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动物园头盔帽子好看吗。在疯狂动物园中,我们是可以佩戴许多的帽子的,这些帽子的等级不同,样式也是不同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头盔的形象展示吧,戴上头盔之后,就有了盔甲,不知道这个盔甲是不是很强大的呢。
这个头盔是2级的帽子,戴上之后,是不是很有一种安全的感觉,其实小编也不是很懂,这个安全帽为什么是这个颜色的呢。
『贰』 中国古代头盔样式那么多,为何影视剧里却尽是“飞碟帽
如果让人们想象出一个标准的中国盔甲武士的形象,可能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老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一个个顶盔掼甲、威风凛凛的武将们,同时想当然的认为这些武将门所穿戴的盔甲的样式就是三国时期的盔甲样式。但是,虽然这部电视剧虽然在很多细节上都进行了仔细的考证,却唯独在武将门的盔甲上大玩了一把“穿越”,出现了不少根本不属于东汉时期的盔甲式样,甚至出现了日式铠甲部件,比如那个广为诟病的浓浓日式感觉的头盔前立。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头盔上的前立
当然,《三国演义》尚且算是略有“穿越”,某香港导演的一系列电影中,则干脆就是堪称魔幻了。这部导演非常著名的三部电影《见龙卸甲》、《锦衣卫》、《鸿门宴》,局中角色都戴上了外形酷似英国MK-2钢盔的头盔,而被网友们戏称为“飞碟帽三部曲”(现在还要再加上一部《天降雄师》)。其中特别《见龙卸甲》中,蜀汉方头戴英式钢盔,曹魏方头戴德式钢盔,引得很多军迷高呼:“这不是三国!这是阿拉曼!”
▲电影《天降雄师》中的“飞碟帽”
从冷兵器历史研究角度,这类影片可能会让有些人误会,仿佛不论是秦末、三国还是明代,中国头盔都是飞碟帽形的。那么,为了整本溯源,本文将主要讲讲真实历史上的中国头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飞碟帽三部曲”之《见龙卸甲》
随着战争的扩大和生产力的发展,加强战士头部这一重要部位的防护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为了防护头部,各种各样的“头盔”出现了。华夏先民早在商代就已经开始用青铜头盔来武装战士了,这种头盔在安阳殷墟大量出土,因其与汉字中“胄”字十分相似的外形,甚至可以推测汉字中的“胄”字可能就是为了描述这种青铜头盔而出现的。
▲商代青铜胄
商代时的青铜胄由整体铸造形成,可能是因为其佩戴者的身份不一般的关系,这些商代的青铜胄上往往都有精致的饕餮纹。进入西周时期后,青铜胄开始出现为了追求大量生产而尽量简便的倾向,复杂的纹饰逐渐减少,其形制也越发朝着贴合头形的实用化方向发展,仿佛一个“适合扣在人脑袋上的大碗”一般。
▲青铜胄
战国时期,随着炼铁技术的发展,以钢铁作为制造头盔的材料成了新的发展方向。钢铁因为与青铜大不相同的金属性能,所以战国时期的工匠们没有选择铸造铁盔,而是使用了打造钢铁甲片,然后用甲片拼成头盔的办法。于1965年在燕下都出土的燕铁兜鳌就是以这种工艺制成的头盔,整盔由八十九片甲片编缀而成。至此,中国的头盔走入了“黑铁时代”,而这种“甲片编缀成盔”的头盔形制,也长期为后人所使用。
▲燕下都铁胄
进入东汉时期,随着技术的发展,用甲片编缀的扎甲盔越来越符合人体工程学、贴合人的头型,也开始出现了使用不同规格的甲片编缀一顶头盔的情况。于1980年在吉林省榆树县的东汉墓葬中出土的一顶铁胄,便是由三种甲片编缀制成的。如果说在反映这一时期的战争题材电影中,《赤壁》还算有点影子的话,那么某位港导的“飞碟帽”,则实在是谬之千里了。
▲东汉铁胄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后,随着工艺的越发成熟,甲片越发可以做到在增大尺寸的同时,而不降低强度,于是便出现了由几块甲片拼贴为成主体的整体式头盔。这类头盔一般为成一个半圆形的盔顶,随后在盔顶边沿编缀以小型甲片为护颈以保护后脑。在邺南城古城址出土的北朝时期的头盔便属于这种类型,这种形制已经和出现在不少古装影视作品中的头盔有不少相似之处了。
▲邺南城出土的北朝头盔
在南北朝时期大量流行的头盔形制则是被称为“冲角盔”的一种盔型。这种头盔以前端的尖角而得名,相传自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大量普及。大量的南北朝时期的披甲武士佣都戴着这样的一顶头盔。这种头盔形制还极大的影响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在日本形成了“冲角付胄”的头盔形制。
▲南北朝武士佣,头盔十分特别
进入隋唐时期,头盔的形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受到来自北方突厥的影响,开始出现模仿野兽头部的兽首状头盔。另外,受到佛教的影响,开始出现模仿佛教菩萨的发髻形状凸起的头盔。进入盛唐以后,随着社会的越发繁荣和战争的减少,头盔上的装饰越发丰富起来。逐渐的在头盔两侧耳部增加“折耳”等装饰,唐代的天王像就反映了这种武备的发展和变化。此外,朱雀等瑞兽也经常被装点在头盔上,成为精致的装饰品。一些头盔上的“折耳”干脆就制成了风翅的样式。
▲唐天王像
▲五代时期的武士雕像
“安史之乱”后,盛唐时代结束,被后世称为“残唐五代”的时期来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战争愈发频繁,其一个结果是武备上的装饰性色彩渐淡,实用性逐渐增强,头盔上的装饰减少,朝实用方向发展。这种发展的结果就是被现代人所熟知的凤翅盔出现了,并在进入宋代后成为了宋代军队普遍装备的头盔。
▲宋代绘制的《免胄图》
▲《武经总要》中记录的凤翅盔
除了凤翅盔外,在南宋时期开始流行起一种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在后来的元代也相当流行。这种盔型的实物曾在山东省郯城出土,整体由青铜铸造而成。
蒙元的入主中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头盔的发展史,随着元朝的建立,“蒙古钵胄”也进入了中国。“钵胄”的盔体以四到五片盔片连接成尖顶深钵状,其材质有皮有铁,前额带眉庇,其顶饰有被后世戏称为“避雷针”的樱枪。
▲西藏蒙古式钵胄
虽然蒙元王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下被赶回了草原,但是蒙元对中国武备的影响却难以磨灭。虽然明朝也曾试图恢复以凤翅盔为代表的宋朝武备形制,但是在实战层面,依旧大量使用了蒙元风格的武备。反映在头盔上,就是蒙古风格的头盔依旧广泛装备于军队。
▲受到蒙元强烈影响的明代武备
进入清代以后,头盔的样式被完全统一。蒙式钵胄成为了清代军队的唯一正式装备的头盔。其结构分为缨枪、盔顶、盔体、眉庇、顿项五大部分,相比明代的明显特点是是其缨枪加高,顿项为带护喉的蒙古式样。满清入关后,钵胄缨枪越来越高,装饰越发华丽。清军高级军官头盔大量使用镂空掐丝装饰还饰以珍珠、珊瑚珠、红蓝宝石,盔缨缀貂尾,精致程度更是令人咋舌。可能是因为满清贵族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关系,不少清代钵胄尤其是官员使用的钵胄的形象与藏传佛教的喇嘛塔颇为相似。但是因为其过高的樱枪,现代人更多的还是想到了“避雷针”。
▲乾隆的钵胄
说到最后,要特意提一下,这位香港导演其实也不是不知道大家对他的吐槽。他甚至还面对采访时表示:“这不是我的喜好,是历史中本身就有这种头盔。别看博物馆里展览过一两个头盔,就觉得头盔只有这几种。中国人有一个方面没有做好,就是保护我们的历代文物。”
▲电影《锦衣卫》中的主角造型
其实他这么说也不算完全捕风捉影,因为类似形制的头盔中国古代是有过的。那就是前面提及的南宋时期那种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这种盔形在元代和明代都得到了大发展。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头盔一般是尖顶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古代中国人,特别是明代人是有发髻的,因此笠形必然很高耸,为发髻留出足够空间。所以,这位导演要么是把古代中国人都当成了光头或秃子,要么只是在博物馆里看了一眼展出的个别头盔,不求甚解,就以英式头盔为模版当道具了。然后再责怪中国人没保护好文物。拜托!是您没有好好研究好嘛。
▲元代笠形盔
▲明代笠形盔
而最为可怕的是这位导演对于历史影片里道具的态度。面对“从《锦衣卫》到《天将雄师》,不同朝代不同的角色,都戴这样的头盔,会不会也有些奇怪?”的提问,这位导演的回答竟是:“头盔是用来做保护用的,它的功能和逻辑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它不会变成一个特别反常的东西。”
▲飞碟帽宇宙四部曲
总之,不论是商代的“饕餮纹铜胄”,还是清代的“避雷针”,中国的头盔发展历经了从青铜到钢铁、从甲片编缀到一体式钵胄的发展。但是这样的纷繁变化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并没能很好的体现,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导演对于历史道具考据程度的漠视态度。而这可能才是中国影视的最大悲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正义必胜,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叁』 安全帽和头盔的区别
安全帽和安全头盔同为头部防护用品,有着相同的基本功能,但是安全帽和安全头盔缺不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它们之间有着四个巨大的区别。
一、结构组成区别:
直观地从外貌来看:安全帽由帽壳、帽衬、下颌带、后箍等组成,安全头盔由壳体、缓冲层、舒适衬垫、佩戴装置、护目镜等组成。显而易见,安全帽基本上就只有一顶帽子,而安全头盔则是全方位的将头部“包裹”的严严实实。
二、用途区别:
安全帽主要是针对工业生产中的工人,防护工人头部受外力伤害。
而安全头盔则是针对摩托车、轻骑、电瓶车等车辆驾驶员和乘坐人员,让他们在享受着速度与激情的同时多一份安全的保障。
三、性能区别:
正常情况下,一顶安全帽的重量在400克左右,而一顶安全头盔的重量要达到一公斤以上,也就是说一顶安全头盔的重量接近三顶安全帽。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安全头盔有增加了头部保护区、护目镜等额外配件,而安全帽则没有。
四、保护范围区别:
安全帽主要保护的是头的顶部,一般针对高空坠落物导致的伤害。而安全头盔则是360度无死角的对头部的上面、正面、侧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
另外,相比之下,安全帽所能承受的冲击力也比安全头盔要小得多。
由上可见,安全头盔的防护性能是全方位碾压安全帽的,但是安全头盔更重、视野更狭窄,并不适合作业使用。
『肆』 头盔可以代替安全帽吗
安全帽不能代替头盔。安全帽和头盔的形状不同,防护作用也不相同。如果在驾驶时佩戴安全帽,只能对驾驶者的头顶起到一定防护作用,而不能对后脑勺部分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另外,骑电动车时,可能会遇到风沙、飞絮等漂浮物,需要挡风面罩保护眼睛。
安全帽是指对人头部受坠落物及其他特定因素引起的伤害起防护作用的帽子。安全帽由帽壳、帽衬、下颏带及附件等组成。应用场景限工业生产,除了防冲击外,还要求耐穿刺。
电动车头盔是对电动车骑乘人员头部受外力冲击及其他因素引起的伤害起防护作用的帽子。电动车头盔由帽壳、帽衬、下颏带、挡风镜片及附件等组成。应用场景限自行车或电动车骑行(摩托车应佩戴全覆式头盔)。从外形上看,帽壳部分可以保护整个头部,挡风镜片还可防刺眼阳光(限非透明镜片)和阻挡骑行中遇到的灰尘和飞虫。不适合作业使用。
『伍』 越南头盔帽有个寓意啊
在越南有一大奇观,那就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男子汉都喜欢戴绿色的硬壳帽,货摊上也堆满了这种绿帽子。在越南,不论是城市还是乡下,只要是男人,十有八九都戴着顶绿帽子。
这要是在中国啊,回头率肯定是百分之两百啊。不过在越南,这种像头盔的绿色帽子是越南男士的爱物。他象征着帽子的主人是爱党爱国的英雄,而且据说帽子颜色越深,说明帽子的主人地位越高或财富更多。
当年胡志明主席南征北战闹革命,戴的就是这种硬壳帽。因此越南人喜欢戴绿帽子也是为了纪念。
经历过不少战争的越南,以前当兵的男子戴上绿色帽子可以很好地隐蔽自己。虽然战争远去,但帽子仍然沿袭了“战时的颜色”。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有两个性别不同的越南人,其外表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征,那么你只要看他们头上的帽子就行了———戴绿帽子的是男人,戴白帽子的是女人。
在越南女人的心目中,戴绿帽子的男人就算不是保家卫国的功臣,也该是功臣的崇拜者。所以越南男人有理由在和平年代仍然受到女人的爱戴,不下地干活,不从事体力劳动。
『陆』 安全帽与头盔的区别在那
一、概念不同
1、安全帽是指对人头部受坠落物及其他特定因素引起的伤害起防护作用的帽子。安全帽由帽壳、帽衬、下颏带及附件等组成。
2、头盔是保护头部的装具,是军人训练、作战时戴的帽子,是人们交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多呈半圆形,主要由外壳、衬里和悬挂装置三部分组成。
二、作用不同
1、安全帽
(1)缓冲减震作用:帽壳与帽衬之间有25~50mm的间隙,当物体击安全帽时,帽壳不因受力变形而直接影响到头顶部。
(2)分散应力作用:帽壳为椭圆形或半球形,表面光滑,当物体坠落在帽壳上时,物体不能停留立即滑落;而且帽壳受打击点的承受的力向周围传递。
通过帽衬缓冲减少的力可达2/3以上,其余的力经帽衬的移个面积传递给人的头盖骨,这样就把着力点变成了着力面,从而避免了冲击力在帽壳上某点应力集中,减少了单位面积受力。
2、头盔作用于军事、建筑、采矿和一些运动,如美式足球、脚踏车、棒球、滑雪、冰上曲棍球、赛马、马术、运动、赛车、机车等。
三、构成不同
1、安全帽是由帽壳、帽衬和下颏带等三部分组成。
(1)帽壳:这是安全帽的主要部件,一般采用椭圆形或半球形薄壳结构。这种结构,在冲击压力下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变形,由于材料的刚性性能吸收和分散受力。
加上表面光滑与圆形曲线易使冲击物滑走,而减少冲击的时间。根据需要和加强安全帽外壳的强度,外壳可制成光顶、顶筋、有沿和无沿等多种型式。
(2)帽衬:帽衬是帽壳内直接与佩戴者头顶部接触部件的总称,其由帽箍环带、顶带、护带、托带、吸汗带、衬垫技拴绳等组成。帽衬的材料可用棉织带、合成纤维带和塑料衬带制成,帽箍为环状带,在佩戴时紧紧围绕人的头部,带的前额部分衬有吸汗材料,具有一定的吸汗作用。
帽箍环形带可分成固定带和可调节带两种,帽箍有加后颈箍和无后郐i箍两种。顶带是与人头顶部相接触的衬带,顶带与帽壳可用铆钉连接,或用带的插口与帽壳的插座连接,顶带有十字形、六条形。相应设插口4~6个。
(3)下颏带:足系在下颏上的带子,起固定安全帽的作用,下颏带由带和锁紧卡组成。没有后颈箍的帽衬,采用“y”字形下颏带。
2、通常,头盔的壳体都由强度较高的材料制成,如金属、工程塑料、凯芙拉纤维等等,通过它的变形来吸收大部分冲击力。
衬里材料具有吸汗、保暖、减震的功能,军用头盔则往往还具有进一步减缓冲击力、防止壳体碎片伤及头部的功能;悬挂系统则是介于壳体与内衬之间的部分,通常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的佩戴者头型的差别。
一些特殊用途的头盔,还安装有耳机、话筒,留有安装摄像头、照明电筒等附加设备的插口。
『柒』 头盔是由什么构成的
头盔是保护头部的装具,是军人训练、作战时戴的帽子,是人们交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多呈半圆形,主要由外壳、衬里和悬挂装置三部分组成。外壳分别用特种钢、玻璃钢、增强塑料、皮革、尼龙等材料制作,以抵御弹头、弹片和其他打击物对头部的伤害。中国古代称为胄、首铠、兜鍪或头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