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是,厨师帽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希腊。当时希腊遭到侵略,厨师也被追杀,于是他们向希腊教会寻求帮助,希望能躲到教会里去。为了混入教会中不被发现,厨师们就穿上了和神职人员一样的服装,其中就包括高高的没有帽檐的帽子。后来战争结束了,厨师们为了感激教会的保护,就没有摘下帽子,并且把这个传统保留了下来。再经过不断地改造,厨师帽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还有一种说法是,厨师帽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当时有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法国厨师,他看到有客人戴了一顶高高的帽子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于是他自己也设计了这样一款特别的厨师帽。没想到还特别受欢迎,其他厨师纷纷效仿,最后就流传到全世界,成为厨师的象征与标志了。
② 高帽子原文及翻译
《高帽子》译文:
世人把奉承人称为戴高帽子。曾经有两个学生,初次被任命去外省做官,一同去向老师拜别。老师说:“现在这个世道,忠直之道行不通,见人就给他戴顶高帽子,这样就可以了。”
其中一人说:“老师说得不错,现在的社会上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有几人呢?”老师很高兴。等到出了门,他看了一眼同来的同学,说:“高帽子已经送出一顶咯!”
《高帽子》原文:
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尝有门生两人,初放外任,同谒老师者,老师谓:“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师之言不谬,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老师大喜。即出,顾同谒者曰:“高帽已送去一顶矣。”
《高帽子》出自清,独逸窝退士撰《笑笑录》
(2)一顶高帽子扩展阅读:
《高帽子》所表现的现实形象
喜欢听好话,听奉承话,听吹捧的话,是人性的弱点。正是因为人性有这种弱点,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给人戴高帽者才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广阔的市场。看一看古今中外那些得志于一时的小人,有几个不是靠溜须拍马起家的?有几人不是靠给人戴高帽而青云直上的?有几人没有一套阿谀奉承的看家本事?
有人喜欢吹捧,喜欢奉承,自然就有人投其所好。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问题都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溜须拍马固然可恶,喜爱别人戴高帽者同样可恶。一些文学作品常常把溜须拍马者作为讽刺对象,将那些奴颜媚骨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但对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却笔下留情,似乎所有的过错都是溜须拍马者造成的。
其实,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对世风日下,对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现象,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篇《高帽》,通过某京官和老师的一段对话,细致入微地描摹出送高帽者和喜戴高帽者的心态,在举重若轻之中塑造了这样两类人物形象。
尤其是京官的老师——作为喜戴高帽者的形象,先是怒斥弟子溜须拍马,表示要正正派派地做人,接着却又“颔其首”笑纳了弟子送给他的高帽,完全是一副伪君子的形象。文章针砭世俗时弊,鞭辟入里,力透纸背,是一篇富有喜剧效果的小品。
③ 看图猜成语3一个人头戴着一顶高帽的答案是什么
〖好戴高帽〗
〖hǎo dài gāo mào〗
〖释义〗 比喻喜欢别人吹捧,喜欢听奉承讨好的话语。
〖出处〗《北史·熊安生传》:“宗道晖好著高翅帽,大屐。州将初临,辄服以谒见。”
原文
喜人面谀俗称“好戴高帽”。
有京官将赴之巴陵者,往辞其师。师戒之曰:“地方官为之不易也,慎之。”其人曰:“学生已备高帽一百,逢人则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耶?”师颔其首日:“诚哉,斯言!”
其人还,自语曰:“吾高帽一百,未赠已损一顶。”
④ 厨师为什么要戴一个高帽子
今天世界各地厨师头上都戴一顶白色的高帽子,这里面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古希腊国内曾经发生了一场暴乱,一些希腊人为了避难逃到了庙宇里。在这些难民中有不少著名的厨师,厨师们像教士那样隐居起来,一方面换来了安全,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其他教士做饭,继续他们的烹调技艺。然而他们却有一点不满足,他们不愿意与其他教士一样戴黑帽子。为了以示区别,他们请求戴白色的帽子。最后,他们的请求得到了满足。 这个主意很快就传播开来。庙宇外的厨师也纷纷效仿。而今天白帽子几乎成了厨师们的标志。在饭店、餐馆里,每个厨师都戴有一顶白颜色的高帽。对厨师戴白高帽的由来,还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呢。 据说,200多年以前,法国有位名厨叫安德范?克莱姆。他是十八世纪巴黎一家著名餐馆的高级主厨。安德范性格开朗风趣且很幽默,又爱出风头。一天晚上,他看见餐厅里有位顾客头上戴了一顶白色高帽,款式新颖奇特,引起全馆人的注目,便刻意效仿,立即定制了一顶高白帽,而且比那位顾客的还高出许多。他戴着这顶白色高帽,十分得意,在厨房里进进出出,果然引起所有顾客的注意。很多人感到新鲜好奇,纷纷赶来光顾这间餐馆。这一效应竟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使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后来,巴黎许多餐馆的老板都注意到了这顶白色高帽的吸引力,也纷纷为自己的厨师定制同样的白高帽。 久而久之,这白色高帽便成了厨师的一种象征和标志,演变到如今,几乎世界各地的厨师都普遍戴上了这白色的帽子。白色高帽便成了厨师维护食品卫生的工作帽。更有趣的是,有关部门还制订了戴帽的标准:根据厨师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厨师工龄的长短,分别规定厨师所戴帽子的高低,使人们一看帽子便知道这位厨师的烹任水平,帽子越高,手艺也就越高超。 厨师常戴的帽子,最高的竟达35厘米,所以,在法国,人们总爱用“大帽子”这一称号称呼那些技术水平高、有名气的老烹调师
⑤ 送人一顶高帽子讲的是什么故事
俗话说得好,“高帽子不嫌多”。在关键时刻对症下药地送上一顶真正管用的“高帽子”,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唐贞观八年剑南道巡查大使李大亮出巡,发现一个叫李义府的人才学出众。于是举荐其才,对策中第,补为门下典仪。由此,李义府便跻身于朝廷。在此期间,又得到黄门侍郎刘洎和侍御史马周的赏识,此二人又合力向唐太宗举荐。唐太宗召见他,令他当场以“咏鸟”为题,赋诗一首。李义府脱口吟道:“日里扬朝彩,琴中闻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李义府的咏鸟诗充分流露出他想做朝官的急切心情。唐太宗听后颇爱其才,便说:“与卿全树,何止一枝!”授予他监察御史,并侍晋王李治。晋王立为太子,他又被授予太子舍人。因其文翰不凡,与太子司仪郎来济被时人并称为“来、李”。
李义府曾写《承华箴》上献,文中规劝太子“勿轻小善,积小而名自闻。勿轻微行,累微而身自正。”还说:“佞谀有类,邪巧多方,其萌不绝,其害必彰。”
看来,李义府正是一个厚黑大师,自己本就是一个佞邪之辈,却能大义凛然地发表一篇宏论,这正是在自己的“黑心”上蒙一层仁义道德的作法。太子将此箴上奏,太宗很欣赏,下诏赐予李义府帛四十匹,并令其参与撰写《晋书》。其实这是一种最高明的“捧”和“恭”,因为这里隐藏着这样一种逻辑,我是一个正人君子,主子非常敬重我这样的正人君子,那么,你的德行修养自然也很高了。
太子李治继帝位,李义府升为中书舍人。后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李义府的青云直上,颇引起朝臣们的注意,特别是他由刘洎、马周引荐而来,又与许敬宗等相连结,虚美引恶,曲意奉迎,长孙无忌奏请高宗贬他到壁州做司马。诏令尚未下达,李义府已有所闻,急忙向中书舍人王德俭问计。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其貌不扬,诡计多端,善揣人意。他向李义府献计说:“武昭仪方有宠,上欲立为后,畏宰相议,未有以发之。君能建白,转祸于福也。”
于是,李义府马上行动,当王德俭在中书省值宿时,李义府代替王德俭值夜,立即上表高宗,谎称立武昭仪为皇后是众望所归,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高宗闻后正合心意,马上召见了李义府,不仅赐给他宝珠一斗,还将原来贬斥到壁州的诏令停止不发,留居原职。武昭仪也秘密派人向他表示感谢。不久,李义府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输等人结为武昭仪的心腹。是年七月,李义府又超升为中书侍郎;十月,王皇后废为庶人,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李义府又自中书侍郎拜为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并赐广平县男爵。
向皇上奏报“立武昭仪为皇后是众望所归”,这顶“高帽子”送的正是时候,真是一条妙计得逞,立即青云在上。
厚黑教主李宗吾曾说过,切不可只听到“厚黑”两字,便却实行,这样会碰得头破血流,如此,还不如作个斗升小民更自在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你的脸皮的厚度,因为,拍马献媚确实有侮自己的人格,所以很多人无法坚持到底。看来,这一策略能否管用,关键看你能否彻头彻尾地“厚脸黑心”。唐朝最初是严禁宦官干政的,但到了唐中宗时,宦官人数急剧增多,达数千人。由于中宗无能,韦后干政,宦官中开始出现有权力的人,大宦官开始干政。到了唐玄宗开元末年,宫中的宦官竞多至三千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就有一千多人,其中还有人到了三品将军的职位。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英明勇武,颇有明君风度,但到了晚年,昏庸霸道,只图享乐,不思进取,多任用宦官把持实权,政治日趋腐败。
尤其是高力士,由于从小就与唐玄宗有交情,后又得以亲自服侍唐玄宗,再加上十分乖巧,深受唐玄宗的宠信,以至须臾不离,言听计从。开元末年以后,百官奏章都要经高力士过目,朝中小事悉委高力士全权处理,大事才奏知唐玄宗。李林甫、安禄山、高仙芝等人的将相之位,都是靠高力士一人荐举而得。高力士简直成了唐玄宗权力的化身,太子称他为“二兄”,诸王公称他为“阿翁”,驸马称他为“阿爷”。高力士财产之多也极惊人,京城内外最好的田地和房屋,几乎一半属高力士私人所有,不要说公卿,就是王侯也无法同他相比。
高力士虽是太监,却硬要过娶“妻”之瘾。一次,他看到京城小吏吕玄晤的女儿特别美貌,就要“娶”她为妻。吕玄晤一听,真是喜从天降,吕玄晤在做了高力士的“岳父”后,果然吉星高照,官运亨通,自己升了大官,儿子们也纷纷沾光,占有了肥缺要职。只是苦了他的女儿,在屈辱和压抑下,很快就香消玉殒了。
“高夫人”的死讯传出,真如丧了国母一般,举国为动,争相前往祭吊的人们相望于路。举行丧礼这一天,从高力士的家到墓地,路上拥得水泄不通,真可谓是千古一景!
高力士权倾朝野,巴结他的人也就不绝于途。但因想投靠他的人太多,一般人就很难引起高力士的注意。于是,一名叫程伯献的金吾大将军想出一条妙计,在高力士生母死时,他披麻戴孝,号啕大哭,其悲痛欲绝之状,真乃感天地泣鬼神。高力士被这飞来的“孝子”所感动,不久就升了他的官。
“多送高帽子”不是没有风险的:送的时机对不对?“帽子”大小合不合适?等等,都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常言说,伴君如伴虎。晚唐时,沙陀部落酋长李克用,出生时即瞎了一只眼睛,他生性残酷,人称“独眼龙”。一天,他叫一位名叫孙源的画家替他画一幅肖像。画家想了想,画成一幅右臂执弓,左手捻箭,歪着头,闭着一只眼,好像正在检查箭杆弯直的样子。这张画一则表现了他威武的神情,二则掩盖了他一只瞎眼的缺陷。由此可见,厚黑处世者必须懂得乖巧,必须学会脑筋急转弯,必须有应变之才。
清初的高士奇,浙江钱塘人,出身微贱,人很聪明,学问也很好。他在科场不得意,仅仅是个秀才,因为成绩优异,随后又取得了监生的名分。但他既没有考上举人,更谈不上考取进士,又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当了大官为他援引。在这种情况下,他想在封建官场中飞黄腾达,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就是他,后来竟成了康熙皇帝的宠臣,势倾朝野,招权纳贿,积累了万贯家私。他的发迹一方面靠的是机遇,另一方面是他的学问,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乖巧。
康熙初年,高士奇这个穷监生自己背着行李来到北京。他想找个家庭教师当当,维持生活。但他根本无法接近那些达官贵人,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自己写了几十副对联,分送给那些达官贵人的仆人。这一招果然见效。当时有一个满洲贵族,姓纳兰,名明珠,任内务府总管大臣。高士奇写了副对联送给明珠的门房,这个门房见高士奇的字写得很好,又是一个穷监生,要求不高,于是就请高士奇到家里教自己的儿子。有一次明珠要写几封信给外省的官员,匆促之间找不到代笔的人,这个门房就向明珠介绍了高士奇。明珠对高士奇的文笔非常欣赏,于是就让高士奇到内务府充当书写。以后二十年间,明珠的官职由总管而尚书,由尚书而内阁辅臣;高士奇也随着明珠的升迁而升迁,由充任书写事务,而正式供俸内廷,由供俸内廷又被任命为詹事府录事,由录事再升任内阁中书。他不是进士出身,却被康熙特授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又转正式翰林院侍讲学士,入值南书房,兼《大清一统志》副总编。
康熙特别喜欢高士奇的捷才敏思,善解人意。有一次,高士奇扈驾南巡,随康熙来到杭州西湖灵隐寺,灵隐寺的和尚请求康熙写一块“灵隐寺”的庙名匾额。康熙提笔写“灵”字。
繁体字的“灵”,上边是个“雨”字头,康熙把上面的“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的笔划又多,不好写下去。康熙正在踌躇,高士奇在自己的手掌上写了“云林”两个字,假装上前为康熙磨墨,偷偷地把掌心向着康熙,于是康熙就写成:“云林”。“云”字下面笔划少,当然好写多了。所以后来灵隐寺又称云林寺,实际上是高士奇所拟,康熙所书,至今匾额犹存。
康熙来到灵隐寺的大雄宝殿,当时宰相明珠也陪侍在侧。康熙笑着对明珠和高士奇说:“今儿个咱们像什么?”明珠冲口而出,说:“三官菩萨”。高士奇马上跪奏说:“高明配天”。康熙对高士奇的回答满意极了,对明珠说:“你还要多读书呢!”“三官菩萨”指福、禄、寿三星,明珠的回答很不得体,把自己与皇帝等同起来。高士奇的回答却是说:“我,高士奇,他,明珠,共同在陪侍你这位天子。”所以叫“高明配天”。高士奇的回答很巧妙,很有学问,而且语带双关,反应敏捷,奉承皇上,不露媚意,当然赢得了康熙的喜爱。
康熙来到镇江的金山寺,寺僧也请求赐一块匾额。康熙想了好久,没有想出恰当的题字。高士奇用纸条写了四个字送呈给康熙,康熙展开一看,上面是“江天一色”。康熙点头称赞,就照高士奇所拟写上。后来康熙游苏州的狮子林,见狮子林结构巧妙,风景幽胜,奇山异石,曲廊流水,亭台楼阁,层出不穷,不禁随口说了一声:“真有趣!”他又想题几个字,但懒得去想了,回头对高士奇说:“你看这儿题几个什么字好?”高士奇跪奏道:“皇上刚才已经题过了,臣不敢再拟。”康熙说:“我哪里题过了?正因为没有题,才要你代拟。”高士奇说:“皇上刚才不是说‘真有趣’吗,去掉中间的‘有’字,保留‘真趣’两个字,不是很好。”康熙大喜,立赏高士奇金如意一只,白银五百两。
高士奇受到康熙的宠爱,不仅是由于他的学识,他的机敏,更是由于他的乖巧奉承。有一次,他陪侍康熙在南苑打猎,康熙的坐骑突然乱蹦乱跳,险些把康熙摔下马来。众侍卫连忙上前勒住马,扶康熙下来,到行宫休息。康熙一肚子不高兴,满脸愠色。高士奇知道了,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上许多污泥浊水,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来到康熙身旁侍立伺候。康熙问他:“你怎么这副模样?为什么衣服这么脏不换洗。”高士奇跪奏道:“刚才臣被马摔下来,跌到污水沟里,现在还心有余悸。”康熙听了不觉大笑:“你们南方人如此文弱,我的坐骑刚才乱蹦乱跳,我不仅没有摔下来,还控住了呢!”高士奇就是这样善揣君意,他使康熙感觉到自己的骑术还是顶不错的,没有被马摔下来,于是就由不高兴转变为高兴了。
高士奇在康熙身边三十多年,他所做的官都没有什么政治实权,只是跟皇上很亲近,因此政治上他没有干什么大坏事。这一点说明康熙毕竟还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只是喜欢高士奇的学问和聪明,把他当成一个文学侍从之臣而已。高士奇却利用康熙对他的宠爱,结交大臣,接受贿赂,收罗党羽,独立门户。这样自然引起别人的嫉恨和公众的谴责,结果他遭到了左都御吏的弹劾。弹章中列举了高士奇四大罪状,请求康熙将他明正典刑。其中有一条是很有说服力的:“高士奇以一个穷监生的身份,只身来京师,现在只要问他拥有的财产有多少,就可以知道他招权纳贿的实情。”
康熙果真拿这些问题来问高士奇。高士奇免冠磕头跪奏:“臣蒙圣上洪恩,位居近侍,因此地方上的总督巡抚,朝廷内的部院大臣,许多人都送来许多礼物。臣收受这些礼物之后,从没有在皇上面前为这些送礼的人讲过一句话。因此这些礼物对送礼的人来讲,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而对臣来讲,臣认为这些礼物都是皇上洪恩所赐,所以臣受之而无愧,望皇上明察。”
于是,康熙对他未加处分,没有免他的官,没有抄他的家,仅仅勒令退休,让他回到杭州那所豪奢的别墅西溪山庄享清福去了。
⑥ 疯狂猜成语每周竞赛一个人带着一顶高帽子🎩
高官厚禄
gāo guān hòu lù
【解释】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出处】《荀子·议兵》:“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贬义。有时含讽刺意味。一般作主语、宾语。
【正音】禄;不能读作“lǜ”。
【辨形】官;不能写作“宫”。
【近义词】宾客盈门
【反义词】门可罗雀
【例句】清末;封建贵族一个个~;脑满肠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