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女書旗袍資料

女書旗袍資料

發布時間:2022-12-26 01:26:01

A. 哪一個文字為婦女專用文字,流傳千年,如今全世界會寫的不到十人

在歷史上有一種婦女專用文字,那就是女書。它流傳了上千年,但是這種文字文化並沒有被很好的保留下來,所以現在世界上會寫這種文字的人還不到10個。


一個詞有很多種音調,每個地方的方言不同,讀法也都不一樣。之所以會發明這種女書,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在古代的時候,女性的地位比較低,甚至不能讀書寫字,於是就出現了女書,專門用於婦女們之間的交流。男人是禁止學習這種文化的。不過在現代社會,研究的這種文化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夠把它研究透徹的人其實並不多,因為它的資料很多都被毀了,以至於現在全國能夠理解並且會寫這種女書文字的人不到10個。

B. 女書,男人不識的女性文字怎樣

在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大瑤山,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著一種奇特神秘的文字,這就是平地瑤婦女中留傳的女識男不識的舉世聞名的「女書」,這種文字從何而來難以考證。這種文字主要記錄當地土話,並且只在女人中流行,男人不識也不使用,所以被稱之為「女書」。這是迄今為止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
江華平地瑤「女書」形似漢字,但與漢字不同,其形體傾斜,右角高,左角低,成斜菱形,似蠅蚊、如蝌蚪,故過去有人叫它為「蠅形文」或「蝌蚪文」。其字體修長秀麗,清癯中透著風骨。書寫款式同中國古代線裝書相同,上下留天地,行文自上而下,走行從右至左,通篇沒有標點符號和橫豎筆畫,均由點、圈、撇、捺、折五種筆畫組成。
其實,「女書」是泛稱。具體地說,這種文字叫「女字」,用這種文字寫成的作品才叫「女書」。單個的女字字元被婦女們綉織在花帶、花被上,而女書作品則寫在紙上、扇面上,綉在手帕上。製作花帶花被叫「做女紅」,閱讀、吟唱女書作品,分別叫「讀紙」、「讀扇」、「讀帕」或「唱女歌」。「女書」作品幾乎是每句字數固定,以七言為多,五言少數,散文更少。
女書的內容多是記錄女性的日常生活,抒發內心的悲苦感受,它廣泛用於女子出嫁、結拜姐妹、祭祖和悼念,還可用來記錄歷史大事。江華平地瑤「女書」興盛時期應是清朝中期至民國初年,此後漸漸衰替。目前,能夠使用和書寫女書的已經很難找得到人了。 來源:雲游網-導游
江永女書生態博物館坐落於「女書復活島」美稱的浦尾島上,離江永縣城15公里。這里是著名女書自然傳人高銀仙、胡慈珠、唐寶珍的故居地,是女書流傳的核心村落。女書園是2002年修建的,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採用的是仿明清式建築風格。
女書園是江永女書生態博物館記錄、儲存女書文化的資料中心,主要通過實物、文字、圖片、音像等形式,展示女書原件文獻、作品、工藝、書法、學術成果與民俗風情,全面介紹厚重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人文魅力。
更多關於女書,男人不識的女性文字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4bb55a1615732004.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C. 女書旗袍的介紹

2012年11月15日,5名湖南女子學院的學生身著「女書」旗袍在校園里亮相。女書」旗袍分為紅、黃、青、藍、紫五件不同顏色的,旗袍上有大小不一的「女書」,相互構成精美、秀麗的圖案。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批,5件女書旗袍分別獲得外觀設計專利證書。

D. "女書"是什麼它的發源地在哪

女書是流傳於湖南省江永地區瀟水流域的農家女專用文字,是漢字的一種變體,基本用字只有5、6百個,主要用於女性的書信往來或個人記述。女書是相對於男性所使用的方塊漢字而言的,其字元為斜體,使用者和閱讀者均為女性,男性不能辯識。專家們考察,女書之所以發生於江永地區,在於這個地區一是地理邊區——湘桂粵三省交界、中原和嶺南的通道,再是文化邊區——漢人瑤化、瑤人漢化、漢之儒家觀念和瑤之自由風氣的混血文化。
隨著最後一代女書老人的去世,女書行至今日已基本處於滅絕的狀態了;而女書呈現在手帕、扇子、布匹等此類物件上的許多實物,因有著燒毀隨葬的風俗,也相當罕見了。清華大學中文系趙麗明教授等人多年來著力打撈這一奇異的文化遺產,搶救整理了現存的全部女書文本,並將之出版問世。與此同時,遠在美國的華裔女作家鄺麗莎,帶著強烈的興趣,在2002年深入湖南江永縣考察女書文化,並拜訪了當時還在世的最年長的女書老人、接近100歲高齡的陽煥宜,在了解女書的同時了解了早年當地女性的生存狀態和情感狀態;之後,鄺麗莎寫作並出版了以女書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雪花和秘密的扇子》,反響熱烈。這部小說的中文版2006年7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在我的觀感中,此書頗具可讀性,同時,還伴生著一種民俗意義以及女性關系認知上的奇異感。

E. 羅衛的「女書」書法家

女書,是一種流傳在湖南江永的女性文字。但是,宜章縣梅田鎮也有一位痴迷女書書法的老人,他叫羅衛。羅衛愛好廣泛,攝影、書法、收藏、根雕,都是他的最愛,這位細心的老人,小到一張電影票、車票,過了幾十年,他都會當成寶貝小心翼翼地保存。說到女書,老人打開了話匣子:「1992年7月19日,我當時在任宜章新亞商貿公司副經理、工會主席。這一天,我從《人民日報》讀到一篇小文章——《神奇的女書》。」說著,老人為我們找出了這篇小文章,文章報道了全世界唯一的一種女性文字——女書。文章還說,這種神秘文字,如今正面臨著滅絕的境地。這篇不足500字的文章不但讓羅衛感到了一種神秘,更感覺到了一種責任,「要學女書,要學女書書法。」從此,羅衛與女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開始搜集相關資料,幾年下來,竟搜集到了一摞厚厚的女書文字。但女書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好學。 這種「自上而下,自右向左,字型傾斜呈菱形,周圍還描上裝飾花紋」的秀麗娟細、造型奇特的女性文字,讓這位研習了幾十年書法又取得一定成效的羅衛感到無所適從。
上女書的發源地去找靈感!2004年6月11日,剛剛辦完內退手續的他心情迫切地來到了江永。在當地的新華書店,羅衛終於買到了那本他日思夜想的《女書字典》。那本特別寶貝的《女書字典》還見證了他巧遇「男傳女書第一人」周碩沂的故事。
周碩沂是女書的發現者、研究者,江永女書就是通過他的研究、整理和呼籲,才讓全世界知曉的,並引起很大轟動。
那天,羅衛買了《女書字典》後又用自己的小攝像機拍了不少的江永風光。拍著拍著,他突發奇想,要登門拜訪《女書字典》的作者周碩沂。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羅衛在江永縣城裡的一座橋頭詢問了一位路人,沒想到這位路人還真認識周碩沂,說過了橋再往前走的文化館就是。走到橋的另一端,迎面走來一位胖胖的慈眉善目的老頭,羅衛便再次向前打聽。 這位路人笑呵呵地問到:「你要找的是周碩沂嗎?」 隨即又說:「我就是周碩沂,看來我們真的是有緣!」
接下來,對方熱情地向羅衛介紹了女書的很多知識,並帶著他參觀了坐落於上江圩鎮普美女書文化村的女書園。女書園通過文字、圖片、實物、音像等形式,展示了女書原件文獻、作品、工藝、書法、學術成果與民俗風情,較為全面地介紹和藝術再現了女書文化厚重的內涵和獨特的人文魅力。這一趟,羅衛感覺勝讀十年書。
從江永回來後,《女書字典》就成了他最好的無言老師。早上起床後開始翻,一直到晚上11點鍾還在翻,有時翻到眼睛流淚,以至於買了還不到3年的這本《女書字典》幾乎被他翻爛了。要掌握這門女書文字談何容易,女書文字搜集到的有近2000個字元,不光字的意義與漢字有很大的差異,而且所有字元只有點、豎、斜、弧四種筆畫,字體也被稱為「蚊形字」。以「廣」字為例,漢字中的「廣」筆畫較少,構造簡單,而在女書中卻筆畫甚多,形態復雜。初書寫時感到很不適應。但是羅衛卻樂在其中,他不光喜愛女書,而且喜愛用女書書寫有關女性的書法作品。他首先把要創作的書法作品的內容通過《女書字典》一個字一個字翻譯成女書文字,然後憑借自己在書法方面的深厚造詣,加上每天不斷地勤奮練習,把「她們」用書法藝術完美地表現出來。有趣的是,羅衛還特別關注女性題材,資興的陳淑秀、在北京召開的世界婦女大會、中國女排等等,都成了老人的女書書法創作內容。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羅衛書寫的女書作品獲得2006年「『走向共和』暨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海內外書畫大賽」銀獎、「翰墨情深全國書畫大賽」金獎等多項書畫大獎。他的作品被列入多種展覽專集,為國內外友人收藏。不僅如此,羅衛老人還自己創作了一部完整的女書字帖。他期待著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幫助出版發行,共同將這獨特的「女兒國」文化發揚光大。

F. 女書習俗的歷史源流

關於女書的起源、歷史,研究依據十分有限。與女書有關的文獻記載,迄今所能見到的確切文字,最早僅僅是民國二十年(1931年)七月,和濟印刷公司刊印的《湖南各縣調查筆記》上冊「花山條」一則:「(永明縣)花山,在層山嶺之麓。石玲瓏若花然。相傳唐時,譚姓姊妹,學佛修真,入山采葯,相與坐化於此,土人於山顛立□祀之(原註:今稱花山廟)。石既羅列有致,加崇林美蔭,磴道緣石罅以出,升降忘勞。每歲五月,各鄉婦女焚香膜拜,持歌扇同聲高唱,以追悼之。其歌扇所書蠅頭細字,似蒙古文。全縣男子能識此種字者,余未之見。」此書是當時湖南為自治,全省普查,各縣調查員收集本地情況撰寫匯集而成。
至於女書傳本資料,最早可見明末清初者。女書作品文本歷史很短。女書的主人去世後,還要帶些女書到陰間去陪伴,免得寂寞,女書常作為殉葬品埋掉或燒掉,少數作為紀念品留給女兒、姊妹女友。人死書亡,加上歷次政治運動中女書被認為是「妖書」、「妖字」屢遭批判,整筐地燒毀 。
從女書作品內容上看,記載時代最早的事件有唐末黃巢起義、宋代《胡玉秀探親書》、明末清初《永曆皇帝過永明》,以及清乾隆、道光、咸豐等時期的事 。 關於女書的來歷在當地有幾種大同小異的傳說 。
九斤姑娘女紅造字說
很久以前,上江圩有位才華出眾的姑娘,因為她生下來有九斤重,人們就叫她九斤姑娘。九斤姑娘非常聰明能幹,有一雙巧手,紡紗織布、績麻綉花樣樣出色。附近的姑娘們都喜歡和她結交姊妹,還有的從遠道慕名而來和她交朋友,學女紅。以前女人不識字,託人帶口信兒常常出錯。九斤姑娘便創造女字,用這種字把信寫在紙本上、扇子上、帕子上,捎給遠近的姐妹。她們接到信後,大家聚在一起,一邊做女紅,一邊讀紙讀扇讀帕,也一邊傳習女書。後來姑娘們都學會了這種字,一代一代傳下來 。
荊田胡氏皇妃傳書說
據上江圩一帶婦女傳說,古時候荊田村胡家姑娘叫胡玉秀(一說叫胡秀英),才貌出眾,被選入宮中作皇妃。有的說是唐朝,有的具體說是宋欽宗的西宮娘娘。在宮中受到冷遇,七年只被寵幸三晚,萬般清苦,想給家人寫信,又怕太監發現,便創造了女書字。她把這種字寫在手帕上,向母親和要好的姊妹訴說在宮中的苦楚,託人把手帕帶回家鄉,並告訴親人看信的秘訣:第一要斜著看,第二按土話讀音去理解意思。從此這種文字便在家鄉婦女中流傳開來。有的還說這位皇妃娘娘曾回來一趟,教會了女友寫女書。有的卻說是她在家時學會的女書。還有的說是她哥哥造的這種字並教會了妹妹,讓她用來給親人寫信。荊田村至今有「御書樓」遺址,雕梁畫柱。據說有皇帝親筆書匾「育香樓」,直到六十年代初還在,村裡許多人清楚地記得。《永明縣志》記載:「宋元符年間,進士胡先和,官文華閣學士,有姊玉秀,才學冠時,名達宮掖,蒙賜御書,給大夫祿,因建樓里第以藏御書。」流傳女書作品中有《玉秀探親書》。村中還有所謂皇妃、國舅回鄉省親留下的圓型石制工藝品,已被踏坐磨損不全。據荊田《胡氏族譜》記載,胡氏為宋時從山東青州遷此 。
神台買書說
據銅山嶺農場河淵村的老年婦女講,女書是從道縣傳過來的。桐口、荊田村以北十里外的道縣新車鄉有座廟,相傳女書是從這里的神台上燒香化紙買書傳開的。很早以前,有一家父女三人采葯路過此地,兩個女兒走不動了,在地上一坐不起,老人也因悲傷死在這兒。後來這里人傑地靈,來此地祈拜可消災去病,人們便為他們父女起座廟。哪家有病痛、哪家媳婦不生崽,到廟里拜過,病沒了,災去了,孩子也有了。一傳十,十傳百,附近百八十里的人都來祭祀求福,而且都是女人。神台上有綉花小紅鞋,沒有小孩的拿一隻回去照樣做一雙,拿一雙回去就做兩雙。做了鞋就會有小孩,生了小孩再把鞋送回廟里。神台上還有女書。燒過香,化過紙就可以拿一本回去看讀(叫「花錢買書」),讀過後可以拿來換。最早的神台女書不是用筆寫的,而是用絲線綉在綢子上,一卷一卷的。特別是十五、六歲的女孩子,拿了女書回去要照抄一份,跟年紀大的婦女學認學唱學寫。以後可以用女書把自己的心裡話寫出來,悄悄送到神台神龕上,讓別人去讀、去寫。快出嫁的姑娘如果不會唱女歌、寫女書,不會做女紅,是被人看不起的 。
這些關於女書的傳說表明:一、女書字形體與女紅圖案有關;二、女書字形與方塊漢字有關,可能是為遮人耳目而進行了變異;三、女書記錄的是當地方言土語;四、女書的創制是婦女維護自身利益的迫切需要;五、女書作品內容主要是訴苦,用於女性內部的情感交流。群眾的口碑傳說為考察女書的起源、創制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參考依據 。

G. 世界上唯一的女性專用文字——湖南江永的女書!

女書作品

中國作為唯一一個沒有斷絕的文明古國,傳承著很多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而漢字正是中國璀璨文化的一個優秀代表。在之前的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過作為偉大的「自源文字」,漢字在不同民族中曾經衍生出十幾種不同的文字。還有一種是漢族女性專用,她自宋朝正式形成完備的系統以來,已經傳承了一千多年,甚至日本片假名中都有她的影子,她就是湖南江永的女書!

兩宋時期由漢字衍生的文字

女書的起源有多種解釋,有的專家說女書是從新石器時代的陶文發展而來,從陝西地區傳播到湖南,最被大家接受的說法則是女書起源於已經很成熟的漢字。她大概在華夏文明的巔峰——兩宋時期形成完備的系統,她和國史君(國史通論)曾在之前文章中講過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文字差不多在同一時期產生。

綉著女書的旗袍

宋朝雖然是一個文明富庶的朝代,但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儒家逐漸走向封閉甚至扭曲,在朱熹等人的帶領下,儒家開始強調「義理」,女性的地位也開始降低,她們失去了學習知識的權利。偉大的江永女性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就將漢字進行改編,以圖案的形式表現在刺綉、印染之上。

女書的基本結構

這種文字在形體上非常娟秀,而且每個文字都不像漢字一樣講究橫平豎直,而是幾乎全都向左傾斜,漢字中硬朗的橫豎筆畫都變成了優美的弧形。一眼看去,女書基本上都是由點、線、弧構成。另外,女書是表音文字,而且必須用江永的方言才能讀出來。正是由於這幾個特點,很多日本學者都認為日本片假名就有可能從女書中受到了啟發。

女書的宣傳

但是女書傳女不傳男的規定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女書的傳承,而且女書的作者幾乎不會將自己的女書作品外傳,而是一直待在身邊,去世之時也會帶著這些作品入土。動亂時期,一些難得保存下來的女書也慘遭銷毀,實在是女書這個偉大文字的一種不幸。

女書的傳承

不過現在女書已經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很多志願者開始有組織地對女書進行搶救,並且將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女性專用文字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及傳承女書。

H. 女書的起源

關於女書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女書」文字記錄的是江永土話基礎上的婦女群體語,一般人認為它屬漢文異形字。但它是否屬「漢字文化圈」,則有分歧。有人以「女書」有近半數字元是從漢字蛻變而來為據,認定它是借源於方塊漢字的一種「變異」的系統再生文字。反對者則認為,筆畫及其組合結構的異同,是判定不同文字之間有無源流關系的直接依據。「女書」與漢字楷書相比,基本筆畫不同,筆畫結構和語言功能都迥異有別,而且「女書」中遺存的象形字、會意字均與甲骨系文字大相徑庭,因此「女書」文字的源頭絕非普通漢字。
「女書」究竟源於何時,何地,海內外眾多學者的探索勾起人們久遠的聯想。有人根據當地婦女賽祠的花山廟興起在清代中期,結合發現最早的「女書」實物,推測「女書」起源於明末清初。
有人以「女書」中存在與壯、瑤等民族織錦上的編織符號類同的字元為據,認為「女字的構成源於百越記事符號」。有人根據「女書」中大量與出土刻劃符號、彩陶圖案相類似的字元,認為其起源的時間、空間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形成於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之後。
有人依據「女書」文字與原始古夷文的基本筆劃,造字法類同,認為它是舜帝時代的官方文字。有人根據甲骨文和金文借字在「女書」字匯明顯存在的特徵。認為女書是一種與甲骨文有密切關系的商代古文字的變種。
也有人認為現代「女書」是古越文字的孑遺和演變。這種觀點認為:象形字、會意字是文字體系中最早產生的文化現象,是文字創造者所處生活環境和社會文化的直接反映。根據「女書」象形字、會意字構成中反映的文身習俗、「干欄」住宅建築特色、稻作文化及鳥圖騰文化現象。
此外,一些專家考察「女書」流行地區的地理,歷史,人口民族成份和民風民俗狀況,認為「女書」是受民族融和、移民文化影響的古老瑤族文字。瑤族曾有自己地語言,但是否曾有自己的文字,這正是學術界一直在探討的問題。關於女書的起源,學者眾說紛紜,民間傳說也不是一種,在江永流傳較為廣泛的有四種:
第一種
相傳女書是瑤姬借用天書改編過來的
瑤姬是誰?瑤姬是王母娘娘的幺女,名叫幺姬。後因下凡游覽人間,迷戀上江圩普美村的秀麗風光,便偷偷地住了下來。因王母娘娘的仙境叫瑤池,因此她告訴凡人:她的名字叫瑤姬。
瑤姬不僅花容月貌,而且聰明伶俐,深得王母寵愛。平時瑤姬的言行舉止,活潑任性。她要做的事,誰也不敢阻攔,就是王母也得讓她三分。一天清晨,宮女們都未曾起床,瑤姬卻早已梳洗完畢。掀開霞帳,推窗啟戶,只見人間一派明山凈水,鳥語花香,田園阡陌,泉美林秀,炊煙裊裊,人流熙熙攘攘,比起天宮要自由得多。瑤姬早想離開煩悶的天宮,尋一清靜處逍遙自在。如今下界的美景展眼前,撩得她心神激盪。她決計到那裡去探個新奇。於是瑤姬離開了天宮,足踏祥雲,飄飄然下到一個地方,原來是一個地廣人稀的都龐嶺腹地、風光迤麗的水鄉,這就是普美村。瑤姬與下界的人語言概不相通,可是凡人待客特別講究禮儀。尤其是姑娘們人人心靈手巧,個個聰明能幹。雖然語言不通,但都相處甚好。
人間的姑娘們擅長描花鄉朵,紡織花帶、花被。她們織綉的綉鞋花、衣邊花、頭巾簡直比天上的彩霞還要絢麗美妙。姑娘們穿上自己紡織的五綵衣裳,燦如明霞若天仙。瑤姬佩服得五體投地,於是拜她們為師。瑤姬覺得這里的姐妹什麼都好,就是沒有文化,不識字,言不達意,意不能書。瑤姬想幫助她們提高言情記事的能力,便回到了天廷,把一套復雜的天書搬了下來。姐妹們雖然想學,但一個個目不識丁。瑤姬又把這深奧的天書一一簡化,並與女紅刺綉結合起來,用當地的土語讀唱,使這些貌若天仙的姐妹們一個個能識善寫,作詩繪畫,讀唱自如。自此,這個改變了的天書在女人中間傳遞,男人不屑一顧,也不識用,因此就定名為「女書」。
第二種
傳說很久以前,上江圩一農婦生下一個女嬰,體重九斤,故取名為九斤姑娘。九斤姑娘自幼天資聰敏,紡紗績麻,織布綉花,無所不會,無所不精。她還異想天開地造出了寫土話的女字。所以義年華在回答來訪者時說:「只聽前人講古話,九斤姑娘最聰明,女書本是姑娘做,做起女書傳世間。」
第三種
傳說宋朝時荊田村出了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名叫胡玉秀(有的說叫胡秀英),後補選入宮為妃。進宮後不久,遭冷遇,苦悶異常。她想寫信回家傾吐苦情,又怕太監發現。於是心生一計,根據女紅編了一套文字,以歌詠體寫在手絹上捎歸,並囑咐親人:要斜著看,要用土話的音來讀。於是這種文字就在婦女中傳開了。
但根據地方誌上所說,胡玉秀並非入宮為妃,而地方誌中提到她的名字,是以她的弟弟的姐姐表述。胡玉秀的弟弟進朝為官,後返老歸隱,朝廷賜一房宅。有傳言說,是為其姐,由其地方誌可看,此說並沒有根據。
第四種
傳說是盤巧創造的。很久以前,桐口出了個心靈手巧的姑娘名叫盤巧,她三歲會唱歌,七歲會綉花。她唱的歌令人陶醉,綉的花能以假亂真。後來她被官府劫往道州。為了向家人報信,她煞費苦心,根據女紅圖案造出字來,寫了一封信讓一條愛犬帶歸。同村的女友費了很長時間才把信解讀出來,從此這種文字就代代相傳下來了。難怪義年華說:「男兒有志在千里,嬌娘豈可讓須眉?」
江永女書作品一般書寫在自製的手寫本、扇面、布帕上,其作用為自娛自樂、歌堂對歌、書信往來、宗教祭祀、結拜姊妹、訴寫苦情、記傳等。江永女書作為婦女的貼身、隱私物品往往是人死書焚或隨葬,所以至今無法找到流傳三代以上或更早的作品,因而女書究竟產生於何時,其真正的淵源何在,女書與甲骨文的關系,女書與瑤族的關系等等,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成了不解之謎。
據有關考證,「女書」起源於史前陶文,發源地應在黃河流域中、上游地區,尤其陝西省的關中地區或商縣一帶可能性更大。「女書」可能是當年居住於陝西商縣一帶的蒼梧族南遷帶到湖南江永山區的古老文字。那麼,中國文字史至少應從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階段算起,距今約有六七千年歷史,比甲骨文還要早3000多年。可以這樣說,中國史前陶文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文字。陶文考古學的年代證明「女書」的起源年代,所以,也可以這樣說,「女書」也是世界上的古老文字,而且是活到今天的文字,這不能不說是文字史上的奇跡。盡管說法不一,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江永女書是女子創造的,反映了婦女們的心態。
還有的說法是,女書是漢字和瑤族文字的變形體。由於大部分女書都因書寫者死亡,被焚燒或陪葬,所以女書為及其稀有的文字。 女書的存在,主要是由於中國過去的舊思想使當地女性不可以讀書識字:即她們所謂的「男書」,所以當地的女性發明了女書,以作為姊妹妯娌之間交流的通訊方式。而一般男子亦會把女書當成是普通的花紋而不屑一顧。女書的存在已經超過數百年。
形式和內容
舊時當地不少才情女子採用這種男人不識的女書互通心跡,訴說衷腸,將其刺綉、刻劃、戳印、書寫於紙扇巾帕女紅。搜集到的近20萬字的「女書」作品,絕大部分為歌體,其載體分紙、書、扇、巾四大類。的形式包括女書書法、纂刻、激光微雕、石雕、木雕、竹雕、明信片、女巾、女扇、女書提包等。
女書作品絕大部分為歌體,其載體分紙、書、扇、巾四大類,無論哪種承載方式都十分講究形式美。如寫在紙張上的四角多配花紋,寫於紙扇上的多插繪花鳥圖案,而織綉在巾帕花帶和服飾上的,則是精美的女紅工藝品。雖然載體不同,但字體秀麗娟細,造型奇特,古意盎然,有點、豎、斜、弧四種筆畫,書寫呈長菱形。
其內容多是描寫當地婦女的生活,還用來通信、記事、結交姊妹、新娘回門賀三朝等,文體多為七字韻文。每逢節日,女人便聚在一起,吟誦女書作品。沒有規范的教材,沒有正規的教師和學校,全憑世代用手抄寫,民間又有將之殉葬的習俗。
女書作品主要內容是寫婚姻家庭、社會交往、幽怨私情、鄉里逸聞、歌謠謎語等。也有的編譯成漢字的唱本。女書記載的敘事作品就內容而言,並非女性所獨創,但通過口頭傳承進入女書後,便成了女性心靈世界的投影。作品完全用寫實手法自敘自嘆心比天高、命如紙薄,美好意願在黑暗中化作泡影的悲苦境遇,並請出民間傳說中的神靈幫助逢凶化吉。這些作品的女主人公不僅都是個性張揚的「女強人」,強烈要求和男性地位平等,而且她們極端厭棄鄙視男性所熱衷的功名富貴。 《女書傳奇》,歐陽紅艷編著,永州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董石桂主編,山東省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是《永州這本書》叢書之一。永州市文聯限量發售。內容如下:
一、「女書」之鄉
(一)江永縣及其「三千文化」
(二)「女書」的分布與發掘

二、「女書」探奇
(一)「女書」的產生及其本質特徵
(二)世界上獨特的女性文字
三、女書習俗
(一)做女紅
(二)坐歌堂
(三)結姊妹
四、「女書」藝術
(一)「女書」的文學特色
(二)「女書」的書法藝術
五、「女書」傳承
(一)「女書」的傳承方式
(二)「女書」傳人
六、「女書」保護
七、「女書」原作
《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女書》,周冶陶、宮步坦編著,明華印書館2009年2月版,本書詳細記錄了女書1982年被發現的經過,女書中的情感、信仰與藝術,女書的傳承與保護,與女書有關的女性習俗等內容,並分篇介紹了著名的女書傳人、著名的女書研究專家和著名的女書書法家,還對湖北新發現的幾種未識別文字進行了介紹。
女書是一種由民間婦女創造的文字,未經規范。《女書通——女性文字工具書》2007年出版,以女書標准字作為規范方案。《女書通》具有女書譯漢字與漢字譯女書兩種字匯的功能:通過女書標准字音節索引可以查出:江永土話的每個音節、每個音調,有哪幾個對應的女書文字,它們中間哪一個是標准字,這個女書標准字的標准書寫方法是什麼;通過女書標准字筆劃索引,可以根據一個標准字查到它所能代表的多種漢字意義,也能夠查到它的多種同音字,還能夠查到它在其他7種女書字典或字匯中的寫法;通過漢字譯女書索引,可以查出與一個漢字相對應的女書標准字怎麼寫,怎麼發音,與這個漢字對應的女書標准字有哪些同音字。
《中國女書合集》趙麗明主編中華書局,所收資料占所能見到的女書原始資料的90%以上。另外一本女書專著《中國女書集成——一種奇特的女性文字資料總匯》十集不分卷 趙麗明主編、周碩沂譯注、陳其光譯注校訂。包括:賀三朝書八十二種、自傳訴苦歌三十六種、結交老同書二十二種、傳說敘事歌三十二種、祭祀歌七種、婚嫁歌五十六種、民歌八十七種、謎語四十七種、翻譯作品二十九種、書信三十種
彭澤潤著作《江永女書文字研究》,嶽麓書社2011年出版。內容簡介:作者長期關注民族地區的語言和文字,並且深入田野做了大量調查工作。這項研究成果針對湖南南部的江永、江華等瑤族聚居地區的女性專用文字,作者經過統計分析,認為這種文字屬於一種不成熟的音節文字,屬於表音文字。以往女書研究成果主要是從女性學和社會學研究,即使做文字研究也多是資料性的,研究者是語言學專業出身的少,因此這是關於女書文字理論研究最專業的成果。 1982年,由武漢大學宮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縣發現。宮哲兵隨即在1983年3期《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發表了全世界第一篇介紹女書的學術論文《關於一種特殊文字的調查報告》,並在1983年第16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美國)上發表了論文《湖南江永平地瑤文字辨析》,將女書介紹到國內外,1986年宮哲兵出版了全世界第一部女書研究著作《婦女文字與瑤族千家峒》。
1983年,江永發現「女書」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後,引起轟動。海內外專家學者紛紛深入江永考察、學習、發掘。21世紀初,永州積極實施搶救和保護女書文化工程,通過興建女書文化村,建立女書博物館,組織開發女書工藝品,發展女書文化產業,使女書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就在「女書」在最後只有少數老年婦女才能閱讀和書寫,從20世紀末開始,通過一批學者努力,這種罕見的女性字元才被世界所了解和認識,並引起了海內外的濃厚興趣和廣泛關注。作為一種獨特罕見的文化遺存,中國政府也開始重視保護女書。集研究基地與旅遊於一體的「中國女書」村已於2003年底落戶江永。
2001年5月18日在中南民族大學召開的中國女書文化搶救工程座談會暨全國女書學術研討會提出「中國女書文化搶救工程」。
2004年9月20日,陽煥宜——最後一位女書老人謝世 「女書」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化石」,對研究人類文字和文明的起源、女性文化和民族的起源以及文明的發展歷程等方面,在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語言學、文字學、民俗學、考古學等各個領域,都有重要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坐歌堂、女紅、婚禮賀、三朝書等說明,女書具有習俗功能、禮儀功能。禮儀是社會價值觀的規范化、程式化、制度化。這種禮俗化的凝固,使女書文化由女性的需要成為全社區的必要。
農事歌、兒歌等說明,作為母親文化,女書具有教化功能、傳授功能。底層勞動人民的社會歷史知識、生產生活技能以及道德培養,只能通過長輩的口耳相傳、自己的體驗以及民間文藝的欣賞來獲取。女書作品內容的豐富,不僅使婦女的聰明才智得以升華、陶冶。同時,也傳承了知識、倫理。 高銀仙(已去世)
義年華(已去世)
陽煥宜(已去世)
何艷新
何靜華
胡美月
歐陽紅艷
蒲麗娟
林瑩 (目前何靜華、蒲麗娟、林瑩是三代女書自然傳人)
相關電影、歌曲
《雪花秘扇》根據華裔女作家鄺麗莎同名英文小說改編,講述發生在清末和當代兩段女人之間的凄美情感故事。現代戲里,尼娜和蘇菲是很要好的朋友,偶然的機會蘇菲從姑姑口中聽到了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的湖南江永,女人必須纏足,生活與外界幾乎隔絕,但她們彼此間擁有獨特的溝通密碼:女書。有些少女結為「老同」,在扇子或巾帕上綉寫女書互通心跡,她們如同精神上的婚配,情誼可延續一生。在姑姑的組織下,蘇菲和尼娜結為了「老同」。時光回退到1800年的江永,百合與雪花年僅7歲便結為「老同」,在歷經飢荒與叛亂後,她們一同省思媒妁之言的婚姻,以及為人母的悲歡,在彼此身上找尋慰藉。然而一場誤解的產生,讓她們終生的友誼遭到崩解的威脅……
由上海電影集團和福克斯探照燈等聯合出品,傳媒大亨默多克之妻鄧文迪與米高梅主席之妻弗勞倫斯·斯洛恩監制,著名華裔導演王穎執導的影片《雪花秘扇》,已定於2011年暑期檔公映。此前影片一直處於保密狀態,只有外媒曝光過幾張現代戲部分李冰冰、全智賢的劇照。
「女書」作為「老同」交流的工具,只寫在摺扇及巾帕上,只在女性間流傳,不為男性所識。據了解,片中李冰冰、全智賢均有不少書寫女書的鏡頭,因女書字型奇特,實拍前兩人均做足功課,徹夜練字。李冰冰透露,她曾練了數個通宵,只為寫出一手秀麗娟細的女書,「平時我也愛練書法,但女書和漢字書法不一樣,它算是一種『化石』級的文字,看起來有點像甲骨文,光是熟記字形就得花去好多時間。我專門練了幾個通宵,手時刻要端著,每次練完手都會酸到發抖。」
高校女生設計「女書」旗袍獲國家專利
2012年11月15日,5名湖南女子學院的學生身著「女書」旗袍在校園里亮相。據這5套旗袍的設計者周京晶介紹,「女書」旗袍分為紅、黃、青、藍、紫五件不同顏色的,旗袍上有大小不一的「女書」,相互構成精美、秀麗的圖案。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批,5件女書旗袍分別獲得外觀設計專利證書。「女書」是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及其毗鄰的道縣、江華部分地區,歷史上出現過的一種只在婦女之間使用的神秘文字,當地稱之為「女字」。圖為五種不同顏色的「女書」旗袍齊亮相。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女書》由譚盾與費城交響樂團共同演繹完成,5月29日在深圳首演。
湘南古老文化的聲音詮釋
費城交響樂團5月29日首演深圳,恰逢雨後氣溫的報復性反彈,與聽眾的高漲情緒都熱一塊去了。深圳音樂廳外的那條馬路,因大批觀眾驅車前來而出現嚴重的擁堵。音樂廳地面、地下兩個停車場外加一個臨時停車場都已塞滿,很多人被迫繞行至對面的圖書館地下車庫慢慢排隊,造成至少上百人的遲到。他們中半數以上錯過了《女書》。
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喜歡不喜歡,《女書:女性神秘之歌》被列入了費交首次深圳音樂會的重中之重。這是最富創意的華裔作曲家譚盾的新作,他將湖南與廣西交界的江永山區一種古老而不可思議的女性文字,升華為一種文化現象,進而用史詩般的音樂語言,創作出一部完全由西洋樂器演奏的大型交響曲。而與之合作的全球首演者,竟是美國享有盛譽的費城交響樂團。
奏完中美兩國國歌後,年輕而充滿活力的音樂總監雅尼克·涅傑-瑟貢再次快步躍上指揮台。他左側的獨奏家位置,端坐著豎琴演奏家伊麗莎白·海儂。這位身著鮮紅抹胸長裙的金發碧眼高挑女郎,懷抱古色古香的琥珀色豎琴,彷彿一尊光彩照人的靈動雕像。接下來的音樂表明,無論是舞台視覺還是音樂構成,她和手中的豎琴,都是作曲家想要特別要強調的一個重要符號。
音樂開始。以小提琴高音區空靈的滑音為背景,豎琴叮咚作響,彷彿一個古老傳說由遠處慢慢飄來。音樂是先鋒的,現代的,旋律一下難以捉摸。但不久豎琴就靠向中國傳統,耳邊響起五聲音階和中國古韻,以及像古箏一樣的「掃弦」和撥奏。這聲音伴著老奶奶的歌聲,和著女人的哭泣,貫穿始終,有時優美動聽,有時只是一個聲音元素。我不由猜想,譚盾用這很少出現在前台的彈撥樂器領銜整部作品,是想用顆粒狀的不連貫音符,去描摹古老女書中的點點墨跡嗎?而被強化了的女性演奏家身份,是否也暗示女性文化的現代化傳承——女書畢竟是世界上唯一標有性別印記、由女性書寫和使用的文字。或許,她就是「女書」的象徵?
這部約50分鍾長度的交響曲,由13個標題樂章組成,樂章之間隱含戲劇性的邏輯聯系,並一如既往地藉助聲光電,構成一組三維空間,意圖通過多種感官刺激,激發和調動聽眾豐富的聯想。與譚盾以往作品最大的不同是,這部作品引入了鄉村原生態歌聲,與大型樂隊的現代曲風形成鮮明的對照和有趣的交融。也虧譚盾想得出,他用舞台上方的三塊小銀幕,播放鄉村老太和女人原唱音像,而讓指揮帶領樂隊去追隨、應和、互襯、交融。為此,指揮面前還特別擺放了兩只小音箱。湘南女性溝壑縱橫的面孔,淚流滿面的表情,淳樸自然的吟唱,蒼涼中浸著喜悅,嘈雜里透出孤獨,形成一種特別的文化感染力。譚盾一個多月前在微博中說,《女書》美國首演時引起轟動,此前還說費交一些樂手在排練時流下了眼淚。這我都相信。這樣一部絢麗作品,本身並存著新奇與感動。
13個樂章中,我個人更偏好《深巷》、《女兒河》、《培元橋》、《活在夢里》等樂章。在我看來,理由很多,如它們更具音樂性,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其和聲、配器及旋律的走向更令耳朵獲得愉悅,主要靠音樂本身具有的感染力打動人等。當然還有「女兒河」里的水。畫面上,那個女書村莊被水環繞,譚盾的獨門樂器「水」便再次發揮用場。兩位美國打擊樂手,全神貫注地遵循樂譜上的節奏,雙手在水盆里整齊劃一地撩動、拍打、滴漏,潺潺水聲與音樂聲,融為一體。
譚盾是聰明且有戰略眼光的。兩年前他決定推動女書「申遺」,構思完成了這部作品,隨後獲得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荷蘭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和日本NHK交響樂團的委約,又去一些國際藝術節展示,用音樂這最無國界的通用語言,一步步將女書文化推向世界。
下半場是樂迷們殷切期待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這是最能體現「費城之聲」的費交經典。如果說,在《女書》中,指揮雅尼克還有一點拘謹(在相當多的篇幅里,他只能被動地跟著銀幕走),「柴六」則令他瞬間進入了揮灑自如的自由王國。這位精明壯實、活力四射的小個子,以強大的控制力和煽動力,將老柴音樂的張力揮發到極致,特別是第三樂章。第一樂章的獨奏黑管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音色的微妙變化與氣息的精確控制,賦予這木管樂器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
也許期望值過高了點,我對樂隊細膩層次的把握略覺不足,尤其是第二樂章那段著名的大提琴齊奏,我腦子里總不由自主地閃現小澤征爾指揮柏林愛樂的片段。兩相比較,我更喜歡小澤的版本。盡管如此,這個「柴六」還是讓深圳聽眾過了一把頂級樂團的經典之癮。中場休息時,有幾位文化界朋友議論說,費交首次來深,應多演這類經典,這才是人們對它最大的期待。相信這樣的想法頗具代表性。
加演曲目還是老柴作品,選了歌劇《尤金·奧涅金》中的《波羅乃茲舞曲》。這是音樂會最常聽到的保留曲目之一,其輕快優美與《悲愴》形成強烈反差,為當晚這場音樂盛宴劃上圓滿的句號。◎ 辜曉進

I. 女書旗袍的女書

「女書」是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及其毗鄰的道縣、江華部分地區,歷史上出現過的一種只在婦女之間使用的神秘文字,當地稱之為「女字」。通稱「女書」。它字形娟秀,造型奇特,呈長菱形,有近2000個符碼,可採用當地方言土語吟詠。過去女書載體局限在紙、書、扇、巾四大類。

J. 請問女書是哪個人發明的 在什麼時代發明的

女書,作為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種女性文字,它起源於中國南部湖南省的江永縣,所以又名江永女書。以前在中國湖南省江永縣及其毗鄰的道縣、江華瑤族自治縣的大瑤山和廣西部分地區的婦女之間流行、傳承的神秘文字。

「女書」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種獨特的女性文字元號體系。所以又名江永女書。千百年來,只流傳在湖南省江永縣及其近鄰一帶瑤族婦女中,它靠母傳女、老傳少,一代代傳下來。「女書」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獨特而神奇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個植根甚古、牽涉面頗廣、信息含量十分豐富的文化現象。
女書文字的特點是書寫呈長菱形,字體秀麗娟細,造型奇特,也被稱為「蚊形字」。搜集到的有近2000個字元,所有字元只有點、豎、斜、弧四種筆劃,可採用當地方言土語吟誦或詠唱。

與漢字不同的地方是:女書是一種標音文字,每一個字所代表的都是一個音。現時文獻搜集到的女書文字約有七百個。女書的字型雖然參考漢字,但兩者並沒有必然的關系。而且,由於女書除了日常用作書寫以外,也可以當成花紋編在衣服或布帶上,所以字型或多或少也有所遷就,變成彎彎的形狀。
《中國女書合集》趙麗明主編 中華書局 ,所收資料占目前所能見到的女書原始資料的90%以上。

另外一本女書專著《中國女書集成——一種奇特的女性文字資料總匯》十集不分卷 趙麗明主編、周碩沂譯注、陳其光譯注校訂。
我也是搜來的,自己也是第一次聽說女書,你去網路搜一下,網路裡面的資料很詳細!

與女書旗袍資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色裙子黑色上衣好看 瀏覽:733
裁褲子視頻教程 瀏覽:793
漢正街哪裡批發帽子 瀏覽:623
派大星女裝視頻 瀏覽:904
彈力色丁睡衣 瀏覽:209
義馬代發童裝品牌批發市場 瀏覽:44
ochirly官網旗艦店羽絨服 瀏覽:132
秋冬穿旗袍適合搭配什麼樣的鞋 瀏覽:411
襯衫哪裡最重要 瀏覽:787
國內男士牛仔褲品牌排行榜 瀏覽:148
無錫大東方百貨女裝都有什麼牌子 瀏覽:377
北京旗袍女保健 瀏覽:176
巴薩外套球衣 瀏覽:332
襯衫潮牌有哪些牌子 瀏覽:824
威絲曼的女裝怎麼樣 瀏覽:995
萬能腰褲子怎麼改褲腰 瀏覽:217
紙手工旗袍怎麼折 瀏覽:506
義大利斗篷風衣 瀏覽:90
褲子有皇冠圖案是什麼牌 瀏覽:9
品牌棒球領仿皮皮衣品牌及商品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