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款:男生头巾嘻哈头套
嘻哈头套是方脸男生跳舞的最爱,它非常适合这种嘻哈风格,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全棉的柔软舒适,让人不禁一眼就爱上了它,那可调节帽顶更好的呈现了整个帽子的空顶帽檐,是运动时尚的最爱。
第二款:头巾帽针织帽
这一款头巾帽针织帽非常适合方脸的,它那采用纯棉涤混纺材质,带弹力,带弹力,款式简洁大方、颇具休闲风格的套头帽,佩戴起来不仅舒适还很轻更有经典的四种颜色选择,都很适合秋季气息。
第三款:英伦爵士帽
英伦爵士帽采用的是平檐草帽帽围、锥形帽檐和短檐檐形制作而成的一款平檐材质的帽子,凸显了人们自然休闲的风格,拥有者黄色黑边、橘色黑边、卡其色蓝边等多种颜色选择,是方脸型朋友逛街出外的不错选择,而且它的材料是细草材质,不仅容易定型还不容易变形。
第四款:亚麻鸭舌帽
亚麻鸭舌帽款式大气时尚,做工考究,它是采用了先进的三层防晒工艺与弹性舒适定型好用外层作为清新舒适的棉麻绲纺面料,清凉舒适,不仅同时兼具定型和防汗的功能,还具有单层帽子不具备的保护头发的功能,清凉不过分,透气不出汗,更加适合中老年方脸型的人。
2. 中国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地方
看看建国60多年,想想华夏5000年。翻开历史,上下五千年,悠悠岁月长,顿生出几分悲哀来。中华民族尤其是大汉民族虽然以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称大,但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纵横向比较起,,其实只能算是个平庸之辈。何谓平庸无能?首先从国人经常引以骄傲自豪的老本进行概述,——其实我们是被一些“善意的谎言” 欺骗了,事实的真相可能并非如此。提起国人骄傲的资本,首先必提“四大发明”了。有人说,中国人在古代就有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怎么能说我们平庸无能没有智慧结晶呢?对于老喊这四大发明以示本民族之聪慧者,其实是很让人脸红的。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这些东西,又拿它们来干什么了?火药用于放烟花爆竹,司南用来测风水算人命,观了数千年的天相,也不知道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火箭推进器、卫星定位导航仪、彩色印刷技术、大型自动化控制造纸设备又有哪一项是我们中国人领先创造出来的呢?而且所谓的四大发明,只不过是李约瑟这个外国人挖中国故字堆发现的,这四大发明中只有造纸是对于中国自身利益有过重大历史作用的,其它印刷术欧洲是独立发明的,火药和指南针对于中国历史基本上没有什么刺激作用。(实质上我们发明的黑火药严格说只是一种物理合成物,真正意义上的化学合成黄火药是洋人研究出来的)。而欧洲国家民族却把我们的发明用于制造枪炮征服他人,用指南针来进行远洋航海。从科技文化动力上说我们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影响到人类历史的发展,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对于中国所谓的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高论,有学者研究指出也是无稽之谈。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是中国只有3500年的历史。国际学术界的世界史著作或者教科书,中国最早的文明──商文明,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年,地点在今河南安阳一带.(考古依据:中国地区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成熟的青铜冶炼术,及出土的冶炼的青铜器;国家形态已出现。)而我们自己的历史教科书从所谓的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开始算起是没有任何考古依据的。这也不无道理。对于另一个让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的“四大文明古国”的高帽子,国际上和学术界也是不会有这种幼稚式的提法的.如果是按照“四个最古老的文明国家”的定义的话,那么,我们中国,不要说四大,连前十大恐怕都排不上。我们的文明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王朝,不过三千多年的时间,而中东两河流域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也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希口爱琴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只是就大的区域来说,在各大文明区域周边,还有更多次要文明如赫梯文明、亚述文明、腓尼基文明、波斯文明、犹太文明等。要按照前面“四大古国”的定义的话,也只能是在这些文明和国家里去排,那里轮得到中国呢。”我们中国人辉煌灿烂的时候,你们(西方人)还在树上呢“,如今国人再说这话就有些不对了。从朝代更替上来看,从商、周到隋、唐、宋,中国人基本上是自己斗自己,斗来斗去,无非是在长城围墙里,你唱罢来我登场,老店铺挂换新招牌,整个社会并没什么本质的飞跃。 中国历代皇帝除了把自己圈在城墙里,争权夺势、纳粮收税、建宫修陵、游山玩水、醉生梦死、满足于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之外,他们的脑袋瓜子里哪曾有过一点像样的国家意识?明朝万历皇帝居然二十年不理朝政,干脆弃国家民族于不顾。中华民族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完全觉醒的民族, 跟邻近的日本大和民族和韩国的大韩民族比起来,中国人只会“窝里斗”,做法实在不高明。“跟天斗、地斗、人斗,其乐无穷”,其实很悲哀,最后都得自己吃苦头。从经济上讲,直到现在不少人还习惯于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而古时人除了占卜算卦、男耕女织、婚丧嫁娶、生儿育女之外,顶多就是个吟诗作画,对酒当歌,根本就找不到什么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中国老百姓在封建帝王、贪官污吏、地主豪强等多重压迫下一直都是最穷困的,所谓“唐朝时一个马车夫都比欧洲贵族富有”之类的蠢话恐怕也只有白痴才说得出来。有很多国人喜欢夸夸其谈说“唐朝时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事实上,中国从来就不是什么“世界的中心”,唐朝时世界上有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查理曼帝国。那时候世界的中心在君士坦丁堡,在巴格达;汉朝时有罗马帝国、安息帝国(波斯的继承者)。那时候世界的中心在罗马、在亚历山大里亚、在巴比伦尼亚。中国地区一直都是远离文明的中心,在欧亚大陆最偏僻的角落里。再说中国现在是经济大国,GDP如何牛,但一平均起来,算到每个人头上就成了半截牛毛了。从政治上讲,中国三千多年来一直都是专制、腐败、黑暗的政治,一直都还是类似于中世纪般的半封建专制体制;几乎停滞不前的农耕经济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昏昏欲睡,这种昏庸无为再加上腐败的上层建筑反过来又压制了科技文化和生产力的进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从文化上讲,中国文化其实质根本就是腐朽堕落的奴才文化、太监文化、官场文化、伪君子文化、慵懒文化,、鼠目寸光、不求进取、贪图安逸又固步自封。可取之处甚少,这个问题也是自五四以来鲁迅等仁人志士早就已经多次阐明了的。“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龙应台)要是没有外来势力的震撼,恐怕国人现在还认为中国居天下之中,四海之内皆皇土。从战争史与民族关系上讲,在古代历史战争中和族群关系上,中华民族的大族群汉族常常处于劣势地位。匈奴人、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满人等少数民族经常欺侮大汉,有时公然骑在汉民族头上作威作福。也许有人喜欢吹嘘什么秦汉武威、隋唐盛世。要真是那么强盛,怎么最终竟会沦落成少数民族的奴隶?后人传颂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说是和亲外交,其实是把我们女儿姊妹送去给人家作“慰安妇”——大漠、长河、落日,珠泪洗粉,告别祖国家庭父母,赤裸裸的去给蛮汉提供性服务,我们的姊妹们是多么的悲痛无奈?世界历史上还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皇父皇母这么无耻无能?这有什么光荣的?有什么值得昌赞的?到了近现代史,中华民族各族群间关系算是缓和了。
3. 古代女子头发怎么梳
中国古代头饰,发型,服饰。
先 秦
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春秋战国时期所流传至今的有玉雕人形所展示的垂髻。湖南长沙陈山大队楚墓中出土的帛画中描绘了梳椎髻的楚国妇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人,塑造了结发至顶、脑后垂辫的商代人物。洛阳金村出土的弄雀青铜女孩则梳理着分垂两边的双辫。还有安阳殷墟出土的石人,蓄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后而盘至头顶,再戴上帽箍。这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较为流行的一种发石妆饰,且商代以后的部分史料亦反映出当时所流行的帽箍已经出现了装饰品和装饰纹样。这就足以说明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并进一步侧重于装饰性,成为一种发式妆饰品。
据考远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 发器”来梳理头发,其功能与当今所用的木梳相等同。
1.商代的发式辫发局部(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本图为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
商代的发式之二
商代的发式 辫发盘顶的商代男子,此图为商代陶俑。(河南安阳股墟小屯出土,原件现在台湾)。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
商代的发式之三
商代的发式 左图为梳辫发、穿华丽服装的商代贵族,身上有明显的图案花纹,前胸饰有龙纹,两臂饰有降龙纹(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右图为梳辫发的商代奴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在殷墟遗址里,曾发现出大批玉器,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风尚的珍贵资料。其造型优美、题材广泛、姿态生动,足以说明这时期的玉器工艺水平。更难得的是在这一些玉器玉佩上还雕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发式衣着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衣冠服饰的典型特点。
商代发式骨笄之一
商代发式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 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商代发式骨笄之二
商代发式 商代笄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图中人物似孩童形象,身上刻有清晰的纹样,可能是早期的文身,头上插的饰物,可能是一对发笄 ,由此可见商代发笄的安插方法。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商代的冠饰之一
商代的冠饰 戴帽箍的商代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石人双手抚膝、跪坐。头饰较有特点: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箍形冠。这种头饰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式样。
商代的冠饰之二
商代的冠饰 戴高冠的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佩璜)。佩璜是一种玩赏性的佩玉,与礼器上的璜无关。商代的佩璜已由素面无纹演变为人纹璜、鸟纹璜、鱼纹璜、兽纹璜等等。一直流传到西周后期。
商代的冠饰之三
商代的冠饰 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身穿交领窄袖衣,衣着华丽,衣上布满云形花纹。腰束宽带,腰带压着衣领下部,衣长过膝。腹部悬有一块长方形“蔽膝”。下穿鞋。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饰物,似乎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
商代的冠饰之四
商代的冠饰 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窄袖衣、腰束绅带、佩带蔽膝(前身腰间系有一条象征权利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断割之意,后世将其加阔变为蔽膝)的贵族男子。(西周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弗格美术馆)
秦、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历经战乱,终于达到了“六王毕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综合各国文化,化异为同,为今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汉承秦后,基本沿袭了秦代的体制,废除了秦末的苛政,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昌盛得景象,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和提高。
汉王朝的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又促进了与外国和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社会风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也日趋提高,发式妆饰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宫廷贵族的发式妆饰则更是奢侈,华丽。
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开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故这种美与仙所结合的产物,自然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
坠马髻:“坠马髻者,侧在一边”。“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们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上就能见到汉坠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种发式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梳分髾髻行走时,左右晃动,上下跳跃加之于装饰带似锦上添花,确实活泼可爱。现时一般认为此发式可能是受少数民族辫发的影响,并佩上装饰带来进一步强调该发式的个性美。
在同一时期,与发式相配套的各种妆饰也开始流行开来。“步摇”乃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装饰物。《拜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些汉代石刻及帛画中一睹其风采。“步摇”一经出现就风行开来,直至唐代贵妇仍偏爱将步摇作美发的装饰物,而且其华丽程度大有发展。
“巾帼”是当时的另一类型装饰物,是用假发编制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现今从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见到“巾帼”。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本图为穿三重深衣的妇女(陕西西安红庆村出土加彩陶俑)。
魏晋、南北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前后达369年之久的动荡时期,连年战乱,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坏。自东汉末年起,各路豪强频繁征战,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进而由司马氏建立了统一的晋朝。然而,只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太康之治”又陷入了诸王混战及北方少数民族割据的局势。晋灭之后,就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形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南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时期。
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贫病交加。大批的北方人背井离乡向南方迁徙。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当地广大的汉族相互杂居,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机会。北南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风俗的融合,促使这一时期的民风与民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发式妆饰,自然也较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发展。
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发式造型崇尚高与大,“太之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晋书·五行志》详细记载了为达到发式造型高与大的目的,而不惜借用假髻,假头,甚至于借头,其形式同我们今天在戏剧化妆中使用的假头套相类似,只是外观上要求假头套高大得多。其中的“蔽髻”是最富于代表性的一种假髻,髻上镶有诸多饰件,在宫中还以饰件的数目多寡,来区分宫女的尊卑,且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佩饰。与此同时,受各种不同文化及习俗相互交融的影响,发式及妆饰多种多样,无奇不有。杂记中曾记录: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晋有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蛾眉惊鹄髻、芙蓉髻;宋有飞天髻;梁有回心髻、归真髻;陈有凌云髻、随云髻;北族室韦有叉手髻;北齐有偏 髻等。
灵蛇髻:《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因蛇的形与神给创作者以启迪和遐想,将其仿之为给。且不论传说十否臆造,然而此髻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或头前则始终生动优美,变化无穷,决不雷同,故谓之“十不得一二也。”侧也许就是不仅为当时的妇女所偏爱,而且为后世所流传的主要原因吧。
反绾髻:属高髻中的一种发式,《国宪家猷》载:“魏武帝令宫人梳反绾髻。”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发式是当时宫中贵妇的主要髻发,其梳理法是将头发向后聚拢,并用丝带结扎,再分成若干股不等份,然后再翻绾成各种式样不同的反绾髻。如编梳成惊鸟展翅欲飞的“警鹄髻”,编梳成单刀式及双刀式的“翻刀及”,将多股头发翻绾而成的“百花及”等,其样式之多,全凭各种编梳,反绾的手法不同则样式各异,手法百变则样式万千。另在反绾的及下留一条发尾,使其垂于背后,一称“燕尾”亦称“分髾髻”,与汉代所流行的相似。
十字髻:因其发型呈“十”字型而得名。其梳理顺序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型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成环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此发式独特而庄重,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之中。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中,就有极为形象生动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此图为戴假髻的妇女(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魏晋妇女发式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此图为梳双环髻的妇女(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本图为在发髻上插步摇的妇女(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北魏漆绘屏风局部)。
魏晋妇女发式之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本图为梳环髻或丫髻的妇女(河南邓县出土南北朝彩色画像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顾恺之《女史箴图》,彩色绢本,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女史箴》一文而绘。全卷共九个部分,这是其中一个部分,画面为一贵妇席地而坐,一侍女为其理发梳妆。侍女(站立者)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有一髾。这种发式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魏晋以后,再度流行,成为广大妇女的主要发型。在顾恺之的另一幅图卷《列女图》里也有描绘。(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隋唐帏帽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帏帽是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此图为戴帏帽、穿襦裙的妇女(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彩绘陶俑)。
隋唐妇女的面部妆饰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古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黛眉”。唐代妇女黛眉名目甚多,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二阔的“广眉”,应有尽有。《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的眉饰,就是一种广眉。所谓“花钿”是两眉之间的装饰。据说在南北朝时,一日,寿阳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额上,染成颜色,拂之不去。宫女见之奇异,乃争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钿除了用颜色染绘之外,还有用金属制造者。至于面靥,是因为有个贵妇,面颊上有块斑痕,特点此作为掩饰,众人觉其妍丽,便竞而效之,遂成一时风气。
唐代妇女发髻演变
妇女发髻的演变 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大体看来,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左1图为隋代妇女的发髻;左2、3图为初躺妇女的发髻。左4、5图为盛唐妇女的发髻;左6图为中唐妇女的发髻。左7图为中晚唐妇女的发髻;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宋
唐灭后,经历了五代十国,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建立宋朝,史称北宋,恢复了中国的统一。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封建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纺织、造纸、印刷都是当时十分兴盛的产业。此后由于国内矛盾的激化,相继爆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北方女真族乘机征服北宋,自此中国又分裂成宋、金二个对立的政权,历经320年,至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时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可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
此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朝天髻: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见到此种发髻的典型式样。其做法: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另还须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包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彩塑中,我们还能见到一种别具时代特色的发式——包髻。《东京梦华录》载,中等说媒人者戴冠子,黄包髻。它的制法是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再将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
双蟠髻丫:又名“龙蕊髻”。髻心特大,有双根扎以彩色之缯。宋代得此髻名,苏轼词有“绀绾双蟠髻”句。我们在宋人所绘《半闲秋兴图》中可以见到双蟠髻。
三髻丫:将髻发分成三髻至头顶,或梳理三鬟亦可。范石湖歌:“白头老媪0.篸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宋李嵩《听阮图》中有所髻式。
面饰:宋承前代遗风,好在额头和脸颊粘贴花钿。这是一种用极薄的金属片和彩色纸做成的小花、小鸟、小鸭等花样。用通常粘合羽箭的胶水粘贴。因用此胶来粘贴花钿,只须用口呵嘘就能溶解贴用,故得名为“呵胶”。以后又有用黑光纸作团靥妆饰面部。还有一种“鱼媚子”是用鱼腮中的小骨来做妆饰物的。《宋徽宗宫词》所述“寿阳落梅妆”则更为传奇,引以为时髦,以至相互仿效。
明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假髻: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
头箍:又名“额帕”。明代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说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头: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
明代妇女发簪
明代妇女首饰 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如宋代丰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变化不大,基本为宋元时的样式。嘉靖以后,变化较多。有“挑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髻”、 “堕马髻”、“金玉梅花”、“金绞丝灯笼簪”等等。另还有假髻(又称鬏髻)。在这些发髻上还根据不同喜好插有各种挂佩及发簪等。本图为明代妇女所戴的嵌宝珠翠发簪。
明代妇女首饰 簪珠翠发饰的贵妇及挂玉佩的侍女(陈洪绶《夔龙补衮图》)。陈洪绶是明朝末年的重要画家,尤其擅画仕女。他的创作态度认真,随时吸收唐宋绘画的优良传统,而又不断创新,所绘作品勾勒精细,设色清雅,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夔龙补衮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共三个仕女,前面一个年事稍大,穿着比较华丽,可能是一个贵妇,另外两个年龄幼小,似宫女身份。其中一人手中托着一件衮服。三个妇女的服装,样式基本一致,都是宋代时期的典型装束,有的肩上还搭有云肩。明代妇女在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在本图中反映得比较明确,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另外,贵妇的发髻之上还插有簪钗头面,这些都是明代妇女常用的饰物,其质料随人的身份而定。
清
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此后又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风俗。头发装饰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妇女多好之。还有“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因此类髻发梳理繁杂,故待到清末剪发风盛行时,就逐渐趋于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的著名发式。其梳理方式特别繁复,是受汉族妇女“如意头”影响而演变而成的,为清宫廷贵妇所钟爱。
冠子、纂:清代老年妇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纸和黑色绸缎制成的饰物,绣以吉祥纹样、寿字等,用簪扦于髻上。中年妇女则多戴用鬃麻编成、再裱以绸缎的“纂”,然后饰以鲜花等,更显其秀美与华丽之色。纂的形状象一只鞋帮,仅有二壁,以后又演变为不直接用纂,谓之“真纂”,实际就是在头上盘一元髻而已。
4. "中国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地方
看看建国50多年,想想华夏5000年。翻开历史,上下五千年,悠悠岁月长,顿生出几分悲哀来了,中华民族尤其是大汉民族虽然以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称大,但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纵横向比较起来,其实只能算是个平庸之辈。
何谓平庸无能?首先从国人经常引以骄傲自豪的老本进行概述,——其实我们是被一些“善意的谎言” 欺骗了,事实的真相可能并非如此。
提起国人骄傲的资本,首先必提“四大发明”了。有人说,中国人在古代就有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了,怎么能说我们平庸无能没有智慧结晶呢?对于老喊这四大发明以示本民族之聪慧者,其实是很让人脸红的。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这些东西,又拿它们来干什么了?火药用于放烟花爆竹,司南用来测风水算人命,观了数千年的天相,也不知道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火箭推进器、卫星定位导航仪、彩色印刷技术、大型自动化控制造纸设备又有哪一项是我们中国人领先创造出来的呢?
而且所谓的四大发明,只不过是李约瑟这个外国人挖中国故字堆发现的,这四大发明中只有造纸是对于中国自身利益有过重大历史作用的,其它印刷术欧洲是独立发明的,火药和指南针对于中国历史基本上没有什么刺激作用,(实质上我们发明的黑火药严格说只是一种物理合成物,真正意义上的化学合成黄火药是洋人研究出来的)。而欧洲国家民族却把我们的发明用于制造枪炮征服他人,用指南针来进行远洋航海。从科技文化动力上说我们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影响到人类历史的发展,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
对于中国所谓的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高论,有学者研究指出也是无稽之谈。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是中国只有3500年的历史。国际学术界的世界史著作或者教科书,中国最早的文明──商文明,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年,地点在今河南安阳一带。(考古依据:中国地区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成熟的青铜冶炼术,及出土的冶炼的青铜器;国家形态已出现。)而我们自己的历史教科书从所谓的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开始算起是没有任何考古依据的。这也不无道理。
对于另一个让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的“四大文明古国”的高帽子,国际上和学术界也是不会有这种幼稚式的提法的。如果是按照“四个最古老的文明国家”的定义的话,那么,我们中国,不要说四大,连前十大恐怕都排不上,我们的文明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王朝,不过三千多年的时间,而中东两河流域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也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希口爱琴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只是就大的区域来说,在各大文明区域周边,还有更多次要文明如赫梯文明,亚述文明,腓尼基文明,波斯文明,犹太文明等,要按照前面“四大古国”的定义的话,也只能是在这些文明和国家里去排,那里轮得到中国呢。“我们中国人辉煌灿烂的时候,你们(西方人)还在树上呢”,如今国人再说这话就有些不对了。
从朝代更替上来看,从商、周到隋、唐、宋,中国人基本上是自己斗自己,斗来斗去,无非是在长城围墙里,你唱罢来我登场,老店铺挂换新招牌,整个社会并没什么本质的飞跃。 中国历代皇帝除了把自己圈在城墙里,争权夺势,纳粮收税,建宫修陵,游山玩水,醉生梦死,满足于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之外,他们的脑袋瓜子里哪曾有过一点像样的国家意识?明朝万历皇帝居然二十年不理朝政,干脆弃国家民族于不顾。
中华民族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完全觉醒的民族, 跟邻近的日本大和民族和韩国的大韩民族比起来,中国人只会“窝里斗”,做法实在不高明。“跟天斗、地斗、人斗,其乐无穷”,其实很悲哀,最后都得自己吃苦头。
从经济上讲,直到现在,不少人还习惯于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而古时人除了占卜算卦,男耕女织,婚丧嫁娶,生儿育女之外,顶多就是个吟诗作画,对酒当歌,根本就找不到什么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中国老百姓在封建帝王,贪官污吏,地主豪强等多重压迫下一直都是最穷困的,所谓“唐朝时一个马车夫都比欧洲贵族富有”之类的蠢话恐怕也只有白痴才说得出来。
有很多国人喜欢夸夸其谈说“唐朝时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事实上,中国从来就不是什么“世界的中心”,唐朝时世界上有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查理曼帝国。那时候世界的中心在君士坦丁堡,在巴格达;汉朝时有罗马帝国,安息帝国(波斯的继承者)。那时候世界的中心在罗马,在亚历山大里亚,在巴比伦尼亚。中国地区一直都是远离文明的中心,在欧亚大陆最偏僻的角落里。再说中国现在是经济大国,GDP如何牛比,但一平均起来,算到每个人头上就成了半截牛毛了。
从政治上讲,中国三千多年来一直都是专制、腐败、黑暗的政治,一直都还是类似于中世纪般的半封建专制体制;几乎停滞不前的农耕经济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昏昏欲睡,这种昏庸无为再加上腐败的上层建筑反过来又压制了科技文化和生产力的进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从文化上讲,中国文化其实质根本就是腐朽堕落的奴才文化,太监文化,官场文化,伪君子文化,慵懒文化, 鼠目寸光、不求进取、贪图安逸又固步自封。可取之处甚少,这个问题也是自五四以来鲁迅等仁人志士早就已经多次阐明了的。“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龙应台)要是没有外来势力的震撼,恐怕国人现在还认为中国居天下之中,四海之内皆皇土。
从战争史与民族关系上讲,在古代历史战争中和族群关系上,中华民族的大族群汉族常常处于劣势地位,匈奴人、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满人等少数民族经常欺侮大汉,有时公然骑在汉民族头上作威作福。也许有人喜欢吹嘘什么秦汉武威、隋唐盛世,试问,要真是那么强盛,怎么最终竟会沦落成少数民族的奴隶?后人传颂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说是和亲外交,其实是把我们女儿姊妹送去给人家作“慰安妇”,——大漠、长河、落日,珠泪洗粉,告别祖国家庭父母,赤裸裸的去给蛮汉提供性服务,我们的姊妹们是多么的悲痛无奈?世界历史上还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皇父皇母这么无耻无能?这有什么光荣的?有什么值得昌赞的?
到了近现代史,中华民族各族群间关系算是缓和了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
5. 河南安阳杀人案:女孩上学路上失踪,找到尸体牵扯7起案件!发生了什么
1991年11月26日下午,河南省安阳市铁西区警方接到当地群众报案,称其侄女平平(化名,11岁)在吃午饭、上学后失踪。经过几天的搜寻,12月1日,警方终于在中州路南段东侧的建筑垃圾中发现了一具尸体。尸检发现尸体是被强奸后杀害的。萍萍被证实是被他的家人杀害的。
随后,段国一对1月21日强奸燕燕(化名)未遂供认不讳,对强奸林琳(化名)和点点(化名)供认不讳。从那时起,段承认了七起强奸和三起谋杀。1992年3月24日,段国毅被法院审判,枪决。
恶是恶之源,“热手毁花”是强奸犯常用的方法。小编在此奉劝女生们,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并适当向周围的人求助,保持观察和警惕。
6. 安阳市人白事啥风俗习惯
安阳葬俗多而繁杂,当地人举行葬礼时,必有一套完整的安葬仪式,认为只有这样才算尽了孝心。如果老人的葬礼太过简单,就会被当地人说不孝之类的言语。那么究竟哪些安葬仪式,才算真正向逝者尽孝呢?接下来的安阳传统葬俗拾零,为您揭开古城安阳传统葬俗。
得济、老盆、搭灵棚,安阳传统葬俗拾零
其一、得济:老人状况不好时,嫡系亲属都要在场。如果老人思维还清晰,多数会给子女一个交代,诸如家庭问题、社会问题以及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等。也有弥留之际,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中的,这样的人安静地离去,通常不会受太多痛苦。当地人有一个说法,当老人临终时,谁在跟前守着,亡人就得了谁的济。(人得济,是对亲人孝顺的意思。实际上在人活着的时候,从精神上、生活上照顾周到,才是真正的得济)。
其二、寿衣:寿衣以“领”和“腰”为单位,只能单数,不能双数,不论冬夏,都有单衣、棉衣。寿衣不论内衣外衣,一律不能使用纽扣,只能用带子,扣子谐音是“克子”,意思是对子女不利。带子是指后继有人,并能给后代带来好运。
得济、老盆、搭灵棚,安阳传统葬俗拾零
寿衣的衣料忌讳用缎子,缎子谐音是“断子”,所以不用。还不能使用皮衣、皮帽、皮鞋等皮制品,据说皮制品亡人穿了,到阴曹会被误认为是兽类,下世不能转生为人。寿衣的制作时间多讲究闰月,闰月为四年轮一次,据说什么时间做的寿衣,什么时间穿,所以闰月制做的寿衣,就不会很快使用上。意思是让使用者健康长寿。
亡人要穿不钠底的软底布鞋,女人要穿绣花布鞋,男、女都穿白色袜子,用黑色绑腿带,男人戴黑色或兰色帽子,女人用黑纱包头,男女都要头枕鸡鸣枕,表示死者能知晨昏,足蹬莲花枕,以示吉利(足蹬莲花上西天)。
三、停放:亡人穿戴整齐后,要往灵床上停放,这叫做“抱丧”,灵床上要放七根谷草,本地叫草铺(有恒温棺可直接停放到恒温棺内),灵床应放在堂屋正中与门口稍偏一点(据说只有皇帝才能在正中间),灵床上要铺绿色褥子,亡人身上要盖红色被子,停放时亡人的头应朝门口,停放好以后,要用麻皮把亡人的手、脚轻轻兜住(麻皮叫“拌脚绳”)。
据说是防炸尸时,尸体不能大步行走,出殡时要把拌脚绳剪断,不然下世不会走路)。亡人的两手不能空,一只手拿一个用白布手绢包着的元宝,另一只手要拿一包五谷杂粮(相传:元宝是亡人在黄泉路上花销,亡人在黄泉路上要过好多关口,蚂蚁山是其中一个,在过蚂蚁山时,亡人把五谷杂粮撒掉,蚂蚁去吃时就会闪开一条路,亡人才能顺利通过)。灵床正后还要放小镜子一个,以示亡灵出游不会迷路。
得济、老盆、搭灵棚,安阳传统葬俗拾零
其四、闭口钱:用硬币一枚(古铜钱最好)中间钻眼,用红线穿住放到亡人的嘴里,另一头分男左女右挂在耳朵上(本地有个说法叫:抬手银子闭口钱。闭口钱是用来买口缘的,相传,人的吃福是有限的,如果一生阳间没有吃够,到阴间就用闭口钱来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叫买口缘),闭口钱放好以后,要用草纸把亡人的脸盖住,有人瞻仰时,把纸错开,如果用恒温棺就不用盖纸了。
其五、灵前供桌:灵床正前要放小供桌一张,供桌上有供烧香的香炉一个,灯盏一个,没灯盏可用白蜡烛一支(据说点燃的灯盏与蜡烛是亡灵出游时照路用的,如果想让亡灵活动,就点燃,想让亡灵休息,就息灭,也有点常明灯的)。
7. 中国十大灵异事件
这个也是我在网上搜索的
中国十大真实灵异事件
苏北乡村鬼事丧尸生存手册
关中鬼事
华师大怪谈
桥头索命鬼异闻
夜半遇鬼事件
我父亲的灵异事件
女生宿舍恐怖事件
民间异事录
厦门大学灵异故事
山区灵异事件
中国真实灵异事件绝密档案部队里发生的事情
一个护士的灵异经历
三国时期的灵异事件
长沙十大灵异事件
古代灵异事件大全
野村鬼话
湘西异事笔记
最恐怖的一封家书
现代真实灵异事件簿
一人讲一个鬼故事
惊世大海难
诡案组
中国离奇凶案
神秘禁地
地底诡事
天津刑警奇闻录
恐怖食人案
少女连环被杀案
女法医手记
招财灵宠貔貅全解
搜神记
子不语
中国神兽妖怪大全
中国鬼文化大全
医院灵异事件亲历记
惊涛:海军300部队记事
建国初期恐怖事件和神秘机构
广州七大灵异事件
扬州十大灵异事件
天津十大灵异事件
公安厅灵异档案大曝光
我生活六年的电影院
天津刑警奇闻录
听雷:我在091诡案组的十年
神秘事件调查员秘密笔记
冒死记录中国神秘事件
重庆红衣男孩离奇命案
中国真实灵异事件绝密档案娱乐圈十大灵异事件
小猴子的真实灵异事件合集
沈阳鬼楼事件
全球最离奇灵异事件汇编
上海二十大真实灵异事件
粤东闹鬼村真实事件
河南鬼村之谜[1]
故宫十大真实恐怖事件
南京十大极阴之地
贵州“空中怪车”事件
双鱼玉佩与彭加木失踪事件[3]
北京二十大真实灵异事件大解密
8. 中老年妇女的帽子
类似于小礼帽的,就是四周都是有帽檐的那种,就挺好的,还显得有气质,当然面料还是呢子似地那种好一点,如果不喜欢有帽檐的,还可以挑一些设计比较特别的款式,也可以注意你母亲平时的衣服主要是什么颜色,和她有没有特别喜欢的颜色,都可以注意搭配
9. 中国各地名吃都有什么
1.台北:鸳鸯火锅
2.高雄:蚵仔煎
3.台南:炒鳝鱼
4.香港:烧腊
5.哈尔滨:得莫利炖活鱼
6.大连:咸鱼饼子
7.梅州:客家酿豆腐
8.齐齐哈尔:杀猪菜
9.湛江:本地鸡
10.延安:羊腥汤
11.西安:凉拌驴肉
12.湘潭:毛家红烧肉
13.广州:老火靓汤
14.顺德:菊花鱼生
15.延吉:狗肉火锅
16.长春:地三鲜
17.佳木斯:酸菜猪肉炖粉条
18.沈阳:四川火锅
19.呼和浩特:蒙古烤肉
20.北京:水煮鱼
21.吉林:狗肉汤
22.深圳:重庆老火锅
23.珠海:黄骨鱼
24.厦门:水煮活鱼
25.龙岩:酒醉河田鸡
26.成都:泡椒墨鱼仔
27.宜宾:黄辣丁鱼火锅
28.长沙:干窝带皮蛇
29.海口:砂窝文昌鸡
30.三亚:红咖哩金瓜加积鸭
31.南昌:藜蒿炒腊肉
32.赣州:赣南小炒鱼
33.萍乡:辣子炒薰肉
34.吉安:井冈山烟笋烧肉
35.安顺:炒饵块
36.银川:雪花羊肉
37.柳州:螺丝鸡
38.泸州:鱼头火锅
39.敦煌:双塔鱼
40.泉州:姜母鸭
41.彭州:九尺板鸭
42.南阳:镇平道口烧鸡
43.邵阳:爆炒猪血丸子
44.西双版纳:傣味拼盘
45.天水:天水杂烩
46.周庄:万三蹄
47.乌鲁木齐:手抓羊肉
48.伊犁:马肉
49.喀什:馕坑肉
50.郑州:鲤鱼三吃
51.开封:芝麻翅中翅
52.洛阳:连汤肉片
53.安阳:扣碗酥肉
54.石家庄:抓炒全鱼
55.大同:烩菜
56.秦皇岛:清蒸海鲜
57.太原:过油肉
58.南京:芦蒿炒香干
59.苏州:葱烤鲫鱼
60.无锡:肉骨头
61.扬州:清炖蟹粉狮子头
62.南通:天下第一鲜
63.徐州:sha汤
64.高邮:香酥麻鸭
65.上海:炒鳝糊
66.杭州:老鸭煲
67.绍兴:霉干菜烧肉
10. 想知道: 安阳市 安阳帽子店 在哪
钟楼的那个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