纶巾 "纶巾"中纶读(guan),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 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又称“诸葛巾”。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 .
② 《三国》关羽头上戴的帽子,为何总是绿色
首先我们不得不说关羽这个帽子的一个来历,我们都知道关羽跟刘备还有张飞,他们是桃园三结义的。而且他们的兄弟情也是相当的不错,这个帽子刚好就是刘备的老婆给关羽制作的。所以说关羽为了感激这个刘备的夫人,所以说他就一直把这个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
而且那个时候的绿帽子跟现在的绿帽子,它并不能够相提并论。
另外一方面就是考虑到这个耐脏,毕竟我们都知道以前关羽他经常是行军打仗的,如果我选择白色的话那么很快就会变成一个黄色的帽子。或者说就会变成一个黑色的帽子,如果是选择绿色的话,那么它就不会那么容易脏了。
然后就是关公他的脸是红色的,搭配这个绿色的帽子,我觉得更加的协调,大红大绿。
最后就是关羽的战袍,它是一个绿色的套装,如果不搭配这个绿色的帽子的话就会显得比较另类。
③ 各个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较低,但很讲究簪的花纹,显示了身份地位。
(3)三国时士兵帽子是什么样子扩展阅读: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个官僚体制的外化。
东晋官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
唐代官帽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太祖时开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乌纱帽虽然不再用,可是“乌纱帽”仍成了人们口头上称呼官员的代名词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东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参考资料:网络-古代官帽
④ 三国演义里面袁绍刚出场时戴的帽子叫什么名字
关羽根本没戴帽子...那是绿色的头巾(巾帻)是围的巾帻。帻类似帕首的样子。开始只把鬓发包裹。不使下垂。汉代在额前加立一个帽圈。名为“颜题”。与后脑三角状耳...
⑤ 三国演义里面真人版曹操煮酒论英雄里面带的是什么帽子是什么冠
“平天冠”,俗称冕旒。
五梁冠,是一种有五根横脊的礼冠。属于进贤冠系列的一种。
进贤冠也是中华服饰艺术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汉代已颇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进贤冠,魏晋南北朝继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形式也在变化之中,到明朝演变为梁冠。
史籍记载:《后汉书·法雄传》:“ 伯路 冠五梁冠,佩印绶,党众浸盛。”
《晋书·舆服志》:“进贤冠,古缁布遗象也,斯盖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人主元服,始加缁布,则冠五梁进贤。”
《宋史·舆服志四》:“一品、二品冠五梁,中书门下加笼巾貂蝉。”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见上由东阶上,而大_四人皆五梁冠祭服以从。窃疑之。”
⑥ 古代士兵的帽子和将军帽子的区别
士兵的帽子是普通的铁盔,将军的帽子是精铁盔,这差别是很大的。古代没有炼钢技术,精铁就是最好的材料。因为兵器最多也不过是精铁制造罢了。所以将军的帽子能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另外还有一点,将军的帽子在后颈处有防护装置,以免被敌斩首。而士兵帽子则只是光秃秃一个盖子。
⑦ 三国时代将军与士兵们的盔甲是怎样的
三国时期的盔甲主要有:鱼鳞铠和皮甲。皮甲由于材质问题,对付铁制刀还有些用处,但对于弓弩和矛等刺穿型武器,几乎没有抵挡作用。但皮甲成本很低,加上三国时期经济大破坏,几乎没有什么能力大规模制造铁铠,故普通士卒也多使用这个。鱼鳞铠,很像我国的金缕玉衣,就是将钢片或铁片穿缀成铠,里面衬皮甲,防止擦伤。鱼鳞铠对于钢刀等砍杀型武器的防御力很强,但由于每片间都有缝隙,所以在防护弓弩等刺穿型武器时还是有所欠缺,但效果也很不错了。鱼鳞铠制作比较简单,但三国时期经济退步,制造能力大幅下滑,鱼鳞铠也不能像汉朝那样大规模普及使用,只有骑兵和将领可以用得起。还有几种铠甲,比如黑光铠,明光铠。这两种就是在鱼鳞铠的基础上,在左右胸部有两个类似后代的护心镜的大铁片或钢片,涂上黑漆防锈的叫黑光铠,打磨如镜的叫明光铠。这两种铠,由于是整片防护,中间不像鱼鳞铠有缝隙,故在防护穿刺型攻击武器时效果特别好。这个只有那些著名将领或权贵用得起。三国后期出现了一种两裆铠,就是胸前一个整片,背后一个整片,两片用布连缀起来。这种铠防护性好,而且制作简单,易于穿着,随着三国末期经济的恢复,这种铠大范围的应用,普通士卒也用这个。这种铠不仅对砍杀型武器防御好,而且对刺穿型武器也有一定防护。但由于左右臂和两肋没有防护,所以这两个地方是弱点。到唐代出现一种山纹铠,这种铠纯粹靠数千片山字形的钢片交叉连缀而成,中间没有任何缝隙,加上采用钢制,可以说是最好的铠甲了,防护效果比西方的桶铠效果要好。通过对三国铠甲的了解,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三国时期弓弩能够发挥巨大威力了。三国时期,因为防御多为皮甲或鱼鳞铠,所以,箭矢多用青铜制造,也有铁制或钢制,但后者数量特别少,主要就是因为青铜制造工艺相当成熟,而且成本也低,适合大量使用。当时一壶箭矢有50支,一般士卒作战携带两壶,也就是一个弓箭手需要一百支箭。
这样,《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十万支箭,不过是一千士卒的配置而已,对于大规模战争,真可谓杯水车薪。三国时期箭矢根据用途,有很多种。根据箭的用途,又明确的规定,分枉矢、絜矢、杀矢、镞矢、矰矢、茀矢、恒矢和痹矢八种,《周礼·夏官》称为“八矢”。枉矢、杀矢、矰矢、恒矢是弓所使用,其余四种是弩所使用。枉矢、絜矢是专供战斗用,又叫兵矢,通常用于攻守城战斗和车战。这两种箭可以在其颈部(箭镞和箭杆连接处)绑火球发射,古时称为“火箭”。杀矢、镞矢是供田野狩猎用的。矰矢、茀矢是弋射飞鸟用的。恒矢、痹矢是供习射用的。兵矢根据用途,又有很多种箭头和不同的重心。所以,三国时期的弓弩是很强大的武器。加上,三国时期的弓弩都是复合弓,这样可以做的很短小,但射程却很远。在三国时期,培养一个合格的弩兵只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而培养一个合格的弓箭手,至少一年。这可能也是蜀国大量使用弩的一个原因吧。飞斧提到了蜀国的浦元刀,其实这个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武器,只是普通钢刀而已,不过每把刀锻炼次数比较多,达到三十炼至百炼而已。这个吴国和魏国都有。罗罗嗦嗦说了半天,自己也有点乱了。最后总结下,三国时期之所以弓弩威力强大,主要是因为铠甲防御能力比较差。而铠甲防御能力差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经济破坏严重,钢铁产量严重下滑。补充一句,汉末我国已经有马铠了,也就是说,重骑兵在汉代我国就有,只是很少使用。大量使用重骑兵是在晋朝了。不过由于我国地形复杂,重骑兵人和马都披铁铠,重量太重,移动速度很缓慢,而且不能长途奔袭,所以用途大大受限,到唐代就被介于重骑兵和轻骑兵间的新型骑兵取代了,李世民就善于使用这种骑兵。这种骑兵人批重铠,马批皮甲。
⑧ 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总戴一顶绿色的帽子
关羽一身绿袍青巾并不奇怪,圣诞老人在戴红帽子之前也曾经戴了几百年的绿帽子。毕竟,人类对于色彩的认知和定义也是一个逐渐演化发展的过程。
忠义色——关公为啥一身绿?很明显,元朝以后绿色才逐渐接近现代人所理解的意味。在关羽所处的三国时期,绿色只是一种平民色,一种身份和阶层的象征,并无其他意义。
关羽「面如重枣,唇若涂朱」,人称红脸关公。红脸关公身着绿袍青巾,这种视觉上的对比和反差是极具渲染力的。再加上坐下一骑赤兔马,红绿相映,艺术家们是不会放过这个绝妙的对比的。
关羽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主东方,青也是东方色,中国九州之一的「青州」便在今山东东部,中国的东方。
红脸关公与绿袍青巾,赤兔马与青龙偃月刀,这一幅画面是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张力的。所谓红花绿叶,关羽一生绿袍青巾,是为绿叶。他所护卫的红花便是蜀汉,便是刘备,便是正统与忠义。这是关羽的宿命,也是他的毕生报负与愿望!
⑨ 新三国演义所有的士兵都穿一样的衣服打战的时候是怎么区分开来的
帽子上的毛不一样,好像是
⑩ 电视剧的三国演义蜀军为何用草帽来当头盔,人家东吴和曹魏都是用钢盔的。为什么
你是从哪知道的用草帽呢?虽然我没注意这一点,但是当时是没有钢盔的,最多是铜的草帽也不一定是主流装备,可能是特殊情况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