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广西辽宁舰帽子

广西辽宁舰帽子

发布时间:2022-05-20 20:02:46

⑴ 蒙古族资料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人口480.684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随忽必烈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通海蒙古族从祖国西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凤山脚下,已有740多年的历史。700多年来,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凭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把杞麓湖之滨、凤凰山之麓建设成了鱼米之乡。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主要分布地区:内蒙古、辽宁、新疆、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河南等地。

【历史】

蒙古人是来自中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凶猛的战士,打败牧地上的每一个敌人,并侵袭在东方和南方已开发的文明。从十三世纪开始,蒙古的部落在统一之后,即展开对外征战。沿着他们在千年以前的祖先—匈奴人的蹄印,蒙古人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由于所到之处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坏,因此被视为“魔鬼的骑兵”。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贝加尔湖的南面平原。在鼎盛时期,他们的帝国东起自韩国并跨越亚洲边界,直侵俄罗斯在欧洲的土地,远至波罗的海沿岸一带。他们占有大部份的小亚细亚、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分的印度与缅甸、整个中国与部分的越南。

在十三世纪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铁木真所统一。铁木真又名成吉思汗(即最强大的统治者意思),他的野心是统治所有海内(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而这个目的也几乎达成了。起初,他只有大约二万五千个战士,尔后则透过征服其他游牧民族来增强实力,并在1211年攻击中国的北方。他在1215年攻占北京,这场战役造成三千万的中国人丧生。其后蒙古人转往西方,在1220年时,夺取在丝绸之路上最大的贸易城市布克哈拉,整个个城市被夷为平地,居民亦惨遭屠杀。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阔实鲁完成中国北部的征服,继续向欧洲推进。他在1240年攻毁基辅并向匈牙利进攻。阔实鲁在1241年死于征途中,迫使大军立即折回以解决继承的问题。当蒙古的统治者把军事焦点集中在中东和中国时,欧洲地区得以稍事喘息。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消灭了回教的「刺客团」,并在1258年攻占回教徒的首都巴格达,城中十万民居被屠杀。1260年,埃及的阿拉伯奴隶兵(高级的奴隶兵,为回教军队的一种)在今天的以色列打败蒙古人,结束了蒙古人对回教和圣城的威胁。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他在1279年完全占领中国,并建立元朝。曾经在1274年和1281年两度企图入侵日本,却被季风吹翻舰队,导致重大的损失。1294年,忽必烈死于中国,蒙古的政权自此在亚洲和其他地区衰落。1368年,建立于的中国的元朝被明朝推翻。

在1370年代,一个具有土耳其和蒙古血统的战士,宣称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并争取在中亚地区的蒙古领导权,企图恢复蒙古帝国。此人名叫添穆仑 (意即「瘤子」添穆,欧洲人称之为帖木儿,亚洲人称之为毁灭王子),凭藉十万名以骑兵为主的大军,横扫俄罗斯与波斯,以回教徒为主要攻击目标。1398 年,他洗掠德里,屠杀当地居民达十万人,随后并转往西方,在叙利亚打败埃及的阿拉伯奴隶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败大批的奥图曼帝国土耳其军队,但随即折返。1405年,他发动军队入侵中国,却在同年死于征途之中。他喜欢掠夺财富和发动大规模的屠杀,但在位期间却没有考虑过设置一个稳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后,由儿子们所继承瓜分的广大国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蒙古族历史悠久,蒙古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那时只是蒙古众多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这个部落的发祥地在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以后逐渐西移。各部落之间竞相掠夺人口、牲畜和财富,形成了无休止的部落战争。13世纪初,成吉斯汗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落,建立了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权。1219年西征,版图扩大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1368年元朝灭亡。自元代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建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以后又相继成立了9个自治州、县:
甘肃省北蒙古族自治县(1950年7月29日)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6月23日)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年7月13日)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54年9月10日)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54年10月16日)
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956年9月1日)
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56年12月5日)
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1日)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7日)

【禁忌】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习俗】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是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全羊宴包括荐骨、四肢、肋骨、胸椎、羊头,有的地区还要加羊心、羊肝、直肠和羊肚。制法是将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锅,水温上升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开,并经常翻动。肠、肚、心、肝和燎好的羊头另锅煮烂。另配调料。开宴时将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盘子里,尾巴朝外,羊头上要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十”上桌。食用时主人要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先动刀切割,然后大家才同吃。姑娘在出嫁之前,娘家人须煮羊胸脯肉给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别。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蒙古人起名习俗: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蒙古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名字的符号作用.其男子起名的特点有:一.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如帖木儿,格斯儿,巴特尔等;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音(好运),巴雅尔(喜悦)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起名,如:宾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达楞(七十) 等.四,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如:少布(飞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尔斯郎(狮子) 部日固德(鹰),等.五,按自然万物名称起名 如:朝鲁(石头)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女子:一,以明亮的星辰为名,如:娜仁(太阳) 萨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阳般美丽) 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等,二,以美丽的花草树木为名 如:萨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儿) 娜布其(叶子) 海棠等,三,以珠宝玉器为名, 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丽) 等四<以理想为名 如,斯琴(聪颖) 乌云(智慧) 高娃(美丽) 斯琴高娃(美丽聪颖)等.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还可以分出很多种 .现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点是不带名字前缀,因而它只是名字,不应理解成姓名.有极个别带姓氏前缀的,那只是个别现象.

【宗教】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蒙古族有团结互助的风尚,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近几年与内蒙古的亲戚来往增多,开始举办“那达慕”盛会,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

【节庆】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队外出承包建筑。

【食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用炒米做“崩”时加羊油、红枣、红、白糖拌匀,捏成小块,就茶当饭。未经蒸炒的糜子多用来与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饼;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做成馓子状的“章汝”的习惯。东部的哲里木盟盛产荞麦,用荞麦粉烙制的煎饼是当地较有特色的一种食品。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婚俗】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办婚礼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一直到东方发白;接亲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一一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只有少数老年人穿蒙古族传统服装,包蓝色头巾、穿蓝色大襟长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但在重大节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传统的民族盛装,镶花边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现在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是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顶上要插柳枝为丛,立竿为柱。“垒石成山”、“视之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这天,人们欢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着敖包掌心向上,边走边叩首需绕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好汉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并能在马奔跑时弯下腰拾起摆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

⑵ 中国古代的“四大航空发明”

风筝:巧出助飞效应

在辽阔的渤海,中国海军航空兵某部正在进行舰载机起降训练。只见辽宁舰保持30节(约为55.6km/h)航速迎风疾驶,一架架战机轰鸣。航母的前甲板不足200米长,重达20~30吨的歼-15战斗机要从航母前端滑跃式甲板上一跃而起,直上云天,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其中的原理就离不开“风筝效应”啦!风筝,古人称之为鸢(yuān)。它有骨架、面布和平衡尾3个部分。骨架是用来保持轮廓和有效的受风面积,并支撑和固定面布的;面布是提供风筝的受风面,使风筝产生升力的作用部件,也可使风筝呈现多样的画面效果;平衡尾有配重、稳定的作用,也可保持风筝放飞时的姿态。

风筝的升空利用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两项物理学原理。风筝飞起时,其迎风面与空气会有个相对运动方向的迎角(α),风筝拉线会产生拉力(T)。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就会产生一个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T反),且反作用力的方向与拉力的方向相反。风筝拉线与面布的交接点(A点)在垂直方向会受到空气压力(F压)的分力(F升)、线拉力(T)的分力(T下)和风筝重力(G)共同作用。调整风筝的放飞迎角(α),使F升≥T下+G,风筝就可上升或在空中静止;如若F升<T下+G,风筝就会下坠。

辽宁舰飞行甲板的前端向上斜翘,使舰载机在加力起飞的最后阶段机身向上与水平方向呈大约14o的迎角。此时的机翼与机身下表面相当于一个巨型的风筝。歼-15战斗机在滑跑起飞时可获得较大的辅助升力。同时歼-15战斗机发动机产生的推力方向也因迎角向上倾起,舰载机实现短距滑跑快速起飞。

在军用飞机各种战术飞行动作中也能找到风筝效应的身影。飞行员依靠对迎角的准确掌握,完成各种复杂的特技动作,从而达成各种战斗任务。

延伸阅读:

飞机升空主要依靠伯努利效应,但飞机在低速状态时伯努利效应尚不明显,因此风筝效应对飞机的起降辅助效果反而较强。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飞机多以活塞发动机和螺旋桨为动力装置,飞机航速较低,起飞速度较慢,因此多采用后三点式起落架布局,以使飞机有固定的迎角,在滑跑全程获得风筝效应。而现代喷气式飞机起飞速度快,无需再借助风筝效应,为便于驾驶员观察,避免着陆时发生“机头倒立”等安全事故,多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布局。

竹蜻蜓:变身螺旋桨

以竹蜻蜓为原型的螺旋桨推进器,被应用于喷气时代以前几乎所有的飞机。即使是现在,大大小小的直升机依然在它们的顶部安装至少两部大大的竹蜻蜓—旋翼。这个诞生于中国东晋时(317年—420年)的玩具,怎么就如此深远地影响了人类的航空历史呢?

伴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竹蜻蜓来到西方,被称为“中国螺旋”。1796年,英国人乔治·凯利对其进行了研究。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竹蜻蜓成了飞机的重要推进部件—螺旋桨。

竹蜻蜓(螺旋桨)升空原理与风筝相似,主要还是牛顿第三定律、力的分解与合成。如上页图所示,螺旋桨逆时针旋转,有倾角的叶片对空气产生推挡,其A点作用力分别是向下的F下和切线方向的F切。同时对叶片的反作用力F反可分解为使螺旋桨向上的推力F反升和沿叶片旋转切线方向相反的作用力F反切。

孔明灯:催生热气球

孔明灯俗称许愿灯。相传这种灯笼的外形酷似三国时期蜀国宰相诸葛孔明戴的帽子,也有人说这种会飞的灯是诸葛亮发明的,故得其名。但在早于孔明生卒年代的西汉时期,《淮南子·万毕术》中已有类似现象记载:“取鸡子,去其汁,然(燃)艾火纳空卵中,疾风因举之飞。”意思是说在空鸡蛋壳中燃艾绒,蛋壳可飞上天空。这说明我们的先祖很早就认识到轻盈的物体可以在热空气作用下升空。

如下图所示,左侧灯体中蜡烛未点燃时,温度较低(t1),灯内空气密度大,灯的总重量较大(G1);右侧灯体中蜡烛点燃时,温度升高至t2,灯内空气密度变小,灯的总重量变小至G2。这个时候孔明灯受到的浮力就等于其排出同体积的环境空气的重力(空气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当浮力大于孔明灯自身与灯内的气体重力的总和G2时,孔明灯就能在空气中漂浮起来。

孔明灯在中国古代多做军事用途,主要用来传达军事讯息,以及探测风向和风速。热气球运动则是其原理在现代的发展与应用。

走马灯:孕育喷气发动机

走马灯的构造很像竹蜻蜓与孔明灯的组合体。它的内部有一根可以旋转的立轴,上部装一个叶轮(有多个叶片的竹蜻蜓),立轴下端则装一盏灯或一支蜡烛作为热源。热源点燃后,上方空气受热上升,通过叶轮后从灯体的上方离去,而冷空气由下方源源不断进入灯体。这样形成空气在灯体内由下向上的单向流动从而推动叶轮,并带动与立轴相连的图像(走马)在灯内转动。

走马灯具体发明时间尚不清楚,但到秦朝时它已制作精良。它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热动力驱动涡轮旋转做功的机械装置,它实现了热能向机械能的转换,成为涡轮喷气发动机的鼻祖。1921年法国人获得了第一个喷气发动机的专利;1939年8月德国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1950年,朝鲜空战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喷气式飞机的对决。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催生了军用飞机的升级换代,加大了航空在军事上的作用,也加强了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

⑶ 中国人民解放军女军的帽子有船形的吗

目前没有
1955年10月1日,我军实行军衔制,开始配发55式军衔服装。55式军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按照军衔等级区分,极大改善了我军的军人形象。当时我军正在全面学习苏联,所以55式军服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受到苏军的影响,我军陆军和空军的士兵佩戴船形帽,就是直接学习的苏军。

55式军服采用船形帽作为士兵的制式军帽。这种帽子与苏联的M44式士兵版土黄色pilotka式船形帽类似。解放军在建国初期的建军战略是全面学习苏军,从装备到服装无一不如此。因此,早期的解放军军服带有强烈的苏联风格。船形帽在我军的出现,和学习苏军有很大关系。

船形帽,也称为国际帽。是一种形似船只的软体制式军帽,打起仗来很方便,利于在外面佩戴钢盔,不易被勾挂,士兵既可当帽子戴,又能当毛巾擦汗洗尘。最早的船形帽是西方近代军队的军官制式军帽。由于设计简洁、功能实用,长期以来都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军队的标准军帽。

后来分苏式和美式两种,苏联红军从1935年开始戴用船形帽,陆军只在士兵、军士、军校学员和军事建筑人员中戴用,海军除上述人员外,军官亦可戴用。

图片:许世友将军下连队时所佩戴的士兵船形帽。
55式军服士兵所佩戴的船形帽,很可能由国内审美观不同,遭到大多数官兵差评,不久又改回了解放帽。1955年改用苏式新军服以后,士兵的船形帽曾经遭到我军基层战士的极大反对,为此军队曾经专门组织过思想动员工作。

这种流行国际的军帽在我军水土不服,围绕船形帽的佩戴问题,引发过一场涉及全军的争论。一是当年美国大兵和国民党兵歪戴船形帽、穷凶极恶的丑态,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大家都十分讨厌。据说当时有战士戴船形帽上街,被小孩子追着喊“美国兵”。气得回到领导面前,把帽子一摔说;再也不戴这牛B帽了!
二是船形帽需要歪戴,即稍向右倾斜,这种戴法不符合中国正衣冠的传统审美习惯,给人的感觉是吊儿郎当、滑稽可笑。

很多战士表示船形帽不仅不适用,而且不好看。戴正了像和尚,歪着戴像流氓。有的战士宁愿光着头,夏季戴冬帽或是戴过去的旧式军帽,也不愿戴新配发的船形帽。1958年7月22日,对军服式样再次进行修改,终于明确陆军、空军士兵取消船形帽,改为解放帽。
1959年春天,经国防部批准,陆、空军士兵夏季改发解放帽,不发船形帽。改发解放帽后,陆、空军士兵一律不再戴船形帽。至此尘埃落定,船形帽也成为我军历史上佩戴时间最短的制式军帽。

58式军服,硬肩章取消,改为军衔领章,军官大檐帽与士兵船型帽均改为解放帽,军服布料改为廉价耐用的平纹布。
我军取消船形帽以后,在个别部队还有少量佩戴。例如80年代我军蓝军部队身穿的苏联军服。对,你没看错,我军配发过敌军的军服。1986年南京军区为三界基地编配了解放军第一支专业敌军模拟部队。多年来的严格保密措施使得人们对这支部队的认识仅限于传闻,只有寥寥无多的几张照片证明这支部队的建设情况。

首支蓝军部队的官兵工作重中之重就是打造一支“形神兼备”的敌军模拟部队。他们的服装都是专门定做的,当时的蓝军官兵总是身着苏军制服,以至于有老乡经常报警说有外军的入侵。一些官兵甚至以刀叉代替筷子用餐,饮食起居习惯也尽量模仿俄国人。

2015年年9月10日,中国空军“追梦空天”航空开放活动在吉林长春空军航空大学大房机场拉开帷幕。在开放活动上,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队员们都佩戴着一顶类似美国空军的船形帽,神采奕奕。这是我军在飞行表演部队配备的船形帽式样的工作帽。

其实这种船形帽已经在空军配发四年。 2011年9月在长春举行的首届空军航空开放日上,空军三支特技飞行表演队首次集体亮相。两支新建飞行表演队队员就身穿新式连体飞行服,佩戴新型船形帽正式公开亮相。

空军和海军属于特殊作战岗位,由于战机和战舰内部空间狭小,官兵佩戴的工作帽,应该轻巧无牵挂,平时与常服一起配发的普通大檐帽并不适合空军和海军等有特殊要求的部队使用,为此中国军队单独设计配发了工作帽。

1985年,海军为组织北海舰队核潜艇支队的403艇进行90昼夜长航试验,特别试制了一批船形帽,配发给403艇和参加试验的官兵,这种船形帽采用蓝色呢子布料,相当高档,仅试制了一批,现在已成文物。

据人民海军报报道,从2011年10月份开始,海军新一代的潜艇工作防护服系列已经选定由北舰某潜支的363艇艇员试穿。该系列服装主要包含12个品种18种款式。工作帽主要有船型帽和棒球帽。

2013年,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率先为舰上官兵配发棒球帽。海军核潜艇部队则继续佩戴船形帽。空军也少量配发船形帽,但官兵反映还是棒球帽最好看、最符合审美观。

如果考虑工作岗位的特殊环境,如船舱等狭窄空间,可以采用短檐帽,如红军帽或者65式军服的解放帽。以今天审美眼光,65式军服依然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军服,缺点只是配饰太简单。那顶极具我军特色的解放帽,可加以改进,更新面料,使用现役军服的仿毛哔叽面料,增加帽徽配饰,作为海空军工作帽,在指定场合选戴。

⑷ 王者荣耀95英雄79皮肤王者段位能卖多少

参考资料
效用:表示消费者偏好的另一种方法
我们用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消费者的偏好。另一种代表偏好的常用方法是用效用的概念。效用是对消费者从一组物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和幸福程度的抽象衡量。经济学家说,如果物品第一种组合提供的效用大于第二种,那么消费者对第一种组合的偏好就大于第二种。
无差异曲线和效用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消费者偏好更高无差异曲线上的各点,所以,更高无差异曲线上物品的组合提供了更高的效用。由于消费者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所有各点上都同样幸福,所以,所有这些组合提供了同样的效用。实际上,你可以把一条无差异曲线作为一条“等效用”曲线。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边际替代率)代表与另一种物品引起的边际效用相比,一种物品所引起的边际效用。
当经济学家讨论消费者选择理论时,他们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述这种理论。一个经济学家可以说,消费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另一个经济学家可以说,消费者的目标是最后达到最高可能的无差异曲线。实际上,这是表述同一件事情的两种方法。
最优化:消费者选择什么
本章的目的是说明消费者如何作出选择。我们现在有了这种分析所必要的两个方面:消费者预算约束与消费者的偏好。现在把这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并考虑消费者关于购买什么的决策。

⑸ 少将军帽和大校军帽区别

军帽”军服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设计美观的军帽往往能提升军人的精气神。比如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大檐帽”,以夸张的造型著称于世,充分的体现了俄罗斯军人的精神面貌。俄罗斯毕竟是战斗民族的国家,对于军帽设计也体现了简单实用的特点。我军07式军帽射击含蓄内敛又不乏“精气神”,充分的展现了我军威武之师的形象。大校的“军帽”是07式卷檐帽和07式大檐帽之分。07式卷檐帽是针对大校女军官而设计的,帽带为银灰色。07式大檐帽是大圆顶、宽圆墙,大校军官为银灰色。

07式大檐帽是针对大校男军官使用的,戴起来很漂亮。大家可以参照辽宁舰舰长张铮常服07式大檐帽,看起来很漂亮。07式军服海军的军服,设计的是最漂亮的,尤其是海军的常服军帽,白色的很漂亮。少将的“军帽”也有07式大檐帽和07式卷檐帽之分。

这一点与大校的“军帽”是一致的,目的是为了更加人性化。少将的“军帽”与大校的“军帽”区别之处在于,少将的帽带是金黄色。《我是特种兵》系列中何志军晋升少将后,所戴的常服军帽就是07式大檐帽,看起来是很漂亮的。在我军取消军衔制的23年里,也没有少将和大校之分,二者军帽都是一样的,即红军帽。小编关于大校和少将“军帽”的区别,给大家说完了。希望大家多多的给予支持。大家对我军取消军衔制后的“红军帽”

⑹ 辽宁舰上的广西藉女军人叫韦什么

韦慧晓,女,壮族,1977年12月出生,广西百色人,200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毕业后就职深圳华为,2007年考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

现任郑州舰副舰长。
2012年1月韦慧晓入伍,成为辽宁舰一名女军官。
2016年韦慧晓成为中国海军第一位女副舰长。
党的十九大代表。
2017年,从长春舰调任郑州舰任副舰长。

⑺ 看中国航母如何在陆地上行走丨港口圈

见过轮船在海上航行,见过5000吨的轮船在陆地上走么?

俄罗斯媒体也指出,曾经十分强大的俄罗斯重工,如今也不得不向中国低头了。

看来超过美日德总和的中国装备制造不是虚的。

⑻ 关于海军陆战队 步兵 特种兵的问题 当过这类兵的人进

1,你改年龄改学历去当兵本身不是问题,但是你要知道现在是科技建军,要的不只是好身体,同样还要真才实学而不是一张高中文凭。你理想的特种部队更是需要文武双全的人才
2,现在当兵的去向取决于你当兵那年、按照军委的统一部署、有什么部队去你们那征兵,而不是靠你在某部队的关系。当然,如果有强大关系的话,可以把你调到理想的军兵种
所以,能否去成海军或者海军陆战队,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3,特种兵是一个比较宽的概念,陆海空军武警都有自己的特种部队。特种部队的成员都是从本军种现役官兵中去选拔,优胜劣汰,而不是直接征兵
4,综上所述,你想进陆战队,主要靠“运气”+“关系”而想进特种部队,则主要靠“运气”+“实力”
祝你成功

补充一下
你说你将在“青岛的葫芦岛当”海军?!青岛在山东,葫芦岛在辽宁,虽然都是北海舰队的地盘,但怎么也没有“青岛的葫芦岛”这个说法啊
不过正如楼上朋友所说,无论青岛还是葫芦岛还是北海舰队,都没有海军陆战队哦
(现在除了南海舰队,东海舰队也有陆战队了,应该是楼上朋友退伍之后成立的)
此外,无论青岛还是葫芦岛还是北海舰队还是任何一个地方当兵,都谈不上好还是不好,这个与你自己的理想和具体从事什么岗位有关

⑼ 雷锋的一个故事

岁岁添仇

湖南省望城县,雷锋的出生地。
从长沙城跨过湘江,顺着长宁公路西行15公里,在那连绵的丘陵之间,有个小山村名叫简家塘,这就是雷锋的家乡。1940年12月18日(农历十一月二十日),雷锋出生在这里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当时起名叫雷振兴。因为那年是农历“庚辰”年,家人就叫他“庚伢子”。
3岁的孩子,若在现在,正是在幼儿园里撒欢的年龄,可雷锋3岁的时候,爷爷却被地主逼死了;5岁的时候,父亲遭日寇毒打,病死在床上;6岁时,哥哥在资本家工厂被轧断胳膊,被资本家撵回家,后来得了“肺痨”,又无钱医治而死去;不久,他的弟弟小金满病死在妈妈怀中;7岁时,他母亲不堪忍受地主欺辱,悬梁自尽,他成了一个孤儿;他小小的年纪为了糊口上山砍柴,被地主婆在手上连砍三刀。
从血和泪中走过来的雷锋,9岁时就成了反霸清匪斗争中的儿童团员。年仅15岁,就成了新生政权的一名公务员。
今天有些人弄张证明,就可以把自己的兵龄、工龄任意延长。那么,雷锋如果今天活在世上的话,名副其实地是一名老革命了。
让我们沿着雷锋曾经走过的道路,去追寻他的足迹吧。
解放后,在安庆乡乡长彭德茂大叔的帮助下,雷锋进入小学读书。不久这个学校停办了。一天,雷锋到十多里外的一个山村放牛时,发现了一所学校。雷锋喜出望外,找到老师要求读书。开始老师不同意,在雷锋的恳切请求下,通过考试插班上了学。由于刚刚解放,人民生活极其困难,雷锋有时就在月光下看书写字。后来因为交不起学费,彭大叔便把他推荐到乡里当了通信员。无疑是雷锋当年品学兼优的缘故,多少年后,当有人采访雷锋生前的老师和同学时,他们仍然能清楚背诵当年编的快板书:
“小小雷振兴(雷锋幼年的名字),学习他最勤,上学他最远,功课他最尖……,1956年秋天,彭乡长到望城县委开会。县委书记张兴玉想找个公务员,问他有没有好后生,彭乡长介绍了雷锋的身世和他在乡里的表现后,张书记决定把他调到县里来。彭乡长真有些舍不得放雷锋走,但是,雷锋到上级机关去,可以更快地进步,彭乡长又为他高兴。彭乡长给雷锋买来了蚊帐、热水瓶和一套新衣服,亲自把他送到了县委办公室。
螺丝钉精神的由来

在望城的山间小道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同时映入了张书记和雷锋的眼帘。小雷锋蹦蹦跳跳,一脚踢飞了螺丝钉。张书记却上前几步,弯腰捡起来,把螺丝钉上的灰擦干净,郑重地交给雷锋:“留着,会有用处的。”
就这样一弯腰,一句话,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言行竟然影响了一个年轻人的一生。在后来雷锋写的日记中,螺丝钉被雷锋反复思索,终于形成了独特的“螺丝钉精神”。
1960年 1月12日,雷锋写道:“虽然是细小的螺丝钉,是个细微的小齿轮,然而如果缺了它,那整个的机器就无法运转了,慢说是缺了它,即使是一枚小螺丝钉没拧紧,一个小齿轮略有破损,也要使机器的运转发生故障的,尽管如此,但是再好的螺丝钉,再精密的齿轮,它若离开了机器这个整体,也不免要当作废料,扔到废铁料仓库里去的。”1962年4月7日,雷锋再次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螺丝钉的连结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军营里的亮相

1959年12月,19岁的雷锋走进了军营。接兵的干部从这位身体条件并不太合格,然而却有着一张不寻常的履历表上看到,他在农业战线上是优秀的拖拉机手,在工业战线上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8次被评为标兵,5次被评为红旗手,3 次被评为节约能手,曾在报纸上被表扬过……接兵干部想,如果不是他坚决要求入伍,鞍钢怎么舍得把他送走。
新兵雷锋到部队的第一天,就代表千余名新战士,在热烈的掌声中,毫不怯场地登上全团欢迎新战友大会的讲台。全场两千双眼睛的视线集中在他身上。他昂首挺胸站在话筒前,个子虽然不高,却显得朝气勃勃,格外神气。他抖了抖落在身上的雪花,从裤袋里掏出讲稿,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大声念道:“敬爱的首长和全体老同志,让我代表新战士……”他刚讲上两句,大风就把讲稿吹叠起来了,他极力想展开讲稿,可是风仿佛故意找他别扭,刚展平,没等张嘴又给吹乱了。当时在场的团俱乐部主任陈广生想上前帮他一把,没想到雷锋干脆把讲稿一团揣进裤袋,冲着话筒来了个即席发言:“我们这些新战士,在60年代即将开始的日子里穿上军装,扛起枪杆,真有说不出的高兴。我们当中有工人,有社员,也有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可我们只有一个心眼,学好本领,保卫祖国,当个像样的兵。刚才团首长讲话,希望我们争当五好战士,依我说,有在座的领导,有老同志的帮助,别说五好,有个十好八好也保证当上。”
全场轰的一下被逗笑了。雷锋显得有点慌乱,抓着话筒又说了句:“笑什么呀 ?我讲的都是实话。”他转身向首长敬个礼,全场又响起了一阵掌声。
这就是《雷锋的故事》的作者陈广生第一眼见到的雷锋。现在,陈广生已年逾花甲,但是,一个活龙活现的雷锋仍时时映现在他的脑海里。时间越久,他越怀念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和普通人一样在阳光下呈现出多种色彩的雷锋。
陈广生并不责怪写信向他发问“真有雷锋这个人吗?”的青年朋友。他满怀深情,讲述他看到的一个个雷锋。

问《祝福》

自打那次新兵大会后,雷锋和俱乐部主任陈广生逐渐熟悉起来,他发现陈广生那儿有那么多书,从此,便成了俱乐部的常客。有一次,雷锋在陈广生的床头看到了《鲁迅小说集》,便借了回去。过了一段时间,雷锋还书时,陈广生问他,你读了哪几篇? 雷锋说《呐喊》和《彷徨》里的许多篇都读过了。陈广生实在佩服他的阅读能力,尤其令陈广生永不泯灭的记忆是,当他们谈起《祝福》中的祥林嫂时,雷锋突然有些伤感的情绪。他说:“我这次看《祝福》又掉泪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很像我的母亲。”雷锋说到这里,泪水流了出来。他抹了抹眼角,说:“我母亲受苦受了一辈子,死在旧社会,死得很惨。那年我只有六七岁。”说着,雷锋忽然把话题岔开了。他说:“我文化水平低,有点看不明白,作者不会为祥林嫂祝福吧,也不是为鲁四老爷祝福吧,那怎么叫祝福呢? ”尽管雷锋还不是很懂大文学家的用意,但他却那么喜欢鲁迅的作品。《祝福》显然在雷锋的心灵荡起了阵阵涟漪,陈广生觉得可不能小瞧了这个爱动脑筋的年轻士兵。

雷锋挨训

在所有记载雷锋的书籍里,大概很难看到正面描写雷锋挨训的文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伴随着雷锋的并不都是赞扬和荣誉。
雷锋每次到陈广生那里借书,都是高高兴兴的。有一天却阴着脸走进屋来。原来,雷锋在路上碰见了副团长,副团长却并不知道这是雷锋。雷锋乐哈哈地跟副团长打招呼,副团长却一眼瞅见了他露在帽沿外的“刘海儿”,狠狠地训了他一顿。陈广生当时在心里埋怨这位副团长对新战士态度有些过于严厉,但在口头上仍然安慰雷锋说,副团长抓部队就是严格,让雷锋不要放在心上。不一会儿,雷锋就消气了,又像过去那样有说有笑,临走还对陈广生说,回去就把头发理了。以后,陈广生果然见雷锋的
头发短了。但有一次,陈广生笑着说:“我是被你的口琴声吸引来的,不是来检查军容的。”雷锋放下帽子也笑了。这时陈广生才注意到,他的头发虽然很整齐,但是额前的短发仍然是刘海式,只不过比过去短了点。陈广生抚弄了一下雷锋额前的短发,开玩笑说,“还敢留着,不怕团首长再看见了? ”他嘿嘿一笑:“再上街,我把帽子戴低点。”陈广生心里偷偷笑了,好一个倔强的机灵鬼。
陈广生追述这个故事,无非是想说:雷锋是有个性的人,而不是通体透明的神。我们在宣传先进典型时,不应该像给演员化妆那样,把本来属于他的有个性的东西,包括缺点,遮盖得严严实实。那样,典型就只能在舞台上出现了。

一张“解放”照

在军营里仅仅度过了一年零八个月的雷锋,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曾经为雷锋拍摄过不少照片的季增,当时在团宣传股担任摄影报道员,现在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河北省承德市分会主席了。他追忆了这样一个故事:
记得1961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我挎着相机下连队采访,正赶上雷锋趴在地上保养车辆。这时我便走了过去,对他说:“雷锋,就在这儿给你照个相怎么样? ”雷锋听了连连摇头:“不,你去给别人照吧,我的照片已经够多了。再说,照多了也是浪费。”我说:“你的照片是不少,可是在汽车上照的有吗?别忘了,你是驾驶员!”听了我的话,雷锋动心了,小脸蛋一乐:“照就照!”说着就从车底下钻了出来。
他在车前做好了照相的姿势,我也调好了焦距,就在我快要按下快门的时候,他突然对我说:“不在这儿照了,到那边去吧。”原来,雷锋想在“解放”牌汽车上照一张相,而他驾驶的车是苏式老牌汽车“嘎斯51”。这样,我就随他来到一辆“解放”牌汽车前。他指着车上的“解放”牌字样,对我说:“能把这两个字照下来吗 ?”我不解地问:“照这干什么? ”他思索了一下,语气深沉地说:“没有解放,哪有我雷锋?”听他这么一说,我才明白了什么意思。就这样,我给他摄下了这张大家比较熟悉的照片。”20多年过去了,季增仍然保存着这张珍贵的原始照片。当驻军某部新闻干事孙云贵去访问他时,季增从他保存的相册里取出那张原始照片给他看。
接过相册,孙云贵好奇地翻阅着。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相册,而是一本制作精美的雷锋照片专辑。雷锋当年的生活情景都集中在这本厚厚的册子里:有他艰苦朴素、缝补衣服的镜头,有他在车站扶老携幼、助人为乐的场景,还有他担任校外辅导员时为孩子们讲故事的场面……在那些褪了色的照片下面,都附有一张保存完好的底片,可见主人是多么的细心。季增说,这些照片大部分都是他拍摄以后第一次洗出来的。

我把党来比母亲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的鞭子抽我身,
母亲只会泪淋淋;
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揍敌人。”
在雷锋的日记中,曾工工整整地抄录下了这首歌词,以至于后来不少人把它当成了雷锋的诗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把党来比母亲”,的确唱出了雷锋的真挚感情。现在却有一些年青人,没有体验过雷锋的经历,因而很难理解雷锋的这一情感,而仅仅把它当成一种艺术上的夸张。让我们来看一看雷锋的指导员高士祥,对雷锋入党的一段回忆吧。
高士祥现年64岁,他就是在大家熟悉的一张照片上,与雷锋谈心的那位上尉军官。他当时是雷锋所在连的指导员,也是雷锋的入党介绍人。
1964年 4月,高士祥调入运输连任指导员,刚好这时雷锋也结束了新兵训练生活分到该连学开车。
高士祥回忆说:在朝夕相处的两年多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雷锋对党的感情,党叫干啥就干哈,一个心眼跟党走,他经常找我和连长谈心,汇报思想情况,多次提出申请加入党组织。我看他心情这样迫切,就注意培养他。我把自己保存的一本党章送给雷锋,并给他讲党的知识。从此,雷锋便更加自觉地按党员的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了,主动找工作干,一有空就帮助别人做好事,连里有两个来自同乡的战士发生了矛盾,雷锋就像干部一样,用毛主席著作中的道理,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使这两个战
友很快就和好如初。我这个当指导员的看了,别提有多高兴啦。在一次支委会上,入伍不到7个月的雷锋就被支委提名列为发展对象。但是,在后来讨论雷锋入党时,个别支部成员听到有关对雷锋的一些反映,说他是做面子活图表扬,也有人认为雷锋的兵龄短,对他做好事能否坚持经常还要考验考验。这样就把雷锋入党的事搁了下来。
1960年11月 7日,在沈阳军区工程兵部评“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政工会上,副政委刘家乐找到我说,解放军报社的记者听了雷锋的报告后很受感动,决定写一篇《苦孩子,好战士》的报道,但一了解,雷锋还不是党员,就问了一句,这样的战士为什么没有入党?请你们 支部先研究一下,拿出个意见报团党委。会后,我向教导员汇报了上次支委会的决定,下午返回抚顺。当晚,找到支部副书记、连长李超群,又分别征求其他支部成员意见,全部通过。我在入党介绍人一栏里郑重地写下了:“雷
锋同志牢记我军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憎分明,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我自愿介绍雷锋入党。”
第二天中午,我回到了会议招待所,把支部大会通过雷锋入党的决议向团政委韩万金作了汇报,在会议休息期间,营党委委员专门为讨论雷锋入党的事召开了党委会,通过了运输连党支部批准雷锋入党申请的决议。这天是11月 8日,是雷锋终生难忘的一天。晚饭后,工程兵部的同志通知正在沈阳市某中学作“二忆三查”忆苦报告的雷锋来找我。雷锋一上招待所的楼梯口就让一群服务员给围上了,请他作小报告。当时入伍不到一年的雷锋就小有名气,他走到哪就把好事做到哪,颇受人们的爱戴。雷锋一走进宿舍我就从床边拿出他的入党志愿书,这时雷锋的视线紧紧盯着。丝毫也不挪开。“雷锋,从现在起你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啦! ”我严肃地说。他好像久别母亲的孩子扑到妈妈怀里一样,“哇”的一声哭了,这时在场的几个教导员全都愣住了,被雷锋对党赤诚的感情所感动,只见雷锋用手翻动着他的入党志愿书,哽咽中断断续续地说:“妈妈,我找到您啦,今后我听您的话! ”这时在雷锋身边的崔教导员走过来拉着雷锋的手说:“你已经是一名党员啦,以后要更加谦虚谨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听了直点头,晚上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伟大的党啊!您是我慈祥的母亲,我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您,我要永远听您的话,做您的忠实儿子。”
翻开雷锋的日记,可以看到他多处表露了这样的心愿:要争取实现自己最美好的愿望,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为雷锋拍摄过 200多张照片、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干事,现在鞍山劳动教养院工作的张峻同志回忆道:我和雷锋在一起的时候,他曾多次对我表示:“要努力学习,做好工作,争取到北京见毛主席! ”我为什么对雷锋渴望见到毛主席这件事,至今难忘呢? 因为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已作出决定,指派雷锋同志为出席1962年国庆观礼代表。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好消息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他,他就在当年的8月15日因公殉职了,没有能够实现他见到毛主席的夙愿。而我于1963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在首都中南海怀仁堂替雷锋同志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我热泪盈眶,激动万分,抢拍下十多幅毛主席接见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雷锋》剧组演员的珍贵照片。 据说,酷爱戏曲的毛主席,从不看话剧,还讲过,给我 200块大洋也不看话剧。可是,毛主席却被话剧雷锋所吸引,为剧中的雷锋而激动。张峻每谈起这件事,都难过地有些哽咽。
雷锋,这位从旧社会的苦海中幸存下来的孤儿,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真理的。当他由感谢党报答党的朴素阶级感情,上升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理想,并成为执政党的一员时,他怎能不感慨万端。不了解雷锋这代人成长的历史和思想轨迹,就难以理解雷锋的所做所为,真的会对雷锋产生问号,而这种疑问是多么幼稚和浮浅。

党报聘书

前几年,有的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雷锋是“人材”,不是“人才”。雷锋是不是人才,我们多的不说,仅提供一点史材,就颇能说明问题。1961年11月,一封聘书寄到了还未出名的雷锋手中:
雷锋同志:
获悉你所在单位确定你为本报通讯员,我们表示热烈欢迎,特致函正式聘请……希望今后加强联系。
此致
敬礼
中国人民解放军
通讯联络组》
解放军报社
1961年11月17日
人民大学的一些研究生是在军事博物馆看到这张聘书的。几个同学引出一番感慨。有的说,能为中央级党报当通讯员,那可得有点真水平才行,没想到雷锋还有这么两下子。有的说,这可是雷锋的一个重要史料,它使雷锋的形象更加饱满。雷锋不仅仅是助人为乐,他还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这对当代青年是有吸引力的。

一篇自然来稿

雷锋怎么走向典型,领袖怎么发现雷锋,谁是最早宣传雷锋的人?
我们终于搞明白了。在沈阳的一所宾馆里,我们相约见到了头染白发的佟希文、李健羽,这两位当年的新华社驻辽宁分社军事记者,现已离休了。当我们还系着红领巾的时候,就记住了雷锋的名字,但我们都并没注意最早宣扬雷锋的人是谁。现在,其中两位采写过雷锋事迹的作者就坐在我们面前。
他们却谦虚地说:“雷锋不是我们宣传出来的,他早在宣传之前就很有名气了。”
“1960年10月,《前进报》社总编辑嵇炳前把我们俩人叫去,说是报社收到一篇自然来稿,反映一个叫雷锋的新战士艰苦朴素的事儿。说着,嵇炳前就把稿子递给我们。我们一看,这个新兵入伍还不到10个月,捡牙膏皮,补袜子,给人民公社捐款,好事做了很多。当时我们认为,国家正是困难的时候,党强调奋发图强,雷锋做到这点不简单,也非常可爱。嵇炳前就要求我们到部队了解了解,见见这个战士。我们就到了军区工程兵政治部,见到了王副主任,请他给我们找一找雷锋是哪个部队的。王副主任说,雷锋这几天就在沈阳,要到辽宁师范大学作忆苦报告。他是一个忆苦思甜的典型。
“我们两个一商量,决定现场去感受一下。雷锋到大学作报告那一天,我们俩人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听到雷锋讲自己的苦难身世,心里难过得受不了。雷锋不仅讲过去的苦,也讲党对他的培养,讲他现在的工作。上面讲着,下面哭着,有些学生哭得呜呜的。这时口号突然响起来了,‘雷锋的苦就是我们的苦,雷锋的仇就是我们的仇’。这个领着喊完,那个同学又站起来领着减:‘向雷锋学习’,‘向雷锋学习’。那个场面太激动人了。这场报告对我们俩人来讲,解决了个情绪感染问题,都觉得这个战士实在可爱,他不仅仅是个节约的典型。会后,我们又和雷锋直接交谈。他谈吐很实在,他带了 3本日记和笔记。我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很注重学习,嵇炳前那天也听了报告,激动地说,要报个大典型。
“工程兵宣传部的赵志华,摄影员张峻,他们多次接触过雷锋。我们又听了他们介绍的情况,接着又上了雷锋的连队,当时连队的指导员是高士祥。他对这个战士的评价是肯定的。他介绍这个战士的特点,一个是艰苦奋斗,一个是助人为乐,说他对人民很有感情,对老同志、对工人、对农民用行动表达了一种自发的感情。部队发了4块月饼,他送到职工医院。望花区成立人民公社,他就把200元钱送去。”
张峻在回忆中,更为生动地叙述了捐款的事:
“1960年10月下旬,我和团里的宣传助理员拿着雷锋所在团收到的地方表扬雷锋的两封来信,再次来到雷锋所在的运输连进行核实。一封信是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感谢雷锋送去 100元钱支援人民公社成立的;一封是辽阳市委的来信,热情赞扬雷锋给灾区人民寄去 100元钱的深情厚意。经过调查了解,事实弄清楚了:一次是连队驻地人民群众敲锣打鼓,热烈庆祝人民公社成立。雷锋看到这种热闹情景,立刻跑到储蓄所,把自己在工厂和部队积攒的 200元钱,全部取了出来,一阵风似地跑到和
平人民公社党委办公室,把钱往桌子上一放说:‘我早就盼望这一天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收下吧 !’党委办公室的同志很受感动说:‘我们收下你热爱公社的一片心意,但是,这钱我们不能收,你留着寄回家吧 !’雷锋恳切地说:‘人民公社就是我的家呀 !假如我的父母还活着,一定不会拒绝他儿子给的钱。’雷锋一再要求,公社仍不肯收,直到雷锋说得流下了眼泪,公社的同志才答应收下一半,这 100元虽然数目不多,但它却给了和平人民公社全体社员一笔精神财富。
“事隔不久,辽阳地区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当雷锋在报纸上看到党中央毛主席派飞机给灾区人民运送衣物和粮食的时候,心里想我这个战士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呢?他连忙赶写一封慰问信,顶着大雨,跑到邮局,把公社退回的100元钱,寄给了辽阳市委……
“雷锋支援人民公社和灾区人民,舍得献出自己的一切,可他自己却从来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参加解放军后,他每月领到津贴费,除留一角钱交团费,两角钱买肥皂,再用些钱买书,余下的全部存入储蓄所。他穿的袜子不知补了多少次,最后已经补得完全改样了,还舍不得扔。连队发放夏装,每人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雷锋只领一套单军装、一件衬衣、一双鞋。雷锋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深受同志们称赞的,但也有个别同志不理解雷锋,说他攒钱不花,真傻!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有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情愿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这样的‘傻子’。
“有的同志看过《雷锋》电影,不知还记不记得有个叫王大力的战士扔雷锋的破袜子的镜头,还有雷锋以王大力的名字给他母亲寄去20元钱治病用的画面,这都是确有其事的。王大力总认为雷锋‘小抠’,当他知道是雷锋以他的名字给母亲寄去20元钱之后,才改变了对雷锋的看法。”

曾经有过争议

雷锋做的这些好事,早已为广大群众所传诵,但有的人至今也不理解。不仅在今天,就是在当时,甚至整天和雷锋在一起的干部,也怀疑过雷锋做好事的动机。
佟希文、李健羽继续对我们说:
“连队也有干部持相反的意见。有的干部说他爱出风头,做好事是专门给别人看的。那个时候我们写东西很小心,就有意识地让两种意见的同志坐到一起交谈,接受我们的采访。大家心平气和地谈了半天,一开始,赞同雷锋的人就占多数,通过交谈,原来对雷锋有些看法的同志也逐渐转变了。团里的韩政委是个抗战时期的干部,他说:‘有点不同的意见也很正常,大家在一起交换交换就好了’。要说谁是发现雷锋的伯乐,当属韩政委。他本身就是一个‘活雷锋’,他自己家里很困难,还给灾区捐款。
可是,宣传雷锋时,他不让别人写他。前些年他去世了。他的先进事迹至今还很少有人知道。
“那时就有工读学校,也有少管所,有的孩子是戴着红领巾进去的。大家已经意识到对青年一代教育的重要性了。所以我们感觉到,‘雷锋是党的好后生’。后来我们写的通讯题目就是这样的。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国际环境也对我们不利,但是我们感觉到,只要有党在,有政治骨干力量在,有雷锋这样的好后生在,国家就能稳如泰山。”

雷锋成了东北的“一团火”

佟希文、李健羽继续告诉我们:“稿子写好后,我们给嵇炳前看。他又拿给当时的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杜平看。杜平独具慧眼,看完稿件,挥笔写下了‘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这几个字。1960年11月26日,这篇稿件在《前进报》上登了两个半版。稿件还同时发给了新华总社,《解放军报》、《辽宁日报》、辽宁《共青团员》杂志、《辽宁工人报》、《沈阳日报》。但各报发表的标题都做了修改。《解放军报》1960年12月13日刊登在二版,题目叫《茁壮的新苗》;《辽宁日报》叫《红色的战士》;
新华社发稿的题目是《苦孩子成长为优秀战士》,那时调门最高的是《前进报》。军区还同时提出了‘学雷锋、赶雷锋、超雷锋’的口号。雷锋的名字传遍了东北大地。雷锋的诉苦报告,在空军机场、海军舰艇、工厂车间、农村打谷场,到处都讲,嗓子都哑了。大家都说雷锋是一团火,走到哪里,哪里就出现激动的场面。雷锋那个团在抚顺市,抚顺市青年开展了学雷锋活动。报纸上宣传了不少学习雷锋的好青年。后来我们又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叫‘千锤百炼’,讲雷锋在党的教育下成长。另一篇叫‘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反映雷锋在青年中产生的巨大反响。当时雷锋的名字在辽宁基本上是家喻户晓,并对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青年出版社很快就来了封信,要我们写一本雷锋的书。因为我们要上前线采访,就把这个任务推辞了。我们俩一个到了东海前线,一个到了南海前线”。

雷锋之死

佟希文、李健羽继续回忆道:“真是巧了。1962年 8月15日,正是雷锋牺牲的那一天,我们从广州往回走,回来后就听说雷锋因公殉职了。当时一下子就说不出话了,感情上真吃不消啊。后来听说团里要给雷锋治丧,抚顺市很重视,工、青、妇都派代表参加了追悼会和送灵。追悼会是在望花区一个大礼堂里办的。当时礼堂里面装不下,外面人山人海。送葬路上挤满了人。街道两旁都扎上了白花。也是十里长街啊。我们对毛主席‘虽死犹生’这句话感慨很深,认为雷锋是够得上的。听过他作报告的人,他直接帮助过的人,

与广西辽宁舰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假领衣怎么搭外套 浏览:15
浙江平湖羽绒服批发市场在那儿 浏览:123
狗狗生理裤子裁剪 浏览:896
文胸批发网址 浏览:496
男人衣尺寸图解 浏览:71
没刘海圆脸带什么帽子好看 浏览:976
白衬衫搭领带颜色 浏览:721
lee牛仔外套能用洗衣机洗吗 浏览:174
屁股变小穿什么裤子 浏览:964
长棉衣什么颜色好看图片大全 浏览:667
女人穿内衣内裤颜色与性格 浏览:177
白色服搭配冬装 浏览:372
本田雅阁皮带换多少钱 浏览:803
铁路穿制服的都是什么职位 浏览:155
秋季中长款衣怎么搭配 浏览:764
怎么样在网上找童装厂家 浏览:161
全透明情趣睡衣写真 浏览:779
白色校服裤配什么衣服 浏览:562
网上买女装衣 浏览:136
女装服装的批发利是多少 浏览: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