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内衣称中衣,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史料见于汉朝。其中女性内衣在不同的时期又称为抱腹、心衣、两裆、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 “惯束罗裙半露胸”的普遍装束在历史上只不过短短一瞬,从古到今,内衣都一直蕴藏着女性的隐秘,是绝对不为外人所知的。古书中提及内衣外露的女子不是欢场女子,就是如同梁山孙二娘一般,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隐讳的。
古代内衣小知识
亵衣 主腰 抹胸 肚兜
女子贴身穿的上衣,即肚兜中的上兜,因不能轻易示人的服用性质而得名。明清时期妇女的贴身之衣,“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为宫女所穿的款式,强调刺绣装饰。是一种 “腰间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于南北朝,是唐宋时期内衣的称谓,结构上以紧束前胸为特征,以防风寒,用于约束和固定胸部。也称兜肚,以正方或菱形衣片为常见,有素色与刺绣之分,左右两角装有绳带,系于后背,还有有袋无袋之分。
中国古代内衣不像历代外衣具备严谨的典章服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外衣是政治,而内衣则是情感。中国古代内衣都是情和艺的完美结合,它是女性私密空间中的悄悄话语。每个古代女子缝制自己的内衣时,都将万千情愫倾注于上:求子绣石榴、求财绣牡丹,避邪绣猛兽、思念心上人就绣花草……在外衣上根本不敢体现的人生理想及个人欲念,但在内衣上可以充分描绘展现。
正如《云缕心衣———中国古代内衣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书所展示的:中国古代内衣文化的多元性、时段性较之其他服饰更自由、更智慧,亦更富于浓情。隋唐时期,依赖内衣来展示“乘间欢合”及充当惊艳式宫女的外在符号,已开始承载“……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之异”的性开放思潮,凭借内衣的形制、色制来袒露身体,更显唐代内衣服饰文化的开放气度及人文精神中惊彩绝艳的异光;宋代后期的“理学”制约,并没有使内衣文化暗淡失色,而是以“窄、瘦、长、奇”别具中原特色,为日后的“肚兜”文化奠定了根基;明朝内衣文化中“非绣衣大红不服”、“非大红裹衣不华”的“主腰”式内衣,更体现当时社会风尚中“导奢导淫” 的生活消费理念,成为对禁欲主义反叛的强有力符号;清末民国,更是华夏内衣一派艳阳天的繁纷时期,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情愿还是不情愿,既有对传统内衣的继承,又有对西方内衣文化的接纳,“修形塑身”与“寄寓精神”的肚兜艺术提升了华夏内衣的全新内容,结构上的科学化、图腾上的装饰理想化、工艺上的精巧化,材质上的多样化,使肚兜艺术与社会、身体、人生价值交映生辉。
该书将自春秋以来的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铺陈得流光溢彩,彰显出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外衣严谨服制的一种浪漫隐秘图像。
汉代以前,女人下体无衣,到了汉朝才穿上开裆裤。《汉书·上官皇后传》说:“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多其带。”所谓“穷裤”,便是开裆裤。穿开裆裤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则不穿内裤,也顺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续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装制成和服,似乎女子着和服也不穿内裤。
也有人说和服是“吴服”的改造,来源江南八百童男女。女人不穿内裤,保留了古代中国人“衣”的基本特点。“日本人唯一的发明,就是男人的那块兜裆布,至今还留在相扑力士硕大无比的臀缝里
㈡ 古代女子穿裤子吗
汉代以前,女人下体无衣,到了汉朝才穿上开裆裤。《汉书·上官皇后传》说:“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多其带。”所谓“穷裤”,便是开裆裤。穿开裆裤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则不穿内裤,也顺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续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装制成和服,似乎女子着和服也不穿内裤。
也有人说和服是“吴服”的改造,来源江南八百童男女。女人不穿内裤,保留了古代中国人“衣”的基本特点。“日本人唯一的发明,就是男人的那块兜裆布,至今还留在相扑力士硕大无比的臀缝里。”
古人说的衣裳,上半身为“衣”,下半身为“裳”。“裳”有点像裙子,说白了就是块遮羞布。直到春秋时代,才有了裤子。后来,女性月经时会多穿一条旧裤子在内,避免弄脏外裤,慢慢地男人也效仿,逐渐演变成今天穿的内裤。如今,不穿内裤却成为另一种性感的表达。
而若是来月经,就用 “月经布”。
古代妇女身上最长的东西,除了头发、裹脚布,就数“月经布”了。月经布是一根长布条,用于“大姨妈”来时紧紧包裹下体。但是,由于古代妇女参加体力劳动比较频繁,所以依然难免“见红”。此外,因为中国向来崇尚节俭,使用过的布条还是会经过清洗后重复使用。现在的女人应该好好感谢卫生棉的发明者,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人”。
㈢ 古人穿内裤没有
中国人穿内裤的历史不长,古代是没有内裤的,现在讲到古代不穿内裤的事情,大家总是拿王小波的《红拂夜奔》里的描写做证据:"洛阳大街上的妓女对红拂是最不客气的了,动不动就转过身去,撩起裙子来,给她看光溜溜的屁股。见到了这些屁股后,红拂才知道这些人原来不穿内裤。不穿内裤仿佛是要突出屁股,然而那些屁股本身并不好看。然后她们又转过身来说:想逮人吗?回去打听打听,老娘是几进宫!" 其实,洛阳城里的妓女不穿内裤,并无记载,考古记载倒是有些提示,好像三代以来,女人下体无衣,到了汉朝才穿上开裆裤。《汉书·上官皇后传》说:"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多其带。"所谓"穷裤",便是开裆裤。穿开裆裤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则不穿内裤,便也顺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续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装制成和服,似乎女子着和服也不穿内裤。
无论中外,古代的妇女是没有内裤的,因为穿大袍子,一裹起来,什么也看不见,穿不穿无所谓。日本人从中国学服装,自然也学了这个不穿内裤的传统。1932年,日本的昭和7年,东京大百货公司"白木屋"突然着大火,火势发展的极快,有几十个女店员被困在二楼,消防队员在楼下张开救生网,叫她们赶快跳下来,结果大部分都不肯跳楼,基本全部烧死了,简直有点匪夷所思,查查原因,就是因为她们穿的是传统的和服,里面都没有内裤,怕往下跳的时候走光,因此丢了性命。这件事情,是日本妇女穿内裤的开始,从那次事件之后,无论是穿洋服还是和服,女人都穿内裤了。中国的内裤历史我不太知道,想来应该也是民国时候开始吧?
西方女性内裤历史就长了,意大利人早就用,但是西欧其他国家的妇女却长期不知道内裤何物,这里有个故事了。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皇帝亨利二世娶了意大利名门闺秀凯瑟林.美第奇,凯瑟林。凯瑟林做了皇后,时常和宫中女士、贵族夫人们骑马出游,当时法国女人骑马和男人一样,就那么横跨在马背上面,凯瑟林觉得这姿势很难看,她把两条腿放在马背的一边骑,并且还为此设计了一种特别的马鞍,一条腿可以绕在上面,不会因为马跳起而跌落,这就是我们叫"侧骑"(side ride)姿势,凯瑟林管这种姿势叫"雅马逊式"。那马一跑起来,风吹起裙子,可是好看,因为骑马的女子的两条裸露的大腿就全露出来了,有时候,如果马颠簸一下,裙底风格更加暴露得一览无遗,看得那些法国宫廷男人各个口干舌燥,怪不得那时候凡是宫廷女子骑马的时候,连皇帝都会站在那里围观,就是想看春光乍现的惊喜场面。
凯瑟林皇后很快发现这些男人原来都心术不正,因此把在意大利已经使用的内裤改良一下,专给女性们骑马的时候穿,法文叫"calecon",其实这种衬裤原来在意大利是男性用的,但是很密实,绝对不会走光,从那个时候开始,女性内裤在法国就开始逐渐普及了。
看见一条关于内裤的笑话。
说一个一个中国人出国,在外国的海关,官员要求打开行李检查,发现有七条内裤,奇怪问原因, 中国人回答:"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天",于是外国海关关于知道了中国人是每天换一条内裤的。
接着来了个法国人,官员要求打开行李检查发现有五条内裤,奇怪问原因,法国人回答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海关的人问:哪末星期六和星期日呢?法国人回到:"不穿",.官员顿时明白法国人浪漫的很。
接着来了个印度人,检查行李,发现有十二条,官员大惑不解忙问如何多出这么多? 印度人慢悠悠回答:"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一个月才换一条内裤!
全世界的内裤,广东的中山小榄镇生产了一半以上,内裤生产已经在小榄成就了一个巨大的产业群。中国人现在终于可以很自豪的说:全世界都穿我们的内裤了!
㈣ 古代人为什么不穿裤子
古代早期社会人们还没有发明裤子,所以没得穿。不止是女子,男子也一样下半身没裤子穿。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才慢慢演变成我们今天穿着的样式。
㈤ 古代人不穿裤子,是真的吗
假的,古代人穿裤子。
据悉,人类的骑马史被认为开始于4000年前,这就表明裤子也可能起源于同一历史时期。而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发现,这两条裤子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有裆裤子,其形制与现代裤子基本无异。两条裤子每条都是由三块布料缝制的,两条腿各占一块,跨部一块,布料上面还附带着布纹装饰。
此前存于新疆博物馆的一条出土于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的有裆毛布裤子被公认为国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有裆裤子,距今约2800年。
从这两处发现的裤子可以看出,它们所用的材料都是动物毛,也就是纺织而成。但扎滚鲁克墓的裤子是单色,此次发现的裤子采用编织花纹装饰,其间还有配饰。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吕国恩认为这是该地距离南西伯利亚和阿勒泰地区近,这里的人们有使用装饰物的传统。
据新疆博物馆研究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在新疆还发现至今仍很新潮的裤子。和田地区洛浦县普拉墓葬出土的一条汉代毛布灯笼裤,用的是目前仍在流行的百褶布料,异常蓬松。
肥胖者穿上后更显身材宽厚,身材细瘦者则犹如被套在袋子里,让人不得不赞叹其前卫与时尚。
据史料记载,我国中原地区的古人穿上有裆裤子是从战国时期才开始的。当时赵国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此后,中原人才穿裤子。到汉代,汉昭帝时才把有裆的裤子叫作“裤”。
㈥ 中国古代女人为什么不穿裤子
中国古代汉武帝之前,是没有裤子这种东东的! 所以不光女人没裤子穿,男人也一样! 在中国古代,人们在正式场合下,应采用跪的姿势来坐,臀部放在两脚的脚跟上。如果是两腿伸向前坐着,叫作箕坐,是个很不礼貌的坐法,两腿盘起来坐也是不合适的。在三国、晋朝及稍晚一些时候这种坐姿仍是在正式场合所必须采用的。在一些比较严肃的古代影视作品,如《三国演义》中,是可以看到在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特别是对其它在座的人尊敬的话,一定要采用跪姿坐。 这种跪姿坐,是不够舒服的(不信你试试),而且很不科学的,青年少经常这样坐,会妨碍腿的发育的。 但是在古代中国,以跪姿坐确是最符合礼仪态的,妇女更必须如此。在日本,这种坐姿一直延续到了近代。二次大战前日本女子的腿有点弯,除了可能缺钙外,这种坐姿也起了很坏的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这和古代人所穿的裤子形式有关。在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裤子的记载,但那时的裤子只有两个裤腿,裆是不缝合在一起,是广义上的开裆裤。穿那样的裤子的目的是为了保暖腿部。在人们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冻,于是就在腿上套个套筒,这就是早期的裤子。那时的裤字写作袴,这个字的来源似乎可解释为袴是“两股(大腿)各跨别也。”按古人的解释,那时的袴是“胫衣也”,即给小腿穿个衣服,而不管屁股。大概是因屁股肉多比较经冻。 那时,穷人则可能根本就不穿裤子。《三国志》中明确记载贾逵(曹丕时任豫州刺史,曾大修水利)年轻时因贫穷,连冬天都不穿裤子,夏天就更不用说了。 穿那种开裆的裤子的情况下(更不用说不穿裤子),把两条腿分开伸直的箕坐方式当然是极不礼貌的行为,盘腿坐也是不合适的。虽然跪着坐是很累的。大概对于上流社会的女性,箕坐更是个绝对要不得的坏毛病。其实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刘邦曾在正式场合下箕坐而且还骂人,这是极不礼貌的。 除了坐的姿势外,还有些别的讲究。比如上车时腿不免要抬高翘起来,可能会露宝,所以上车时必须注意周围有没有尊贵的人,特别是尊贵的女性,否则就是严重失礼。王莽就曾到皇太后(王莽的姑母)那里都去告状,说一个叫淳于长的人对着自己的母亲上车,是为“骄佚”。 在一些网上曾看到一文说汉朝某皇帝的淫欲甚强,其宫女竟然都穿开档裤。事实上,那时大多数人都穿开档裤,绝非只有这一个皇帝因欲望过强而令宫女穿开档裤。不过,后妃宫女都穿这样的裤子,确给想干什么就有权干什么的皇帝大开方便之门。 汉昭帝(一个不算差的皇帝)身体欠安,医生及周围人都认为应禁止性生活。于是令宫女们都穿“穷裤,多其带。”穷裤和现代裤子可能仍不同,否则就不需要“多其带”了。这在《汉书》上官皇后传中有记载。 在汉朝前后,人们开始穿合裆的裤子了。这很可能首先是在骑马打仗的军人中流行的,穿开裆裤骑马是个很不合适的。在东汉时,由西域又传入了一种轻便的折叠椅,叫作胡床,好象也是先在军队中流行的。胡床在魏、晋时已开始流行,人们将坐在这种可折叠的椅子上叫作“据”,仍只能用于不需要讲求礼貌的非正式场合,或在军营中。 其实,当人们开始穿合裆的裤子,跪姿坐已经没有合理性了,但是,这样不合理的姿势仍延续了一段时间。在唐代,除了可折叠的胡床外,不能折叠的凳子和椅子也出现了。高脚的椅子和桌子在唐代中原的壁画及敦煌壁画中都出现了。唐代以后,人们再也不以跪姿为坐的正常姿势了。 两条腿下垂着坐在椅子上要比跪着,臀部放在两脚跟上舒服的多,人们当然会选择坐椅子而放弃跪姿,这样的进步是很自然的。不过,我们也不必为古人穿开档裤和跪在那儿办公、吃喝宴会、聊天、教书和学习而奇怪。这是历史发展过程所致。在差不同时,别的地区,例如古希腊、古罗马人们只是用块布将身子裹起来,不比我们先进.
㈦ 古代人穿内裤吗
古代人穿内裤。
古代人的内裤为亵裤,或称底裤,指古人里面穿的小裤,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样的内裤。
古代人穿的内裤,其裤腿比较长,因此不便于运动,而之所以称之为亵裤,是因为内裤是一种在古人看来比较猥琐和轻慢的衣服,不可轻视与他人。
(7)古代人有没有穿裤子扩展阅读:
古代衣服小知识:
古时内衣称中衣,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史料见于汉朝。
其中女性内衣在不同的时期又称抱腹、心衣、两裆、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 “惯束罗裙半露胸”的普遍装束在历史上只不过短短一瞬,从古到今,内衣都一直蕴藏着女性的隐秘,是绝对不为外人所知的。
古书中提及内衣外露的女子不是欢场女子,就是如同梁山孙二娘一般,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隐讳的。
女子贴身穿的上衣,即肚兜中的上兜,因不能轻易示人的服用性质而得名。
明清时期妇女的贴身之衣,“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为宫女所穿的款式,强调刺绣装饰。
是一种 “腰间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于南北朝,是唐宋时期内衣的称谓,结构上以紧束前胸为特征,以防风寒,用于约束和固定胸部。也称兜肚,以正方或菱形衣片为常见,有素色与刺绣之分,左右两角装有绳带,系于后背,还有有袋无袋之分。
中国古代内衣不像历代外衣具备严谨的典章服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外衣是政治,而内衣则是情感。
中国古代内衣都是情和艺的完美结合,它是女性私密空间中的悄悄话语。
每个古代女子缝制自己的内衣时,都将万千情愫倾注于上:求子绣石榴、求财绣牡丹,避邪绣猛兽、思念心上人就绣花草……在外衣上根本不敢体现的人生理想及个人欲念,但在内衣上可以充分描绘展现。
㈧ 古代人穿内裤吗
古人也穿内裤,名字叫犊鼻裈(kūn)。
犊鼻,就是牛的鼻子。牛鼻子如果不算鼻孔,形状就是曲边三角形。类似现代的三角内裤。通常是农夫、仆役或军人为了劳动、行动时方便才穿的。
裤子穿在里面,所以一般裤子的质料都会比上衣差。但是有钱人富贵之家却是用丝织品制作的裤子。在社会上被公认为是奢靡之服。
《汉书·叙传》提到穿“绮襦纨绔”的贵戚子弟。这个绮,是有花纹的丝织物,纨则是织造细致的生绢,都是很贵重的。
后来,人们用“纨绔”专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公子。杜甫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就是把纨袴与儒生对比,包含着对不学习不向删的纨绔子弟的讽刺。
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在古代只有穷人才穿内裤。内裤就像一个穷的标签,能不穿就不穿的。
(8)古代人有没有穿裤子扩展阅读:
由于裤都被穿在里面,所以质料比上衣差,富贵之家也有用丝织品制作的,在社会上被公认为是奢靡之服。
《汉书?叙传》提到穿“绮襦纨绔”的贵戚子弟。绮是有花纹的丝织物,纨是织造细致的生绢,都是很贵重的。后来,人们用“纨绔”专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公子。杜甫有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用纨袴与儒生对比,包含着纨袴者不学习、不向善之意。
魏晋南北朝是裤子的盛行时期,因受异域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个时期士庶百姓都以着裤为时尚。当时的裤子形制比较宽松,尤其是两只裤管,往往做得十分肥大,俗称“大口裤”。和大口裤相配用的上衣则较为合体,名为“褶”。
褶和长裤穿在一起叫做“袴褶”。当时男女都穿袴褶,如《西河记》载“西河无蚕桑,妇女以外国异色锦为袴褶。”由于裤管过于肥大松散,行动不便,人们就用丝带将裤管的膝盖处紧紧系缚,这样就比较便捷了,这种缚带的裤子叫做“缚袴”。现在,我们在看民族舞蹈或皮影戏时还能看到缚袴的造型。
参考资料:网络-犊鼻裈
㈨ 古代人穿裤子吗
战国以前不穿,上衣下裳。秦朝以后有了胡服,过去穿裙子也穿裤子,内裤多是讲究人穿的日本式的,也有劳动的人穿叫牛鼻裤。
㈩ 古代中国人穿裤子吗如果穿是什么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先秦时期就开始穿裤子了,那时候的赵国赵武灵王改革国家的军事力量,就是通过胡服骑射!就是改穿裤子,那时候游牧民骑马穿裤,骑马有优势,所以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穿裤子了!
网上摘录:
我曾经多次提到咱们是古人不穿裤子的。这把许多人吓了一跳:不穿裤子咋办?就像现今皇城跟儿的“膀爷”,他可以不着上衣,人家那叫爷们,但裤子他再牛比也绝不敢不穿呀。
裤子这玩意在中原地区出现的比较迟,那么这个汉字出现的肯定也比较迟。以“裤”这一字音字型来命名裤子这一物品,肯定是有来历的。
“裤”是个形声字,“衣”形“库”声。“衣”是表示它与衣服有关,那这个“库”是否还有其他的意义呢?为什么“裤”这种衣服出现后不称别的名号,单叫“裤”呢?
先秦时中原地区的人们只穿长袍,天凉了就再加一件,再凉再加,还是长袍。今天看来,如此穿着行动多有不便,但那时的人们只有那个层次的思想,咱不能拿现在的境界去要求古人对不对?当然,也有聪明人,为了行动方便快捷,就发明了“带”这东西系在腰间。那屈原就是“峨冠博带”的打扮:头上高耸的帽子(叫“头衣”才恰当,因为这“冠”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帽子,而是显示身份的装饰性很强的物品),腰里系着宽大的带子。那屈原走起路来高视阔步,仰面正身,一派“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望之令人顿生敬畏之心。
“裤”一个正宗的本字是“衣立旁”加一个“夸”字,就读作“库”。这是个啥东西呢?它是一种“胫衣”。胫,就是大腿;所谓“胫衣”,就是套在两条腿上的两个布帛制做的筒子,不是现在还有加了裆部的裤子。由这“裤子”最早的雏形看来,咱们的先辈并不看重那关系到子孙万代的要害之处啊。
有了“胫衣”,行动方便了,但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因为它没有裆部,人们的起居习惯无法改变;二是光着屁股骑马,对皮肤的伤害很严重,出行或打仗仍然不适合穿着。怎么办?
这就要谈谈这“裤”字的另一个来历。说起“裤”的这一个来源,却与军事有关。它的本字写做“衣立旁”加一个“军”字,读如“昆”,是军服及行旅之服,后来又讹转作“裤”了。细细打量,这俩字还真有点儿相象,这种推断应该是很准确的。
也许讹写做“裤”的这人,以为裤子是可以装填两条腿的东西,而这个字又与“裤”相似,所以就干脆这样写了。后来的人们也认为这样写很有道理,也就因错就错写下去了。这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啊。再说了,那“库”本来不就是存放物品的所在吗?
至于这俩字是啥时候、为什么、怎样统一成现在这个“裤”字的,我也不甚了了,也不敢谈下去了。
“战国七雄”中位于正北方也是最北方的,是赵国。赵国可真不容易,既要与中原诸国争霸,又要防着北方胡人的入侵,年年代代都忙啊累啊的。不是说“内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吗?人家赵国就在这种四面皆敌的环境里生存并发展着,凭借春秋末期“三家分晋”时,一个诸侯国的三分之一大小的国土人口,一直支撑到战国末年,是秦始皇最后灭掉的诸侯国,真是太不容易了。
有点儿跑题,还回到话题上来。北方胡人是游牧民族,骑马射箭,来往倏忽,防之不及。你赵国驷马战车固然声势壮伟,可人家胡人却不跟你列阵撕杀,没办法,赵国的历代国君就不停地修长城。修啊修的,还是挡不住胡骑。与赵国处于同一纬度又靠东些的是燕国,它也面临着与赵国相同的问题,也就修啊修的修长城。其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征用民夫去修长城,只不过是把以前的燕赵长城略加整理连接一下而已。今天一提到长城,就把功劳记在秦始皇名下,我很愤愤且为燕赵抱不平。
你以为那时修的是现在我们在八达岭、山海关见到的砖石长城?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秦及先秦所修的长城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有一些遗迹也都不被咱这些外行人所能辨识。历史沧桑中,那些夯土而建的长城已“被雨打风吹去”了。
再早几百年,把自己的西周王朝埋葬的周幽王,为博褒姒千金一笑而“烽火戏诸侯”时,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就已经很严重了。周凭举国之力尚被逼得很狼狈地迁都了事,那燕赵小小诸侯国更是给闹得困苦不堪。一代代赵王都在苦苦思索着:怎样才能消弭来自北方的边患?
终于,一代英豪赵武灵王横空出世了。是他,就是他,给咱们中原人穿上了裤子。
裤子啊!如果没有赵武灵王,我们中华民族还要在没有裤子的黑暗中摸索很多年。也许十年,也许百年,也许两千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大家都还不穿裤子乱跑呢。不,如果没有赵武灵王给咱古中原人穿上裤子,恐怕他们早就被穿着裤子的胡人给灭了,哪里还会有今天的我们呢?所以,说赵武灵王是中华民族的大救星,绝不为过。
赵武灵王顶着巨大的压力“胡服骑射”了。从此,中原人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中,再不用驾着笨重的战车嘎吱嘎吱地驶了,再不用穿着臃肿的长袍屁颠屁颠地跑了。咱们有了裤子,咱们也可以骑上轻捷快速的战马;咱们又有了“箭袖”这一紧身上衣,咱们也可以灵巧地拉弓射箭了。从此以后,咱们在与胡人争夺生存资源的较量中,从军事装备方面处在了同一水平线上了。就如当今太祖曾经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的那样,咱们的古中原人“从此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