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斗門街辦落水村安置地點在哪
通過查詢相關資料顯示,門街辦落水村安置地點在灃鎬七里鎮東里。斗門街道落水村安置項目擬選址於「灃鎬七里鎮東里」。目前,該項目處於規劃設計階段。落水村過渡費發放工作按照街辦初審,城改辦復審,無異議後由村組提供群眾個人賬戶信息,並經群眾簽字確認無異議後直接由財務部門付款。具體消息可關注官方網站,獲得第一手權威信息。
㈡ 斗門街辦蘇小鵬書記落水村2022年拆遷不
目前還沒有相關信息說要拆遷,您可以關注政府網站以獲取相關信息。
拆遷是指取得拆遷許可的單位,根據城市建設規劃要求和政府所批準的用地文件,依法拆除建設用地范圍內的房屋和附屬物,將該范圍內的單位和居民重新安置,並對其所受損失予以補償的法律行為。城市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進行再建設的過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生產力得到空前的發展。為了城市的整體規劃,有時也為了國家專項工程建設的需要,有必要對原有建築房屋進行拆除、搬遷,達到整體的整齊劃一或對日益緊張的國有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㈢ 西安孔明湖在哪
在西安的西南,在斗門鎮與細柳鎮一帶,曾有我國歷史上第一大人工湖昆明池。昆明池建於漢代,美麗的景色一直持續了約千年,晚唐時乾涸。浩瀚的昆明池,曾經何等的輝煌,最終卻消失於人們的視野。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在上林苑裡開鑿了昆明池,他也許不會想到,這個最初以軍事目的修建的昆明池,會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大人工湖,在我國水利史上和文化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昆明池位於今日長安區斗門街辦一帶,處於灃東新城南部,最大水面面積曾經達到16.6平方公里,相當於四個今日的杭州西湖。
漢武帝元狩三年於長安西南郊所鑿,以習水戰。池周圍四十里,廣三百三十二頃。宋以後湮沒。《漢書.武帝紀》:"﹝元狩三年春﹞發謫吏穿昆明池。"顏師古注引臣瓚曰:"《西南夷傳》有越嶲﹑昆明國,有滇池,方三百里。漢使求身毒國,而為昆明所閉。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習水戰,在長安西南,周回四十里。"後亦以泛指帝京附近的湖沼。
昆明池是漢唐都城長安城郊的一處重要池苑,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細柳鎮一帶。西戶鐵路橫穿遺址的北部,灃惠渠貼著遺址的南緣流過。遺址大體位於斗門鎮,石匣口村、萬村和灃鎬村之間,其范圍東西約4.25公里,南北約5.69公里,一周長約17.6公里。面積約16.6平方公里,遺址內有普渡、花園、西白家莊、南白家莊、北常家莊、常家莊、西常家莊、小白店、夢駕庄、常家灘、太平庄、馬營寨、齊家曹村、新堡子、楊家莊、袁旗寨、穀雨庄、北寨子、南寨子、下店等20多個村莊,遺址周邊有灃鎬村、大白店、萬村、蒲陽村、石匣口、堰下張村、斗門鎮、上泉北村、落水村共9個村鎮。池東岸進水渠兩條,池西岸和北岸出水渠四條,池內高地四處。南岸和東岸建築遺址三處,北部有遺址一處。西岸位於上泉北村、斗門鎮,沿西南----東北走向條狀高嶺(堳塢嶺)以東,北接斡龍嶺;南岸位於浦陽村與石匣口村一線;東岸位於大白店、萬村、下店一線,北始大白店村東部,向南經夢駕庄東至萬村西;北岸位於上泉北村,灃鎬村、大白店村一線,沿東南----西北帶狀高地走向(東西長2公里,即斡龍嶺)。在昆明池西岸馬營寨村有一塊巨石,相傳為昆明池的石鯨,在昆明池東岸、西岸有兩座石像,即牽牛、織女二石像,置放東岸為牽牛,後人稱為石爺,西岸為織女,後人稱為石婆。牛郎織女故事傳說自昆明池修建後傳說至今,現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昆明池沿岸有四觀、一宮、一台。豫章觀和昆明台遺址,位於萬村西北一公里處,白楊觀遺址位於夢駕村東南,鎬京觀遺址位於灃鎬村北岸,細柳觀遺址位於昆明池南岸石匣口一帶,宣曲宮遺址位於昆明池西岸灃京遺址內。
㈣ 斗門街辦落水村2022年幾月份拆遷
未知。根據西安市的防疫工作要求:截止到2022年6月17日,該市沒有達到新冠疫情的病例清零情況,斗門街辦落水村亦是如此,外來人員不可以進入,什麼時候病例清零才可以活動,因此拆遷的問題在2022年的幾月份是未知的。
㈤ 灃河的流域概況
灃河流域,源頭區在秦嶺山地,主要幹流流經黃土台原地區,南依秦嶺,北和西安市接壤,東與藍田相鄰。其間有渭河的數條支流切穿,台原與河川相間分布,面積為187.16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11.74%。海拔高度約在480~681米之間,川道和原面最大高差約200多米,地下水埋深深,提水困難,灌溉條件差,蒸發量大,故原面上「沒雨苗不長,下雨流黃湯」。水土流失嚴重。
其中,少陵原(鴻固原) 位於潏河、滻河間。南起大峪,北抵西安市雁塔區的三爻、陸家村一帶。寬6~10公里,縣境內長約14公里,最高點海拔623米(大兆鄉東)。南部上覆洪積扇,北部邊界不分明,地表物質為洪積沙、亞粘土、亞沙土,上部黃土覆蓋約110米。原面寬闊,多窪地,有一定起伏。
灃河入渭河段,屬於河漫灘,進入咸陽市境後,由於匯入支流較多,灘面寬廣,可達1~5公里。組成物質以亞砂土、砂礫石、礫石為主。 灃河是一條久負盛名的河道,相傳古時洪水泛濫,經大禹疏鑿乃成。《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說:「灃水東注,維禹之績。」《尚書·禹貢》說:「漆沮既從,灃水攸同」。《集傳》說:「灃水東北流,經豐邑之東,入渭而注於河。」周代豐、鎬兩京即建在緊靠灃河東西兩岸,秦阿房宮,漢、唐長安城離灃河亦不遠,昆明池遺址在灃河東岸。
豐鎬遺址,豐京和鎬京,均是西周的國都,也是我國歷史上在長安地區出現最早的兩大全國性都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周原是涇渭流域的一個部族,文王姬昌遷於灃河西岸營建豐京,武王姬發又在灃河東岸營建鎬京。約公元前11世紀中葉,武王自豐鎬出發,反商滅紂,建立周朝。至公元前770年,豐、鎬一直是周王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961年,國務院公布豐鎬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豐京遺址在今灃河中游西岸,北極客省庄、張家坡、南達新旺村、馮村,東至灃河,西至靈沼河,總面積6平方公里,鎬京遺址在今灃河中游東岸,北極落水村,南達斗門鎮,東至昆明池故址,西至滈水故道,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
周文王靈台遺址,位於靈沼鄉阿底村南1公里,距灃河200多米。關於文王靈台,史書記載較多,《詩經·大雅》中有「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孟子·梁惠王》中有「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其謂台曰靈台,其謂沼曰靈沼。」《左傳》中有:公十五年「晉飢,秦輸之粟;秦飢,晉閉之糴;故秦伯伐晉侯,……秦獲晉侯以歸。……乃舍諸靈台。」說明在春秋戰國之際,靈台尚存。關於周文王靈台的位置及其作用,《三輔黃圖校證》(1980年5月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載:「周文王靈台,在長安(筆者注;指漢長安城)西南四十里。」《詩序》曰:「靈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漢代鄭玄注釋這段話時說:「天子有靈台者,所以觀祲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於豐,立靈台」。根據鄭玄的註解,靈台乃是為觀測天象而築,其位置在漢長安城西南四十里。宋敏求《長安志》載:「靈台高二丈,周百二十步。」今長安縣靈沼鄉阿底村南1公里,有周文王靈台遺址。唐代在此建有平等寺,建築物早已無存,地上僅留幾個石柱礎。
昆明池遺址,位於斗門鎮東南。據清嘉慶《長安縣志》卷十四引王森文在斗門鎮北所見殘碑記載昆明池地界「北極灃鎬村,南極石匣,東極圓柳坡(即今常家坡),西極斗門」,面積約10平方公里。昆明池開鑿於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用以操練水師,供長安城用水,供皇室游幸,又是關中大運河漕渠的主要水源。唐代幾次疏浚昆明池,並把灃水引入池中,基本保持漢時風貌。約到唐文宗大和年間(827~835年),因向昆明池輸水的石垯堰堵塞,池水逐漸乾涸,變為大片農田。60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胡謙盈勘察後,在《漢昆明池及其有關遺存踏察記》(1980年《考古與文物》創刊號)中,把昆明池分為漢昆明池和唐昆明池,並認為「唐昆明池的范圍比漢昆明池要大一些」,「(唐)昆明池遺址今日從地面上仍然清晰可辨。遺址是一片面積約10多平方公里的窪地,地勢比周圍岸邊低2~4米以上,池的南緣就是細柳原的北側,即今石匣口村,東界在孟家寨、萬村,西界在張村、馬營寨、白家莊之東,北界在上泉北村和南灃鎬村之間的土堤南側」。漢代昆明池「北緣在今常家莊之南,東緣在孟家寨、萬村之西,南緣在細柳原北側,即今石匣口村,西界在張家村和馬營寨之東。池的面積約十平方公里」。他勘察中還發現昆明台和豫章觀遺址,在萬村西北約一公里處;白楊觀遺址,在孟家寨東南;細柳觀遺址,在石匣口村西約100米處;宣曲宮遺址,在灃河西岸,今客省庄一帶;織女、牛郎二石雕的位置,今石婆廟內是男像,即「牛郎」,石爺廟內是女像,即「織女」。這和古代文獻記載:牛郎在東,織女在西,是吻合的。
沙河橋遺址,位於秦都區釣台鄉西屯和資村交界的沙河古河道。東北距咸陽市區約8公里,北離渭河岸約2.5公里。1985年當地村民拉沙時暴露一號橋,1986年在一號橋北端暴露出二號橋,兩橋相距約300米,均為木架結構。秦都區文管會和陝西省考古所先後進行了調查、試掘和發掘清理。一號橋木樁排列整齊,清理出16排143根橋樁。二號橋清理出5排40根橋樁。東西排列、南北對應。第一排有輔助樁,南北豎列,起承重和穩固的作用。木樁表皮有明顯裂痕,上端參差不齊,形狀各異,有砍砸陳跡,另有一些似有榫卯結構。這些橋樁表面塗過一層油質或漆類防朽保護物,並用火烤過。有些樁外面雖無表皮,但同樣有一層與內部木質顏色不同的保護層。木樁直徑0.34—0.48米,間距2.10—3.20米。木質主要有松、柏、柳、漆、梨、槐木。木樁上端斷面形狀區別較大,有圓錐形、夾榫形、平榫形、凸凹形、子母卯形等。一號橋橋樁排距4.5—5.5米,橋寬約17米以上。附近出土有變形葵紋瓦當、素麵半瓦當、幾何紋方磚、繩紋板瓦、繩紋筒瓦等。年代較早,與秦都咸陽遺址中出土同類遺物相似。雲紋瓦當與漢長安城等地同類文物的陶色、製法和風格相同。其西南13.5米處出土一大型銅飾件,外形呈葉狀,長116厘米、寬43厘米、厚3.3厘米,重32.5公斤,兩面均鑄有花紋,一面是簡化夔紋,另一面是三角幾何紋,時代屬戰國晚期,為橋自身的附屬物。在一號橋南端,還出土大型槽狀鐵構件7件,長7米,寬1.1米,高1.05米,厚0.03—0.06米。二號橋橋樁排距6.5—7.2米之間,橋寬約16米以上。附近出土遺物有板瓦、銅甑、銅熨斗、銅魚、銅釜、銅戈以及陶罐、鋪地磚等。 樊川,位於少陵原與神禾原之間,南接終南(山),北臨西安(城),潏河縱貫其間,土肥水美,景色秀麗。漢高祖劉邦曾將這川道封為愛將樊噲食邑,這大概便是樊川名稱的由來。據傳,今樊村即當年樊噲花園遺址。晉鎮南大將軍杜預之後、唐太宗時萊國公尚書右僕射杜如晦一宗之杜氏家族和中宗韋後、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韋安石一宗之韋氏家族,都居住在樊川道上。因此,古即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說。隋唐年間,僧侶雲集樊川,先後建成牛頭、華嚴、興國、興教、雲棲、禪經、洪福、觀音等八大寺院。樊川文物古跡比比皆是,真可謂一步一珠璣。至於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尚道士的傳聞軼事,則更是俯拾皆是,引人入勝。
樊川道上,名勝有:興教寺、楊虎城將軍陵園、華嚴寺、牛頭寺、杜公祠、香積寺、桃溪堡 。桃溪堡,稱「人面桃花」,位於樊川中部,潏水北岸,杜曲鎮東南。據《太平廣記》記載,唐時桃溪堡周圍桃園連片,景色秀美。博陵(今河北省定縣)人崔護於清明日獨游長安城南,至桃溪堡,叩門求飲,柴門之內一美貌女子倚桃而立,令崔護銷魂盪魄。來年清明,崔復往尋之,未見女,便在門扉題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此後,引出一段風流韻事,二人終成眷屬。傳統劇《金碗釵》《人面桃花》《借水贈釵》俱述其事。
青華山,位於灃峪口東1公里處,海拔1269米,距西安33公里。青華山風景幽雅,眾多的古跡掩映於叢林之中。進山第一道關名曰過風樓,為仿古城樓建築,上有箭樓,下有門洞,氣勢雄偉,扼守山口。青華山有天門四道,沿二天門西側小路進入毛竹林深處,有一清泉涌流。相傳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經此去翠微宮途中,口渴難忍,突然發現一隻梅花鹿,即令隨從追捕,鹿到此處突然消失,一股清泉湧出地面,太宗飲後大喜,即命名為「鹿引泉」。
萬華山,位於喂子坪鄉境內,北距西安46公里,海拔1988米。該山東至石砭峪山樑,西至黑溝南嶺,一字排列九座山峰,狀如鋸齒,峰頂又有用單層石塊壘起的九個塔狀小山,故名「九頂萬華山」;又因山有正景、中景、北景、南景、通天門、頂天柱、棺材石、獻蠟石、千年柏等九景,故名「九景萬華山」。萬華山勝景有玉蘭峰、吊鍾峰、沉香劈山峰、千年鐵樹、童子拜觀音等。傳說明萬曆娘娘來此修身,太子等隨行,出長安進子午,故沿途留下了見子河、摟子坪、找兒嶺、喂子坪等地名。
西留堡溫泉,在灤鎮西留堡村,距西安34公里。水溫56.5℃,含多種礦物質,對皮膚病、風濕性關節炎等有療效。溫泉西鄰草堂寺和高冠潭瀑布、圭峰山旅遊區,東南相接灃峪水庫、凈業寺、豐德寺、靈感寺。
北大溫泉,在東大鄉北大村,水溫40℃,含有14種礦物質,對風濕性關節炎及皮膚病有療效。
子午溫泉,在子午鎮,距西安20公里。水溫54℃,含硫鐵等十多種礦物質,對皮膚病等多種疾病有療效。溫泉附近有香積寺、南五台、小五台、青華山、石砭峪水庫、三教堂等風景名勝。
㈥ 斗門街辦落水村2022年會拆嗎
不會拆。
落水村的拆遷計劃還沒有具體拆遷時間,應該也快要拆遷了。
㈦ 從西安長安區郭杜鎮到長安區斗門鎮落水村該怎麼坐車
公交線路:4-06 → 302路,全程約18.9公里
1、從郭杜鎮步行約10米,到達郭杜街辦站
2、乘坐4-06,經過22站, 到達斗門西(斗門西街)站
3、步行約60米,到達斗門站
4、乘坐302路,經過5站, 到達落水站
5、步行約1.4公里,到達落水村
公交線路:4-06 → 豐東快線2號線,全程約21.1公里
1、從郭杜鎮步行約10米,到達郭杜街辦站
2、乘坐4-06,經過20站, 到達馬營寨站
3、步行約530米,到達馬營寨村站
4、乘坐豐東快線2號線,經過2站, 到達落水小學站(也可乘坐豐東通勤2號線、灃東通勤2號線)
5、步行約760米,到達落水村
㈧ 西部地區的名勝古跡
1、兵馬俑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園,也稱驪山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其規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內涵之豐富,為歷代帝王陵墓之冠。
2、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坐落於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
3、塔爾寺
塔爾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蓮花山坳中。塔爾寺院依山勢建築,由眾多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等組成,布局嚴謹,建築巍峨,金碧輝煌,氣勢恢宏,是我國著名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
4、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
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
5、林芝巨柏林
巨柏,又稱雅魯藏布江柏木,特產於雅魯藏布江和尼洋河下游海拔3000米~3400米的沿江河谷里,藏語又稱為「桂辛秀巴」。林芝地區八一鎮東南方10多千米處的巴結鄉有一片巨柏保護點,這也是西藏兩個古柏保護點之一,塔形的樹冠以及挺撥的樹干十分惹眼。
㈨ 旗袍走秀節目名稱
珠澳女職工旗袍秀節目有:
1、水控集團隊《上善若水之九品女人》
2、女中代表隊《在水一方》
3、斗門偉創力隊《在珠海,遇見最美的自己》
4、珠海美蓓亞隊《冰菊物語》
5、珠海南航隊《相遇》
6、香洲香韻隊《湖畔香韻》
7、市衛生健康隊《梅蘭竹菊》
8、高新鳳凰模特隊《油紙傘》
9、高新金山花樣年華隊《面紗之下》
10、橫琴澳門楓葉隊《太湖美》
11、平沙鎮總工會隊《中國茶》
12、審計巾幗芳華隊《宮上黃鶴樓》
13、金灣灣之韻隊《茉莉花》
歷史文化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
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以旗袍為賣點的電視劇和電影則不斷出現,比如著名的《花樣年華》等。
2015年5月16日,由中國旗袍會發起、全球420個分會響應的旗袍秀在全球范圍內展開,15萬華人身著典雅的旗袍,挑戰人數最多的旗袍秀的吉尼斯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