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42-小说创作之历代服饰资料参考(九)民国时期服装(2)
1、民国元年临时政府颁布的礼服制
民国元年临时政府颁布的《民国服制》,规定了 男子礼服 分: 大礼服 和 常礼服 两种。
大礼服 即西方的大礼服, 有昼、晚之分 。“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脉齐,前对襟,后下端开衩,用黑色,穿黑色长过踝的靴。晚礼服似西式的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穿大礼服要戴高而平顶的有檐帽子,着晚礼服则可穿露出袜子的矮勒靴。”
还有 常礼服两种 :一种为 西式 ,其形制与大礼服类似,唯戴较低而有檐的圆顶帽; 另一种 为传统的 长袍马褂 ,均黑色,料用丝、毛织品或棉、麻织品。
“ 剪辫易服 ”不同于历代王朝改元易服,而是从官员服装开始实施新的规章,即 不以等级定衣冠 的新服制,从而开辟了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的新纪元。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 《民国服制条例》 , 重新确定 了民国时期的礼服式样, 恢复了传统中式服装式样 。对男女礼服、制服及公务员制服等作了具体规定,并附有图式。
其中 规定男公务员制服为中山装 。
中山装 其式为立领、单排纽、四贴袋,很快在青年中传开,成为民国时期与西装和长袍马褂并驾齐驱的 男子三大服装之一 。
女子礼服是对襟袄衫和长裙,衣和裙的质料、用色皆无规定。
民国的礼服制度,并没有对百姓服装作出具体规定,老百姓的服饰仍以中式服装为主,不过 少了“别等级,辨贵贱”的限制 ,人们穿着的自由度增加了。
民国初期的第一次服装制度改革,
首先是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在服装形式上中西并陈,西重于中。
其次 ,礼服的应用贯彻平等的原则, 官员统一着装 。
再次 ,已经显示出 社会文明的进步 。任何国家 从农耕文明步入工业文明 都同样经历过服装革新, 传统烦琐的长袍长裙必然让位干现代简洁的短衣短裙 。
虽然民国初起的 第一次服装条例 的制定缺少了国情考虑,大礼服和常礼服并未使用于实际生活,但是 民国政府选择现代洋服作为新时代的象征绝非偶然 。新政权文武官员换上新装, 意味着清朝帝国顶戴花翎的终结 。
(摘抄自书籍《中国服装简史》王鸣 著)
㈡ 民国时期男人穿的什么衣服
民国时期男人穿中山装。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 ,设计出的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被世人称为中山装。
1929年4月,中山装经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为法定制服。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山装成为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国家领导人在出席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2016年2月29日,民革中央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十二届四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将中山装作为国家正式礼服。
(2)民国服装男裤子扩展阅读:
中山装起源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日本陆军服拿到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英国军制服。
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
㈢ 为何民国时期的男子,着装都会中西化
其实从服装的变化就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背景和时代的变化。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很多传统的服饰,唐宋元明清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服装,也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并且这些服装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相信大家会发现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化过程中,到民国时期服装发生的变化最大。其实不止服装发生的变化连。辫子、思想等都发生了变化,剪掉了辫子,革新的思想,穿上了一些西化的衣服。而民国时期之所以着装有一些西化的色彩,跟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有一定的关系。
不过当时就中西结合色彩的服装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众多知识分子都非常喜欢穿中山装,这种服装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非常方便的。
㈣ 民国人们穿什么服装
《民国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党礼服2种。
其中大礼服分书用、夜用2种,书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
常礼服也分2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均为黑色,衣料采用国产丝、毛织品或棉、麻织品。
女子礼服则只有1款:上用长与膝齐的对襟长衫,下用长裙;衫裙均加绣饰。
穿着礼服出席丧礼时,男子要在左腕缠上黑纱,女子则在胸前缀以黑纱结。
(4)民国服装男裤子扩展阅读
民国代表性服装
1、中山装
直立领,有四个贴袋,袋盖倒山形笔盖式,门襟五粒纽扣。这种服装既是对西式服装的模仿,吸收了西装贴身、干练的优点,同时也加入了新的中国元素,如立领、贴袋、及五粒纽扣的设计增添了对称、庄重的风格。
2、旗袍
旗袍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