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如何从官帽判断官员等级
近年来,清宫剧比较受欢迎。女人戏有《甄?执?罚?痘怪楦窀瘛贰D腥讼酚小犊滴醮蟮邸罚?队赫?王朝》。其中许多观众对清朝官员所穿戴的衣服感到好奇,好奇清朝官员所佩戴的帽子上的宝石都是不一样的。另外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所佩戴的官帽上面的宝石和所有官员的都不一样,那么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样的学问呢?
清朝的统治者是中华民族少有的少数民族政权,虽然他们的武力远胜于汉族政权,但是在文化上还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清朝初期就主张效仿汉族文化,尤其是汉族的官员文化,其中汉族政权的九品中正制受到满清政权的欢迎,所以满清政权的等级制度非常严密,在官员服装上就有很大的体现,不同等级的官员穿戴的衣服大不一样,文官、武将等级尊卑也是非常鲜明。在清朝就能深刻学习到古代的等级制度文化。
首先在季节上就不一样了,满清政权是来自寒冷的北方,所以非常注重保温。官员佩戴的帽子分成冬夏两种:冬天所戴的帽子叫做暖帽;夏天所戴叫做凉帽。万一有哪位官员着急佩戴错帽子,那可是对皇上极大地不恭敬,很容易就受到处罚。另外官员做不同的事情就要佩戴不同的帽子,参加祭祀庆典的时候必须佩戴朝冠;朝见天子面见圣上的时候要佩戴吉服冠;在家里没有事情或者出门在外要佩戴常服冠就可以,无论身处什么样的位置,一旦配错帽子,如果皇上较上劲,那可就危险了。
官员佩戴的暖帽的形状差不多,大多都是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让帽子显得非常稳固,这也就是为什么电视剧中官员奔跑帽子也不会掉的原因。另外满清官员的帽子材料多为皮制,非常坚实,几乎下等官员可以使用一辈子。帽子的颜色以黑色居多,代表着一种森严感。另外官帽帽子的材料也是非常好,大多都是皮毛之类,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狐等。狗尾续貂的成语也是这样的由来。
古代的一品官员非常少,即便立下来战功,也不过是二品官员,古代的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国级干部。所以一品官员佩戴的东西也非常名贵,是非常名贵的红宝石.不过大多数佩戴的红宝石的颜色就是玫瑰红、蔷薇红、大红和暗红。佩戴血红、鸽血红为宝石帽子的几乎不存在。在在京城只有太师、太保、太傅殿阁大学士才有这个资格佩戴。从一品的官员佩戴的宝石就要差一点了,不过也只有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等可以佩戴,当然,除非有非常大的宫濑或者年纪非常大,否则一般人也到不了这个官职。在外省做官的只有总督(加尚书衔)才有这个资格,他们都是从一品的封疆大吏,在地方上呼风唤雨,位列第一。
二品官员佩戴的帽顶就差多了,不过也是价格很贵的珊瑚。珊瑚的颜色多为红色,艳红得珊瑚非常名贵,极少可以见到。能做到二品的文官只有各省巡抚、翰林院掌院学士、内阁学士。武官方面各省有功劳的二品战将也可以佩戴。
七品官的帽顶就非常差了,虽然不是最差,也是非常普通了,是素金顶。
『贰』 千年修炼下凡来,貂鼠帽子六月戴,伊如画相思里,四经五书读一生。是什么生肖,请高人指点。并解释。
玉 兔
『叁』 衣冠禽兽的古时含义
延续了将近300年的大清王朝,起步于沈阳城;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帝王,曾先后在沈阳建都。于是,沈阳便有了“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荣誉。清兵入关之前,满族官员都是什么打扮?2月20日,有关清史专家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穿衣戴帽有规定
专家介绍说,衣冠制度,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陈陈相因的典章制度之一,上自皇帝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穿衣戴帽的样式、颜色、纹饰、质料、尺寸等等,都有严格规定,以区别尊卑贵贱。
清代的穿衣戴帽也有严格规定。据《清史稿》“舆服制”记载:“自崇德初元,已定上下冠服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详。”可见,清代祟德元年(1636年),便制定了穿衣戴帽的制式;及至清代乾隆时期,衣冠制度更加完善,各种冠服均要“绘成图式,传示法守,以垂永久。”
清朝衣冠带有典型的女真民族特色,同时又吸收了汉族衣冠长处。尽管清朝入关前衣冠制度尚不完备,但却突出了鲜明的民族、时代特色。
官员百姓难区分
专家介绍说,后金时期衣冠制度,始于天命(1616年)建元后不久。此前,女真人穿衣戴帽十分随便,为“鹑衣百结”。究其原因,据《建州闻见录》记载,女真聚集的建州地区,虽然“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但他们不养蚕、不种植棉花,“女工所织只有麻布。织锦刺绣,则唐(汉)人所为也。”可见,当时女真人奇缺锦缎、布匹。
后金时期建国之前,无论尊卑贵贱,女真人均可用人参、貂皮、山果等土特产,与明朝商人交换锦缎、布匹,甚至成衣。所以,当时贝勒、将卒等官员的衣冠,与女真平民衣冠难以区分。
贝勒穿着“披肩领”
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朝封当时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为“建州卫都督佥事”,后晋封为“龙虎将军”。努尔哈赤曾多次进京纳贡,对汉族文化、明朝典章等均有所领略。建立后金政权后,努尔哈赤为巩固新政权、发展经济,曾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据《满文老档》“太祖三卷”记载,后金天命(1616年)建元之初,他一面“布告全国,为缫丝织缎,而饲养家蚕;为织布而种植棉花。”一面一改故道,令众家贝勒,一律穿用一种带有“披肩领”的朝衣,借以区别于诸臣、百姓。于是,便形成了后金时期衣冠制度的雏形。
皇上专用“披肩领”
“披肩领”形同汉族的披肩,也叫“大领”,实际上是附加在朝服领口上的一种衣领。后来,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佩戴“披肩领”;皇后、王公大臣的朝服之上,除非隆重典礼,一般严禁乱戴“披肩领”。这—规定,一直保留到清王朝衰亡。与此同时,皇帝赏赐“披肩领”还是—种极高的礼遇,不是重臣绝不胡乱赏赐。努尔哈赤每次赏赐大臣,必须注明有无“披肩领”。
效仿明朝制“被服”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后金都城由新宾赫图阿拉城迁至辽阳,定名“东京城”。
努尔哈赤决定,效仿明代官员的“补服”制度,制定出后金官员的补服制度,规定“贝子穿四爪蟒子之补服;督堂、总兵官、副将穿麒麟补服;参将、游击穿狮补服;备御、千总穿带彪之补服。”清朝衣冠制度中的“补服”从此诞生。
补服,为前后均带“补子”的衣服,“补子”又叫“背胸”,分为圆形和方形。在补子上或织、或绣、或缂丝固定的鸟、兽图案,以区别文官、武官的品级。
“衣冠禽兽”辨文武
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福临皇帝“定诸王以下文武官民舆服制”时规定:文官:一品饰仙鹤;二品饰锦鸡;三品饰孔雀;四品饰云雁;五品饰白鹇;六品饰鹭鸶;七品饰溺鹕(音:西赤,dchi);八品饰鹌鹑;九品饰练雀。
武官:一品饰麒麟;二品饰狮子;三品饰豹;四品饰虎;五品饰熊;六品饰彪;七品、八品饰犀牛;九品饰海马。
都察院、按察司官员,不论品级,俱饰獬豸补子。
这是清朝衣冠制度中,极常用的礼服制式,直到清朝灭亡,该衣冠制度始终不改。由于清代官服补子上除了禽鸟就是野兽,于是,民间百姓便戏称、为“衣冠禽兽”。
汉人工匠受重视
由于后金政权逐步膨胀,官员大量增加,对于锦缎、补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于是,努尔哈赤决定采用经济措施,对织锦缎、补子的汉人工匠,给予特殊奖励,以便鼓励、刺激大量生产锦缎、补子。
史载,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督堂官派出73人织蟒缎、补子,然后呈献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看罢十分高兴,嘉奖道:“织蟒缎、补子于不产之处,乃至宝也。”遂下令,汉人工匠“无妻之人,尽给妻、奴、衣食”,并“免去各项官差及当兵之役,就近养之”。努尔哈赤还说:“一年织蟒缎若干,多织则多赏,少织则少赏,视其所织而赏之”。此外“若有做金钱、火药之人,亦至宝也,即赏其人与织蟒缎者同焉”。同年三月,督堂官又报告了“高家仲等织蟒缎、帛,造金钱,故举之”。努尔哈赤当即下令,尽给“奴、仆、衣食等”,并且还要“种田则需给谷物,须给焚烧之草木”。
帽子不能随便戴
除了官员的补服制度外,努尔哈赤又制定了各级官员的“冠顶”制度,要求各级官员用黄金“即行打造帽顶”,在冠顶之上加以金饰,成为清代特有的衣冠制度。后来,结合女真民族特点,逐渐发展成采用“顶戴花翎”作为品级标志,并且沿用始终。
后金天命八年,为健全衣冠制度,对侍卫、护卫以及良民等衣冠,努尔哈赤规定:命有爵大臣,皆冠所赐之金顶大凉帽,衣华服;诸贝勒之侍卫,皆冠菊花顶凉帽,衣华服;无职之护卫、随侍及良民,于夏则冠菊花顶之新式帽,衣粗蓝葛布裙,春秋则衣粗蓝布裙;其行围之兵,冠小雨缨笠帽,戴帽时,禁止来往屯街”。
禁穿黄缎“五爪龙”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更定、补充了此前的衣冠制度,使其差别更大、等级更加鲜明。
当时,封建化生产关系已初步形成,社会经济得以发展,锦缎、布匹等纺织品,已不再是稀罕奇缺物品。皇太极先谕礼部贝勒:“凡诸贝勒大臣等,染貂裘为袄,缘阔披领及帽装菊花顶者,概行禁止,若不遵而服用,则罚之。衣服许缘出锋毛,或白毡帽可用。”继而,皇太极再次详细议定了官员服制,并且甚为重视,并以“法制,昭示国中”,令“使朝野遵守”。
官服颜色,历朝历代均有严格规定和限制。史载,自从隋文帝听朝之服采用柘黄纹绫袍以来,唐、宋、元、明各代皇帝相继因袭,均以黄色象征中央集权,官民人等一概禁用。所谓“五爪为龙,四爪为蟒”,龙形纹饰,更为皇帝一人独占。皇太极把汉族传统封建文化,吸收进后金衣冠制度内,对服装颜色做出严格规定,不准贝勒“擅服黄缎及五爪龙等服”。
高官穿戴分场合
《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皇太极明令贝勒以上诸臣及其眷属,穿着衣服要分清时间和场合,以便进一步整肃朝纲法纪。他规定:八固山(旗)诸贝勒,在城中行走,冬夏俱服朝服,出外才能穿便服。冬月入朝,可以戴元狐大帽;在家中戴尖缨貂帽及貂鼠团帽。春秋入朝,可以戴尖缨貂帽;夏日可戴缀缨凉帽。素缎各随其便,不得擅自穿着黄缎及五爪龙等服装。但皇上赏赐不在此例。平时不准穿缎靴,但夏季入朝时可以穿。
皇太极规定:“八家福晋等,居家服色,如冬夏出外,俱服女朝衣,冬日许戴尖缨貂帽,夏日戴尖缨凉帽。”
下官不准乱着装
对中下级官员、后金境内属民的穿着也有规定:至于满洲、蒙古、汉人,自固山额真以下代子、章京、护军及牛录下闲散富足之人以上,冬夏在城内,都穿披领袍,不得穿小袍;贫人穿无开襟袍。皇太极还规定:闲散护卫、章京、护军以上,可穿缎衣,其余人等均穿布衣。“凡妇人所服缎布,各随其夫,又冬间许戴缨缀团帽,夏许戴凉帽。应服缎者,不拘蟒素各随其便,惟不许服黄及杏黄色、并五爪龙等服。黑狐大帽,大臣不得自制;缎靴不许平人穿用。”等等。
《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五记载,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六月,皇太极对衣冠制度再次补充规定:“凡朝期俱用披领,平居只用袍。自八大臣以下,庶人以上,毋得戴尖缨帽,冬则戴缀缨圆皮帽,夏则用凉帽。其黑狐大帽,系御赐者,入朝准戴,平居俱行禁止,即大臣自制者,亦不准戴。至缎靴,惟总兵官以下、旗长以上,入朝许用之;庶人不许;御前侍卫及贝勒下护卫与新附蒙古不禁。凡一应人等锦褂、皮褂无袖者及腰带之宽者,只渺L出服之,平居不许,其锦帽只许衬盔,行路、居家俱不许用。”
“衣冠金顶”增新意
清代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定族名为“满洲”。从此,皇太极从后金汗国汗王,变为清朝皇帝。
皇太极对官制实施改革,在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创建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基础上,又改“文馆”为内阁形式的“内三院”: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并增设了都察院,以健全政权机构。与此同时,皇太极还吸收汉人知识分子参与朝政,相继制定了许多典章制度。其中,明确品级标志的衣冠制度,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清代祟德元年五月,在原有的“冠饰金顶”基础上,皇太极增加了亲王、郡王、官员顶带的品级制度。
王侯级别头上戴
史载,亲王、郡王、官员顶带品级制度如下:和硕亲王:冠顶饰8颗东珠,宝石顶子;朝带为金镶玉,4块方版上,缀4颗东珠。多罗郡王:冠顶7颗东珠,宝石顶子;朝带金镶玉,缀4颗宝石。贝勒:冠顶饰5颗东珠,宝石顶子;朝带金镶玉,缀4颗玛瑙。超等公:冠顶为金顶子,饰1颗东珠;朝带金镶玉。世袭公、固山额真、按班章京、六部大臣:均用金顶子,饰各色宝石;錾金花朝带。梅勒章京、摆牙喇蠹章京:冠顶饰水晶石,银镀金顶子;錾银镀四块瓦朝带。甲喇章京、摆牙喇加喇章京:镀金银顶子;铁楞镀金朝带。牛录章京:铁镀金园四块瓦朝带。侍卫、传达:冠顶蓝翎;铁镀金两块瓦朝带。
“顶戴”珠宝分官阶
皇太极采用金银、珍珠、各色宝石装饰官员们的冠顶,作为品级标志,是清代衣冠制度中所特有的。
据《辍耕录》记载,以宝石冠顶做法,始于元代成宗铁木尔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据载,“有一回回巨商,卖‘红剌’(红宝石)一块于官,重一两三钱,值中统钞一十四万。当即,官便献于皇帝。皇帝把它嵌上冠顶,自此以后,元朝各个皇帝,凡在大朝贺之时,均都戴上。”在元代典制基础上,皇太极形成了清代冠顶制度。
按照清代《会典》规定,清朝官员分为九品,各个品级的“顶子”各有不同:一品嵌红宝石,称为“亮红顶”;二品嵌红珊瑚,称为“涅红顶”;三品嵌蓝宝石,称为“亮蓝顶”;四品嵌青金石,称为“涅蓝顶;五品嵌水晶石,称为“亮白顶”;六品嵌砗磲(音:车渠),称为“涅白顶”;七品嵌素金,称为“金顶”;八品嵌阴文镂花金顶;九品嵌阳文镂花金顶。
“花翎”数量标身份
清朝官员“顶戴花翎”十分著名。所谓花翎,指带有“目晕”的孔雀翎,俗称“眼”。努尔哈赤时期没有“顶戴花翎”定制;皇太极曾把孔雀翎作为表示荣誉的物件,赏赐给臣属。比如,《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一记载:清代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皇太极赐“总兵官祖大寿,御服五爪龙纱朝衣,嵌双东珠红宝石金顶朝帽,并缎靴、缎袜,赐祖大弼,高勋,朝服,系孔雀翎凉帽……等物”。及至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顶戴花翎”才有定制:亲王、郡王、贝勒及其宗室等,一律不戴花翎,只有贝子以下才戴花翎;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戴双眼花翎;五品官以上可戴单眼花翎;六品官以下则只能戴无晕、鹛羽蓝翎。
男人也曾穿旗袍
专家介绍说,在满族服饰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莫过于“旗袍”。旗袍又称长袍、大衫、长衫,满语称作“衣介”。满族旗袍,最早是满族人骑马、射猎时穿用的,在长期的狩猎生涯中逐渐形成了旗袍。
最早的旗袍为直筒式,开领或圆领,捻襟、窄袖。旗袍大襟右衽,腰部无曲线,不开衩、带扣袢,下摆较宽,便于男人们抬腿上马,适宜于骑马射猎。男子穿着的旗袍束腰带,上面悬挂佩刀,以及装有火镰、火石、火绒、匙、筷子等小口袋,装有旱烟、烟袋的荷包等等。
有些男子旗袍,在袖口上端衔接一个半圆形、上长下短、形如马蹄的袖头,称为“马蹄袖”、“箭袖”。平时,男子们将“马蹄袖”挽起来,冬季狩猎或作战时,将“马蹄袖”放下,既防寒保护手背,又便于射箭。后来,“马蹄袖”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重要部位:行礼时,必须先将两个“马蹄袖”袖头掸拂下来,谓之“放哈哈”,然后再或单膝、或双膝跪地行礼。后来,满族男子穿着的旗袍,逐渐由窄袖变为肥袖。
女子旗袍多婀娜
满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爱穿旗袍。这种旗袍卷袖带大襟,有单、夹、皮、棉等应季款式。满族女子旗袍讲究装饰性的刺绣、边饰,满语称为“陶罕”,在领口、袖头、衣襟等处,镶嵌不同颜色的花边、彩牙,并以多镶为美,有的多达十几道。其中,姑娘穿的旗袍较窄,长及小腿;少妇穿的旗袍稍宽,长及脚面;老妇穿的旗袍更为宽大。不少青年女子喜好将不同颜色、不同滚边的旗袍套着穿,形成五颜六色的艺术效果。
满族上层女子的旗袍,袍褂彩滚、钗钏约指、金爪翠挡,着装均打扮成宫廷女子模样。另一种旗袍叫“大挽袖”,即将花纹绣在袖子里侧,穿着时挽起袖子,露出花绣,异常美观。清代早期,沈阳地区的旗袍式样崇尚宽大、秃,即没有领子、袖宽近尺。清代末年,旗袍式样祟尚瘦窄,领高达到耳垂。
中华服饰数旗袍
及至上世纪初以来,旗袍样式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高领、右开大襟、胸襟宽松、紧腰身,其长短不定,单大多垂至膝下,两侧下摆开衩,开襟处有嵌、镶、滚等工艺装饰。其袖子样式分为长袖、中袖、短袖、紧袖、宽袖、装袖等。
如今,满族男旗袍早已废弃。而女旗袍样式则不断变化、推陈出新,不仅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 更为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国家妇女青睐。
『肆』 貂鼠帽子六月戴,货卖不应时表达什么意思
表达不和时机,卖货的时间不对,
例如:冬天卖裙子,给和尚卖梳!
『伍』 中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有哪些
14种 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大全 食肉目 大熊猫科 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Ciant panda 分布于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中国特有种,野生数量不足1000 只,人工饲养下约100只。 大熊猫(又名大猫熊)栖居于海泼20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独 居,昼夜均有活动和休息,无定居。视、听觉较差,嗅觉尚好,体态笨 拙,善攀爬,会游泳。以竹叶、竹笋、竹杆等为食,偶食小动物、鸟卵。繁殖期春季,孕期80-160天,每产1-2仔,5-7岁性成熟,寿命25- 30年。北京动物园1955年开始饲养展出,1963年繁殖成功,1978年人工 授予精繁殖成功,1993年全人工哺育成功,1999年人工辅助母兽哺育双 仔成功。 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熊猴 别名蓉猴、山地猕猴、阿萨姆猴,属于猴科(Macaca assamensis)。 熊猴个体略大于猕猴,雄性体重8-15千克,体长55-65厘米;雌性较小,体重5~9千克,体长42 -62厘米。其憨态可搁,体胖如熊,性情粗暴,故名熊猴。与一般灵长类不同,熊猴的皮下脂肪 较多,抗寒能力也比其他猴类要强。体毛蓬松棕黄色,面部呈肉红色。与猕猴相比,其头大、 面长、吻部突出。头顶具“发旋”,从中间向四周发散,头、颈毛发为淡黄色,体毛稍具光泽,臀部周围多毛。尾下垂,其长近体长的一半,毛稀呈褐色。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高山森林。 为昼行性动物,杂食,多以20-30只结群。 啼声有如犬吠且略带哑声,性情不似猕猴活跃,但遇险逃遁的速度十分迅捷。 产于云南、广西、西藏、贵州等地。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台湾猴 别名黑肢猴、岩栖猕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cyclopis。 台湾猴体型与猕猴相似,雄性体长44-54厘米,雌性体长36-45厘米,雄性成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尾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二。体毛多为蓝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面部呈肉红色。额部裸露无毛, 颜色灰黄,头部圆且具厚毛, 两颊密生浓须,顶毛向后披,手足均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 尾基部为橄榄色,其端部为灰色,尾中部具明显的黑色条纹。 台湾猴为中国特有种,栖息于岩壁和山林之中,为半地栖动物,取食各种野果、树叶、昆虫,有时也盗食农家的谷物和瓜果。多结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体魄强壮的成年雄性作为首领。每胎产 1仔。寿命可达20岁。 产于台湾省的南部和中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豚尾猴 别名平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nemestrina。 豚尾猴体长54~62厘米,尾长不及身长的四分之一。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脸侧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围带。分布于西藏的豚尾猴,上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色;腹面黄白或灰白。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拔较低的针叶林内,营树栖生活,喜群居,以植物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和小鸟。 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紫貂 别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叶子,属于鼬科,学名为 Martes zibellina。 紫貂体躯细长,四肢短健,体型似黄鼬而稍大,体长40厘米左右,尾长12厘米左右,体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弯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松。体色黑褐,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紫貂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交配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多在夜间到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以小型鼠类、鸟类、松子、野果、鸟卵等为食,活动范围在 5~10平方公里之内。每年4~5月份为发情期,妊娠期9~10个月,每胎2~4仔,3岁后达到性成熟,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冬毛皮以绒毛细密丰厚,皮板富弹性,颜色滑润为毛皮上品。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新疆。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貂熊 别名狼灌、飞熊、月熊,属于鼬科,学名为 Gulo gulo。 貂熊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体长80~100厘米,体重8~14千克,尾长18厘米左右。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 貂熊为寒温带动物,除繁殖期外,多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广,溪流、河谷、林带以上的冻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迹。无固定巢穴,洞穴多有两个出口,便于遇险逃遁。属夜行性动物。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故又名之为“飞熊”。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天敌,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之一。食胜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有半冬眠的习惯。繁殖时筑巢于树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每年10~11月份发情,以吼声吸引异性,翌年2~4月份繁殖,每胎1~5仔。 貂熊数量很少,现已处于濒危状况,应加以严格保护。 产于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大兴安岭,新疆部分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蜂猴 别名懒猴、风猴,属懒猴科,学名为 Nycticebus coucang。 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 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 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1仔。 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雪豹 别名 草豹、艾叶豹、荷叶豹 学名 Panthera uncia 英文名 snow leopard 猫科 Felidae 分布 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四川和内蒙古等省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雪豹体型与豹相似,体重50千克左右,体长1-1.3米,尾长近1米。体色较淡,全身呈灰白色,毛长密而柔软,布有不规则的黑环或黑斑。其头部较小,前额隆起,鬓毛粗硬且长,黑白两色相间。尾粗而长,具有蓬松浓密的毛。四肢粗短强壮,前足较后足更为发达。 雪豹属于高山性动物,终年栖息雪线附近,为栖居海拔最高的猫科动物之一。主要生境为高山裸岩、高山草甸及高山灌丛等三种类型。雪豹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捕食以猫科动物特有的伏击式猎杀为主,辅以短距离快速追杀。捕食各种野羊,或以旱獭充饥。有时也袭击牦牛群、咬倒掉队的牛犊。有相对固定居住地点,育幼期多利用天然洞穴。每年1-3月份发情,5-7月份产仔,每胎2-4仔,3岁达到性成熟。 熊狸 Arctictis binturong 英名 Binturong 物种信息:形似小熊,体重8-13kg,体长700-800mm。尾长接近等于体长,尾末端具缠绕性,能缠住树枝支撑身体觅食。毛被长而稀疏,粗糙而蓬松。绒毛长而呈波浪状。足垫大,几乎覆盖整个足底。耳背的毛较长,约50mm,明显超过耳尖形成长而尖的黑色簇毛。耳缘的毛较短,白色。通体黑褐色,毛尖染棕黄或棕灰色。尾色与背色相似。主要栖于亚洲南部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海拔高度一般不超过800m,系典型的热带树栖灵猫类,多在高大浓密的树上活动。夜行性动物,有时亦在上午活动。曾发现它们与灰叶猴和白颊长臂猿一起活动和觅食。熊狸主要采食植物的花果,特别喜食多种榕树的果实。每年2-3月发情交配,孕期2-3个月,一般5月中下旬产仔。一胎2-4仔,以2仔居多。幼体2岁性可成熟。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西部的盈江、西南部的沧源、南部的西双版纳、东南部的河口;广西西南部的龙陵、靖西以及东北部的瑶山。国外见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云南亚种(A.b albifrons F.Cuvier,1822)云南南部、缅甸北部、泰、马、印尼、印支、尼泊尔、不丹。濒危信息: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云豹 属于猫科,学名为 Neofelis nebulosa 在我国也被称为龟纹豹、荷叶豹、柳叶豹、樟豹。过去它们曾遍布亚洲,如今却由于人类贪图它们的美丽毛皮和豹骨而陷入濒危绝境 云豹体形中等,身长75-110cm,还有一条和身子差不多长的长尾巴,它们的四肢粗短,属于矮壮型身材。云豹的两颊各有2条明显的黑色横纹,从头顶到肩部还有几条黑色纵纹。不过最突出的还是它们的犬齿。从犬齿和头部的比例来看,云豹的犬齿对于猫科动物来说是最长的。这可能是相较现存的其他猫科动物而言,它们和生活在1万年前冰河时期的剑齿虎血缘最近有关。云豹的体色主要有淡黄褐色、银灰色,身体两侧有好几个深色的大块云状斑纹,斑块周边为黑色,靠后的黑色较粗,中心为暗黄色,有的里面还会点缀着一些小黑斑。它们腹部和四肢内侧的颜色为黄白色,配有圆形黑色斑点。它们尾巴上的斑纹也样式不一,有环绕着如身体斑纹类似的大斑块的,也有环绕着不完整的黑环的或者黑斑的。 云豹是极为害羞的动物,它们总是悄然来去,因此人们对野生云豹的习性甚至数量都不十分了解 云豹大约在2岁性成熟。交配期在圈养情况下大部分是在每年的冬春。经过86-93天的孕期,母豹会生下1-5个孩子。宝宝长到10个月即可独立。母豹每年都可能做一次妈妈。云豹寿命大概有11年,圈养情况下约能活17年。 对云豹威胁最大的还是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持续破坏、对毛皮和豹骨的猎取以及对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狩猎都是使云豹数量直线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也造成了台湾独有的云豹亚种走向灭绝)。鉴于境况的危急,云豹已被CITES列为附录I,而我国也将云豹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 豹 别名金钱豹、豹子、文豹,属于猫科,学名为 Panthera pars。 体型与虎相似,但较小,为大中型食肉兽类。体重50千克左右,体长在1米以上,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头圆、耳短、四肢强健有力,爪锐利伸缩性强。豹全身颜色鲜亮,毛色棕黄,遍布黑色斑点和环纹,形成古钱状斑纹,故称之为“金钱豹”。其背部颜色较深,腹部为乳白色。 豹栖息环境多种多样,从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丛均有分布,具有隐蔽性强的固定巢穴。豹的体能极强,视觉和嗅觉灵敏异常,性情机警,既会游泳,又善于爬树,成为食性广泛、胆大凶猛的食肉类。繁殖时争雌行为激烈,3~4月份发情交配,6~7月份产仔,每胎2~3仔,幼豹于当年秋季就离开母豹,独立生活。 产于广东山地森林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虎 -tiger(突然想起了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那个猛阿) 属于兽纲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 体大头圆,四肢粗大,体魄强健。通体毛色橘黄,有横列的黑色条纹;腹白色,黑纹明显;尾部黑纹横列,尾尖黑色。 生活于山地森林,多夜间单独活动。行动敏捷,善于游泳。以部分草食性动物为食。我国有几个亚种,分别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华南部分地区及云南。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暨豚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 Lipotes vexillifer。 白暨豚是一种类似海豚而生活于江湖中的淡水哺乳动物,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眼小而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背鳍呈钝三角形,鳍肢与尾鳍均向水平方向平展。体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新生幼兽的体色比成体深。雌体腹部生殖裂两侧各有一个乳裂,雄体肛门前方有一个盲状小孔。截至目前,已发现的最大雌性个体长253厘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个体长216厘米,重125千克。 白暨豚生活于长江中下游附近多沙洲、边滩并有大、小支流与干流相连的地段。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 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金丝猴所有种 川金丝猴 属于兽纲灵长目猴科。 嘴部突出,鼻孔斜向上翘,故也称仰鼻猴。脸部天蓝色,颈背至尾基部在浅灰褐色被毛中夹有金黄色长毛,全身毛色艳丽。 栖息在海拔2000—3000米之间针阔混交林带,群居。以野果,嫩枝芽、树叶等为食。 仅分布于中国四川、甘肃、陕西及湖北神农架山区。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级珍稀物种。 白臀叶猴 - 熊猴 - 台湾猴 - 北豚尾猴 - 滇金丝猴 - 黔金丝猴 - 川金丝猴 - 喜山长尾叶猴 - 黑叶猴 - 菲氏叶猴 - 戴帽叶猴 - 蜂猴 - 倭蜂猴 - 白眉长臂猿 - 黑长臂猿 - 白颊长臂猿 - 白掌长臂猿 - 亚洲象 - 雉鹑 - 四川山鹧鸪 - 海南山鹧鸪 - 黑头角雉 - 红胸角雉 - 灰腹角雉 - 黄腹角雉 - 棕尾虹雉 - 白尾梢虹雉 - 绿尾虹雉 - 蓝鹇 - 褐马鸡 - 白颈长尾雉 - 黑颈长尾雉 - 黑长尾雉 - 灰孔雀雉 - 海南灰孔雀雉 - 绿孔雀 - 黑嘴松鸡指名亚种 - 斑尾榛鸡 - 儒艮 - 河狸 - 豹 - 虎 - 雪豹 - 熊狸 - 大熊猫 - 马来熊 - 貂熊 - 紫貂 - 野马 - 蒙古野驴 - 藏野驴 - 双峰驼 - 小鼷鹿 - 豚鹿 - 梅花鹿 - 梅花鹿山西亚种 - 梅花鹿东北亚种 - 梅花鹿华东亚种 - 梅花鹿山东亚种 - 梅花鹿四川亚种 - 梅花鹿台湾亚种 - 泽鹿 - 泽鹿海南亚种 - 海南坡鹿 - 麋鹿 - 黑麂 - 白唇鹿 - 普氏原羚 - 赛加羚羊 - 野牛 - 野牦牛 - 羚牛 - 高黎贡羚牛 - 羚牛陕西亚种 - 羚牛四川亚种 - 北山羊 - 喜马拉雅塔尔羊 - 红斑羚 - 藏羚 - 中华白海豚 - 白暨豚 - 疣鼻天鹅 - 大天鹅 - 中华秋沙鸭 - 小鸨 - 大鸨 - 波斑鸨 - 白鹤 - 赤颈鹤 - 白头鹤 - 黑颈鹤 - 丹顶鹤 - 遗鸥 - 小鸥 - 玉带海雕 - 白尾海雕 - 虎头海雕 - 胡兀鹫 - 白肩雕 - 白肩雕指名亚种 - 金雕 - 朱鹮 - 黑鹳 - 白鹳 - 东方白鹳 - 白腹军舰鸟 - 短尾信天翁 - 扬子鳄 (鼍) - 鼋 - 鳄蜥 - 巨蜥 - 蟒蛇 - 四爪陆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