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有沒有扣霍勒氏的官
滿族,舊稱滿洲族,為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其中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的統治者。本期百家姓帶大家來看看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滿族人改漢姓的原因及滿族經歷的歷史。
七、共和國時期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承認滿族為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之一,恢復了滿族作為少數民族應有的待遇。許多之前隱瞞民族身份的滿族人恢復了民族身份,滿族的人口數量也因此成倍增長。
新中國成立以後,滿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人民一樣,獲得了參與國家管理的政治平等權利。1956年2月18日,由國務院發出《關於今後在行文中和書報雜志里一律不用「滿清」的稱謂的通知》。通知指出「滿清」這個名詞是在清朝末年中國人民反對當時封建統治者這一段歷史遺留下來的稱謂,為了增進民族團結,今後除了引用歷史文獻外,一律不要用「滿清」這個名稱,將滿族人民同滿族統治者區別開來。此後周恩來總理在闡述中國民族政策及接見滿族皇室人員時專門談到滿族問題,並明確指出「現在的問題,是要恢復滿族應有的地位。」(《周恩來選集》,第319-320頁)。
原滿族皇室主要成員溥儀於1964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溥傑於1959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其他皇室人員在政協任職的也很多。以前隱瞞滿族成分,或者沒有申報滿族成分的群眾紛紛自願地恢復和改正,這樣使得曾一度呈現零增長趨勢的滿族人口又開始正常發展起來。
1957年,北京市郊區相繼成立了一批滿族鄉:懷柔縣喇叭溝門滿族鄉、轉山子滿族鄉、七道河滿族鄉、長哨營滿族鄉,東黃梁滿族鄉、密雲縣檀營滿、蒙民族鄉。1958年滿族自治鄉改為人民公社。改革開放後,1983年檀營滿蒙民族鄉恢復重建,隨後恢復了喇叭溝門和長哨營等滿族鄉。與此同時,在一些滿族散居的地區,滿族也與其他少數民族聯合成立民族鄉,如1982年貴州畢節地區黔西、大方、金沙三縣,成立了苗族彝族滿族和苗族滿族等6個民族鄉。
1981年,國家有關部門發布《關於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的處理原則的通知》。許多滿族人恢復或改正了滿族成分。這其中包括一部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人後裔。
在經過經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充分准備之後,滿族實行區域自治的條件已經成熟,1985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在遼寧省成立了首批滿族自治縣--新賓、鳳城、岫岩3個自治縣。此後又陸續於1986年12月2日在河北省建立青龍、豐寧兩個滿族自治縣;1988年8月30日在吉林省建立伊通滿族自治縣;1989年6月29日在遼寧省建立桓仁、寬甸、本溪、清原、北鎮5個滿族自治縣(現鳳城、北鎮已撤縣改市);在河北建立寬城滿族自治縣和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除自治縣外,在全國還設立了200多個滿族鄉鎮,滿族的自治權利得到了保障。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滿族總人口已躍居中國少數民族第二位(僅次於壯族總人口)。
『貳』 章姓排姓氏中第幾位
新順序是: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朱,馬,胡,郭,林,何,高,梁,鄭,羅,宋,謝,唐,韓,曹,許,鄧,蕭,馮,曾,程,蔡,彭,潘,袁,於,董,余,蘇,葉,呂,魏,蔣,田,杜,丁,沈,姜,范,江,傅,鍾,盧,汪,戴,崔,任,陸,廖,姚,方,金,邱,夏,譚,韋,賈,鄒,石,熊,孟,秦,閻,薛,侯,雷,白,龍,段,郝,孔,邵,史,毛,常,萬,顧,賴,武,康,賀,嚴,尹,錢,施,牛,洪,龔。
章姓來源有二:
(1)據《左傳》記載:「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國皆任姓」。章姓是任姓的分派,是個古老的姓氏,源出黃帝的後裔。(2)《辭源》載:章姓「系出姜姓,齊太公支孫封於鄣。左傳齊人降鄣,子孫去邑為章氏」。商朝時有章國(在今山東省東平縣,一說諸城縣),是黃帝裔孫的封地。至周初,姜太公(子牙)輔助周文王、周武王滅商得天下,立了大功,受封於齊國。並經周天子特許,享有代天子征伐諸侯的權力。姜太公滅章後,把它作為附庸國封給支系子孫,稱鄣國。公元前644年鄣侯被他的同宗齊國吞並之後,子孫「去邑留章」,以章為姓。姜太公是炎帝的裔孫,所以章氏又是炎帝的後裔。上述表明,章氏是個特殊的姓氏,把「炎黃」之源都佔有之。
入潮始祖章松山
章氏向南播遷始於周朝襄王八年(前644)後,那時鄣國鄣侯被他的同宗齊國吞並,子孫改為章姓,這一支是姜太公的後裔,他們便從山東向南遷徙,在豫章(今南昌)安居蕃衍,不久成為當地望族。至晉朝豫章的章氏有一支流入福建,宋代已成為泱泱大姓,在全國列第40位。現今已退居在全國100個大姓之後。
入潮始祖是南唐太傅章仔鈞第13代孫章松山。於元代為避戰亂入潮,選擇在水秀山環,沃野平衍,風俗淳厚的潮州府海陽縣西塘鄉(今潮州湘橋區)定居。裔孫再分創海陽縣埭頭鄉(今澄海溪南鎮)、南澳後宅鎮及揭陽、饒平等地。
澄海埭頭鄉之章姓人家,是明代中期從福建遷徙而來,後來又有早期遷徙入潮,定居海陽之章姓人遷此認宗,聚族而居。至今已傳二十多代。
潮陽章姓來自海陽縣岐山(今屬汕頭市金平區岐山街道)章族,岐山章氏先祖是於明初從福建遷來創基。開基祖第6代孫於清代初年移居潮陽縣峽山都芝埕(今沙隴鎮芝蘭)另創基業;後來芝蘭後厝有章氏裔孫遷居東寮(今沙隴鎮東華),稱後厝洲。另外,海陽岐山章氏第7代孫又移居東華,稱前厝洲,已傳12代以上。
潮汕人口近二萬
潮汕章氏人口,據不完全資料統計共約18000多人。其中汕頭市金平、龍湖、濠江區約2500人;潮陽區約850人,潮南區約1800多人,澄海區約3000人,大部分聚居於溪南埭頭鄉,其餘分布於東里、澄城等鎮;南澳縣約4000人,是南澳縣四大姓之一,主要集中聚居後宅鎮,並分布其他各鎮;揭陽榕城區約5000人;揭西縣約300多人,分布於金和、棉湖、大溪等鎮;揭東縣曲溪、地都鎮有幾戶章姓人家散居。此外,潮州湘橋區、饒平等地也有章氏聚居地。
女英烈章吟春
潮汕章姓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物,她就是在大革命時期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女英傑章吟春,南澳縣後宅鎮人,生於1911年。1927年秋參加地下黨創辦的隆江(諧音農工)女子學校,在全島第一個剪掉長辮,廢除纏足,為漁島婦女運動的先鋒。1928年夏被吸收為中共地下黨員,被派往潮安浮洋、鸛巢一帶,從事地下革命活動。她女扮男裝,理平頭穿對襟衫。1930年農歷9月9日上午,她一改平時女扮男裝,而身著時髦的旗袍,與一男青年扮成香港客,進了聯絡站。下午,幾十個國民黨兵突襲包圍聯絡站。激戰中,章吟春與同來的男青年不幸被捕。她受盡酷刑而堅貞不屈。4天後,在汕頭市被敵人殺害,犧牲時年僅19歲。 姓氏來源有四:
1、源於姜姓:上古周朝的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代齊大公支孫封國
於鄣(在今山東章丘縣)。到戰國時,鄣國被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國
名去邑為姓,相傳姓章。
2、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的裔。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其中得姓者
十二個,十二姓中有任姓,後又從任姓中分化出十姓,其中有章姓。
參見《左傳》。
3、元代章卿孫,原姓劉,幼年為章氏撫養成,因姓章。他的後代子
孫,亦稱章氏。
4、滿族中的章佳氏,在清代改為章姓。見《中國姓氏大全》。
『叄』 章姓排第幾
沒有 章姓排新順序是: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朱,馬,胡,郭,林,何,高,梁,鄭,羅,宋,謝,唐,韓,曹,許,鄧,蕭,馮,曾,程,蔡,彭,潘,袁,於,董,余,蘇,葉,呂,魏,蔣,田,杜,丁,沈,姜,范,江,傅,鍾,盧,汪,戴,崔,任,陸,廖,姚,方,金,邱,夏,譚,韋,賈,鄒,石,熊,孟,秦,閻,薛,侯,雷,白,龍,段,郝,孔,邵,史,毛,常,萬,顧,賴,武,康,賀,嚴,尹,錢,施,牛,洪,龔。
章姓來源有二:
(1)據《左傳》記載:「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國皆任姓」。章姓是任姓的分派,是個古老的姓氏,源出黃帝的後裔。(2)《辭源》載:章姓「系出姜姓,齊太公支孫封於鄣。左傳齊人降鄣,子孫去邑為章氏」。商朝時有章國(在今山東省東平縣,一說諸城縣),是黃帝裔孫的封地。至周初,姜太公(子牙)輔助周文王、周武王滅商得天下,立了大功,受封於齊國。並經周天子特許,享有代天子征伐諸侯的權力。姜太公滅章後,把它作為附庸國封給支系子孫,稱鄣國。公元前644年鄣侯被他的同宗齊國吞並之後,子孫「去邑留章」,以章為姓。姜太公是炎帝的裔孫,所以章氏又是炎帝的後裔。上述表明,章氏是個特殊的姓氏,把「炎黃」之源都佔有之。
入潮始祖章松山
章氏向南播遷始於周朝襄王八年(前644)後,那時鄣國鄣侯被他的同宗齊國吞並,子孫改為章姓,這一支是姜太公的後裔,他們便從山東向南遷徙,在豫章(今南昌)安居蕃衍,不久成為當地望族。至晉朝豫章的章氏有一支流入福建,宋代已成為泱泱大姓,在全國列第40位。現今已退居在全國100個大姓之後。
入潮始祖是南唐太傅章仔鈞第13代孫章松山。於元代為避戰亂入潮,選擇在水秀山環,沃野平衍,風俗淳厚的潮州府海陽縣西塘鄉(今潮州湘橋區)定居。裔孫再分創海陽縣埭頭鄉(今澄海溪南鎮)、南澳後宅鎮及揭陽、饒平等地。
澄海埭頭鄉之章姓人家,是明代中期從福建遷徙而來,後來又有早期遷徙入潮,定居海陽之章姓人遷此認宗,聚族而居。至今已傳二十多代。
潮陽章姓來自海陽縣岐山(今屬汕頭市金平區岐山街道)章族,岐山章氏先祖是於明初從福建遷來創基。開基祖第6代孫於清代初年移居潮陽縣峽山都芝埕(今沙隴鎮芝蘭)另創基業;後來芝蘭後厝有章氏裔孫遷居東寮(今沙隴鎮東華),稱後厝洲。另外,海陽岐山章氏第7代孫又移居東華,稱前厝洲,已傳12代以上。
潮汕人口近二萬
潮汕章氏人口,據不完全資料統計共約18000多人。其中汕頭市金平、龍湖、濠江區約2500人;潮陽區約850人,潮南區約1800多人,澄海區約3000人,大部分聚居於溪南埭頭鄉,其餘分布於東里、澄城等鎮;南澳縣約4000人,是南澳縣四大姓之一,主要集中聚居後宅鎮,並分布其他各鎮;揭陽榕城區約5000人;揭西縣約300多人,分布於金和、棉湖、大溪等鎮;揭東縣曲溪、地都鎮有幾戶章姓人家散居。此外,潮州湘橋區、饒平等地也有章氏聚居地。
女英烈章吟春
潮汕章姓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物,她就是在大革命時期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女英傑章吟春,南澳縣後宅鎮人,生於1911年。1927年秋參加地下黨創辦的隆江(諧音農工)女子學校,在全島第一個剪掉長辮,廢除纏足,為漁島婦女運動的先鋒。1928年夏被吸收為中共地下黨員,被派往潮安浮洋、鸛巢一帶,從事地下革命活動。她女扮男裝,理平頭穿對襟衫。1930年農歷9月9日上午,她一改平時女扮男裝,而身著時髦的旗袍,與一男青年扮成香港客,進了聯絡站。下午,幾十個國民黨兵突襲包圍聯絡站。激戰中,章吟春與同來的男青年不幸被捕。她受盡酷刑而堅貞不屈。4天後,在汕頭市被敵人殺害,犧牲時年僅19歲。 姓氏來源有四:
1、源於姜姓:上古周朝的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代齊大公支孫封國
於鄣(在今山東章丘縣)。到戰國時,鄣國被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國
名去邑為姓,相傳姓章。
2、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的裔。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其中得姓者
十二個,十二姓中有任姓,後又從任姓中分化出十姓,其中有章姓。
參見《左傳》。
3、元代章卿孫,原姓劉,幼年為章氏撫養成,因姓章。他的後代子
孫,亦稱章氏。
4、滿族中的章佳氏,在清代改為章姓。見《中國姓氏大全》。
『肆』 內江有定做旗袍的嗎
有的,在大同街,龔氏旗袍
『伍』 章在百家姓中排第幾
排第40
章姓的由來
一個特殊的姓氏
章姓來源有二:(1)據《左傳》記載:「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國皆任姓」。章姓是任姓的分派,是個古老的姓氏,源出黃帝的後裔。(2)《辭源》載:章姓「系出姜姓,齊太公支孫封於鄣。左傳齊人降鄣,子孫去邑為章氏」。商朝時有章國(在今山東省東平縣,一說諸城縣),是黃帝裔孫的封地。至周初,姜太公(子牙)輔助周文王、周武王滅商得天下,立了大功,受封於齊國。並經周天子特許,享有代天子征伐諸侯的權力。姜太公滅章後,把它作為附庸國封給支系子孫,稱鄣國。公元前644年鄣侯被他的同宗齊國吞並之後,子孫「去邑留章」,以章為姓。姜太公是炎帝的裔孫,所以章氏又是炎帝的後裔。上述表明,章氏是個特殊的姓氏,把「炎黃」之源都佔有之。
入潮始祖章松山
章氏向南播遷始於周朝襄王八年(前644)後,那時鄣國鄣侯被他的同宗齊國吞並,子孫改為章姓,這一支是姜太公的後裔,他們便從山東向南遷徙,在豫章(今南昌)安居蕃衍,不久成為當地望族。至晉朝豫章的章氏有一支流入福建,宋代已成為泱泱大姓,在全國列第40位。現今已退居在全國100個大姓之後。
入潮始祖是南唐太傅章仔鈞第13代孫章松山。於元代為避戰亂入潮,選擇在水秀山環,沃野平衍,風俗淳厚的潮州府海陽縣西塘鄉(今潮州湘橋區)定居。裔孫再分創海陽縣埭頭鄉(今澄海溪南鎮)、南澳後宅鎮及揭陽、饒平等地。
澄海埭頭鄉之章姓人家,是明代中期從福建遷徙而來,後來又有早期遷徙入潮,定居海陽之章姓人遷此認宗,聚族而居。至今已傳二十多代。
潮陽章姓來自海陽縣岐山(今屬汕頭市金平區岐山街道)章族,岐山章氏先祖是於明初從福建遷來創基。開基祖第6代孫於清代初年移居潮陽縣峽山都芝埕(今沙隴鎮芝蘭)另創基業;後來芝蘭後厝有章氏裔孫遷居東寮(今沙隴鎮東華),稱後厝洲。另外,海陽岐山章氏第7代孫又移居東華,稱前厝洲,已傳12代以上。
潮汕人口近二萬
潮汕章氏人口,據不完全資料統計共約18000多人。其中汕頭市金平、龍湖、濠江區約2500人;潮陽區約850人,潮南區約1800多人,澄海區約3000人,大部分聚居於溪南埭頭鄉,其餘分布於東里、澄城等鎮;南澳縣約4000人,是南澳縣四大姓之一,主要集中聚居後宅鎮,並分布其他各鎮;揭陽榕城區約5000人;揭西縣約300多人,分布於金和、棉湖、大溪等鎮;揭東縣曲溪、地都鎮有幾戶章姓人家散居。此外,潮州湘橋區、饒平等地也有章氏聚居地。
女英烈章吟春
潮汕章姓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物,她就是在大革命時期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女英傑章吟春,南澳縣後宅鎮人,生於1911年。1927年秋參加地下黨創辦的隆江(諧音農工)女子學校,在全島第一個剪掉長辮,廢除纏足,為漁島婦女運動的先鋒。1928年夏被吸收為中共地下黨員,被派往潮安浮洋、鸛巢一帶,從事地下革命活動。她女扮男裝,理平頭穿對襟衫。1930年農歷9月9日上午,她一改平時女扮男裝,而身著時髦的旗袍,與一男青年扮成香港客,進了聯絡站。下午,幾十個國民黨兵突襲包圍聯絡站。激戰中,章吟春與同來的男青年不幸被捕。她受盡酷刑而堅貞不屈。4天後,在汕頭市被敵人殺害,犧牲時年僅19歲。 姓氏來源有四:
1、源於姜姓:上古周朝的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代齊大公支孫封國
於鄣(在今山東章丘縣)。到戰國時,鄣國被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國
名去邑為姓,相傳姓章。
2、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的裔。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其中得姓者
十二個,十二姓中有任姓,後又從任姓中分化出十姓,其中有章姓。
參見《左傳》。
3、元代章卿孫,原姓劉,幼年為章氏撫養成,因姓章。他的後代子
孫,亦稱章氏。
4、滿族中的章佳氏,在清代改為章姓。見《中國姓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