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人生活的习性
印度人的生活习性如下:
1.印度人习惯以「纳玛斯特Namaste」代替早安、午安、晚安或欢迎、你好......等一切问候语。namaste是日常最常用的一句问候方式。印度是一个宗教主导的社会。从日常生活习惯中可以体现许多。就似我们在中国和许多出家人打交道的时候,见面和道别同样会说“阿弥陀佛”一样。宗教的虔诚融入到了语言习惯中。
2.印度人回答问题时,通常头部都会向左右两边点一下,这是代表「OK」「没问题」或「Yes」的意思。这个是事实。但是和有些人所理解的摇头表示yes不一样。而是头向两边侧一下,表示接受。
3.印度大部份地区,都没有门牌地址,当地人习惯以地标、桥梁、寺庙、市集作为辨识。
4.如果向10个印度人问路,会得到10个答案。印度人的热情和不负责任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这个是事实,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他们很爱说。
5.印度人对游客最常说的话是:「Whereareyoufrom?」「What'syourname?」「You'remyfriend.」不过当他们说这些话时,都是另有意图。是否都另有所图我们不清楚。但是印度人的英语普及程度很高。
6.印度人思考逻辑很简单,动作也很缓慢,所以游客要有耐心。
7.很多印度人为了赚观光客的钱,都会学习各国的语言。所以在印度,能说各种语言的人,不是导游、生意人,就是骗子。
8.到印度人家里吃饭时,通常是由男主人作陪,最好不要勉强女主人同桌吃饭。
9.印度人习惯用右手抓饭吃,并且将左手放在背后。
这是宗教习惯。左手通常被认为是不洁的。大家都知道,以前印度人都是用左手来解决便便后的清洁。所以在所有的厕所里,配有小水龙头。
10.印度男性很喜欢找外国女子搭讪,尤其当你被误以为日本女性的时候。
⑵ 傣族人的穿戴
傣族服饰,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黑色或白色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妇女的服饰以美观大方著称,民族特点浓郁,而且各地不同。但束发、筒裙和短衫这三样则是相同的。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羊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傣族妇女的束发不同于苗、瑶等族的束发,她们是将头发打成发髻顶于脑后,或稍偏于脑的一侧,这种发髻一般不束带,有的仅鹎 梳子或顶块花头巾。傣族妇女的筒裙,式样象水桶一样,与景颇族、佤族、布朗族等族不同的是,以长到脚背为特点。傣族妇女的短衫,尤其是西双版的窄袖短衫,更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衫身,除紧身外,长仅及腰部,后摆还不及腰部,少许脊背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染齿,将牙齿用黑烟染成黑色,被傣族妇女认为是一种美,如同男女纹身一样。在西双版纳外,随处可见黑齿的老年妇女,但在青年人中已不见了。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