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当急之下,于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汇报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3名勇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比起红军强行军创造的奇迹,22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奇迹中的奇迹。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早已为人们熟知,然而,在22个勇士中,如今只有5个人的名字被后人得知,其余的大多数人,我们甚至连他们的名字是什么都已不知道。
强渡大渡河17勇士的名字,是因为《战士报》一八六期上的记载而被后人得知。然而,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名字,却没有得到这样幸运的记载。
同为红一军团所属的部队,为什么红一军团政治部编印的《战士报》只登载了17勇士的名字却没有登载22勇士的名字?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的一个困惑。王永棉老人给出了这样的猜测:目前人们所能找到与红军大渡河战役有关的《战士报》,只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一八四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一八六期,它们的原件都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强渡大渡河战斗是5月25日打响的,而飞夺泸定桥战斗是5月27日打响的。一八四期《战士报》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前一天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战斗,而到了一八六期《战士报》,内容已经是介绍大渡河全部战役的情况,头条标题就是《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这样我们自然就可以想到,这中间一定还有《战士报》第一八五期,而且这张报纸的内容差不多可以肯定就是介绍飞夺泸定桥的战斗。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地猜想,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名单就登载在一八五期的《战士报》上?而一八六期《战士报》登载17勇士的名单,是对一八四期《战士报》应该登而未登的内容的一个补充?
这仅仅只是一个猜测。当然,也存在着另外的可能,就是因为报纸版面所限,它们来不及去登载那22个勇士的名字了。《战士报》第一八五期已经缺失,给红军历史研究带来太多的问号。
22名勇士是怎么选出来的?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现在,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22勇士的线索。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根据杨成武、罗华生等老将军们的回忆,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有4个人的名字是可以记起来的,他们是: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第5位勇士的下落是怎样找到的?
在泸定桥边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庄严肃穆地竖立着22根方柱子,它们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它们绝大多数是无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头像,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刘梓华。
22名勇士中,惟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关于刘梓华下落和相片的获得,有一个曲折艰难的寻访过程,而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永棉就亲身参与了这个过程。
在王永棉的日记本上清楚地记着,1974年10月19日,当时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朱丹,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红军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情况和下落,还一直搞不清楚,实在说不过去,泸定县的同志们要下力气搞点调查。朱丹是一位演员,曾经在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中扮演父亲。也许与朱丹的这次讲话有关吧,也许还有别的什么推动力量,1975年,泸定县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个红军长征文物调查小组,由三人组成,王永棉担任了组长。
从1975年5月到9月,近5个月的时间里,调查小组从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差不多绕半个中国走了一圈,搜集有关的红军长征文物,其中调查22勇士下落是他们时刻放在心头的一项重要任务。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
王永棉一个一个认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阵狂喜。他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王永棉连忙叫来一起去的同志,但一个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没有?前面写的是强渡大渡河啊。”自从杨得志将军写了《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将军写了《飞夺泸定桥》两篇文章后,这两个词几乎成了专用词组,分别特指发生在安顺场和泸定桥的战斗。
但这毕竟是个重大发现,他们立即去找纪念馆的管理同志,但对方告诉他们纪念馆所知的情况也只限于展览内容这么多,不过他们告诉王永棉,这些材料的来源是河北省廊坊军分区。
1976年1月26日,泸定县方面给廊坊军分区去信去函,了解有关刘梓华同志的情况。1977年1月15日,泸定县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刘梓华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并说明刘梓华生前系天津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患恶性淋巴肿瘤去世。
廊坊军分区的来信虽然令人鼓舞,但也很简单抽象。为了进一步了解求证事实,1978年5月,泸定县方面派出郑发荣、文荣普两位同志前往廊坊军分区调查。那时候,刘梓华同志的妻子还在,他的儿子也在。他们分别从军分区方面和刘梓华家中借来了刘梓华的“军人登记表”和日记本。而在王永棉手中,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刘梓华“军人登记表”的抄录件。
在这份抄录件上,记者看到,其中几项是这样写的:
刘梓华。籍贯:江西萍乡县安源区二乡梓木村。1929年入伍,1931年6月参加共产青年团,1933年8月转党,介绍人:肖华。作战次数:无数。负伤次数:9。残废等级:二等。在受过何种奖励一栏中,说明系长征渡过乌江和大渡河十七、十八勇士之一。在受过何种处分一栏中,说明因1936年丢掉18英雄奖章,而受到党内警告一次。特别关键的一点是,在履历栏中清楚填写着,1935年2月起,在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任副班长。而这正是担负飞夺泸定桥任务的连队!
22勇士为何只是18枚奖章?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飞夺泸定桥是22勇士,为什么在刘梓华的军人登记表中,写的却是18勇士,丢失的也是18英雄奖章?王永棉告诉我们,据杨成武将军回忆,飞夺泸定桥战斗结束后,点名时发现,22勇士在战斗中牺牲了3名或4名同志,具体是3名还是4名,杨将军也记不清了。如果是牺牲了4名同志的话,那么剩下的刚好是18勇士!我们可以想像,在长征的特殊环境下,对牺牲同志的奖励既无法记入档案,也无法寄往家中,也许就只把奖章颁给活下来的同志,那么奖章也就只是18枚英雄奖章了。
回到北京后,记者在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找到了旁证,书中在写到飞夺泸定桥战斗时说道:“在这场拼死的攻击中,二十二人中有十八人活下来了,而且没有受伤。”
大渡河上的红军勇士们,我们今天已经难以找到他们的完整下落,但是他们的精神,已经深刻感染、影响了无数后来人,包括我们面前那些可爱可敬的采访对象们。http://ke..com/view/120260.htm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http://www.xici.net/b5126/d27490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