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短款夾襖旗袍

短款夾襖旗袍

發布時間:2022-12-22 07:06:11

① 本人女,年底要結婚了,出嫁那天不想穿婚紗,也不想穿旗袍,親們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穿禮服,結婚其實不但是你們倆的事情,也是你們家族的事情,穿得太隨便,說白了丟人,跟你不熟的賓客都不知道哪位才是新娘子;穿得太露,顯得不莊重,父輩看了不好看!所以禮服是最好的選擇!

② 我是在湖南,冬天很冷,我想今年冬天結婚可不知道穿什麼衣服

按照我們國人的習慣,再冷你也必須准備這樣幾套:
婚紗(如果有的話,這個一般是迎親時和酒席開始前迎賓、「演講」時穿的)
接下來該跑場子敬酒了,一般會配1-3件喜慶的裝束:
旗袍
怕冷可以穿半截旗袍式樣的小夾襖,配裙子和褲子都滿好看的。
簡單樣式的婚紗
……
一般來說就是這樣

女人嘛都喜歡漂亮,人生頭件大事敵人要最漂亮,穿多了難免不是那麼好看嘛:》但其實你就只是有幾個地方會凍一下:
1。你家門口到婚車這一段(根據各地風俗不同還會有不同的人背或抱你的)
2。在酒店門口(這時你可以披件喜慶點的羽絨服或者站在酒店大堂里就好)
恭喜你,剩下的其他時候你就在室內了!

再說結婚時很忙……很激動……很幸福……很開心……所以你不會太冷的,你什麼時候聽說過有新人凍病了的?:》

廢話一句,問這個問題相必是個幸福的新娘子,我怕萬一,所以還有一句廢話:
男人!你不要怕冷!而且你也不用怕冷!你一件西裝穿到底冷你個頭!
需要配合媳婦穿中裝時你也裹得狠嚴實滴……

最後祝你新婚順利,百年好合!

③ 滿清時期滿族人的服飾和裝扮,有多麼鮮明的特點

公元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遜位,標志著中國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清朝」覆滅。作為一個距離現代人最近的封建王朝,它的習俗與文化並沒有徹底消亡。

相反很多習俗與文化還一直影響著現代人。尤其是在滿族聚居地,依然可以感受到清朝時代的遺風遺俗。

滿清帝國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政治、經濟、文化、民風、民俗,都具有比較典型的滿族色彩。這裡面既包括語言、文字、書籍,還包括生活習慣、節日習俗、服飾禮儀等多方面的內容。

「馬褂」是滿族人比較平常的外衣,一般都會套在袍子外面穿。可以分為春夏秋冬四季馬褂,在不同的季節可以搭配不一樣的長袍穿戴。從種類上來分馬褂可以分為長褂和短褂。長褂是清朝官員所穿的一種禮服。大家通常所說的馬褂一般都指短褂,這種類型的衣服部分官民。

(2)民服

從整體角度上來講,滿族中下層老百姓的服飾多以「素樸」和「肅穆」見長。之所以樸素是因為使用了低劣的布料,而所謂的「肅穆」則是指顏色特別單一。

普通的滿族居民也可以穿長袍馬褂,經濟條件稍微好一些的人可以穿馬甲襯衫

但是這里所說的馬甲和襯衫,只能當做貼身衣服穿在長袍裡面。這裡面所說的馬甲,外觀類似於今天的背心或者坎肩一類的衣服。

襯衫的外形雖然類似長袍,但長度基本上也就是在大腿根一下或膝蓋以上。主要的作用就是「遮羞」,從這個角度來看老百姓的服飾,不僅可以用「樸素」來形容,嚴重點說甚至可以叫「寒酸」。

怎麼穿旗袍夾襖

冬天的旗袍夾襖當然要加上披肩來哦

⑤ 小議孔乙己的長衫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小說中的孔乙己窮其終生而讀書,卻始終沒有進學,因此成了眾人的笑料,最終在丁舉人的毒打下凄慘而死。請同學們就孔乙己的長衫發表自己的看法,挖一挖其蘊含的深層意義。         

                 

                        王珂鑫

      一件破破爛爛、十分骯臟的長衫表現出了孔乙己的生活貧困,買不起什麼衣服,而且自己十分懶惰,幾乎不清洗。而且,孔乙己的長衫還另含著他的一種思想。孔乙己被封建文化毒害頗深,始終認為讀書人比平民百姓高一等,即使自己連一個秀才也沒考上,也自欺欺人,不肯脫下那件象徵著讀書人身份的長衫。總之,我們從孔乙己的長衫中可以讀出孔乙己的窮困潦倒、極其懶惰、虛榮心強、自命清高,還可以讀出當時社會的貧富懸殊、等級分明。

                  趙可瑩

        若問我《孔乙己》一文中,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毫無疑問,一定是那件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因為盡從一件長衫中就可以大致分析出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孔乙己的長衫很破,可見他很窮,窮得堪比甚至不如「短衣幫」,但他只穿長衫,無形中就成了另類,成了眾人嘲笑的對象。正如文中所說「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死要面子的人。他從未忘記自己讀過書,在他的潛意識中 ,會認為長衫是知識分子身份的標志,那件長衫滿足了他的虛榮心。並且,從長衫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迂腐的人。長衫、短衣有何區別?為何非要拜讀書人的臭架子呢?認清現實,OK?於此,我認為孔乙己的長衫有著很大的代表意義。

                 

                        趙鑫雨

      孔乙己,一個命運悲慘的社會底層的窮書生。他第一次來到咸亨酒店,身著長衫。在酒店中的,不過只有兩種人,一是穿長衫的,二是短衣幫。孔乙己雖身著長衫,卻是窮困潦倒。在酒店中。孔乙己顯得不倫不類。在他看來,身著長衫比短衣幫更高一等,也更有學問,長衫成了他炫耀的資本。等到他最後一次來酒店時,他穿著破夾襖,長衫呢?原因是丁舉人打折了他的腿,不能穿了。大家有嘲笑他,這次的孔乙己,反應極其冷淡,他已變得萎靡不振。丁舉人的這一頓打,不僅打折了孔乙己的腿,還打失了孔乙己引以為傲的長衫,更打碎了孔乙己的人格尊嚴。一件長衫,足以看出當時科舉制度對時人的危害以及階級分化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默默地為孔乙己感到惋惜……

                  關宇潔

        從長衫來看,孔乙己是一個兩面性人物。一方面,長衫是古代知識分子才穿的衣服,由此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個追崇知識文化的人。另一方面,孔乙己與短衣幫同屬下層階級,窮困潦倒,卻因自己身穿長衫而瞧不起短衣幫,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個迂腐、虛榮心強的人。總體來說。孔乙己是一個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可憐人。

                 

                          嵇宇軒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小說通過對孔乙己長衫的描寫,揭示了他懶惰而有死要面子的性格。又臟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僅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補衣服都不肯動手。孔乙己不肯脫下這么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殘酷的封建文化和科舉制度,使孔乙己變得好吃懶做,不會謀生,最終成為廢人一個。

                  趙哲坤

        孔乙己不脫他那件長衫,主要是他認為自己讀過書,比短衣幫高一等,比他們高尚。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孔乙己認為長衫是知識分子的標志,而這件長衫滿足了他的虛榮心。如果再往深層含義說,孔乙己是一個羨慕上流社會的人,而鄙視下層勞動者,不願意與他們「同流合污」。但是這件長衫不僅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好處,還使他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尊嚴,讓他受了不少的挖苦和嘲諷,實在是可憐、可悲、可嘆。

                   

                          周亦菲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可以看出孔乙己鄙視和自己一樣的下層勞動人民,而嚮往上層的社會生活。「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可以看出他的窮困潦倒、虛榮心強、自命清高、迂腐可笑、好喝懶做的性格特徵。長衫是讀書的象徵。孔乙己想通過穿上長衫來證明自己學識淵博,高人一等,造成了勞動人民也瞧不起他,這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之一。

                    關佳宇

        我認為長衫表面上是大富大貴者所穿之衣,而於孔乙己卻成了眾人的笑柄。他身著長衫,自命清高,用長衫來成為他高人一等的標志,實則在眾人眼裡卻是迂腐可笑的「笑話」。且孔乙己的長衫「又臟又破」,更能讓大家看到他的懶惰和打腫臉充胖子的虛榮心理。他倚仗長衫來維護他的自尊,也因長衫成了可憐的殘廢人。因此,在我看來,長衫是孔乙己用來顯擺自己身份的工具,也是孔乙己命運悲慘的外在緣由。

                    李紫婷

        孔乙己窮困潦倒卻還自命清高,執意穿長衫,說到底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那可憐的虛榮心。初次登場時,他的長衫又臟又破,這說明他又窮又懶。「站著喝酒而穿長衫」成了孔乙己特殊地位的最鮮明的標志。最後一次到酒店喝酒時,他的長衫已換成一件破夾襖,許是知道自己被打折了腿,再也穿不了長衫,才迫不得已穿上了破夾襖。這又說明了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毒害之深。在孔乙己看來,長衫是彰顯他身份的唯一標志,但麻雀就是麻雀,飛上枝頭也成不了鳳凰。

⑥ 孔乙己的長衫哪裡去了

被丁舉人拖了,孔已幾本就是介於「長衫」和「短衣幫」之中的人。丁舉人認為他不配穿長衫,所以脫去了他的長衫。其次長衫是讀書人的象徵,脫去他的長衫也是脫去了他的臉面和做人的尊嚴。

⑦ 冬天穿旗袍外面配什麼外套

我個人推薦:皮草披肩就好了,皮草大衣不太適合較為青春的女性,而且會有些風塵的味道,所以不大好.而披肩就恰到好處,又高貴,又不失活力.建議你可以參考最近的港劇<胭脂水粉>,那裡面都是這么搭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⑧ 張莉說,陳曉旭長得很特別,沒人和她雷同,這些照片是最好的證明

提起《紅樓夢》影視劇,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87版《紅樓夢》。

提起87版《紅樓夢》,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林黛玉。

而提起林黛玉,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陳曉旭。

陳曉旭飾演的林黛玉,已經成為一個經典。

雖然前有王文娟,後有陶慧敏,但陳曉旭的林黛玉形象,完全符合了我們對原著中「林妹妹」的想像,彷彿從書中走出來一樣,成為一個無法超越的經典形象。

當年,陳曉旭面試的時候,導演王扶林對她印象深刻,感覺這個小姑娘纖細瘦弱,一身詩意,有一種弱不禁風的美,能演黛玉。

王扶林心中對陳曉旭並不是很滿意,他認為林黛玉應該更漂亮。

之後,陳曉旭進入紅樓劇組,和眾姐妹一起接受兩期紅學班的培訓。多年後,紅樓劇組演員回憶起,當初見陳曉旭的第一印象。

第一個見到陳曉旭的是袁玫。

袁玫是第一個來到劇組的演員, 安頓好之後,其他演員也陸陸續續來到招待所。

有人說,「袁玫,快看,來了一位演員。」袁玫回頭一看,看到一個女孩子走進來,她愣了一下,感覺到一種震懾的美。

這個女孩子,就是陳曉旭。

陳曉旭穿著一件黑色的呢子小夾襖,唐裝樣子,皮膚特別白,眉目如畫,冰清玉潔,打著一個獨辮子,就像一個「冰美人」。

袁玫看著陳曉旭愣了很久, 心想,世上怎麼會有這么漂亮的人?

陳曉旭身上的這種氣質,是一種超凡脫俗,是一種遺世獨立。

鄧婕第一次見到陳曉旭也說,所有演員一來,大家覺得她可能會演林黛玉。陳曉旭穿著一件青花特別素的小對襟短衣服,打著一條獨辮子。

張莉說, 從我第一眼見到她,她的確很不同,不管是長相,還是個性,都很特別,她的長相,很少有人跟她長得雷同。

張莉一進劇組,試的是紫鵑。她和陳曉旭特別有緣分,兩人一直搭戲,一個是黛玉,一個是紫鵑。


陳曉旭對張莉說,我覺得你演寶姐姐更合適呢。結果,沒想到,張莉真的演了寶釵。

紅樓劇組的演職人員,對陳曉旭印象都非常深刻。在紅樓劇組,陳曉旭是靈魂人物,她人緣特別好,和很多人成為一生的朋友。

對陳曉旭的所有評價中,張莉的評價最中肯。

畢竟袁玫說陳曉旭太漂亮了,而王扶林則覺得她演林黛玉還不夠,林黛玉還應該更漂亮。

而張莉所言,她長得很特別,很少有人跟她長得雷同。

的確如此,陳曉旭的身上,有一種特殊的味道,詩意,清冷,憂郁混雜在一起的美感。

這也是為何之後陶慧敏演的「林黛玉」,容貌上比陳曉旭美很多,卻沒有陳曉旭深入人心的原因。

陳曉旭有一種獨特的美,人群中最亮眼,一眼望去,只有她是最美的。這些照片可以佐證。

這是林妹妹和寶姐姐的照片。

很多人都說,張莉是紅樓劇組最美的女孩。確實,張莉容貌絕美,古典端莊,很符合寶釵的那種「 臉如銀盆,眼如水杏」的美。

張莉和陳曉旭相比,兩人美得各有千秋。但論氣質的獨特,張莉略遜一籌。

這一張照片,是 黛玉,平兒,鳳姐和探春 的合影。

四個女孩,個個風華絕代。一身紅衣的陳曉旭,有一種獨特的美,無論是容貌,還是氣質,都出類拔萃。

這張照片,有湘雲,迎春,惜春,寶釵,元春,黛玉,還有一個沒認出來。最左邊的那個小姑娘,有認出來的嗎?

眾多的美女中,一身碎花小藍裙的陳曉旭,同樣耀眼。一眼望去,人群中,陳曉旭最獨特。

這張照片中, 陳曉旭依舊辨識度很高。雖然平兒,寶釵和探春都在第一排很顯眼的位置,但一眼望去,一身紫色旗袍的陳曉旭最亮眼

中間坐在c位上的女演員,辨識了半天,也不知道這是誰。眼太拙了,又去搜了半天,才發現,可能是東方聞櫻。

這張照片,林妹妹在最旁邊的角落裡,可是依舊阻擋不了她閃閃發光。

眾人的表情各異,有笑得合不攏嘴的,有羞澀扭捏的,有笑意盈盈的。只有陳曉旭抿著嘴,沒有太大的表情,也只有她,最吸引人的眼球。

這張照片很糊,但眉眼間可以看出,都是紅樓劇組的主要演員,寶玉,寶釵,黛玉,鳳姐,穿紅衣服的,不知道是哪位。

陳曉旭在最後面,那種獨特的韻味,讓人過目不忘。

這幾張照片,都是紅樓劇組演職人員在一起拍的。

照片中的陳曉旭,無論是古裝,還是現代裝,無論是C位,還是站在邊緣,無論是正面,還是側臉,都最耀眼,那種獨特的韻味,讓人一眼先看到她。

再貼幾張和劇組其他演員的。



不得不說,陳曉旭在紅樓劇組的人緣真的太好了。

她和劇組的很多人都成為好朋友,一直聯系,直到生命的最後,她也沒忘記紅樓的姐妹們。

即便是身患癌症,她不但自己承擔,沒有告訴任何一位姐妹。當姐妹們有什麼需求的時候,她忍著病痛,也要滿足。

袁玫曾說,最後見陳曉旭一面,是一個深秋。

陳曉旭原本想帶袁玫去會所,袁玫執意要去家裡。去了陳曉旭家,兩人吃完飯在院子里溜達,當時陳曉旭身體已經很虛弱了。

溜達完一圈,陳曉旭累了,提議回去。可袁玫興致正高,就說,再溜達一圈吧?陳曉旭沒說什麼,忍著病痛,陪袁玫又走了一圈。

胡澤紅亦是。

有一次紅樓聚會,陳曉旭去了,聚會完後她想回家。

可接著李耀宗又組織了一個紅迷會,陳曉旭不想去,胡澤紅說她,太掃興了,好不容易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你怎麼還不去?還調侃她說,紅樓都拍完了,你裝什麼大拿?

陳曉旭不想駁了大家的興致,只好拖著病弱的身體前往。

這些事情,陳曉旭病逝後,她們才知道,當時陳曉旭的身體,已經非常孱弱,經不起折騰,為了不掃她們的興致,陳曉旭一直忍著,這讓她們非常後悔和難過。

也許,陳曉旭就是林黛玉的化身,為了演林黛玉,她來到這世間。

天堂多了陳曉旭,世間再無林黛玉。

陳曉旭,幾代人心中永遠的「林妹妹」,一個傳奇性的女性,一輩子只為紅樓林黛玉而生。

⑨ 大家可以給些關於旗袍的資料嗎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

滿族入關後成了統治者,曾強令漢人剃發易服,但是強制性的服飾同化政策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激起漢人強烈的反抗。為了緩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採納了明朝遺臣金之俊的「十不從」。其中有:「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倡從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等數條,才使漢族婦女得以繼續穿著顯示本民族氣節的服飾,而戲裝、結婚禮服、死殮喪葬服也同時被允許保恃明代式樣。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續到中期,旗女著裝與漢女著裝呈現出涇渭分明的特色。

當時區分旗女與漢女的裝扮主要有三點:一看發髻。旗女梳旗髻,即兩把頭、叉子頭或一字頭,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雙角扁平狀,故又稱「架子頭」。這種假髻到咸豐以後更為誇張高聳,演變成為「達拉翅」,被漢人稱作「旗頭」。漢女則梳平髻,喜戴黑絨布帽和遮眉勒,發型低矮而貼體,更顯其低眉順眼的含蓄氣質。

二看著裙還是著袍。旗女穿袍,袍是她們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飾。袍裡面穿褲,禮服袍還要加馬蹄袖和繁復的裝飾與附件。八旗婦女從不穿裙,即使把貴婦朝服中的朝裙算作裙的話,也還是極少有機會穿著的。八旗婦女一般在隆重場合穿禮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則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襯衣和氅衣。襯衣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襟,有五個紐,衣長掩足。袖分有袖頭和無袖頭兩類,面料以絨綉、織花、平金為多,周身加以邊飾,常穿在裡面。夏季襯衣可單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襯衣外面,與襯衣類同,只是左右開禊至腋下,開禊頂端飾以雲頭,且裝飾較為華麗考究。邊鑲和紋飾繁復精細,還綴有花邊、花絛子、狗牙兒。氅衣多穿於正式場合。清代文康的《兒女英雄傳》中就有許多關於旗女這種袍裝打扮的文字描寫,如:「只見那太太穿一件魚白的百蝶襯衣兒,套一件絛色二個五幅捧壽織就地景兒的氅衣兒,窄生生的領兒,細條條的身子,周身絕不是那大寬的織邊綉邊,又是甚麼豬牙絛子,狗牙絛子的,胡鑲滾作,都用三分寬的石青片金窄邊兒,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線的絛子,正卷著兩折袖兒;頭上梳著短短的兩把頭兒……。」

而與旗女相反,漢女穿裙,從不穿袍,她們仍沿襲舊時的上衣下裳制。上著衫祆下著裙或褲,上下衣不連屬。穿裙是漢族婦女的一大特點,清代漢族女裙種類繁多,如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馬面裙、襇干裙等。裙前後有裙門,裙內穿褲,也有青樓女子或獨處家中時不穿裙只穿褲的。《兒女英雄傳》中寫道:「忽見旁邊兒又過來了個年輕的小媳婦子,穿一件享肩貼背,鑲大如意兒、水紅里子、西湖色的濮縣綢的半大夾襖兒,並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鑲對靠青縐縐散腿褲兒褲子;腳下一雙過橋高底大紅緞子小鞋兒;……」漢族女子婚嫁時穿紅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紅綉花襖褂,鳳冠霞帔,沿襲舊制。

三看鞋。由於旗女無纏足陋習,她們穿寬大的高底旗鞋。木製高底位於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馬蹄,又被稱為「花盆底」、「馬蹄底」。而漢女則個個「三寸金蓮」,著小巧精緻的綉花弓鞋,高底則位於鞋的後部。

旗袍與上襖下裙的裝式在總體風格上區別明顯。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體,線條流暢,漢女的上襖下裙分割線多,富節奏感;旗袍緊窄合體顯露腰身,而上襖下裙卻異常寬肥,竭力將女性曲線掩藏於寬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著者顯得長身玉立。?其次,旗袍的審美趣味中心在上面,而襖裙的趣味就顯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長及地,將旗女腰線抬高,下肢拉長,重心也隨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襖衫則將漢女腰線降低,拉長了上身,重心隨之下移。基於民族文化的差異,旗人重頭而輕腳,假髻雖然誇張高聳,天足卻被掩蓋於袍擺之下。相反,漢文化傾心於「纖纖作細步」,「三寸金蓮」倒是無論如何要露出裙擺的。簡約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將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這就是漢人的重腳而輕頭了。

旗袍與襖裙在具體形制上也存在許多差異,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種種斜襟,禮服上還有馬蹄袖,襖裙卻多為對襟;襖衫上戴領抹,沿用本族的交領,而旗袍在最初則無領,只戴領巾兌,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領,而且也非交領。在裝飾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當簡朴的,入關後慢慢朝繁復的方向發展,甚至大大超過漢女的襖裙,鑲、滾、嵌、綉、盪、貼、盤、釘樣樣俱全(這在漢女襖裙上也能見到),而且許多正式禮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隻袖被分成數段,每一段的圖案風格、色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這是漢裝所沒有的。

旗女與漢女著裝存在的差異,歸根結底反映了異族文化間的差異。內斂型的漢文化造就了上襖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則產生了旗袍。在兩種服飾截然對立的時期,也是兩種文化撞擊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間的沖突會逐漸磨合化解,旗漢服飾的差異也並非不可調和。清王朝統治穩固後社會趨於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變得寬身大袖,襖褂變得越來越長,類似於袍。清中期時旗女與漢女著裝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明確,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採用漢族的吉祥紋飾以及刺綉工藝,袖上也出現類似半臂的深色裝飾。有穿著長坎肩的漢女,也有穿袍身極短露出雙腳的旗女。同一時期的旗漢服裝也會反映同樣的時興做法和裝飾手段。總之,旗女與漢女的著裝已由初期的對立走向了融匯交合。

旗人之袍與旗袍

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旗袍的內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豐富得多。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而旗袍卻僅指女袍。民國男子們所著袍衫即使仍帶清代遺風,也不算旗袍。旗人之袍中有冠服袍和一般日常穿的袍,冠服袍有龍袍、蟒袍、常服袍和行袍,按級別等差穿用。一般男子的袍,初期尚長,順治未減短至膝,不久又加長至腳踝。中後期流行寬松式,袖子有一尺余長的。甲午、庚子戰爭之後,受適身式西方服式的影響,男袍的款式也變得越來越緊瘦,長蓋腳面,袖僅容臂,形不掩臀。穿了這種袍,連蹲一蹲身子都會把衣服撐破。《京華竹枝詞》有「新式衣裳誇有根,極長極窄太難論,洋人著服圖靈便,幾見纏躬不可蹲」的描述,反映了清末男袍的時尚趨向。

清代旗女之袍與男袍差別不大,主要是服飾圖案上的差異。旗女之袍本身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旗女之袍較為瘦長緊窄,袖口亦小,裝飾簡單,原因是旗人重騎射,所著之袍要與生活方式相適應。第二階段的旗女之袍變得寬肥,裝飾卻繁褥到了極點,這主要是由於天下承平,旗人生活安定,趨於奢侈,旗女、漢女服飾之間的交流融合日多的緣故。

廣義地說,旗袍經歷了清代的旗女之袍、民國時期的新旗袍和當代時裝旗袍三個時期的發展,其中以民國時期的新旗袍最典型也最為重要。狹義地說,旗袍就是民國旗袍,當然還可以包括民國以後基本保持民國旗袍特徵的旗袍。旗袍這一稱謂雖然也偶見於清代文獻,但廣泛而頻繁地被使用也要到民國。

民國旗袍也經歷了經典旗袍(basic?style)和改良旗袍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傳統的直身平面裁剪為主,並開始引人西方的開省道等工藝,使旗袍更加合身。第二階段引人更多的西式裁製方法,如裝袖、裝墊肩和拉鏈等。

清代旗女之袍與民國新旗袍的主要差別有四點。第一是旗女之袍不顯露形體,特別是後期,寬大平直;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這與兩個時期的思想觀念有關。中國古代服裝,包括清代的旗人之袍,強調文本而漠視人本,重服飾圖案而不強調人體曲線。中國一貫不贊成太觸目的女人,對人體也持十分含蓄的態度。古代的美人,臉是主要的,削肩、平胸、細腰、窄臀、單薄的美人壓在層層的衣衫底下。與歷代中原服裝相比,旗人之袍就算是稱身適體的了,但它只是修長了旗女的身材,卻依然隱藏起她們的身體。民國旗袍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響很大,西方服飾充分表現甚至誇張人體線條,往往不惜採用極端的方法。在這里,要緊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雲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線勾出。

⑩ 青島民俗的服飾

服飾民俗是指人們在服裝、鞋帽、佩戴、裝飾方面的風俗習慣。服飾和飲食一樣,是每個人都離不開的。
時代、氣候以至人的地位、職業、性別、年齡都對服飾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服飾民俗也有著十分廣泛的內容。人們為了適應季節變化,製作出了單衣、夾衣、棉衣、皮衣等各類服裝;為了裝飾和美化生活,按照不同性別、年齡,創造了各個時期不同的發型、首飾和佩戴方式;為了區別不同的職業分工,又出現了樣式各異的職業服裝,使人們可以明顯地看出穿著者的身份和職業。
生活水平的高低對服飾民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舊時,青島地區農民大都一年只有兩套服裝(一套單衣和一套棉衣),還要「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並不是為了節儉,而是貧窮所致。穿衣只是為了遮蔽身體、抵禦風寒,根本談不上裝飾和審美功能。50年代以後農民開始穿針織或細布內衣,服裝布料不斷更新。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類款式的服裝爭奇斗艷,人們的服飾再不是單純為了蔽體禦寒,而更多的則是為了美化生活而從款式、用料、色彩等多方面進行選擇和穿戴。
帽子 辛亥革命前,男子多戴瓜皮帽,俗稱「半帽」或「瓜皮子」,因其形狀象半個西瓜而得名。瓜皮帽是用上尖下寬的多塊綢布做成,用琉璃蛋或絨布結為頂飾(叫「帽葫蘆」)。紅色頂飾為青年人所戴;中老年戴的頂飾為藍色;家中遇有喪事,則頂飾用白布包住。
氈帽,又稱「氈帽頭」,農民和商販多在天冷時戴用。帽分左、右、後3塊,翻上去是一圓形帽頭,折下來可蓋住面頰和後頸,多為褐色。
「老頭樂」是老年人冬季愛戴的一種帽子,也叫「擼頭帽」或「滿頭擼」。帽子為圓筒形,卷上去是一軟胎絨線帽;擼下來,則臉和後頸全可遮掩,僅露出雙眼,由於寒效果甚佳,青年人也多戴用。
為防嚴寒,男子出門多戴「耳捂」。耳捂是用藍黑綢布作面料,里絮棉花,邊緣縫上兔毛,中系一繩,掛兩耳上。也有人叫其為「耳套」。
20年代起,禮帽在民間流行,多與長衫配合穿用。
葦笠為農民和市販勞動者夏季戴用,呈六角形,由葦篾或高梁千篾編制而成,布帶系頦下,用以遮陽和避雨。城鎮男人夏季則多戴草辮編的形同禮帽的草帽或圓頂草帽。
中青年婦女多不戴帽,有的老年婦女戴一種叫頭箍的「箍帽」,是用兩片約6厘米寬的絨布做好後,用兩根小帶箍在頭上。另一種是用黑色平絨做成的軟帽,帽前飾以綠色琉璃「帽珠」,叫「老婆帽子」。
「虎頭帽」是7歲以下小孩戴的風帽,前短後長,帽頂的兩旁縫一撮白色兔毛,正中綉一「王」字。嶗山民間認為,山中野獸很多,易傷孩子,虎為獸中王,戴虎帽可消災避難。
建國後,「幹部帽」流行,「鴨舌帽」卻受人冷落,原因是在戲劇電影以至民間秧歌中,扮演特務者都戴這種帽子,所以人們都叫它「特務帽」。
軍帽在「文革」初期特別受人喜愛,一些青年人以戴上一頂綠色軍帽而感榮耀。
進入80年代,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帽子除實用功能外,其裝飾美化生活的功能日顯突出,不同樣式、不同色調的單帽、棉帽、草帽等,爭奇斗艷,使服飾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發型 辛亥革命後,男子剪去長辮子,鄉間人多剃光頭,俗稱「和尚頭」。城鎮人多蓄發,發式有平頭、分頭兩種,分頭又有正分、偏分、背頭等樣式。
女子發型是幼年扎「髻」,即在頭部綰雙髻。長大未婚時梳一長辮,辮稍扎頭繩,垂背後。結婚後綰一圓髻,套發網,盤腦後,稱「綰纂」。年老頭發稀疏,纂小,稱「鬏鬏」。
男童發型,有的在前額留片發,其餘頭發全部推光,叫「瓦瓦檐檐」。
40年代,中青年婦女多剪短發,俗稱「披毛」。一種額前頭發隆起的叫做「飛機頭」的發型曾在即墨、嶗山一帶已婚婦女中盛行一時。
解放初期,興梳雙辮,有人認為辮子越長越美,最長者幾可垂地。
70年代,留短發者增多,有的在頭兩側各梳一短辮,叫「扎兩把刷子」。在腦後將頭發攏起,群眾戲稱「鴉鵲尾巴」。
80年代,流行燙發,初傳到農村時,農婦們曾謔稱為「鴉鵲窩」,如今燙發者很普遍,發式越來越多樣化了。
上衣、下衣 清代,豪門富家男子穿長袍馬褂。馬褂是一個半身小罩褂,馬蹄袖,穿時袖口白野子翻出。女子穿右襟上衣,下系長裙或肥褲。一般人家,男女都穿粗布短衣,俗稱「更衣」,上衣分單衫(亦叫「小褂」)、夾襖、棉襖3類。男上衣為對襟,下端左右兩邊有兩個長方兜,一排布制扣子,稱「子母扣」。女上衣都逞大襟,大襟從左到右可把全胸裹住。老年人還喜歡用約10厘米寬的布帶扎腿,布帶稱「腿帶」,多為黑色。
20年代後,馬褂漸被淘汰,但長袍、長衫(亦稱「大褂」)仍很流行,是知識分子、商人、鄉紳們的常用服裝。戴禮帽、穿長衫是會親放友和禮節交往中的最好穿戴。直到50年代長衫才逐漸淘汰,如今,說唱藝人在舞台上也很少穿用了。
旗袍也從20年代起廣為流行。40年代,一種仁丹士林布的藍色旗袍很受青年學生青睞。
50年代,男子穿中山服和學生服的居多。冬季穿棉大衣或呢子大衣(鄉間人習慣稱呢子大衣為「大氅」),夏季興穿制服短褲。女子多穿列寧服和連衣裙,但流行時間不長,冬季穿一種帽子和上衣連在一起的短大衣,有棉、皮兩種,分別叫「棉猴」和「皮猴」。農民仍多著便衣褲褂,布料有所改善,土布漸汰淘汰,燈芯絨布普遍。春秋衫針織品穿著也很廣泛。
60年代到70年代,化纖、化棉混紡布暢,補丁衣服基本絕跡。80年代,男女穿西服的增多,各類衣服顏色也由灰、黃、藍變為五顏六色。
90年代,服裝樣式更趨多樣化,人們追求款式、追求新潮。西服、夾克服、太空服、T恤衫、獵裝、裘皮服裝等絢多彩。老年人服裝也重視款式,追求鮮艷色調。
除常用服裝外,民間尚有一些服飾為不同年齡的人專用。
「緊身」,一種紅色內衣,布扣密密麻麻,穿時緊貼上身,為青年女子婚前必備,婚後也要穿一段時間。
「肚兜」,也是青年婦女的一種內衣,正方形,上部成淺半圓,下角圓形,設布帶系腰圍間,兜面多綉石榴、壽桃等吉祥圖案。兒童也在夏季穿戴。
「*褲」,也叫「套褲」,是老年人穿的一種開襠棉褲。臀部及大腿後上部裸露,穿時套在單褲外。
「百家衣」,亦稱「百納衣」,由百十戶人家討來的各色花布做成,為兒童穿用,舊俗認為穿「百家衣」的孩童好養活。
鞋、襪 布鞋在青島民間已流行100餘年,因穿著舒適輕便,至今仍受到人們特別是老年人的喜愛。布鞋一般為圓頭、圓口、布幫、布底,做時要經過搓麻繩、納鞋底、做鞋幫、緔鞋等多道工序。舊時,新媳婦過門前要給婆家每一個人做一雙新鞋,婆家以針線活的好壞,評說媳婦的巧拙。如今,機制商品鞋到處都有,已很少有人自己做鞋穿了。
30年代到40年代,綉花鞋在農婦中曾廣為流行。綉花鞋亦布底、布幫、圓口,只是在鞋頭、鞋幫處用絲線綉上梅花、蘭花、荷花、菊花等花樣,新婚婦女必穿。
過去還有幾種民間自製的、實用而不美觀的靴鞋受到農民的歡迎。
豬皮靴(俗名「豬皮綁」),是用整塊豬皮縫制的,內裝牛、羊毛,既禦寒,又防滑。據傳此靴源於戰國時期,齊國軍師孫臏為保護被削去髕骨的傷腿,用獸皮製成有史以來第一雙過膝皮靴,供作戰時穿用,齊人盡效仿,流傳下來。
熬皮綁,是用輪胎外帶作鞋底、簾子布作鞋面製成的。因結實耐穿、價格低廉,嶗山、即墨等山區農民多穿用。
夫子履,是在鞋前用較硬皮革做成單條或雙條凸筋,分別叫「單梁夫子履」和「雙梁夫子履」。因其形如抓勾,所以又叫「抓勾鞋」。鞋的前頭堅硬結實,踢到硬物時可保護腳趾,平度一帶山民穿用者較多。
另有虎頭鞋,為孩童穿用,與虎頭帽相同,意在消災。
如今,農民平時勞動多穿膠鞋,節日和會親訪友時穿皮鞋。在城鎮,皮鞋、皮靴、旅遊鞋都很流行,款式繁多。
襪子,從前農民穿布襪,多用手搖紡車織的「小土布」做成,耐穿,但粗糙厚重。後來,機制線襪傳入,因穿著舒適,很快流行開來。線襪不結實,易破,破時用碎布補綴。如今,人們普遍穿尼龍襪,但精製線襪也很時興。
首飾、佩戴 舊時,婦女的飾物佩戴有耳墜、頭簪、手鐲、項鎖、戒指等多種。耳墜俗稱「墜子」,平時佩戴是一對圓圈形的小耳環,也叫「圈兒」,節日和禮儀往來則戴長墜。有的男
手鐲在民間也很流行,成年人戴的為平板式,飾有花紋。小孩戴的為圓形,對接處有兩個小圓豆,以避免損傷皮肉。有的在手鐲上系一對小鈴鐺,小孩搖動小手,嘩嘩作響,饒有情趣。小孩還戴鎖,是鎖住小孩好養的意思。百家鎖(也叫「長命鎖」)是小孩過百日時的必戴飾物。
舊時,除富戶、官宦人家有金鐲、金墜、金戒指外,一般人家的飾物都是銀制的。近幾年,戴金戒指、金耳環很普遍,金項鏈、金手鏈、金腳鏈也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在服飾民俗中,服飾的顏色、樣式、製作方法都有許多禁忌。如子女在服孝期間不能穿紅、黃、綠等鮮艷色彩服裝,只能穿白、灰、黑等素色;婚嫁、生育、過年等喜慶日子則忌穿白、有的禁忌與諧音有關,如做壽衣忌用緞子,「緞」與「斷」同音,恐斷子絕孫。
黑素色,結婚時甚至新郎穿的襯衣也不用白布;衣服的下擺忌有毛邊,帶毛邊的是喪服,穿了不吉利。
在民間,許多習俗中都認為雙數吉利,衣服扣子卻喜單忌雙,說是「四六不成才」,雙數會影響穿衣人事業的成功。
衣服破了或掉了扣子,忌穿在身上縫補。如果必須在身上補,被縫者口中要銜一根草,說這樣針不扎人。
男人還忌從晾曬的女人褲下走過,說這會妨礙男人運氣,實際上是輕視婦女的一種表現。
孩只在左耳朵上戴一隻小墜子,說是「曳」著好養活。
結婚後的婦女帶簪,梳頭時插在纂上。簪一般為平板式,上部微彎,下部尖細。另有一種針形簪子,簪頭鑲有珠子或珠花。

與短款夾襖旗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色裙子黑色上衣好看 瀏覽:733
裁褲子視頻教程 瀏覽:793
漢正街哪裡批發帽子 瀏覽:623
派大星女裝視頻 瀏覽:904
彈力色丁睡衣 瀏覽:209
義馬代發童裝品牌批發市場 瀏覽:44
ochirly官網旗艦店羽絨服 瀏覽:132
秋冬穿旗袍適合搭配什麼樣的鞋 瀏覽:411
襯衫哪裡最重要 瀏覽:787
國內男士牛仔褲品牌排行榜 瀏覽:148
無錫大東方百貨女裝都有什麼牌子 瀏覽:377
北京旗袍女保健 瀏覽:176
巴薩外套球衣 瀏覽:332
襯衫潮牌有哪些牌子 瀏覽:824
威絲曼的女裝怎麼樣 瀏覽:995
萬能腰褲子怎麼改褲腰 瀏覽:217
紙手工旗袍怎麼折 瀏覽:506
義大利斗篷風衣 瀏覽:90
褲子有皇冠圖案是什麼牌 瀏覽:9
品牌棒球領仿皮皮衣品牌及商品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