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商代不同高度的帽子

商代不同高度的帽子

发布时间:2022-07-21 01:50:44

⑴ 现在的戴高帽一般有恭维的意味,古代也是这个意思吗

古代不同级别的官员戴的帽子形状不一样,高度也不一样,通过区分它的帽子可以区分出它的级别或是一些其他的身份象征来表示自己不同的地位。后来逐渐就演变成戴高帽,戴指别人夸奖与赞美,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现在戴高帽表示有恭维的意味。

现在的人去恭维别人的时候,就会把这件事情比作给别人戴高帽子,所以一些让别人听着舒服顺畅的话,以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目的,古代最先的戴高帽子本来不是这个意思,但也逐渐变成了这个意思了。

⑵ 厨师帽子的高低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厨师帽高低代表着厨师的等级:

中国厨师的分级为九级。

厨师长、总厨、大厨:厨师帽高约29.5公分,

普通厨师:厨师帽高约25厘米,

厨师工:厨师帽高约10.5厘米。

在酒店、餐馆里,每个厨师都必须戴一顶白颜色的厨师高帽。对厨师戴白高帽的由来,还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呢。

据说,200多年以前,法国有位名厨叫安德范·克莱姆。他是18世纪巴黎一家名气大餐馆的主厨。安德范性格开朗风趣且很幽默,又爱出风头。一天晚上,他看见餐厅里有位顾客头上戴了一顶白色高帽,款式新颖奇特,引起全馆人的注目,便刻意效仿,立即定制了一顶高白帽,而且比那位顾客的还高出许多。

他戴着这顶白色高帽,十分得意,在厨房里进进出出,果然引起所有顾客的注意。很多人感到新鲜好奇,纷纷赶来光顾这间餐馆。这一效应竟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使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后来,巴黎许多餐馆的老板都注意到了这顶白色高帽的吸引力,也纷纷为自己的厨师定制同样的白高帽。

久而久之,这白色高帽便成了厨师的一种象征和标志,演变到如今,几乎世界各地的厨师都普遍戴上了这白色的厨师帽子。帽子越高,手艺也越高,高的竟达35厘米。白色高厨师帽现在便成了厨师维护食品卫生的厨师工作帽。

(2)商代不同高度的帽子扩展阅读:

厨师的等级

在60年代前,厨师的等级很模糊,那时还没有厨师长的叫法,而是称之为大组长。

60年代后,厨师才开始进行考试定级。厨师也分好多级别,每一个级别都有不同的证书,代表着厨师的身份和资历。低级别的厨师是初级厨师,而从新东方烹饪学院学成毕业的一般都是中级厨师,也有厨师。

在酒店、餐馆厨师中,从特级、到中级都有,其中总厨师长1名,下设热冷、面点、西餐8个正副厨师长。

⑶ 历代每朝每代官帽的特征(简略)

由于中国古代的男人都留发,所以必须给男人的长发有一个去处,于是古代各个朝代的官帽都有一个作用:束发和固定头发。一个横的簪就是起到固定头发作用的。春秋的帽子高而狭长,样式也简朴些。秦朝的官帽高度下降,但很讲究簪的花纹。
汉朝的官帽又恢复了简朴但提高了高度。三国的帽子典型的是诸葛亮式的。突出了冠,发簪几乎不见。
晋朝又恢复了突出发簪的样式,总体看比三国时期美观。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发簪的样式像两个耳朵,样子摆脱了夸张
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两边的耳朵加长了。据说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元代的官帽更像一个草帽,只是顶端高度增加了。蒙古人的统治,使得帽子的变化也没有传承性。
明代又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使得官帽大体继承了宋代的样式只是有些小的变化:上部由方变园了,也叫乌纱帽。到了清朝又变成了和元代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顶戴花翎。元代和清代没有发簪的位置了,是因为男人不再束发。唐、宋、明的官帽基本变化不大,唐朝的服饰影响了多个朝代。

⑷ 古代官帽图及对应朝代名称

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
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
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
2、平民或小奴隶主.
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
3、王室贵族.
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
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
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
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三秦汉时期
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
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
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
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
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
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
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
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
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
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
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
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
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
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于延佑元年(1314)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元代纺织物有纳石矢金锦、浑金搭子、金段子、兜罗锦、三棱罗、大绫、小绫、南绢、北绢、木锦布、番锦布……种种名目。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

明清服饰(1368~1911)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⑸ 商朝官员的佩饰等级

商代的官员主要分成以下三类,第一,内廷政务官,第二,外廷政务官,第三,服外官
所谓内廷政务官,就是宫内官,掌管宫内事务,主要有宰”和“臣”两种,“宰”官见于《殷契佚存》518号雕花骨,其刻辞是:壬午,王田于麦麓,只(获)商■(zh!音止)兕(s@音式),王易(赐)宰丰■(q!n,音侵),小■(zh!,音止)兄。可见“宰”官应当是商王的近臣,相当于外廷官中的尹,在有的时候,宰还可以代替商王发布命令。臣和小臣这两种内廷官的情形比较复杂,他们从事的工作种类也比较多,这些宰,臣,有的是由奴隶主贵族充当,有的则是从奴隶中提拔上来的,这些人如果受到商王的赏识信任,则可能被任命为外廷官
外廷官,主要有尹,卜,作册,亚服等,其中,尹地位最高,相当于后来的相,卜属于僧侣贵族一类,商代的王权和神权合一的特征,造成商代的卜官比如贞人,巫,史,名义上是商王的属臣,但是他们又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通过祭祀占卜等活动,将商王的行为置于自己的命令下,所以说他们有时候拥有很大的权力。此外,廷外官还有作册,是史官,亚,是武官。
商代的外服官吏,主要有侯、伯、男、甸等,他们类似于后来西周分封于外的诸侯,但是宗法关系不像西周那么明显
商代的等级关系不是非常明确的,这一点楼上说的很正确
至于佩饰的问题,我认为,佩饰与身份相配,形成制度应该是在西周,殷商的佩饰,尤其是玉器类,现在所发现的大多是单佩,没有见到像西周那样的组佩,有意思的是,西周晚期的虢国墓地,发现虢君虢季享7鼎,佩7璜,相对应的,虢季夫人梁姬,享5鼎,佩5璜,虽然周礼上有关于周代诸侯用玉等级的记载,但是那个不正确,可信的是列鼎制度表现出来的等级关系,三门峡虢国墓地的发现,似乎建立起来列鼎和佩玉等级之间的一种联系,如果此点可信,则证明西周才形成佩玉等级制度,比照殷商的大墓,如妇好墓,墓主人妇好既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同时她还是受封于外的女性诸侯,可是她的随葬玉器就体现不出来这种等级关系。

⑹ 各个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较低,但很讲究簪的花纹,显示了身份地位。

(6)商代不同高度的帽子扩展阅读: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个官僚体制的外化。

东晋官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

唐代官帽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太祖时开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乌纱帽虽然不再用,可是“乌纱帽”仍成了人们口头上称呼官员的代名词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东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参考资料:网络-古代官帽

⑺ 商代的冠帽有那几种

冠饰之一

商代的冠饰 戴帽箍的商代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石人双手抚膝、跪坐。头饰较有特点: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箍形冠。这种头饰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式样。

冠饰之二

商代的冠饰 戴高冠的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佩璜)。佩璜是一种玩赏性的佩玉,与礼器上的璜无关。商代的佩璜已由素面无纹演变为人纹璜、鸟纹璜、鱼纹璜、兽纹璜等等。一直流传到西周后期。

冠饰之三

商代的冠饰 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身穿交领窄袖衣,衣着华丽,衣上布满云形花纹。腰束宽带,腰带压着衣领下部,衣长过膝。腹部悬有一块长方形“蔽膝”。下穿鞋。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饰物,似乎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

冠饰之四

商代的冠饰 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窄袖衣、腰束绅带、佩带蔽膝(前身腰间系有一条象征权利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断割之意,后世将其加阔变为蔽膝)的贵族男子。(西周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弗格美术馆)

⑻ 《清平乐》里官员的帽翅为何又长又直,不同帽子分别代表什么身份

《清平乐》以宋仁宗和皇后曹氏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故事。在这部服饰高度还原宋代服饰的电视剧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剧里的皇帝、官员,还是儒生、少年公子等男性角色,他们都极爱戴帽子。

在宋代男性的衣着中,帽饰成为了一种不可缺少的服饰。

而且宋代男性可以戴的帽子品种繁多,尤其是在帽翅和帽子形状上大有差异。而不同的帽子,则由不同身份的人来佩戴,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宋代男性可以佩戴的各种帽子以及所代表的不同身份。

的确,在我们现在看来,原本轻便的幞头帽,加上两个长长的幞头脚之后,变得笨重且不易行动起来。但更因此,佩戴者的行为举止更会端正小心,这也更符合文人学士的气质。

《宋史·舆服志》中曾记载宋朝有过好几次的服饰改革,但显然官员的直脚幞头却贯穿整个宋代。这与直脚幞头适应宋代的服饰美学有极大的关系,整个宋朝受儒学影响极大,而拘谨、程式化的宋代朝服则是儒学影响服饰的一个体现。尤其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这时候彰显等级贵贱的服饰就流行开来。直脚幞头一方面区分了官员身份,而另一方面官员中只有高品级官员才能戴直脚幞头,所以更体现了等级差异性。

此外直脚幞头的两个幞头脚既平直又对称,有极大的美感,更符合宋代的审美文化。

不过等到了元明时期,这种有长幞头脚的直脚幞头就渐渐被时代淘汰了。明代的专属官帽乌纱帽就是由直脚幞头改良而来的,帽翅长度变短。到了清代,官员改成佩戴冠帽,曾经全民戴幞头的景象不复存在,而“幞头”国民之帽的地位也烟消云散了。

⑼ 商朝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一)服饰用料与式样

1.用料。这里主要讲服装所用的材料

据地下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殷商时服装的主要用料是兽皮、葛麻、丝及青铜制品。那时没有棉花。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桑”、“蚕”、“丝”、“麻”、“革”等字,殷墟出土的玉人身上,已是上衣、下裳,并出土了我国最早的提花丝绸织物的残片。青铜将军盔和皮毛制成的鸡冠帽及麻葛制成的履。

2.衣服式样。

殷商时人们穿的衣服,梁思永考证说:“高领右枉短衣,短裙,裹腿,翘尖鞋,可见殷代一部分人之装式。衣缘、裙褶、腰带之纹饰,皆常见于铜器、陶器、室壁、仪仗之纯粹殷花纹。”

据甲骨文和文献记载,上边的叫衣,下边的叫裳。衣为高领右枉的短上衣,冬天除了外衣还有裘,即毛朝外的兽皮;缝缀成直领右枉的上衣。裳是一种短裙子,不论男女,都穿这种短裙,所以殷商时人在屈身的时候要跪行,坐的时候要跪在自己的脚后跟上,两膝并拢,才不露出下体。如果坐的时候两足向外叉开,形如簸箕,则称为“箕居”,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且是对别人极大的侮辱

二)鞋和帽

殷商时,人们既穿鞋又戴帽。

《中华文化5000年》说:“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华夏民族“戴帽”,“着翘尖鞋。”《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对殷商时的鞋和帽作了较多考证。引《礼·内则》云:“古人屐状,如今日皮鞋,于脚面用绳连接之,使固而不坠。下为薄木板两层,中空,四面有墙,故泥湿不能及足。”这大概是木屐之类。

帽。殷商时有冕、有冠,还有巾和愤。

头饰。

殷商时,不管男女,都留头发,不剃不剪。头发长得长了,挽在上面,盘住,固定。殷商时人对头发很看重,头饰也很讲究,尤其女人更是如此。《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说:《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引《曲礼》说:“敛发勿鬓。”

“益发也。”言取他人之发,即假发也。假发不庄雅,故礼以为戒。这也是关于假发的记载。《诗经·都风》又说:“玉之填之,象之缔之。”(笺曰:“缔,所以摘发也。”即今之梳也。有齿,以象牙为之,取其洁而滑。然此只贵妇人能办,若庶人则以木为梳,所谓掸栉也。)

(三)佩物

佩物就是身上、颈上、手上等佩戴的饰物。佩戴饰物,在殷商时代是很流行的。

殷商时爱玉成癖,佩玉成风。

不但王侯贵族,连平民百姓也以有一件佩玉而感到自豪或有身价。

所佩戴之饰物,以玉器为多为贵,也有贝类、蚌类、骨制品、石制品等。

安阳殷墟出土的佩饰器就很多,玉器有佩玉:玉人、玉象、玉虎、玉鸟、玉龙、玉鱼、玉蝉、玉蚕、玉珠及专用于头部的笋、替、钗、挡;用于颈部的串、项链;用于腕上的环、镯等等。

可以想象,殷人身上佩玉,特别是女人,睁琼作响,清脆悦耳,婀娜多姿。

除了玉佩之外,还有石、骨、蚌、贝等饰物。比起玉器要易得得多的这些饰物,大概是平民或奴隶为美化自己而佩戴的吧!

https://..com/question/425691110214767012.html

与商代不同高度的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皮肤风衣怎么选 浏览:679
衣直领外套怎么搭配 浏览:903
批发市场男装拿货价多少 浏览:572
大连女装拿货去哪拿 浏览:985
暴打白裤子小三视频 浏览:172
风衣腰带的优点 浏览:709
领带盒如何包装 浏览:786
怎么弄勾帽子 浏览:352
男士围巾该打多少针 浏览:607
春款女装卫衣套装 浏览:634
亚麻布适合做什么样的裤子 浏览:11
渣反冰秋女装 浏览:512
裤腿特别小的裤子是什么裤子 浏览:302
效果比情侣装还好看 浏览:525
冠军美版卫衣多少钱 浏览:16
长款呢马甲女图片 浏览:892
庄驰羽绒服女 浏览:126
一岁宝宝的棉衣怎么职做 浏览:3
黑裤子上有白色的东西 浏览:866
皮带搭配衬衣 浏览: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