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做一件到膝蓋這么長的旗袍大概要多少布 旗袍的領子怎麼做
那要看你的身高、體重,我158cm、40kg,只用了一米二。先把前領窩畫在紙上,找前領窩的中點,做中點的平直延長線,在延長線上畫剩下的前領窩;向上起10度,做延長線畫後領窩
B. 兒童旗袍裁剪製作方法教程,小孩旗袍最簡單的做法視頻
生活中不少時尚辣媽很喜歡穿旗袍,穿著旗袍的那份秀美都在不言中,而且也喜歡給家中女孩子買了穿,甚至有寶媽會親自動手給寶寶製作旗袍,那麼兒童旗袍裁剪製作方法是怎樣的?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款小孩旗袍的製作方法教程,並附上小孩旗袍最簡單的做法視頻,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1、先取一塊金絲絨布料,將其正面對折,然後標注出身長、腰圍寬,並以劃橫線方式定位。
2、提前測量好小女孩身長、領寬、肩寬、袖籠深尺寸,並且在布料上標記好,然後將各個點連接畫出衣服前片尺寸,然後根據畫好的圖紙裁剪。
3、根據測量好的尺寸畫好衣服後片的圖紙,然後進行裁剪,需要注意的是裁剪後肩時袖籠深度應該比前肩袖籠深度多出一厘米左右。
4、前後片裁剪好了之後,開始裁剪袖子,裁剪袖子時注意前後片的袖籠弧線深度並不一樣。
5、一般旗袍要前片進行開襟,為了縫制起來方便一些,在前片裁剪好的基礎上做分割,分割以後再裁剪內襟布一片就行。
6、其它都准備好之後要進行領子裁剪,一般裁剪完前後片就可以測量領口大小然後進行裁剪,要注意的是旗袍領子不宜太高了。
7、各個部分裁剪完成就開始縫制,縫制結束小孩子旗袍也做好了。
C. 旗袍的製作過程
傳統旗袍的縫制工藝設計
一、旗袍簡介
旗袍量體方法
旗袍長度標准:
種類
衣長
袖長
長袖旗袍禮服
齊腳踝骨
腕骨
短袖旗袍便服
齊膝或膝下10~15cm
肘上5~10 cm
中袖旗袍
肘腕之間
旗袍圍度加放法(cm)
種類
胸圍
腰圍
臀圍
領圍
可體型旗袍
5
3
6
2
松身型旗袍
6~8
5~7
8~10
2
直筒型旗袍
10
2
旗袍用料表:
幅寬
用料
74
2個衣長+1個袖長+10
90
2個衣長+12
二、旗袍款式造型變化
造型方法的區別
古代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三、旗袍的裝飾工藝設計
古代旗袍和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
古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刺綉、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一) 旗袍衣邊裝飾手法及工藝處理
各種鑲邊、滾邊和嵌邊是旗袍裝飾常用的特殊工藝手法:
1、 單色鑲邊
2、 單色滾邊(方角滾邊工藝處理圖示)
3、 滾嵌滾(方角嵌滾工藝處理圖示)
4、 嵌邊(圓角嵌邊工藝處理圖示)
5、 混合滾(嵌鑲滾)
6、 三色鑲邊
二) 旗袍的花鈕裝飾
旗袍花鈕具有其它服裝上鈕扣所不能比擬的作用,它不僅僅是一個鈕扣,而是旗袍本身一件精美的裝飾品,花鈕設於旗袍領部、襟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採用的圖案,多為古色古鄉的龍、鳳、孔雀、福、綠、壽、喜、吉祥如意等。
三) 其它裝飾
綉花、手繪也是旗袍裝飾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手法,它是我國傳統的綉花工藝及國畫藝術,用國匯點綴國服,可謂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各種質地的披肩也是旗袍最好的裝飾,精美的旗袍配上披肩,更顯示高貴、典雅。
四、旗袍排料裁剪注意事項
一)確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裡面,將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二)確定衣料的對折線——因旗袍前後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折,折夠身肥為止。
三)確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致;
四) 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五) 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適當的縫份和貼邊。
如裝縫普通拉鏈,止口需1.5cm,隱形拉鏈,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六)檢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數量和質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五、旗袍的縫制工藝
一)款式簡介
二)衣片歸拔
1、 前衣片歸拔——把前片從中心線處折疊,正面相對,擺平置於燙床上,把側縫中腰處拔開,臀部歸直,使衣片的曲線與人體型曲線相符。
2、 後衣處歸拔——把後衣正面相對在中心線處折疊,放在案扳上,把側腰中腰處拔開,後中腰處歸縮,側縫臀部的凸勢進行歸縮處理,餘量推到臀部,再把後袖籠略歸一下,把凸勢推向背處,推出肩胛凸勢。
3、 衣袖片歸拔——把袖片按正面對折,由側縫向袖中歸燙,把凸勢推向手臂處。
三)貼牽條
牽條的作用:牽條起牽製作用,防止拉伸變形。對於一些輕薄面料,牽條還起著減少縫口起皺的作用。
牽條的用途:服裝中凡是容易拉伸變形的部位都應敷上牽條,如袋口、駁口線、領口線、袖窿、門襟止口等。敷牽條時,一般要略拉緊一點敷上,特別是易拉伸的部位。
1、 側縫貼牽條
衣片歸拔後,為了保證側縫曲線的穩定性,需在前後衣片側縫沿縫份粘貼直紗牽條。
2、 襟邊貼牽條
旗袍圓襟、方襟、直襟三種大襟粘牽條的製作工藝:
1)圓襟
首先裁好1~1.2cm寬的直紋牽條,然後將牽條粘於大襟邊的縫份上,當粘貼到下半彎處時,將牽條稍拉緊使大襟邊容縮約1cm,燙平服。大襟外形即固定不會走樣,容縮後的大襟完成後效果較貼體。如圖1所示。
2)方襟
將已裁剪好的直紋牽條粘於大襟邊縫份處,粘至轉角位剪斷牽條。然後再繼續粘貼彎曲的部分,並在下半部份容縮1cm,再把長出的1cm牽條剪齊。如圖2所示。
注意:牽條粘貼至彎曲部位時需剪若干個剪口,以便轉彎處粘貼平服。
3)直襟
牽條粘貼至大襟1/3處開始拉緊牽條容縮大襟邊約1cm。
http://bbs.51fashion.com/dispbbs.asp?boardid=4&ID=59975&replyID=456972&skin=1
D. 旗袍一般使用什麼布料
做旗袍的材質: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棉布料不適合做旗袍。
(4)做旗袍領子用的麻布擴展閱讀 :
旗袍樣式繁多。
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具有適應現代生活的機能性。
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
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E. 請問各位大神,做旗袍領這件上衣用的是什麼面料啊~~雙面顏色不一樣的哦~謝謝
這是棉紗面料的,只不過紡織程序不一樣特意做的雙層不一樣的布匹,這種面料市面上不多見,滿意請採納
F. 旗袍領子上用的白色的沙布用熨斗一壓沾上去的那個叫什麼
應該叫襯布。
G. 中國古代衣服所用材料的變化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
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
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製成輕薄透明的長衣。
隋唐兩代,統治者還對服裝作出嚴格的等級規定,使服裝成為權力的一種標志。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採用絲綢。隨著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僧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現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格。
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明代主要以棉布為主。
清代盛行馬褂、旗袍等滿族服式,體力勞動者則穿短襖長褲。
近代,由於紡織工業的發展,可供製做服裝的織物品種和數量增加,促進了服裝生產。辛亥革命後,特別是五四運動後吸收西方服式特點的中山服、學生服等開始出現。1950年以後,中山服幾乎已成為全國普遍流行的服裝,袍褂幾近消失。隨著大量優質面料的出現,服裝款式也有發展。現代服裝設計已成為工藝美術的一個分支,而服裝生產已經實現工業化大批量生產。
H. 麻布的來歷
根據考古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我國最早採用的紡織材料主要是麻、葛纖維。陝西西安半坡和華縣泉護村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都有麻布的印痕。我國古代種植的麻類,有大麻、薴麻、苘麻。苘麻是硬纖維麻,一般不能用以充衣著材料,多用來制繩索。大麻和薴麻是優良的紡織原料。我國是大麻和薴麻的原產地。所以國外也把大麻叫做「漢麻」,把薴麻叫做「中國草」。1958年在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經發掘出幾塊纖維細致、經緯分明的薴麻布。其緯紗密度大約每厘米24—31根,經紗大約每厘米16—20根。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麻織品實物,表明在距今4700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種薴麻,並用它織布縫衣了。
I. 旗袍領子包邊怎麼處理 這樣做簡單又快捷
旗袍的領子包邊問題是很多人都很想學會的一項手藝,其實領子包邊不算很困難,而且包邊完全是可以自己來操作的,我們一起來學學旗袍領子包邊的具體方法吧!
旗袍領子包邊怎麼處理
旗袍領子包邊之前要先進行夾牙子處理。
夾牙子:用現成的夾牙子繩很方便,用夾繩壓腳,再方便不過了(用中間針位),轉彎處用手慢慢轉動圓角,在圓弧的地方打剪口3~4個,約4mm,這樣就很容易車好圓弧了,這樣夾牙繩就車好了,下一步就是包邊了。
拉筒包邊:
1.用26s梭織拉筒,搭配一個專用壓腳,這個壓腳很重要。拉筒擋板要卡在壓腳的缺口裡。
2.包邊前,把包邊條松開一段,再開始包邊。
3.把布條穿好,布條拉出來一段,再開始包邊。
4.拐彎處,用手慢慢轉動圓角,包直邊的時候,要拉著布邊(不要拉包邊條)。
旗袍領子包邊常見方法
包邊,也叫滾邊。是布藝手工中常用工序。可以純手縫包邊、半手縫包邊和純機縫包邊。首先,包邊布要斜裁,需要多長,裁多長;需要多寬,裁多寬。
常規的包邊方法里,包邊布的寬度 =包邊的寬度×4+輔棉的厚度。常用的包邊布寬度:3.5cm、4cm、4.5cm、5cm。做嵌條用的寬度一般是2.5cm。純手縫包邊和半手縫包邊,方法是一樣的,只是用機縫取代第一道手縫線。
旗袍純手工包邊方法
1.在包邊布上,折一道四分之一寬度的摺痕,紅色箭頭的線。綠色箭頭所指的線 是二分之一寬度。
2.包邊布的正面和表布的正面相對並且對齊它們的布邊,在包邊布的四分之一摺痕線上,用半回針縫,完成包邊的第一道縫線。
3.半回針縫,要扎透輔棉和裡布。看看裡布上的線跡。
4.把包邊布折過來,並向里折邊,要剛剛好覆蓋住第一道縫線的線跡,立針貼縫,完成包邊的第二道縫線。
旗袍挑選技巧
1.年齡大些的婦女,面料顏色應稍深些,款式要寬松一點,以體現莊重文靜、典雅大方。
2.中年婦女,宜選色彩富麗高雅,乃至綉花、滾邊的旗袍,體現雍容華貴。
3.年輕女性,則宜選用絢麗優美的色澤花式、活潑俊俏的款式,體現青春健美,朝氣勃勃。
J. 旗袍有哪些搭配方式及製作工藝
旗袍作為世界上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中國傳統服裝,是中國燦爛輝煌的傳統服飾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由我整理的旗袍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旗袍的起源時間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 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 。至於具體的年份, 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 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 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 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 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 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 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 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旗袍的起源樣式旗袍的樣式起源在民間一般認為改良於清代旗女之袍,而實際上在學術界爭論很多,主要觀點有四點:第一種以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為代表認為旗袍改良於清代旗裝袍;
第二種以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近代中國女裝實錄》為代表,認同旗袍和旗裝袍的繼承關系,但同時認為旗袍的源頭應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
第三種以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為代表認為中國婦女所穿的袍,遠溯周、秦、漢、唐時代,承認旗女之袍對旗袍有影響,但不承認二者有直接繼承關系,倡導旗袍改名為“褀袍”,並把“台北旗袍研究會”改名為“台北褀袍研究會”;
第四種以卞向陽教授《論旗袍的流行起源》為代表,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 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 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的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他同時認為“旗袍”名稱的起源是一種“誤稱”,較早倡導旗袍的群體都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封建禮教的學生等社會群體, 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 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因此她們不可能去復辟帝制時代還是異族壓迫者的服飾,旗裝袍在民國復辟的條件並不具備。之所以“旗袍”的稱呼會流行下來,是因為清代漢族女性並不穿袍式常服,而旗女主要常服確是袍服,因此在民國旗袍開始出現的時候給普通人一種這是“旗袍”的誤解。
旗袍的搭配方式1.不論你的個子高矮,挑選及膝的旗袍比長至腳面的要輕盈的多,也給美麗的鞋子更多的發揚地步。
2.整個服裝描繪界的競賽焦點都對準的是布料,旗袍的樣式根本固定,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在於布料的挑選。布料應該要到一些正軌的布料商行,特徵店,專業的旗袍訂制店挑選采辦,盡管價錢貴點,卻不會讓你看上去像個鄉間姑娘。
3.不要認為穿旗袍只能調配盤成一個髻的發型,正軌發型盡管安全,卻不免有些保存和過期。干練的短發女人盡能夠測驗高領旗袍,現代的調配美學著重的就是一點點故意的不和諧。
4.珍珠項鏈,玉鐲是旗袍的傳統伴侶,但最新的同伴細巧而燦爛的名表,它會和復古的旗袍撞擊出時代感極強的火花。
5.不要在商場里采辦流水線上下來的產物旗袍,到有描繪師掛牌的中式特徵小店或專業訂制旗袍的工作室去吧,他們不只有共同的布料,合身的取捨,最重要的是不會撞衫的描繪。
旗袍的製作工藝一、裁剪:
⑴確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裡面,將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⑵確定衣料的對折線——因旗袍前後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折,折夠身肥為止。
⑶確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致;
⑷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⑸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適當的縫份和貼邊。如裝縫普通拉鏈,止口需1.5cm,隱形拉鏈,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⑹檢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數量和質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二、縫制:
⑴衣片歸拔
⑵側縫貼牽條
⑶襟邊貼牽條
⑷縫制
古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 刺綉 、鑲、嵌、滾等工藝;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三、裁剪注意事項:
裁剪是製作服裝全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也可以說,它是服裝能不能做得好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裁剪時一定要把各部件的裁片裁得准確無誤。除了尺寸量得准確之外,裁剪 方法 還必須得當。對此,應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和 總結 ,以求達到較好的效果。這里提出以下注意事項:
(一)裁剪前要核對尺寸、式樣,注意有無體型特徵記錄和其他要求。
(二)檢查衣料有無油污、水漬、跳紗、色澤深淺不勻等,在裁剪時盡可能避讓。
(三)一般衣料有正反面區別,應細心分辨。裁剪時畫粉要畫在衣料的反面,並選用淺色畫粉。
(四)有的衣料,如羊絨、燈芯絨等原料有順毛、倒毛的特徵,裁剪時上下的方向必須順排,不能顛倒,否則會出現光色深淺不同的毛病。有圖案的衣料,要注意圖案的倒順區別。格子面料,要注意格格相對,左右對稱。
(五)裁剪時要先裁主件,後裁副件。按順序先裁前後片,後裁大袖、小袖和領面,最後裁零件。但畫裁時必須照顧到零件,以免衣料不夠。
(六)裁剪時畫線一定要保持橫平豎直,要注意衣料經紗緯紗(縱橫)的方向,不要縱、橫、斜亂用,一般衣料都用經紗(縱紗)做長度,領面用緯紗。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 >>>旗袍的主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