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皇上的冠冕是不是都是前低后高的
是的。
冕,就其本义而言就是系于下巴的帽子,基本组成部分有冕板、旒、笄、武、充耳等,其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意义。冕冠的顶部覆盖一长形木板,称为冕板。冕板,一般会用细致的布帛包裹,板形前圆后方、前低后高。
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有天子是奉上天旨意来治理天下之意,而前低后高,呈前俯之状,象征皇帝有谦恭的美德,能倾听民意,关怀天下百姓,这也是“冕”字的本义。在两耳旁边悬挂的玉石称作充耳,目的是提醒帝王不可妄听,误信谗言。另外,在冕板的中间一般会横着一条红带,代表天河,称为天河带。天河带产生于唐宋时期,元代以后消失。
『贰』 明朝皇上的帽子上为什么有两个立起来的兔
这种叫翼善冠。
翼善冠是冠的一种,是明朝皇帝、太子、亲王、皇室成员等所着之首服,也是朝鲜国王及王世子、安南国王、琉球国王的首服。
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冠上加二龙戏珠。
唐贞观中太宗采古制为翼善冠自服之。
黑纱翼善冠
黑纱翼善冠(4张)
朔望视朝以常服及帛练裙襦通着之。若服袴褶又与平巾帻通用。见宋王溥《唐会要.舆服上》《旧唐书.舆服志》。明永乐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乌纱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见《明史.舆服志二》。皇帝常服冠戴,因乌纱帽折角向上加”善“字,后名翼善冠。
与唐代相较,明代翼善冠要简化得多。此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冠上加二龙戏珠。
『叁』 古代皇帝的冠前面为什么要有一道珠帘
天子的冕旒冠不仅前面有12串珠子,耳朵两侧还各有一串,取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肆』 皇帝上朝头上戴的冕旒,有什么来历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能看到皇帝头上戴着挂有许多珠帘的帽子,其实这个帽子有个正式的名字,叫做“冕旒”。属于礼冠的一种,但却是最高规格的。而且那东西很重。
因为戴上这东西,走路太急,旒串就会前后摆动打脸;如果行姿七扭八歪,垂珠就会在帝王眼前左右乱晃;而如果坐在那里,不挺胸抬头,重心不稳,冕旒也会滑落。所以久而久之,就迫使佩戴者养成挺胸抬头,沉着冷静,器宇轩昂的风度。
这顶冠冕上下都充满了学问。冕板代表着天圆地方。十二串玉旒,代表皇帝的最高地位。玉旒遮面,提醒皇帝有些事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由于玉旒一晃动起来便容易杂乱交错,所以也提醒着皇帝要保持庄重威严。塞耳提醒皇帝不可轻信谗言且该装聋时装聋。帝王之道、为君哲学在冠冕上充分体现了出来。
『伍』 正所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各个朝代君与臣的帽子有什么特点和寓意
古代的帽子式样繁多比起现在也不逞多让,这里就不给大家一一列举
『陆』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么帽子,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清朝皇帝戴的叫夏朝冠。因为满族人前身是女真族,源自金人在帽上装饰顶珠习惯,再由元人的钹笠冠演革而成的。
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是由一种满洲人称为「得勒苏」的草杆编成,此草产在清人兴起的东北地方,清廷特称其为「玉草」;帽上面铺饰朱纬,顶平覆锦,植冠顶,冠额缀金佛,后饰舍林;冠形斗笠状,有短冠檐平敞。
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外层缀朱纬,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
清代凡由内务府发交江南江宁苏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两淮织造司、局织造的御用冠服、妃嫔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礼部定式或皇上命题由内务府或如意馆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和墨线勾勒局部加彩的衣服裁剪大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
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织造,织成匹料后再送到裁作、绣作、衣作分别在衣料上绣花、裁剪、缝制。
完成之后,凡上用者陆路运送进京,宫用者水运进京,于限期内送交内务府广储司的缎库验收,这些小样都附有白纸或黄纸墨迹题签,有些并署有画画者的真实姓名,如“臣沈振麟恭画”、“臣谢醇恭画”、“臣沈世俊恭画”等。
『柒』 古代君王冕旒上为什么要加垂珠,其作用是什么
中国古代举行大祭奠仪式时,君王、诸侯和卿大夫一定佩礼冠,在其中冕旒极其高贵,只能君王才可以穿戴。相信大伙儿都有在影视作品中见过这类冕旒,许多人想知道为何皇上冕旒上要加垂珠,把自己的脸给遮挡住一点。
事实上这里边也是有许多讲究,冕旒前后的玉串全部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每旒长12寸,一共有12块五彩玉,每一块玉间隔一寸,其目的便是为了防止臣子能见到皇上的脸。
玉珠的料一定是白玉,綖板前后分别有垂珠,代表君王目不斜视,是非分明。并且旒冕左右耳旁也各垂一个黄色的珠玉,走路时珠玉在后部晃动,提示君王勿信谗言,四字成语“充耳不闻”同样是由此而来。与此同时旒还有一个功能,便是提示君王仪容端正,如果君王左顾右盼,那么旒就会荡来荡去,具有提示功能,让君王维持肃穆,与此同时臣子们也没法隔着冕旒注视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