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环境变化,蒙古人不同款式的帽子,都能够折射出蒙古人的精神境界和工艺水准。从一般生活服饰上升为审美个性,社会身份的标志物。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兽皮制作帽子的。后来逐渐有了棉、麻、丝等制作材料。虽然说头巾的产生早于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并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头巾的方法、样式与妇女有所区别,
蒙古帽子大体上有冬、夏两种类型。在12~13世纪,蒙古男人在帽顶插上海青鸟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设计成猛禽形状,这就是后来称其为栖鹰冠的帽子。蒙古帽子原先分为男女、礼仪、官吏、军戎、僧侣等不同的种类。在古代社会里,蒙古人的帽子是表明社会身份的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因此有贵族与贫民、黄金家族与百姓之区分。
蒙古人特别看重头颅,头颅是不许别人随便触摸的。因此,帽子也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别人无意中伤到自己的帽子,意味可能要遇到倒霉的事;要是让人故意伤到帽子则意味着人格受到侮辱。
蒙古人认为:帽子和头颅同等重要,帽子有时就是主人的代替物。古曰“牲畜好赖,要看是谁放的,帽子如何,要看是谁戴的”。“二人行,长者为上,一人行,帽子为上”。如果两个人到蒙古人家做客,岁数大的人必须坐在正位,另一个则把帽子放在高处,自己找一位置坐下。此曰“放下帽子是我家,明天走了又是你家”。表明相互尊重的人际交往理数,也体现帽子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任何重要场合,蒙古人都会注重戴帽迎客。一是证明自己的体面,二是表示尊重客人。尤其是古代,女人如果没有帽子或来不及戴帽子就不能出现在陌生人面前。在近代蒙古人家中,不管是贫富,都会想尽办法为出嫁姑娘置办头饰,这与蒙古人尊重帽子的习俗不无关系。
蒙古人尊重帽子,但是忌讳捡别人丢下的帽子。他们认为:口子朝下的物品盛不住好运气,还会把自己的人气遮住。头上更不能帽子套帽子,此法预示将受制众多压迫。有些民俗记载,如果妇女戴双层帽子就有可能嫁两次男人的说法。有一种说法:将自己的帽子丢弃,预示恶运离去。
蒙古人是特别爱惜自己的帽子。如果无意中将帽子掉在地下,就会用右手轻轻托起,亲吻一口再戴起帽子。如果帽子被别人踩踏或跨过的话,就要用火“净化”后方能戴上。进屋摘帽子时,必须将帽子搁置高处或放在折叠好的衣服之上。蒙古人在所有的服饰中,最珍惜和尊重的是帽子,它代表着主人的人气、人格以及尊严。
『贰』 蒙古妇女戴的“姑姑帽”起源于何时呢
“姑姑”一词,因译写之故又写作“罟罟”“顾姑”“固姑”等,是指古代蒙古女性的头饰或帽子,其蒙古语又称之为“孛黑塔”。
十三世纪中期,欧洲有一个叫威廉•鲁不鲁克的旅行家在蒙古草原上见到了蒙古族妇女几乎都戴着一种称之为“鲍卡”的帽子,十分特别而新奇,让他十分感兴趣。便在自己著的《行记》中记载:“鲍卡”用自然界中的桦树皮、柳枝以及铁丝等物制成骨架,高约一臂(约是一尺半左右),帽顶制成四边形,上面插着一根用草杆或翎羽或细苇做成的“枝条”,也有一臂高。
但看这些资料眼前很难出现准确的“姑姑”帽的形制,还好,一九七四年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南面的王梁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姑姑”帽,这些“姑姑”帽呈长筒状,高约一尺左右,用桦树皮制成,外面包裹着花绸子,嵌缀着各种珍珠,插着蓝色孔雀羽毛。其中一个比较特别,顶上安了一根三四寸高的木棍子,上端连着一个圆球。
“姑姑”帽,是元朝蒙古族妇女最流行的帽子(头饰),具体这帽子始于何时,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但从成吉思汗时期,就十分普遍,并且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习俗。
『叁』 蒙古族女性戴的圆顶帽怎样制作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蒙古族服饰中最华彩的部分。当你亲临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礼场合时,总能看见戴着华丽头饰的蒙古族女子。特别是每当姑娘出嫁时,新娘子那银光闪烁、珠宝垂面的头饰,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蒙古族无论属于哪个部落,还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妇女的头饰都会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古韵犹存的头饰,融汇了民族的集体智慧,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也记述了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他们把一些劳动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为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丽的蒙古族头饰,是由金银珠宝装饰而成,显然,这与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有关,除了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显示民族个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为主,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现代,这种生活方式仍然占据着他们的生活,为此,牧民们把自己的主要财富,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迁徙。佩饰在汉文化中是作为服饰的点缀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对女性而言,用浑身披挂形容更为贴切,她们喜欢珠光宝气的装饰自己,并且把头饰看作是财富和美的象征。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与这种生活相适应,头饰也形成了自然古朴的风格。它除了装饰功能外,又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部族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朴,天成一韵。据有关史料记载,在青铜器时代,蒙古高原就有了头饰的制作工艺。从遗存文物中发现的耳环、耳坠、头戴等青铜装饰品,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可见这一时期人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匈奴、鲜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实物中可以看到,头饰多数采用金银、蚌、玉石、水晶、玛瑙、金属和赭石等原料制作。其结构和形制类似于近现代鄂尔多斯和察哈尔妇女的头饰,整个装饰纹样,显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爱好。到了蒙元时期,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更趋进步。妇女头饰以多、以大、以重为美,戴大圈耳环,大的宝石项链。宝石种类、工艺造型,图案纹样在妇女的头饰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豪华程度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如今,民间流传下来的妇女头饰,大多是清代的遗存。由于清政府对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间经济状况、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愈加的明显,同时也促进了部族服饰文化的快速形成。这一时期头饰的造型,较前趋向更加纤细、复杂和精致。或雍容华贵,或古朴凝重,或精致秀美,或简约大方,呈现出特色鲜明的头饰种类。一个盛装的蒙古族妇女,其头饰轻者有三、四斤,重者达十几斤。这些流传在民间的头饰,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品了,而是植根于蒙古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诠释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内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艺绝美的见证。
由于蒙古族除了在我区聚居外,还在国内多省区分布,头饰的种类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头饰的组合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显差异。有的部落还分为姑娘头饰,新娘头饰和已婚妇女头饰,有的地区在戴法上也有讲究。与头饰组合的饰件更是多达几十种,有簪、钗、发掐、扁方、步摇、吉祥座、耳坠、珠链及各类坠环,银链、装饰性大耳环、金银项圈等饰件,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璀璨。如鄂尔多斯、土尔扈特、和硕特、乌拉特、喀尔喀、杜尔伯特、巴尔虎、察哈尔、布里亚特、乌珠穆沁、科尔沁等。头饰的结构有石珠链坠式、盘羊角式、簪钗组合式、帽子辫套式、珠链辫套组合式、额箍后帘组合式等几十种。工艺上多采用捶打、编结、錾花、镶嵌、雕纹等技法。饰件图案多以各种花卉、虫草、盘肠、吉祥纹样居多、造型精美
『肆』 蒙古族少女的头饰表达的含义急需!!!!!!
绚丽多彩的新疆少数民族头饰
文/图:楼望皓
绚丽多彩的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头饰,使民族妇女显得阿娜多姿,楚楚动人。
长期生活在沙漠、戈壁、草原、绿洲的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的妇女,她们的头饰不仅为自己增添了姿色,而且为单调的自然环境,增添了斑斓的色彩,使西部的荒漠变得五彩缤纷。
每个民族妇女的头饰都跟她们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修养、历史沿革及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她们都生活在新疆这块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但头饰的风格不一,各有千秋。不过,也有相同的内容,那就是在她们头饰上,用艳丽的彩线,绣成各种花卉,并用金银线、珍珠、玛瑙、玉器和精美的工艺品来点缀和打扮自己,使西域的美女锦上添花,更加迷人。 人口众多的维吾尔族大都生活在城市和农村。数十种花帽是妇女们主要头饰之一,不同的花帽代表不同的年龄和身份。漂亮的花帽,配上金光闪闪的耳附和熠熠生辉的项链,使如花似玉的维吾尔族姑娘,增添了倾国倾城的姿色,而中老年妇女,则喜欢用丝、绸、棉、绒等材料做成大小不一和五颜六色的头巾、披肩来衬托那成熟的脸蛋,使中老年妇女仍不减当年的风韵。
长期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等民族的妇女,她们的头饰如草原上的鲜花那样,花团锦簇,流光溢彩,着实迷人。年轻的哈萨克少女用猫头鹰羽毛装饰“塔合亚”(花帽)来妆扮自己,而中老年妇女则用乡有花卉图案的“开米赛克”(头巾和披肩连在一起的装饰)来表示自己成熟的年龄,从这种装束中,我们仍可看到当年如花似月的倩影。柯尔克孜族妇女用那尖顶、圆顶的帽子和披着透明的纱巾的打份,使人想起历史上“女皇”,显得富贵而动人。柯尔克孜姑娘天生丽质,再加上这种头饰,往往使人误为天女下凡。富有悠入历史的蒙古族,男人是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汉,而妇女的头饰则玲珑多变,华而朴实,除了在绒布上绣有图案处,帽沿上还有珍珠、玛瑙和银器,显得华贵多彩。当这种装束的蒙古族姑娘唱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敖包相会》时,不知蒙古族小伙子心里是什么滋味。在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上,白皮肤的塔吉克族妇女的头饰更加迷人。她们头戴库勒塔帽,配上硕大的耳环、项链、披上纱巾,使这个皇冠上的民族(塔吉克意为皇冠上的民族)的妇女展示了她们高雅的气质。塔吉克族妇女出门或探亲访友,都 是这种装束,在大街上常常可见到“公主”似的装束。
满、达斡尔、塔塔尔、锡伯和俄罗斯民族人口较少,但妇女的头饰却另具有特色。如满族妇女戴扇形冠帽,用黑色绒缎制作,上缀以金银花卉和银簪玉珠,戴上此冠,艳丽端庄,多为过节或结婚时所戴。锡伯族妇女头上讲究戴额箍,插簪子,鬓钗和绢花。塔塔尔话妇女头戴的帽子十分别致,扁长形的黑绒帽子上绣有花卉,还镶嵌有宝石、玛瑙等,别有一番情趣。
无论哪个民族的妇女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头饰,以展示对生活的追求和情趣。而这种装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伍』 蒙古族的婚服帽子男女必须是一样的吗
摘要 男子还会戴蓝、黑褐色的帽子,也有的直接用绸子缠头。蒙古族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的帽子;蒙古族的未婚女子一般会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梢下垂,有玛瑙、珊瑚、碧玉等做装饰。
『陆』 蒙古族的帽子为什么那么高
蒙古族的帽子那么高是因为它代表着主人的人气、人格以及尊严。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环境变化,蒙古人不同款式的帽子,都能够折射出蒙古人的精神境界和工艺水准。从一般生活服饰上升为审美个性,社会身份的标志物。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兽皮制作帽子的。后来逐渐有了棉、麻、丝等制作材料。虽然说头巾的产生早于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并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头巾的方法、样式与妇女有所区别。
蒙古帽子大体上有冬、夏两种类型,在12~13世纪,蒙古男人在帽顶插上海青鸟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设计成猛禽形状,这就是后来称其为栖鹰冠的帽子。
蒙古帽子原先分为男女、礼仪、官吏、军戎、僧侣等不同的种类,在古代社会里,蒙古人的帽子是表明社会身份的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因此有贵族与贫民、黄金家族与百姓之区分。
蒙古人特别看重头颅,头颅是不许别人随便触摸的,因此,帽子也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别人无意中伤到自己的帽子,意味可能要遇到倒霉的事,要是让人故意伤到帽子则意味着人格受到侮辱。
『柒』 问:那一个民族的女孩头上戴的帽子是像"高帽子"(有点像厨师帽)
罟罟冠,蒙古族女人戴的。帽子越高这个女人在家中的地位越高。
『捌』 为什么蒙古人喜欢带礼帽
因为戴帽子是蒙古族人的习惯,所以带礼帽。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
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8)蒙古女式帽子扩展阅读:
蒙古人自幼就在马背上成长,马就是蒙古人的摇篮。蒙古人认为,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马性子烈、慓悍,对主人却十分忠诚。
蒙古人视马为牧人的朋友,马以头为尊贵,蒙古人严禁打马头,不准辱骂马,不准两个人骑一匹马,秋天长膘期不准骑马狂奔使马出汗。
马倌、骑手要随身携带刮马汗板、马刷子,随时为骑乘的马刷洗身子、刮除马汗,为马舒筋活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同时,这也是主人与马亲近、增强感情的途径。
『玖』 蒙古族帽子分类
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
『拾』 元代蒙古族妇女服饰以什么为特色冠饰
元代蒙古族妇女服饰以姑姑冠为特色冠饰。
姑姑冠,又作顾姑、故姑、固姑、罟罟、罟姑等。“姑姑冠”其实是蒙古语“妇女头饰”的汉语音译。其实,姑姑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四种。这个词不仅仅是“对父亲的姐姐或者妹妹的尊称”,它还有“妇女”的意思;“冠”为帽子之意。其实以上所指的都是同一件东西,即一种元代蒙古妇女头饰,是一种高高长长的帽子,蒙语作“”。
这一独特的冠服的起源,是源自蒙古族的一种特殊的抢婚风俗。后来,姑姑冠就成了区分已婚妇女与未婚少女的标识。这样,戴上姑姑冠的女性,就可以避免外人不知是否已婚而被“抢婚”或者“求婚”了。
即帽子式样男女有别。《黑鞑事略》载,蒙古男子“帽而夏笠”。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在其《草木子》一书中也说,蒙古“官民皆带〔戴〕帽,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或楼子,盖兜鍪之遗制”。所谓“楼子”,指的大概就是笠,所以才说它是兜鍪〔古代头盔〕之遗制。所谓笠,是一种圆檐斗笠形帽,因为形状象钹,所以叫钹笠冠。这种冠有顶,冠后还垂一片帛以护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