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旗袍貫穿了宋慶齡的一生,幾乎宋慶齡參加的所有的重要場合都能看到旗袍,旗袍的變革與創新的變化在宋慶齡的旗袍裝束上也能看到,旗袍它起源於辛亥革命時期,在20 年代早期的時候,為了響應當時的改革創新,當時的民國把封建朝代的各個封建的東西都給送進了博物館裡面,這樣子讓一個新型的旗袍的樣式就誕生了。
並且宋慶齡他還表示希望在給中國人募捐的時候,她還表示希望那位外國友人能夠穿著中國的衣服,所以這樣子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對於宋慶齡而言旗袍它是中國的傳統服飾的改良,它更是中國的文化的代表。
② 宋軼為什麼會被稱為「旗袍第一人」
主要是因為宋軼穿旗袍特別好看,把那種嫵媚又不失清純氣質表現了出來,而且在電視劇中穿旗袍角色不在少數,但很少有人能像她那麼好看,旗袍第一人可能會有些誇張,但這更體現了觀眾對於宋軼穿旗袍形象認可。
不同明星不同扮相有的就會特別好看,有人是古裝所以粉絲們會希望偶像古裝半永久,像宋軼穿旗袍這么美,或許可以考慮旗袍半永久呀。求關注求點贊呀。
③ 淺談匠人精神
關於匠人精神,俞敏洪老師說了這樣一句話:「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經營,用心闡釋人生」。
李宗盛這樣說:世界再嘈雜 匠人的心絕對是安靜的 面對大自然森林的素材 要先成就它,它才能成就我。
可見,匠人精神:是一種做事的態度,專注做一件事,做到盡善盡美精益求精,匠人精神體現了專注與堅持的魅力。
來自於上海的旗袍大師,褚宏生,讓中國的旗袍之美名揚國際!被譽為百年上海的旗袍傳奇!出生於1918年的褚宏生,16歲開始學徒,從「小裁縫」做到「老裁縫」用了80餘年。
經過他密密縫縫的旗袍不下五千件。先後為影後蝴蝶,宋氏三姐妹,杜月笙,鞏俐,孟庭葦等等手工縫制旗袍,用孟庭葦的話說:他做的旗袍就像皮膚一樣。
褚宏生旗袍店的特點在於對尺寸的精準,就是根據不同客人的身材旗袍進行量身定製手工修改。旗袍最講究"可身",多一分則肥,少一分則窄。
做一件旗袍,需要量衣長、袖長、前腰部、後腰部等26個尺寸,褚宏生的皮尺在客人身上的各個部位遊走,量出一套旗袍的尺寸,他眯起眼睛,腦海里已勾畫出成衣的模樣。
有一次影星鞏俐特意安排自己的助理過來找褚宏生做旗袍,她很多通告無法親自來到店裡,助理只拿出一張鞏俐拍戲時穿旗袍的照片,褚師傅通過目測決定給鞏俐做衣服!在了解了相關的幾項數據後,又結合鞏俐本人的氣質和材料以及對材料的喜好,褚宏生硬是做出了一件讓鞏俐感到非常合身的海派旗袍!
旗袍匠人褚宏生說自己就是做了一輩子旗袍的"裁縫",他用畢生心力沿襲傳統工藝,專注做旗袍,讓每一件旗袍不僅體現了女性美,更弘揚出了東方文化,讓中國旗袍之美點亮世界。褚老一針一線間旗袍的熱愛,對尺寸的精準把握以及謙卑敬業的態度,讓我們由衷贊嘆,更是用自己的身體力行續寫著匠人傳奇。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手工製作離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很多大型企業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大量的流水線作業讓工人們冷漠和疲憊。甚至機器人的加入讓產量年年翻倍,質量卻成了「差不多就行了」。
正是這種對產品質量的差不多,讓多少礦工失去生命。小張是某國有企業的車間工人,主要給煤礦企業生產液壓支架。工作枯燥乏味不說,還有毒有害。無論春夏秋冬,小張和工友們都是穿著厚厚的工作服,裡面還要套上保暖衣保暖褲,冬天還好夏天車間里又悶又熱,天天出痱子。
這讓工人們苦不堪言。由於工廠實行計件制,大家都忙於多出數量,多掙錢,有些時候,並沒有嚴格按照生產工藝生產,想著差不多就行了,也許質檢查不出來。事實上,質檢部門也是同樣的心理,對於出口國外的產品把控嚴格,層層把關。
而銷往國內的尤其偏遠地區小礦井的,質檢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什麼?因為價格低,工廠利潤低,自然製作成本也受到了壓縮。工人們忙著賺錢,工廠疏於對質量的把控。導致礦井坍塌時,液壓支架形同虛設,礦工的生命得不到一絲保障。
試問,質量就是生命只是一句口號嗎?對待工作的態度呢,加工的專注到哪裡去了?難道基層的工作就不需要匠人精神嗎,這樣的產品也能貼上中國製造?
嚴謹,一絲不苟。不投機取巧,必須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採取嚴格的檢測標准,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用專注的態度,一流的服務去創造市場價值。這不是一代人的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傳承。
無論各行各業,你是商人,企業家,理發師,還是車工木工,都是匠人精神來打磨自己。不管傳統手工製作還是機械化量產,都要讓沒一件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讓中國范兒的名片更閃亮。
工作是一種修行,將畢生歲月奉獻給一門手藝、一項事業、一種信仰,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如果做到需要一種什麼精神支撐呢?那無疑是匠人精神,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秉承匠人精神,並世代傳承。
④ 宋美齡一生只穿旗袍,不穿長褲,那冬天怎麼辦不可能光著腿吧
冬天穿厚一點的打底褲,而且基本又不在外面,穿著貂皮,坐著車子,肯定能熬過的。天氣又不是像東北三九天那麼冷。
⑤ 宋美齡為何一生只穿旗袍
在現存的一些老照片之中,宋美齡往往都是以旗袍示人。尤其是在與蔣介石結婚以後,更是很少看到她穿著其他類型的衣服,出現在公眾場合。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眾所周知,旗袍是民國時期最受中國女性歡迎的服飾。除了因為旗袍能夠完美的展現出中國女性的魅力和柔美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為當時整個社會的權貴女性幾乎都喜歡穿著旗袍,而在這些人當中,宋美齡就是最好的代言。
關於宋美齡為何喜歡穿旗袍,一直以來猜測都很多。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蔣介石喜歡而已。
蔣介石認為女性的衣服最美的就是旗袍,不然就是一般老式的裙子,那種長度必須過膝蓋的裙子,只要露出腿,蔣介石就有意見。除了不喜歡女性穿裙子,他也討厭女性穿長褲,他覺得穿長褲的女性,沒有女人味。
受蔣介石這種審美習慣的影響,宋美齡很少穿長褲。在她的卧房裡,有兩個衣櫥掛著較好的旗袍。例如她穿的黑絲絨的旗袍就放在那裡面,還有另一個櫥是存放一般衣服的。
雖然宋美齡的衣服很多,但是她經常穿的也就是那幾件。衣櫥裡面的九成以上的衣服,她這輩子都從來沒有穿過,或許就只穿了一兩次。但是她喜歡穿旗袍的這個習慣,確實是影響了當時中國女性的服飾習慣。
⑥ 宋美齡的御用裁縫,他用了一輩子的時間,詮釋了什麼的精神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今天的程程說歷史時間,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近代史,相信大家都聽過宋美齡的大名吧,咱們都知道宋美齡是咱們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官,咱們也知道蔣介石跟宋美齡的愛情故事,今天咱們不來談那些所謂的愛情,咱們今天來談一談旗袍,咱們都知道宋美齡基本上穿的都是旗袍,而據說在宋美齡的衣櫥里清一色的全部都是旗袍,咱們都知道宋美齡自小便留學在美國,生活方式自然也非常的洋派,甚至她回國後還有氣質保持著西式的飲食習慣,但是唯獨旗袍是她無法割捨的東西,那麼究竟為什麼呢?
可能有很多人會瞧不起一個男人做針線,也會覺得他只是個小人物,不值得掛齒,但是咱們今天想說的是他身上的這種精神,張瑞香身上的這種精神是咱們當代社會非常缺少的一種精神就是咱們所說的匠人精神,可能他做旗袍不是什麼大事,但是他卻做了一生,一生他只做一件事,就是做旗袍,這種精神就是咱們現在非常缺乏的,一件事情你做一年兩年沒什麼十年二十年也沒什麼,可貴的是你一生都在實踐這件事,那就是一件偉大的事情,不管是出於熱愛還是什麼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好了今天的民國小故事就到此結束了,非常感謝諸位的觀看,歡迎大家踴躍留言。
⑦ 河北86歲「旗袍奶奶」走紅,她的一生是如何度過的
河北86歲旗袍奶奶走紅網路,她的事跡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很多人認為這樣的老奶奶太值得點贊了,畢竟願意用畢生的精力來投入到自己喜愛的事業中,真的是太難得了。那麼,你知道這位老奶奶的一生是怎麼度過的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提前退休只為了發展旗袍事業。
靳玉霞在50多歲時就萌生了要提前退休干服裝事業的念頭。不過當時她做這個決定時,還是遭受了愛人的反對。好在她並不改初心,始終要堅持完成自己的夢想。後來她就白天在家做活,下午去接訂單。再到後來她還開了自己的服裝定製店,這一開就是好幾十年。哪怕現在是快節奏年代,靳玉霞依然堅持要用手工製作旗袍,每一件旗袍從畫圖到剪裁製作,歷時半月有餘,但她還是有著自己的堅持。不得不承認,這樣度過自己餘生的靳玉霞,還是很有人格魅力的。
⑧ 河北86歲「旗袍奶奶」走紅!一生愛美是天然……
暌違二十多年,高女士再次見到靳玉霞,是因為一件旗袍。
那是一件紅色祥雲圖案的旗袍,一眼看過去,她就覺得腰線的剪裁方式異常熟悉。幾天後再次遇到,那種久違的親切感來得尤其強烈。她試著與旗袍的主人攀談,說起當年在石家莊廣安街市場給自己做過衣服的那位裁縫師傅,沒想到,她口中的「靳師傅」正是對方的婆婆靳玉霞。
彷彿一件珍寶失而復得,高女士有點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她帶了一大束鮮花去店裡看望靳玉霞,從前的靳阿姨已經變成了滿頭銀發的靳奶奶,卻仍然每天在制衣間里忙碌。
「 時尚 奶奶」靳玉霞
靳玉霞今年86歲,生平只有一個愛好——做衣服,她把這個愛好堅持了80多年。經她之手裁製的衣服,陪伴不同年代不同年齡的顧客走過了他們人生中的重要階段,她也用自己的審美影響了許多如高女士一樣的莊裡女孩的人生。
一生愛美是天然
靳玉霞抓著樓梯的扶手,小心翼翼攀上一級又一級台階。步子很慢,卻態度堅決地拒絕了別人的攙扶。
這段樓梯她每天都會上下好幾趟。位於石家莊市建明北路的這家成衣定製會所是個下店上廠的結構,二樓寬敞的開間按照工序流程分成不同區域,十幾名工作人員正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這是一個布料、版樣、縫紉機和熨斗構成的世界,靳玉霞穿行其間,彷彿一條魚回到水中。
靳玉霞設計的禮服
工作人員劉師傅正把一塊綉花披肩的半成品圍在立裁模特上,靳師傅走過去和她討論了一下披肩的裁剪。那是一款兩件套的禮服,無袖旗袍裙搭配了一件傳統雲肩形式的披肩。劉師傅是店裡資歷最老的員工之一,做靳玉霞的徒弟已有20多年了,負責製作旗袍。
靳玉霞對旗袍有著特殊的偏愛,在她看來,這種服裝特別適合凸顯東方女性的氣質韻味。她穿在身上的一件香雲紗旗袍,沉著的花色彷彿從古畫中裁出,舒適為主的日常款並不強調腰身,卻也難得的熨帖合體,有種不被年齡和身材框定的美感。
寬松款不等於沒有設計,一樣也要立體剪裁,靳玉霞說,設計師要像雕塑家一樣,一點點修正服裝的版形,讓它適應不同的身材特點。除此之外,還要有建築家的思維、美術家的眼光和音樂家的韻律。
靳玉霞對細節要求嚴格
一說起衣服,她的話不由得多了起來。
做衣服是她從小的愛好。靳玉霞是張家口萬全縣人,1935年出生於一個木匠的家庭。隔著80多年歲月回望自己的童年,老人的記憶已如同纏亂的線團,各種人和事攪在一起,最後從中抽出的只有一個微不足道卻影響了她一生的片斷:自從會用剪刀,她就喜歡把小紙片剪成衣服的形狀。母親總是好笑又好氣地抱怨說,家裡有張紙就全被你剪了。
愛美愛浪漫的靳玉霞,20多歲時考上了天津師范學院——在她畢業時,學校的名字已改成了「河北大學」。當時 社會 上流行的觀念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靳玉霞人聰明,中學時數學學得最好,大學便讀了物理專業。
提起作為物理系「學霸」的曾經,老人笑得毫不矜持,她說每天上完課,專業知識自己就能掌握個百分之六十了,下課後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學習,便有了更多時間發展興趣愛好。課余時間她去學了美術,還經常用系裡的一台縫紉機給女同學做連衣裙。
旗袍面料
20世紀50年代,畫報上蘇聯女子身上的「布拉吉」支撐了一代中國女孩的 時尚 夢想,這種翻領、碎花、腰間系帶的俄式連衣裙一時風靡全國,成為青春中國一道靚麗的風景。靳玉霞給同學們做的就是「布拉吉」。沒有現成的版樣可供參考,只能對著畫報或者成衣「逆向攻略」,不過少女時代的愛好終於有機會一展身手。
那些花花綠綠的「布拉吉」,裝點了同學們的青春記憶,可以算是靳玉霞踏足時裝設計的最早嘗試。
靳阿姨的審美啟蒙
靳玉霞從河北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天津拖拉機廠從事化驗工作,此後因為支援「小三線」建設,去了太行山深處的阜平縣。日常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化驗金屬材料的成分,不算繁重,對她來說卻有些枯燥乏味。
有一次,靳玉霞聽說石家莊二輕局下屬的一家服裝研究所招人,就大膽過去試了一下。「他們讓我做一件衣服,我做了以後他們覺得挺時髦的,就說你來吧。」就這樣靳玉霞隻身來到石家莊,正式轉行服裝設計師,後來一家人都搬到石家莊落下了腳。
做衣服是靳玉霞唯一的愛好
無論事業還是生活,對於當時已人到中年的靳玉霞來說,那都是一個近乎從頭開始的轉變。就這樣放棄了自己熟悉的專業,是否也曾有過遺憾?靳玉霞說,其實大學的經歷給自己帶來的是一個開闊的視野,即使轉行去做其他的工作,讀書時培養的思維方式和眼光,也能讓你做出不一樣的成績。
靳玉霞大學同學的女兒張冬梅,至今對少女時代靳玉霞給自己做的兩件衣服念念不忘。「我記得是白色和紅色的確良拼接的,但她做得太復雜了,鏤空編上小花辮兒還有各種褶子。」那兩件衣服她從高中一直穿到了大學畢業,因為「它們太漂亮了」,那些年她一直沒有什麼買新衣服的慾望。
張冬梅很喜歡靳阿姨。她的母親大學畢業後分到石家莊拖拉機配件廠,靳玉霞剛來石家莊時曾在她家落腳,晚上就和她睡一個房間,兩人經常聊天到很晚。在張冬梅的記憶中,母親與靳玉霞個性不同,老姐妹之間總是吵一陣好一陣。不同於靳玉霞的「文藝」,她的母親是那種樸素務實的性格,衣服永遠灰白兩色,沒有太多講究。靳阿姨卻時常會給她講一些服裝搭配的知識,鼓勵她要超越上一代人的審美。
靳玉霞設計的旗袍
「她會跟我講黃色可以搭配紫色,我後來試過,效果特別好。」張冬梅回憶,自己曾有一件紅色上衣,靳阿姨看了說上衣的花色中有一些灰色的元素,可以搭配一條淺灰色的褲子。那種淺灰色當時只有成年人才會穿,她試著搭了一下,發現和上衣是絕配。或許今天看來,這只是一些最基礎的搭配規律,但在那個時代卻是難能可貴的審美啟蒙。張冬梅說,自己現在五十多歲了,自認為衣品在同齡人中算是中等偏上的,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靳阿姨。
那個時代,在服裝研究所工作的靳玉霞或許要算是石家莊走在 時尚 最前沿的人。靳玉霞回憶,當時研究所負責幾家服裝廠的設計工作,還會做一些中山裝、西裝、旗袍等,有時還有外賓專程來定製旗袍。所里訂了不少日本或者其他國家的時裝雜志,讓她得以了解 時尚 流行的動向。
30年不斷衣中緣
被高女士認出的那件旗袍,就是靳玉霞給陳運平量身定製的。「她那些衣服的收腰,我覺得放在全國都是一流的。」時隔近30年,高女士依然對靳師傅的設計風格記憶猶新。
手繪旗袍
高女士認識靳玉霞時只有十八九歲,正是愛美的年紀,時常對著服裝雜志幻想那些漂亮衣服有一天也能穿在自己身上。她是在一次在街頭上閑逛時,偶然發現了靳師傅的服裝店。
靳玉霞50多歲時從服裝研究所辦了內退,在廣安街的市場里開了一家服裝店。20世紀80年代,個體戶還是新鮮事物,她的老伴是石家莊一所學校的校長,一次都沒好意思到她店裡來過。「我做事從來都是我行我素的,不在乎別人怎麼想。」專業設計師出身的靳玉霞會做時裝,這在當時頗具吸引力,附近高校的老師、棉紡廠和華葯的職工紛紛來找她做衣服。每天下午靳玉霞到店裡來收活,門前總會排起長隊。
那個時代裁縫店大多要顧客預先買好布料,再向裁縫要求做什麼款式。靳玉霞懂設計懂搭配,經常會根據顧客的形象氣質向其推薦適合的面料和服裝。「比如說你選了一個你喜歡的,她覺得跟你的身份形象不符合,她就替你Pass掉了。」一件適合的衣服不只是一件衣服,更是自我認知的一個途徑。高女士就是在靳師傅的指導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風格,而讓她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個細節,那時去裁縫店,紐扣、拉鏈、里襯也是要顧客自己去配的,但靳師傅做的衣服這些輔料她都會親自配好。在靳玉霞看來一件衣服是一件整體,而這些細節往往才是點睛之筆。
靳玉霞和她設計的旗袍
高女士回憶,靳玉霞當年為她裁製過一件絲綢連衣裙。誇張的泡泡袖和晚禮服的款式,她從前只在歐洲的歌劇中看到過。最出挑的是裙子左肩的一大朵玫瑰花,是靳師傅一針一線縫出來的。「她把我和這個衣服融到了一起,把我整個人的精神氣質都襯托出來了。」高女士說,是靳師傅讓她明白,不是人要去適應衣服,衣服是來襯托她這個人的。
她在靳師傅那裡做了六七年衣服,最後一件是自己的結婚禮服。如今已是企業高管的高女士回顧往事,她說是靳師傅的手藝點燃了自己熱愛生活追尋美好人生的星星之火,靳師傅給她做的那些衣服,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可惜後來因為服裝店幾次搬遷,當年通訊又不發達,她與靳師傅漸漸失去了聯系。現在機緣巧合,重新續上了這段緣分。「都說慈母手中線,靳師傅當年給我縫了那麼多衣服,她在我心中就像是媽媽一樣。」
靳玉霞的服裝店後來搬到了煤機街上,取名「美雅」,那時候不少石家莊人都聽說過有一個很會做衣服的「煤機街老太太」。90年代以後成衣市場日漸繁榮,人們光顧裁縫店大多是為了定製重要場合穿著的禮服,靳師傅的旗袍成了許多莊裡新娘的婚服。「有些顧客結婚的時候找我來做旗袍,等她的孩子長大要結婚了,又來找我做旗袍。」靳玉霞說。
76歲王彩琴也是靳玉霞的老主顧,年輕時在棉二工作的她就曾找靳玉霞做過旗袍。轉眼幾十年過去,王彩琴退休之後依舊熱愛 時尚 ,組織了一支以中老年人為主的業余模特隊,常年四處演出走秀。模特隊的演出服大多是找靳玉霞定製的,在她看來,靳師傅懂得中老年人的需求,設計又 時尚 超前。年輕人有年輕的 時尚 ,靳玉霞設計的那些旗袍和時裝,讓中老年人也可以在T台上自信地展示出屬於自己這個年齡段的美麗。
做自己喜歡的事是種享受
「這個地方原來是打開的,效果不好,後來就縫上了。」制衣間內,靳玉霞指著一件淺色西裝上衣腰間的衣褶說。這是件用於走秀的時裝,款式比較誇張,上衣的左右襟採用了不對稱的設計,較長一側的衣襟上裝飾了與面料顏色相近的綉花。「一件衣服上裝飾不要太多,有一處亮點就足夠了。」
靳玉霞是個「細節控」,一旦哪件衣服哪個地方沒處理好,她晚上回去覺都睡不好,翻來覆去地想問題出在哪裡、該怎麼改正。幾十年的嚴格要求磨煉出了醫生般的敏銳眼光,現在只要有人從她面前一過,她就能看出對方的衣服存在什麼問題。
店裡工作人員正在為一場時裝秀做准備,40多套時裝的設計製作都要靳玉霞一一把關。其中幾套衣服的材質她始終不大滿意,想換成輕薄飄逸一些的面料,她到樓下找來色卡冊子仔細比對了半天,合上冊子又一次上了樓,「我再去找小馬商量商量。」
靳玉霞和徒弟馬麗娜
小馬名叫馬麗娜,1995年出生的她文靜靦腆,是靳玉霞最年輕的徒弟。她在大學學的是服裝設計,從學校畢業後來這里學習打版裁剪,剛剛3年多時間。靳玉霞尊重她的意見,有事情也常與她商量。
店裡的工作人員很多都已做了十年以上,大多是像靳玉霞一樣熱愛服裝的人。正在給一件旗袍釘紐扣的王師傅是店裡的綉花師傅,她從小就喜歡綉花,長大後有了縫紉機就自己學著用縫紉機綉。她原來在幼兒園工作,孩子們的演出服都是她親手製作。退休後聽說靳玉霞這里想找個綉花師傅,就自告奮勇找上門來。「其實也不為掙錢,主要是想找點兒自己喜歡的事干。」
旗袍花扣
靳玉霞喜歡和徒弟們待在一起。她每天早晨來到店裡,在制衣間一待就是幾個小時,一周七天天天如此。靳玉霞原本就是個單純的人,除了做衣服之外別無任何愛好,年近九旬的她,似乎把所有的專注全都放在了這個愛好上,只要是在面對衣服時,她的思路就會變得特別清晰,記憶力也好了許多,一枚紐扣一處綉花,都能記得一清二楚。她常開玩笑說,自己要一直做到90歲。
「你見過80多歲的老太太每天還在工作,一星期一天都不休嗎?」陳運平提起婆婆,語氣中滿是感佩,「在我們來說這叫敬業,但對她來說,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是工作,她認為那是一種享受。」
來源/燕趙都市報
⑨ 手工匠人有哪些
手工匠人有旗袍匠人褚宏生、團扇匠人李晶、緙絲匠人王玉祥。
1、旗袍匠人褚宏生
褚宏生是上海年紀最大、資歷最深的裁縫,人稱「海派旗袍的活字典」。一件好的旗袍,需要測量36個數據。更會用上各種傳統的刺綉手法,綉金、綉銀、滾邊,一道工序花上一兩天都很常見。僅是縫制一件普通的旗袍,也需要花上一周的時間。
匠人精神
是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有時也作工匠精神,它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⑩ 中國第一個設計旗袍的人是誰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