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從化旗袍禮儀導師李楚萍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向來重視禮儀,禮是古時候的制度,涵括許多方面;儀是禮的形式,旗袍禮儀是儀的之一。旗袍是東方女性璀璨的明珠,它蘊涵著東方女性服飾文化獨特的風韻。旗袍,東方窈窕淑女氣質典雅修養的標簽;旗袍,展現東方女子婀娜多姿,玲瓏曲線美;旗袍,集東方女人婉約靈動,飄逸著詩意幽香的味道。穿旗袍,提升女性的顏值、身材與形象。
李楚萍旗袍美女,祖籍廣東揭陽市,本科畢業華南師范大學。讀書時,她學的專業是民法。踏入社會後,她在業余的興趣愛好拓展個人的特長,朝擅長的肢體語言(舞蹈、禮儀文化)方向發展,提升個人氣質與修養,特別是旗袍散發出她東方女性曲線典雅氣質。
2016年,她被從化文化館負責人聘請為旗袍文化禮儀的負責人。三年來,她成為從化旗袍禮儀文化的領頭羊,成為全國旗袍秀的導師,參加過全國「世界旗袍模王爭霸」賽,榮獲最佳氣質獎。廣東省內相關的旗袍賽事,李楚萍老師多次被特聘為評委 ,可見她在旗袍方面已是資深的專家。她不忘初心,全心全意地為從城旗袍禮儀文化服務,為推廣旗袍禮儀活動默默奉獻。
李楚萍,從化旗袍禮儀文化的創始人。她著力打造從化女性旗袍禮儀的先鋒者,領路人。近兩年來,從化區各鄉村開展旗袍美女回娘家的大型活動,離不開她團隊的成員組織策劃。從城旗袍團隊各成員積極把旗袍禮儀文化通過鄉村活動,深入廣泛地宣傳旗袍特色禮儀文化,渲染人們對旗袍美的追尋,對旗袍韻味的鑒賞。
她為了搞好從城的禮儀文化,培養一批批從化形象禮儀大眾而不怕苦不怕累,犧牲休息時間,義務付出辛勤的耕耘。平時,她忙著工作,出差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自2019年六月來,李老師利用星期六的時間,在圖書館義務開設禮儀文化的公益課。每周六沒有特殊情況都是正常開課,上午9:00——11:00成人女性旗袍禮儀班;下午15:00——17:00兒童禮儀課程;晚上19:30——21:00優雅禮儀班。
李老師說:「女人,不要去拒絕忙碌,因為它是一種充實; 不要去拒絕微笑,因為它是你最大的魅力。你的優秀,不需要任何人來證明。 人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風景,不要在別人的風景里迷失自我,你得為自己漂亮地活著!」她的樂觀豁達,積極上進態度,踐行時代核心價值觀。忙是跨越人生巔峰時刻,笑是生活智者,努力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李楚萍老師說:「旗袍並非年輕女子的專屬,每個年齡段的女性穿起旗袍會有不一樣的雅緻氣質!無論哪個年齡段的女人穿起旗袍都是一朵綻放的鮮花!」她對旗袍的靈魂理解得非常到位,把旗袍比喻得精準。是啊,與旗袍為伴的女性就是一朵朵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鮮花。上年紀的大媽穿著旗袍,端莊得體,風韻猶存,從里到外演繹著一朵牡丹花高貴優雅的情懷;中年少婦穿起旗袍彷彿怒放的芙蓉正淡妝濃抹,高潔無瑕的典範,洋溢出獨特的嫵媚;熱戀中的女子穿著旗袍猶如玉蘭花的冰清玉潔,飄逸著內斂而含情脈脈的幽雅氣質,耐人尋味,惹人意猶未盡的思慕;少女穿起旗袍簡直就是純潔靈動的蓮花仙子,亭亭玉立的儀態,一舉手,一投足的回眸,令多少男子甘拜旗袍的魅力,千千萬萬的男同志們感嘆:眾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那旗袍美女卻在燈火闌珊處!
李楚萍老師將一如既往地把旗袍禮儀文化一一為從城的女性朋友展示,傳授,讓旗袍塑造你的精彩人生,引領你走向如詩和遠方的典雅之道;幫助你修煉最具魅力的東方女性的芬芳馥郁。
㈡ 中國旗袍歷史時間及創始人
旗袍(qipao)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旗袍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新中國成立後,旗袍在內地漸漸被冷落。80年代,隨著傳統文化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帶來的影響,旗袍逐漸在內地復興,並於1984年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2011年,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㈢ 逸紅顏的模特是誰
逸紅顏的模特是靜沐,靜雯。根據查詢相關公開資料得知,逸紅顏旗袍創始人為馬珺玉,靜沐,靜雯為線上商城簽約模特。
㈣ 福布斯生活 | 旗袍設計師周立言:我想把旗袍做成一件實穿的藝術品
周立言是個美人,但她卻不以此為美。若是在古代,她必定是一位極富內涵的大家閨秀,眼角眉梢,是歲月浸潤中的妙。周立言曾是崑曲研究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也是廣受學生喜歡的高校老師。這樣一位外表看起來溫柔靜婉的姑娘,卻擁有著一顆堅定果敢的心。最終,她選擇放棄了安穩的編制,從大學語文老師雅緻轉身成為跨界旗袍設計師,並成為了唯一亮相過米蘭世博會的中國旗袍設計師。
周立言,資深旗袍文化研究者。荷言旗袍品牌創始人兼首席設計師、盤扣手藝人。其蘇綉旗袍作品「奼紫嫣紅」系列入展2015年米蘭世博會。
雖然不是設計專業出身,但周立言對旗袍的文化、理論、實踐有很深厚的積累,尤其是她在文學、藝術上的審美,讓她的設計理念大放光彩。
蘇綉旗袍作品「奼紫嫣紅」系列
2013年,立言創立了自己的原創設計師旗袍品牌荷言(HEYEN)。2015年,品牌受到了米蘭世博會的邀請,以「竹.尚」主題,展示了20多件「奼紫嫣紅」系列蘇綉旗袍,驚艷了眾人。此後的每一年,荷言(HEYEN)會參加各種國際時裝大秀。「我們的品牌一直堅持原創設計,現在市面上主打旗袍原創設計的品牌很少,大多數旗袍都是沿用傳統的版型和花樣,很多款式也不夠生活化。我們希望通過原創的設計,將傳統的面料和現代的 時尚 審美結合起來,做當代人可以穿的生活化的旗袍。」這是周立言創立品牌的初衷。
由於從小受古典文學的熏陶,平日里也愛撫琴習曲潑墨寫意,周立言說,「自己骨子裡對旗袍就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當她擁有自己的第一件旗袍——紅色棉布、傳統琵琶扣,以梅花作點綴,她給旗袍取了個很美的名字:衣上落梅。
她設計的衣服,美得清清雅雅,不會過分。立言的旗袍設計靈感,主要來自於那些靈秀的女子。她最想要呈現旗袍本來的樣子,得體的,優雅的,閨秀氣質的,淡淡一個轉身回眸就讓人迷戀,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靈動,是屬於東方女性的,秀外慧中,含而不露,暗香襲人。
旗袍的「閨秀氣質」是立言一直提及的。「那是內在風骨和外在氣質的結合,是民國式大家閨秀中西合璧的味道。骨子裡有著西方的自由和獨立,卻穿著最中國的絲綢衣裳。如果再具象一點,就是傳統絲織品在現代生活中運用和體現,比如說羅、比如說錦、比如說真正的香雲紗,不是市面上的香雲綢。」
「一針一線,勾勒如花美眷;一裁一縫,靜享似水流年」,這是崑曲研究專業的她循著《牡丹亭》的印記,給自己的品牌做的絕佳詮釋。每一種面料都是古老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每一件定製的衣裳,都是能夠穿在身上的藝術品,是東方古國大氣又內斂的最好體現。
一件高級定製旗袍的誕生,其原創設計的過程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旗袍從它的打版、裁剪、鑲緄、手縫、盤扣的製作等等,前前後後近30餘道工藝。「在這點上,它和很快就會過時的快消品完全不一樣。」立言說,「高級定製旗袍是設計師的靈感巧思,是手工藝人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所以當你把它穿在身上,它就是有溫度的。」
今年,在SS2021上海時裝周期間,周立言帶著自己的原創旗袍品牌「荷言(HEYEN)」,成功舉辦了「滿庭芳」2021春夏系列發布大秀。新系列以「滿庭芳」為主題,靈感來源於蘇軾的詞「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設計師從古詩詞中挖掘人文意蘊,提煉蘇州的園林建築藝術以及崑曲元素,融合進整場大秀。
「春色滿園」系列
秀場呈現豐富多姿的服飾系列,如:「春色滿園」系列,雅緻的傳統旗袍採用非遺蘇綉、立體釘珠工藝勾勒,細節處點綴太湖淡水珍珠、施華洛世奇水鑽裝飾,並在原有旗袍形制上進行疊加處理,使得服裝更為立體、靈動,行走間,繁花搖曳,步步生香。
「洞庭山水」系列
其中,「洞庭山水」系列是中西合璧的重工旗袍,結合了西式廓形設計及剪裁工藝,在衣領、下擺、袖口等細節輔以東方美學的藝術處理,手綉的園林山水,燙鑽的浩渺星空,使得整體呈現詩意的江南雅趣,不經意間迸發出磅礴的文化力量。
「群芳爛漫」系列
而「群芳爛漫」系列展現的是宜室宜家的婚嫁旗袍禮服,色彩提取自明代畫家唐伯虎《百美圖》,以蝴蝶瓦、絞頭脊、花窗等蘇式園林建築元素為設計結構,呈現出「進得園來,滿目畫廊金粉」的幻妙意境,將濃厚的吳地人文意蘊包裹其中,美不勝收。
在這場大秀的准備初期,立言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們把蘇州所有的園林都跑了個遍,很認真地去觀摩園林建築中的『絞頭脊』、『蝴蝶瓦』等的造型結構,當然還包括玲瓏的『太湖石』,以及『雨打芭蕉』的意境。這些我們全都體現在了這一季的新系列上,正如荷言的一個主題所詮釋的『把詩詞意蘊穿在身上』。」
這個85後的姑娘,肩負著一種手工藝匠人的執著。她手中的盤扣活躍在旗袍的斜襟上,綉娘匠心獨運的蘇綉紛飛在柔滑輕盈的絲綢上。
在設計旗袍的過程中,立言始終在思索這樣的問題:怎樣的設計可以讓旗袍更具實穿性?怎樣的設計可以更好地滿足現代女性出席各種多元化的場合?「我的目標是,不僅僅把旗袍做成一件藝術品,更重要的是,把它做成一件『實穿的藝術品』。」立言告訴我們,「因為旗袍只有融入到當代女性的生活中去,它才有可能把其中的傳統文化、非遺工藝傳承下去。」讓傳統的絲織品在現在的生活中體現出價值,將東方美學的意蘊穿在身上,將閨秀氣質的靜雅和端莊以及靈動演繹到淋漓盡致,這,便是立言和她的團隊始終在追求的。
荷言(HEYEN)分為高級定製、高級成衣、品牌成衣三條產品線,可以全面滿足當代東方女性不同生活場景下的穿著需求。所以,你可以看到適合中國傳統婚慶時穿著的龍鳳褂,也可以找到適合西式婚禮的中式白紗;你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時穿著,也可以穿著它出席一些特定的活動場合。
自創立「荷言(HEYEN)」品牌之日起,周立言便堅定以東方美學為內核,以旗袍為載體,從詩詞文化中汲取靈感,承襲東方閨秀內外兼修風韻,探尋旗袍與當代女性生活方式,踐行著傳承中國文化的初心。從「米蘭世博會」、「威尼斯雙年展」、「愛丁堡藝術節」等的國際文化藝術盛會,到上海時裝周「如夢令」大秀、「滿庭芳」大秀,荷言(HEYEN)一次又一次地把中國傳統的手工藝和有著大國文化意蘊的服飾呈現在人們眼前。
中國的傳統服飾「旗袍」,似乎已經成為中華女性的象徵,展現著女性獨立、自信、典雅、堅定的性情與氣質。在現今浮光掠影般的生活中,立言依舊在努力地讓人們感知著這份承載著歲月變遷的中國美。
㈤ 九十年代上海的幾大內衣品牌
九十年代上海的內衣品牌如下:
創始於40年代,1989年「古今」店招申請注冊為「古今牌」產品商標;1993年被國家內貿部授予「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1997年由上海古今胸罩公司更名為上海古今內衣公司;1998年正式更名為上海古今內衣有限公司;2013年9月更名為「上海古今內衣集團有限公司」。
恆源祥
創立於1927年的中國上海,取自於「恆羅百貨 源發千祥」的對聯,暗涵了恆古長青(恆)、源遠流長(源)和吉祥如意(祥)的意境。2008年成為中國奧委會的合作夥伴,2012年成為2013-2016中國奧委會贊助商,成功地為北京、倫敦、里約三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打造了禮儀服飾。
三槍THREEGUN
三槍商標誕生於1937年,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生產三槍牌內衣的原上海針織九廠的基礎上,經自我發展,優勢擴展而形成的品牌企業,秉承「揚民族之魂、攀名品之巔」的企業文化和「引領內衣發展趨勢,倡導身心合一的溫馨生活」的品牌發展理念。
瑞蚨祥
創立於1862年(清同治元年),創始人孟傳珊(字鴻升),是孟子的後裔,以經營土布開始,字型大小為瑞蚨祥。店名中的「蚨」是古代傳說中一種形似蟬的昆蟲。店名瑞蚨祥中的「瑞」字是瑞氣的象徵;「蚨」取其青蚨還錢的寓意(青蚨原是一種水蟲,因相傳青蚨還錢的典故,又成為錢幣的別名);「祥」字一方面是吉祥之意,另外店東乃山東省舊軍孟家,所開商店均是祥字型大小。是瑞氣吉祥、財源茂盛的意思。
盛錫福
創辦人劉錫三於民國元年(1911年)與人合股在天津估依街開了盛聚福小帽店,1917年在天津法租界獨自開張了盛錫福帽店,「盛」取買賣興盛之意,「錫」和「福」均取自劉錫三的大號和乳名(來福)。為創名牌向當時政府申請注冊「三帽」牌商標。2008年,盛錫福皮帽製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鳳旗袍
海派旗袍的精華,是滬上海派旗袍手工製作工藝的正宗傳承者。30年代末,第一代傳承人朱林清創辦了「朱順興」中式服裝鋪,後合並成立「上海龍鳳中式服裝店」,繼承了「蘇廣成衣鋪」特色,保留前店後工場的生產模式。在1993年、2011年,被國家商貿部任命為第一批、第二批「中華老字型大小」的企業;2011年「龍鳳旗袍製作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培羅蒙BAROMON
創建於1928年,以西服、大衣為代表。1956年公私合營,以經營大眾化服裝為主;文革時期培羅蒙招牌被認為帶有「洋氣」,改為「中國」,後又改為「培藝」,經營品種更加大眾化;1980年恢復特色,重新啟用「培羅蒙」的招牌;後期被評為「中華老字型大小」,2011年,培羅蒙西服製作技藝被認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海螺CONCH
創建於1950年,前身為榮新內衣廠,1966年更名為上海第二襯衫廠,1993年定名為上海海螺服飾有限公司。1951年注冊並啟用了「綠葉」牌商標;1973年注冊並使用「海螺」商標進行優質襯衫的生產;1979年,海螺牌襯衫榮獲國家金質獎。在後期發展中,「海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評為「中華老字型大小」。
隆慶祥
明朝嘉靖年間,袁氏先祖以精湛的裁縫手藝名噪京華;明穆宗隆慶帝繼位後,袁氏因制衣技藝精湛並深得隆慶帝喜愛,後人為感念祖上功績將店鋪命名「隆慶祥」;清乾隆年間,第九代傳人袁士傑在京城開辦「袁氏制衣坊」;晚清時局動盪,袁氏北京老店被迫關閉;1995年隆慶祥針紡時裝有限公司成立,袁氏後人回歸祖業,同年隆慶祥制衣廠成立;2011年隆慶祥復業北京老店;2013年獲中華老字型大小會員單位稱號。
謙祥益
創辦人孟毓溪建於清朝道光年間(1830年),名號取自孟子的「滿招損,謙受益」,北京「八大祥」中最早開業的綢布店,實力雄厚,久負盛名的老字型大小綢布店。晚清時期,主要服務於王公貴族、八旗子弟、達官顯貴。隨著清王朝的衰敗,消費對象變為一些清末的遺老遺少、黨政要人、社會名流、新興的民族工業資本家和農村富戶。
內聯升
創始人趙廷早年在京城製鞋作坊學做鞋,很快便學得一身好手藝。後期自立門戶,在萬兩白銀入股資助下於1853年(清咸豐三年)創辦內聯升靴鞋店,利用人脈關系為皇親國戚、朝廷文武百官製作朝靴。1949年打破專營男靴鞋,增添女鞋(銹花鞋等)、解放鞋等;1970年建立了生產車間,結束了前店後場(手工業作坊)的歷史;1977年恢復老字型大小的名稱。
㈥ 中國旗袍的發明者是誰
旗袍發明者是「黑娘娘」
現在流行於世界各地的旗袍其實是滿族人的發明。傳說當時滿族有一
個皇帝到東北來考察民情,在臨走的時候,當地人告訴他,當地東北方向
有一個女人「騎龍抱鳳」,可以選為娘娘。皇帝就向著東北方向前行,後
來在路上恰巧看到一個長得臉黑俊俏的姑娘,當時她正好是左手抱著一隻
雞,右手正好拎著一塊豆腐,看見皇帝來了,她就蹦到一座土牆上躲了起
來。皇帝就把她認為是傳說中的娘娘,後來就召進了宮,並封為黑娘娘。
進宮以後,她看到女人們山河地理裙做得又長又肥,邁步的時候腳蹬
鞋踩,於是她就給剪開了。形成了後來的旗袍,變成了更合體的服裝。旗
袍也顯示了中國婦女獨特的風格。目前旗袍在世界上受到各個國家婦女的
歡迎。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面套上一件長到肚臍的對襟短褂。
㈦ 中國旗袍歷史時間及創始人
一、旗袍發展的歷史
清朝男人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二、旗袍的發展的過程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1)旗袍之源~~「棗」(Zao三聲)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但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民國之初旗袍開始了悄然過渡和發展。
民國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都在為新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3)民國初期20年代出現的倒大袖與新樣式。
民國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民國的30~4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裡~~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間,那是因為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化。
(5)在中國的60年中葉~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場浩劫,也是旗袍經歷的災難期。
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輝煌難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㈧ 中國第一個設計旗袍的人是誰
楊成貴先生被譽為「中國旗袍設計第一人」,1995年世界婦女代表大會時在北京為參會的三十多位中國女部長、女市長製作的旗袍備受贊譽;曾為蔣經國夫人蔣方良、日本高松宮親王妃、韓國總統夫人等政要名媛設計製作旗袍……
PS:宋美齡.她有9000件旗袍,也是她把舊式旗袍改為現代旗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