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旗袍和茶服有何區別
茶服是根據旗袍演變而來的,兩者區別不大。
新時代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
隨著傳統文化重新被重視,旗袍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不但領導人夫人、女性外交官員在外事活動中身穿旗袍,在中國舉辦的歷次大型國際會議和體育盛會禮儀小姐的服飾也多選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當今時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
B. 女孩子賣茶葉當促銷員是不是要穿旗袍
你好,朋友,很高興為你解答問題! 這個不一定的, 主要就是看你們公司的要求了, 一般很少穿這個的, 如有不足,可以繼續追問,如果滿意請採納,謝謝,
C. 茶藝表演時是不是都要穿旗袍的呀我覺得每次看茶藝表演那些人都是穿旗袍的,我指的是女生
女生必須穿旗袍的,茶藝表演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旗袍又是中國傳統服裝,女性穿旗袍顯得很有氣質,表演的時候給人一種藝術的感覺。就像宋祖英唱民歌要穿禮服一樣,有什麼樣的著裝,才能襯托出什麼樣的氛圍和氣質。現在很多茶藝培訓師在培訓學員的時候都會跟學員講清楚這些要求的,看你的圖片師樂茶網的茶藝師表演的照片吧,樂茶網我也去過,裡面的老師還算專業,就是男老師少了點,如果多一點男老師的話,可能我會介紹多一些美女朋友過去學茶藝。O(∩_∩)O哈哈~開個玩笑了
D. 茶道表演的服裝是什麼
茶道表演服裝的式樣、款式多種多樣,但應與所表演的主題相符合,服裝應得體、衣著端莊、大方,符合審美要求。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表演的服裝,一起來看看。
女生必須穿旗袍的,茶藝表演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旗袍又是中國傳統服裝,女性穿旗袍顯得很有氣質,表演的時候給人一種藝術的感覺。
服裝與茶藝表演的主題必須相符合,有助於人們對表演效果的肯定與認同。表演服裝的式樣、款式多種多樣,但應與所表演的主題相符合,服裝應得體、衣著端莊、大方,符合審美要求。如“唐代宮廷茶禮表演”,表演者的服飾應該是唐代宮庭服飾;如“白族三道茶表演”以白族的民族特色服裝;“禪茶”表演則以禪衣為宜等。
唐裝給人的感覺較為莊重、帶有古典風味,比較適合古樸優雅的品茶氛圍;女生表演茶藝也有穿旗袍以及各類民俗服裝的,但要考慮到茶藝師所屬茶館的統一風格、更要考慮到服裝製作的成本,唐裝設計較為多樣且符合時尚、便於茶館統一款式。
其實表演茶藝所選服裝只需莊重得體、裁剪合身,尤其應注意袖、肘、肩、襟等部位的尺寸及裝飾不能影響到茶藝師的發揮。
中國古老的茶文化可以上溯到“神農嘗百草”、炎帝時期,茶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完善與茶藝是分不開的。從中國最早的茶道萌芽時期晉代開始,至茶道盛行的唐代,尚無茶藝表演的專職。但唐代因陸羽善於烹茗被太守請去試茗;另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代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時,曾請常伯熊表演煮茶,表演時,常氏手裡拿著茶壺,口中述說著茶名,逐一詳細說明,大家佩服異常。兩者與現在的茶藝表演有著相似之處。
陸羽在茶經中對茶藝過程也有過深刻的描述,對選茗、蓄水、置具、烹煮、品茗各個環節非常講究,並制定了一整套茶藝程序,這已明顯帶有濃厚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內涵,推進了茶的技藝演化過程。
宋代,人們興起鬥茶,賣茶水的人也相互間試論高低,被時人成為“茶百戲”,既能稱‘戲”自然是一種表演內容了。無論是“試茗”還是“茶百戲”,但至少說明茶藝表演在中國古代的茶文化樣式中已漸呈現表演的意識。
茶藝表演成為一種需要是近20年的事情。盡管茶文化源於中國,但將茶文化精神發揮到極致的卻是日本。隨著兩國茶事交流活動的增多,精湛的茶藝表演成了了解各自茶藝精髓,方便兩國進行學習與交流的重要樣式。加之人們在改革開放和物質生活日益滿足的條件下,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生活質量的提高,欲從滿足生理需要的大眾飲品中,重新品出古人早以傳承但在近百年的民眾生活中漸以消失的中國茶文化的內質。而林林總總的茶藝館中推出的茶藝表演,無疑成了普及茶文化精神、引導人們如何領悟中國茶道的最佳載體。因而,茶藝表演的出現由中國古代的雛形漸趨成為普及茶文化必不可缺的茶藝樣式,從可能性的存在變為一種實際需要。
縱觀各種茶藝表演,大體可分為三類:
民俗茶藝表演
取材於特定的民風、民俗、飲茶習慣,以反映民俗文化等方面為主的,經過藝術的提煉與加工的,以茶為主體的。如“西湖茶禮”、“台灣烏龍茶茶藝表演”、“贛南擂茶”、“白族三道茶”、“青豆茶”等。
仿古茶藝表演
取材於歷史資料,經過藝術的提煉與加工,大致反映歷史原貌為主體的。如“公劉子朱權茶道表演”、“唐代宮廷茶禮”、“韓國仿古茶藝表演”。
其他茶藝表演
取材於特定的文化內容,經過藝術的提煉與加工,以反映該特定文化內涵為主體,以茶為載體的,如“禪茶表演”、“火塘茶情”、“新娘茶”。
E. 茶藝師穿什麼衣服好呢
藍色的茶藝師服裝,在網上芙蓉門可以買到、、、
F. 旗袍美女茶園走起想發朋友圈怎麼寫說說
茶園踏青,古典裝旗袍走秀,迷倒眾生相!😁️
G. 好像是一個茶葉廣告MV。江南古典風格,一個外國女人穿著旗袍,還有個外國男孩,還有從水裡打撈的瓷器。
這個不是茶葉廣告是江南水鄉的公益宣傳廣告
H. 旗袍與茶文化的美文
旗袍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一部旗袍的發展史,承載了中華近代文明,展現了中國女性對美的追求和對自由的渴望。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
旗袍之溯源
旗袍在歷史上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顧名思義,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然而,有證據證明,旗袍源於一種叫做棗旗袍的袍服,其發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旗人之袍與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因此,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旗袍之發展
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1934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旗袍被冷落了20年。進入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那個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國外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之審美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一種能很好體現女性曲線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西方審美觀的完美結合、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
旗袍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台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作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與配飾
油紙傘、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飾,身穿古典旗袍,一手執香扇,一手撐把油紙傘,款款的步伐,雅緻的身影,古典的氣韻,是東方古典美的化身。
旗袍與身材
旗袍線條明快流暢,剪裁貼身得體,面料柔軟,可最大限度地體現女性曲線美。做工考究、面料高檔的旗袍成為女性在正式場合最隆重的選擇。旗袍是集溫柔、典雅、高貴、端莊於一身的服飾,如果不了解其穿著禮儀的話,就會鬧出笑話來。
旗袍是凸顯身材的衣物,但並不是非得標准身材才能穿好,不同的體型有自己的特點,只要注意一些細則,旗袍一樣可以穿得雍容華貴。
脖子粗的人:
應選無領型的旗袍。如果領型開得略深,既可以避免立領妨礙脖子的活動,又可以引長臉型。
脖子細長的人:
旗袍的美很多時候就表現在領上,細長的脖子正好用立領來美化,又顯出領子的美。兩者相得益彰。
身材嬌小的人:
可選開長襟的形式,中間一道豎的線條,給人在視覺上以修長感。
身材略胖的人:
可選上身貼身突出線條,下身略加寬松形似長裙的款式,既有民族的風采,又有西方禮服的風度。
不宜穿旗袍的人:
旗袍不宜當上班服,不宜穿著旗袍上下公交車,或是騎自行車,旗袍的莊重典雅與戶外的嘈雜擁擠氣氛不協調。
旗袍之面料
真絲:適合做婚禮等大場合的禮服式旗袍。
織錦:適合做傳統旗袍。
進口布料:適合做毛領、毛袖、下擺中長的中西結合式旗袍,搭配條披肩便更完美了。
平絨:適合做高高的領子(8厘米左右),不加邊,下身擺剛過膝蓋,配上靴子,非常前衛。
京派與海派
「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於世的歌謠,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當時的服裝界佔有多麼顯要的領先地位。
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而各大百貨公司、絲織和服裝商,也紛紛舉辦時裝展覽和表演,邀請各類明星、名太、名媛穿著新奇的服飾。旗袍正是這些時裝中的一大派別。
30年代旗袍流行的發源地並非在北京,而是在已成為全國時裝中心的上海。其時,歐美服飾的最新款式僅隔三四個月就會流行到上海來,而全國各地又以上海為楷模,竟相跟隨效仿,樂此不疲。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誇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
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後來,還出現一種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從而使旗袍更合體、更實用。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京派、海派之稱,最早出現於幾十年前的舊中國文壇。海派一詞是當時北京一些進步作家的發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風。京派是相對海派而言的。再往後,京派和海派便分別象徵著兩種對立的文化了。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是對傳統的標新,是中西結合的產物。
如果說,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立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的話,那麼,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雖然「京派服裝」的提法並不常見,但這種服裝風格相對於「海派」肯定是存在的。旗袍的京派與海派就各有其鮮明的個性。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樣具有流行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長裙就是穿旗袍,式樣並不豐富,不似海派服裝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個月後才會出現在北京,其中特別洋化和大膽的則不會被接受。盡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還是日漸受到海派旗袍的影響,擺線隨之抬高或降低,不過時間上滯後一些罷了。
京派和海派實際上是各有千秋。京派如大家閨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隨著歷史變遷,具有現代特點的海派逐漸成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傳至今沒有什麼改變。中國婦女的傳統形象也與之緊密相聯,難以割離了。
旗袍的設計
(南通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提供)
1. 素雅大花,露肩、露背
2. 紅色抹胸,綠色拖地魚尾裙,在接縫處鑲嵌著紅色穗子,更具有動感,撞色相搭配
3. 黑色與黃色地拼接,結合刺綉、亮片
I. 西坪鎮的茶葉文化
西坪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豐厚,絢麗多姿。
關於鐵觀音的由來,《中國茶經》、《福建烏龍茶》、《安溪縣志》對鐵觀音起源於西坪均作記載,鐵觀音原產於安溪縣西坪。無性系品種。其由來有兩種傳說:一是「魏說」。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崇信里堯陽鄉松林頭(今西坪鎮松岩村)老茶農魏蔭(1703—1775年),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獻清茶一杯,數十年不輟。一夜,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一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翌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一株如夢中所見的茶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他種。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鐵鼎里,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採制,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視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佳賓臨門,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贊不絕口。一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便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說此茶是在崖石中發現,崖石威武勝似羅漢,移植後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為鐵羅漢。塾師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托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魏蔭聽後,連聲叫好,這就是「觀音托夢說」。二是「王說」。相傳,安溪縣崇信里堯陽鄉南岩(今西坪鎮南岩村)仕人王士讓,清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車,乾隆十年(1745年)出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為「南軒」。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與諸友經常會文於南軒,每於夕陽西墜,徘徊於南軒之圃。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眾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王奉召進京,晉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饋贈。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獻內廷。乾隆帝飲後,甚喜,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史,以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為「鐵觀音」。鐵觀音系烏龍茶之極品,色澤烏潤,富有光澤;條索肥壯,捲曲緊結,砂綠明顯,沉重似鐵;湯色橙黃明亮;香氣清香悠長,勝似幽蘭花香;滋味濃郁甘鮮,濃而不澀,郁而不膩,素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之美稱。飲之齒頰留香,喉底回甘,香中有味,味中有香,尤以獨特的「觀音韻」把人們帶進幽深的茶道藝術之中,令人雅興悠遠,詩意盎然,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
鐵觀音在西坪發現後,經過數代人的培育、推廣,成為烏龍茶產區的首選優良品種和重要出口商品。民國5年(1916年),王西茶莊配製、天馨茶行經銷的「萬壽桃牌」鐵觀音在台灣省舉行的茶葉評選活動中獲一等獎,獲金牌一枚,為安溪縣鐵觀音茶王最早獲獎者;天馨茶行也獎給王西金牌一面、賞狀一張(今存),內容為「安溪堯陽鄉,王西,萬壽桃,右者特選前記名茶,品質優良,謹備金牌一個呈上賞與,祈叩笑納是荷。昭和六年十月十五日台北天馨茶莊王筍敬贈。」民國34年(1945年),王聯丹茶行配製,高建發經銷的「泰山峰牌」鐵觀音在新加坡茶葉評獎活動中,獲金牌一枚,金筆一對,為第一個在海外獲獎的鐵觀音茶王。1950年,王登記茶莊配製,王炳記茶行經銷的「碧天峰牌」鐵觀音,在泰國茶葉評獎活動中,獲特等獎,獎金1000港幣。1982年6月,鐵觀音被評為全國名茶。1986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國際美食博覽會上,鐵觀音被評為世界十大名茶。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坪鐵觀音先後獲得1996年廣州、1998年上海、1999年北京、香港鐵觀音茶王賽金獎四連冠。1996年6月,西坪鎮被農業部農墾局、南亞熱作辦命名為全國唯一的「鐵觀音烏龍茶生產基地」。
西坪茶葉在歷史上還創下許多第一:民國24年(1935年),平原村王成文最先發明茶樹無性繁殖的「茶樹短穗扦插法」,此項發明由王文章等於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1992年10月,松岩村和福建省茶葉學會聯合舉辦全省最早的村級茶王賽;1996年11月,王繼陽獲獎的500克鐵觀音茶王,在廣州市拍賣17萬元,入選《福建之最》;2000年6月,西坪在廣東省汕頭市茶王鑒評會上,由茶客票選鐵觀音茶王,屬國內首創;同年,溪源茶廠成為全省第一家獲國家原產地標記保護產品證書的民營茶葉企業;西坪茶葉同業分會主辦的《西坪茶葉》,為福建省內鄉鎮級唯一的茶葉通訊。
西坪是名茶本山的原產地。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一位為名為圓醒的人發現於西坪堯陽,所以又稱「圓醒種」。本山植株灌木型,無性系品種,中葉類、中芽種。品質優良,香高味醇,為安溪四大名茶之一。
烏龍茶為介於紅茶的全發酵與綠茶的不發酵之間的半發酵茶,「猶抱琵琶半遮面」,以獨特的清香留芳人間。關於它的由來,在西坪堯陽有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
很早以前,南岩山林木蒼郁,四時雲霧繚繞,茶香溢野。有位將軍名叫烏良,由於不滿封建王朝的苛政,選擇深山隱居,終日以打獵和采山茶為生。一天下午,烏良照常帶著茶簍和獵槍上山採茶。當他采了一簍茶葉時,突然從岩石叢中闖出一頭山獐來,揚蹄朝山下飛奔。烏良持槍急追,一直到觀音石方把山獐獵獲。當晚,烏良因忙於宰殺山獐,把炒制茶葉的事擔擱了,而茶簍內的茶葉卻因烏良猛追山獐時上下跳躍,時時搖動茶簍,結果把茶青的邊緣摩擦損傷,經一夜停放已經發酵。為了不使採到的茶葉浪費,烏良照舊進行炒制。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在泡飲時,烏良發現這次炒制的茶葉,不僅沒有苦澀之味,而且氣味格外芬香,韻味也比原先炒制的好得多。於是,細心的烏良反復琢磨、研究,終於發現奧秘在於「搖青」這一道制茶的工序。人們飲用這種製法的茶葉,無不絕口稱贊。因這種製法是烏良發明的,就人們順口稱之為烏良茶。由於閩南方言「烏良」和「烏龍」同音,後人改稱為「烏龍茶」。烏良辭世後,人們為紀念他對烏龍茶製法的發明貢獻,在他隱居的南岩山上,興蓋了一座宮殿,立名為「打獵將軍殿」(已廢)。 鬥茶習俗,在全國各地大都式微,而在烏龍茶的故鄉、鐵觀音的發源地西坪,這一習俗卻與名茶一起經久而不衰,並不斷得到發展和創新。
鬥茶是一種古老的賽茶形式,又稱茗戰、斗試、點試,始於唐朝,盛於宋代,沿至元、明、清。它即通過烹制、品茗,比賽茶葉的質量和烹制技藝。蘇東坡詩雲:「勝者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古代,西坪民間鬥茶之風相當普及,往往相約三五知己,獻出各自所產茶葉,共同品嘗,決出名次,以定勝負。
鬥茶在當代演變成為一項茶王賽事,往往稱名茶評比會、鑒賞會、××杯大獎賽等。茶王賽時,各參賽單位(或茶農)將做工精細、品質絕佳的茶葉送到評比場所,由評委會將各地選送的茶樣密碼編號,評委會成員依次先觀外形色澤,再逐一開湯審評,聞香品味,然後用手揉摸葉底,估評老嫩。總之,對茶葉的色、香、味、形四個茶葉品質構成因子當場逐一打分,最後揭曉時,按得分高低排列名次。有時也採用專家評定和嗜茶者(消費者)評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西坪作為安溪茶葉主產鄉鎮,幾乎年年舉行茶王賽。茶王賽多在每年春、秋兩季茶葉採制後舉行,分為初賽、復賽、決賽三個階段。初賽在產茶區(鄉村)中進行,各選出質量優異的佳品若干件;對各地選送的佳品集中進行復賽,從中選出優異的茶樣;最後,對復賽中選出的優異茶樣進行無標名決賽,由評委會組織的茶葉專家評選,評選出茶王(又稱特等獎)一名,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及優質獎若干名。評選之後,往往還舉行茶藝表演、茶王拍賣會及踩街活動等。
精湛的茶藝表演在《高山流水》的陣陣琵琶樂聲中進行,身段窈窕,穿著旗袍,容貌端麗的茶藝小姐從容展示茶具、烹煮泉水、韓信點兵、品啜甘霖等18道程序,淋漓盡致地展示融傳統茶藝與現代風韻為一體的沏茶藝術,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並領略茶藝文化的精髓。
「踩街」活動場面壯闊,氣勢非凡!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茶王」身著盛裝,手執鮮花證書,肩披綬帶,坐著八抬大轎,春風滿面。遊行隊伍中,前導隊、彩旗隊、秧歌隊、腰鼓隊、舞龍隊、舞獅隊,浩浩盪盪,既富有現代氣派,又有傳統特色。獲獎者喜氣洋洋,客人們興致勃勃,街道兩旁,萬人駐足,摩肩接踵,爭看茶王,熱鬧非凡。有詩雲:西坪五月新茶季,村村戶戶參賽忙,披紅掛綠喜奪冠,萬人空巷看茶王。
西坪鬥茶是當今的一大奇觀,1997年10月,上海《新民晚報》記者曾到西坪,寫下《鬥茶》一文,詳細地記述西坪的鬥茶盛況,在上海《新民晚報》上發表。
茶王賽的不斷舉行,有效地改變西坪茶農的生產觀念。茶農們認識到,茶要賣好價,必須制好茶,而中「茶王」與中狀元一樣風光,要爭一爭,坐上八抬轎,瀟灑走一回!「千家精心育極品,西坪茶濃醉佳賓」,就是生動的寫照。至今,一個「制好茶,創名牌」,人人爭當「制茶能手」,人人爭做「茶狀元」的可喜局面已在西坪形成。茶王賽的舉行更提高了西坪茶葉的知名度,拓寬了茶葉市場,為西坪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茶王拍賣活動,也促使西坪茶價扶搖直上。1995—1998年,西坪鐵觀音的拍賣四創新高,故有「西坪鐵觀音,名貴勝黃金」之說(1996年10月10日《泉州晚報》、《福建經濟報》)。
J. 以善於種茶聞名的民族是哪個民族
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1、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2、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4、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5、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6、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7、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8、傣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9、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20、漢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22、回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24、京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28、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31、滿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35、苗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38、怒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40、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42、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43、水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48、佤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52、瑤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53、彝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55、藏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56、壯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