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蒙古族帽子作用

蒙古族帽子作用

发布时间:2024-07-14 01:27:12

㈠ 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是如何演变的

为北方游牧民族中最大的一支,蒙古族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创立了元朝,更是以它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豪放的风土人情著名。蒙古的文化除了草原牛马之外,那些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吸引很多人的目光,除了一些古时候当地蒙古手艺人的改造,还有很多其他历史的因素。

三、中原文化的影响

蒙古的服饰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色彩比较绚丽,这个有圆谷发展出来的部分,但是更多的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唐朝初年,蒙古与中原交流非常的密切,在当时叫契丹族,给蒙古人在看见中原文化对色彩的运用后,对于服饰上的色彩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造。所以说现在蒙古族的服装多以蓝色,红色,黄色以及绿色为主,再也不是单一的灰色或者黑色的服装了。因此,美丽的蒙古族民族服装也是一部文化交流的史书,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㈡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对元朝贵族服饰设计有什么影响

以蒙古袍为代表的蒙古族传统服饰
宽大严实,封闭性强,是蒙古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领子高,不仅可以抵挡严寒,保护脖颈,而且能够预防风吹沙灌;大襟长,且带里襟,扣子错开顶钉,撩起来不影响干活,放下来暖肚防寒;袖长裉肥,骑马不冻手,套马胳臂可以任意挥动;下摆修长宽松,骑马既不冻膝盖,又能防止蚊虫叮咬。在特殊情况下,如轻装行进不带行李时,蒙古袍还是一件能铺能盖的多功能生活起居用具,“袖子是枕头,里襟是褥子,大襟是被子”“前襟是簸箕,后襟是斗篷,怀里是口袋,马蹄袖是手套”。
最初的蒙古袍是就地取材,用动物皮毛制成的。蒙古人称之为“答忽”,意为“皮袍”、“袄子”。据意大利人约翰·普兰诺·加宾尼的《出使蒙古记》记载,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常穿的皮袍(袄),有薄厚和毛朝里朝外之分。毛朝外的皮袍厚一些,常套在外面以抵御冬天的风雪严寒;毛朝里的皮袍由于相对薄些,也柔软些,一般常在帐幕等室内穿。那时候蒙古袍的制作样式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期差不多,即袖子窄,腰身紧,在右边扣扣子(右衽)。
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为联络王罕与他一起兴兵为父报仇,曾送给王罕一件名贵的黑貂鼠皮做的皮袍当见面礼。王罕收到袍子后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大意是:别的且不说,就为这黑貂鼠皮袍我也得出兵帮你打败敌人,因为它不仅能保护我的腰(“肾之底”)免受风寒,而且能让我的心胸(“腔之膈”)常葆温暖。由此可见,蒙古人爱用动物特别是用珍奇动物的皮毛制作袍服,既不是因为其可以就地取材,也不是因为其珍贵罕见,主要在于它们具有特殊的保暖防寒养生作用。其实,当时大多数蒙古人的“答忽”系羊皮制成,用貂鼠、银鼠、银狐等珍贵兽皮制作的蒙古袍,只有少数贵族才能经常穿戴。随着蒙古人走向世界、入主中原,蒙古人制作袍服的材料日益繁多,所以南宋官员彭大雅、徐霆在其编著的《黑鞑事略》中记载曰:“旧以毡、毳、革,新以紵、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尽管大量使用丝织品、棉制品制衣,但从御寒的需要出发,皮毛制服装依然继续使用并流行。
关于蒙古袍样式设计的由来,布里亚特有一则传说,一对蒙古老人为如花似玉的女儿出嫁做新衣没有现成的样子犯愁时,老太太突然灵机一动,伸出自己的手掌说:“样子就在这里。”她先照着自己右手的大拇指,画了衣服的左边(穿者的右边)的袖子,左手的大拇指,画了衣服的右边的袖子,拇指的第二关节部分相当于袖子的宽处,第一关节部分相当于袖子的窄处;接着她又用手掌生命纹和感情纹中间宽大的部分,做了腰身,一个蒙古袍的雏形就这样设计出来了。虽然是一个传说,却形象地说明了蒙古服装简洁实用、色彩绚丽等制作样式和特点的形成,是人与自然浑成一体的必然所得。
就像天气随着时序的不同而冷暖各异那样,蒙古袍的款式也视男女老幼胖瘦而有所不同。如:男袍宽而长,女袍细而短;身体高的人,常穿肥一些的袍子,身体矮的人,袍子反而要瘦一些。此外,蒙古人着装讲究配合,即“身若着袍,足必踏靴,腰必束带”。这种搭配并非只是出于对美的追求,更主要是为了养生。因为足处在人体的最下端,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发生冻伤,所以需要一双防寒、结实的高筒靴和蒙古袍搭配增加保暖的系数。更何况穿靴子骑马还能防止腿和镫皮的摩擦,上马蹬镫快捷、阻力小等特点。而束腰带不仅可以将一个蒙古袍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空间,通过隔绝空气的流动,增强其保暖作用;还可以保证骑马时腰肋骨的稳定垂直,具有减轻疲劳,预防胃下垂发生等作用。此外,蒙古人腰带上还可以悬挂刀、火镰、烟盒等日常必需品。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特别是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以后,虽然一度制定了受汉文化影响明显的宫廷和官吏的统一着装服饰,但却依旧保持了本民族传统的服饰风格。欧阳玄《渔家傲南词》中的“汉女姝娥金搭脑,国人姬侍金貂帽”虽然描绘的是大都城过春节时拜年人群不同的装束,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蒙古人与汉人不同着装的历史事实。
严峻而豪迈的草原生活不仅成就了蒙古族传统服饰防寒保暖、简练明快、结实耐用等特点;而且促使蒙古人在崇尚白色的同时,不局一格地追求衣着色彩的绚丽鲜艳,从而使蒙古族传统服饰既具象征意义又不乏实用价值。
在蒙古人的眼里,白不仅代表着纯洁、美好、神圣,还代表着健康和长寿。大雪是白的,没有冬天的白雪就没有春天的青草;乳汁和奶制品是白的,羊毛、羊绒是白的,离开了它们就没有了蒙古人的衣装食物。关于蒙古人自古以来服饰颜色崇尚白色,中外人士多有记述。一位名叫张德辉的南宋官员,曾亲眼目睹了贵由汗时代蒙古帝国君臣上下全着白色衣裘,欢庆春节的场景:“比岁除日,辄迁帐易地以为贺正之所,日大晏(宴)所部于帐前,自王以下皆衣纯白裘”。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大年节,也是蒙古族的主要节日之一,由于蒙古族崇尚白色,春节时穿着白色的衣物庆贺节日,所以,蒙古语中春节也称为“白节”。
张德辉见到的蒙古官员节庆时所穿的统一着装,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元朝“质孙服”。“质孙”是蒙语颜色的音译,又写作“只孙”、“济逊”等,亦称“诈马”(波斯语音译,意为衣服、外衣)。所谓“质孙服”,其实就是一色的衣服。蒙古人所穿的“质孙服”除了一色白外,还有一色红、一色黄、一色蓝等。如果一个节庆延续几天,参加庆典或饮宴的蒙古官员所穿的质孙服就会一天换一种颜色。蒙古袍制作在颜色上与质孙服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分男女老少全都集多种绚丽鲜艳的色彩于一体。甚至将本属女装绣花镶边的专利,在制作蒙古袍时也匀给了男人。
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绚丽鲜艳,既是和大草原万紫千红的一种协调,也是对游牧生活单一空旷的一种补充,更是对马背游牧、征战容易发生意外的一种预防。因为绚丽鲜艳的服装色彩,不仅容易将人和猎物分开,避免和减少误伤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在牧人或战士一旦负伤或失踪时方便搜寻和救护。
蒙古族传统服装设计第一人
除了袍服外,蒙古人穿的服装还有“搀察”(蒙语的音译,是上衣的统称)、“比甲”等。据《出使蒙古记》一书记载,蒙元帝国时期的蒙古族妇女身着的蒙古袍外面常系有两块天蓝色的绸带,一块系在腰间,另一块束在胸前。前者是变相的腰带,后者是乳罩之先声。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蒙古人在着装时,是很注意调摄养护身体的健康的。因此,有利于保健养生最晚从元朝开始就已经成为蒙古人服装设计时优先的考虑。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早在元代蒙古人就有了自己闻名世界的服装设计大师。这个服装设计大师的名字叫察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
察必设计的蒙古族传统服装估计不会很少,但留在史籍记载中的只有两件。一件是带檐的帽子,另一件是类似现在坎肩与斗篷相结合的“比甲”。
据《元史》、《出使蒙古记》、《黑鞑事略》、《草木子》等史籍记载,蒙元时期的蒙古人“官民皆戴帽”,男子“冬帽而夏笠”,“妇人顶故姑”。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出土的实物,以及故宫南薰殿所藏的历代帝后像,人们对当时人的穿戴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时候蒙古男子常戴的帽子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帽,帽顶为半球形,下有宽檐,很像现在士兵的钢盔顶部。方形帽又名“瓦棱帽”,帽身用四个上小下大的梯形毡片缝合而成,然后加一个方形的帽顶。据《元史》卷一一四《后妃传一》记载,这些帽子的帽檐都是经察必改革设计后才成为定制的,“胡帽旧无前檐,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语后,后即益前檐,帝大喜,遂命为式”。给帽子增加了一个前檐,不仅射箭、视物不受阳光刺眼的干扰,而且可以保护眼睛的安全和健康。
关于察必发明“比甲”的经过《元史》卷一一四《后妃传一》记载的亦很简单,只说察必发明这种比甲是为了方便弓马骑射,该设计“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这种无领无袖,前不开襟,后身比前胸宽长都大一倍,并配有两条腰带的新式服装不仅流行于当时,而且保存至今,浓缩于现在牧区蒙古妇女常穿的乌吉(坎肩)的制作设计之中。
在故宫博物院南薰殿所藏的历代帝后像中,有一幅察必皇后头戴罟罟冠的画像。罟罟译自蒙古语,有不同的写法,如顾姑、罟姑等。意思都是指已婚妇女所戴的冠帽。察必皇后画像上所戴的罟罟冠,下部是一个圆形的帽箍,上面是一个筒状的高顶,顶部变大,形成一个倒锥体。帽子用红、黑两色织锦包在外面,顶上缀满珍珠。耸起的高冠上镶嵌有珠宝做的花饰。左右两侧,还挂有大粒珍珠编串的饰串。其实,罟罟冠的流行历史比元朝的建立要早得多。1974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南的王梁古墓中发掘出几个完整的罟罟冠原物。这些罟罟冠用桦树皮围成,呈长筒状,外面包有花绸,缀以各种珠子。有的顶端还插有蓝孔雀羽毛。考虑到蒙古人的帽子不仅为了防寒、防风,而且还代表着身份与地位,所以察必皇后戴的那种华贵的缀满了珠宝的“超豪华型”罟罟冠,很可能是后来察必皇后个人的创造。据《元史》记载,身为“国母”的察必,虽然设计了许多引导时装新潮流的精美服装,但她本人却衣着朴素,不仅经常在后宫织布,还将宣政院丢弃的羊皮拣来缝制地毯。
虽然元朝时候人们还不可能提出“专利权”的概念,但元成宗铁穆耳在一位工匠为他做了一顶黑细花斜皮帽子后,于大德元年(1297年)特别下了一道圣旨:“今后这皮帽样子休做与人者,与人呵,你死也。如今街下休做者,做的人,戴的人交扎撒里人去者。”这顶黑细花斜皮帽成了铁穆耳的专利,私做者、仿制者和敢于穿戴者一律交司法机关惩处。

㈢ 蒙古人摔跤时头上带的是什么帽子

。如果你去草原旅游的话,他们也会送你一顶的。好吧,如你所愿,看图,从进场到开始,还有休息准备的,还有一张卡通的,都没有摔的时候戴帽子的吧。

㈣ 蒙古族服饰是什么样的(文字)

蒙古族服饰 蒙古人喜欢戴帽和佩挂首饰,民族服饰中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男子帽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民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的颜色,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黄色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贵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袍子的质料因时间和生活贫富而不同。早期,服饰的原料中皮毛所占的比重较大,现代,服饰中纺织品居多。富者多用绸、缎、绢帛;贫者春夏多用棉布,冬季多用光板绵羊皮。如今,无论质地、款式、色泽等都更加丰富多彩了。 腰带是蒙古族民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股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男子习惯腰带右边挂蒙古刀,左边挂烟具、绣花荷色等饰物。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须,一旦出嫁,腰带便被紧身短坎肩所代替,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毡靴三种。布靴多用厚布、帆布或大绒制作,靴头和靴筒上往往以金丝线绣花,图案新颖艳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通常用牛皮制作,分旧式和新式两种。旧式皮靴用涩面香牛皮制作,样式古老,靴头粗笨,靴尖上翘,靴筒约1尺多高,筒口宽大,呈马蹄形,靴底较厚,为多层底,状如船形;新式皮靴用光面牛皮制作,俗称马靴,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也有用马皮、驴皮制成的靴面。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汉、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俗称“毡圪达”。牧民在冰天雪地里劳动、行走或骑马,只有穿上“毡圪达垯”,方可度过严寒。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底为手纳的,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高筒靴约一尺高,筒口呈马蹄形。也有低筒靴。靴身一般比较宽大,里面可衬皮、衬毡,可以套穿棉袜、毡袜。骑马时能护踝护膝,勾踏马蹬;行路时能防,减小阻力,冬可御寒,夏可防蛇防蚊。过去牧民自己作鞋,后来制鞋工业逐步发展就很少做鞋,多从市场上购买。

㈤ 蒙古族的帽子为什么那么高

蒙古族的帽子那么高是因为它代表着主人的人气、人格以及尊严。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环境变化,蒙古人不同款式的帽子,都能够折射出蒙古人的精神境界和工艺水准。从一般生活服饰上升为审美个性,社会身份的标志物。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兽皮制作帽子的。后来逐渐有了棉、麻、丝等制作材料。虽然说头巾的产生早于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并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头巾的方法、样式与妇女有所区别。

蒙古帽子大体上有冬、夏两种类型,在12~13世纪,蒙古男人在帽顶插上海青鸟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设计成猛禽形状,这就是后来称其为栖鹰冠的帽子。

蒙古帽子原先分为男女、礼仪、官吏、军戎、僧侣等不同的种类,在古代社会里,蒙古人的帽子是表明社会身份的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因此有贵族与贫民、黄金家族与百姓之区分。

蒙古人特别看重头颅,头颅是不许别人随便触摸的,因此,帽子也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别人无意中伤到自己的帽子,意味可能要遇到倒霉的事,要是让人故意伤到帽子则意味着人格受到侮辱。

㈥ 为什么蒙古人喜欢带礼帽

因为戴帽子是蒙古族人的习惯,所以带礼帽。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

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6)蒙古族帽子作用扩展阅读:

蒙古人自幼就在马背上成长,马就是蒙古人的摇篮。蒙古人认为,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马性子烈、慓悍,对主人却十分忠诚。

蒙古人视马为牧人的朋友,马以头为尊贵,蒙古人严禁打马头,不准辱骂马,不准两个人骑一匹马,秋天长膘期不准骑马狂奔使马出汗。

马倌、骑手要随身携带刮马汗板、马刷子,随时为骑乘的马刷洗身子、刮除马汗,为马舒筋活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同时,这也是主人与马亲近、增强感情的途径。

㈦ 成吉思汗的帽子叫什么

据人类学家研究,帽子起源于巾。巾原是人们在劳动时围在颈部搽汗的布,由于大自然的风、沙和太阳对人类头部的袭扰,人们将巾从颈部移往头上,裹住头以防风沙,挡寒遮晒,渐渐地演变成今天各种各样的帽子。蒙古人的祖先发明和使用帽子也不例外,高原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使帽子成为了蒙古人不能或缺的生活用品,其功能和样式更加丰富,凝结为一种蕴含深邃的文化载体。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帽子的功能超出了使用价值范畴,上升为审美个性,社会身份的标志物。不同时期和不同款式的帽子,能够折射出蒙古人的物质生产、加工工艺、精神境界、艺术水准。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兽皮制作帽子的。后来逐渐有了棉、麻、丝等制作材料。其材料主要来自周围的农业地区。虽然说头巾的产生早于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并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头巾的方法、样式与妇女有所区别,而且一般不戴颜色鲜艳的头巾。

蒙古帽子大体上有冬、夏两种类型。在12~13世纪,蒙古男士在帽顶插上海青鸟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设计成猛禽形状,这就是后来称其为栖鹰冠的帽子。栖鹰冠的由来与蒙古某些部落把海青鸟当作自己的祖先_——图腾有关。当时的蒙古成年男子戴尖顶或圆顶栖鹰冠,贵族或汗(部落首领)的栖鹰冠还要讲究质地,夏天用上等锦缎,冬天用狐、貂皮制作,并配以金、玉顶珠。贵妇人则戴宝革卡(宝革涂革或罟罟)帽。

蒙古帽子原先分为男女、礼仪、官吏、军戎、僧侣等不同的种类。在古代社会里,蒙古人的帽子是表明社会身份的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因此有贵族与贫民、黄金家族与百姓之区分。在不同服饰中帽子的象征意义最重要,所以蒙古族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有关帽子的内容丰富的风俗文化。

器重帽子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在人体器官中,头颅被蒙古人认为是身体的代表部位,是灵魂的寓所这种信仰有关。古代中亚或北亚草原民族有祭奠重要人物头颅的风俗。《蒙古秘史》中就有王汗(人名)死后,别的部落贵族找到他的头颅进行祭奠的记载。蒙古语里,把社会地位高的首领人物称之为“陶劳概奇”(相当于汉语的头儿),口语中“人群有头儿,衣服有领儿”等意思的谚语比比皆是。人的头颅是非常重要的,它已经超出了生理范筹的意义,具有了社会的特殊属性,从字面理解的“没有脑袋”的蒙古语意思是说没有主见的人,“不知脑袋”是指自己做不了主的人。

蒙古人正因为如此看重脑袋——头颅,所以与头颅有关的一切,诸如五官、头发、眉毛、胡须等是不许让别人随便触摸的。自然,脑袋上戴的帽子也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代表的是作为人的一切及其尊严。如果别人无意中碰到自己的帽子,就被认为可能要遇到倒霉的事,故意让人碰到帽子则意味着受到侮辱,有尊严的人当场就会做出反击。

在古代,可汗去世后,夫人们哀悼的方式之一就是取下帽顶之修饰物,以示失去尊严或恶运之降临。蒙古人有时用同样的方法对付敌人(对手)。对待俘虏的首要措施是把他的帽子和腰带取下来,其意相当于今天的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对方尊严的一种“程序”。成吉思汗惩罚他的弟弟哈斯尔时也是采取了这种措施。在蒙古人的意识中,帽子和头颅同等重要,甚至帽子有时就是其主人的代替物。“牲畜好赖,要看是谁放的,帽子如何,要看是谁戴的”(直意:畜随主,帽随颅)。“二人行,长者为上,一人行,帽子为上”。如果两个人到人家做客,岁数大的人必须坐在上面,另一个则把帽子放在高处,自己找一位置坐下。这样主人马上就明白你是一个懂礼貌、有修养的人。这时就可以说“放下帽子是我家,明天走了又是你家”。这句话,表明既然来了就不要客气等人际交往方面的直率共识以外,也强调了帽子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任何重要场合蒙古人都注意帽子及其戴法。迎接客人时不论男女也要戴好帽子出来见面。这有双层意思,一方面证明自己的体面,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客人。尤其是古代,女人如果没有帽子或来不及戴帽子就不能出现在陌生人面前。到了近、现代之后,蒙古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差别,但是再穷的人家也要想尽办法置办好出嫁姑娘的头饰。这与蒙古人尊重帽子的习俗不无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古风俗文化中有个别极端的例子。如拜见特别重要的人物或举行祭奠活动时,反而要摘下帽子。祭奠天地、向佛祖磕头、见德高望重的长辈时都是如此。在史书中明确记载,成吉思汗小时候,逃脱了三姓蔑儿乞惕的追杀,躲进不儿罕山之后,摘下帽子,揭开腰带,向这座圣山磕了九头,行了长跪礼。所以磕九头行长礼是蒙古人最虔诚的礼节。

蒙古人虽然特别看重帽子,但要忌讳捡起别人丢下的帽。认为,口子朝下的物品盛不住好运气,或者把自己的人气遮住。而且不能帽子套帽子——叠加帽子戴。这种戴法预示着将受制于很多官人。可见历史上蒙古人不喜欢官儿多。有些地方的民俗中,如果妇女戴双层帽子就可能嫁两次男人等等说法。有些部族的人们也捡口子朝上掉地下的帽子或用脚踢三次以后口子朝上落地的帽子。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无意中谁的帽子掉下就不捡它,这是恶运离开的预兆,是好事儿。同样的道理,丢帽子的人也不会专门去寻找帽子的。

正常人必须把帽子戴正。小孩或顽皮的孩子,无疑中歪戴或反戴帽子也要受到大人们“这孩子没有朝气……”“象俘虏兵……”“连帽子都戴不好,长大能干啥……”等等训斥话。同龄年轻人则用“老人骂你了?老婆不要你了?”等言语讽刺一番。蒙古人特别小心不让帽子掉地下。如果无意中掉了地下,就用右手轻轻托起,亲吻一口再戴起帽子。如果别人踩踏或跨过帽子的话,用火“净化”后才能戴帽子。摘帽子放下时,必须搁置高处或者折叠好的衣服之上。男人的帽子不可以放在女人衣服之下。

蒙古人在所有的服饰中最珍惜和尊重帽子,所以遇到特别忙乱或事情的紧要关头,总会听到“没有时间捡起帽子”(没有机会跟你说话)等言语。对蒙古人来说,帽子代表着他们的人气、人格以及尊严。

与蒙古族帽子作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保暖内衣网店代理怎么做 浏览:393
粉色短皮衣还是灰色皮衣好看 浏览:470
旗袍腰太大了怎么改 浏览:972
levis定制衬衫收到了 浏览:449
女士羽绒棉薄马甲 浏览:56
咖啡色裙子配棕色腰带好看不 浏览:66
九岁的裤子好看图片 浏览:666
裤子鞋颜色好看图片欣赏 浏览:502
帽子上的花怎么构 浏览:665
木炭没有几块扔到衬衫上意思是说 浏览:121
有袖旗袍裁剪教程 浏览:743
冬天长袖衣连衣裙怎么搭配外套 浏览:564
鱼尾裙搭配什么样的外套 浏览:751
胖子穿什么样的裙子好看图片 浏览:493
皮带上油后怎么清洗 浏览:406
哥哥脱我裤子摸下体频 浏览:350
红色衣女装裙短裙 浏览:785
灰色衣陪什么样的围巾 浏览:682
男士衬衫要用几米布料 浏览:483
重工兔衣品牌及商品 浏览: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