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我国古代有哪些好看的帽子

我国古代有哪些好看的帽子

发布时间:2022-05-19 23:31:06

Ⅰ 中国古代帽饰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以后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有时和其他“头衣”外形相近,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界限,但一般说来,帽子是圆顶形的,能覆盖整个头部,且易戴易脱,为人们日常所戴。
我国戴帽子的历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都是戴帽子的,并且是皮帽子。只是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级制度的出现,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转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转而成了小孩的专用品。到晋代已经要求不是那样很严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实际上在三国时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宁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场合是不允许戴帽子的,而要按规定戴冠和帻等。
有趣的是,在汉族已不是很讲究的时候,作为习惯于戴帽子的少数民族,一面推行汉化制度,一面却严格要求不得戴帽子,还有人为此丢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见城里妇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袄的,就责备留守的任城王元澄,问他为何不管,元澄辩解说,戴帽子穿小袄的只是少数。孝文帝很生气,质问他:“你是否觉得全城人都应该戴帽子穿小袄呢?”结果将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员全罢免了,演出了我国历史上为帽子而丢官的一幕,可见戴不戴帽子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此事在《魏书》《北史》上都有记载。而据《宋书。礼志》记载,当时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渐以帽子为常服,这对推行汉化的北魏不啻是一个讽刺。由于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后,士大夫阶级也逐渐戴起了帽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后,由于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一种服饰,并且和现代的帽子一样,容易脱掉。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现在一样,喜欢赶时髦,后周时独孤信打猎时帽子稍微斜了点,结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学他将帽子斜戴上,以为时髦。隋文帝杨坚未当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长有一肉瘤,怕人看见,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为时尚。帽子的类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突孙帽、大帽子、白纱帽、乌纱帽、皂帽等;唐宋时代有席帽、浑脱帽、毡帽、压耳帽、风帽、妇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结草帽、遮阳大帽、圆帽、鹅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毡帽、小帽、卷檐毡帽、皮帽、狗头帽、凉帽等等。它们因材质、形状等的不同,而分别具有防风、遮阳、保暖、美饰等功用。这其中最负盛名的乃是乌纱帽。
乌纱帽,顾名思义就是用黑色的纱制作的帽子。它不是严格的一类帽子,而是将凡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都可称为乌纱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纱帽。宫官和官宦有戴乌纱帽的。隋唐时乌纱帽成为朝中官员的一般顶戴。到宋代,四脚幞头兴起,原来式样的乌纱帽逐渐废止,但由于幞头亦多用乌纱制作,故仍将幞头称为乌纱帽。宋代乌纱帽多为展脚,即帽翅平展,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大臣们在朝上窃窃私语。在明代,官员戴的乌纱帽的定制是前低后高呈台阶形,两翅为牛舌形,宽寸余,长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样式者。由于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乌纱帽,故后世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代称。后世在舞台上出现的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就是明代的式样。乌纱帽到清代即废止了。

Ⅱ 中国古代帽子

中国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帻、幞头、盔等品种。

Ⅲ 中国古代头饰,你了解多少

服饰从头开始。

首服,是用于头部的服饰部件。中国古代冠帽始于先秦时期的头衣,即头上用品和饰物的总称。冠帽是我国古人使用的一种束发工具,同时处于礼仪和审美的需要,又是一种头上的装饰品,它被视为“礼教”文化的象征[1]88。自古以来,首服是人们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客观上推动了首服的发展。

在中国的服饰史中,首服在整个服饰中具有的地位,是识别身份与社会品级地位的重要标志。自周朝开始,建立了完整的冠服制度。从冠上能够识别出帝王与诸侯、将军与士兵、文武百官、社会诸流的等级区别,然而普通老百姓则无资格佩戴。

各种首服的戴法、佩戴者、佩戴场合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或俗成模式,以区别人们身份的高低、贵贱。这类等级体制,一直应用到我国封建社会,贯穿整个古代首服的发展史,并且首服的种类日渐复杂,式样愈加繁多,名称有数百种之多。表现形式划分,将近现代汉民族服饰中的首服分为:帽、巾、眉勒、暖耳四大类。

一、帽

帽,亦作“冒”,又称“帽子”。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上古之人居而野处……观鸟兽有冠、角及种种胡须,就仿效之作冠冕发髻流苏,从而有了各种发饰。冠冕、巾帕。”在远古时期,中国古人“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与装饰的需求,古人根据自然界中鸟兽的头部造型加以模仿,改制成冠戴在头上,将鸟兽的须胡变化成缨,再用笄贯插在发上使之稳定。帽,需经剪裁缝制成一定形状,覆盖于人的头部。

童帽是首服中最具有情趣文化的。虎头帽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其外观花样变化多端,细部刻画生动有趣,装饰讲究。虎头帽的外部造型不是具象的现实描摹,而是通过对具有灵性和神性的理想形象进行创造的。

虎头帽是一种民间模仿动物形态而创造服饰品的习俗延续,是以情感为纽带,通过一定的艺术夸张,希望能让孩童健康、活泼地成长和对未来的祈盼,表现汉民族护生的民俗心理特征。造型稚拙,形象生动可爱,整个造型交织着情和爱。还有一种是以民间宗教内涵为祈佑工具的表现,在小帽上缀上很多的金属佛像,戴此帽就如同诸神在保护孩子,寓意非常直白。

二、巾

巾,包头之用。古时平民不戴冠,多是在发髻上覆以巾,在劳动生产之时又兼作擦汗之布,可谓一物两用。古书称为“士冠庶人巾”,指的就是百姓多以帛裹头,这是典型的百姓首服。巾通常以缣帛为之,古尺两尺两寸宽,又常称为“幅巾”。它的型不固定,而是以裹戴的方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样式。巾的造型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多样化,更具装饰性,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喜好,成为这一阶层的常服。平民往往也有特殊式样的巾式。

在古代,巾有多种形制,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前裹、后裹,上翻、下折等变化,构成了丰富的式样。按外观造型将巾类首服分为“纽髻式”“韬发式”和“裹首式”三种形式。

所谓巾类纽髻式首服,是指用布帛扎系的方式固定发髻。

巾类韬发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卷折成条状包裹发髻。其中形式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从前向后裹的帻;第二种,从由后抄前,系结于前额的“幧头”。

巾类裹首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包蒙覆于首,于颅后系结的方式。其中,主要有幅巾、头巾和五代之前的幞头。

近代,包头成为在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特色首服。清代叶梦珠在其著作《阅世篇》中对包头作了这样的描述:“今世所称包头,亦即古之缠头也。古或以锦为之。前朝冬用乌绫;夏用乌纱。每幅约阔二寸,长倍之……”。

南地区的包头样式只要是三角包头,它的形式感和构图感都很独特,十分引人注目。平展时形似等腰梯形,短边一般为60~70厘米,长边一般为100~110厘米,宽25~28厘米。斜边略带弧形。在上面的两端各连接一个宝剑头的带子,或者是有流苏的绳子,长度大约10厘米,目的是用来收缚顶端。

而若将包头缚戴端正,则整个呈立体三角形,头后上方还有一小空心三角形,发髻由此露出;头巾的余下部分则在肩颈部垂挂下来,形成两只又长又尖的尾部开叉、互相交叠、形似燕尾的三角形拖角。所以称之为“三角包头”。

Ⅳ 中国古代官的帽子 唐朝的多讲一些,最好有图片,重量,大小...... 好的有200悬赏 急!

别的朝代的真不清楚,唐代的可以说一下名称。至于图片,网络一下名称就能出来了。
1. 武弁,即笼冠。天子加金附蝉、下巾帻;侍中、中书令加貂蝉。诸武官府卫领军九品以上戴用。
2. 弁服,以鹿皮制成,天子12琪(琪即白玉珠),玉簪导;皇太子9琪,犀簪导。文官九品公事所服,通用乌纱制成,一品9琪、二品8琪、二品7琪、四品6琪、五品5琪及犀簪导,六品以下去琪,至玄宗时废而不用。
3. 翼善冠是唐太宗制作的一种冠式,形似幞头。以转角相交于上,开元十七年便废而下用。
4. 远游冠,3梁,金附蝉9首,犀簪导,其余同通天冠。皇太子、亲王戴用。宗室封王者用时去附蝉。天子杂服有时也戴,为5梁。
5. 进贤冠,为文官的冠式,戴时加于黑介帧上。三品以上3梁,五品以上2梁,九品以上1粱。
6. 法冠,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冠式,又名獬豸冠。其冠制与进贤冠大致相同,上加两颗真珠,作一角或二角形。
这是我从《中国古代服饰》作者王明泽,看到的,里边还有其他朝代的介绍,不过都是文字描述。网上可以下到。
《中国古代服饰史》周锡保,这本也不错。
《中国服饰史教程》孙世圃,这本里边有小图,不过也不是都有。

Ⅳ 从古至今的帽子有哪些

人的外在美除了谈及外貌、身材、举止、气质等固有特性外,服装配套中的帽子一族,也是优美旋律里不可或缺的一段音符。
在古代,无帽而有巾,人们用丝、麻制的巾来包头或扎发髻,如今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包头巾”便是古代巾的遗留。北周时期,武帝为易于让自己的军队戴用,特意 把巾制成含有四个角的形状,当时称作“幞头”,实际它便是中国最早的帽子。后来,四角帽逐渐改为向左右延伸出两个长角,由此演变成乌纱帽。左右伸出的两角在脑后交叉,又发展成武官的头盔。不仅中国有古老的帽子发展史,国外在古时也将帽子当作一种权利与地位的象征。早期的罗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标志,奴隶们只能头顶块儿布来遮天度日。
到了中世纪,帽子的等级观念更是明晰:破产者戴黄色的帽子;国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纸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如今的帽子少有等级的差别,但仍有职业的划分,如律师帽、护士帽、军帽、警帽、博士帽等。还有某些特制的帽子,如十八世纪的法国,一名叫科来姆的厨师,为招揽顾客,在自己的头上戴了顶高高的白帽,引得众人的好奇,后来它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厨师帽”,而且帽子越高代表厨师的等级越高。

帽子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发明了。如中国成语中有"衣冠楚楚"、"冠冕堂皇"等,这里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
古代冠制是中国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男子20岁开始戴冠,戴冠时,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中国古时的冠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不像帽子盖住全部。
冠产生之后,冠帽之间有了贵贱等级之分,贫贱无身份的人不准戴冠。每一个朝代的冠式、冠制与前代相比都有不同。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它的形式大体已与帽式相类。冠还得与头帕配合,卑贱者只能戴头帕,未成年者只能戴空顶头帕。这种冠制一直影响到明代。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公服中又有乌纱帽。"冕"比"冠"出现要早,一般指封建帝王专用的"冕",在皇子继承皇位时才加"冕"。劳动者只能戴头巾,主要用来揩汗,以后当作帽子裹头。
中国的帽子有其民族特色,在古代,辽金人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和礼帽、维吾尔族的小花帽、土族的毡帽、蒙古族的狐皮帽等。日常生活中,帽子还有防寒保暖、装饰打扮的作用。

Ⅵ 我国古代皇帝帽子有什么变迁与特点

九旒冕。“旒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在重大仪式上戴的前后坠有玉珠的礼帽,在古装剧中经常能够看到。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

(夏商周时代) 男子礼服 冕服: 是礼服中最尊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带、舄(礼鞋)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黑色)衣、纁(黄赤色)裳、冕冠,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冕冠上则有旒。 天子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格式的冕服,总称六冕,天子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十二章纹冕服,戴十二旒冕冠,冕服上的章纹数与冕冠上的旒数是相应的。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称为「舄」。 十二章纹中,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用绘。下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用绣。所有章纹均有取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华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画上一虎、一长尾猴,虎取忠勇,猴取慎终追远;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作「亚」字形),取其明辨。只有皇帝能用十二章,公爵能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以下递减,这就当时祭服制度的基本内容。弁服: 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女子礼服 祎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奉祭服。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从夫助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雉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阙翟:为王后从天子祭群小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候之妻从夫祭宗庙的祭服。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君祭宗庙的祭服。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一般服饰玄端: 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朝、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长都正2.2尺,正幅正裁,玄色,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 深衣: 一般用白布制作,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衣服,但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上代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逢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先的法度,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Ⅶ 谁来说说古代士兵的帽子 各朝各代的谁比较拉风

宋朝的帽子不错,宋朝有钱,士兵装备全面且精良,造型也拉风,例如千叶甲

Ⅷ 古代的帽子和现代帽子样子

官帽,是中国、朝鲜、东宁、越南、琉球古代的一种帽子,属乌纱帽的一种,最开始是由展脚幞头演变而成。宋元时代,“乌纱帽”一名泛指以乌纱制成的帽子,即乌帽,尚未成为官帽的专称,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更变成专指官帽,并演变成了官员职位的代名词。

[1]得官者,戴乌纱,失官者,被称之谓“丢乌纱帽”。[2]其内型用铁丝编织而成,成为硬壳,后部高而隆起,内衬黑纱,外涂缯纱(缯是一种丝织品),涂黑漆,外型多为圆头,前有一折,并饰以玉胜(以示明洁)。

明代官帽外形与唐代初期的幞头,小有近似之处,官乌纱帽由幞头帽子外施纱涂漆,翅有平翅、朝天翅、圆翅等。是用铁铜丝编成帽的框,然后再用乌纱覆外。圆顶,分上下二阶,左右各插一个帽翅。官帽的别称乌纱帽常被人喻为官位的代称。乌纱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为常服。朝廷官吏,不分文武品位高低,一律准可通服。

戴乌纱帽的常服,多与补服相配。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明政府定制:凡官员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作为官服。在团领衫外束腰带,亦作为公服使用。[3]同时又规定,凡是年老退休的官员,以及侍奉父母辞闲之官,允许继续戴乌纱帽,而因事罢官者,则服饰与百姓一样,不允许再戴乌纱帽。

[4]明初乌纱帽尚未高耸,而至中叶,则风气大变。如正德时兵部尚书王敞,“纱帽作高顶,靴作高底,舆用高杠,人呼为‘三高先生’。

Ⅸ 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特殊的帽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最特殊的帽子就属于清朝的铁帽子王,而铁帽子王属于世袭制,拥有铁帽子王的人比一般的王爷拥有更丰富的物质待遇和政治待遇,在特权上也不同于其他王爷。

三、而到了清代末期,铁帽子王更是属于可无可有的角色了,虽然有一些将军非常的有实力,文武双全,并且在镇压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依旧没有将铁帽子王重新回到清朝刚开国的时候的地位。虽然号称铁帽子王,但是清朝朝廷对他们管理的非常严格,一向是有错必罚,所以很多的人都受到了处理,而随着清朝逐渐的落寞,革命不断地爆发,民国逐渐取代了落后的清朝,铁帽子王也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Ⅹ 中国历史上两顶特殊帽子,“绿帽子”与“乌纱帽”有什么样的故事

绿帽子”的演变过程长达两千年,“乌纱帽”则起源自南朝刘宋年间(另有说东晋时宫中就开始流行)。秦汉时期规定犯人穿一种特制的衣服,称为“赭衣”,其色赤褐。班固《汉书·刑法志》有载“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可见至迟在汉代“赭衣”已为罪犯的代称。

至隋朝,“乌纱帽”作为“常服”的帽子,也是皇帝、贵臣、百官士庶等,贵贱通用。唐初,“乌纱帽”曾一度是皇帝及皇太子专用的帽子。李世民即位后诏令“乌纱帽”为天子及百官士庶皆可戴用。因而,在唐代“乌纱帽”不过是一种日常便帽。杜甫曾有诗云:“不眠瞻白兔,百过落乌纱。”说他晚上睡不着望着月亮,月光不知道多少次映照在他的乌纱帽上。但当时的杜甫并无官位。

与我国古代有哪些好看的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蒙口羽绒服实体店 浏览:420
上海学校小红帽子 浏览:696
上海各所初中校服 浏览:568
拉链口袋制作方法裤子 浏览:500
美藤羽绒服 浏览:546
农机除了用皮带还有什么配件 浏览:599
电脑提花帽子围巾加工 浏览:426
制服小三的信息 浏览:547
大风车儿童羽绒服价格 浏览:344
新款小熊帽子视频 浏览:278
男士橙色衣如何搭配图片大全 浏览:554
皮带表带时间长有酸味怎么办 浏览:768
彪马李现同款裤子 浏览:920
天蓝色衬衫配黄色裤子 浏览:704
佛山南海区哪里租旗袍 浏览:154
中老年羽绒服中长女款 浏览:473
一般大学生买裤子多少钱 浏览:614
卡其色衬衫男士 浏览:663
深海裤子材料 浏览:581
浅灰蓝卫衣配黑色裤子 浏览: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