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量普通洗衣粉溶水后(相对平时洗衣服略稀),用软毛毛刷、磨毛毛刷(刷一些西装表面专用的那种)或手冲洗(洗刷),不能泡——绝对。
阴凉地方晾干,怕毛变硬可以适当使用“衣物柔顺剂”,会比较蓬松,但注意柔顺剂山寨货有些会造成掉色。怕变型可以晾的时候以保鲜袋或干净塑料袋包好足量报纸填充内部放干净地方晒一至两小时后阴干。
晾的时候不要用夹子,可以用圆滑顶杆的方法撑起帽子中部(要足够大,否则变形的)。一定要用洗剂,威露士的还不错。水温最好在室温35度左右,是用手轻轻挤压,不要搓、揉、拧。用离心脱水会好一点,水分过多帽子干了会感觉有刺。 帽子是立体形状,所以最忌讳用洗衣机来─上冲、下洗、左搓、右揉。保证搓揉成饺子.
1、帽上如有装饰品应先取下.
2、清洗帽子宜先用清水加中性洗洁剂稍为浸泡.
3、用软性刷子轻轻刷洗.
4、内圈汗带部份〈与头圈接触之部份〉多刷洗几次,以彻底洗净汗垢及细菌,当然,如果您选用的是抗菌防臭材质?那此步骤就免了。
5、将帽子折合成四瓣,轻轻甩掉水分,不可用洗衣机脱水.
6、将帽子摊开,里面塞上旧毛巾?平放阴干,切忌吊挂晒干.
Ⅱ 中国人是怎样甩掉贫油的帽子的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然而,直到新中国诞生前,近代油气地质勘探仍未真正起步,可谓既无统一计划,又无资金和先进设备,仅由少数专家在一些局部地区(如陕北、甘肃、新疆、四川、台湾等地区)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地面地质调查和少量钻井。到1949年底总共发现了陕北延长、甘肃玉门和老君庙、新疆独山子以及台湾出矿坑等5个油田以及7个小气田。解放前年产原油仅为12万吨。
中国油气勘探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算起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勘探初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
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仍主要在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1956年起勘探集中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当年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这是新中国石油勘探的第一个突破。
1958年,在青海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日产500吨的高产井,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和3号油田。石油部在四川组织了川中会战,发现了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在玉门发现了鸭儿峡油田。
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已形成新疆、青海、玉门、四川四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石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2)战略东移,突破松辽盆地(20世纪50年代末—1963年)。
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先后在华北平原和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1959年9月石油部在松辽盆地钻探的第三口参数井—松基3井喜喷工业油流。1960年2月中央批示开展松辽石油大会战。5月,数万石油大军云集大庆长垣北部,在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太平屯、高台子、葡萄花、敖包塔等7个构造上先后获得工业油流,揭示了大庆长垣构造带整体含油的面貌。1963年5月上报石油储量达22.63亿吨,含油面积865平方千米,这一重大突破一举改变了我国石油分布的格局,开创了我国东部油气勘探的全新局面。
从会战的当年6月第一列火车外运原油起到1963年,全国年产原油达648万吨。同年12月,周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告“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3)进军渤海湾,创建第二大石油基地(1964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
乘大庆石油会战胜利的东风,为继续加强东部地区的勘探,经中央批准,1964年石油大军南下入关,挺进渤海湾地区,开始了华北石油会战。在北起天津北大港南至山东东营以北的广大沿海地区,摆开了新的石油勘探战场。
1965年,在山东东营地区发现胜—坨油田,坨9井、坨11井日产油上千吨,当年产原油83.9万吨。在天津拿下大港油田,此后,石油人战胜文革动乱造成的重重困难,勘探战果不断涌现。至1978年,相继发现了一批大油气田,如胜利油区的东辛、滨南、孤岛、孤东、临盘等亿吨级油田,大港油区的北大港、枣园、五官屯油田等。这两个油区原油产量分别达到2000万吨和315万吨,成为继大庆之后我国的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
1967年开始在辽河盆地进行石油勘探。国务院于1970年3月批准开展辽河石油会战,相继发现兴隆台、曙光、欢喜岭等大油田。辽河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355万吨。
1975年7月,华北冀中平原勘探又奏凯歌,任4井打出高产油流,开创我国古潜山油气勘探的新时期,到1978年原油产量达1224万吨。
在渤海湾地区勘探会战的同时,国务院于1969年6月批准组织江汉石油会战。在中国腹地江汉平原上,用近3年时间,发现了一批中小油田,建成产能上百万吨。
1970年,中央批准开展陕甘宁石油勘探会战,发现了马岭、红井子油田,建成产能100万吨。
1977年5月,石油部组织河南石油会战,发现了魏岗、双河、下二门等油田,仅用1年时间建成产能200万吨。
70年代开展的会战先后发现川西北牛坝和川西南、川东南等19个气田,1978年年产天然气达60.8亿平方米。
1978年,中国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进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
此后,到80年代中期,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石油勘探开发开始对外开放,在海上开始对外签订合作协议。1983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渤海、莺歌海突破性地发现了油气田。加上陆上以松辽、渤海湾盆地为重点,发现一批新油田,使我国的石油储量稳步增长。
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石油部组织中原油田生产建设技术攻关会战。该油田从1975年9月濮参1井发现工业性井喷后,先后发现文留、濮城等大油田。1979年年产原油30万吨。1985年原油产量达到550万吨。
1984年9月,地质矿产部在塔里木盆地的塔北隆起发现高产油气流(沙参2井)。年底在内蒙二连盆地有新发现。
(4)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大力发展近海勘探,加强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勘探(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以发展西部和东部“三新领域”勘探为重点,滚动勘探,不断增加储量。到1988年全国油气勘探重点地区有新疆、吉林、大港、冀东、内蒙古、青海。在塔北隆起轮南构造的奥陶系,石油部钻探的轮南1井喷油,日产油90.7立方米,发现了轮南油田。1989年石油部成立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地矿部也加强了西部勘探。到目前,在西部勘探获重要进展,在塔里木发现探明了轮南—塔河油田等一批大中油田,在准噶尔、吐哈、青海、陕甘宁等盆地都探明了一些油田。
近年来,在中国西部以塔里木盆地为重点,探明了克拉2大气田(储量2000多亿立方米)以及鄂尔多斯以长庆和苏里格为代表的大气田;在四川和青海都发现大量天然气储量,近年来累计新增天然气储量达1.0万亿立方米,这为西气东输工程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海上油气勘探不论是自营区或是与国外协作区都获得了新进展,北起渤海南到南海北部湾,已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田,如绥中36-1、蓬莱19-3、流花11-1等大油田和南海崖城13-1、东方11-1气田。海上累计探明石油储量(2001年底)14.3亿吨,天然气储量2995亿立方米,已成为“十五”及以后的油气发展重要领域。
中国人是怎样甩掉贫油的帽子的01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就是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瞄准国际石油科技前沿,以5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年才走完的发展道路,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油气生产国。
Ⅲ 如何清洗太阳帽
1.单帽:洗刷一般的单帽时,先找一个和帽子同样大小的东西(如小瓷盆等)把帽子套在上面洗刷,晾到半干时,再按原来的形状整理一下,就不会走样了。
2.棉帽:洗刷棉帽时最好把帽子拆开,把棉花取出再洗,洗好后晾干、熨平,把棉花铺上,再按原来的样子缝好。
3.皮帽:皮帽子可用葱头切成片擦净。裘皮帽用布蘸取汽油顺毛擦拭,可以达到洗涤效果。
4.毡帽:细毡帽上的污迹可用等量氨水和酒精的混合剂擦洗。先用一块绸布蘸取这种混合剂,然后擦拭帽子。注意不能把帽子弄得太湿,否则容易走形。最后用千毛巾擦,用刷子梳后凉干。帽子上磨亮或磨破的地方,可用细砂纸稍擦一下,也可以撒上些盐,再用硬刷子刷,或用糖块擦,擦过后的帽子看上去如同新的一样。
5.鹿皮帽:鹿皮帽子如果不太脏,用细盐擦洗,不过不能太频繁,否则鹿皮容易磨光。
6.针织品帽:洗涤后,最好往帽子里塞满揉皱的纸或布团,然后晾干。为了帽子恢复原状,使它鼓起来,晾干之后,最好拿到热水上面进行蒸浴。
7.草帽:洗刷草帽之前,要除去衬里和其它所有饰物,然后放入冷水中浸泡几个小时(草帽不会因此而变形)。浸泡后即用刷子蘸肥皂或洗衣粉溶液(1升温水加1汤匙洗衣粉)洗刷。白色草帽在去污以后,可用双氧水溶液(3升水加半杯双氧水和1汤匙氨水)漂白,将草帽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溶液里,加热至50~60℃,半小时后取出,用清水刷干净,然后在阳光下晾干。
帽子的洗涤办法:
1、帽上如有装饰品应先取下 。
2、清洗帽子宜先用清水加中性洗洁剂稍为浸泡 。
3、用软性刷子轻轻刷洗 。
4、内圈汗带部份(与头圈接触之部份)多刷洗几次,以彻底洗净汗 垢及细菌。当然,如果您选用的是抗菌防臭材质,那此步骤就免了。
5、将帽子折合成四瓣,轻轻甩掉水分,不可用洗衣机脱水。
6、将帽子摊开,里面塞上旧毛巾,平放阴干,切忌吊挂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