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古代鞋子帽子

古代鞋子帽子

发布时间:2022-07-31 19:01:13

① 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分类

还有冕服,弁服,玄端,深衣,褕翟,禕衣,阙翟,纯衣等。

冕服: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

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禕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侯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1)古代鞋子帽子扩展阅读:

夏商与西周时的汉服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

西周时遗留下来的人像材料更少。从洛阳出土的玉人及铜制人形车辖来看,衣、裳、带、市仍是贵族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并特别重视裳前之市。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汉服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西周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和提高了,物质明显丰富起来,社会秩序也走向条理化,并有了规章制度。汉服服饰形制也由于尊卑等级的存在、礼仪的需要而进一步规范化,被纳入"礼治"范围,尊卑贵贱,各有分别。

上衣下裳: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渐变宽。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

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体态优美的旗袍,挽回了满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

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族妇女不缠足、不穿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族妇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② 古代诗人的衣服和帽子还有鞋子是什么颜色

李白白色,

③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很看重辞旧岁过新年,古代过年有哪些不可或缺的鞋履文化

辞旧岁过新年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外辛辛苦苦一年,怎么困难都要回家过年,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对于年最好阐释。古往今来,我们国家的子民都非常看重辞旧岁过新年,而且春节的节日氛围是非常浓厚的,比任何除春节外的节日都要隆重。而且在除夕与新年伊始的第一秒都拥有特别的传统习俗,其中在古代过年的时候有特别多不可或缺的鞋履文化,不仅给年文化锦上添衣,而且还昭彰出人与鞋履文化的不同魅力。

我国的新年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的,一直都是非常热闹的一个节日的,而且我们还秉承的一些文化传统,这不仅给我们带来文化的熏陶,这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象征。

④ 古代诗人的衣服和帽子还有鞋子是什么颜色

⑤ 古代头饰、首饰、衣饰都有哪些

古代妇女头饰 ,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参考书目:

《仪礼·士冠礼》《仪礼·士昏礼》《礼记·内则》《西京杂记》《后汉书·舆服志》

《中华古今注·钗子》《释名·释首饰》《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天工开物·玉》《旧唐书·舆服志》《汉语大辞典》《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

图片资料来源于《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部分资料来自汉服网。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8978606.html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帽子也是重要的身份象征。皇帝要带皇冠,大臣的官帽业各有品级,文官有文官的官帽式样,按照品级,对号入座;武官的头盔也各有千秋,直接代表了功勋的多少和权利的大小。而且各朝各代的式样也有差别。而一般的老百姓基本上是不带帽子的,都是用布束发而已。

不仅身份,就连年龄也可以显示在中国古代的头饰上。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所以二十岁也叫做弱冠之年。能带帽子就是成年的标志,可见中国古代对帽子的重视。
http://..com/question/15790007.html?si=1

服饰的发展史:

旧石器初期
野兽毛皮

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为有宫室,冬则居营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旧石器晚期
有骨针并用之缝纫衣服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华服饰文化史之开端)

新石器时代
葛麻布
新疆楼兰孔雀河古墓

新石器时代
蚕丝
山西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

表2:中国服饰的构成形式

构成形式
种类
解释或特点
使用朝代、场合

款式[1]
衣领
服装端首,接近人的脸面,是服装的关键部位。而就造型而言,就有方领、交领、曲领、圆领、斜领、直领等。
方领:先秦的深衣、汉代的儒服

斜领:唐代的僧侣、隐士逸人。

曲领:士庶居家用服

衣襟
衣服的开启交合处
商周时期

衣袖
服装的出手处,其款是变化往往由服装本身的用途而定。
农民、樵夫:小袖

贵族:大袖

骑士射手:箭袖

舞蹈者:长袖

衣裾
服装的下摆或衣背的下部,其制视衣式而定,有直裾、曲裾、燕裾、长裾。
曲裾:秦始皇时代

直裾、燕裾:汉初女装

长裾:汉魏六朝

质料[2]
葛麻[3]
硬挺、凉爽、好的吸湿性能
新石器时代

丝帛[4]
清柔滑爽、高雅华丽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棉布
滑爽透气
汉魏

裘皮
质地厚实,多作为冬衣
商周

毛料
质地紧密,手感柔软,多用於贵族衣物。
青海都兰周代遗址

色彩
矿物提取
如朱砂、赭石、石黄、扁青、石绿等,俗称「石染」。
旧石器时代:染色行为[5]

商周服装:以彩色为主[6]

汉代服装:黄色和紫色。

晋六朝服装:白色为主,

唐朝服装:红色为主。

植物提炼
如茜草、苏枋、槴子、槐花、荩草、靛青等,俗称「草染」

上衣[8]
深衣
衣裳连属,被体深邃。衣襟开法采采用曲裾[9]。
当作便服。

詹褕
衣裳连属,被体深邃。衣襟开法采采用直裾[10]
当作便服。


长衣的一种。即交领、襟叠压、相交而下。
当作冬衣。


大袖单衣,以轻薄纱罗为之。仅用单层,不用衬里。
形制简便,夏季穿著。


短衣,长度约在腰间部位。
当作衬衣或外衣。


短衣,介於袍、襦之间,较袍为短,较襦为常。
当作常服。

半臂
短袖。亦称「半袖」。
当作便服。

裤裳

由两片布帛制成,前后各一片,左右各留一道缝细。
遮羞。

蔽膝
遮挡大腿的服饰。仅有前片,没有后片。
遮挡大腿[11],类似今日的围裙。


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并只有一片,穿时由前围后,背部只留一道缝隙。
妇女家居服。


两只裤管,没有裤腰和裤裆。
保护胫部、有御寒保暖之用。

足衣[12]

最初以兽皮制成,纺织品出现后,即以布制作。
足部的保暖。


鞋子的统称。
保护足部。


木底之鞋。亦称「木屐」
用於出行[13]。

屩[14]
以绳子编成,组织紧密,质地坚韧,穿著轻便,以芒草为材料,故称「草鞋」。
行履和雨鞋之用。


以皮制作。
多为贵族之履。

表4:中国平民服饰的使用场合

项目
服装
起始朝代
穿著规定

祭祀
祭服
周朝
周代:明衣[15]。

唐代:生绢单衣。

宋代:新衣。

冠笄[16]
男女的成年仪式[17]。
商周
商周:男子穿三加冠[18];女子穿背子、足穿彩色丝履。。

宋:帽衫[19]。

明清:结婚礼服。

婚嫁
新郎:爵弁[20]、纁裳[21]、缁袘[22]

新娘:次[23]、存衣[24]、纁袡[25]
周朝
汉代妇女嫁衣:袍制

汉末魏初嫁女:纱縠蒙住脸面,以代景衣。

明清:男戴方巾罗帽,身穿蓝布直缀。女戴花冠,身穿大袖红衣。

治丧
丧服
周朝
丧服分为五等[26]。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穿著不同丧服。

中国平民服饰的禁忌律令

古代民间男女穿衣,并不像今天这样随心所欲,而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此种限制主要来自於两个方面:一是禁忌礼俗;二是法规律令。

一、禁忌

禁忌是一种特殊的民俗,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衣服、饮食、起居、交通、生产、婚嫁、丧葬等一切领域,都有禁忌习俗的存在。禁忌的作用在於规范人们的道德,限制人们的行为,其核心内容是祛凶纳吉,它要求人们躲避邪恶,以免遭受神灵的惩罚。从某种意义上说,禁忌礼俗带有较浓的迷信色彩,但却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千百年来,辗转传播,以化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表六:服装穿著禁忌种类[27]:

项目
原因
文献记载

忌穿白衣
丧服多用白色,故被视为不祥之徵。
《晋书‧五行志》:「魏武帝裁缣帛为白帢,以易旧服。…干宝以为素,凶丧之象也。」

忌穿凉杉
凉衫形像丧服。
《宋史‧舆服志》:「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杉,甚非美观,而以交际、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

忌戴绿帽
1.典卖妻女以求食者所戴,故为人们所不齿。
《国宪家猷》中有记载。

2.为罪人所戴。

《封氏闻见》:「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另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级,日满乃释。吴人著此服出入州乡以为大耻。」

3.为娼优所戴。
《典故纪闻》:「洪武十二年,始令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

衣服不用左衽
只有死人的衣服使用左衽。
《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忌衣带打死结
打死结专用於死者之服。
故活人衣服若打成死结,被视为凶事之兆。

衣服衣料
自汉以来,庶民阶层所用衣料,一直受到法规限制,稍有僭越,就会受到严厉处罚。

《后汉书‧孝安帝本纪》:「旧令制度,各有科品,欲令百姓务崇节约,…而小人无虑,不图长久,嫁娶送终,纷华靡丽,至有走卒奴婢被绮縠,著珠机,京师尚若斯,何以示四处?」
南朝陈宣帝:令庶人以上,皆准著棉绸、圆绫、纱、绢绡、葛及不一等,其余皆禁。

唐玄宗:流外及庶人,不得服绫、螺、縠及五色线靴、线履。

辽道宗:禁庶民服驼尼、锦绮及水濑裘。

金世宗:服袘绸、捐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

元仁宗:定庶人只许服暗花紵丝、绸绫和毛毳。

明太祖:定庶人只许服绸、绢、素纱。

清康熙:禁军民人等用蟒缎、妆缎、金花缎、貂皮、狐皮等。

衣服颜色
许多颜色,在古代代表身份地位,因此关於百姓服装所用颜色,亦规定在律令中。
汉成帝:申赦有司,庶民常服,只准用青绿二色。

宋仁宗:不得衣黑褐白花及蓝、黄、紫撮晕花样。

明太祖:禁民间妇人李服用骨、鸦青等色。

清雍正:军民人等禁用香色及米色。

禁用黄色衣服
汉末张角率领农民揭竿起事,用黄布裹头。

隋文帝时,著黄袍临朝,以后历朝遵行不改,故黄色为御用服色,不仅庶民不得使用,就连皇上身边重臣,亦不准用。
唐高宗:明确规定,「臣民不许著黄」。

明太祖:颁服饰禁令,「禁止庶人服色用黄」。

金世宗:每年颁服饰禁令,并禁用油衣[28]。

清太平天国爆发之初,即将红黄二色规定为「天朝贵重之色」,诸王头巾及士兵号衣,皆以红黄二色为之,各地:「非为天国将士,一律不准用红黄二色。」

服装纹样
关於纹样上,有些纹饰代表皇上、高官,因此规定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以免有逾越之举。
南朝梁武帝:令纹锦不得以仙人、鸟兽之形为饰。

唐代宗:禁民间绣盘龙、对凤、麒麟、狮子等花式。

辽道宗:禁士庶服日、月、山、龙之纹。

宋仁宗:令民间毋得以牙鱼、飞鱼、若龙形者为纹。

元仁宗:官民人等不准服五爪二角之龙纹及凤纹。

元惠宗:禁服麒麟、鸾凤、白兔、飞鱼、大云花等。

⑥ 古代服装的称呼

1、“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个称呼叫元服,夏朝时的冠称为“弁”,又指缁布冠,商朝时称为“冔”,而周朝则叫做“冕”。“簪”指插在发髻或头冠上的长针,“簪缨”是结冠的带子。

2、上身的服装是“衣”,下身的服装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后幅称“裾”;“缝掖”指宽袖单衣。破烂的衣服叫“褴褛”,华丽的服饰称“华裾”。

3、“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弁髦”是保护婴儿前额的一种头发的装饰。

4、“左衽”指小襟在左边的衣服,东夷和北狄人的服饰就是这个样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长后短的,“短后”便成为武夫衣服的名称了。

5、“布衣”指还没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后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时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缙绅和簪缨都是对仕宦人家的称呼,章甫和缝掖是对儒生的称呼。

6、在古代,黄色的衣服是贵人的服装,绿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绿色的面料做衣,而里子却是黄色的,则被人们认为是颠倒了贵贱的伦序了。

7、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襦裙,其特征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历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变,主要是下身裙长有变化。

襦裙作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渐消失,前后近 2,000年。尽管襦裙长短宽窄有变化,但历代始终保持最初的款式。

(6)古代鞋子帽子扩展阅读: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

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宽为一尺二寸;

4.衫无袖;

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

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⑦ 疯狂猜成语古代帽子和鞋子

【冠履倒置】:冠:帽子;履:鞋子。帽子和鞋的位置换了。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⑧ 求宋代百姓官员皇帝等衣服、帽子鞋子等具体名称

推荐你看看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下载地址 http://58.251.57.206/down?cid=&t=13&fmt=-

⑨ 古代民间儿童盛行的虎头鞋、猫头鞋、狗头帽有什么讲究吗

古代民间儿童盛行的虎头鞋、猫头鞋、狗头帽都是帮助孩子驱鬼辟邪,保佑富贵平安的,也希望孩子像老虎一样虎头虎脑,像猫一样招人喜爱。

另外,还有狗头帽。这个帽子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也很有特点。传说民间一家人生了一个孩子,刚生下来没多久就断了气,父亲就把他扔到了荒郊野外。结果第二天,这家的狗就把孩子叼了回来,孩子竟然没有死,还在哇哇啼哭着。大家都认为这是狗的功劳,让原来已经断了气的婴儿又活了过来。从此,大家喜欢用狗头帽保佑孩子平安无灾,躲避厄运。

以上就是民间盛行的虎头鞋、猫头鞋、狗头帽的一些讲究。

与古代鞋子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羽绒服反季货源怎么找 浏览:200
淘宝裤子的臀围 浏览:884
校服裤子改法 浏览:970
材油机水泵皮带打滑怎么办 浏览:755
求购纯棉男老人围巾 浏览:886
红色裤子搭配上衣好看 浏览:819
睿翼如何装发电机皮带 浏览:785
绒线狐狸帽子编织视频 浏览:48
黑色短呢外套搭配什么裤子 浏览:235
旗袍上爬满了虱子怎么理解 浏览:976
太仓市一中校服什么样 浏览:661
女装反串兰鸽 浏览:502
黑色运动外套里面穿什么 浏览:70
稻草人宽松衬衫怎么样 浏览:209
男人戴什么颜色羊绒围巾好看 浏览:782
卡其色长羽绒服搭什么颜色好看 浏览:443
跟黑布鞋搭配的裤子 浏览:245
灰色长靴子搭配牛仔裤 浏览:58
军绿色大衣棕色鞋子搭配什么裤子 浏览:407
圆帽子怎么画素描 浏览: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