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德军装甲兵为何没有装备防撞坦克帽呢
在有关二战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苏美等国的装甲兵佩戴坦克防撞帽,因为坦克内部空间狭小,在战斗和行军当中免不了颠簸。佩戴坦克帽的目的就是防止撞伤内部人员的头部。但是有的朋友会问,二战德军军工那么发达,为什么少见德国坦克兵佩戴像苏美等国家的坦克防护帽?其实德军不是没有装备,而是士兵们很少佩戴出境。所以造成了德军没有装备防撞帽的错觉。
贝雷帽式样的黑色盔布是由一块毛料制成,分为几种尺寸,以配合同样分为好几个尺寸的头盔。盔布底部装有松紧带以箍在头盔上,顶部还有一个小绒球,与盔布是一体的。黑色盔布的正面有帽徽。早期的帽徽只是一个机织的白色橡叶环加一个金属冲压圆形三色徽,也有人用大檐帽上的全金属帽徽,不过都没有另加国家鹰徽。
德军在1935年10月30日颁布的命令为黑色装甲兵贝雷帽确定了帽微佩带标准,命令规定帽微由一个橡叶环和一个圆形三色徽组成一体,再在其上增加一个国家鹰徽,它们全都是用白、红、黑色棉线机织而成,而军官可以使用银色铝线刺绣的版本。后来帽徽上的白色部分都改成了使用银灰色线。
Ⅱ 二战德国装甲兵在坦克里戴什么样的帽子
德国装甲兵的帽子有好多样式吧,下图是全套装备之一种,也有夏装的,在这里可以看到。 http://www.lostbattalions.com/german33-45/heer/heerhbtpz.html
采纳哦
Ⅲ 二战德国国防军军官的帽子是灰色的还是绿色的
这个的话他的一个帽子好像是一个灰色的吧,然后的话比较的不显眼。
Ⅳ 二战德军帽子问题
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穿的都差不多,如果不能识别制服的版型,就看徽章
国防军的钢盔上,右边是魏玛三色旗,左边是国防鹰
党卫军的钢盔上,右边是纳粹党旗,左边是ss闪电,其他少数盔徽不做介绍
不戴钢盔很正常,你这个问题不明确,即使是帽子有m35船帽,m38船帽,m40船帽,m36大檐帽,软大檐帽,山地帽,贝雷帽,m43野战帽等等
Ⅳ 二战德国空军为什么去掉帽子里的帽圈
因为耳机啊
有帽圈,帽子就相当于有了骨架,及会一直撑开,而取下帽圈之后,帽子会柔软点,耳机可以直接压住帽子戴上。
不光德国空军这样做,德国装甲兵、美国空军他们也这样做。
孟菲斯美女号剧照中的美国空军
Ⅵ 为啥二战德国坦克兵不戴头盔呢
德国人当然不傻。工业技术也足够,生产个坦克头盔还不是事。你注意观察下波兰战役、法国战役期间的德军装甲部队,在那些早期的一号、二号坦克炮塔里冒出来的德国兵,都戴着一定硕大的黑色贝雷帽,好好回忆有木有?那就是有橡胶内衬的的坦克头盔,正是因为里面塞了东西鼓囊囊的,所以这型坦克头盔看起来真心丑陋,也难怪德国兵不爱戴。
(美军坦克头盔)
到了二战后期,随着兵员的增加和物资大量消耗,德军装甲兵也有部分换装“M1942野战帽”和1943年以后生产的“标准野战帽”(M1943等),显著特点就是带檐了,上面还有俩纽扣,按德国军制,军帽是两年才发一次的,所以战争末期装甲兵的帽子多少有点乱。
Ⅶ 为什么二战德国装甲兵不戴坦克帽,而现代德
德国坦克行驶平稳,所以不需要戴坦克帽。
那现代坦克更平稳,为何反而要戴?
答案在于速度。二战德军坦克最大时速不到50公里,越野速度更低。开炮时还要停下。这样乘员很少会磕磕碰碰,另外会碰头的地方也有皮垫保护。
另外,坦克的加速和刹车性能差,也是原因。性能差,加速和减速就不同现代坦克,瞬间完成(这样惯性很大),而是慢慢来,这样也就很少碰头了。
Ⅷ 为什么纳粹德国装甲兵在1940年开始用软帽代替头盔
克装甲车辆乘员所佩带的头盔或软帽通常有两个用途,一方面作为头部防护装备,可防止因剧烈颠簸而撞伤:另一方面也是作为乘员的通信终端进行车内或车际联络。有趣的是,长期以来,似乎坦克盔和坦克帽也成为划分东西方阵营的标志。西方装甲兵通常采用头盔;而装备苏式坦克、战车的“东方阵营”通常采用坦克帽.
Ⅸ 为什么二战德国坦克手不带坦克帽
首先说明的是坦克乘员佩戴的坦克帽其作用并不是在坦克被击中时起防护作用,提高坦克乘员的生存力,而是在坦克进行越野行进,由于地面不平产生颠簸,防止坦克乘员因身体与车体碰撞产生伤害,起到保护作用。仔细观察二战时苏式坦克乘员帽,实际上就是以皮帽为衬底,在其上使用皮革包裹固定的横竖长条海绵条(块),其作用仅仅是为了防止碰撞,对枪炮弹没有任何防护作用。
其次,德国早期的坦克乘员也都配发坦克帽(如一、二楼图示),可以发现其帽顶非常厚大,原因就是在其顶部及周围填充了厚厚的海绵衬层,其作用同样是起到防止碰撞作用,只是由于这种帽型对佩戴使用车内通话系统的耳机有较大影响,加之后期坦克设计的发展,于1941年全部撤装,转而使用有沿战斗帽(山地帽)和船型帽。
第三,德国后期坦克后不使用有防碰撞坦克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国坦克减振性能极好。二战中后期德国坦克的主战坦克大多为重型坦克,其负重轮设置几乎全部采用交错排列的双排大直径负重轮,而且每个负重轮都有独立的悬挂系统,相对于采用单排负重轮的苏式坦克以及美英式坦克采用扭杆悬挂系统的小直径负重轮,其减振效果极为优秀,即使在非常颠簸的地面上行驶,也能保持车体非常平稳,故少有乘员身体与坦克车体碰撞现象。二是德国坦克在制造时就在车体内部容易与乘员身体发生碰撞的部位敷设了厚厚的保护层,不仅同样起到了保护作用,而且在炎热状态下,有利于坦克乘员穿着单薄,利于汗液蒸发,避免戴皮质坦克帽的闷热感,长时间保持其良好的精神状态。三是坦克战术的影响。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不仅观瞄系统比较原始,而且火炮没有射向/射角稳定装置(现代坦克火炮全部采用了射向/射角双向稳定器),只能采取短停顿射击的方式(行驶间发现目标,停止间瞄准射击),故此,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坦克战术,如苏联坦克采用高速接敌,高速脱离战术,甚至采用高速撞击战术,而德国坦克依仗其厚重的装甲防护,则采用慢速接敌,快速停车,精确射击的战术,再加上极大的车体重量限制了坦克的车速,故此,德国坦克的行驶速度普遍较低,根本不可能有苏联T-34坦克那种飞离地面的疯狂行驶场面,其坦克乘员更不会像苏联坦克乘员那样在车体内如乒乓球似的左碰右撞,因此,基本不需要特别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