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官员服饰帽子
清朝官员的服饰帽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是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则换戴暖帽。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湖色或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颜色多为黑色,最高处有顶珠。顶珠的质料和颜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员的品级的不同。清朝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夏天戴的凉帽在雍正八年(1730年),清朝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分为两种,花翎和蓝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又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蓝翎为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根据《大清会典》的规定,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
贝子和固伦额驸(即固伦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即和硕公主的丈夫)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必须是满洲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单眼花翎。蓝翎一般都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顶戴顶珠指代表官阶的顶珠,不同的顶珠质料和颜色代表不同品级。清朝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适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正式名称为补服。着装分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对官员的办公着装有着明确的限制,不同品级有不同的着装,不能自行更改装束。
2. 清朝官员的帽子有两种样式,有什么区别
1. 清朝官员的帽子分为暖帽和凉帽两种,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样式和特点。
2. 暖帽通常是圆形的,周围有一道檐边,材质多样,包括皮制、呢制、缎制和布制,颜色以黑色为主。暖帽中间装有红色帽纬,顶端装有顶珠,这些顶珠的材质和颜色是区分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
3. 凉帽则呈现出无檐的圆锥形,俗称喇叭式,多由藤或竹制成,外裹绫罗,常用白色,也有湖色、黄色等。凉帽上会缀有红缨和顶珠,同样通过顶珠来标识官员的品级。
4. 在清朝,暖帽和凉帽的佩戴有严格的礼仪规定。暖帽一般用于冬日,而凉帽则适用于夏季。两者在材质、颜色和装饰上的区别,不仅体现了季节的变化,也彰显了官员的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