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旧白衣改帽子

旧白衣改帽子

发布时间:2022-06-18 04:50:48

1. 宋朝士兵的服装分别是哪些材质及名字,帽子、服装和靴子都叫什么名字。

《宋史》志第一百六 舆服五
公服。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诏朝官出知节镇及转运使、副,衣绯、绿者并借紫。知防御、团练、刺史州,衣绿者借绯,衣绯者借紫;其为通判、知军监,止借绯。其后,江淮发运使同转运,提点刑狱同知刺史州。雍熙初,郊祀庆成,始许升朝官服绯、绿二十年者,叙赐绯、紫。
真宗登极,京朝官亦听叙,及东封、西祀赦书,京朝官并以十五年为限。后每帝登极,亦如例。景德三年,诏内诸司使以下出入内庭,不得服皂衣,违者论其罪;内职亦许服窄袍。
仁宗景祐元年,诏军使曾任通判者借绯,曾任知州者借紫。庆历元年,龙图阁直学士任布言:“欲望自今赠官至正郎者,其画像许服绯,至卿监许服紫。”从之。嘉祐三年,诏三路转运使朝辞上殿日,与赐章服;诸路转运使候及十年,即与赐章服。
神宗熙宁元年,中书门下奏:“六品以上犯赃滥或私罪徒重者,不得因本品改章服。”从之。元丰元年,去青不用,阶官至四品服紫,至六品服绯,皆象笏、佩鱼,九品以上则服绿,笏以木。武臣、内侍皆服紫,不佩鱼。假版官及伎术若公人之人入品者,并听服绿。官应品而服色未易,与品未及而已易者,或以年格,或以特恩。五年,诏六曹尚书依翰林学士例,六曹侍郎、给事中依直学士例,朝谢日不以行、守、试并赐服佩鱼;罢职除他官日,不带行。
徽宗重和元年,诏礼制局自冠服讨论以闻,其见服靴,先改用履。礼制局奏:“履有絇、繶、纯、綦,古者舄履各随裳之色,有赤舄、白舄、黑舄。今履欲用黑革为之,其絇、繶、纯、綦并随服色用之,以仿古随裳色之意。”诏以明年正旦改用。礼制局又言:“履随其服色。武臣服色一等,当议差别。”诏文武官大夫以上具四饰,朝请郎、武功郎以下去繶,并称履;从义郎、宣教郎以下至将校、伎术官去繶、纯,并称履。当时议者以靴不当用之中国,实废释氏之渐云。
中兴,仍元丰之制,四品以上紫,六品以上绯,九品以上绿。服绯、紫者必佩鱼,谓之章服。非官至本品,不以假人。若官卑而职高,则特许者有三:自庶官迁六部侍郎,自庶官为待制,或出奉使者是也。又有以年劳而赐者,有品未及而借者。升朝官服绿,大夫以上服绯,莅事至今日以前及二十年历任无过者,许磨勘改授章服,此赐者也。或为通判者,许借绯;为知州、监司者,许借紫;任满还朝,仍服本品,此借者也。又有出于恩赐者焉。绍兴十二年九月,以皇太后回銮,诏承务郎以上服绯、绿,莅事至今日以前十七年者,并改转服色。
三十二年六月,孝宗即位,诏承务郎以上服绯、绿及十五年者,并许改转服色。然计年之法,亦不轻许。无出身人自年二十出官服绿日起理,服绯人亦自年二十服绯日起理,有出身人自赐出身日起理;内并除豁丁忧年、月、日不理外,历任无过者方许焉。先是,殿中侍御史张震奏:“今日之弊,在于人有侥幸。能革其俗,然后天下可治。且改转服色,常赦自升朝官以上服绿,大夫以上服绯,莅事及二十年,方得改赐。今赦自承务郎以上服绯、绿及十五年,便与改转。比之常赦,不惟年限已减,而又官品相绝,盖已为异恩矣。今窃闻省、部欲自补官日便理岁月,即是婴孩授命,年才十五者今遂服绯;而贵近之子,或初年赐绯,年才及冠者今遂赐紫。朱、紫纷纷,不亦滥乎?况靖康、建炎恩赦,亦不曾以补官日为始。若始于出官之日,颇为折衷,盖比之莅事所减已多,而比之初补粗为有节。”帝从其言,故有是命。
又有出于特赐者,旌直臣则赐之,劝循吏则赐之,广孝治则赐之,优老臣则赐之,此皆非常制焉。内品未至而赐服及借者,并于衔内带赐及借。
幞头。一名折上巾,起自后周,然止以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之,唐始以罗代缯。惟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上曲焉。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为坚,去其藤里,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
带。古惟用革,自曹魏而下,始有金、银、铜之饰。宋制尤详,有玉、有金、有银、有犀,其下铜、铁、角、石、墨玉之类,各有等差。玉带不许施于公服。犀非品官、通犀非特旨皆禁。铜、铁、角、石、墨玉之类,民庶及郡县吏、伎术等人,皆得服之。
其制有金球路、荔支、师蛮、海捷、宝藏, 方团二十五两;荔支自二十五两至七两,有四等;师蛮二十五两;海捷十五两;宝藏三十两。惟球路方团胯,余悉方胯。荔支或为御仙花,束带亦同。
金涂天王、八仙、犀牛、宝瓶、荔支、师蛮、海捷、双鹿、行虎、洼面。 天王、八仙二十五两;犀牛、宝瓶自二十五两至十五两,有二等;荔支自二十两至十两,有三等;师蛮自二十两至十八两,有二等;海捷自十五两至十两,有三等;双鹿自二十两至四两,有九等;行虎七两;雱面自十五两至十二两,有二等。
束带则有金荔支、师蛮、戏童、海捷、犀牛、胡荽、凤子、宝相花, 荔支自二十五两至十五两,有三等;师蛮、戏童二十五两;海捷自二十两至十两,有二等;犀牛二十两;凤子、宝相花十五两。
金涂犀牛、双鹿、野马、胡荽。 犀牛、野马十五两;双鹿自二十两,有三等;胡荽自十五两至十两,有三等。
犀有上等、次等,以牯牸为别。 出黔南者,在南海之下。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以下升朝官、虽未升朝已赐紫绯、内职诸军将校,并服红鞓金涂银排方。虽升朝着绿者,公服上不得系银带,余官服黑银方团胯及犀角带。贡士及胥吏、工商、庶人服铁角带,恩赐者不用此制。荔支带本是内出以赐将相,在于庶僚,岂合僭服?望非恩赐者,官至三品乃得服之。”景德三年,诏通犀、金、玉带,除官品合服及恩赐外,余人不得服用。大中祥符五年,诏曰:“方团金带,优宠辅臣,今文武庶官及伎术之流,率以金银仿效,甚紊彝制。自今除恩赐外,悉禁之。”端拱中,诏作瑞草地球路文方团胯带,副以金鱼,赐中书、枢密院文臣。
仁宗庆历八年,彰信军节度使兼侍中李用和言:“伏见张耆授兼侍中日,特赐笏头金带以为荣异,欲望正谢日,准例特赐。”诏如耆例。
神宗熙宁六年,熙河路奏捷,宰臣王安石率群臣贺紫宸殿,神宗解所服白玉带赐之。八年,岐王颢、嘉王頵言:“蒙赐方团玉带,著为朝仪,乞宝藏于家,不敢服用。”神宗不许,命工别琢玉带以赐之。颢等固辞,不听;请加佩金鱼以别嫌,诏以玉鱼赐之。亲王佩玉鱼自此始。宗旦、宗谔皆以使相遇郊恩告谢,特赐球文方团金带、佩鱼,自是宗室节度带同平章事者,著为例。宣徽使张方平、郭逵、王拱辰皆尝特赐。元丰五年,诏:“三师、三公、宰相、执政官、开府仪同三司、节度使尝任宰相者、观文殿大学士已上,金球文方团带,佩鱼。观文殿学士至宝文阁直学士、节度使、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书、侍郎、散骑常侍御仙花带,内御史大夫、六曹尚书、翰林学士以上及资政殿学士特班翰林学士上者,仍佩鱼。”六年,诏:“北使经过处,守臣曾借朝议大夫者,令权服紫,不系金带。其押赐御筵官仍互借,先借朝议大夫者,即借中散大夫,并许系金带,不佩鱼。”哲宗元祐五年,诏:臣僚曾赐金带后至不该系者,在外许系。
徽宗崇宁二年,诏:六尚局奉御,今后许服金带。四年,中书省检会哲宗《元符仪制令》:“诸带,三师、三公、宰相、执政官、使相、节度使、观文殿大学士球文,佩鱼。节度使非曾任宰相即御仙花,佩鱼。观文殿学士至宝文阁直学士、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书、侍郎、散骑常侍并御仙花,权侍郎不同;内御史大夫、六曹尚书、观文殿学士至翰林学士仍佩鱼,资政殿学士特旨班在翰林学士上者同,权尚书不同。其官职未至而特赐者,不拘此令。因任职事官经赐金带者,虽后任不该赐,亦许服。”看详:若称因任六曹侍郎经赐带,后除知开封府之类,既非职事官,又非在外,皆不许系,似非元立法之意。盖立文该举未尽,其特赐者既不缘官职,自无时不许系外;因任职事官赐金带,后任不该者亦许服,即在外与在京非职事官,皆可用。诏申明行下。大观二年,诏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待制、殿中少监许系红鞓犀带,不佩鱼。
中兴仍之,其等亦有玉、有金、有银、有金涂银、有犀、有通犀、有角。其制,球文者四方五团,御仙花者排方。凡金带:三公、左右丞相、三少、使相、执政官、观文殿大学士、节度使球文,佩鱼;观文殿学士至华文阁直学士、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书、侍郎、散骑常侍、开封尹、给事中并御仙花,内御史大夫、六曹尚书、观文殿学士至翰林学士仍佩鱼;中书舍人、左右谏议大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焕章华文阁待制、权侍郎服红鞓排方黑犀带,仍佩鱼;权侍郎以上罢任不带职者,亦许服之。
鱼袋。其制自唐始,盖以为符契也。其始曰鱼符,左一,右一。左者进内,左者随身,刻官姓名,出入合之。因盛以袋,故曰鱼袋。宋因之,其制以金银饰为鱼形,公服则系于带而垂于后,以明贵贱,非复如唐之符契也。
太宗雍熙元年,南郊后,内出以赐近臣,由是内外升朝文武官皆佩鱼。凡服紫者,饰以金;服绯者,饰以银。庭赐紫,则给金涂银者;赐绯,亦有特给者。京官、幕职州县官赐绯紫者,亦佩。亲王武官、内职将校皆不佩。真宗大中祥符六年,诏伎术官未升朝赐绯、紫者,不得佩鱼。
仁宗天圣二年,翰林待诏、太子中舍同正王文度因勒碑赐紫章服,以旧佩银鱼,请佩金鱼。仁宗曰:“先朝不许伎术人辄佩鱼,以别士类,不令混淆,宜却其请。”景祐三年,诏殿中省尚药奉御赐紫徐安仁,特许佩鱼。至和元年,诏:中书提点五房公事,自今虽无出身,亦听佩鱼。旧制,自选人入为堂后官,转至五房提点,始得佩鱼。提点五房吕惟和非选人入,援司天监五官正例求佩鱼,特许之。
神宗元丰二年,蒲宗孟除翰林学士,神宗曰:“学士职清地近,非它官比,而官仪未宠,自今宜加佩鱼。”遂著为令。三年,诏:自今中书堂后官,并带赐绯鱼袋,余依旧例。徽宗政和元年,尚书兵部侍郎王诏奏:“今监司、守、倅等,并许借服色而不许佩鱼,即是有服而无章,殆与吏无别。乞今后应借绯、紫臣僚,并许随服色佩鱼,仍各许入衔,候回日依旧服色。”从之。中兴,并仍旧制。
笏。唐制五品以上用象。上圆下方;六品以下用竹、木,上挫下方。宋文散五品以上用象,九品以上用木。武臣、内职并用象,千牛衣绿亦用象,廷赐绯、绿者给之。中兴同。
靴。宋初沿旧制,朝履用靴。政和更定礼制,改靴用履。中兴仍之。乾道七年,复改用靴,以黑革为之,大抵参用履制,惟加靿焉。其饰亦有絇、繶、纯、綦,大夫以上具四饰,朝请、武功郎以下去繶,从义、宣教郎以下至将校、伎术官并去纯。底用麻再重,革一重。里用素衲毡,高八寸。诸文武官通服之,惟以四饰为别。服绿者饰以绿,服绯、紫者饰亦如之,仿古随裳色之意。
簪戴。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太上两宫上寿毕,及圣节、及锡宴、及赐新进士闻喜宴,并如之。
重戴。唐士人多尚之,盖古大裁帽之遗制,本野夫岩叟之服。以皂罗为之,方而垂檐,紫里,两紫丝组为缨,垂而结之颔下。所谓重戴者,盖折上巾又加以帽焉。宋初,御史台皆重戴,余官或戴或否。后新进士亦戴,至释褐则止。太宗淳化二年,御史台言:“旧仪,三院御史在台及出使,并重戴,事已久废。其御史出台为省职及在京厘务者,请依旧仪,违者罚俸一月。”从之。又诏两省及尚书省五品以上皆重戴,枢密三司使、副则不。中兴后,御史、两制、知贡举官、新进士上三人,许服之。
时服。宋初因五代旧制,每岁诸臣皆赐时服,然止赐将相、学士、禁军大校。建隆三年,太祖谓侍臣曰:“百官不赐,甚无谓也。”乃遍赐之。岁遇端午、十月一日,文武群臣将校皆给焉。是岁十月,近臣、军校增给锦衬袍,中书门下、枢密、宣徽院、节度使及侍卫步军都虞候以上,皇亲大将军以上,天下乐晕锦;三司使、学士、中丞、内客省使、驸马、留后、观察使,皇亲将军、诸司使、厢主以上,簇四盘雕细锦;三司副使、宫观判官,黄师子大锦;防御团练使、刺史、皇亲诸司副使,翠毛细锦;权中丞、知开封府、银台司、审刑院及待制以上,知检院鼓院、同三司副使、六统军、金吾大将军,红锦。诸班及诸军将校,亦赐窄锦袍。有翠毛、宜男、云雁细锦,师子、练鹊、宝照大锦,宝照中锦,凡七等。
应给锦袍者,皆五事; 公服、锦宽袍,绫汗衫、袴,勒帛,丞郎、给舍、大卿监以上不给锦袍者,加以黄绫绣抱肚。
大将军、少卿监、郎中以上,枢密诸房副承旨以上,诸司使,皇亲承制、崇班,皆四事; 无锦袍。 将军至副率、知杂御史至大理正、入内都知、内侍都知、皇亲殿直以上,皆三事; 无袴。
通事舍人、承制、崇班、入内押班、内侍副都知押班、内常侍、六尚奉御以下,京官充馆阁、宗正寺、刑法官者,皆二事; 无勒帛,内职汗衫以绫,文臣以绢。
阁门祗候、内供奉官至殿直,京官编修、校勘,止给公服。端午,亦给。应给锦袍者,汗衫以黄縠,别加绣抱肚、小扇。诞圣节所给,如时服。 京师禁厢军校、卫士、内诸司胥史、工巧人,并给服有差。
朝官、京官、内职出为外任通判、监押、巡检以上者, 大藩府监务者,亦或给之。
每岁十月时服,开宝中,皆赐窄锦袍。太平兴国以后,文官知制诰、武官上将军、内职诸司使以上,皆赐锦。 藩镇观察使以上,天下乐晕锦;尚书及步军都虞候以上及知益州、并州,次晕锦,皆五事。学士、丞郎,簇四盘雕锦;刺史以上及知广州,翠毛锦,皆三件。待制以上、横班诸司使,翠毛锦;知代州,御仙花锦;诸司使领郡,宜男锦;诸司使,云雁锦。驸马,锦如丞郎,增至四事。益州钤辖,锦从本官,增绫袴。
朝官供奉官以上,皆赐紫地皂花欹正。京官殿直以下,皆赐紫大绫。在外禁军将校,亦赐窄锦袍,次赐紫绫色绢。景德元年,始诏河北、河东、陕西三路转运使、副,并给方胜练鹊锦。校猎从官兼赐紫罗锦、旋襕、暖靴。
雍熙四年,令节度使给皂地金线盘云凤鹿胎旋襕,侍卫步军都虞候以上给皂地金线盘花鸳鸯。
亲王、宰相、使相生日,并赐衣五事,锦彩百匹,金花银器百两,马二匹,金涂银鞍勒一。宰相、枢密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宣徽使初拜、加恩中谢日,并赐衣五事,金带一, 旧荔支带,淳化后,宰相、参知政事、文臣任枢密副使,改赐方团胯球路金带,加以金鱼。
涂金银鞍勒马一。三司使、学士、御史中丞初拜中谢日,赐衣五事,荔支金带一,涂金银鞍勒马一。 文明学士以下,初赐金装犀带,后改赐金带。
中书舍人,赐袭衣、犀带。宰相以下对御抬赐;枢密直学士、中书舍人谢讫,中使押赐,再入谢于别殿。中书舍人或告谢日已改赐章服,则罢中使押赐。
郊禋礼毕,亲王、宰相至龙图阁直学士、禁军将校,各赐袭衣、金带, 亲王、中书门下、枢密、宣徽、三司使、四厢都指挥使以上,加鞍勒马一。其后宫观副使、天书扶侍使,并同学士。
同中谢日。雍熙元年,两省五品以上,御史台、尚书省四品以上,各赐袭衣、犀带、鱼袋。其为五使,则皆赐金带,仍各加器币。 文武行事官,各赐金帛。牧伯在外者,遇大礼,不赐。大中祥符元年,诏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因东封为诸州部署钤辖者,并特赐焉。
使相、节度使自镇来朝入见日,赐衣五事,金带,鞍马;朝辞日,赐窄衣六事,金束带,鞍勒马一,散马二; 节度使减散马。
为都部署者,别赐带甲鞍勒马一。观察使为都部署、副都部署赴本任、知州,赐窄衣三事,金束带,鞍勒马。防御团练使、刺史为部署、钤辖,赐窄衣三事,金束带;赴本任,赐窄衣三事,涂金银腰带;为知州、都监,赐窄衣三事,绢三十匹。诸司为钤辖者,赐窄衣、金束带。文武官内职出为知州军、通判、发运、转运使副、提点刑狱、都监、巡检、砦主、军使及任使繁要者,仆射赐窄衣三事,绢五十匹;尚书、丞郎、学士、谏舍、待制、大卿监及统军、上将军、诸司使,减绢二十匹;少卿监至五官正、大将军至副率、诸司副使,减绢一十匹;中郎将、京官内殿承制至借职、内常侍,减衣二事,又减绢一十匹。窄衣,起二月给紫罗衫;起十月给紫欹正锦袄。 给公服者,单夹亦然。
诸道衙内指挥使、都虞候入贡辞日,赐紫罗窄衫,金涂银带。
士庶人车服之制。太宗太平兴国七年,诏曰:“士庶之间,车服之制,至于丧葬,各有等差。近年以来,颇成逾僭。宣令翰林学士承旨李昉详定以闻。”昉奏:“今后富商大贾乘马,漆素鞍者勿禁。近年品官绿袍及举子白襕下皆服紫色,亦请禁之。其私第便服,许紫皂衣、白袍。旧制,庶人服白,今请流外官及贡举人、庶人通许服皂。工商、庶人家乘檐子,或用四人、八人,请禁断,听乘车;兜子,舁不得过二人。”并从之。端拱二年,诏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并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文武升朝官及诸司副使、禁军指挥使、厢军都虞候之家子弟,不拘此限。幞头巾子,自今高不过二寸五分。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其销金、泥金、真珠装缀衣服,除命妇许服外,余人并禁。至道元年,复许庶人服紫。
真宗咸平四年,禁民间造银鞍瓦、金线、盘蹙金线。大中祥符元年,三司言:“窃惟山泽之宝,所得至难,傥纵销释,实为虚费。今约天下所用,岁不下十万两,俾上币弃于下民。自今金银箔线,贴金、销金、泥金、蹙金线装贴什器土木玩用之物,并请禁断,非命妇不得以为首饰。冶工所用器,悉送官。诸州寺观有以金箔饰尊像者,据申三司,听自赍金银工价,就文思院换给。”从之。二年,诏申禁熔金以饰器服。又太常博士知温州李邈言:“两浙僧求丐金银、珠玉,错末和泥以为塔像,有高袤丈者。毁碎珠宝,浸以成俗,望严行禁绝,违者重论。”从之。
七年,禁民间服销金及钹遮那缬。八年,诏:“内庭自中宫以下,并不得销金、贴金、间金、 戭金、圈金、解金、剔金、陷金、明金、泥金、楞金、背影金、盘金、织金、金线捻丝,装著衣服,并不得以金为饰。其外庭臣庶家,悉皆禁断。臣民旧有者,限一月许回易。为真像前供养物,应寺观装功德用金箔,须具殿位真像显合增修创造数,经官司陈状勘会,诣实闻奏,方给公凭,诣三司收买。其明金装假果、花枝、乐身之类,应金为装彩物,降诏前已有者,更不毁坏,自余悉禁。违者,犯人及工匠皆坐。”是年,又禁民间服皂班缬衣。
仁宗天圣三年,诏:“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段并淡褐色匹帛制造衣服,令开封府限十日断绝;妇女出入乘骑,在路披毛褐以御风尘者,不在禁限。”七年,诏士庶、僧道无得以朱漆饰床榻。九年,禁京城造朱红器皿。
景祐元年,诏禁锦背、绣背、遍地密花透背采段,其稀花团窠、斜窠杂花不相连者非。二年,诏:市肆造作缕金为妇人首饰等物者禁。三年,“臣庶之家,毋得采捕鹿胎制造冠子。又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之处,毋得为四铺作闹斗八;非品官毋得起门屋;非宫室、寺观毋得彩绘栋宇及朱黝漆梁柱窗牖、雕镂柱础。凡器用毋得表里朱漆、金漆,下毋得衬朱。非三品以上官及宗室、戚里之家,毋得用金棱器,其用银者毋得涂金。玳瑁酒食器,非宫禁毋得用。纯金器若经赐者,听用之。凡命妇许以金为首饰,及为小儿钤鋜、钗篸、钅川缠、珥环之属;仍毋得为牙鱼、飞鱼、奇巧飞动若龙形者。非命妇之家,毋得以真珠装缀首饰、衣服,及项珠、缨络、耳坠、头{须巾}、抹子之类。凡帐幔、缴壁、承尘、柱衣、额道、项帕、覆旌、床裙,毋得用纯锦遍绣。宗室戚里茶檐、食合,毋得以绯红盖覆。豪贵之族所乘坐车,毋得用朱漆及五彩装绘,若用黝而间以五彩者听。民间毋得乘檐子,及以银骨朵、水罐引喝随行。”
庆历八年,诏禁士庶效契丹服及乘骑鞍辔、妇人衣铜绿兔褐之类。皇祐元年,诏妇人冠高毋得逾四寸,广毋得逾尺,梳长毋得逾四寸,仍禁以角为之。先是,宫中尚白角冠梳,人争仿之,至谓之内样。冠名曰垂肩等肩,至有长三尺者;梳长亦逾尺。议者以为服妖,遂禁止之。嘉祐七年,初,皇亲与内臣所衣紫,皆再入为黝色。后士庶浸相效,言者以为奇邪之服,于是禁天下衣黑紫服者。
神宗熙宁九年,禁朝服紫色近黑者;民庶止令乘犊车,听以黑饰,间五彩为饰,不许呵引及前列仪物。哲宗绍圣二年,侍御史翟思言:“京城士人与豪右大姓,出入率以轿自载,四人舁之,甚者饰以棕盖,彻去帘蔽,翼其左右,旁午于通衢,甚为僭拟,乞行止绝。”从之。
徽宗大观元年,郭天信乞中外并罢翡翠装饰,帝曰:“先王之政,仁及草木禽兽,今取其羽毛,用于不急,伤生害性,非先王惠养万物之意。宜令有司立法禁之。”政和二年,诏后苑造缬帛。盖自元丰初,置为行军之号,又为卫士之衣,以辨奸诈,遂禁止民间打造。令开封府申严其禁,客旅不许兴贩缬板。
七年,臣僚上言:“辇毂之下,奔竞侈靡,有未革者。居室服用以壮丽相夸,珠玑金玉以奇巧相胜,不独贵近,比比纷纷,日益滋甚。臣尝考之,申令法禁虽具,其罚尚轻,有司玩习,以至于此。如民庶之家不得乘轿,今京城内暖轿,非命官至富民、娼优、下贱,遂以为常。窃见近日有赴内禁乘以至皇城门者,奉祀乘至宫庙者,坦然无所畏避。臣妄以为僭礼犯分,禁亦不可以缓。”于是诏,非品官不得乘暖轿。先是,权发遣提举淮南东路学事丁瓘言:“衣服之制,尤不可缓。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臣恐礼官所议,止正大典,未遑及此。伏愿明诏有司,严立法度,酌古便今,以义起礼。俾闾阎之卑,不得与尊者同荣;倡优之贱,不得与贵者并丽。此法一正,名分自明,革浇偷以归忠厚,岂曰小补之哉。”是岁,又诏敢为契丹服若毡笠、钓墩之类者,以违御笔论。钓墩,今亦谓之袜袴,妇人之服也。
中兴,士大夫之服,大抵因东都之旧,而其后稍变焉。一曰深衣,二曰紫衫,三曰凉衫,四曰帽衫,五曰襕衫。淳熙中,朱熹又定祭祀、冠婚之服,特颁行之。凡士大夫家祭祀、冠婚,则具盛服。有官者幞头、带、靴、笏,进士则幞头、襕衫、带,处士则幞头、皂衫、带,无官者通用帽子、衫、带;又不能具,则或深衣,或凉衫。有官者亦通用帽子以下,但不为盛服。妇人则假髻、大衣、长裙。女子在室者冠子、背子。众妾则假紒、背子。
冠礼,三加冠服,初加,缁布冠、深衣、大带、纳履;再加,帽子、皂衫、革带、系鞋;三加,幞头、公服、革带、纳靴。其品官嫡庶子初加,折上巾、公服;再加,二梁冠、朝服;三加,平冕服,若以巾帽、折上巾为三加者,听之。深衣用白细布,度用指尺,衣全四幅,其长过胁,下属于裳。裳交解十二幅,上属于衣,其长及踝。圆袂方领,曲裾黑缘。大带、缁冠、幅巾、黑履。士大夫家冠昏、祭祀、宴居、交际服之。
紫衫。本军校服。中兴,士大夫服之,以便戎事。绍兴九年,诏公卿、长吏服用冠带,然迄不行。二十六年,再申严禁,毋得以戎服临民,自是紫衫遂废。士大夫皆服凉衫,以为便服矣。
凉衫。其制如紫衫,亦曰白衫。乾道初,礼部侍郎王严奏:“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衫,甚非美观,而以交际、居官、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陛下方奉两宫,所宜革之。且紫衫之设以从戎,故为之禁,而人情趋简便,靡而至此。文武并用。本不偏废,朝章之外,宜有便衣,仍存紫衫,未害大体。”于是禁服白衫,除乘马道涂许服外,余不得服。若便服,许用紫衫。自后,凉衫祗用为凶服矣。
帽衫。帽以乌纱、衫以皂罗为之,角带,系鞋。东都时,士大夫交际常服之。南渡后,一变为紫衫,再变为凉衫,自是服帽衫少矣。惟士大夫家冠昏、祭祀犹服焉。若国子生,常服之。
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辟积。进士及国子生、州县生服之。
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已戒中外,及下令不许入宫门,今无一人犯者。尚恐士民之家未能尽革,宜申严禁,仍定销金及采捕金翠罪赏格。”淳熙二年,孝宗宣示中宫苎衣曰:“珠玉就用禁中旧物,所费不及五万,革弊当自宫禁始。”因问风俗,龚茂良奏:“由贵近之家,放效宫禁,以致流传民间。粥簪珥者,必言内样。彼若知上崇尚淳朴,必观感而化矣。臣又闻中宫服浣濯之衣,数年不易。请宣示中外,仍敕有司严戢奢僭。”宁宗嘉泰初,以风俗侈靡,诏官民营建室屋,一遵制度,务从简朴。又以宫中金翠,燔之通衢,贵近之家,犯者必罚。

2. 道教白衣和蓝衣的区别

早期道教服饰,并无严整规范,自南朝陆修静之后,开始形成制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四说:“修静立道士衣服之号,月破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著矣,”说明道教服饰自陆修静起有了定制。《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引《传授经》说:陆先生“对上下接,谓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又作“帔”。褐,《玉篇》作“袍”解。此后,道教服饰便逐渐定型。

《三洞法服科戒文》规定:“一者初入道门,平冠、黄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黄裙、绛褐。三者道德,黄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黄褐、玄冠,皆黄裙对之。冠象莲花,或四面两叶,褐用三丈六尺,身长三尺六寸,女子二丈四尺,身长二尺四寸,袖领带,就令取足,作三十二条,帔用二丈四尺,二十四条,男女同法。六者洞真,褐帔用紫纱三十六尺,长短如洞玄法,以青为里,袖领带,皆就取足,表二十五条,里一十四条,合三十九条,飞青华裙,莲花宝冠,或四面三叶,谓之元始冠,女子褐用二丈四尺,长二尺四寸身,二十三条,两袖十六条,合三十九条,作青纱之裙,戴飞云凤炁之冠。七者三洞讲法师,如上清衣服,上加九色,若五色云霞,山水袖帔,元始宝冠。皆环佩执板,师子文履,谓之法服。”将道士服饰分为初入道门、正一、道德、洞神、洞玄、洞真、三洞讲法师七种品第,并以不同的巾、冠、褐、裙、帔等加以区别。


大体与清代同,其名目如《清规玄妙》所载。平时,“道士一般著白布袜、云履或青鞋。”

3. 他穿着一件白衣白上衣一点白帽子修改病句

病因:搭配不当
故,应改为:他穿着一件白上衣,戴着一顶白帽子。

4. 白布帽子泛黄,怎样可以洗白

1、局部的黄色汗渍,可用鲜冬瓜片抹拭污处,冬瓜汁液可将黄渍除去,然后用清水漂净。


2、大面积泛黄的衣物,可浸在淘洗大米的淘米水中,每天换一次淘米水,大约3天后,黄渍即可脱净,最后用清水漂洗干净即可。注意不能带色的淘米水浸泡,防止着色。

3、泛黄的丝绸衣物还可以用柠檬汁漂洗,或用淡柠檬酸漂洗,都可将黄渍去除,最后都要用清水漂洗干净。

4、用洗衣粉,或采漂。清洗干净后,阴干即可。

5. 如何清洗白帽子

轻微污渍:如果只是轻微的小污渍,例如只是在路上玩耍时不小心掉在地上而沾染到的轻微的污渍,只需要用湿毛巾擦掉即可。

深层污渍:帽上如有装饰品应先取下,在清水加中性洗洁剂稍微浸泡,一段时间后用软性刷子轻轻刷洗。内圈汗带部份,即与头圈接触的部份,多刷洗几次,以彻底洗净汗垢及细菌。洗完后将帽子折合成四瓣,轻轻甩掉水分,不可用洗衣机脱水;将帽子摊开,里面塞上旧毛巾,平放阴干,切忌吊挂晒干;也可以用吹风机吹干。

6. 求一部电影名字 很老了 小时候看过 讲的是一个白衣男子 还带了一顶白色帽子 在路上碰到一个白衣连裙女子

我也在找这部电影,看看是谁主演的,我只知道里面有个叫史大头的
我想了很久,很久很久,搜了很多网络,然后脑子想起里面有个场面是 主人公和矮子一起用扫把打人,扫把,扫把星。 搜网络 扫把星,终于想起,《七拳怪腿扫把星》

7. 交警穿白衣白帽的制服是在哪一年

你好,穿55式制服(白色上衣,藏青色裤子,白色帽子)的年份是1953年。
希望能够帮到你。

8. 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具体点!!!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 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 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 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 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美 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同为裘服,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 划分等级。天子穿白狐裘,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庶民则穿犬羊裘。 自周以后,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但其基本 形制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二、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质”与“文”二字在中国哲学中释义相当宽泛。质指一个人的资质美,文指一个人服饰的美,
《论 语·卫灵公》中记载:“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 子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所具有的伦理品质。
《论 语·泰伯》记述:“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 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孔子所谓的 “文章”是指礼服上的纹饰、丹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文饰或文采。可见,孔 子是极其重视服饰之美的。

儒家在服饰上文质统一的审美观,是与 等级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 受儒家思想影响极 深, 上层社会尤甚。就其文化内涵而言,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 成分, 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 无 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 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几乎波及了社会各阶层。以上 这些正是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独特风貌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 受儒家思想影响极 深, 上层社会尤甚。 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 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 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在当时, 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 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 杂品等。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 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纹饰以一种 “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 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 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 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一做法 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
【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 以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 理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纹样 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 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 复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 “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 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 的贵贱, 样装束,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
【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的就是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的繁杂堆砌,以及在图案上等级观念的反映。可以说“礼”在中国古代,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
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使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着 礼制而发展

礼制促进中国古代服饰纹样的特色发展 中国古代礼制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有成文的“五礼”, 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各部联盟首领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色施与衣物上,即将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天子衮服十二章”的起源便是由此而来。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 宗彝、藻、粉米、黼、黻,这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经很有特点了。殷商时代社会已出现了等级,但服饰形制还没形成。到了周朝时期,已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论贵贱尊 卑,都应穿着相应的服饰,皆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兴正礼乐,度 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

1.从纹样题材内容上表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 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 光之耀之意;龙是神明的象征,同时又不可捉摸,取意应变;山,象征王者的崇 高;华虫(雉),取其有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 之德;藻,象征冰清玉洁;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禄丰厚;黼为斧形,象 征决断;黻作两已相背,象征善恶分明等。纹样不同,所属官阶不一样。天子之 服,十二章全用,诸侯只能用龙以下八种,卿用藻以下六种,大夫用藻、米、粉 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而明、清两个朝代用于 官服上标明品级的补子纹饰,更是在礼制精神下的产物,是封建帝制的标志之一。

2.从纹样色彩上表现 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等级森严,其色彩运用具有 鲜明的特定性,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从西周开始直到明 清,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从统治者到诸臣百官的服饰纹样色彩各有等差。例如 《周礼》中规定:“黄帝冕服,玄(黑)衣、赤(红)裳,用十二章,从公爵起视 帝服降一等用之。”《尚书大全》中记载十二章纹的色彩是:“山龙纯青,华虫纯黄 作会,宗彝纯黑,藻纯白,火纯赤。”另外,统治者祭天时服色要用青,祭祖时服 色要用玄,祭桑时服色要用绿色。“秦汉以来服色转变,令唯朝廷五服用彩”,厉禁 庶人衣彩,平民只能穿“布衣”“白衣”“皂衣”,而被称为“白丁”“黔首”。封建社会中 期以后,规定愈加明确详细,如唐代始以袍服颜色区分官员等级,除皇帝可以穿 黄色衣服外, “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
贞观四年规定二品以上服紫, 五品以上服绯; 《宋·舆服志》关于文武官员服饰颜色的规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 五品浅绯。”而黄色自隋朝开始则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

3.从装饰形式上表现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装饰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服制化、程式化制约,装饰 如 的位置要按古代服制要求或造型构图的需要, 将图案纹饰“对号入座”。 《明史·舆 服志》记载:“自黄、虞以来,元农、黄裳为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 虫,其序自上而下为衣之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序自下而上为 裳之六章。”永乐三年又定:“元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 虫、宗彝在袖……”一般服饰图案装饰位置多选居中式、对称式、呼应式、满地式 等形式。
儒家说:“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凡具有特定含义,或具有标志作 用的图案多采用居中式,如明清时期的龙袍,团龙居中,为正面造型。
如传统服饰纹样中常见的日月对应、龙凤对应,在装饰位 置上彼此关联,相互配合。此装饰形式在民间服饰应用中比较常见。满地式,在 女服纹饰中运用较多,有造型逼真的写实花卉、四通八达的几何骨架、满地排列 的地子纹等,其花式丰富,排列自由。 综上所述,“礼”在中国古代,已经俨然僭越精神文明的界限,而成为法权 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服饰体现着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 它带有强烈的“礼”的色彩标志。

四 儒家思想与古代服饰面面观,从服饰纹样的装饰风格与内 容题材、装饰色彩以及装饰形式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在礼制精神下 的发展特色及其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
中国以周礼为基础形成的一整套服饰制度, 与“礼”和道德 教化是融为一体的。穿衣戴帽不是生活小节, 而是道德大节。对此, 我们从君子 之德、妇人之德和忠孝思想三方面来加以阐述。 “君子之德”是上层社会男子 的道德标准。“君子”是与“小人”相对而言的。君子指社会地位高和有道德的 人; 小人指社会地位低和无道德的人。君子服饰的基本准则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必须按礼法的规定穿戴, 既不僭上, 也不逼下。以此为原则, 形成了一系列贵族男子服饰的规范。
不但有如何穿戴的问题, 有些服饰形制 本身也被注入了道德的内容。甚至对待服饰的态度也与道德有关。首先是把穿着 方式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隆重的 冠礼, 并有字,以示成人。而庶人只能用巾。因此, 冠也是士以上阶层的身分 志, 一般情况下均不能免冠。就是常说的“衣冠不整”。

儒家的清规。其次是视【“奇装异服”】为大逆不道, 严加谴责和禁止。古时称奇装异服 为“服妖”, 被 视为预示人事变乱的不祥之兆, 即所谓“天反时为灾, 地反物为妖 ”
其实, 奇装异服 往往出现在朝纲不振、礼法不严的时期, 随后发生的人事变乱甚至朝代更迭也是必 然的。第三是以服饰象征道德, 把穿着与道德教化统一起来。某些服饰的形制或含 意用道德标准来加以诠释, 使之成为穿在身上的教科书, 这可以说是中国的创 造, 也可从中看出道德教化的细致入微。服装中最典型的是深衣。深衣是一种上下 连属的男服, 上至君王下至庶人皆可穿着。 它虽然不是法服, 但圣人服之, 先王(周文 王) 爱之, 而庶人吉服只有深衣。古制的的深衣形制上也是十分严格,
【丧祭】是礼的重点, 因为人在一生中只能死一次, 所以特别重要。因 而, 主张既要厚养又要厚葬。〕”“饰终”就是给死者以隆重的礼祭, 包括准备与其身份相应的棺木明器 衣饰, 这是孝的一个方面。同时, 为寄托生者对死者的感情, 就有了丧服。由于 中国自西周以来确立的庞大而复杂的宗法制度, 使家族制长盛不衰。一族聚居地 达数十、数百里。往往是一家有喜百家庆, 一家有丧百家哀。堂表姑舅、三亲四 戚则是层层叠叠、盘根错结, 自然有近亲远亲之分。根据礼法分亲疏的原则, 丧 服也分五种, 称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 按死者的亲疏分 别使用。亲越近, 用的麻布越粗。如斩衰用粗麻布, 左右和下边不缝, 同时用麻 冠、草缨、麻腰带和草鞋, 是对父母、祖父母、公婆和丈夫的丧服, 也是五服中 最重的一种。齐衰用粗麻布, 辑边缝齐, 是对继母、妻、曾祖父母等的丧服。因 对象不同, 服丧时间也不同, 多则三年(实为二十五个月) , 少则三月。这种极齐 备的系列丧服, 与礼法严格直接相关, 也是中国所特有。素而不加任何装饰的白 衣也用于天子自责。

遇到大的天灾, 天子也以此凶服自责。时至今日, 以素为凶丧之服的习俗尚有残 留, 又有欧洲以黑为丧的浸渗, 往往是黑白并用, 已无礼法可考。祭服与丧服有 所不同, 多精美庄严, 属吉服。礼书中常说的“黼黻文绣”就是指祭服。死人入 葬前的礼称奠, 入葬后的礼才称祭。祭祖是古代多种祭仪中最重要的一种。天子 祭太庙穿冕服。此时已不再是哀伤, 而是“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 “事死如事 生, 事亡如事存, 孝之至也。。

历代【章服制度】中有一些服饰被直接赋予忠孝的意思。如明代的“忠靖冠服”, 崇祯时为百官 燕居时用, 即取“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之意。清代的“忠孝带”是挂在腰上的巾分, 为 阔而短的带子, 初用布, 后用绸。它的用途说法不一, 其中一说是皇帝赐死时自缢 用, 不很可信。清后期在带上绣忠孝二字, 使官吏们时刻不忘忠孝。而且, 读书人一 入宦门就要佩忠孝带。光绪二十九年, 山东人王寿彭因名字有王者长寿之意, 被慈 禧钦定为状元。读卷官呼其大名时, 他已惊喜变色不知所措, 是同乡代为应答, 又为 他佩上忠孝带和荷色, 扶他走上丹陛, 然后入宫朝见皇帝。现在, 历史已经翻开了崭 新的一页, 中国古代服饰走完了她的全部历程, 中国人的衣冠服饰不可能再受儒家 思想的束缚。然而, 中国毕竟是中国, 现代服饰也有我们的规范。至于如何对儒家 道德观念批判继承, 那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另一个问题。 中国古代服饰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中国其 他艺术及其美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形成了自身独立完整的美学思想体 系。中国服饰古代艺术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风格特色存在于世界文 化宝库中。“衣冠古国”服饰之渊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体现和继承中国古 代服饰精髓,是现代服饰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9. 我有一件白色白衣外套 如下图 但不知 应该 在 里面 给它 配什么 样的衣服

可以配一些休闲的T桖啊!你的衣服不是戴帽子吗?看起来很休闲的,里面弄一个T桖啊,衬衫啊,或者是一些春秋季的薄的毛衣都可以!下面配个牛仔裤啊休闲裤啊就可以了!

10. 他身上穿着一件白衬衣,一顶蓝帽子。(修改病句,并说出病因)

应为:他身穿一件白衬衣,头戴一顶蓝帽子。
“穿”不能和“帽子”搭配,属动宾搭配不当。
帽子也不能戴在身上,又属于状语错用。
P。S。 白衣加蓝帽子的搭配很是新颖~

与旧白衣改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女装什么品牌衣服便宜 浏览:231
这是一条黑色的裤子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276
女装秋冬时尚搭配图片大全 浏览:435
他的裤子多少钱英语怎么翻译 浏览:338
羊裤子可以用温水洗吗 浏览:536
绝地求生连帽风衣魔 浏览:910
如何用两条围巾做古装 浏览:391
旗袍技师服 浏览:552
欧式女装复古 浏览:748
夏季女装上衣短袖百搭 浏览:460
亚麻色裤子配鞋 浏览:848
豆豆皮鞋穿什么裤子 浏览:405
如何做女装工作室 浏览:908
女装题 浏览:975
男生白色衬衫配什么牛仔裤 浏览:359
男人穿啥颜色裤子好看 浏览:432
灰白格裤子搭配上衣 浏览:445
杭州机场里的睡衣品牌 浏览:559
补裤子缝 浏览:877
旗袍舞蹈视频情缘 浏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