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服裝設計的初學者需要看那些書
中國比較好的是中法埃菲時裝設計學院了,
這個你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的,他們的學校比較權威
推薦部分比較有用的書籍:
余強著 服裝設計概論 第一版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1
龐琦著 服裝色彩 第一版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1.9
徐雯著 服飾圖案基礎 第一版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2002.6
李麗婷著 色彩構成 第一版 湖北美術出版社 2001.10
蘇石民 包昌法 李青著 服裝結構設計 第一版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3.3
朱秀麗 鮑衛青著 服裝製作工藝 第一版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3.3
(日)文化服裝學院 范樹林 文家琴譯 文化服裝講座-原理篇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0.4
王受之著 世界服裝史 第一版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2.9 基礎三;1、多臨摹、多練習,自然會提高的,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所謂勤能補拙。
2、不要機械的畫,要去理解人體的結構和比例的規律(比如高七坐五盤三半)在畫的過程中思考,人體的各部位都可以理解成若乾的基本幾何體組成的(如長方體、圓柱體、圓球、橢圓體等),去理解不同的幾何體在不同視角位置的透視情況,這樣就容易找出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提高就快。
3、練習方法上要」抓大放小」、「由大到小」,先抓主要的形態、位置、比例,大的方面先確定下來,不要一開始就陷入局部的觀察和刻畫,先整體再局部,同時局部的處理要服從整體,不要讓局部太「跳」出來,喧賓奪主,肯定該肯定的主要線條,弱化、虛化次要的局部細節。這和素描是一個道
理。
4、色彩的搭配,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色彩學原理外,主要的在於多練習和觀察,對色彩的搭配要靈活和大膽,敢於嘗試各種不同的搭配,在搭配中鍛煉自己的色彩感覺,一定不要教條。個人認為色彩的搭配沒有絕對的禁忌(風俗習慣上的禁忌除外),要記住色彩的搭配除了考慮色相、明度、純度的三要素外,更多時候是位置、面積、形狀的靈活掌握,色彩也是有「體積」和「重量」的。
(1)同類色的服裝配色:同類色配合是通過同一種色相在明暗深淺上的不同變化來進行配色。
(2)近似色的服裝配色:近似色配合是指在色相環上90度范圍內色彩的配合,給人們溫和協調之感。與同類色配合相比較,色感更富於變化,所以它在服裝上的應用范圍比同類色配合更廣。
(3)對比色的服裝配色:對比色的配合是指色相環上120度~180度范圍內的色彩配合,所體現的服裝風格鮮艷、明快,多用於運動服、兒童服、演出服的設計中。
(4)相對色的服裝配色:相對色配合是指色相環上180度兩端兩個相對色彩的配合。其效果比對比色配合更為強烈。在相對色配色中要注意主次關系,同時還可通過加入中間色的方法使對比效果更富情趣。
3.流行色與服裝設計服裝領域一向是崇尚流行意識的,流行色在服裝中的應用是人們對色彩時髦的追求,突出反映著現代生活的審美特徵。
色彩是賦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時髦性的。色彩專家以其尖銳的洞察力,把來自消費市場的時新色彩加以歸納、提煉,並通過預告推而廣之,蔚然成風,形成流行色。目前國際流行色委員會每年兩次例會以預測來年春復和秋冬的流行色趨向,並通過流行色卡、時尚雜志和紡織樣品等媒介進行宣傳。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流行色的應用更為廣泛,新潮款式和流行色彩的結合日益密切。因此設計師仔細分析研究流行色周期的規律,掌握
流行時機,及時推出符合人們審美要求的新潮服裝,才能擴大市場銷售。
② 急求有關旗袍類的書,但不是服裝方面的,屬於歷史范疇,最好是關於旗袍的變化與女性地位之間關系的書!
《旗袍》
●旗袍之源
作為袍服家族中的一員,棗旗袍的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悄然過渡
民國初期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發辮,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20世紀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旗袍款式出現倒大袖等變化。
●黃金時代
20世紀30年代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20世紀40年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以說在上世紀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燦爛瞬間
20世紀50年代
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這個年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冷落時期
20世紀60、70年代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輝煌難再
20世紀80、90年代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③ 請問那裡有旗袍專用裁剪與縫制工藝書賣
我知道教旗袍的視頻。講得很好!
④ 旗袍的故事
旗袍是女性服飾之一,源於滿族女性傳統服裝,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漢族女性改進,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不屬於漢服(即華夏衣冠)體系。民國以後,上海、北平等地的漢族女性在其基礎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認為封資修象徵大量毀壞。
旗袍起源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黃金時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國旗袍最燦爛的時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經典的過程,四十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經過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風姿再現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旗袍曾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服裝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從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華傳統文化的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顯得有些落伍。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軼事
海倫·福斯特·斯諾是《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的遺孀。此書記錄了他與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時期的會晤。一九三一年海倫第一次去上海時,年僅二十三歲。海倫的好友波莉在全美到處為中國為「工合」籌款,宋慶齡得知後送了她自己的旗袍並囑咐波莉在全美各地演講時穿上。斯諾夫婦到 宋美齡與旗袍達菲律賓繼續為中國為「工合」籌款,波莉將旗袍又送給了斯諾夫婦。1998年3月17日,58年後,這件漂亮的旗袍從美國回歸中國,回到了北京後海北沿四十六號"宋慶齡故居"。
宋美齡衣櫥內的旗袍件數,大概現今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無人出其右者。宋美齡的旗袍件數多,和有一個勤奮的裁縫師傅,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這位裁縫師傅叫張瑞香,是一位男性裁縫師。張瑞香所以受到宋美齡那樣愛護的原因,無非是因為手工細巧、忠心耿耿。張瑞香幾乎每天都在不停趕工,為宋美齡製作旗袍,他大約每兩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做好後,張瑞香就把新旗袍捧到宋美齡面前邀功。宋美齡一般只是大略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櫥里妥為保管,然後便再也沒見她穿過,因而,宋美齡的旗袍大概穿來穿去,總是那幾套,不會有太多的更換。張瑞香除了過年除夕那天休息外,其它時間都在做衣服,而且只為宋美齡做;加上一些大小官太太們為了投其所好,送宋美齡的東西多半有衣料,這些綾羅綢緞,就夠張瑞香一年忙到頭。宋美齡的超大型衣櫃,便成為世界最大的旗袍儲藏室。
⑤ 電視劇旗袍依哪部小說改編
小說《旗袍》根據同名電視劇改編,王彪,海飛所著圖書。
也就是說這部電視劇先編劇創作劇本,再有電視劇,最後才出的小說0
==
《旗袍》作者是雪靜,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書籍。當然,還有這本呢,和電視劇沒有關系
⑥ 民國時期旗袍,為何受到女性的青睞
我想那是因為旗袍最能勾勒出東方女性的身體曲線。旗袍能夠讓東方女性的胸、臀、腰、腿的曲線暴露無遺。
民國時期的女性,脫去了繁瑣的清裝之後,穿上簡潔的旗袍。發現自己在旗袍的映襯之下,還可以這么漂亮這么美麗。所以,就愛上了旗袍。
畢竟在那種年代,能夠像旗袍這樣勾勒出東方女性身體曲線的服裝,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且旗袍這種衣服,可以一年四季都穿著,這更加讓當時的女性們愛不釋手。
做為男人,也一定喜歡看穿著旗袍的美女吧。在民國時期,相信很多女性穿上旗袍也是女為悅己者容。
其實就連女人,對於這種可以駕馭旗袍的女人都忍不住多看兩眼,那種含蓄又略帶張揚的美麗,是所有女人心中的一個夢想吧。
旗袍真的是對身材要求非常高的服飾,就連現代的女性,也忍不住去嘗試旗袍的美麗。
⑦ 旗袍製作與體型研究書哪裡有賣的
旗袍製作與體型研究書新華書店有賣的。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
⑧ 服裝設計的初學者需要看那些書
服裝設計的初學者需要看的書:《服裝結構設計》、《服裝款式設計》、《服裝色彩設計》、《服裝工藝學》、《人體素描》、《色彩構成、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基礎圖案》、《中外服裝史》、《服裝材料》、《服裝CAD》、《服裝紙樣放縮》、《服裝市場與營銷》。
⑨ 學做旗袍買什麼書,製作與裁剪
上網搜,應該有。市面上基本沒此書。這是個傳統技術,基本沒啥市場就沒人出此書了。旗袍的要點就是領和腰身要服貼。另外再就是滾邊和紐扣的工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