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圆顶帽子蒙古族歌词

圆顶帽子蒙古族歌词

发布时间:2022-08-13 05:47:32

A.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如"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

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传说这种习俗始于成吉思汗时期。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从结婚、告别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妇女们便要开始佩戴雍容华贵的盛装首饰了。蒙古族的盛装头饰,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最为典型。这种头饰汉译为"头带",主要由"连垂"和"发套"两部分组成。不仅制作工艺精湛,而且多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和许多银环、银片以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满目。一付头带一般都重达三、四斤,有的可达十余斤。据说一付高档的头带,过去往往要用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

蒙古袍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quot;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是"布斯贵浑"(蒙古语,意为"不扎腰带的人"),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部件之一。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根据季节选用。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非常适应自然环境。骑马时能护踝壮胆,勾踏马镫;行路时能防沙防害,减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蒙古礼帽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是一种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檐的帽子,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穿蒙古袍或西服,佩带礼帽,显得文雅美观。

蒙古坎肩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服饰之一,是蒙古长袍的一种外套。蒙古坎肩始于元代。蒙古妇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带。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纽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花。
色。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隆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罳,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网状编壁"哈那"、条木楞子"乌尼"、圆形天窗和门等构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即可。蒙古包规格的大小,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先选好地形,铺好地盘,然后竖立包门、支架编壁、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编壁毡、蒙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挂天窗帘、围编壁底部围毡,最后用毛绳勒紧系牢即可。

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包内中央为炊饮和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天窗伸出。炉灶的周围铺牛皮、毛毡或地毯。正面和西侧为长辈的起居处,东面为晚辈的起居处。周围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质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特点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损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搭建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折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非常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现在游牧生活逐渐被定居所代替,草原上富裕起来的牧民建起砖瓦房,蒙古包越来越少了。为纪念和显示蒙古包的民族特色,现在内蒙古的好多城镇用水泥和砖建造蒙古包用做开饭店或酒店。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传统交通工具。一般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整个车一般分下脚和上脚两部分。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轮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车辋,将12付车辋连结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圆形车轮,支撑车轮的车辐条一般有36根左右。上脚由两根车辕和10条车撑构成。车辕长约4米左右,中间用10条车撑固定即可。一辆勒勒自重约一百斤左右,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载重可达数百斤乃至千斤。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搬迁和拉东西。牛拉勒勒车排成长长的队缓缓远行,显示了牧区特有风情。

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行驶时可一辆辆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妇女或儿童即可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当的运输任务。

蒙古轿车是在勒勒车的基础上制作而成,是专门供乘坐人员的车。其特点是在勒勒车体上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的车棚。棚周围包以羊毛毡,形成篷帐,用以遮阳光、挡雨、防雪、御寒。这种轿车主要用于外出探亲访友、接送亲人以及婚姻嫁娶等。现在富裕起来的牧民们已购买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勒勒车、蒙古轿车的使用逐渐成为历史。

蒙古包、勒勒车和配有精美马鞍的骏马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住行工具。蒙古包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勒勒车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车轮大、车身小,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运输。过去,牛拉勒勒车排成长长的队伍缓缓远行,显示蒙古草原特有的风情。现在,许多牧民都已经定居,住着宽大的砖瓦房,购有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婚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13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

公元13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求亲,是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根据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畜牧为聘礼。嫁妆,女方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

娶亲时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到女方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父或姑父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遭。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重要仪式。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新郎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方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顺时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席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
歌唱。婚宴往往延续两三天,亲友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通常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新娘家要来人,看望新娘和拜见新郎家的亲属。来者多为姑姑、嫂嫂等人,她们各带礼品或食品来到新郎家举行认亲仪式。新郎家设宴款待,男女双方彼此相识,相互问安敬酒,充满着热情洋溢的景象。

一个男子同时和几个女子结为夫妻关系的婚姻形式现已废弃。蒙古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或封建王公贵族常以纳妾为俗。

一男一女结合成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群众历来的婚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抢婚或包办买卖婚姻逐渐被淘汰,男女自由恋爱、自愿结合的新婚俗已蔚然成风。

丧葬

天葬是牧区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脱掉死者的旧服装,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天葬后,死者的子孙一般49天内不剃发,不饮酒娱乐,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火葬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属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土葬是农区蒙古族普遍实行的一种葬式。内蒙古西部农业区蒙古族的土葬,与汉族大同小异。人死后(或临终前),家人给死者更换新衣,将尸体放在木板上,用哈达罩其面,等待入殓。入殓时,尸体不能见太阳,一般在黄昏时刻,将尸体从窗户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内,一般三至七天内出殡,东部地区蒙古族一般都当天出殡。出殡时死者的长子扛棺材大头,其余子孙抬小头,有的拉在灵车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达坟地后,用吊绳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时,死者的子孙和近亲,围绕墓穴正反各转三圈,并用手抓土向墓穴撒去,然后大家一起铲土埋棺。老年人去世,一般全村的小伙子都来哀悼和参加葬礼。

待客

热情好客,待人诚恳,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一见客人边握手、边问好:"塔赛奴!"(您好)。客人进入蒙古包后,家庭主妇便向客人双手敬献喷香的奶茶。同时摆上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客人要住宿,晚饭就是手把肉、美酒、面条或蒙古包子等。客人告别时,全家出蒙古包欢送,祝客人一路平安,欢迎再次光临。现在的农区一般同汉族一样,炒各种菜加美酒招待客人。

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对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

敬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鼻烟壶用玉石、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制成。晚辈同长辈相见时,晚辈曲身鞠躬,双手捧着鼻烟壶,敬献长辈,长辈用左手接受,闻后归还。同辈相见时用右手相互交换鼻烟壶,双方闻后归还。

禁忌礼节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人们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忌蹬门槛,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脏物。这由于草原干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忌摸头、忌别人打狗、忌产妇住处外人进入探访。病忌,牧民家里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白节,蒙古语称查干萨日(白月、正月),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腊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献哈达或磕头、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有个别的地方秋季祭火,在婚礼上还要祭火。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的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方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边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蒙古族还有祭尚西(神树的意思)的习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扮装的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下,男女老少汇聚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主祭人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献。仪式结束,便进行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体活动。

祭成吉思汗陵,这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13世纪初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横跨欧亚两洲,震撼世界,成为"一代天骄"。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种祭礼,并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成陵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祭礼一般分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一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派代表或个人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陵奉祭。

祭苏鲁定,苏鲁定是成吉思汗的军旗或军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珍藏于鄂尔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园内。苏鲁定是成吉思汗远征时所向披靡的旗徽,又是太平无事时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阴历三月十七日,都隆重举行祭苏鲁定的仪式。祭祀时,祭桌上摆放了整羊,还有马奶酒、奶食品等供品。参加祭祀的蒙古族群众络绎不绝,各自带着祭品,虔诚地叩拜苏鲁定,借以表达对成吉思汗的敬仰,缅怀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

B. 蒙古族女性戴的圆顶帽怎样制作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蒙古族服饰中最华彩的部分。当你亲临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礼场合时,总能看见戴着华丽头饰的蒙古族女子。特别是每当姑娘出嫁时,新娘子那银光闪烁、珠宝垂面的头饰,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蒙古族无论属于哪个部落,还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妇女的头饰都会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古韵犹存的头饰,融汇了民族的集体智慧,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也记述了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他们把一些劳动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为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丽的蒙古族头饰,是由金银珠宝装饰而成,显然,这与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有关,除了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显示民族个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为主,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现代,这种生活方式仍然占据着他们的生活,为此,牧民们把自己的主要财富,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迁徙。佩饰在汉文化中是作为服饰的点缀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对女性而言,用浑身披挂形容更为贴切,她们喜欢珠光宝气的装饰自己,并且把头饰看作是财富和美的象征。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与这种生活相适应,头饰也形成了自然古朴的风格。它除了装饰功能外,又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部族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朴,天成一韵。据有关史料记载,在青铜器时代,蒙古高原就有了头饰的制作工艺。从遗存文物中发现的耳环、耳坠、头戴等青铜装饰品,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可见这一时期人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匈奴、鲜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实物中可以看到,头饰多数采用金银、蚌、玉石、水晶、玛瑙、金属和赭石等原料制作。其结构和形制类似于近现代鄂尔多斯和察哈尔妇女的头饰,整个装饰纹样,显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爱好。到了蒙元时期,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更趋进步。妇女头饰以多、以大、以重为美,戴大圈耳环,大的宝石项链。宝石种类、工艺造型,图案纹样在妇女的头饰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豪华程度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如今,民间流传下来的妇女头饰,大多是清代的遗存。由于清政府对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间经济状况、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愈加的明显,同时也促进了部族服饰文化的快速形成。这一时期头饰的造型,较前趋向更加纤细、复杂和精致。或雍容华贵,或古朴凝重,或精致秀美,或简约大方,呈现出特色鲜明的头饰种类。一个盛装的蒙古族妇女,其头饰轻者有三、四斤,重者达十几斤。这些流传在民间的头饰,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品了,而是植根于蒙古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诠释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内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艺绝美的见证。
由于蒙古族除了在我区聚居外,还在国内多省区分布,头饰的种类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头饰的组合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显差异。有的部落还分为姑娘头饰,新娘头饰和已婚妇女头饰,有的地区在戴法上也有讲究。与头饰组合的饰件更是多达几十种,有簪、钗、发掐、扁方、步摇、吉祥座、耳坠、珠链及各类坠环,银链、装饰性大耳环、金银项圈等饰件,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璀璨。如鄂尔多斯、土尔扈特、和硕特、乌拉特、喀尔喀、杜尔伯特、巴尔虎、察哈尔、布里亚特、乌珠穆沁、科尔沁等。头饰的结构有石珠链坠式、盘羊角式、簪钗组合式、帽子辫套式、珠链辫套组合式、额箍后帘组合式等几十种。工艺上多采用捶打、编结、錾花、镶嵌、雕纹等技法。饰件图案多以各种花卉、虫草、盘肠、吉祥纹样居多、造型精美

C. 蒙古丽雅是什么意思

你说的应该是蒙古的英文名mangolia的音译。
或者蒙古利亚:是黄荟经历了10年时间研究蒙古族音乐,花了2年时间完成的,是一款把蒙古音乐写给世界的音碟。

D. 说一说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生活情况

蒙古民族有尊老爱幼的习俗。他们的谚语中说:“尊敬德高的人、敬爱年老的人”,“对喂乳汁的母亲要敬爱,对教字母的老师要尊重”,“老人的经验教育人,太阳的光辉温暖人”等等。这些都表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和爱戴。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过本历年的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也不是很热闹,但是过了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就另当别论了。过本年的一般不祝寿。巴林蒙古族老年人过本95岁就不计年龄,也不做百岁。

祝寿和过本历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给老人祝寿的人家,主人家的儿女们的从年底开始就准备设宴。初一就开始来迎接陆续到来祝寿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选定一个吉日,再通知众乡亲、朋友、亲戚等。

祝寿仪式比较简单,席间,来宾们都为老人敬酒、献哈达和礼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语称“朱来”。然后叩拜主人,表示感谢主家招待。祝寿的礼品通常有:马、牛、绵羊或羊乌查、皮长袍、棉长袍、夹长袍、靴子、烟、荷包、钱等。礼品品类一般占“三”数。祝寿完毕,祝寿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赠烟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给月饼或一二元零用钱等。

待客禁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来蒙古包作客,不但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还会感受一些从未接触,从不知道的民族文化。当然,在进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须要了解他们的一些习俗和禁忌,否则,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随意行事,不但会闹笑话,而且会令蒙古族同胞不高兴。

首先到蒙古族家里做客忌讳进屋时把衣襟掖在腰带里,挽着袖子,也不可手提马鞭子进屋。不论客、主,都要让长辈和老人先进屋。

进屋后,忌讳乱坐位置。来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让客人上边坐,而客人请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总是长辈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边,女人做东边。

有客人在场忌讳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能打骂孩子。长辈和老年人讲话忌讳打岔、揭短。有疑问或需要说明情况,待人家讲完后再问。

假如你来蒙古包作客,主人会立刻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接着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要伤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遗憾。蒙古人不怕不别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兴。接受主人的茶饭后,忌讳一点也不吃;忌讳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着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讳随便撒倒奶子;遇到别人端奶走过时,不能视而不见,必须尝一尝再走。

喝茶的忌讳:敬茶时忌讳满杯;忌讳用左手倒茶;忌讳从门里向外倒茶水;吃饭喝茶时忌讳长吁短叹。

食用红食禁忌:在品尝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时,忌讳衣冠不整,除无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弹洒德吉;啃骨头时忌讳残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时,忌讳咬着吃,应该用刀或用手撕着吃;食用完的骨头,忌讳用相互敲击;平时的肉食品中,忌讳食用牛胆囊和狐狸肉,狗肉、猫肉。

吃饭禁忌:忌讳给客人食用无盐的茶饭;吃热饭时忌讳用嘴吹气;忌讳倒撒食物;饭后忌讳伸懒腰。

相对与待客来说,主人家平时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时忌讳断骨,应该断开关节;忌讳在放肉食品时倒放头尾;往锅里下米时忌讳用袋子倒;捣碎茶叶时忌数数;烙饼和油炸食品时忌讳大声喊叫,说不吉利的语言等。

总之,到牧区作客,必须注意这些细小的日常礼节上的禁忌,这是不仅是对蒙古族人民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我们心情愉快的一个保证,当然,若是你对这些禁忌一无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况下,真诚地道歉,他们也是可以原谅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吗。

姑娘宴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祝福新房仪式”,而女方要举行“姑娘宴”。男方在婚礼前一天举行的宴席,主要是设宴招待聘来的迎亲这代表和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并举行祝福新房仪式。这一仪式是宴席的重头戏,首先男方要用亲友们送的褡裢、衣物和新郎的被褥、家什把新包整理布置停当,因为这都是亲友们送来的祝福,当然要让它充满整个新包。接着要请祝颂人和新郎、新娘的梳头父母以及其他亲友们入座。此时,祝颂人将一条丝绢哈达和五彩线吊在房梁和天窗正中,在房梁处涂盛在木碗里的奶食德吉少许以示吉祥,并祝福道:祝愿吉祥升平/祝愿安乐幸福/在这有柞木用具/洁白屋顶的房里/两位有缘的情人/将要结为百年之好……

祝颂人一番吉祥美好的祝福完毕之后,主人要向参加祝福新房仪式的宾客和迎亲的人们一一献茶,然后设宴招待,表示感谢。这一酒宴的繁简程度时依据男方的贫富来定。但不论贫富,这是必须赶在婚前完成的重要礼仪之一。席间新郎向宾客们敬酒,宾客人也是借这个喜庆的日子常常互相祝酒唱歌知道深夜。有的地方根据迎亲的时间的长短适时调节,有的甚至通宵取乐。新郎这边如此的欢腾热闹,而新娘却在另一边痛哭流涕……

古时候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意思就是女儿从出生就注定是“外人”,父母的辛苦只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这是由女子的特殊地位和人类社会继母系氏族后男权社会女方在这一天要举行由女方的父母主持的姑娘宴,邀请同乡亲朋的姑娘们来与即将出嫁的女儿一同坐席。席前长期存在而决定的。所以,女儿要出嫁了,父母自然要举行宴会欢送和祝福自己的女儿幸福。

也是在婚礼的前一天,女方要举行姑娘宴,宴会由女方父母主持,主要是邀请同乡亲朋的姑娘们来与即将出嫁的女儿一同坐席。席前父母要让女儿穿上新袍服,去掉腰带,穿上靴子,帽子要用绸绢包起来缝好戴上。当众姑娘坐定,母亲把熬好的第一碗茶敬给姑娘,姑娘含泪接过母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给自己敬的茶,尝一口放下,然后回敬母亲,伏地给母亲磕一个头,感谢母亲养育之恩。随后女方的母亲端一碗鲜奶让众姑娘一一尝过后,便向大家正式宣布姑娘即将出嫁。这时姑娘顿感忧伤,即刻痛哭流涕起来,众姑娘一看这种情景,也跟着哭做一团。这时,祝颂人和亲戚们便上前来安慰:到了一十八岁/辫子长够了尺寸/出嫁到偏远的地方/并不是不好的事情……

众姑娘也停止了哭声,唱着《姑娘宴歌》,用歌词嘱咐将要出嫁的姑娘,倾诉离别之情:起行上马/请撩起长袍的大襟/遇事处人,要切记快嘴的毛病/缝斜了襟扣儿/万不可让婆婆看清……

在姑娘宴进行期间,女方父母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斟满酒杯从请来的客人中聘请那些老城稳重、深明礼节、善于辞令的长辈男女为送亲代表。再聘请两位性情温和为人正派、手脚勤快,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的妇女为新娘的住宿嫂和月嫂(住宿嫂要跟随新娘到新郎家住几天,月嫂要住一个月)。以便为第二天的送亲礼仪提前做好准备。

姑娘宴是蒙古族婚礼中女方家的一个小宴席,但对于出嫁的姑娘来说却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从此以后,她就要离开父母、姐妹兄弟,独立承担一个家庭了,由此,我们也可以说,“姑娘宴”是蒙古族姑娘走向成熟的一个驿站!

讲究的待客礼仪

是百灵鸟就要唱出最美的歌调,
是文明人就要讲究礼貌;
没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飞翔,
没有礼貌,再好的容貌也别人耻笑。

这是古代蒙古族中,有名的两句谚语,生动地反映了蒙古民族十分讲究礼貌和崇尚礼仪的民族气息。十三世纪到过蒙古草原地区的加尔宾说,蒙古族“十分尊敬别人,相互问不论谁都是友好的。”

蒙古族牧民见面必致问候:“阿木勒,赛百诺!(安好)”。好客是蒙古人的突出特点。对来客,不论熟不熟,一律欢迎,一样问好。若是同辈,则相互问道:“赛百诺!(你好!)”若是长辈或初次见面的人则互相问道:“塔,赛白诺!(您好!)”接着问全家好!草场好!牲畜好!最后互相问:“索宁龙百纳”(有什么事或有什么新闻)。如果请客人进包,主人则前边引路,到了蒙古包门前,主人站在门的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鞠躬,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进包,进包后,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态度谦恭,问长问短,侃侃而谈,笑容满面,犹如远归的家人。然后主人便端来飘香的奶茶和炒米,还有洁白的草原奶食。用精致的茶具给客人一杯浓香的奶茶。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的敬意时,常把甘醇的奶酒,满满的斟在银碗里,托在洁白的哈达上端出来,恭恭敬敬地献给客人。在高寒地区,也有喝酒的习惯,蒙古人视酒为食品的精华,朋友见面要喝酒,敬酒是牧民的传统礼节,客人若表现出客气的样子,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歌唱劝酒。特别是在鄂尔多斯的地区,劝酒歌常常一曲接一曲,一曲比一曲热,歌词如:

“远方的客人请您喝一杯奶酒,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精华,是我们草原人民的深情厚谊……”

通常客人接杯畅饮或转赠给别人,劝酒才算罢休。

宴请尊贵的客人,或举办喜庆酒会,讲究摆整羊席。这种习俗流传至今。设宴时,一般是蒙古包(大包)内正上方,摆一、二、三席,包内右边偏角为主人的招待位。客人按贵宾、长辈等排列顺序入座。客人就坐后,厨师把整羊抬到一、二、三席前,主人用蒙古刀把羊尾肉切下一条,放在羊头上,之后,再将羊尾肉切成若干方形小块,放入盘中,双手高举过头,捧给做在第一席上的贵宾品尝。然后,主人将餐刀柄双手递给第一席的贵宾前,贵宾观看后,随着切割一切,然后抬回厨房,切成若干正方形小块,放在盘子里,上席进餐,作为蒙古族的最高礼遇。

蒙古族婚俗

婚制。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求亲。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蒙古秘史》卷一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 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 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

嫁妆。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 不起姑娘。”

择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称择喜日。解放前, 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

娶亲。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过去,蒙古族的娶亲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传统婚俗。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婚礼。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拜火仪式别具一格。当新娘进入婆家后,院子里垒着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齐往火里祭洒奶酒,并跪拜叩头。旁侧站着司仪诵念《火的赞词》:圣主成吉思汗发现的火石,诃额仑母夫人保存下来的火种,用洁白的哈达、奶酒祭祀,民族之火从古到今。请新郎新娘祈祷吧! 神火是你们婚配的见证;请新郎新娘叩头吧!佛光为你们传宗接代。

求名问庚。蒙古族娶亲的程序之一。求问新娘的姓名。又称讨封。是一场有趣的戏耍活动。娶亲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闺房里摆设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亲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们,皆为同辈,参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戏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时间。这时,由男方的祝颂人与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辩,并唱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宴才告结束。求名问庚,实际上是一场智力竞赛,以此表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刁帽子。也称抢帽子。过去,蒙古族在娶亲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纵马奔驰,互相追逐,都想争先到家,成为优胜者。为此双方在途中要进行刁帽子竞赛。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赶,互相嬉戏,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选择吉日 避开忌日

古代蒙古人选择吉日常以月的盈亏来判定,因为他们认为,月的出没于人类的行动关系非常密切。当天空出现新月,或月圆时,他们便着手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任何事情。《黑鞑事略》说:“其择日行事则视盈亏以为进止。”

蒙古人还用这种方法来决定征战的日期,对此《心史》、《史记·匈奴传》《隋书·突厥传》和加宾尼《蒙古史》中都有类似的记述。《史记·匈奴传》载:“举事而侯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隋书·突厥传》中云:“候月将满,辄为寇抄。”

这是一种萨满教徒以自然现象为卜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原始宗教充斥人们生活的体现。不过直到现代,还残存有“立春”“清明”以天气变化来预料一年收成的习俗。并由此产生一些约束农牧业生产的禁忌。

背弓挎箭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亲时,新郎要佩带弓箭,跨骏马启程。到女家后,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时再挎上。娶亲回来后,也放在蒙古包的西侧,三日之内,不许别人动它。三日后,由新娘收起来,终生保存。把它看作是既可以避邪气,又可以威镇魔怪的一种神圣的吉祥物。这正是蒙古族古代实行抢婚制或掠夺婚姻的一种遗俗。

火葬、土葬、天葬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法是:人死后,脱去旧衣,换上新装,或用白绸缎裹其身,将尸体盘坐装入3尺方形木制小轿里,封好轿盖。出殡时,先请喇嘛指定焚尸地点和方位。后将装尸小轿用车拉到旷野,亲友跟随送葬。焚尸时,在装尸小轿周围堆上木柴,加油点燃,并将死者生前所用或所爱之物,一并投入焚烧。同时,喇嘛为死者念经、祈祷,愿死者的灵魂尽快“升天”,早日进入“极乐世界”。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土葬是农区蒙古族普遍实行的一种葬式。内蒙古西部农业区蒙古族的土葬,与汉族大同小异。人死后(或临终前),家人给死者更换新衣,将尸体放在木板上,用哈达罩其面,等待入殓。入殓时,尸体不能见太阳,一般在黄昏时刻,将尸体从窗中抬出去入棺。入棺后,停放在院内,一般在3—7天内出殡。出殡时,死者的长子扛棺材大头,其余子孙抬小头,将棺材放在灵车或棺罩上,运往坟地。到达坟地后,用吊绳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时,死者的子孙和近亲,围绕墓穴正反各转三圈,并用手抓土向墓定撒去。然后铲土埋棺。

天葬是牧区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脱掉死者的旧服,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使其任意颠簸,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然后,车夫赶着勒勒车快速返回,直奔家中,不得回头看。3日后,死者家属去察看,若尸体被禽兽吃掉,就认为死者已经升了“天堂”,或者已经进入“极乐世界”;若尸体完整无损,就认为死者生前的罪孽未消,对其子孙后代也是不祥之兆,于是要请喇嘛念经,替死者仟悔,消除罪孽。并在尸体上涂一层黄油,好让禽兽早日吃掉。天葬后,死者子孙一般在49天内,不剃发,不饮酒娱乐,路遇行人不寒喧,以示哀悼。

草原宝贝在羊皮襁褓中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洗完后用羊皮襁褓把婴儿包起来,并以传统习俗用黄油等奶食涂抹婴儿额头,祝福他健康成长。这是一种古来习俗,现今已无人这么做了:“草原的宝贝包在羊皮襁褓中”。

婴儿满月时,再次屠牛宰羊,张设酒宴大飨亲友,以示庆祝。亲友所赠礼品中,唯婴儿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赠送各种讲究的裘皮,夏季多为绸缎、布匹,如果婴儿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还要送牛羊或骏马。

婴儿在襁褓时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一般皆备有木制摇篮,篮内铺有软物品和荞麦皮厚褥子,婴儿仰脸卧于其中,并用布绳紧紧地绑起来,枕的是装满糜米的小硬枕头,据说这样成长的孩子头行与体形都好看。在摇篮挡头上挂有古钱或其他象征吉祥之物。一般婴儿满月后即入摇篮,首次入摇篮时要举行小型摇篮宴,并用黄油等奶食涂抹摇篮,以示庆贺。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般在室内用布为婴儿隔开一角,以遮挡风寒。为保持婴儿身体的正常体温,还要为婴儿铺盖上用驼绒制做的被褥,把明沙炒熟后装在两个布袋内,轮换放在婴儿肚腹两侧。在备有摇篮的地方,把摇篮放在母亲身边,母亲时常以手摇动,有的还哼着摇篮曲,令婴儿安睡。在婴儿大小便的地方,放上易吸收潮气的经过热炒的明沙,湿了再换新的。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也算解决得既方便又卫生。笔者就是在这种传统的摇篮里被紧紧绑着长成人的,未见体格有何异常之处。现虽已达古稀之年,健康状况良好,身体还挺硬朗。这也许是得益于我的民族的传统的抚育方式吧。今天除在家乡民间仍有人使用这种摇篮外,居住在城市的蒙古人已经很少有人用它了。我的三个孩子就不是经过旧式摇篮的捆绑长大的。他们现在也很健康,都是年轻有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而这当然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蒙古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分不开的 。

家庭沿袭

早在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畜牧业生产有了相当发展,伴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 蒙古人家庭发展起来。成书于十三世纪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对蒙古族的家庭情况多有记载,如阿 豁阿死后,兄弟五人“即分马群家赀”,孛端察尔在兄弟的帮助下俘获扎儿兀惕部的阿当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马群、家赀、隶民、奴婢等。

由于男人在主要生产领域起着重要作用,蒙古族家庭中男人占有支配地位,在一般情况下,家长由家庭中最长辈的男人充当,最长辈的男人死后,则由最长辈的女人主持家务,但主持祭祀及重大庆典等,则不能由女人担任,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有年岁大的儿子,则由儿子出面,无儿子则请同族中至近的长辈主持。据《蒙古秘史》记载,也速该死后,其家务由诃额伦夫人主持,而在行祭祖之礼时,诃额伦夫人只能参加,不能主持。在解放前的很长历史时期,蒙古族的大家庭,在父母均在世时,由父母、儿子、媳妇、未出嫁的女儿、孙难孙女等几代构成。儿子娶妻后虽然另居一室(牧区另设一蒙古包),而家主仍是统一的。直至解放前,蒙古族中父母均在世,儿子对娶妻但未生子前,分家另过的不多。关于财产继承权,兄弟分家时,财产按下列原则分配:年长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继承父业。其具体体现是,“年长者十,年少者四。”(蒙古谚语)拉施特·哀丁说:“按蒙古人的习惯,因为末子留在家里,因此称为额真。”拖雷就是这样成了成吉思汗家系的代表。(额真,蒙古语,主人之意。)直到解放前,蒙古人分家继承财产就是按照长子与末子为主的习惯进行的。

蒙古族虽然早已进入父权制社会,但就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以主妇为中心的。蒙古族的家庭主妇非常温顺勤勉,她们终日操劳,对翁婆孝顺,对丈夫贤惠,对子女慈爱,虽然辛苦,而毫无愠色。遇有来客,还要热情招待。蒙古族妇女这种勤劳温顺之风,由来甚久。在蒙古民族的历史上,被誉为“生得贤能”的诃额伦夫人,丈夫也速该惨遭杀害,被泰赤兀惕人抛弃后,她只身携带儿女苦度生涯,在茫茫大草原上克服种种困难,用地榆、狗舌草和杜梨等野草养活儿女,终于抚孤成立。诃额仑这种懿德相传,历代妇女于她为榜样,沿而成习,才形成了蒙古妇女勤俭朴素的治家美德。

在蒙古族家庭中,以牧区而论,男人主要从事放牧,勘察草场、迁徙营盘、整修生产工具等主要的劳动,在家庭中的地位深受家庭成员的尊重。习惯上妻子不直呼丈夫的名字。但是男子理家庭大事,一般都彼此商量,夫妻共同解决问题。他们十分讲求互敬互爱,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团结祥和的家风。

关于女人的忌限

旧时存在男尊女卑的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在蒙古族中有许多关于女人的忌限。

除了家庭主妇外,一般女人不能参加重要的祭祀活动;在东蒙地区或半农半牧地区的场院过粮时,女人没有资格参加,连现场看也不允许,恐怕冲了什么鬼神,不再丰收;另外,不许女人上房,因为上房就踩在人们的头上了,蒙古人认为头顶是神圣的,因为这个缘故,女人不许坐在男人帽子上,一旦坐了,要用火或香头绕帽子三圈。同样缘故,家庭中清晨叠被子是不能按照枕头、被褥、次序往上摞,要按照被褥、枕头的次序往上摞,女人用过的脏东西,脏纸必须埋掉。

火忌、水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因为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所以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由此来说,保护水源,爱护水流,是关系到他们生存的大事情。产生于十三世纪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为了不冒渎水神,国人确不浴河,其衣至损不解浣濯。”这些禁忌甚至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春夏两季人不可白昼入水,或者在河流中洗手,或者用金银器皿汲水。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

产忌、病丧的禁忌

蒙古族长期的游牧生活使他们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和禁忌,在孕妇生产方面也有其特定的忌讳。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条:孕妇怀孕期间,忌讳让两个孕妇面对面坐在一起;祭灶神时忌讳让孕妇参加;外嫁之女忌讳在娘家生产;忌讳将胎衣至于不洁之处,应当掩埋

E. 圆顶帽子歌词用英语怎么

帽子的种类~~
圆帽
针织帽
宽边帽
棒球帽
遮阳帽
网球帽
牛仔帽
渔夫帽
宽缘帽
圆帽
鸭舌帽
毛线帽
呢帽
藤编帽
草帽
荷叶边帽
军帽
迷彩帽
民族风帽
、运动帽永远都是充满青春活力的象征,给人轻松、自然的印象!
春夏日:适于各种t恤、衬衫,配牛仔裤、背心裙,或简单的棉质洋装。
秋冬日:适合灯心绒裤、牛仔裤、牛仔衣、连帽大衣、棒球外套、大毛衣
2、圆盘帽
圆盘帽老少咸宜,毛线编织、绒布、呢料、麻料等各种不同质料的圆盘帽,几乎适用于各式各样的服装搭配组合,不妨尝试看看。
春夏日:t恤、牛仔裤、格子衫、长洋装、迷你裙、喇叭裤、连身紧洋装都适合,是不是几乎全员到齐了?秋冬日:牛仔外套、大毛衣、多层次洋装、劲装……这么说吧!可能除了太正式或太运动的装扮不适合外,其余皆可。
3、毛绒帽
就在一阵rap风吹起时,毛绒帽忽然满街跑了!这种带着一点幽默感的毛绒帽,在冬天来说,完全达到取暖又有型的作用。太乖乖牌的女生可能不太适合搭配,因为味道不对,反而会变得有点好笑。
秋冬日:大毛衣、格子衬衫、牛仔衣、连身大衣、棒球外套、吊带裤、连身紧洋装、紧身衫+小短裙。
4、圆顶窄边帽帽子采用较华丽的素材绒布或呢做,因而有着不同的风味与搭配方式。春夏日:样式简单但质感良好的洋装、多层次搭配的长洋装都适合,但需注意颜色的协调。
秋冬日:同质料的高腰式娃娃装、线织网状背心或洋装、短腰身西装外套+长裙、贴身毛衣+短/长裙,以质感较为考究为佳。 自己看就知道

F. 有谁知道各少数民族的帽子,图片和文字介绍,谢了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看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片,这两个网站不错,数量多,清晰度也不错.而且很有生活味儿.直接在画面上点,就可以滚到下一张,方便阅览,不错不错.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简单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服装: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基诺族 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京族 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景颇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柯尔克孜族 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黎族 女子穿青色开襟上衣、及膝织绣花统裙,盛装时佩带大耳环等首饰。男子穿无领对襟衣,缠包头、插雉尾,有的戴耳环。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长裙,戴花包头或欧勒(珠珠帽,以红、白色珠或贝壳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带于胸前的玛瑙、海贝或银币串)。男子为长衫、及膝裤、黑包头,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统裙,腰悬缀成球状的白色贝壳(以数量标识财富);盛装时披红披肩,佩多串项珠。男子穿氆氇长袍、羊毛毡套头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条圆盔,套熊皮圈。

满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绲边裤,戴顶卡花。顶卡花是一种斗笠,以竹篾编织精致图案。男子穿蓝、青色对襟衣、衣裤。

门巴族 传统穿红氆氇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氇统裙,披犊皮,颈饰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带,戴拔耳甲。拔耳甲为山字形小帽,褐顶、橘黄边,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男子穿大襟长衫,围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男子穿长衣短裤,缠包头,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 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男女都戴翻檐毡帽或礼帽。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领长袍,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未婚加一圈绿珠穗),挂头面,戴胸饰“寄命锁”,穿长靴。头面是标识妇女已婚的带形饰物,佩在发辫上,共3条,一条垂胸前、两条垂背后,上镶银牌、珊瑚、玛瑙、珠贝等。男子为高领左大襟箭袖袍,束红、蓝色腰带,挂腰刀和烟袋,圆平顶翻檐白毡帽或礼帽,左耳饰大耳环,穿皮靴。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G. 56个民族中有没有这样一个民族,那里有优美的舞蹈,美丽的服饰,浪漫的

你的问题比较笼统,不知道你到底是问什么,下面都是少数名族的服装,你可以看看有没有你要找的:苗族: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京族: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妇女染黑齿、结"砧板髻"的习俗依然存在于少数妇女当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壮族: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僳僳族: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注:砗磲音为车渠,一种蛤)

佤族: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戴银镯,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的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畲族: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有的身穿对襟长袖短衣,下着长裙,胸前挂一块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横围一块腰布,冬天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头戴木制八角头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饰物,如贝料、兽牙、羽毛、兽皮、花卉、钱币、竹管等,全身上下被装点得五光十色。妇女刺绣享有盛名。

水族:水族男子过去多穿对襟上衣,戴马尾帽或遮阳帽。现多穿大襟长衫,长裤,青布包头,穿草鞋或布鞋。妇女过去多穿圆领宽袖的对襟上衣,饰以银扣、下配百褶裙,打绑腿,穿翘尖绣花鞋。现在多穿圆领大襟蓝色的宽大半长衫、长裤,系青色绣花围腰,绾发,头缠青布或白布帕,穿绣花鞋,盛装时戴各种银饰。水族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闻名遐迩的“水家布”,质地细腻,纺织均匀,染工技艺纯熟,洗、磨都不褪色。布的纹样有平纹、人字纹、斜纹、方格纹等多种纹样。“豆浆印染”是水族七百年前发明的工序复杂的独特技艺。

东乡族: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等。妇女多穿绣花衣服,式样为圆领、大襟、宽袖。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穿用时,用飘带扎住裤脚。喜庆节日则身穿绣花裙,足蹬绣花鞋。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时戴丝绸盖头。盖头的颜色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别,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结婚一年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戴盖头时只露面孔,全部头发都须遮住。妇女的首饰以银耳环、银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纳西族:纳西族过去是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现在妇女服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永宁的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且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的体现,蕴含着纳西族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内涵。

景颇族: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景颇族尚武的习俗。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物。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下穿绯红色镶白边的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未婚妇女着红色,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姑娘梳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缀珊瑚、松石,外面戴织锦毡帽。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长长地垂在胸前。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为刺绣、盘线。

满族: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羌族: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布朗族: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黄色,极具大自然的风韵。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仡佬族:仡佬族,现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锡伯族: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长袍的样式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基诺族:基诺族的服饰具有古朴素雅的风格。男子一般穿白色圆领无扣的对襟上衣,及膝的宽筒裤,裹绑腿,用长布包头,戴着花纹的竹木或银制的耳环。妇女穿圆领无扣短上衣,镶七色纹饰,内衬紧身衣或戴菱形刺绣胸兜。下着前面开合式的短裙,裹绑腿,头戴披风形的尖顶帽。基诺族的服饰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的土布,颜色以原色为主,其间点缀黑红色条。织布技术原始简易,织出来的布不润滑、无光泽,但却结实耐用,深受基诺族的喜爱。

怒族: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典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并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则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特审美观。

回族: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德昂族: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宽而短的裤子,戴黑布或白布头巾,两端挂有彩球。妇女服饰有地域和支系的区别。通常分为衣裤式或衣裙式两种。称为“别列”支系的妇女上穿对襟上衣,下着及踝长的红色条纹筒裙,佩戴耳坠,耳筒和银项圈。称为“梁”的支系的筒裙则是蓝、红等条纹。德昂族服饰最醒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艳丽的小绒球。

保安族: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1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要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哈尼族: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汉族:汉族有1042482187人,占中国人口的92%。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是秦汉之际在夏、商、周人融汇为华夏族体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以农业为主,部分从事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汉族有北方、吴、湘、赣、闽、粤、客家七大方言,语音差别大。方块汉字是统一的书面语言。汉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发达,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名人济济,造诣博大精深。汉族以大米、面粉为主食,喜吃蔬菜和肉类,烹调技术考究。住房依地区而不同,木梁立架承重,座北朝南,门楼影壁,斗拱飞檐是其民居的基本特征。

独龙族: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朝鲜族: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布别具一格。

赫哲族: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男女都穿鱼皮靰鞡,以适应狩猎或捕鱼。制做鱼皮服饰,先将鱼皮剥下晒干,然后用特制的熟皮工具反复捶打、揉搓,直至柔软,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鱼皮服饰具有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美观等特性(注:靰鞡音同兀拉,亦做乌拉)

门巴族: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氆氇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氆氇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妇女还在袍外加系白色圆筒围裙,背披小牛皮或山羊皮。墨脱地区男女都喜欢穿棉麻制成的衣服,有长、短两种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长发,佩带耳环和腰刀。妇女穿花色裙子,发辫盘于头顶,并以红、黄、绿等彩色的线装饰。门巴族妇女擅长纺毛线、织氆氇和腰带,门巴族妇女喜欢佩带嵌有珊瑚、绿松石等宝石的银手镯、耳环、戒指、项链,胸前还挂着护身盒"呷乌"。

珞巴族:珞巴族服饰独具特色。男子一般穿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腹部,为套头式。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头戴熊皮圆盔和藤条圆盔,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一块长方形的狗熊皮垂于后背,以防箭射、刀砍。平日外出,身上总是佩挂着弓箭、腰刀、铜银手镯、竹管耳环、各色串珠。妇女一般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下身围紧身筒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佩带铜和银的手镯、戒指、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腰部周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男女都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要便于骑乘。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坎肩、袷袢等。皮裤肥大,主要是冬季穿用。衬衣、长裤多选用白布为原料制作而成,衬衣采用套头式,青年男子还喜欢在衣领处绣有花纹图案,五颜六色,十分漂亮。妇女多穿以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缝制的连衣裙,喜欢选用红、绿、淡蓝色。姑娘和少妇的连衣裙,袖子绣花、下摆缝花边,十分艳丽。妇女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哈萨克传统的手工艺术是颇具盛名的刺绣,手法有挑、贴、补、钩、刺等,各种美丽图案处处可见,颜色五彩斑斓。

塔塔尔族: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男子一般多穿套头、宽袖、绣花边的白衬衣,外加齐腰的黑色坎肩或黑色对襟、无扣的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长裤。农、牧民喜欢扎腰带,行动起来比较方便。冬季穿皮棉大衣。妇女多穿宽大荷叶边的连衣裙,颜色以黄、白、紫红色居多。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子喜欢戴绣花小帽和圆形平顶丝绒花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帽檐上卷。妇女戴嵌珠小花帽外面往往还加披头巾。特别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首饰。男女皆穿皮鞋或长筒皮靴。牧区妇女喜欢把银质或镍质的货币钉在衣服上。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男子夏季喜欢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衬衣的领口、袖口和前襟开口用红、绿、蓝相间的丝绒绣成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花边。春秋两季,穿长过膝盖的长袷袢,腰束绸缎或棉布制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带。冬天穿毛衣、毛裤、羊皮袄等。妇女夏天穿丝绸衬衣、连衣裙等,老年妇女穿的连衣裙一般褶多且宽大,颜色单调。青年妇子穿的连衣裙色彩艳丽,胸前绣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并缀上五彩珠和亮片。妇女穿的冬装除毛衣、毛裤、呢子大衣之外,一般喜欢穿狐皮、裘皮大衣,更显得气质高雅,雍荣华贵。乌孜别克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

H. 在央视春晚中演唱了蒙古族歌曲《圆顶帽子》的男明星是谁

阿云嘎,1989年10月23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音乐剧演员、影视演员。

I. 歌词我中华儿女有勇气成就崭新天地

在你伟大的怀抱里 (Live) -

演唱:华语群星、

维吾尔族 《赛乃姆》
歌词大意:

柳枝相望根相系

我俩的心在一起

我想天天见到你
你家太远太可惜
家的距离没关系
只要心能在一起
我们曾经发过誓
海枯石烂永不离

壮族 《相爱嫌时短》
歌词大意:

好的呀

山不比天高
天无边

蓝天广朗朗
父母恩情大
好的呀

鹧鸪岭上叫
没有煤牵线

半路遇阿妹
难表心中言

蒋欣:八宝的盖碗着泡冰糖呦

马莲花开呀尕妹妹端来

阿哥你品尝
杜淳:尕妹你品尝
合:美好的祝福挂心上呦

哎呦感谢大家来贺喜

美好的祝福我敬上呦

哎呦感谢大家来贺喜

蒙古族 《圆顶帽子》
歌词大意:

头上戴着那美丽的圆顶帽
心中揣着那炙热的爱

你是我心中的诺门达来
我用我的歌声和热情融化你的爱

藏族 《白氆氇黑氆氇》
歌词大意:

白羊毛 黑羊毛

美丽的氆氇来自可爱的羊群

白氆氇 黑氆氇

来自相亲相爱的阿哥阿姐
我们手拉手
围成一个和谐的圆圈
我们心心相印
编织未来的美好生活

普天之下 奋勇之国

我们遨游在复兴长河

浩荡东去 百折不回

巨龙在云端浩气磅礴
在你伟大的怀抱里

我们生生不息

我中华儿女有勇气

哪怕雨骤风急

长天之下 和谐之国

薪火相传 承继先哲

春秋耕耘 飞扬翰墨

世界因我们安详平和

在你伟大的怀抱里

我们巍然屹立
我中华儿女有勇气

成就崭新天地

J. 蒙古族少女的头饰表达的含义急需!!!!!!

绚丽多彩的新疆少数民族头饰
文/图:楼望皓

绚丽多彩的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头饰,使民族妇女显得阿娜多姿,楚楚动人。

长期生活在沙漠、戈壁、草原、绿洲的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的妇女,她们的头饰不仅为自己增添了姿色,而且为单调的自然环境,增添了斑斓的色彩,使西部的荒漠变得五彩缤纷。

每个民族妇女的头饰都跟她们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修养、历史沿革及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她们都生活在新疆这块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但头饰的风格不一,各有千秋。不过,也有相同的内容,那就是在她们头饰上,用艳丽的彩线,绣成各种花卉,并用金银线、珍珠、玛瑙、玉器和精美的工艺品来点缀和打扮自己,使西域的美女锦上添花,更加迷人。 人口众多的维吾尔族大都生活在城市和农村。数十种花帽是妇女们主要头饰之一,不同的花帽代表不同的年龄和身份。漂亮的花帽,配上金光闪闪的耳附和熠熠生辉的项链,使如花似玉的维吾尔族姑娘,增添了倾国倾城的姿色,而中老年妇女,则喜欢用丝、绸、棉、绒等材料做成大小不一和五颜六色的头巾、披肩来衬托那成熟的脸蛋,使中老年妇女仍不减当年的风韵。

长期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等民族的妇女,她们的头饰如草原上的鲜花那样,花团锦簇,流光溢彩,着实迷人。年轻的哈萨克少女用猫头鹰羽毛装饰“塔合亚”(花帽)来妆扮自己,而中老年妇女则用乡有花卉图案的“开米赛克”(头巾和披肩连在一起的装饰)来表示自己成熟的年龄,从这种装束中,我们仍可看到当年如花似月的倩影。柯尔克孜族妇女用那尖顶、圆顶的帽子和披着透明的纱巾的打份,使人想起历史上“女皇”,显得富贵而动人。柯尔克孜姑娘天生丽质,再加上这种头饰,往往使人误为天女下凡。富有悠入历史的蒙古族,男人是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汉,而妇女的头饰则玲珑多变,华而朴实,除了在绒布上绣有图案处,帽沿上还有珍珠、玛瑙和银器,显得华贵多彩。当这种装束的蒙古族姑娘唱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敖包相会》时,不知蒙古族小伙子心里是什么滋味。在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上,白皮肤的塔吉克族妇女的头饰更加迷人。她们头戴库勒塔帽,配上硕大的耳环、项链、披上纱巾,使这个皇冠上的民族(塔吉克意为皇冠上的民族)的妇女展示了她们高雅的气质。塔吉克族妇女出门或探亲访友,都 是这种装束,在大街上常常可见到“公主”似的装束。

满、达斡尔、塔塔尔、锡伯和俄罗斯民族人口较少,但妇女的头饰却另具有特色。如满族妇女戴扇形冠帽,用黑色绒缎制作,上缀以金银花卉和银簪玉珠,戴上此冠,艳丽端庄,多为过节或结婚时所戴。锡伯族妇女头上讲究戴额箍,插簪子,鬓钗和绢花。塔塔尔话妇女头戴的帽子十分别致,扁长形的黑绒帽子上绣有花卉,还镶嵌有宝石、玛瑙等,别有一番情趣。

无论哪个民族的妇女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头饰,以展示对生活的追求和情趣。而这种装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与圆顶帽子蒙古族歌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穿皮衣长发怎么扎好看 浏览:141
粉格子围巾配什么色外套好看图片 浏览:171
裂帛羽绒服商城 浏览:302
黄景瑜黑西装搭配花衬衫 浏览:449
大学女生喜欢穿什么裤子 浏览:847
杨贵妃的睡衣在哪个博物馆 浏览:249
做系统彩超穿裙子还是裤子 浏览:417
男牛仔外套配衬衫图片 浏览:278
裤子的大小号怎么分字母 浏览:277
格子大衣男配什么裤子 浏览:625
酒红色外套配什么颜色卫衣好看吗 浏览:667
红色羽绒服什么鞋子 浏览:81
幼儿园帽子先生找朋友 浏览:801
二次元女穿校服流泪 浏览:249
番茄汁弄牛仔裤上怎么洗掉 浏览:557
穿什么睡衣让男人激动 浏览:544
广州有哪些羽绒服品牌 浏览:400
女士睡衣冬款怎么样 浏览:439
胖人适合什么健身文胸 浏览:678
白色的卫衣配黑色外套 浏览: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