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九四八年塔山阻击战哪两个纵队,司令员是谁
1、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先是吴克华后为胡奇才,政委莫文骅;
2、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 :十一纵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
Ⅱ 东北野战军十二个纵队司令及炮纵司令是谁
一纵司令员为李天佑,政委梁必业。
二纵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
三纵司令员韩先楚,政委罗舜初。
四纵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
六纵司令员黄永胜,政委赖传珠。
七纵司令员邓华,政委吴富善。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政委邱会作。
九纵司令员詹才芳,政委李中权。
十纵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周赤萍。
十一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
十二纵队司令员钟伟,政委袁升平。
炮兵纵队司令员朱瑞。
1947年9月,民主联军的野战部队已发展到了9个纵队27个师、10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1个炮兵司令部共计29万人,加上地方武装近23万人,总兵力已近52万。其中,民主联军总部直属4所学校,1个炮兵司令部,1支护路军和独立2、4、5师以及骑兵师。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指挥机关与军区分开,原有领导机构不变。
1948年2月,原有的9个独立师重新编组,新成立了第五、第十一和第十二纵队。其中,南满的三个独立师改编为第五纵队,万毅任司令员,刘兴元任政委,下辖13、14、15师。
冀察热辽军区的三个独立师改编为第十一纵队,贺晋年任司令员,陈仁麒任政委,下辖31、32、33师。
北满的三个独立师则改编为第十二纵队,钟伟任司令员,袁升平任政委,下辖34、35、36师。
Ⅲ 东野十一纵在密云吃掉国军一个整编师,是迫使傅作义收缩、还是破坏了伟大领袖的平津作战意图
东野十一纵进关之时实力庞大,有五个师再加特种部队,共有七万多人。主席意思是十一纵应该用后卫部队打密云,而不该用先头部队打。耽误了行程,差点让傅作义的主力三十五军逃回北平。
Ⅳ 跪求阅读风暴文言文课外阅读初中语文第3辑适用于九年级第23.东野毕之马失至50.送陈庭学序(节选)的答案!
我没有这本书啊!! 给你翻译行不? 原文】定公问于颜渊曰:“东野子之善驭乎?”颜渊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定公不悦,入谓左右曰:“君子固谗人乎!”三日而校来谒,曰:“东野毕之马失,两骖列,两服入厩。”定公越席而起曰:“趋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吾子曰:‘东野毕之驭,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对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今东野毕之驭,上车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可得少进乎?”颜渊对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译文】鲁定公问颜渊说:“东野子善于驾驭马车吗?”颜渊回答说:“善于倒是善于,虽然善于,但他的马会跑失。”鲁定公很不高兴,进入内室后对左右的人说:“君子也会说别人的坏话呀!”三天后一校尉来拜见鲁定公,说:“东野毕的马跑失了,车两旁套马的缰绳断裂了,有两匹马回厩了。”鲁定公从席位上站起来说:“快驾车去接颜渊。”颜渊来到,鲁定公问:“前天我问先生,先生说:‘东野毕驾驭马车,善于倒是善于,虽然善于,但他的马会跑失。’不知道先生是怎么样知道的?”颜渊回答说:“臣是根据政事知道的。从前舜很巧妙地使用人民,而造父很巧妙地使用马匹。舜不把人民逼到尽头,造父也不把马逼到尽头,所以舜手下没有逃跑的人民,造父手下没有逃跑的马匹。如今东野毕的驾驭,上车就拉紧马辔头,马衔口安排得很正;开步就驰骋很快,朝廷的规范是达到了,历尽艰险到达很远的地方,马的力量用尽了,可是还要要求马不停地跑,我根据这些就知道马会跑失。”鲁定公说:“说得很好。还可以再说一点吗?”颜渊回答说:“臣听说:鸟被逼到尽头就会啄人,兽被逼到尽头就会抓人,人被逼到尽头就会欺诈别人。从古到今,还没有把自己手下人逼到尽头而自己不危险的。”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鲁定公是鲁哀公的父亲,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从这段对话来看,鲁定公还算比较明智的,知道颜渊说的是对的后,立即趋驾召颜渊,不耻下问,向颜渊请教,而鲁哀公呢?一开始问怎样选取人才,孔子回答后,他居然顾左右而言舜的帽子问题,然后他又说自己对哀、忧、劳、惧什么都不知道,当孔子告诉他后,他又问起了腰带、礼帽等对仁爱有益处吗这种非常愚蠢的话。仁爱是人的心理问题,而腰带、礼帽是人的外表装扮问题,怎么能混为一谈呢?颜渊的回答中,实际上就含有一种宽容的意思,孔子、孟子对这个问题也有论述,即要对人民先进行教育,让人们知道法律法规,如果人们知道了还要违反,那么才可以进行惩罚。如果人们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条法律法规,而要对违反的人进行惩罚,那就是陷害人民。而被陷害的人,被逼到尽头的人,当然也就会采取非法手段了。马都如此,况且人乎?!本篇借孔子的对话,表明了孔子对人的认识,孔子所说的五种人,仅是一个简单的概括,其实孔子对人的认识,在《论语》中有更多描述,荀子在前面的篇章中也有很多描述,所以本篇的重心还是在鲁哀公身上,象这样一个庸人,居然还掌管着一个国家,真是“哀”呀! 作品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1)万里,陆有剑阁栈道(2)之险,水有瞿唐滟滪(3)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颠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4)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5)屡从大将北征有劳(6),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7),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8)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9),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10)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已加耄矣(11),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12),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作品注释 (1)中州:泛指中原。 (2)剑阁栈道:剑阁,在四川省北部,剑门关矗立县北,自古以“剑门天下险”闻名,为自秦入蜀的要道。栈道,又名“阁道”、“复道”等,古代在川、陕、甘、滇诸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 (2)瞿塘滟滪:瞿塘,瞿塘峡,一称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奉节与巫山县之间,长八公里,江面最狭处仅百余米,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天埑”。滟滪,滟滪堆,俗称“燕窝石”,瞿塘峡口江心突起的礁石,旧时为长江三峡著名险滩。 (4)天台:县名,今属浙江省。 (5)中书左司掾(yuàn院):明初中书省左司的属官。中书左司领吏、户、礼三部,任监督稽核之责。 (6)丛大将北征:明初为了统一北方,对付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屡遣大将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等北征。陈庭学曾经从军。 (7)擢:升迁。都指挥司照磨:明代于每一行省设指都指挥使司,掌一省军政,照磨为其属官。 (8)杨子云:即扬雄,西汉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人。诸葛武侯:即诸葛亮,三国蜀汉丞相,封武乡侯,故称。 (9)四方兵起:指元末群雄并起。 (10)圣主兴:指朱元璋建立明朝。 (11)齿:指代年龄。耄(mào冒):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盐铁论·孝养》:“七十曰耄。” (12)颜回、原宪:都是孔子弟子。颜回,鲁人,字子渊,孔子称赞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原宪,字子思。《史记·促尼弟子列传》:“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1] 作品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濒滩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台名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生活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蝣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老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