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蘇式旗袍的發展歷史~~還有特色!~
累琅個讓港咸話,曾項背奈記尼光嗒嗒
蘇綉旗袍史談
冷 堅
旗袍,原為滿族人穿的長袍。由於滿族被稱為旗人,因而這種長袍也就被稱為旗袍。最初,這種旗袍不分男女老少,同一款式,只按季節分為單、夾、皮三種。其款式為:右衽大襟,直身式,圓領,下擺有直筒,左右開叉及四面開叉,鑲石青色領袖邊,長袖接馬蹄形袖端。這種款式,是為滿足滿族人騎射生活需要而設計的。清王朝統一全國後,於順治二年(1645年)下達剃發易服政令,逼迫漢人剃發留辮,改穿滿旗服飾。但是,由於漢文化的影響,也由於滿人騎射生活方式的改變,旗袍的款式和用料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婦女的旗袍變化尤為顯著,馬蹄袖被改去,袖口漸漸由窄變寬至8寸至1尺;領口、衣襟及袖端邊緣等處都鑲綉著花紋,甚至旗袍滿身都綉有當時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圖案,做工越來越細,旗袍也越來越俏麗。於是蘇綉旗袍也應運而生了。
蘇州是蘇綉的發源地,也是絲綢的盛產地,刺綉、緙絲、織造等無不精美絕倫。因此從元代至正年間起,朝廷便在蘇州建立織造局,將蘇州作為織綉宮廷服飾的基地。之後,雖然朝代變更,但蘇州織造局的地位和作用卻始終受到歷代皇朝的重視,從明代到清代無一例外。清順治三年(1646年),朝廷在蘇州復建總織造局。次年,又在前明朝織造局的舊址上增建機房、染作、綉作等房屋89間,稱織造北府,蘇州人俗稱「北局」。(段本洛,張圻福著:《蘇州手工業史》)織造府專門為朝廷製作上至皇太後,下至文武各級官員的服飾,並由朝廷派京官督造,所耗經費非常驚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僅絲織、刺綉工料兩項支出白銀就達八萬余兩。運用蘇綉技藝製作的旗袍格外光彩照人。根據1966年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右旗十家子村考古發現,清康熙皇帝第三個女兒榮憲公主墓內隨葬品中有三件袍服。(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其中一件是吉服龍袍,二件是常服蘇綉旗袍。這二件綉滿精美圖案的旗袍雖然陪葬二、三百年,卻依然光彩熠熠,亮麗如新。其款式與現代的旗袍差別很大;除了右衽用的紐扣相同外,其款式象是上狹下寬的連衫裙。旗袍刺綉圖案內容十分豐富。其中1件的前身及兩袖頭綉花瓶、鳥、壺、寶鼎等;胸前綉寶鼎、煙壺、果盤,間有螃蟹;下緣綉爵、鼎、如意、寶劍等。後身下緣綉獅子、如意、鼎、書畫等,一軸畫上綉花卉,並用黑色絲線綉「夏日畫」三字,另一軸畫上則綉著「春城無處不飛花」的詩句,並綉有書畫收藏戳記三枚。另一件旗袍款通身綉的是蝴蝶;五彩繽紛的蝴蝶競相飛舞,其間以花卉、彩雲點綴,下緣綉山水,山水間又綉有吉祥寶物。胸前及背後各有兩只大蝶相向飛舞,形成直徑26厘米的圓形圖案。(王維堤著《衣冠古國》)這兩件旗袍充分顯示了榮憲公主的尊貴氣派,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康熙女兒的生活情趣與審美追求。
在民間,清代初期一般婦女的服飾都比較樸素,而到了清代中期就較為繁褥了。道光朝以後,流行一種叫作氅衣的長便裝。這種長可掩足的罩衣,形體寬大,圓領,大襟右衽,左右大開襟,袖寬而短,並鑲接二層至三層不同顏色的襯袖,領襟、裙擺均鑲有幾道花邊,左右腋下開裙上端以花邊組成如意紋飾。氅衣在社會上影響很大,開始只是滿族婦女穿著,後來各階層婦女都紛紛仿效,廣泛流行。更重要的是這種服飾對蘇綉旗袍的演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可以從清代中期刻印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簪花舞蹈圖》、《母子圖》等作品中,見到當時閨閣女子穿的旗袍衣袖寬大,領、袖、襟、擺等處都鑲綉著精美的如意花邊圖紋,十分華麗動人。到了咸豐、同治年間,蘇州婦女的服飾更是追求新時離奇,旗袍款式多種多樣,有琵琶襟、大襟、對襟等,在裝飾工藝上,有綉花、印花或盤金間綉,鑲滾之費更是成倍增長,有的旗袍的鑲滾面積就佔去整件衣服的四成,可謂不惜功本,至使江蘇巡撫不得不頒布訓俗條約,對蘇州地區的風俗衣飾加以制約。至光緒、宣統年間,旗袍又有了變化:衣袖變小而短,上衣也縮短了一些,衣領卻逐漸加高,但袖口的鑲綉仍然較闊,第二道雙重鑲則縮小了些。今天,我們仍可以從一些現存的清代民間蘇綉旗袍綉片實物見到:當時的旗袍多以質地優良的各色軟緞為面料,刺綉紋樣一般以花卉,吉祥題材為主,色彩秀麗雅潔,綉面平薄細勻光亮,針法有套針,施針,擻和針、戳紗、盤金等,做工相當精細。
辛亥革命後,由於受到外來西洋服飾的影響,旗袍的腰身開始收緊,衣領從1寸加高到2寸。至三十年代,旗袍更加盛行,此時的旗袍吸收西方裁剪的優點,使女性的胸部,腰際曲線得到充分的顯示,大襟的式樣更為多樣,如一字襟,雙大襟、斜大襟等。進入40年代後,旗袍省去繁雜的裝飾,因而顯得簡潔,輕便、適體,一年四季都可穿著,其款式有單、有夾、有棉;有長袖、短袖、無袖;有低領、高領、無領;還有硬領、軟領、直角領、圓角領等;在用料上有綢緞、有棉綢、士林布等;有綉花的,也有無綉的。
新中國成立後,旗袍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符號。穿著旗袍的中國婦女更能顯示東方女子的莊重、秀美、典雅、嫻靜,就連東南亞各國乃至歐美等國家的婦女也愛上了旗袍。而精美秀麗的蘇綉旗袍更受到各國婦女的喜愛。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始,蘇綉旗袍開始出口海外。其面料為精選的優質軟緞、素縐緞,刺綉圖案亦豐富多樣,如月季、牡丹、鳳凰、梅、蘭、竹、菊等,一般多布局在前胸、領口、袖邊,所用針法有散套、施針、打籽等,針法活潑、綉工精細、色彩雅潔。一些高檔的蘇綉旗袍還在刺綉圖案上鑲嵌五彩繽紛的珠子及閃閃發光的水鑽,更使旗袍顯得雍容華貴,華麗非凡。在款式上既繼承了傳統,又有創新,如在大襟上既有斜襟,琵琶襟,雙開襟,還有彎襟。1989年,蘇州刺綉廠設計綉制的一件旗袍在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牌獎。這是一件以粉紅色的軟緞為面料綉制的超長旗袍,前身精綉了一隻昂首而立的孔雀,其頭在胸前,而雀身及其五彩翎毛尾巴一直延伸到旗袍的下緣。孔雀色彩艷麗而不俗,羽毛豐富,層次清晰、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性,至使觀眾無不稱贊其美。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蘇綉旗袍受到了崇尚時代新潮的年青女子的追捧,常將刺綉精美的旗袍作為婚禮及慶典上的禮服。可以相信,具有中華傳統文化韻味的蘇綉旗袍,今後還會有更新的發展。
『貳』 龍鳳旗袍的鼎盛時期是上世紀多少年代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原先是清代旗人的服飾。直到清末民初,旗袍仍然帶有鮮明的京派文化色彩。
彼時的旗袍大都寬大平直,並不太講究腰身的曲線,且內著長褲,旗女袍服其實是外套,強調防寒、遮體,其審美意味是傳統而含蓄的。
直到1840年上海開埠,華洋並處、五方雜居,開放而追求個性的西方文化與江南細致含蓄的本土文化結合,形成了兼容並蓄的海派文化。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熏陶下,西式裁剪結構與中式精細零部件裝飾元素完美融合,造就了「海派旗袍」的獨特風韻,這種「中西合璧」的改良式旗袍兼具東方韻味,又能展示女性的嫵媚和個性,因此隨著女權意識的覺醒,一時間盛行全國。
上世紀30年代,無疑是海派旗袍最鼎盛的黃金時代。從十里洋場的摩登女郎,到書香學堂的女生以及上流社會的名媛,對旗袍都追崇有加。「當時人人鍾情穿旗袍,女性的服飾都以旗袍為主。」
龍鳳旗袍的創始人朱林清,即在1936年創辦了「朱順興」中式服裝店。
清乾隆末年,上海出現專做中式服裝的「蘇廣成衣鋪」,以蘇州的精湛技藝和廣州的新穎衣式而著名。至1920年代,「蘇廣成衣鋪」已遍及上海,最多時有2000多家,成衣匠達4萬餘人。朱林清就出身蘇廣成衣鋪。從打雜工開始,朱林清逐漸掌握了各道裁剪工序,成為一名出色的裁縫師傅,並形成一套完整的海派旗袍製作工藝和風格。除此之外,朱林清學習海外服飾的裁、縫工藝,並將西方剪裁工藝運用到海派旗袍之中,如今所見的旗袍樣式多出自當時的「朱順興」。
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和大膽創新的風格,朱林清製作的旗袍,成為上流社會女性身份地位的象徵,「朱順興」的名號開始享譽上海灘~
『叄』 蘭陰丹士林旗袍是什麼東西
陰丹士林藍是我國出產的一種布料,初產於民國早期,稱得上歷史悠久。它那單純的青藍色,鮮嫩而素雅。解放後,單色的陰丹士林藍布料漸漸受到冷落。然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初,物質匱乏,一人全年才發6尺布票,大多數人只穿藏青、深灰、普藍等幾種顏色,甚為單調。對於女性特別是姑娘們來說,買花布做衣裳,不合「革命化」要求,弄不好會被認為是「追求小資情調」。於是,天性愛美的女性又悄悄地喜歡上了陰丹士林藍。她們喜歡用陰丹士林藍布裁製成冬季罩棉襖的罩褂,再配上深色呢褲,系條白絲巾或羊毛、兔毛大圍巾,給色彩單調又沉悶的城市平添了一些生氣。
全面推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使民國時期的服飾時尚主流全面西化。
民國:摩登男女的服裝時尚(1912-1949)
「春江水暖鴨先知」,站在民國服飾大潮前沿的依然是那些時髦新派的男女。自民國政府立後,全面推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使民國時期的服飾時尚主流全面西化。
「雲裳時裝」是民國時尚女性最青睞的服裝品牌。
1927年,在上海靜安寺路一棟三層小洋樓里,雲裳服裝公司隆重開張了。這是中國第一家專為女性開辦的服裝公司。「雲裳」兩字,大約出自李白的詩句「雲想衣裳花想容」吧!
雲裳公司的形象代表是紅極上海灘的交際花唐瑛和詩人徐志摩的新夫人陸小曼。該公司出品的時裝,完全採用西方流行的立體裁剪法,使服裝的造型獨特、新穎,每一品牌一經上市,立刻一搶而光。穿雲裳時裝是那時時髦女性的一大時尚。
雲裳公司的開山之作是緊跟巴黎時尚、同時具有鮮明東方風格和中國特色的時裝女大衣。1927年的冬天,上海以及附近的南京、蘇州、無錫等城市的大街上,凡是有時髦女子出現的地方,就會有一道道由雲裳牌大衣組成的亮麗風景。
很快,雲裳牌大衣走向北京和天津等地,成為時尚女性不可缺少的冬日裝扮。
第二年,雲裳公司又設計、製作了春秋兩季的夾大衣、單大衣和仲夏夜所穿的具有裝飾作用的綢外衣,並迅速推向市場風靡上海灘……
雲裳服裝公司的成功帶動了上海灘服裝的發展與興旺。一年後,鴻翔時裝公司在上海同孚路上開張,在極短的時間里便可以與雲裳公司分庭抗禮,成為一大時裝品牌。
30年代後,在上海的法租界霞飛路上,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家新的時裝公司;這些時裝公司與雲裳公司和鴻翔時裝公司一起,為民國時期的上海和其他城市的俊男靚女,提供了許許多多設計非凡、製作精良的時裝。
上海於是也成了30年代遠東地區、甚至整個亞洲的時裝之都。日本、菲律賓、新加坡、印度等國的富商大賈,都會趕到上海,選購時裝——有人做過統計,在巴黎流行的某一款時裝,10天之後,基本上就會出現在上海街頭——
難怪!
30年代流行的高跟鞋
服裝模特出現了,並迅速成為服裝時尚的象徵和代表。1929年天津的「服裝跳舞會」,1931年上海的"服裝表演會"等,均盛極一時,並成為大小報刊爭相報道的焦點新聞。
而那些身穿艷麗時裝的服裝模特,也很快成為許多時尚女性最心嚮往之的職業。
皮草大衣新樣式
將身體嚴嚴實實地包裹住的長袍大袖被一點點拋棄,女性的曲線之美在一點點頑強地綻放。衣袖不斷地變窄變短,露出珠腕玉臂;短襖的腰身漸緊漸瘦,將纖纖細腰和優美的曲線完全地展現出來;裙子從長至腳踝逐漸向上伸展,女性潔白的小腿,乃至膝蓋,都勇敢地暴露在眾人的目光中;衣領從常常遮住半個臉到矮領、無領,直到袒露出頎長、性感的脖子--民國時期的女性,最終為自己創造了不同凡響的服裝時尚。
無袖旗袍是民國時期非常流行的旗袍樣式
西裝依然是男人們時髦的服飾,但中山裝很快就開始與西裝平分天下。1913 年,「奉幫裁縫」運用西式裁剪法做出了第一套中山裝——
1915年,一個名叫王財榮的裁縫走進了孫中山在廣州的大元帥府。
王財榮,浙江奉化人,在上海南京路上開著一家「冒祥呢絨西服號」,專做各式西裝。因為與蔣介石是同鄉,經蔣介石引薦,王財榮在1915年初春的一天,見到了孫中山。
那時,在緊張的革命之餘,孫中山一直都在琢磨著怎麼設計一種適合中國國情、適合中國人穿著的、與傳統服飾不同的新型服裝。在王財榮面前,孫中山講述了自己心中的服裝樣式:要與長袍馬褂不同;長袍馬褂是封建時代的象徵,是落後、守舊的代名詞。也不能完全像西裝;西裝穿起來精神,但太過煩瑣,還要穿馬甲扎領帶,實在是麻煩。應該是穿起來既美觀、舒適、大方、莊重又不復雜。要有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也就是禮、義、廉、恥;要有五個紐扣,象徵中華民國五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即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和監察權;袖口上要有三個紐扣,以代表民族、民權、民生這三民主義……
中山裝含義深刻
幾天後,根據孫中山的設計思想、由王財榮縫制的第一套中山裝問世了。作為一種國民革命的象徵,中山裝很快就成了極具政治化色彩的時尚裝束。那些追隨孫中山革命的人,相繼穿上了中山裝。其中,蔣介石最為著名。在各種正式場合,蔣介石除了軍裝,就是中山裝。而且,又以後者居多。
蔣介石穿的中山裝都很考究,裁剪精細、合體,布料則大多是日本進口的,非一般崇尚中山裝的人所能享用得起的。
1929年,蔣介石成為南京國民黨中央政府主席,他特別作了規定:中山裝是民國政府的制服,在特任、簡任、薦任、委任四級文官宣誓就職時,必須一律穿中山裝,以示「奉總理之法」。
蔣介石的侍從官俱穿著中山裝
民國時期,西裝雖已在中國落地生根,但國人也開始將其與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進行融合,創造出一種中西合壁的穿著來:綢緞長袍、西服褲,頭頂圓形禮帽,足上是一雙烏黑油亮的牛皮鞋。當然,這樣的裝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時尚,如一些國民黨的要員、大商人、大銀行家等等。上海市市長吳鐵成便經常是這么一副行頭。
至於大學生和大中學校的老師,則多是上身穿陰丹士林布的長袍、下身穿西式褲子、腳穿布鞋。到民國中後期,這么一種穿著打扮,儼然已經成了知識分子的標志性服裝。我們現在在反映民國時期生活的影視作品中,還常能看到。
穿著陰丹士林布長袍的先生們
民國期間,對舊時旗袍的改造從未停止過,尤其是在上海,如旗袍長短、開叉高低、有袖無袖、袖之長短等方面,幾乎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些變化,而這些變化,又都是跟隨著西方服裝變化的步伐。有人曾將上海婦女旗袍從1925——1940年的長度變化,繪成一個曲線圖,今天看看,殊為有趣……
旗袍,顧名思義,當然是「旗人之袍」,也就是滿清人所穿長袍;民國初年,旗袍漸漸受到漢族女子的喜愛,從此逐漸盛行。30年代初,有人將原本寬寬大大的旗袍向窄瘦和苗條型發展,以顯露女性的自然曲線之美,原本的長及腳踝,開始向上伸展;而開叉也不斷拔高,直至大腿裸露。而且,對腰圍、胸圍、臀圍這三圍的要求更是越來越高,強調與身體緊貼,務要將人體曲線暴露和刻畫至淋漓盡致,令觀者一覽無余。有一段時間,左右的開叉甚至高過腰際。
這在當時,稱得上是驚世駭俗的了。
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長篇小說《子夜》中,曾有這樣一段描寫:
「吳老太爺從鄉下乘輪船來到上海,懷中緊抱著《太上感應篇》,坐進30年代的汽車里,像一具剛從棺材裡爬出來的僵屍……南京路上,到處是光怪陸離的燈光和高聳的摩天大樓。最讓吳老太爺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開叉旗袍、連肌膚都能看得分明的時髦少婦。那少婦高坐在一輛黃包車上,翹起了赤裸裸的一雙白腿,簡直好象沒有穿褲子。這情形,不禁讓吳老太爺全身發抖。終於,吳老太爺大叫一聲,昏死過去……」
不過,旗袍的發展曾遭遇過東南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的封殺。
孫傳芳曾多次下令:嚴禁在他治下的婦女穿旗袍,其理由是「有傷風化」。
「孫大帥」手握重兵,在東南地區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威風十足;他既然已經下令,便很少有人敢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但「孫大帥」的「旗袍禁令」最後卻因為自己的老婆而廢掉了。他的老婆年輕漂亮,酷愛穿旗袍。有一次,這位愛穿旗袍的「大帥夫人」,前往杭州靈隱寺燒香時,就穿著極為時髦、曲線畢顯的旗袍。此後,江、浙和上海一帶的報紙上就紛紛登出文章,對「孫大帥」的「旗袍禁令」和禁令的執行冷嘲熱諷。不久,北伐軍揮師北上,打跑了昔日里威風八面的孫傳芳。而這位「孫大帥」和他的「旗袍禁令」,自然也就煙消雲散。
於是,旗袍繼續作為一種服裝時尚,燦爛於民國的天空中……
『肆』 「中國迷」的伊萬卡,是怎麼將旗袍穿出了別樣的風情
旗袍不單單是中國人喜歡,已經開始慢慢地走向了國際,不少國際的知名人士開始在重要的場合穿搭旗袍,今天我們要說就是有著「美國第一千金」的伊萬卡。伊萬卡不僅是「第一千金」還是一位超級名模,擁有著迷人的外表和傲人的身材。如此優秀的伊萬卡還是一個中國迷,尤其獨愛旗袍,在很多的場合里都穿搭旗袍裝。
伊萬卡穿這身黑色旗袍,把身材的優點都展現出來,黑色的旗袍高貴典雅,帶有一絲奢華。
旗袍經歷了這么多年的歷史,曾經是我們中國最優秀的服飾,到現在同樣也是,未來將會慢慢的走出國門,讓更多的接受旗袍,愛上旗袍。
世間的繁華,在旗袍里能找到一絲安靜獨有的空間,散發著自己獨特的魅力。
沒有天生麗質的資本,但是我們有著改寫命運的能力,每一個美麗優秀的女人都是可以通過的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的穿搭,打造屬於自己的魅力。
『伍』 旗袍四大派別有著怎樣的美
旗袍四大派分別是:京派,海派,蘇派,廣派。各派都有各派的美。
四、大膽開放的廣派旗袍。還有一個派別,叫廣派,也有叫粵派的,流行於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響較深,廣派強調露、亮、奇,在四個派別中是最不像旗袍的一個派別了。
『陸』 旗袍的由來及其演變過程
旗袍真正的前身,我以為是從清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旗袍真正的流行是在30、40年代的上海,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30年代後期的旗袍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徑而走,全國效仿。
*旗袍*顧名思義是由清朝時期女性所穿著的服飾演變而來,19世紀中葉,許多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因華洋雜居受西風影響更甚,旗袍便是當時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式服裝裁剪方法不斷改進而定型的。旗袍中所蘊含著中國文化、花鳥、圖繪、手工刺綉,可謂是藝術的結合產物。 所以只要看到旗袍、聽到旗袍,都會令人聯想起高貴典雅、溫柔婉約的中國女性特質。並且在世界服裝時尚潮流不斷的創新變換當中,旗袍依然有其獨特的品味,尤其在近年來,旗袍服飾在時裝世界的舞台上,也成為中國女性文化特質的代言
『柒』 旗袍為啥側面露大腿
旗袍原本是滿人的服裝,飄逸的造型得到時裝界的關注。民國初期經過改良後的旗袍更加的婀娜多姿,女性的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受到漢族女子的追捧。旗袍下擺側面開衩至大腿中部戛然而止。行走中若隱若現的大腿,即守住了女性的底線,又讓人浮想聯翩,充分體現了設計師在含蓄與誘惑之間恰到好處的把握。旗袍沒有美國影星瑪麗蓮.夢露的裙子被風捲起後,春光乍泄用雙手遮住的尷尬。
旗袍的鼎盛時期在民國。發髻高挽,一顰一笑充滿了東方神韻的宋氏三姐妹引領著旗袍潮流。十里洋場的上海,摩登女郎、太太小姐、交際名媛、電影明星們對旗袍的趨之若鶩,也促進了旗袍的發展。高領、低領、無領,長袖、短袖、無袖,高開衩、低開衩,或絲綢,或錦緞,不斷地變化著,在旗袍款式上的標新立異,彰顯東方女性的魅力同時,亦滿足了新女性們的時尚要求。旗袍在民國時期一統天下,成為國服。
在我意識里,旗袍是藝術品,穿旗袍的女子除了具備凹凸有致的修長身材,眉宇間還應有淡淡的憂郁,落寞地出現在狹窄、悠長,煙雨飄渺的小巷裡。那不經意間的一回眸,該是多麼的撩人心弦……
文革時期,旗袍被當成資產階級的產物連同封資修一並掃除,也泯滅了人性對於美的渴求。
隨著時代的變遷,從綾羅綢緞到純棉織品,返璞歸真,追求自然舒適,人們的穿著越來越簡約,旗袍作為曾經的輝煌已經不合時宜。除在一些莊重的場合掠過它的影子外,生活中難尋旗袍蹤影,它帶著歲月的風霜存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旗袍體現的是曲線美。身材豐滿者對旗袍敬而遠之,不敢有非分之想。這也是旗袍再難以流行的原因之一?
旗袍如一顆彗星,在太空劃上一道耀眼的痕跡,賦予了整個民國時期風情萬種。
光陰緩緩逝去,旗袍依然款款地清晰在雕花木窗、白牆黑瓦的江南煙雨里……
拂著輕柔的春風,思緒穿越時空隧道,品味一個時代的繁華浮相,追溯那漸行漸遠的一代王朝旗袍背影……
『捌』 怎樣把旗袍穿出品味
穿旗袍時,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呢?旗袍是一種帶有民族風的服裝,延續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在復古風潮盛行的時代,更多的人都喜歡上旗袍風的造型。尤其是女明星們,更加偏愛這種帶著中國風韻味的穿搭。那麼在平時穿旗袍時,需要注意哪些小細節呢?怎樣才能把旗袍穿得更加出彩呢。今天小瘋來給大家分享幾個穿搭小技巧,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愛美的寶貝們。旗袍怎麼穿才美?注意五個小細節,穿出典雅中國風。
01、松緊要適度
在復古風潮流行的時代,很多人都喜歡上旗袍裝的穿搭。但是大多數人的旗袍,並沒有穿出高級典雅的氣息,相反還有一種不過精緻的感覺。其實這都是因為旗袍的選擇不夠合身,其實旗袍這種貼身性比較強的服裝,需要量身定做穿起來才更加精緻。就像女明星的旗袍,量身定製的精密度才可以穿出更加典雅高級的氣質。
02、色彩不要太過艷麗
當我們選擇旗袍的時候,眼前晃過的是不是電視劇里那些經典的鏡頭呢?時髦的女郎們,穿著性感艷麗的旗袍,那麼的光彩照人。其實色彩太艷麗的旗袍,並不是非常適合日常穿搭,甚至很容易穿出土氣感。所以日常的搭配,我們不妨選擇一些高級素雅的色系,穿起來更加的典雅大方。
03、發型搭配要適當
旗袍裝畢竟是一種復古風的潮流服裝,就不太適合一些格外輕佻減齡的發型。尤其是很多姑娘紮上哪吒頭來搭配典雅的旗袍,真的是很容易有違和感。其實如果不懂得如何搭配發型的話,可以選擇更加利落的丸子盤發,也可以選擇更加優雅的披肩發。
04、配飾選擇要得當
當我們選擇旗袍裝的時候,可以不佩戴任何的飾品,也不要選擇一些太過誇張的配飾。其實與旗袍裝最為相配的配飾,應該就是玉石或者珍珠了。珍珠項鏈更加典雅大方,玉石更加貴氣,搭配旗袍裝都是不錯的,但一些廉價又閃亮配飾,帶著輕佻的感覺,就不要選擇了。
05、鞋子的搭配
當我們選擇旗袍的時候,很容易忽略掉鞋子的搭配。盡管穿著旗袍典雅大方,但鞋子的選擇同樣重要。如果你選擇了一雙比較笨重的鞋子,或者是運動風的鞋子,都是不符合旗袍風的造型的。搭配旗袍的時候,鞋子應該盡量的簡約大氣,可以彰顯出典雅之美
『玖』 旗袍怎麼來的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
參考資料:http://b-113373.hotnews.alibaba.com.cn/news/detail/v3000103-d5327468.html
『拾』 旗袍的歷史從1636年算起有根據嗎
《辭海》中關於旗袍的註解:“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綉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這里所言旗袍是指滿族旗人的服裝,主要特點立領、長袍、馬蹄袖。
清朝初期,女性服飾可謂滿、漢並存,滿族女性以長袍為主,漢族女性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雍正時期最為流行;清朝中期,滿、漢互有仿效;清朝後期,滿族效仿漢族服飾的風氣更盛,史書中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裁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女性服飾的樣式及品種呈現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