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逝者的身份:寿衣的款式有很多,常见的诸如唐装、中山装、现代装等。通常情况下,唐装适合所有的人;如果死者为领导干部,可以考虑选择中山装;如果死者比较年轻,可以选择现代装。不同款式的寿衣,也有不同的颜色,丧主可以根据死者的性别、年龄、职业,选择不同颜色的寿衣。
2、当地丧葬习俗: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丧葬习俗。诸如南方和北方对寿衣的选择,通常会有很大的差异。北方人讲究寿衣要有棉衣、棉裤,而南方人对这方面的要求则比较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殡葬改革的深入,现代丧葬习俗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3、逝者生前信仰:宗教文化对丧葬习俗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佛教、道教还基督教。在准备死者寿衣时,通常要根据其宗教信仰进行选择。诸如在给基督教教徒安排葬礼仪式时,寿衣也要选择白色的。
4、死者的愿望:中国是非常注重传统孝道的国家,因此子女在给老人举办葬礼仪式时,通常会尊重死者生前的遗愿。力求把死者的后事做到最好,让逝者体面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因此在给死者选择寿衣时,应遵循其生前的愿望和嘱托。
5、寿衣穿戴时的讲究:穿衣前,要给逝者净身,让其干干净净地走;穿衣时,最好一个人穿,一个人帮,先将寿衣从里到外套好,一次性穿上去,再整理。穿衣时,要让逝者有一个合理体位,便于操作。寿衣穿戴最好在人刚走的时候,由家属来做,这是亲人最后接触机会。
㈡ 买寿衣有什么讲究是什么
寿衣,俗称“老衣裳”。人亡后,儿女为其穿寿衣,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儿媳来料理。寿衣一般不用皮毛和绸缎做,怕来生变成兽类和断子绝孙,多用绢棉做成,取“眷恋”、“缅怀”之意。衣裤的件数,忌双喜单。博山居民为死者做寿衣一般须要“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裙裤。无论何时亡故,都要以棉衣为主。 寿衣选择
选择寿衣的关键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说衣、裤、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图案要协调,要呼应。在款式上尤其要将中式和西式区别开来,切不可上穿西装下着布鞋,中不中西不西,显得不伦不类;色彩的选择更要注意整体的调子,将零碎的色彩统一在大调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积的对比色,不然会显得杂乱、刺眼;图案同样有古典的、现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风格上要协调、统一。此外,面料的选择还牵涉到"殡"礼的档次,一般缎织料的寿衣较为贵重,家属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寿衣。 如今所谓寿衣,或说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时穿用的衣裤,后来因清朝统治者不让汉人穿明代的服装,人们只好改变原来的习惯。据说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变死不变”的要求。即生时穿清朝的衣服,死时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见民众要求强烈,只好答应下来,于是明代服装便成了死人的寿衣了,后来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为寿衣的习俗却一直传下来。
㈢ 老人寿衣男款穿中式还是现代
中式的。
老人寿衣讲究颜色、面料、版型等。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逝去的老人有着很深的敬意,在老人死后还会置办隆重的葬礼,就连穿的寿衣都很有讲究。寿衣其实也是古代文化积淀的一个缩影,从上到下,帽子、衣服、裤子、鞋子都有一定的讲究,寿衣文化还是很复杂的。
老人寿衣要注意颜色、用料、版型等,还要注意有戴在身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国自古将红色作为带来好运的颜色,就会把红色也加进寿衣当中。帽子、衣服、袜子等都会有红色点缀。寿衣一般没有纽扣,扣衣服用的布带,寓意着给后被带来孩子。寿衣的材质一般是棉的,棉的舒适,不用锦缎,因为缎谐音断,是忌讳断子的含义。给老人穿寿衣的顺序是从脚到身。要先给老人穿进内衬的裤子,再套外裤。然后到穿上衣,从内衣,到衬衫,再到外套。然后到袜子,袜子要套在内衬的裤子上。穿好袜子之后,要将耳环、项链等首饰戴上。之后穿上鞋子,戴上帽子。再将盖脸的布盖在脸上,把铃铛放进嘴里,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