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朝的官帽 圆翅是文官的 方翅是武官的 对吗
两旁插着方翅的,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象征,如《群英会》中的鲁肃;如果在帽子两旁插着尖翅,一般为净角扮演的奸邪者,如《四进士》中的顾读;而在帽子两旁插着圆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的文官的标志。
清初顺治入关,由于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而且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但等到清室统治巩固,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变为红缨帽即顶戴花翎。但人们仍习惯使用“乌纱帽”一词,久而久之,“乌纱帽”便成为官位的代称了。时至今日,仍将罢官现象称为“丢了乌纱帽”。
故事
寇准戴乌纱留习惯
微服私访被识破
长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
当他和一个老者谈话时,老者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恭谦。寇准感到奇怪,故意说:“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者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可想当时戴长翅帽的感觉一定很难受。
链接
纱帽最早分乌白
戏剧里面有典型
最早的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用白纱制作,称白纱帽,品级低下的官员才用乌纱。至唐代改用乌纱制作,但有时仍称白纱帽。
唐代规定官员上朝听诏或宴见宾客时须戴乌纱帽,配穿白裙子、白袜子和黑皮鞋。明代规定戴此帽时须穿圆领衫,束腰带,此即为当时官员的朝服。明代乌纱帽的形制为前低后高,脑后有二翅,整个帽形状浑圆,戴此帽时先要用网巾束发。
乌纱帽在文学作品和戏剧舞台上的表现为:帽形微圆,前低后高,是纯黑色的。两旁插着方翅的,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象征,如《群英会》中的鲁肃;如果在帽子两旁插着尖翅,一般为净角扮演的奸邪者,如《四进士》中的顾读;而在帽子两旁插着圆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的文官的标志。
乌纱帽从布制到藤制
乌纱帽最早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简简单单一块布,百姓们也戴得起。后来正规的乌纱帽用藤编织,以草巾子为里,纱为表,然后涂上漆。再后来作为官服用的乌纱帽,由于纱布经油漆后坚固而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硬翅。
Ⅱ 明朝官员帽子两边的东西叫什么
明朝文官戴的是乌纱帽,乌纱帽两边的是纱帽翅。
Ⅲ 古代官员乌纱帽为什么有两个帽翅
其实,官员头上的乌纱帽最早起源于东晋,正式作为“官服”的一部分是从隋朝开始,而到唐朝才兴盛起来的,但纱帽的翅并不很长。长翅的乌纱帽据说是在北宋初年形成的。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夺得天下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加长帽翅,并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官员们戴上这种长翅的乌纱帽,不但上朝时不好交头接耳,即便平时走路也必须小心翼翼、四平八稳;如果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摇头晃脑弄得帽翅乱颤,就算不将帽翅抖落,那又成何体统。
到了明朝以后,皇帝已不戴这种帽子了,不过官员们仍戴,只是帽翅长度缩短了,宽窄也不相同。官阶高者帽翅窄,反之则帽翅越宽。到了清代,由于满族人入主中原,按照他们的服饰习惯不再戴乌纱帽了,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代名词却沿用下来,一直到今天亦是如此。
Ⅳ 明朝官员帽子两边的东西叫什么
古代汉族跟神仙一样的服装,现代汉族正在复兴此服装
Ⅳ 中国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级划分
1、在清代时,官帽珠子各种颜色代表不同的级别:正、从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鹤,武官前后均绣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其形状如鹿,头上长有独角,全身遍生鳞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征祥瑞。帽顶,唐宋明的官帽上对称的两支就叫翅。举例清朝: 1.一品:180两 红宝石帽顶 绣仙鹤 2.从一品:正俸81两 加支524两 红宝石顶 绣麒麟 如: 将军 提督 2.二品
2、最早的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是用白纱制作,品职低下的官员才用乌纱帽黑纱。到了明朝,朝廷官员才全部都戴乌纱帽。据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都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今天舞台上的传统戏剧,尤其是京戏,演员们穿的多是明装,通过看戏我们可以见到明朝官员们戴乌纱帽的样子。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初开始逐渐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3、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又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便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行起来。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无论贫富,都戴这种式样的帽子,只不过颜色不同而已。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
Ⅵ 为什么古代官员的帽子两边都有很长的翅膀
其实关于古代官员头上的乌纱帽两边有两个小翅膀这种装饰风格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但是在唐朝时期,乌纱帽两边的这对长翅的长度并不是很长。而具有很长长度的乌纱帽,最早的形成时期是我国北宋时期。
而后来到了明朝以后,对于这种帽子的要求就没有宋朝那么严了,相对来说把帽子上的小翅膀的长度又缩短了一些,而到了清朝,对于乌纱帽旁边两个小翅膀的要求,就已经取消掉了。
Ⅶ 大明王朝1556 严嵩徐阶都是阁老,帽子为什么不一样
明代官员,主要用服色,和补子来区分级别,官帽也有等级之分,但不明显。
常见的官帽,分为两类,一是梁冠,二是乌纱,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军装,分礼服常服。
梁冠,一般只在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才佩戴。正前上方隆起,以金线压出“梁”,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驸马七梁不用雉尾。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七品二梁,八、九品一梁。
乌纱帽,日常上班时佩戴,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著头发,没有品级之别。
您说的,帽子不同,不知道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官帽,还是两人爵位不用所致。
Ⅷ 朱元璋为了防止官员上朝时互相交头接耳的帽子叫什么
1、乌纱帽
2、乌纱帽的两只帽翅从宋太祖时开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3、乌纱帽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
4、据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都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今天舞台上的传统戏剧,尤其是京戏,演员们穿的多是明装,通过看戏我们可以见到明朝官员们戴乌纱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