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或各諸侯國的執政官
宰,官名。殷商始置,原掌管家務與奴隸,後為侍從君王左右之臣。西周沿置,掌王家內外事務,又在王左右參預政務。春秋時各國均設置,多稱為「太宰」。太宰為朝廷大臣,總管內朝事務和財務。又古代卿、大夫之家臣也稱「宰」,如子路為季氏宰。又地方縣邑長官亦稱「宰」,如子游為武城宰。卿大夫有總管家的宰,更有掌管私邑的宰。
攝政,指代國君處理國政。見《禮記》:「昔者周公攝政,踐祚而治。」
相,春秋末齊景公置左右相,相為官名始此。戰國時或稱相邦(漢人改「邦」為「國」),或稱丞相,為百官之長。
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其執掌一國之國柄,身處上位,以率下民,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
大庶長,商鞅變法前是職爵一體,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大庶長贊襄國君,大體相當於早期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