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人的生日酒宴怎么弄比较好比较有新意,最好有游戏什么的,希望大家给个建议,谢谢。好的话,采纳后再给
=^_^=
……楼主你好……我给你个实例吧……
寿宴仪式实例
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大家中午好:
又是一个万物争荣的盛夏,也到了五月花季盛开的时候,在公元2005年5月14日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为陈乔寿老寿星举行七十大寿仪式。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老寿星及其家属,向在座的各位至以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掌声)
今天我受老人儿子的委托,做此次寿宴的主持人。说句实在话,我并没有播音员那磁性的嗓音,但为了表达我对老人的一片祝福心情,我满脸微笑地登上这主持的舞台,还希望大家能给我以掌声鼓励。(谢谢)
在这里我谨代表所有的嘉宾,祝愿老人家增福增寿增富贵,添光添彩添吉祥。
诸位朋友、各位来宾,今天真是群贤毕至,鼓舞欢欣。前来祝贺的有老朋友、老乡亲,还有不少放下农忙赶来的亲属们,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前来赴宴、祝福。这正是:亲朋共享天伦乐,欢声笑语寿满堂。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老寿星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寿”字,寓意就是福寿满堂、欢乐远长。在这里让我们共同祝愿老寿星寿比南山、天伦永享。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七十年的风雨中老人家寒心茹苦地将六子二女扶养成人。七十年风风雨雨,七十载生活苍桑。岁月的泪痕消消地爬上了他的额头,将老人家的双鬓染成白霜。大千世界里,孩子们把心中的话语都洒向老人那宽厚慈爱的胸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认真工作,发奋图强”简单的话语,让儿女镌刻在心,永记不忘。老人的辛苦并没有白费,在他的教育下,子女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为老人赢得了无尚的荣光。现如今老寿星一家是五世同堂,正可为儿子孝,儿媳能,女儿贤,女婿强。就连在校学习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们也是聪明伶俐,成绩优异,捷报平传,后继有人。(掌声)
让我们一起恭祝老寿星,福如东海,日月昌明。松鹤长春,春秋不老,古稀重新,欢乐远长。同时也祝愿在场嘉宾的每一位来宾都幸福安康!最后祝各位来嘉宾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让我们共同渡过这美好的时光,下面我宣布寿庆正式开始。
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老寿星的家人把老寿星扶上寿堂。(请放鞭炮)
下面举行拜寿仪式。
首先请老寿星的儿子辈代表献祝寿词。
请老寿星的孙子代表辈献祝寿词。
1、请老寿星的儿子、儿媳上堂拜寿
一拜,祝老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二拜,祝老寿星日月昌明、松鹤长春;
三拜,祝老寿星笑口常开、天伦永享。
(请老寿星的儿子、儿媳们献寿词)
请老寿星为儿子、儿媳们回赠祝愿词
2、请老寿星的女儿、女婿上堂拜寿
一拜,祝老寿星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二拜,祝老寿星万事如意、晚年幸福;
三拜,祝老寿星生日快乐、后福无疆。
(请老寿星的女儿、女婿们献寿词)
请老寿星为女儿、女婿们回赠祝愿词
3、请老寿星的孙子、孙女上堂拜寿
一拜,祝老寿星吉祥如意、富贵安康;
二拜,祝老寿星事事顺心、幸福长伴;
三拜,祝老寿星笑口常开、身体安康。
(请老寿星的孙子、孙女们献寿词)
请老寿星为孙子、孙女们回赠祝愿词
4、请老寿星的外孙子、外孙女上堂
一拜,祝老寿星寿比天高、福比海深;
二拜,祝老寿星日月同辉、春秋不老;
三拜,祝老寿星生日快乐、福星高照。
(请老寿星的外孙子、外孙们献寿词)
请老寿星为外孙子、外孙回赠祝愿词
这正是喜看儿女站堂前,只愿家风代代传。让我们一起点燃生日蜡烛,唱起生日歌,共同祝愿老寿星增富增寿增富贵,添光添彩添吉祥。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共创美好未来。
请摄像师为老寿星全家照张全家福。(照完后)
现在有请老寿星吹灭生日蜡烛,分享生日蛋糕。(奏生日快乐)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寿庆到此就结束了,有请老寿星起驾入席,同大家共进寿宴。寿宴后有陆良县工人文化宫管乐艺术团为大家带来精彩文艺节目。
做寿老人(50岁以上)诞辰日的庆祝活动,逢十称大寿,如“五十大寿”、“六十大寿”、“七十大寿”等。但这种大寿并非真正逢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岁数。因为九在十个数字中数值最大,人们为讨个吉利,故形成了这种庆“九不庆十”的风俗。作大寿前要向至亲好友发请柬,发放日期一般在作寿的前三日,否则为失礼。民谚日:“三日为请,二日为叫,当天为提来。”亲友接到请柬,便准备寿礼届时前往,俗称“拜寿”。主人还要大摆寿宴,宾客痛饮,有的还请来堂会,增加喜庆气氛。
拜寿也称“祝寿”。老人作寿时,亲朋好友前来祝贺。礼物多为寿桃、寿面、布匹及带寿字的糕点。布匹俗称“寿帐”,均挂在院中天棚四周以向客人展示。寿帐上写些吉祥语和被送者、送者姓名。送给男子常用“仁者有寿”、“贵寿无极”,送女子则用“蓬岛春蔼”、“寿域开祥”等。
寿堂一般设在堂屋,正面挂寿帘,两旁配有对联书些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古语。八仙桌上摆有香炉、蜡千、寿蜡、“本命延年寿星君”神码儿,以及黄钱、纸元宝、千张,使之下垂供案两旁。条案上摆寿桃、寿面等寓意长寿的食品。八仙桌正前方地上放置一块红垫子,供拜寿者跪拜时用,平辈以上者拱手,以下者叩头。
送灯花儿灯花用彩色灯花纸捻成花形,蘸上香油,灯花的数目比作寿者的岁数要多两个,一个为“本命年”,一个为“增寿年”。晚间由作寿者上香点燃,由其子女每人托一灯盘,列队至大门外与神码、敬神钱等共焚之。
就是这样咯~
⑵ 孩子的生日派对怎么布置
每个孩子在自己心目中都会有一个大致的生日派对的轮廓,例如如果是男孩子又比较喜欢机器人的话,一个高达或者乐高风格的主题生日派对可能会比较受到欢迎。而如果是平时就公主风满满的女孩子,可能就比较钟情于公主或者王子主题的生日派对,所以想要给孩子一个难忘的生日派对,就要结合平时对孩子的观察,猜测孩子的爱好。
选择一个生日派对主题。虽然听起来有些多余,但是有了主题的话,你就知道该如何布置场地,买什么装饰品,准备什么食物,玩什么游戏。角色扮演的派对非常有人气,或者其他主题,比如海盗,精灵,公主,牛仔等。如果孩子的要求不过分的话,就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创意。坐下来跟孩子商量一下,问一问他们的想法。
⑶ 旗袍胯处怎样算合身
旗袍合不合身主要看六点:一是款式与自己身材是否相符;二是看场合是不是合适;三是看细节做工;四是看旗袍穿的气质与年龄是否搭配;五是看旗袍穿的效果;六是看旗袍尺寸。当旗袍合身时,穿着应该是温柔、典雅和清丽、舒适的,否则的话就是不合身。
旗袍怎样算合身
1、看款式
旗袍分很多种款式i,比如无省的、有省的,通常有省的会有收腰或一些细节上的设计,这个款式的合身的可能性更大,而无省的工艺比有省的少,它往往没有有省的合身。
2、看场合
不同场合应该穿不同的旗袍,这样才会显得合身,比如婚礼现场一般需要端庄的旗袍、生日派对可穿活泼一点的旗袍。
3、看细节
旗袍上会有很多细节的东西,比如混编、拔腰、拉锁、领口、袖子、暗扣、盘扣、绣花等等。越是高级的旗袍越注意细节,合身的可能性就更大。
4、看年龄
每个年龄短的女性所拥有的气质是不一样的,那么合身的旗袍就不一样,如果是年轻的可选色泽强颜色绚丽的,如果是中性女性选有绣花或滚边的,如果是年长的选宽松、颜色深点的旗袍。
5、看效果
旗袍穿着合身不合身主要是看穿在身上的效果,每个人的身材特点是不同的,所以穿的效果就不同,那么有的旗袍别人穿合身,但不一定代表你穿就合身,穿的效果应该是让身材比例显得更协调、走路更有气质等等。
6、看尺寸
旗袍上有很多尺寸都会决定它合不合身,比如领围、胸围、后肩宽、腹围、腰围、臀围、后背宽等等,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尺寸,选到合适的尺寸才会合身。
旗袍是不是要买紧一点
旗袍不能太太紧的,但也不能太宽松的,具体应该看自己的体型。如果身材偏胖的人,可选择稍稍宽松但不能太大的旗袍,太紧就会显得更胖。如果是老年女性,可选择宽松一点的旗袍,如果身材偏瘦可选择修身一点的旗袍。
旗袍什么身材穿好看?
任何身材穿旗袍都能很好看,关键在于选的旗袍是不是适合自己的身材、年龄、气质等等,所以重要的是选对旗袍,而不是纠结它适合什么身材。
⑷ 满族生日习俗是什么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参考资料: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manzu/fengsu.htm
225
⑸ 怎么做旗袍 最好有详细的步骤 有图更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的做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中的要领却不曾改变,那就是精细。首先,旗袍面料的选择很有讲究,真丝的柔软贴身,织锦的硬挺大方,全棉的舒适价廉,选择合适的面料是做旗袍的首要步骤。
其次是做工。老早做旗袍,最讲究的是师傅的手工。就说盘扣,缠好一个经常要2、3个小时,盘扣的花色很多,要根据客人的年龄、穿着的时节以及出席的场合进行搭配:春节配如意扣、凤尾扣,老太太过生日配寿字扣,年轻女人喜欢简单柔美的兰花扣、盘香扣。讲究的客人,会要求随月份不同搭配旗袍上盘扣的花型,一年12变。一件全手工的旗袍,往往需要制作一个多星期。
1938年的海外旗袍,高领而低摆,开衩至膝,袍身紧窄修长且无袖,更显穿着者的婀娜身段,两道滚边十分细巧精制。
电影里那种6、7厘米的高领其实现实生活中做的人很少,“8·13事件前,高领流行过一段时间。不过高领穿起来实在不舒服,转个头人要跟着一起转过去。一般人平时都穿低领,一粒扣子就够了。到了现在有的旗袍连这个扣子都省去,为了穿得更舒服。”
做一件旗袍要量26个尺寸,一点也马虎不得。“旗袍一般都是必须做得正正好好,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所以给人量身要非常仔细.
⑹ 过30岁生日穿旗袍合适吗
可以啊,30岁的女人更有女人味
楼主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到上海南外滩面料市场的凤和祥定制,各种款式和面料都可以选择,几百到一两千都有,性价比很高,而且是面料市场,逛逛了解下行情都不错的
⑺ 看看古代男子20岁生日成年时举行什么仪式
应该是行冠礼,也叫弱冠,冠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又《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九:“[冠礼]是自家屋里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
一、冠礼的年龄和时间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冠礼基本上在此时举行;同时也考虑到现实情况——由于我们现在大多数高中生毕业的年龄在18岁,这基本是一个人生的分界点,“18岁成人”不仅符合时代特点和法律要求,也结合了当代青年人身体发育成长的规律,因此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时间,最好在行礼者18岁生日前后。当然,一些已过18岁的年轻同胞,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冠礼的实践愿望,虽然已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成人仪式”,但也可以参加冠礼活动。不过,宜在20岁之前而不宜过晚。
冠礼的日期,古人是通过“筮日”即用占筮的方式加以确定。此当弃之不用。我们建议,具体日期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单独举礼时,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各家庭根据具体情况酌定)考虑到成人者基本为有上学时间安排的中学生,我们建议,举礼日可向学校请假一天(或半天),而学校也应该给假一日以方便孩子们在家举行冠礼。(期待这能成为一种传统)
2、集体举行冠礼时,宜定在有文化内涵及纪念性意义的日子。比如国庆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女儿节(特别适合女孩子行笄礼)、黄帝诞辰日、孔子诞辰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等。
二、冠礼的地点
古时冠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考虑到现实情况,我们建议,单独举礼时,可在家庭及附近的开阔地带。集体举礼时,可在学校广场、学校大厅、公共文化场所(尤以文庙等处为佳)等地。尤其是单独举礼时,因为现实居住条件的制约,应该灵活处理。如果有单独的庭院的,可在家里的庭院中进行。如果是住高层楼房的,在家居面积很大的条件下,可以把客厅专门腾空,做适当的布置后举行。否则,居住面积不大的话,还是最好到小区广场、草坪等比较开阔的地点举行。当然,也可以暂借一些公共文化场所的厅堂等进行。为了其神圣性,必须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场合.
古时行冠礼有所谓“阶”的讲究,有司(捧冠的人,也称执事)依次排开,正宾在为冠者“三加”时需要依次走下不同的“阶”。曾有实践者,在院落地面上划出房子及阶型,我们认为其实可以不必过于拘泥。只要掌握大致的方位讲究,有司依次托盘捧冠站好就可以了。
三、冠礼的参加人员
参照古礼要求,结合时代实际,我们建议组织以下人员参加冠礼(当然,也未必需要过于拘泥,可根据实际情况酌定)。这是单独举礼时的人员,若是集体冠礼,可酌情增加规模。
①冠者1人(就是举行成人仪式的成年者本人)
②主人2人(按照古代的宗族制度,必须由宗子等男性宗亲长辈担任,一方面严格的宗族制度在今天并没有普遍流传;另外,主人只限定于男性宗亲,本身具有一定历史观念的局限,所以,当今作为主人的,冠者的父母双亲比较合适。)
③正宾1人 (就是为冠者担任加冠的德高望重的那个人)
对即将成年的男孩子,必须强调其作为男性的社会角色,正宾必须符合德高望重的要求,才可作为及冠者的人生向导和社会楷模。其威严的祖父、父亲等男性长辈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儒家文化里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以,请德高望重的师长担此责任也是不贰之选。)
④赞者1人(就是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也协助冠者梳发、更衣等,可选择师长、兄姊、好友等适当人选)
⑤有司3人(即为冠者托盘准备所加之冠的人,可选择好友、兄弟姐妹等适当人选)
⑥客人若干(可邀请师长亲友等若干人观礼)
四、冠礼所需的服饰及摆放方法
宜遵循古制,以周制、汉制、唐制、明制为宜,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建议以明制为标准范本。建议准备以下汉服以行冠礼:
(具体名词无法详细解释,请参考天汉网有关汉服知识帖)
童子服:即未行礼之前换上的汉服。叫做采衣。这种衣服以缁布为衣,而饰以锦边,锦一般用朱红色。穿采履。可以暂穿普通的布鞋。正式举礼之前,孩子脱去平常的衣服沐浴后换上童子服。
“初加”所用:幅巾、深衣、大带、纳履。考虑到汉式鞋子复兴的实际,在整个冠礼过程中,可以一直穿布鞋而不必更换。准备一件直裾深衣,一条普通大带。
“再加”所用:帽子、襕衫、革带、系鞋。
“三加”所用:幞头、公服、革带、纳靴。
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同胞的各种实际困难,我们可以暂时不必拘泥于那么多,我们设计了最简化版本的冠礼所需服饰清单(简化版冠笄之礼的具体操作详见第五部分)
中衣1件(代替童子服),比较好的深衣1件(举礼过程中可不更换),自制软裹幞头1个或可系带的小巾1个(因为没有那么多冠可加了,所以奉冠的有司可撤减为一人),布鞋1双。
衣服的摆放方位:公服、襕衫、深衣,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
将要加的冠,由三位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幞头、帽、巾。
除冠者外,其它包括主人在内的参礼人员,有汉服最好,没有也可以着日常服装,但应注意庄重和整洁。忌披头散发、穿脱鞋、短裤等装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应穿APEC会议装、中山装、旗袍等衣服。
五、冠礼所需的其它物品准备
基本同笄礼,故略。
六、冠礼中所用到的常用行礼动作
①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②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七、冠礼仪程中的取“字”问题
先民姓氏文化中的表“字”风俗,这也是冠礼中很重要的仪式程序之一。
姓、名、字、号,是汉民族文化中完整的姓名结构,先民中许多历史名人都有神采飞扬的“字”与“号”。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呼吁,恢复国人取字的风俗,并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论述了其积极价值。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家庭,不妨尝试给孩子取一个意韵隽永、有励志作用的格调高雅的“字”,至少,它会给孩子们的一生带来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有百益而无一害。
具体的起法,研究传统姓名文化的人士皆指出,表“字”重在激励人生,重在鞭策与鼓励之情。取字者,在传统冠礼的设计中,多被赋予了德高望重的主宾,我们建议,冠者父母亲若有意给孩子取字,不妨先行和正宾商议,倾听其意见后加以确定,然后在正式举礼时由主宾亲自授予冠者,此程序古礼称为“字冠者”。
八、关于举礼前的沐浴
古时行冠礼及其它仪礼,提前沐浴斋戒大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清爽和卫生固然是讲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借此表达对文化传统的敬意、塑造仪式的神圣性和庄重感。试想,形容邋遢蓬头垢面的孩子,即使穿上美丽的成人礼服,也没有多少庄重和神圣可言。冠礼前的沐浴,原则上,每个参礼及观礼者都应做好,尤其是冠者、主人、正宾、赞者、有司等主礼人员,重点是冠者和正宾。冠者沐浴更衣,可表达对成长的期待、对神圣仪礼的敬畏,正宾神清气爽举止得当,可体现对主人盛情邀请的尊敬和感谢、对冠者成年庄严时刻的尊重。尤其是作为冠者的孩子,都是青春活泼的少年,常喜运动,爱出汗,更要悉心沐浴更衣,做到干净、得体。依据传统,举礼时冠者需要着袜正坐于席上,预先搞好卫生,也可以避免可能产生的不雅及尴尬。
九、冠礼的仪程
基本同笄礼,惟有所加元服不同,分别为:幞头、帽、巾。程序略。
十、仪式中礼辞的撰写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冠礼赞辞,一种是冠者誓词。可以参考海内外公祭黄帝孔子等所写礼辞,结合举礼学校特点,由教师和学生自行撰写。格式上宜采用诗经式的四言诗文。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成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五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
《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又《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九:“[冠礼]是自家屋里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
⑻ 最简单的做法旗袍图解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的做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中的要领却不曾改变,那就是精细。首先,旗袍面料的选择很有讲究,真丝的柔软贴身,织锦的硬挺大方,全棉的舒适价廉,选择合适的面料是做旗袍的首要步骤。
其次是做工。老早做旗袍,最讲究的是师傅的手工。就说盘扣,缠好一个经常要2、3个小时,盘扣的花色很多,要根据客人的年龄、穿着的时节以及出席的场合进行搭配:春节配如意扣、凤尾扣,老太太过生日配寿字扣,年轻女人喜欢简单柔美的兰花扣、盘香扣。讲究的客人,会要求随月份不同搭配旗袍上盘扣的花型,一年12变。一件全手工的旗袍,往往需要制作一个多星期。
1938年的海外旗袍,高领而低摆,开衩至膝,袍身紧窄修长且无袖,更显穿着者的婀娜身段,两道滚边十分细巧精制。
电影里那种6、7厘米的高领其实现实生活中做的人很少,“8·13事件前,高领流行过一段时间。不过高领穿起来实在不舒服,转个头人要跟着一起转过去。一般人平时都穿低领,一粒扣子就够了。到了现在有的旗袍连这个扣子都省去,为了穿得更舒服。”
做一件旗袍要量26个尺寸,一点也马虎不得。“旗袍一般都是必须做得正正好好,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所以给人量身要非常仔细.
⑼ 冬季想穿旗袍怎么办有什么搭配方法吗穿旗袍可以出席哪些场合呢
冬季搭配外搭
1.秋季早晚温差大,想选择一些旗袍外搭,怎么搭配才能显得大方又不老气?
2.配针织衫:旗袍搭配浅色针织衫,显得人温文尔雅。
3.配风衣、大衣:长款的大衣或风衣能为女人营造一种“气场”,而衣服里微露的旗袍,又露出“女人味”。
5.音乐会:外国人出席音乐会,往往着礼服,盛装出席,十分隆重。但在国内,穿一袭旗袍也优雅、得体。比如听交响乐,旗袍色彩以黑白灰为主,可显正式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