百年后要易人?你可知说这话朕可立刻杀了你?”“草民只是据实而言。
皇上要杀草民,小民也唯有引颈而待了。”“你可有化解之法?如能化解,朕不但恕你无罪,还要大大的赏赐你。”“回皇上,可在此处凿一河流断此龙脉。”“那好,朕就把此事交给子淮去办,你就去协助他,务必要凿断此龙脉。”“是,臣领旨。”
子淮答道,与王郎退下了朝堂。子淮依旨去金陵凿了一条河,原本金陵是没有河的,民众因是秦始皇下令让子淮开的,故而就把此河叫做了秦淮河,从此金陵也就有了秀美的秦淮夜色。
(4)南通裤子港河名称的由来扩展阅读:
秦淮河古称淮水,本名“龙藏浦”,全长约110公里,流域面积2600多平方公里,是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秦淮河的源头有两处,东部源头出自句容市宝华山。
南部源头出自溧水县的东庐山天生桥下胭脂河,两个源头在江宁区的方山埭交汇,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秦淮河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
南京秦淮灯会是中国大陆历史最为悠久的元宵灯会,自南朝起就形成气候,尤以夫子庙灯彩和秦淮河上的灯船画舫为特色,是当地民众和海内外游客心中的古都名牌。
李香君故居又称媚香楼,位于秦淮河畔来燕桥南端,夫子庙钞库街38号,是三进两院式的明清河房建筑,被列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香君是清初戏剧家孔尚任名著《桃花扇》中的秦淮名妓,“秦淮八艳”之一。为纪念我国古代这位爱国名媛,歌颂她“威武不屈、贫贱不欺、富贵不移”的做人品质和民族气节,政府部门修复了李香君故居。
⑸ 海河的源头和名字的来历
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最大水系,中国七大河流之一。海河水系由海河干流和上游的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大支流组成。海河干流,又称沽河,起自天津金钢桥,到大沽口入渤海湾。以卫河为源,全长1,050公里,其干流自金钢桥以下长76公里,河道狭窄多弯。
宋朝时,海河干流为界河下游段,金、元时改称直沽河、大沽河。海河这个名字始见于明末。直到清代,直沽河等名称才逐渐被海河这个名字所取代
海河流域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内蒙古高原南缘,地跨京、津、冀、晋、鲁、豫、辽、内蒙古八省区,流域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3%,其中山区约占54.1%,平原占45.9%,人口7,000多万,耕地1.8亿亩。
⑹ 南戴河名称的由来
三十多年前,周总理和一名秘书在北戴河议事,休息时,看见不远处有另一条河,便问秘书“此为什么河”秘书不知,便随即说‘那是南戴河’。
⑺ 苏州河1-4湾的名字以及名字的由来,由来要详细一点。
上海是江南水乡,历史上多河道港汊,因此,上海的许多地方与水有不解之缘。上海的地名习惯是,当河流发生急弯时,陆地外凸的部位像禽兽外凸的嘴,会被叫作“嘴”,比如今浦东的“陆家嘴”,浦西杨树浦底的“周家嘴”;外凸的部位面积不大,形状较尖,很像动物的角,于是会被叫作“角”;而凹进去的地方则会被叫作“湾”,只是在“弯”字旁加了“三点水”,表示河湾而已。旧谚有“龙华十八湾,湾湾见龙华”之说,黄浦江流经龙华时曲折多弯,形成了众多的湾,而龙华寺塔又是这里最高的建筑物,站在任何一个湾口都能看见龙华寺塔的佛光普照,此谚与西方的“条条道路通罗马”异曲同工。
苏州河流入北新泾后至长寿路桥段,曲折多弯,粗摸算来约有十八湾,乘游艇游苏州河可以让大家从苏州河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巨变。本文就“普陀十八湾”的历史,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
一、吴家宅湾私家花园书卷气浓
凯旋路附近的苏州河两岸分属长宁区和普陀区。进入华东政法学院后,往北可以走到苏州河边,这里是一个尖尖的“角”,历史上被叫作“吴家宅角”,“角”的东侧则是一个“湾”,旧称“吴家宅湾”。
今中山公园一带旧名“吴家宅”,是以吴姓人集中居住而得名的一个自然村落。据记载,上海开埠后不久,英商兆丰洋行老板霍格购进了吴家宅的近千亩土地,打算在这里建立一个种植场,但由于中外签订的条约规定,侨民不得在租界外开展经营性的项目,所以,这块土地一直空置着。1879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以6500两白银的价格从霍格手中购进了吴家宅北端临苏州河的工地,并将圣公会在虹口的培雅书院(Baird Hall)和度恩书院(Duane Hall)迁往新址,成立圣约翰书院(St.John’s College),它就是圣约翰大学的前身,这使苏州河染上浓浓的书卷气。1914年,工部局又购买了霍格的另一块土地,兴建了兆丰公园,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今中山公园附近有不少被冠名“兆丰”的里弄、别墅、楼盘,就是沿用了“兆丰”旧名,不过,许多人并不知“兆丰”名称的来历。
历史上吴家宅湾有闻名遐迩的小万柳堂,它的主人就是近代史上被尊为“英杰”的廉泉和其夫人吴芝瑛。廉泉(1863-1932),字南湖,无锡人。据记载,其二世祖廉希宪在元朝任右丞相,谥文正,封恒阳王,他在京城有一座被称之万柳堂的花园,元朝书画家曾做客那里并作诗曰:
万柳堂前数亩池,平铺云锦盖涟漪。
主人自有沧洲趣,游女仍歌白雪词。
手把荷花来劝客,步随芳草去寻诗。
谁知咫尺京城外,便有无穷万里思。
廉泉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895年)举人,官礼部郎中,与孙中山关系密切,后辞官回乡,在无锡创办俟实学堂(今连元街小学)和竞志女学(今无锡第十二中学),在上海创办文明书局。夫人吴芝瑛是“曾(国藩)门四弟子”之一的吴汝纶的侄女,在北京期间与秋瑾相识,并鼎力支持和资助秋瑾赴日本留学。1907年秋瑾在绍兴遇害后被抛尸街头,无人敢为她收尸,吴芝瑛在丈夫的帮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为秋瑾收尸,并在杭州为秋瑾建墓,时人称之“侠女”。
小万柳堂显然套用了其祖先万柳堂之名,《民国法华志》中记:“小万柳堂在九果园对河吴淞江(即苏州河)南岸,金匮(无锡)举人廉泉与妻吴芝瑛偕隐所,有帆影楼诸名胜。廉、吴以诗、书、画名海内,古帖、古画多珍藏,中外人士来访者觞咏品题,殆无虚日。”看来,这小万柳堂还是上海中外文化人的“沙龙”。小万柳堂在1933年吴芝瑛逝世后衰落,笔者曾在上世纪70年代到过“小万柳堂”旧址,这里已成为苏州河边的一个石灰堆栈,旧址在今华阳路向北延长线的苏州河边。
九果园在苏州河北岸,与小万柳堂隔河相望,是吴家宅人吴文涛的私家花园。据说是因园中种了九棵名贵的果树而得名。据记载,吴文涛还特地从徐光启后人处拓得米芾书写的《英光堂帖》,吴之壑书写的《归去来辞帖》,复刻后嵌入室内的墙上,不知这些东西现在何处。
二、朱家湾从平民村到镇坪路
今江宁路桥北堍两侧叫“朱家湾”。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准许日本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建厂,任何与中国订有“最惠国条约”的国家同时获得这一权利。于是日商的“内外棉”多家工厂在苏州河畔建立,外资企业的出现也推动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在朱家湾西岸先后出现阜丰、福新面粉厂、大有榨油厂、申新纱厂、中央造币厂、大隆机器厂等多家中、大型企业,工人数近10万。就这样,朱家湾一带形成居民集结点,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在今光新路桥处形成一个叫作“朱家湾”的镇市,今光新路旧名“朱家湾大街”即以此得名。
1928年,刚成立的上海特别市政府通过了一项改善工人住房法案,并成立“筹建平民住所委员会”,由政府筹资兴建一批低档住宅,平价或低价出售或出租给工人住。于是上海就有了许多叫作“平民村”的住宅区,如打浦桥平民村,其美路平民村(今四平路幸福村),普善路平民村,大木桥平民村(后改称“市民新村”),建在朱家湾今镇坪路上的即中山路平民村。
中山路平民村规划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位于今中山北路北,光新路西,相当于今“秋月枫舍”住宅小区。1936年完成第一期,共建有57排,330个单元。住宅均为砖木结构,朝南前排为一层平房、紧依的是二层阁。但这个平民村还没有全部交付使用,抗日战争就爆发了,平民村成了日军的兵营和马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平民村名义上由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收还,而实际上早已被附近工厂的工人和流民抢占,这平民村成了人口密集的“贫民窟”。
上世纪80年代,普陀区人民政府有计划开始对平民村及周边地区改造,1987年将原平民村的81个单元住宅拆除后辟筑马路,取名“镇平路”,顾名思义就是要消灭平民村、消灭贫穷之义,但是,“镇平”也容易被人误解为“镇压平民(村)”,不久,根据普陀区路名原则上使用陕西省行政地名的原则,经上海市地名办公室注册,正式以陕西省镇坪县(就是发现华南虎的“周老虎”所在的县)命名为“镇坪路”。
90年代后,上海房地产业颇有名气的“沙田物业”获得“平民村”工地建设权,分二期兴建“秋月枫舍”住宅小区。轨道3、4号线,以及即将开通的7号线均在镇坪路设有车站,如今的镇坪路已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住宅区。“朱家湾”这个地名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消逝,也许,“普陀十八湾”计划的实施,会激活“朱家湾”。
三、潭子湾上海最古老的地名
江宁路桥向东,昌化路桥北堍的两侧分别是“潘家湾”和“潭子湾”。在《乾隆真如里之》中已有“潭子”和“潭子湾”的记录。据传,“潭子”即东晋时名将虞潭(字恩奥),会稽余姚人,是三国名士虞翻的孙子。晋成帝即位(326年)后,他出任吴兴太守,诏转吴国内史,当时天下大乱,百姓饥饿,他就开仓赈济;盘踞浙江的五斗米道从海上出发,沿吴淞江西上进攻苏州,他“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他也被百姓尊称为“潭子”。“沪渎垒”是东晋时在原吴淞江口建造的军事堡垒,也是上海有记载的最早的古战场遗址,约在宋末元初被江水冲垮,据资料推断,旧址应该在今光新路延长西路一带,八九年前,上海的考古工作者在光新路与志丹路建设工地地下8米处发现古代“水闸”遗址,此被列入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成就之一,所发现的“水闸”很可能就是“沪渎垒”遗址。而今天的“潭子湾”距志丹路“水闸”仅1公里,也许,“潭子湾”得名与虞潭以及他建造的“沪渎垒”并不是“据传”,而是“史实”。同样,上海简称“沪”,也不是得名于那个捕捞用的“沪”,而是直接得名于“沪渎垒”。
如今,潘家湾和潭子湾之地已被中远集团投资兴建为市中心的集中住宅区——“中远两湾城”,感谢“中远”还保留了“两湾”之名。上世纪的朱家湾、潘家湾、潭子湾加上“药水弄”合称“三湾一弄”,是上海棚户区的代名词,中远两湾城的建设中,担心“潘家湾”、“潭子湾”地名的出现会影响楼盘销售,将原“潘家湾路”、“潭子湾路”合并而改称“清水湾路”。“潭子湾”是一个历史地名,也许,人们会希望恢复它的名称。
四、叉袋角被两大面粉厂占据
苏州河流经昌化路桥仅几百米,突然来了个120度的大转弯,改向南流,在浜南形成一个锐角三角形,这一带叫作“叉袋角”。
“叉袋”实际上是一种麻织的大口袋。从元朝黄道婆在上海传授纺织技术,改进纺织工具,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棉花就是上海近海地域最主要的经济作物,采摘、包装、运输棉花要用一种大口袋,如清秦荣光《上海竹枝词·岁时)中说:
七月初三夜要晴,蒲包十万价销赢。
怕看月云云罗密,棉地秋收要减成。
上海农谚:“七月初三天下云,十万蒲包九万陈。”古人以为,七月初三晴,预示今年棉花丰产,大量的蒲包一定热销,装棉花的蒲包是用麻织成的,大小与今麻袋相似,但袋口上设有“耳朵襻”,像现在使用的“马甲袋”,棉花装满后,将襻打结,就算封袋了,袋上的襻相当于裤子的“开叉”,又用于交叉打结,于是被叫作“叉袋”,而苏州河这一段的形状很像叉袋,于是其南岸外凸的地方叫作“叉袋角”,在上海历史上也是一个颇著名的地名。
近代以后,“叉袋角”被中国第一家机器面粉厂——阜丰面粉厂,以及荣家的福兴面粉厂占据,解放后,这两家面粉厂公私合营而改称“阜丰、福新面粉厂”,即后来的上海面粉厂,厂址的旧建筑已被列为“工业遗产旧址”得到保护,并在这里建立“创意园区”,也许,把这里定名为“叉袋角创意园区”,其地名知名度会更高一些。
⑻ 大运河的由来
大运河历史
从周至隋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
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德简称,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唐宋两代
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唐时浚河培堤筑岸,以利漕运纤挽。将自晋以来在运河上兴建的通航堰埭,相继改建为既能调节运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过的单插板门船闸。宋时将运河土岸改建为石驳岸纤道,并改单插板门船闸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现代船闸的雏型),使船舶能安全过闸。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为解决汴河(通济渠)引黄河水所引起的淤积问题,进行了清汴工程,开渠50里,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与黄河相连。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运输组织方面,唐、宋都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统管全国运河和漕运。随着运河通航条件的改善和运输管理的加强,运河每年的漕运量由唐初的20万石,逐淅增大到400万石,最高达700万石(约合今 11.62亿公斤)。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城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扬州等重要城市。
元代
1194年,黄河在今河南武阳决口,灌封丘南下,夺泗水,从今淮阴夺淮入海。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初期漕运路线,是由江淮溯黄河向西北至封丘(开封北)县中砾镇,转陆运180里至新乡入卫河,水运经天津至今通县,再陆运至大都。这条运输路线不仅绕道过远,且要水陆转运。1282年动工开挖济州河,自今济宁引洸、汶、泗水为源,向北开河150里接济水(相当于后来的大清河位置,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济州河开通后,漕船可由江淮溯黄河、泗水和济州河直达安山下济水。从济水向北至天津的路线有二,一是由济水入海,经渤海湾至天津;一是由东阿旱站(东平北)向北陆运200里至临清入今卫河。沿前一路线,漕船常遭海涛风浪之险,沿后一路线每遇夏秋霖潦,粮车跋涉艰难。于是在1289年,自济州河向北经寿张,聊城至临清开会通河,长250里,接通卫河。因为会通河位于海河和淮河之间的分水脊上,所以在会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门船闸26座,并在济宁设水柜,南北分流,以调节航运用水,控制运河水位。会通河建成后,漕船可由济州河、会通河、卫河,再溯白河至通县。1291~1293年,元朝从今通县到大都开通惠河,建闸20座。从此,漕船可由通县入通惠河,直达今北京城内的积水潭。至此,今天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才告初步形成。大运河建成后,元朝专设都漕司正、副二使,总管运河和漕运事宜。但因会通河航道窄浅,水源不足,年漕运量不到10万石。
明清两代
明、清两代均建都北京,对元朝大运河进行了扩建。明代整修通惠河闸坝,恢复通航;1411年扩建改造会通河,引汶水入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势高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柜,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决了会通河水源问题,并增建船闸至51座。为使运河免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和避开 360里的黄河航程,明朝先后在1528~1567年和1595~1605年,自今山东济宁南阳镇以南的南四湖东相继开河440里,使原经沛县、徐州入黄河的原泗水运河路线(今南四湖西线),改道为经夏镇、韩庄,台儿庄到邳县入黄河的今南四湖东线,即韩庄运河线。此外,为保障运河通航安全,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和高邮湖一带的运河西堤,并在运河东堤建平水闸,以调节运河水位。清朝于1681~1688年,在黄河东侧,约由今骆马湖以北至淮阴开中河、皂河近200里,北接韩庄运河,南接今里运河,从而使运河路线完全与黄河河道分开。明清两代规定运河漕船的载重量为400石。明朝漕船载重吃水不得超过3尺,年漕运量约400万石。清代规定漕船载重吃水不得超过3尺5寸,年漕运量约400万石。 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北徙,在山东省夺大清河入海,大运河全线南北断航。清朝后期和中华民国时期,曾几度倡议治理运河,但因战乱而未付诸实施。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和1957年兴建江阴船闸和杨柳青、宿迁千吨级船闸,开始了对古老 大运河
的大运河的部分恢复和扩建工作。1959年以后,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扩建了徐州至长江段400余公里的运河河段,使运河单向年通过能力达到近2000万吨,并扩大了沿岸灌溉面积和排涝面积,确保里下河地区1500万亩农田和800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⑼ 涟水乡镇名称的由来跪求,急需.........
水的由来
涟水曾先后叫“淮浦县”、“北东海郡”、“襄贲县”、“海西郡”、“海安郡”、“涟水县”、“涟州”、“金城县” 、“涟水军”、 “安东州”、 “安东县”、“涟东县”等。
为什么叫这些名称呢?
一、淮浦县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淮浦县。这是涟水建置之开始。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淮河,从河南省桐柏山发源,东流经河南、安徽入江苏。汉时,淮河经涟水境内入海。故当时命名为“淮浦县”。它的意思是淮河入海的地方。
南齐建武二年(495年),省淮浦。淮浦之名存612年。
二、北东海郡
南齐建元二年(480年),以东海郡属冀州,称北东海郡,侨治连口(即今涟水城附近),并于北境置襄贲县属北东海郡。
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他们多半是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当时的东晋及南朝统治集团。在其管辖的区域内用北方地名设立州、郡、县,这些州、郡、县就叫侨州、侨郡、侨县,用它来安置北方士族,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自己政权。还有,东晋及南朝如遇有州郡县沦入敌手,往往暂借别地重置,仍用旧名。
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宋将东海郡名改为南东海郡,治所在郯县(今江苏省镇江市—侨置郡—作者注),到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又改名为南兰陵郡。南东海郡名存时间为431年至502年,计71年时间。南齐建元二年,南东海郡名存。当时东海郡被北魏占领,南齐在其管辖区域内重置东海郡,将它归属冀州,因在南东海郡北,故改名为“北东海郡”。郡治原在下邳郡北,因被北魏占领,故郡治侨治在连口。
连口。在今涟城附近。其时,涟水北有条河流,叫“涟河”,它有三条支流,分别叫东涟河、西涟河、中涟河。这三条支流在涟城附近汇合,流入淮河。因为这儿是连接三条支流入淮的地方,故名“连口”。
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北东海郡为海西郡。北东海郡名存69年。
三、襄贲县
襄贲县,秦置,原址在山东境内,今苍山县东南。南齐时,襄贲县为北魏占领。南齐建元二年,将东海郡归属冀州,改名为北东海郡,侨治连口。并在境北置襄贲县。这是侨置县。
隋开皇五年(585年)改襄贲县为涟水县。襄贲县名在涟水境内存105年。
四、海西郡
东魏武定七年改北东海郡为海西郡。因为涟水东边是大海,它在大海西,故名海西郡。
东魏政权仅存16年,后为北齐代替,北齐政权也仅存28年。而在北齐时,海西郡又改名为海安郡,故海西郡名存时间不长。
五、海安郡
北齐改海西郡为海安郡。
北齐天统五年(569年),大水,统治者希望“大海安定”,故将靠近大海的海西郡改名为海安郡。北齐政权仅存28年,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海安郡,故海安郡名存时间也不会长。
六、涟水县
隋开皇五年(585年)改襄贲县为涟水县。
隋开国初,对全国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开皇三年,罢诸郡为州,废海安郡。五年,改县后,襄贲原是侨置县名,此时隋已一统天下,不存在侨置问题,襄贲县名已不合时宜。前面已讲过,涟水境内有条涟河,它的三条支流基本覆盖全县,故在更改县名时,便以河名来命名县名,涟水县名始见。涟水之名在涟水历史上时间最长。
七、涟州
唐初,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21年)置涟州,在境北三十里置金城县。
涟水,从南齐建元二年为北东海郡起,后改海西郡、海安郡,区域规格一直较高,属郡一级,下辖一县或几县。同时,涟水地处海边,盛产食盐,经济比较发达。唐代诗人高适写诗赞美涟水:“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菱芋藩篱下,渔樵耳目前。”在高适笔下,涟水是个富饶的鱼米之乡。唐初改郡为州时,便将涟水由县升为州。因为城内有“涟河”,取“涟”字,就命名为“涟州”。
⑽ 大运河的由来是什么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又名京杭大运河、南北大运河。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运河路线随着历代京都的改变和黄河的改道,曾几经变迁。隋朝以后,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而且还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曾起了重要作用。
从周至隋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荣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唐宋两代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唐时浚河培堤筑岸,以利漕运纤挽。将自晋以来在运河上兴建的通航堰埭,相继改建为既能调节运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过的单插板门船闸。宋时将运河土岸改建为石驳岸纤道,并改单插板门船闸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现代船闸的雏形),使船舶能安全过闸。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为解决汴河(通济渠)引黄河水所引起的淤积问题,进行了清汴工程,开渠50里,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与黄河相连。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运输组织方面,唐、宋都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统管全国运河和漕运。随着运河通航条件的改善和运输管理的加强,运河每年的漕运量由唐初的20万石,逐渐增大到400万石,最高达700万石(约合今11.62亿公斤)。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称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扬州等重要城市。
元代1194年,黄河在今河南武阳决口,灌封丘南下,夺泗水,从今淮阴夺淮入海。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初期漕运路线,是由江淮溯黄河向西北至封丘(开封北)县中砾镇,转陆运180里至新乡入卫河,水运经天津至今通县,再陆运至大都。这条运输路线不仅绕道过远,且要水陆转运。1282年动工挖济州河,自今济宁引洸、汶、泗水为源,向北开河150里接济水(相当于后来的大清河位置,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济州河开通后,漕船可由江淮溯黄河、泗水和济州河直达安山下济水。从济水向北至天津的路线有二,一是由济水入海,经渤海湾至天津;一是由东阿旱站(东平北)向北陆运200里至临清入今卫河。沿前一路线,漕船常遭海涛风浪之险,沿后一路线每遇夏秋霖潦,粮车跋涉艰难。于是在1289年,自济州河向北经寿张、聊城至临清开会通河,长250里,接通卫河。因为会通河位于海河和淮河之间的分水脊上,所以在会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门船闸26座,并在济宁设水柜,南北分流,以调节航运用水,控制运河水位。会通河建成后,漕船可由济州河、会通河、卫河,在溯白河至通县。1291年——1293年,元朝从仅通县到大都开通惠河,建闸20座。从此,漕船可由通县入通惠河,直达今北京城内的积水潭。至此,今天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才告初步形成。大运河建成后,元朝专设都漕司正、副二使,总管运河和漕运事宜。但因会通河航道窄浅,水源不足,年漕运量不到10万石。
明清两代明、清两均建都北京,对元朝大运河进行了扩建。明代整通惠河闸坝,恢复通航;1411年扩建改造会通河,引汶水人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势主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柜,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决了会通河水源问题,并增建船闸至51座。为使运河免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和避开360里的黄河航程,明朝先后在1528~1567年和1595~1605年,自今山东济宁南阳镇以南的南四湖东相继开河440里,使原经沛,除州入黄河的原泗水运河路线(今南四湖西线),改道为经夏镇、韩庄、台儿庄到 县入黄河的今南四湖东线,即韩庄运河线。此外,为保障运河通航安全,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和高邮湖一带的运河西堤,并在运河东堤建平水闸,以调节运河水位。清朝于1681~1688年,在黄河东测,约由今骆马湖以北至淮阴开中河、皂河近200里,北接韩庄运河,南接今里运河,从而使运河路线完全与黄河河道分开。明清两代规定运河漕的载重量为400石。明朝漕船载重吃水不得超过3尺,年漕运量约400万石。清代规定漕船载重吃水不得超过3尺5寸,年漕运量约400万石。
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北徙,在山东省夺大清河入海,大运河全线南北断航,清朝后期和是华民国时期,曾几度倡议治理运河,但均未付诸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和1957年兴建江阴船闸和杨柳青、宿迁千吨级船闸,开始了对古老的大运河的部分恢复和扩建工作。1959年以后,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扩建了除州至长江段400余公里的运河河段,使运河单向年通过能力达到近8000万吨,并扩大了沿岸灌溉面积和排涝面积,确保里下河地区1500万亩农田和800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目前大运河济宁以北河段,因水源不足,未能发挥航运效益。济宁以南至杭州河段,已建成16座通航梯级,其中大型船闸12座。运河及其沿岸河流、湖泊已节节设闸控制,洪水期调泄,枯水期补给,江水北调工程已初具规模。徐州以南河段,船闸年通过船舶吨位已达1370余万吨,年货运量达5500万吨。为适应货运任务的迅速增长,分流煤炭南运,济宁至杭州段的运河扩建续建工程业已开始,将进一步浚深扩宽航道,加建复线船闸,沟通运河至钱塘江的航道,扩大港口吞吐能力,使运河单向通过能力达到3500~4000万吨,承担起年运量1亿吨的总货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