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戴鸭舌帽吃饭礼貌吗
吃饭时不可以戴帽子,也包括戴鸭舌帽,因为戴帽子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虽然从小就被教育,在某些场合比如升国旗的时候,上课的时候,缅怀死者的时候是不可以戴帽子,因为不礼貌不尊重。对于这一点,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就如同握手的时候也不能带手套。
在严肃正规的场合,脱帽是一种礼仪。摘掉头盔,来源于冷兵器时代的脱帽礼,意味着没有敌意,如同进到友人家中一样友好。20世纪50年代,西方最早的电梯礼仪准则里曾要求男人们要脱帽。升旗、扫墓、拜祭时,军人都要脱帽,这是各国通行的一种基本礼貌和尊重。教室、会场等正式场合,一般也是不适合戴帽子的。因为戴帽子会遮挡一部分脸面,在严肃正规的场合,要讲究面部形象的完整、干净、清爽,而不宜因为帽子的遮挡而使人有隔离、遮挡的感觉。
常见在正式的会议场合,军人会将军帽统一整齐地摆放在面前的桌面上,就是一个例证。课堂教学是庄重严肃的,一般也不要戴帽子,这也是对老师教学劳动的尊重。同时,其他一些公众场合,比如在电影院、歌剧院等,带帽子也是不礼貌的。
脱帽礼
脱帽礼来源于冷兵器时代,当时,作战都要戴头盔,头盔多用铁制,十分笨重。战士到了安全地带,首先是把头盔摘下,以减轻沉重的负担。这样脱帽就意味着没有敌意,如到友人家,为表示友好,也以脱盔示意.这种习惯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脱帽礼。
时至今日,行脱帽礼已经在美国很罕见了,部分的原因是社交礼仪已不那么严格,另有部分原因即人们也不怎么戴帽子了。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男人对女人脱帽行礼还是司空见惯的,不论在室内还是搭电梯,男人们都要脱帽。在18世纪,人们认为室内戴帽是不礼貌的。男人给女士们打招呼时应该脱帽,接着应该再戴回去。
② 戴帽子有没有什么讲究
为了服装的搭配或是个人的爱好,帽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戴帽子礼仪,也越来越为人们重视。人们戴帽也是很有讲究的,具体要求如下:
1、在一般情况下,男士只适合在室外戴帽子,而女士有时为了服装的整体搭配,则不需在室内脱帽。但为了避免遮挡别人的视线,最好不要带帽檐过宽的帽子。
2、帽子要与服装相搭配,例如:穿着西式长裙时,可佩带法式礼帽,这样能显出一种浪漫、高雅,又不失庄重的气质。若是穿旗袍戴帽子,不免会显得不伦不类。
3、根据个人的脸型和体型来选择。一般而言,长脸者不宜戴高帽子,圆脸和个矮者适合微凸的帽子,而个高者则不宜。
4、依据皮肤的颜色来选择。肤色白净的人,没有严格的限制,而肤色较深的人,则不宜戴深色帽子。肤色较黄的人,最好选深红色、咖啡色的帽子,而白、绿、浅蓝色则不宜。
5、戴法的不同,视觉效果也不一样。端正的戴法,显得脸部丰满、庄重,而帽子略微歪斜的戴法,可使人脸部略显清瘦、妩媚。
(2)清明节帽子怎么样礼貌扩展阅读
从礼仪的角度讲,男子在室内场合不允许戴帽子,女子则可以把帽子及其他用品作为礼服的一部分在室内场合穿戴。英国查尔斯王子举行结婚典礼时,在圣保罗大教堂内,成千的客人,男宾个个免冠,女客则无一不戴帽子。
女子戴帽子不仅是礼节上的要求,也是身份上的象征,而且这种帽子不像男帽一样千篇一律,而是配合五光十色的衣服,变换着花样。它们用毛皮、绒缎、皮革等制成,有的帽子上还饰有羽毛、花朵、珍珠等,争奇斗艳。女士戴帽子要比男士略微讲究一些。
地位较高的女士,可以选择小呢帽、宽边帽、中等宽边的帽子,这种有边沿的帽子会为女士增加风度和气派。例如,英国女王在位的50年里,女王每次公开露面都必佩戴帽子。每一件外衣都需要有一顶帽子相配,由此可见帽子的重要性。
③ 清明节绍兴人的习俗是怎么样的
越俗上坟 <aQ5chf7
SE6c3
1 Q*AQYVY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市里看姣姣。清范寅《越谚》:“上坟即扫墓也。清明前后,大备船筵鼓乐,男女儿孙,尽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罗拜,称谓上坟市。” 绍兴诸项祭祀,妇女均须回避,唯上坟和祭祖,可让女性参加,故有看姣姣之说。 8wMwS6s:
扫墓的“扫”、非扫除之扫,系祭祀之意,故扫墓又可称墓祭或墓祀。《后汉书·明帝纪》中注汉官仪:“古不祭墓,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月末)、望(月半)、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东汉王充《论衡·四讳》:“古礼庙祭,今俗墓祀。阳春三月,蛰居了一冬的人们。多到郊外踏青兼扫墓,故演成了上坟市。” 2YK2t<EO
绍兴大户人家上坟,雇有—只鼓乐船,一只厨司船,一只六明瓦大船,如房头多而分散,可各雇一只明瓦大船。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杜家上坟,明瓦船达百数以上。他们至约定点汇合,或直驶往目的地。大船前舱有茶炊,由佣人或者嫚操持。中舱分载男女老少,有桌椅、祭器、锭烛、花盆篮,篮内盛放盒锦、绿豆糕,艾饺等。后舱有船椅,可放小马桶,供女眷用。船至半途,停靠一下,各吃一碗稠卤面,或在约定地吃些糕点,以免中午开饭过迟饥饿。到达终点店,年老体弱者及妇女、小孩,有轿备乘。年轻人早已上山去采映山红去了。各家各房须上之坟,均开列在祭簿中,如坟不在一起,遍上一次,约需六七天光景。普通人家上坟,只雇一只中等乌篷船,一般只上一处坟,顺路者也可上二三处,其余在家堂祭。贫穷人家上坟,乘小划船或步行,只上热坟。而不论何种人家,凡新丧之坟,必须在应清明上,并得连上三年。未亡人全身缟素,于焚化纸锭后,扶着墓侧“哭几声”,以示哀伤。 ^.c<b_(=h
清明前夕,坟亲(管坟之人)按例要在坟上压一些土,谓之“淋坟”。大户人家上坟,由各房轮流主持。轮到者称上当年坟,而一切开销,均从祭产收入中支付。祭祀有礼生司仪,男的穿长衫,女的系裙,先祀后土(在墓的左侧),后祭先人。祭品有整方的猪肉、羊肉、全鸡、全鹅、活鱼,也有用混猪混羊(杀白的全猪全羊)的,祭后按人丁分发。主祭者为值年的长辈,要读祭文(每年不变)。拜时有鼓乐伴奏,好事者仿唢呐之声为“老的拜过小的拜,小的拜过老的拜”。祭时,还要向围观者分馒头或烧饼。普通人家也有轮流上坟,但祭祀没有如此讲究。祭希则不外乎白斩鹅肉、毛笋煮肉和小炒之类。祭菜一般在前一天备好,上坟时,只需在船内烧一餐小火炉饭。贫穷人家更简单,祭物只有芽豆、烧纸豆腐干(将豆腐干斜切数刀,每刀只切到豆腐干的一半厚,翻过来交叉斜切如前,在油里一炸,即成烧纸状的豆腐干)等。上罢坟,要在坟顶上压一些烧纸,以示墓主有儿有孙,并非无主荒坟。中午开饭时,先给坟亲送去一壶酒,几碗菜及管坟赏钱,方可动筷。 vUR gR
清明上坟,不能没有艾饺。艾是多年生草本。揉之有清香,叶呈羽状分裂,背面有白色细毛。取洗净艾叶稍煮一下,加入糯米粉,以猪油、白糖、芝麻、松仁、核桃肉、百果为馅,捏成僧帽状饺子,蒸熟后即为艾饺。艾性温,味辛苦,有散寒去病、温经止血的功效。清明之后,天气转暖,多雷阵雨。越谚有“清明吃艾饺,不怕阵雨浇”之说。上坟艾饺多从茶食店或糕团店购买,但小户人家也有自做的。 ^O,r8K{1n
此外,清明节又有将杨柳枝插在屋檐瓦下和门户上的习俗。妇女还将柳枝插在鬃发上,小孩还要戴柳枝编的帽子,说是“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头”,故在上坟时常见不鲜,不以为怪
清明送麻糍 %k~ezn
Io[NN aF|
糯米做的叫麻糍,以晚米做的称年糕。清明做麻糍,过年做年糕,这是新昌民间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过去,清明祭扫太公坟时有分麻糕的习惯。轮到作祭主的必须预先作好准备,待祭扫分,在坟坛前当场按人分麻糍。民间所讲的“清明拿麻糍,见人头分麻糍”之说盖出于此。新昌县志载:“宗族的太公坟,扫墓人多……祭扫会餐后,分胙肉和麻糍。”建国后,清明分麻糍的习惯已属少见,可是清明节做麻糍却更为普遍了。但它的意义并非单一为扫墓。 Y B,c=Wx
在新昌还有清明送麻糍的习惯。这是两家联姻后嫁娶前的一种礼仪。这一礼俗很早以前便在全县各地农村中流行。在嵊州市与新昌毗邻的农村中也如此。谁家要娶媳妇了,男家一般都要在清明节前向女家送去清明麻糍,预示在下一个清明节前将要来娶新媳妇过门了。女儿出嫁后,女家父母到了清明节又得向男家回送清明麻糍。据说这是预祝小俩口结成夫妻日子能过得糯滋滋、甜丝丝。 E@yo/S
送清明麻糍最为讲究的是回山一带。春分后一星期便开始打算好办齐所用的作料。离清明节还五、六天就要安排送去,宁可早一天,不能迟一日。送的时间必须是上午,于是头一天下午或晚上一定要做好麻糍。凡是礼仪麻糍都须嵌过馅,叫做嵌糖麻糍。在制作中也比一般精细一些、捣得透一些,外形尽量做得样子好一些。大小要匀称,长短要致,馅的甜度也总是足一些。用来送麻糍的家伙也有一套讲究。大多用团空(用篾编成,工艺精细,形似鞋篮)或切篮。把麻糍一段一段分层次整齐地码放在里面,外面再套以青色麻袋,然后打好牢固的结(表示吉庆、结亲)。向女家送,一般都应由新女婿亲自挑着去,以表诚意。如新女婿因故无法新自去,也有由兄弟代送的。女方向男家送,多由新媳妇的兄弟送。 ('AAHq/
麻糍送到后,还应将送来的麻糍马上分别向邻里家分过去,以表热情大方。这时邻里乡亲便会围上来看一看新上门的“毛脚女婿”,相互认识一番,大家也便知道这姑娘不久就要出嫁了。所以群众中还有“吃过清明糕,囡便养勿牢”之说。女家向男家回送的清明麻糍也一样,总得分给邻里乡亲共享口福,乡亲们接过赠送的麻糍,总是乐呵呵地还要回敬几句客套。 ifu!6_b.
关于送清明麻糍,新县志中有“乡下有些男家给女家送三年清明麻糍,以示家底殷实”的记载。这是过去的事,现在大多只送过一年就算了。 ^9 ]iUx
做麻糍得先将糯米浸泡在水中,待胀足后淘尽沥干、上蒸桶蒸熟后,放在石臼内捣烂成团后起舂,再趁热拉成厚薄相当的粉团,然后嵌以馅。做清明麻糍时间迟早因用场而异。要上新坟的最早,春分后三天就要做了。 841y"@*BY
做麻糍时需要一定的人手和劳力。因此,常常与兄弟叔伯或邻居相约在一起做。大家分工合作,各献身手,既忙碌又闹热。年轻力壮的男子在轮番用捣杵(有檀树和石头两种)用力捣麻糍,还有一人专门负责在捣的时候掭麻糍,捣的人大汗淋漓,掭的人热得不时发出咝咝声。主妇和帮忙的女人们也在张罗着烧火上蒸,准备好摊麻糍用的团背(竹笾)、面板以及调理好馅等。在这里最凑热闹的主角要算是小孩子,他们硬是挤在一起围在石臼边看热闹,等着吃热麻糍。年纪大一点的长辈也大多在那里,抽着烟,喝着茶谈笑风生…… ,B_c
用来嵌麻糍的馅种类不少。有豆沙、豇头、油麻等,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用咸菜馅或其它混合馅,也有将山里的棉花青(绍兴称艾)预先剁成碎末捣进去做成青麻糍的。麻糍的吃法也很多,可油煎、可火烤…… <U1T_fiBoc
④ 清明节的清明帽怎么做
您好,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六、清明节用花,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排草等朴素植物。当然,如今扫墓用花也不再拘泥于此,很多市民会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选择花卉种类,如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
⑤ 清明节习俗文化注意什么
一、清明节的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二、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插柳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4、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
5、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6、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7、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8、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9、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三、扫墓注意事项:
1、择日祭扫
尽量避免双休日或其他扫墓高峰时段,盖因如今市民私家车增多,高峰祭扫,会因交通拥堵为出行带来麻烦,可选择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或将扫墓时间拉长(早出晚归)或错开重点时段,以缓解人多车多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
2、随时清点
无论是到达祭祀地点,还是离开,都要养成清点随身携带物品的好习惯,以免贵重物品无意丢失,集体祭祀应随时清点人数,特别是携带小孩的家长更应照顾好孩子,以免小孩因玩耍走失。
3、注意安全
焚烧纸钱,置放供品,应注意防火,确保安全,物品尽量自己携带,避免购买祭祀地点附近的小贩兜售器物。若由于携带不便,不得不购买,应提前准备零钞,将少额现金放到掏取方便的外衣口袋,大额现金置里侧,避免被小偷扒窃。
4、黑气运低
扫墓当日早晨,洗脸清面时,照镜子若发现额头有乌黑起色,表示运势低迷,尽量避免扫墓,若一定要去,可携带开光护身物品(如:护身符等),以作化解。
5、食斋禁荤
扫墓当日早晨起身至到达扫墓地点,尽量食用素食,衣着整齐素严,以示对先人礼貌和尊重。
6、忌偏僻地
不要去太偏僻,人烟罕至的地方祭祀,最好依照常走的路线进行形成规划,切勿在偏僻地方长时间逗留,确保自身安全。
7、勿扰他灵
墓地为阴灵安居之所,切忌嬉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斗,随处小解,路遇其他坟冢,切忌用脚去蹬踏碰踹墓碑,不乱动其他墓碑祭祀物品,无疑碰到,应诚心诵念“对不起,打扰了”,墓地范围要内维恭维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以免打扰得罪其他阴灵。
8、祭祀时间
扫墓时间尽量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天未亮或傍晚时分,不利扫墓人,应尽量避免扫墓,上午十点至下午三点之间通常为扫墓最佳时段。
9、清整墓地
面对先人墓地,需好好清理杂草,增添松土,整理周遭环境,使得墓地外观饱满而整洁,同时心中默默祈祷,寄托希望于九泉之下,祈求先祖保有后代富贵昌盛。
祭祀流程:
通常祭祀包括,将备好的香烛冥镪、鲜花果品、烧纸烟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欢吃的食物(祭祀礼品多寡随意),整齐置放在墓前。接着,燃点香烛,奉香答谢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当墓地的守护神),随之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燃烧冥镪,奠酒(即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礼毕,将礼祭先人的食品选择性吃掉,待香烛点完后离开。
忌去人群:
1、妇肚内的小生命需要和谐的孕育环境,坟地的负磁场趋向阴性,会令小生命失去阴阳平衡,因此孕妇不宜到坟地。
2、坐月子妇女大多情绪不稳定,家人关爱及丈夫爱护才能令妇女倍感温暖,墓地阳气少,易令妇女有产生受冷落之感。
3、49天前后办喜事的人不宜前去扫墓,由于情绪高昂,易在扫墓时大嘻大笑,喜悲相冲,造成对墓地阴灵先祖的不尊重。
4、手术前后49天的病人体质都是处于休养期,需要生命的阳光做支持,坟地令人衰伤,诱发心理上的死亡思考,因此病者不宜前往。
5、身体上有邪气(例如曾做人流)、衰气(例如跟走背运的异性亲热后)、死气(高危病者)等人磁场紊乱,不宜把负磁场带去阴气重的地方,需求助宗教力量平衡。
6、坟场四围的环境多为墓碑和树木,墓碑属土,树木属木。木克土,欠缺生气,犯冲太岁之人因木星移动易导致情绪不稳或作出错误决定,这个时候最需要有生气的地方固本培元
⑥ 清明节能戴红色帽子吗
emmm 这个穿白色或黑色,或者素一点的 代表对逝者的尊敬和缅怀。穿鲜艳的颜色会很忌讳的。扫墓是严肃和怀念的事情,那个场景也是有些悲伤肃静的认真对待好哦,不管是心理上还是服装上
⑦ 为什么戴帽子是不礼貌的
1.在严肃正规的场合,脱帽是一种礼仪。摘掉头盔,来源于冷兵器时代的脱帽礼,意味着没有敌意,如同进到友人家中一样友好。
2.20世纪50年代,西方最早的电梯礼仪准则里曾要求男人们要脱帽。升旗、扫墓、拜祭时,军人都要脱帽,这是各国通行的一种基本礼貌和尊重。教室、会场等正式场合,一般也是不适合戴帽子的。
3.因为戴帽子会遮挡一部分脸面,在严肃正规的场合,要讲究面部形象的完整、干净、清爽,而不宜因为帽子的遮挡而使人有隔离、遮挡的感觉。我们常见在正式的会议场合,军人会将军帽统一整齐地摆放在面前的桌面上,就是一个例证。
4.课堂教学是庄重严肃的,一般也不要戴帽子,这也是对老师教学劳动的尊重。同时,其他一些公众场合,比如在电影院、歌剧院等,带帽子也是不礼貌的。
见面礼仪
1.脱帽礼:见面时男士应摘下帽子或举一举帽子,并向对方致意或问好;若与同一人在同一场合前后多次相遇,则不必反复脱帽。进入主人房间时,客人必须脱帽。在庄重、正规的场合应自觉脱帽。
2.拥抱礼和亲吻礼流行于欧美国家。拥抱礼多用于官方,民间的迎送宾客或祝贺致谢等社交场合。两人相对而立,上身稍稍前倾,各自右臂偏上,左臂偏下,右手环拥对方左肩部位,左手环拥对方右腰部位,彼此头部及上身向右相互拥抱,最后再向左拥抱一次。
3.亲吻礼:行亲吻礼时,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拥抱,不同关系、不同身份的人,相互亲吻的部位不尽相同。在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关系亲近的女子之间可以吻脸,男子之间是拥肩相抱,男女之间一般是贴面颊;晚辈对尊长是吻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可以吻手指或手背。在许多国家的迎宾场合,宾主往往以握手、拥抱、左右吻脸、贴面颊的连续动作,表示最真诚的热情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