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帽子前面垂下的珠子为旒,标准的科学称谓叫玉藻。
旒的作用:
1、“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
2、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珠帘的根数是有讲究的,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后各有十二旒,那就总共二十四旒)。诸侯九旒(共十八旒),上大夫七旒(共十四旒),下大夫五旒(共十旒)。
(1)古代帝王帽子上的宝石扩展阅读:
1、冕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冠式,始于周代,也称“旒冠”,俗称“平天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冕:《说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参加祭典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等级最高的礼冠。
2、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缨、纩、紞等部分组成。周朝礼仪规定,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冕冠的基本样式以及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后代所沿用。唐代进行改制,使用二十四旒。明灭以后,在满清主导的剃发易服下,冕冠也随之消失,代之以朝冠。
㈡ 古代皇帝上朝时头上戴着的那个有好多珠子的帽子叫什么啊
古代皇帝上朝时头上戴的帽子,称为冕冠。
也称“旒冠”,俗称“平天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参加祭典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等级最高的礼冠。
冕的顶部叫“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涂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旒的多少视佩戴者的身份决定,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为尊贵,是帝王的专用。
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
(2)古代帝王帽子上的宝石扩展阅读:
冕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
冕服之制,传说殷商时期已有,至周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饰政策变更冕服制度在中国亦随之终结。
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纹”清代仍饰于帝后礼服、吉服等服饰上,民国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将“章纹”施于上衣圆补,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
赤舄,古代天子、诸侯所穿的鞋。赤色,重底。
㈢ 为什么君王的帽子前面吊着12根玉石珠串
这象征着皇帝的权力,征着古代奴隶或封建君主的最高权力和政治思想。原意是提醒你不要看,不要被眼睛蒙蔽。当然这12旒玉石珠串同时也经历过朝代的变化。
12根玉石珠串是为了保持君王的威严以及提醒君王的义务。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不同的朝代在形制和场合上都发生了变化,从12旒改为5旒,通常是5旒,每根有九颗珠子,象征着“九五之尊”。同时按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因此这也是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的。
㈣ 清代官员帽子上的珠子,到底值多少钱
清代官员帽子上的珠子价值,和官员的品级有关系,品级越高,珠子的材质越珍贵(以清朝时的珍贵程度而不是现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从最低的九品芝麻官到一品大员顶珠材质的变化(下图为清朝电视剧中朝堂上的官员,大家可以看到他们帽子上的顶珠多种多样)。
比如红宝石,天然的红宝石非常珍贵,但是人工合成并不难;再比如六品官员的顶珠材质砗磲,由于现代生产水平的提高,价值也不再想清朝那样珍贵。
对此,大家怎么看?如果让你以现代价值给清朝官员重新佩戴顶珠,你会怎么排序?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有趣又有用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清史稿》,《中国通史》,《世界经济史》等。
㈤ 古代皇帝戴的帽子上垂下的小珠子到底有什么作用
其实,皇帝冠冕上的这一排排垂珠有个官方名称,叫做“旒”,置于冠冕之上,称为“冕旒”,这种帽子是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皇帝的冕顶部前圆后方的板状叫做“延”,通常是前圆后方,代表着天圆地方,一般为黑色,表示庄重和威严。延板前后垂挂旒,旒的数量也有讲究,帝王为九,加上天地人,为玉珠12串,代表帝王地位。皇帝的冕顶部前圆后方的板状叫做“延”,通常是前圆后方,代表着天圆地方,一般为黑色,表示庄重和威严。延板前后垂挂旒,旒的数量也有讲究,帝王为九,加上天地人,为玉珠12串,代表帝王地位。
天子的垂珠为12串,称十二旒,依次往下诸侯的是九串,上大夫为七串等等。地位越高头上戴的旒的珠子的排数越多,清朝诗人黄遵宪曾在《西乡星歌》里写道:“上有一人戴旒冕,是为日神之子天帝孙。”所以垂旒的玉珠对于皇帝来说非常重要。
㈥ 清朝官员的帽子上总戴着一颗珠子,这颗珠子究竟有何来头
清朝官员的帽子上总戴着一颗珠子,这颗珠子是代表了官员的品级,官职越高的官员就可以拥有更珍贵的珠子。所以说清朝官员上面的帽子并不是可以随便戴的,因为它是非常讲究的,并且有严格的官职的限制。从官员的帽子上面的珠子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官员的品级。
在清朝官员的帽子上面其实有一根翎管,它是专门用来固定这个珠子的。但是在固定珠子的时候还需要使用一种动物的羽毛,如果是品级更高的官员就有资格使用花翎,这也是一般的官员不可以使用的。毕竟在古代的时候能够佩戴花翎的官员肯定是君王赏赐的,有功勋的人才有资格佩戴。
所以说古代的时候官员帽子上面的任何装饰都是不能随便佩戴的。如果佩戴错误的话,或者自己使用其他的宝石的话,被君王发现了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很可能小命不保,因此官员们不敢随便自己更换材质。
㈦ 为什么古代皇帝戴的帽子前后都有几串珠子
古代皇帝戴的帽子叫冕,前后的珠子叫旒。
冕旒的作用是:把眼睛遮住,叫蔽明——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清楚,水至清则无鱼;而且,冕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让皇帝保持坐姿端正,一旦摇头晃脑,冕旒就会哗哗作响,有失威仪。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7)古代帝王帽子上的宝石扩展阅读:
其实皇帝头上的叫“冠”,一般冠还要配上“冕”。而最上面长方形的东西就叫做“廷”了,像门帘一样的玉珠串叫做“玉旒”。在耳朵上面还有东西,有着玉做的两块“黈纩”,但是特别小,就是一个小的圆珠子,大小刚刚够堵住耳朵。
不仅皇帝是“挂珠帘”,一些朝代的诸侯也会带着相似的装饰。然而上面的珠数不一样,帝王所带的冕旒,一般是前后各12串,每一串上有12颗玉石,周朝时诸侯王公所戴的冕旒数量次于帝王。
发展到后来,冕旒成为帝王的专属了。虽然冕旒上的冕板的大小可以不一,但有基本的形式,就是前低后高,寓意着谦恭勤勉。
㈧ 古代皇帝戴得帽子上的珠子叫什么名字
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你那个估计是四品的青金石
㈨ 清代一到七品官,帽子上的那颗珠宝值多少钱
清朝官员的顶戴花翎可是关系到官职和品阶的,所以顶珠的价值自然不能单纯的从珠子的价值来衡量。
清朝五品官员帽子上的顶珠是水晶,六品官员帽子上的顶珠是砗磲,这两个品阶顶珠下面的底座均是黄铜制作的。价值也是可以估量的,而且清末时期这个品阶的官员已经有人开始直接开价售卖。
清朝七品以下的官员帽子上是没有宝石顶珠的,是以素金代替稀有的珠子,只不过是个模样而已。
㈩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么作用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叫做旒,也叫作玉藻,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份象征;二是“蔽明”(屏蔽眼睛)。
一、身份象征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二、“蔽明”(屏蔽眼睛)
对于旒蔽明的作用,东方朔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他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了,一个人过于苛求明白就会曲高和寡少了信徒和朋友。——这是理论思想基础。所以,作为统治万民的帝王,头上戴个特制的帽子,帽子前面坠上珠帘,正是用来适当遮挡视线的,两耳旁边堵上玉块,正是为了适当降低听觉的。)
(10)古代帝王帽子上的宝石扩展阅读
明代鲁王朱檀九旒冕出土
1971年,明代鲁王朱檀墓出土的九旒冕,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冕冠通高18厘米、 板长49.4厘米、宽23.5厘米、筒径18.5厘米。为藤蔑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
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鲁荒王这个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垂悬九旒正是明代亲王冠冕的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