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男装百科 > 汉服裤子女装

汉服裤子女装

发布时间:2023-05-02 04:55:58

Ⅰ 汉朝女子服饰种类,名称

女子汉服基本结构

汉服大多分为三个种类:

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类似现在的女生连衣裙。

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王百官参加祭祀重要活动等的正式礼服,类似现在的女性职业套裙装。

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一般用于常服,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咱可以类比为如今女性出席重要场合的礼服。

大多数汉服由布和帛所制作形成,从上到下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个部分。古代人讲求对称,追求规整与圆满,因此服饰的前后具有对称性,在制作的过程中,前襟后襟所使用的布料必须大小相同。

其实汉服并不只是一套服饰,它还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在这里笔者着重为大家介绍服装,古代汉服虽然没有现代汉服颜色这么鲜艳,但上面也有着各色各样逼真细腻的花纹。

汉朝对于服装极其有研究,而汉朝服装的简称“汉服”却与现如今流行的“汉服”被大家所混淆。但笔者相信,这篇文章能够让大家了解到汉朝服装与汉服的不同。

虽然今天兴起了“汉服热”,但这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中国传统文化兴起的体现。它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中国古代人民对服装的审美。

Ⅱ 汉服中的裤装有什么样的

下着 : 袴、袴褶、帷裳、裙、马面裙、襕裙、裈、犊鼻裈 。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是仔细分析,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
汉服的款式以交领(兼有圆领、直领)右衽为主要特点,无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动,飘逸灵动。而交领有衽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汉服的裁剪方法一直采用平面裁剪。没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所以无论是秦汉的大袖衣还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长远远长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着后宽到及地。不同时期,也有袖肥窄小的,便于劳动 。

Ⅲ 汉朝服饰的基本特点介绍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汉朝服饰的基本特点,希望你喜欢。
汉朝服饰的基本特点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 办法 。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冠:冠是服饰的一部分。《释名.释器》云:“冠,贯也,可以韬发也。”第一种长冠。所谓“长冠”,本作刘氏冠,乃刘邦徽时所制,材料用竹皮,仿楚冠制成。《后汉书.舆服志》:“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民谓之鹊尾冠,非也。祀宗庙诸祀则冠之......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至汉八年(前199年)刘邦下令:“爵非公乘以上。毋的冠刘氏冠。”即有军功爵八级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戴刘氏冠,一般人是不允许戴了。这种冠的主要特点是头顶冠上有向后上方伸出的似鹊尾的长板,所以杜佑在《通典》中又云:“后人谓之鹊尾冠也”。第二种爵弁。《后汉书.舆服志》云:“爵弁,一名冕。广八寸,长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后大,缯其上似爵头色,又收持笄,所谓夏收殷朂者也。”所以爵弁似不为楚冠,可能是效法中原服饰之结果。这种冠的特点除冠的两侧各有缨,交结后有緌外,其形制为一端高一端低,恰如爵形。另外,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1号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中的男子头戴一高冠,是切云冠。冠盖住发髻,两侧各有一缨于颔下交结留緌,冠顶上伸出一曲状物。这种冠在中原地区出土文物中所未见。这种冠的制形为高5寸,“以纚为展甬,铁柱卷”。

皮弁冠服运清: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

汉代横跨两朝四百年,女装款式丰富,从现有文物来看,最流行的式样有如下款式: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肢羡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汉朝服饰的分类
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他与西服大不相同,与那些即使受到汉服影响而产生的韩服、和服等服饰也不同,足以体现华夏民族的特色。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发型

汉代妇女的发型,通常以挽髻为主,一般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再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有侧在一边的堕马髻、倭堕髻,有盘髻如旋螺的,还有瑶台髻、垂云髻、盘桓髻、百合髻、分髾髻、同心髻等名称。髻上一般不加包饰,大都作露髻式。皇后首饰还有金步摇、笄、珈等。

配饰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旁饥前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古汉服的鞋也是很讲究的,在传统 绘画 和戏曲中体现出来的履与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头往往有翘起的的装饰。

佩剑也是古汉服的一部分,士人着正式服装往往有佩剑。

组绶

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组是官印上的绦带,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盖住装印的鞶囊或系于腹前及腰侧,故称印绶。以绶的颜色标示身份的高低。帝皇黄赤绶四彩,黄赤绀缥,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同。诸侯王赤绶四彩。赤黄缥绀,长二丈一尺,三百首。长公主,天子贵人同。公侯金印紫绶二彩。紫白,长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首。九卿银印青绶三彩,青白红,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千、六百石铜印墨绶三彩。四、三、二百石铜印黄绶。自青绶以上有三尺二寸长的縌与绶同彩,而首半之,用以佩縌。紫绶以上可加玉环和鐍(鐍是有舌的固定带子用的环状物)。这里的首是经丝密度的单位,单根丝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绶广六寸,首多者丝细密,首少者粗。佩縌就是结绶于縌,意即在佩玉的带纽上结彩组,与绶相连。平时官员随身携带官印,装于腰间的鞶囊中,将绶带垂于外边,绶带一端打双结,一端垂于身后。商周绶带的前面挂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的韨,春秋战国时废去韨佩,改为系縌,以方便行动。

管裤

裤子在先前多为无裆的管裤,名为袴。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西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袴。汉昭帝时(公元前87年至前75年),大霍光专权,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为了阻挠其他宫女与皇帝亲近,就买通医官以爱护汉昭帝身体为名,命宫中妇女都穿有裆并在前后用带系住的“穷裤”,穷裤也称“绲裆裤”,以后有裆的裤子就流行开来。汉代男子所穿穷裤,有的裤裆极浅,穿在身上露出脐子,但没有裤腰,裤管很肥大。

所谓穷裤:服虔曰:“穷绔有前后当〔裆〕,不得交通也。”颜师古日:“使令,所使之人也,绔古袴字也,穷绔,郎今(唐)字绲裆袴乎。”然依“绲裆袴”观之,又与今日之裤异,按,绲诗经小戎,竹闭绲滕,传云:绲,绳也,绲裆袴之腰下前后,施之以裆,唯裆之当私处,仍加开折,而用绳带约束,以便溺溲,与今西装裤,前面开折,加之以扣略同,绝非如今唐装裤也。我国自汉至唐,依师古所云,仍穿穷裤,绲裆袴,何时始变如今制,文献未详,仍待吾人之考证。(参阅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

深衣制

汉代妇女礼服也采用深衣制,《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所以深衣是男女通用的服装。《礼记》的《玉藻》、《深衣》二篇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点在于“明礼”,而对形制和尺度则说得不清楚,也不太符合实际。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对西汉楚长沙王利苍夫人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整理,出土袍12件(绵袍11件,夹袍1件)均为交领右衽,外襟形式有曲裾、直裙两种,除上衣下裳相连,袪广(大袖口)袂胡下(袖宽大下垂至袖口呈弓弧线)等项与《礼记》所记相符外,其余如裳的腰围“三袪”(三倍于袪围)、缝齐倍要(下摆为腰围的一倍),裳前后各六幅等,文献与实物形制相差很远。所以对文献的繁琐考证,应当与出土实物相佐证。

汉代的一般服装,男子穿襦裤,妇女穿襦裙和类似半臂的绣〓;都穿短上衣、上身和下身分开。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至前7年)规定青绿为民间常服,但蓝色偏暖的青紫为贵族燕居的服色,古时用蓝靛染色,经多次套染而成的深青会泛红光,故怕深青乱紫,连县官也不许穿。而青、绿色在视觉上有平和之感,后世一直被定作平民的服色

长袖飞带

汉代华夏地区 舞蹈 服装则流行长袖和飞带(纤),并在衣上加燕尾形的飞髾(袿)为饰,以助长舞者的动势。其他地区则各有地方特色。

豪绅门阀所养的乐师,也可穿长袍戴平巾帻或进贤冠,女梳花钗大髻。杂戏艺人已有束鞢〓带的。

汉代农夫服装朴质单纯,穿短衫短襦,裤子,束劳作裙,跣足或穿平头麻鞋,头上裹巾或戴笠帽等,此种服装一直流传到后代。
汉朝服饰的 历史 沿革
汉高祖初期,找不到4匹纯色的马来拉车,将相只能坐牛车,刘邦本人对服装的上层建筑作用,开始也认识不足,曾将儒生的高冠用来当溲器,后来经孙叔通的说服,才叫孙叔通去制定 礼仪 。采用秦朝的黑衣大冠为祭服,对一般服装,除刘邦当亭长时用竹皮自制的刘氏冠不许一般人戴之外,没有什么禁例。此后,经过70年左右的经济恢复,到汉文帝时,国力已经充裕起来,但汉文帝只穿“弋绨、革舄、赤带。”王后的裙裾长不及地,提倡节俭,汉文帝在位23年,经济进一步繁荣,出现了“文景之治”。由于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上的服饰 文化 也逐渐由俭转奢,当时纺织品产量的不断增长,和由丝绸出口交换进来的珠玉犀象、琥珀玳瑁等高贵的装饰品,刺激着衣着生活水平的上升。京师贵戚的穿着打扮,逐渐超过了王制、高贵的服装面料。如锦、绣、绮、縠、冰纨等,原来属于后妃们专用,此时,富商大贾也都穿以为常,在他们嘉会宾客的时候,还拿这些高贵的丝织品裱被墙壁。贵族之家,僮婢亦穿绣衣丝履,这在儒家看来,是一种尊卑混乱的现象。所以儒家学者贾谊就给汉文帝上书,建议按照儒学传统思想建立服饰制度,但汉文帝未能实行。到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 决定 改正朔,易服色,表示受命于天,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以正月为岁首,服色尚黄,数用五,但也没有规定详细的章服制度。直到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下诏采用《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乘舆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才制定了官服制度。永平二年正月祀光武帝明堂位时,汉明帝和公卿诸侯首次穿着冕冠衣裳举行祭礼,这是儒家学说衣冠制度在中国得以全面贯彻执行的开端。汉明帝的祭服、朝服制度包括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等序,它的重点在冠冕,朝服采用深衣制。[2]

演变

汉服男装的式样基本有两种:

1、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元朝、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常见的宋太祖、明太祖画像中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注意这种圆领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圆形小扣系紧。

女装式样在早期和男装类似,也穿深衣,后来则以襦裙为主。

2、自古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商、周(春秋战国)、秦、汉、 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就是这种。

汉族各朝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这时出现了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 爱好 ,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隋唐时期曾流行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

汉代冠

汉代冠和古制不同之处,是古时男子直接把冠罩在发髻上,秦及西汉在冠下加一带状的頍与冠缨相连,结于颌下,至东汉则先以巾帻包头,而后加冠,这在秦代是地位较高的人才能如此装束的。巾本是古时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标志,男人到20岁,有身份的士加冠,没有身份的庶人裹巾。劳动者戴帽。巾是“谨”的意思。战国时韩国人以青巾裹头,故称苍头。秦国以黑巾裹头,称为黔首。东汉末如袁绍、孔融等都以幅巾裹头。帻是战国时由秦国兴起的,用绛帕(赤钵头)颁赐武将,陕西咸阳秦俑坑出土的武士就有戴赤钵头的。帻类似帕首的样子,开始只把鬓发包裹,不使下垂,汉代在额前加立一个帽圈,名为“颜题”,与后脑三角状耳相接,文官的冠耳长,武官的冠耳短。巾覆在顶上,使原来的空顶变成“屋”,后来高起部分呈介字形屋顶状的称为“介帻”,跨于介帻之上的冠体称为展筒,展筒前面装表示等级地位的梁。呈平顶状的称“平上帻”,身份高贵的可在帻上加冠。进贤冠与长耳的介帻相配,惠文冠与短耳的平上帻相配。平上帻也有无耳的。帻的两旁下垂于两耳的缯帛名为“收”。蔡邕在《独断》中讲:帻是古代卑贱执事不能戴冠者所用,孝武帝到馆陶公主家见到董偃穿着无袖青襟单衣,戴着绿帻,乃赐之衣冠,汉元帝额上有壮发,以帻遮掩,群臣仿效,然而无巾。王莽无发,把帻加上巾屋,将头盖住,有“王莽秃,帻施屋”的说法。汉代未成年的帻是空顶的,即未冠童子,帻无屋者。文官在进贤冠下衬介帻,武官在武冠下衬平上帻。东汉后期出现前低后高,即颜题低,耳高的式样,称为平巾帻。

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16种以上,这些冠的形式,只能从汉代 美术 遗作中去探寻。

冕冠,是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冕綖长一尺二寸(合27.96厘米,汉尺一尺合0.233米),宽七寸(合16.31厘米),前圆后方,冕冠外面涂黑色,内用红绿二色。皇帝冕冠十二旒,系白玉珠,三公诸侯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各以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戴冕冠时穿冕服,与蔽膝、佩绶各按等级配套。用织成料制作,由陈留襄邑的服官监管生产。

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形式与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木俑所戴鹊尾冠相似。配黑色绛缘领袖的衣服,绛色裤袜。

委貌冠,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复杯,以皂色绢制之,与玄端素裳相配。公卿诸侯、大夫于辟雍行大射礼时所服。执事者戴白鹿皮所做的皮弁,形式相同,是夏之毋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的发展。

爵弁,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小后大,上用雀头色之缯为之。与玄端素裳相配。祀天地五郊,明堂云翘乐舞人所服。爵弁也是周代爵弁的发展。

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百官月正朝贺时,天子戴之。山述就是在颜题上加饰一块山坡形金板,金板上饰 浮雕 蝉纹。

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于前而无山述。诸王所戴,有五时服备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西汉时为四时服,春青、夏赤、秋黄、冬皂。

高山冠,又称侧注冠,直竖无山述,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服,原为齐王冠,秦灭齐,以之赐近臣谒者。

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梁即冠上的竖脊),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博士以下一梁。为文儒之冠。

法冠,又称獬(xie音械)豸(Zhi音质)冠,獬豸一角,能别曲直,故以其形为冠,执法者所戴。楚王曾获此兽,制成此冠,秦灭楚后赐执法近臣,汉沿用为御史常服。

武冠,又称武弁大冠,诸武官所戴,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纹,后饰貂尾,谓之赵惠文冠,秦灭赵以之赐近臣,金取刚强,百炼不耗,蝉居高饮清,口在掖下,貂内到悍而外柔缛,汉貂用赤黑色,王莽用黄貂。

《续汉书·舆服志》武官在外及近卫武官戴鹖冠,在冠上加双鹖尾竖左右,“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鹖是一种黑色的小型猛禽。亚细亚北方“斯克泰人”帽以及“高句丽人”的折凤冠,形状像弁,均插羽为饰。

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形似缕鹿,下轮大,上轮小,好像汉代盛丝的缕簏。又名鹬冠,可能以鹬羽为饰。祀天地五郊,明堂乐乐舞人所戴。

方山冠,亦称巧士冠,近似进贤冠和高山冠,用五彩縠为之,不常服,惟郊天时从人及卤簿(仪仗)中用之。概为御用舞乐人所戴。

术士冠,汉制前圆,吴制差池四重,与《三礼图》所载相合。是司天官所戴,但东汉已不施用。

却非冠,制如长冠而下促,俗称鹊尾冠。宫殿门吏、仆射所冠。

却敌冠,前高一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制如进贤冠,卫士所戴。

Ⅳ 穿汉服应该搭配什么样的裤子

我觉得根据我看的所有古装剧来说,汉服里边儿应该搭配的就是那种稍微有点儿宽松的,白色的,看起来特别丝滑的裤子。我觉得不能不穿,因为汉服大部分都是裙装,会不方便的。

Ⅳ 穿红色汉服配什么裤子 汉服简介如下

1、红色长款汉服+白色阔腿裤。长款的汉闷段服也是最常穿的,这款红色汉服很显喜庆、靓丽,最适合搭配最简单的白色阔腿裤,靓丽却不张扬。

2、汉服越来越受到推崇,在街上也能经常看到日常款的红色汉服。

3、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岩罩游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粗销。

Ⅵ 你觉得汉服可以搭配牛仔裤吗如果可以,怎么搭配好看

可以搭配。穿汉服的时候,把汉服比较长的地方撩起来,穿高腰牛仔裤,这样搭配好看。

Ⅶ 汉服女装的正确穿法是什么你喜欢汉服吗

引言:现在汉服是受到很多人的关注的,这也说明汉服文化发展的也越来越好。但是汉服女装是怎么穿的,很多人是不太了解的,首先在穿汉服之前是需要穿中衣来进行打底的,之后再穿下裙下裙是要将中衣包裹起来的,一般先系左侧的带子,再系裙子外面的带子。之后再穿曲裾,曲裾的穿法和中衣的穿法是一样的,先系左边的带子,再系右边的带子。将曲裾穿着完整之后,在系上腰带腰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腰带的穿法也很简单,只要先将腰封固定在腰部中间,由前往后,在背后交叉再回到前方之后,再系一个大耳的蝴蝶结,整理好褶皱部位就可以完成。

总结

最后汉服是不挑身材和脸蛋儿的,在穿汉服时,其实对于很多女性来说一定要展现出大方得体的一种感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汉服的美在穿着汉服时和穿时装是不一样的,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节,否则就很容易有不伦不类的感觉。

Ⅷ 穿汉服应该搭配什么样的裤子

下着 : 袴、袴褶、帷裳、裙、马面裙、襕裙、裈、犊鼻裈 。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是仔细分析,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
汉服的款式以交领(兼有圆领、直领)右衽为主要特点,无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动,飘逸灵动。而交领有衽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汉服的裁剪方法一直采用平面裁剪。没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所以无论是秦汉的大袖衣还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长远远长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着后宽到及地。不同时期,也有袖肥窄小的,便于劳动

Ⅸ 汉服女装正确穿法是什么

1、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 交领 ”;

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天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

2、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

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3、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 ,一般情况下是 不显露在外面 , 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 。 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 , 一件衣服的带子有两对,实用性的,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是一对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的带子是一对相系,将两对带子分别打结系住完成穿衣过程。

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权力。多用于宫廷男士权利高低。

(9)汉服裤子女装扩展阅读:

汉服采用幅宽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然后再 缝合后背 ,成为一条中缝线。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 , 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

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 膝上, 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 襦 、 裋 、 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 ,袖口称为祛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 内衣 )、 中衣 、大衣。

Ⅹ 汉服越来越流行,汉服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有什么应用

在目前的现代女装设计中,盖娅传说与楚和听香等服装品牌注意到中国传统汉服元素背后的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二者在现代女装设计领域影响颇大。

楚和听香 2019 年春夏发布会“观唐”系列把中国传统汉服中的结构和款式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在图 5的女装设计中,采用交领右衽通体剪裁式,领缘、衣襟有红、黄两条色带,红与黄色的应用尽显中国人的“崇红”“尚黄”的观念。腰部系的宽带与袖口装饰同一设计纹样,服装整体上呈现出灵动之美。

中国传统汉服元素融入现代女装设计中,这既是文化美和服装设计美的结合,又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汉服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与汉服裤子女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女装出门是什么感觉 浏览:596
蓝色外套里搭配什么颜色的衣服 浏览:154
学不会林俊杰风衣什么品牌 浏览:830
三叶草条纹半袖搭什么裤子 浏览:468
亚麻裤子腰带怎么绑 浏览:225
线怎么织儿童裙子 浏览:585
皮带组词的拼音怎么写 浏览:402
巴宝莉风衣那款最经典 浏览:496
男士纯棉带帽子外套 浏览:375
运距1公里以外套什么定额 浏览:631
衬衫领子的步骤图片大全 浏览:286
杉杉男装春季外套 浏览:664
莒县哪儿有卖风衣 浏览:241
裙子沾上黑色汽油怎么去除 浏览:213
拓扑学脱马甲 浏览:270
衣前片中间简单的花样 浏览:628
扒小孩裤子视频播放 浏览:281
皮带尾的五金叫什么 浏览:566
格子裤子配什么上身好看 浏览:740
女西装配什么帽子 浏览: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