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雏妓》这部电影不低俗,“反抗才有未来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起初看《雏妓》的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以为这是一部介绍雏妓的电影,看完后,我犹豫了。很多人说导演邱礼涛是以《雏妓》这个名字做宣传,电影拍的很烂,没什么看头。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看的过程中我感动过,而且看了两遍,怕自己遗忘了什么东西。
蔡卓妍怎么看都是娃娃脸,清纯可爱,也代表了洁白无瑕,可是这么一个形象,在电影的开始就遭到了继父强奸,这个镜头让我很愤怒,如果再换一个演员我想又是另一种感觉,所以很佩服导演的眼光,蔡卓妍也靠这部电影得了23届香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这部电影也缘了她的梦,证明了演艺之路的成功。
按说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关于《雏妓》的故事,但从头到尾只是象征性的提出了雏妓问题,或者说简单反应了下雏妓的生存状态,女主何玉玲去泰国清迈是为了回忆自己的往事设计的,她遇到了和她一样的女孩,为了家庭做雏妓赚生活费,她想拯救这个女孩,可是结果是这个女孩还是选择了离开福利院,因为不是每个女孩都有斗争精神,也不是每个女孩都能遇到贵人。
何玉玲离家出走后,遇到了经常在桥头钓鱼的甘浩贤,这个男人就是无聊的钓鱼然后放生,可是在何玉玲的日记里,把他写成了好心人。当这个男人看了这个女孩的日记后,也有了一种幸福感,因为自己的无聊给一个流落街头的女孩带来了光明。所以他想帮助她,每次都给她书看,可是时间长了,她还是做出了于命运斗争的决定,就像她离家出走,就像在课堂上老师让同学看她写的什么时的反抗,她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但是她不愿意被欺负,她要自立自强,要给自己一个未来。
电影里有句台词“为了生存,女人要付出多少代价?”其实这句话也是这个电影感动我的地方,人只有活下来才有资格活的更好,所以为了活的更好就要付出代价。电影里sara用最原始的方法来出卖自己的肉体,或者说用自己的现在不值钱的尊严去换自己以后真正的尊严。知识改变命运,性格决定命运,她不甘堕落,她要自己选择自己的将来,她没有向命运低头,这个决定给了她不一样的未来。她的母亲错了吗?没有。她为了女儿可以生活的好,可以上学,做了妓女,然后又为了sara有更好的生活,能用上笔,嫁给了一个有孩子离异的商店老板,她能做的都做了,她就这点儿本事,她也在和命运斗争,她把自己的命运压给了这个男人,后来的结局也告诉我们她没有错,这个男人在她生病后没有抛弃她,这也是一种圆满,所以我们不能去批判她的对错。她没有想到他嫁的这个男人是个畜生,还说“你迟早也是要给别人的”安慰自己的女儿,可以想象她是多么的难受,她想改变,可是没有能力,为了生活没办法。这让我想起了《唐山大地震》,徐帆演的母亲在救儿子和女儿之间选择了儿子,演女儿的张静初选择了恨母亲,作为母亲在那样的环境她没法选择,她知道她做的不对,她愧疚一辈子,心里不安,她以为女儿死了,所以她不搬家一直在守护,怕女儿的鬼魂找不到回家的路。你能说她不爱女儿吗?
《雏妓》的电影结构很完整,开始的继父和母亲的出现,结尾的再次出现,让我们看到,sara的成长,特别是她看到母亲把她屋里的日记本用保鲜膜都封起来的时候,她释怀了,知道母亲是爱自己的,但是在她那个年龄,她只有恨,这就是成长。
电影里还有雏妓Dok-My,她的经历又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能遇到有爱心的长腿叔叔,所以她说“人之所以痛苦的活着,是因为有想念的人”,还说“人死了,什么痛苦都会消失”。一个没有能力决定命运的女孩,她要不认命,要不死亡。就像电影里说的泰国有二百八十万性工作者,你能救几个。我们能做的是做好自己,让大众理解她们的工作,而不是把她们当做工具。可能这个觉醒需要时间,但每个人努力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直到没有人去做雏妓。
这部电影开始的一条主线是sara用三个月时间整理官商勾结的新闻,并且自己扮成三陪女,最后也拿到了一手资料。但新闻被她男朋友和上司给拒登了,电影最后她靠自己的同学把这段不堪入目的视频发到了网上。从一个侧面也在给政府敲响警钟,社会越来越透明,不是社会不进步,不是社会不和谐,是这些可以改变社会的人太腐败。
不管这部电影多么有争议,但从邱礼涛导演拍摄的其他电影看出,他关注现实题材和女性题材的电影很多,也比较习惯用小人物的成长来感动人。不管怎样,人还是要有反抗精神,有向上的心态,这样生活才有希望。
B. 《三块广告牌》中凶手到底是谁
《三块广告牌》是一部没有凶手的电影,直至结束也没有告诉观众真凶是谁,也没有什么开放性的结局,可以说导演其实没有给出凶手的空间。
所以《三块广告牌》真正的着点并不是一部悬疑破案片,电影以寻求真相为引,但最后真相对观众来说也变得并没有那么重要,自编自导的马丁·麦克唐纳透过这样一个没有真凶的故事,对复杂的人性作出了手术刀般精准的剖析,其所真正着点的就是一股源于人性本源的真善之美,不管是自杀的警长威洛比,鲁莽的迪克森,还是讨要真相的母亲,以及其他配角,都旨在令人在偏见、狭隘和暴戾这些人类共存的阴暗面间,去感悟以深植于人性本源的善意。
在电影最后,我们也看到握手言和的迪克森与米尔德雷德踏上了寻找“真凶”的旅程,开放性的结局,其实已然为本就无从释怀,没有真凶的命案找到了合理的宣泄出口,也令人感受到了那暴戾之下善若暖阳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