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春秋战国大臣的帽子

春秋战国大臣的帽子

发布时间:2022-12-23 17:43:32

1. 古代男子为啥都喜欢戴帽子关于帽子的礼仪都有哪些

帽子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满大街都是很常见,但主要功能就是装饰品,可有可无,有时候的作用就是防晒、遮住没洗头而已,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是在古代,帽子可不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有可无的穿搭,还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风潮,是人人必备的物件,是体现“礼的象征”。

在早期的古罗马,帽子甚至成为合法公民的象征,可见头部饰品的重要性。而在古时候的中国,帽子就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它除了装饰作用,又能遮风挡雨防晒之外,更多的时候都是为了辅佐其它意义而出现的。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子女在观念上有了新一层的增进,虽然贵族阶级社会还是很严重,但是对于当时的风气而言,“礼”的重要性,最终成就了帽子在中国粉墨登场。都知道中国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需要举行冠礼,就要戴帽子,表示自己成年了,那帽子究竟对古人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一、 帽子的发展

“冠者礼之始也。”——《礼记》

帽子的重要性,从中国古代成语中也能体现,比如衣冠楚楚、华冠丽服、怒发冲冠。这其中的冠字就是帽子的意思,当然有时候也可以充当头名的意思,但大多数时候,冠就是帽子的意思。

帽子的种类发展大致就如上,虽然每个时代流行的帽子款式不一样,但是官员们、在乎礼的男子们,生活中几乎都会佩戴帽子。帽子从周朝开始流行,一直璀璨到清朝,是社会风尚的标志物,不得不说影响力之远。

最后,帽子作为一种服饰,一直以来都被我国各个朝代作为“礼”而推广,在周朝之后,帽子的实质意义就不完全是一种装饰品了,更多时候帽子充当的是社交、地位、意义。

除此之外,帽子的功能变化,是在宋朝以后,才有了各式各样,防晒、抵御寒冬、装饰性足的帽子出现。在不断地文化传承中,帽子俨然成为中国古人们的装束规范,礼仪标准,源远流长至今。

从覆满神秘色彩的陶盆到“冠礼”的推崇,帽子在历史片段上就一直占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发展片段,更有着别样的意义。

在后代的不断改良中,那一块披在肩膀上擦拭汗水的毛巾,最终形成头顶上的四角、草帽等多种样式,帽子也星光熠熠的在历史上,成为历史文化里独特的一员。

2. 春秋战国时期一品官员戴什么样帽子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一品官员
一品是中国古代时期最高级别的官职,起源于明朝至晚清,一品分为正一品和从一品,正一品是古代官品等级的最高级别,官职为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大夫,建威将军,子爵(清朝时期)。从一品是封建社会九品十八级官制中的第二等级,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不同职位的,简单的说,同品阶中,正一品比从一品官阶稍大,从一品官职为少师、傅、保,太子太师、傅、保,协办大学时,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内大臣,满洲、蒙古、汉军八旗都统,驻防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察哈尔都统,提督,荣禄大夫,振威将军(清朝时期)。

3. 各个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较低,但很讲究簪的花纹,显示了身份地位。

(3)春秋战国大臣的帽子扩展阅读: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个官僚体制的外化。

东晋官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

唐代官帽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太祖时开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乌纱帽虽然不再用,可是“乌纱帽”仍成了人们口头上称呼官员的代名词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东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参考资料:网络-古代官帽

4. 帽子最早在什么时候

人为什么要戴帽子?帽子的实用意义于在御寒、防暑、防风沙,后来才是,装饰和标识以及象征意义。关于帽子的实用意义和装饰意义我们很清楚,今天主要来谈帽子的象征意义,在漫长的现代社会以前帽子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特别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社会期间。
观看和阅读古代的文物以及书籍,我们发现帽子跟女人的关系很小,古代社会女人可以是从来不戴帽子,只有男人和帽子有关系,说白了帽子就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中国可以说帽子从一发明就是跟“权力”和“地位”地位联系在一起,体现的是它的象征价值。
在中国据说是华夏始祖黄帝首先发明了帽子。奴隶社会时期帽子一开始只是在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不是为了防热御热,而是它的装饰和标识作用。象征着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这是的帽子应该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标示其地位和权力的大小,形成一种科层官僚秩序,就是所谓的中国古代冠冕制度,《释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带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没有戴帽子的权利。最初的时候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后来互用,皇帝戴的一律叫“通天冠”当然还有其他细化的规定。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学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头”裹头,而且教育学生要树立“轩冕之志”,轩是车子,冕是帽子,就是当官走仕途,可见当时坐车子和戴帽子是官员仅有的的特权。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头发束起来,穷人可以说是披头散发或者用麻绳把头发束起来。
帽子作为统治阶级内部地位和权力的标示和象征,虽经历朝历代的转变,可以一直没有改变过,样式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标识更加细化,更加精确,直到清朝结束,民国建立才被取消。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冠冕开始流行于民间的儒人雅士。晋人陆机《幽人赋》中有“弹云冕以辞世,披霄褐以延伫”。这时北方的胡人带来一种真正的“帽子”,“皮帽”,但是因为普遍“汉化”并没有流行起来。隋唐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风气逐渐开放,特别是盛唐时期的开放风气,帽子特殊象征逐渐淡化,但是仍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逐渐下流向于民间:一般的读书人和有钱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区别,有规定的样式,有典型的书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时期比较流行。一般老百姓还是用布把头发束起来包裹起来,叫“方巾”。元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开始逐渐流行中原,有皮帽,毡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也是珍贵的皮毛做的上面镶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又恢复了汉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帽子可以真正流行起来,上至皇帝,下至贫民都可以带帽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传入,西洋的帽子文化传入才使“帽子”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起来,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车夫乞丐,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出席宴会头戴高贵礼帽的绅士以及头戴毡帽拉黄包车的车夫,甚至用帽子放钱的乞丐。帽子普及了,它的实用价值开始起作用。
在古代女人可以说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岁便束发戴笄,用“巾帼”在后面挽头发或者把头发包扎定型。当然除了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时戴帽子,但那只是一种装饰品。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两种一时皇后贵妃和公主之类的贵族妇女,有戴“凤冠”“花冠”之类的特权。还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唐朝时曾在上层贵族妇女中流行过从胡人那儿传过来经过改进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纱缦围绕,用来防沙,“遮脸”,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相当于今天的伊斯兰地区妇女的黑纱。中国女人普遍带帽子的传统是从清末开始的,是学习西洋女性的,各种凉帽,挡风帽,起初也可以说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后来体现的便是彻底的装饰品和实用价值。
从帽子的起源和演变,完全体现的是男权社会权力和地位,以及这种历史发展和逐渐瓦解的历史。
关于帽子的文化,我们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是官僚文化可,以用“乌纱帽”概括。唐人杜佑《通典》云“隋文帝开皇初,尝着乌纱帽…”,乌纱帽后来就成为中国官僚文化的象征。另外是民间文化,可以用“绿帽子”概括。
“乌纱帽”文化有:轩冕之志,树立当官的理想;冠冕堂皇,庄严正大,很有气派;弹冠相庆,相互祝贺高升;衣冠楚楚,很有气质和风度;衣冠禽兽,貌似高尚的虚伪小人;怒发冲冠,发怒到极点;张冠李戴,颠倒了地位。沐猴而冠,比喻小人的无知无礼的丑态。这些成语可以说很很好地体现了“帽子”的权力,地位,正统,美好的象征意义,跟统治阶级,跟男人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帽子中的官僚文化,男权文化。
“绿帽子”的民间文化,只有跟女人联系在一起,是作为女人对男人的“不忠”,对男人地位的挑战的反面教材来出现的,也是对女人的警告,不要给丈夫戴“绿帽子”。
从帽子的历史演变来看,中国最初的冠冕不能算作是“帽子”,帽子是从胡人那儿传入中原以后,经过改进才流行起来的。现代帽子则是从西洋直接传入的。
在现代社会“帽子”可以说在向历史的“反方向”发展,不再是地位和权力和象征,成为一种装饰品和防热御寒的工具,戴一种新潮的帽子成为时尚女性的一种追求美的体现,男人反而很少戴帽子,最多是休闲帽子。
不可否认的是帽子在一些特殊行业和狭小领域仍旧是一种象征和标识别,甚至是权力的象征,比如军帽和警帽和医生护士戴的白帽子,学位帽,宗教人士带的帽子等。安全头盔则是专业护头用的

5. 古代的大臣上朝为什么还要戴帽子,有什么作用

古代大臣所佩戴的帽子,不仅象征着身份,还可以起到禁止官员在大堂上私下讨论以及打瞌睡的作用,接下来让我为你细细讲解。

大臣们所带的帽子被称为乌纱帽,这其实就相当于是身份的象征,一直在明朝时期,乌纱帽才真正算是官员的标配,每当上朝的时候,大臣们都要带着乌纱帽前去觐见皇帝,并且每个等级的大臣所佩戴的帽子各有不同。


一般不同等级的大臣都有不同的无纱帽,可以通过乌纱帽的区别来分辨官员的品级大小,一般乌纱帽上面都会镶嵌珠宝品级越高的珠宝则越多。

6. 古代官人的帽子有什么意义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以后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有时和其他“头衣”外形相近,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界限,但一般说来,帽子是圆顶形的,能覆盖整个头部,且易戴易脱,为人们日常所戴。
我国戴帽子的历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都是戴帽子的,并且是皮帽子。只是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级制度的出现,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转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转而成了小孩的专用品。到晋代已经要求不是那样很严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实际上在三国时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宁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场合是不允许戴帽子的,而要按规定戴冠和帻等。

有趣的是,在汉族已不是很讲究的时候,作为习惯于戴帽子的少数民族,一面推行汉化制度,一面却严格要求不得戴帽子,还有人为此丢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见城里妇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袄的,就责备留守的任城王元澄,问他为何不管,元澄辩解说,戴帽子穿小袄的只是少数。孝文帝很生气,质问他:“你是否觉得全城人都应该戴帽子穿小袄呢?”结果将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员全罢免了,演出了我国历史上为帽子而丢官的一幕,可见戴不戴帽子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此事在《魏书》《北史》上都有记载。而据《宋书。礼志》记载,当时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渐以帽子为常服,这对推行汉化的北魏不啻是一个讽刺。

由于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后,士大夫阶级也逐渐戴起了帽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后,由于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一种服饰,并且和现代的帽子一样,容易脱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现在一样,喜欢赶时髦,后周时独孤信打猎时帽子稍微斜了点,结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学他将帽子斜戴上,以为时髦。隋文帝杨坚未当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长有一肉瘤,怕人看见,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为时尚。

帽子的类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突孙帽、大帽子、白纱帽、乌纱帽、皂帽等;唐宋时代有席帽、浑脱帽、毡帽、压耳帽、风帽、妇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结草帽、遮阳大帽、圆帽、鹅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毡帽、小帽、卷檐毡帽、皮帽、狗头帽、凉帽等等。它们因材质、形状等的不同,而分别具有防风、遮阳、保暖、美饰等功用。这其中最负盛名的乃是乌纱帽。

乌纱帽,顾名思义就是用黑色的纱制作的帽子。它不是严格的一类帽子,而是将凡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都可称为乌纱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纱帽。宫官和官宦有戴乌纱帽的。隋唐时乌纱帽成为朝中官员的一般顶戴。到宋代,四脚幞头兴起,原来式样的乌纱帽逐渐废止,但由于幞头亦多用乌纱制作,故仍将幞头称为乌纱帽。宋代乌纱帽多为展脚,即帽翅平展,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大臣们在朝上窃窃私语。在明代,官员戴的乌纱帽的定制是前低后高呈台阶形,两翅为牛舌形,宽寸余,长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样式者。由于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乌纱帽,故后世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代称。后世在舞台上出现的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就是明代的式样。乌纱帽到清代即废止了.
中国古时的“冠”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不像帽子盖住

全部。关于冠的记载很多,如《后汉书·舆服志》中说:“上古衣毛而帽皮”,是指用兽皮缝制

帽形,戴在头上,起到御寒和装饰的作用,没有任何贫富贵贱之分。在《礼记·曲礼上》载曰:

“男子二十,冠而字。”指男子20岁开始戴冠,戴冠时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进入阶级社

会后,帽子作为“礼”的象征,成为统治阶级权利和地位的标识。古代冠制是中国服饰制度的一

7. “乌纱帽”原本是普通帽子,为何后来成为官位的代称

民间相传,乌纱帽是由宋太祖赵匡胤发明而来的。因为赵匡胤起先投奔于后周郭威麾下,后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因担心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也害怕其他功臣会效仿自己篡位,于是设计出带有一尺多的长帽翅的乌纱帽。

朝堂之上,只要百官大臣一转头,或者想交头接耳说悄悄话,长长的帽翅便会上下颤抖,也能让赵匡胤快速察觉到是谁在窃窃私语。

然而,这部分论调只是民间野史,算不得真。

宋太祖赵匡胤并非是乌纱帽的发明者,两宋一朝官员头上佩戴的长翅帽,的确是赵匡胤突发奇想。

那么,乌纱帽到底是哪个朝代发明出来的?乌纱帽又为何被视作是官位的别称?

其实在春秋时期,无论男女都习惯用“丝”或者麻质的“巾”,用来包头或者是扎头发。

到了先秦和两汉时期,上流贵族间开始流行佩戴帽,那个时候的帽更像头巾。

之所以老祖宗会有佩戴帽子的习惯,主要还是在千百年前,古人为了抵御严寒。习惯从事生产劳动时,用纺织品包裹在头上,目的还是为了保暖。

战国中后期,官僚集团还有统治阶层的贵族认为,佩戴帽子可比作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此时的帽又被称之为“冠”、“冕”,其功能并非只是简单的遮阳避寒。

到了东汉时期,更是只有世家大族的人才能佩戴帽子,普通百姓只能扎巾。

东汉《释名》:“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正是从东汉开始,古人佩戴帽子的外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春秋与战国时的帽子更像是头巾,直至东汉,北方民族不断迁徙南下移居中原。经过各种战争洗礼以及文化交融,南北文化得到空前交流与发展,也让当时人们的服饰样式,发生很大的变化。

汉代,上流贵族佩戴的帽,大多是以乌纱制成。佩戴时,将黑色头巾从前向后,沿着额头先包裹住一圈,接着往后盘起来裹住头发,在后脑勺的位置进行固定。这就是东汉,包括春秋战国人们佩戴帽子的方法和样式。

东汉后期,天子百官便带着改良而来的幞头。何为幞头?幞头的诞生,与北方民族固有的服饰有着密切联系。

简单来说,东汉时期天子百官佩戴的幞头,相较于此前的头巾多了四条带子。这四条带子从额头延伸至后脑勺,最后穿插固定。

从外形来看,百官头顶上很像是打了一个大大的蝴蝶结,也让幞头外形从此前的头巾,变得更像现代人佩戴的帽子。

隋唐时期,幞头已经成为百官上朝时必备装饰,并且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

《唐书.舆服制》:“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

《通典》:“隋文帝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赵匡胤发明的长翅帽,也是根据唐末五代的幞头进行改良发明。此后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沿用赵匡胤发明的长翅帽,让文武百官佩戴。到了清朝时期,百官佩戴的则是圆顶帽。

总之,乌纱帽起初只是普通平民日常生活用品,可以御寒遮阳。

到了东汉后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让百官上朝时戴上黑纱制成的帽子。这种帽子的外形很像头巾,也就是乌纱帽的雏形。

五胡十六国时,南北文化得到空前的交流和融合。建安王刘休仁(南朝宋),根据鲜卑族服饰特点,发明出一种带有四条黑边的乌纱帽。

隋唐二朝承袭魏晋南北朝风俗,隋文帝统治者更是将乌纱帽,视为会见贵宾以及上朝的必备服饰。

宋承唐制。不过,宋太祖赵匡胤在乌纱帽两边又加了一尺多长的帽翅,将其样式又进行了改动。

明朝时,朱元璋定都南京,于洪武三年正式下令,把乌纱帽两边帽翅缩短,官位越高的人,乌纱帽整体更加偏向于圆形,且样式较为高耸。官位越低的人,其乌纱帽更加扁平化。

到了清朝,官员佩戴的乌纱帽则偏向“圆形顶戴”。

也就是说,乌纱帽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只是普通帽子。到了东汉后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变成了官员的专属品,成为了官位象征。

之所以乌纱帽会代表文武百官的地位,这也与魏晋南北朝,还与隋唐二朝的统治者明文规定,将乌纱帽作为上朝时的必备品有关。

综上所述,“乌纱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为了适应当时 社会 制度,统治者们还用乌纱帽形状以及细节,区分官员的品级大小。

再加上 社会 发展与宗教制度影响,帽子更是被赋于“冠冕”之类特殊意义,甚至普通平民还不许佩带与官员相同的帽子。以至于帽子这件饰物,与官僚集团划上等号。

此外,中国传统服饰大多与礼制结合,从每个人穿着外观,便可以看出个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这就是我国 历史 上非常著名的“冠冕制度”。

自然而然,人们谈到乌纱帽,脑海中便会想起,只有入朝做官的人才能佩戴它。

参考资料:《唐书.舆服制》《宋书·五行志一》《中华古今注·乌纱帽》《明史·舆服三》《通典》

8. 古代君臣头上戴的是什么

皇帝头上戴的是: 九旒冕。“旒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在重大仪式上戴的前后坠有玉珠的礼帽,在古装剧中经常能够看到。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并非所有朝代的君主冠上都有珠子,更不要说后、妃了)

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都要戴上梁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二、乌纱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著头发。
三、襆头:是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戴的,形体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缘左右有两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弯,再往左右弯。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长方体的帽子,又称方巾、角巾。明朝建国初年,做这种帽子的人,为了歌颂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勋,所以命名为「四方平定巾」,是读书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飘飘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顶、帽脊前后又各有一片长方形布披,随风飘动,所以叫飘飘巾。跟八仙中的吕洞宾戴的帽子一样,所以又称纯阳巾(纯阳真人是吕洞宾的道号),不过纯阳巾的前后帽顶布披有圈卷的云纹。有的帽披上也加块玉,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六、东坡巾:苏东坡发明的帽子。长方帽子,戴成菱形状,摺线居中,两边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竖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手里拿的是:
“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望采纳,谢谢)

9. 君王帽子前面的“门帘”干什么用的,为何说不能够小瞧

看过古装影视剧的都知道,在里面的皇上一个个好不霸气。不论是哪个皇帝,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在穿衣上面和其他人是不同的,尤其是在他们的帽子前面和后面都有一个门帘儿一样的东西。那么这个门帘儿是不能够小瞧的?那有什么用途?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三,用于规范举止行为。

其实这种帽子前后的“门帘儿”是非常重的,那么这“门帘儿”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提醒他们要时刻保持行为端庄。因为对于贵族而言礼仪是异常繁杂的,所以如果当贵族的行为不够端庄,或者走路时风风火火,那么这“门帘儿”就会打在脸上是非常疼的,起到了警示作用。

10. 大臣的帽子怎么

问题一:怎么做大臣的帽子 哪朝的?

问题二:用纸做古代大臣帽子的方法 这问题怎么回答,操作问题,难道要我上传视频? 简单的就是先做个帽子,加上长长的两个耳朵上去就好了

问题三:晏子使楚里大臣的帽子怎样做 是真实的帽子吗?必须很专业那

问题四:《卧薪尝胆》大臣帽的做法 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春秋 时, 越王 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功率表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问题五:晏子使楚的大臣帽怎么做 找一圆帽子。两边各缝一个鞋垫。。。。
别整白色的鞋垫啊,那就过于2了。。。

问题六:如何用纸制作赵王、大臣的帽子 这问题怎么回答穿操作问题,难道要我上传视频?
简单的就是先做个帽子,加上长长的两个耳朵上去就好了

问题七:古代大臣帽子是什么样的?(图片) 每个朝代的都不一样的

问题八:皇帝帽子 古装头汉服帽子配件大臣男士汉朝清朝帽子 演出表演帽冠怎么做 皇帝帽用金属和布。另外一种用纯羊毛和皮做。望采纳。

问题九:大臣的服装怎么做 5分 你可以直接把被子上剪一个窟窿,能套上头的就行,帽子就更简单了,直接用一次性纸杯两边扎上眼,用橡皮绳一伐,就可以当帽子用

与春秋战国大臣的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修身衣女明星穿搭 浏览:133
拳击手套多少钱个 浏览:870
女装的商机 浏览:848
洗碗手套怎么这么容易破 浏览:669
知名女装日韩品牌 浏览:237
粉色衬衫配黑色裙子好看图片欣赏 浏览:541
我的世界绿色裤子怎么做 浏览:184
红黑方格旗袍 浏览:745
一条腿怎么穿裤子 浏览:891
是个中老年的衬衫品牌 浏览:317
女黑色西装配什么衬衫图片 浏览:271
买家反应裤子掉色怎么处理 浏览:594
红色裙子配什么裤子 浏览:299
红色裤子配黑色鞋子 浏览:930
黑色衣配什么颜色外套男 浏览:836
裤子泡在水里变得又肥又大怎么办 浏览:109
lv夜光羽绒服 浏览:64
男士棕色大衣搭配卫衣 浏览:128
杏色衣服搭配什么颜色围巾好看 浏览:880
墨绿色立领衬衫女搭配 浏览: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