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都說李純和王鷗長得像,當兩人換上旗袍裝扮後,有沒有什麼差別呢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有長相非常相似的人,那麼在娛樂圈中也是很常見的。我們都知道娛樂圈中唯一不缺的就是美女。所以娛樂圈中女明星們之間撞臉的事情也不稀奇。
王鷗則是因為CCTV的模特大賽的總決賽中得到網友們的注意,後來因為出演了電影心戒而開始進入演藝圈,後來出演了電影鏢行天下而被大眾所熟知。之後又與胡歌合作了琅琊榜、偽裝者而逐漸大火,受到網友們的歡迎。王鷗其實是跳舞出身,所以形體外貌方面也是相當不錯。
㈡ 《永遠的尹雪艷》——尹雪艷形象
《永遠的尹雪艷》是白先勇《台北人》的首篇。塑造了一位「總也不老」的萬人迷型舞女形象。從作者角度而言,這個女性形象帶著濃厚的象徵色彩,她代表的不是這個角色個人,而是背後一個個象徵符號:或是老上海上流社會,或是死神,或是妖孽禍水、或是時間本身等等。但本文不從作者想要表達的方向分析這個形象,而單純分析這個人物作為人本身。
一、超俗與世故
文章第一段就有這樣一段敘述:
不管人事怎麼變遷,尹雪艷永遠是尹雪艷,在台北仍舊穿著她那一身,蟬翼紗的素白旗袍,一徑那麼淺淺的笑著,連眼角兒也不肯皺一下。
在作者的敘述中,尹雪艷作為一個當紅的舞女,她是與眾不同的,清新脫俗的,神秘超然的。她在舞池跳舞,「尹雪艷有她自己的旋律。尹雪艷有她自己的拍子。絕不因外界的遷異,影響到她的均衡」;她在宴會中有壓場的本領,「尹雪艷在人堆子里,像個冰雪化成的精靈,冷艷逼人,踏著風一般的步子」;她在尹公館設牌局等,卻「本人極少下場」等等。這是都是作者故意塑造的一種氛圍——「非人」形象的氛圍。
可是,回歸到人物身份背景,尹雪艷是一個有勇氣離開熟悉的上海,來到陌生的台灣闖盪的舞女。她不僅不超俗,而且相當入俗,世故手段無處不有。
她對自己的身份有清晰的認知,作為一個依附於男人,又或者說是依賴物質才能生存下去的舞女,她了解一般常見的嬌媚形象並不能引起別人的關注,於是走的是清冷路線,她熟悉自己的長處——一身肌膚猶勝雪,於是營造給他人的印象是素淡干凈的,而不是像她的身份一樣,俗而渾。她總是善解人意,善於寬慰他人,做事最是細心妥帖——沒有誰是天生如此的,可見在這繁雜世道的長期鍛煉之下,她將這一切融入了自己的性情之中。尹公館中的各個設計的細節處處彰顯她在布置房子的時候就事先想到了這一切都是為款待各式客人而設的;她總能熟悉掌握客人們的喜好憎惡,說明她一直在有意識地觀察別人,這是一種可怕的習慣——長期呆在服務行業而練就。凡此種種,哪樣是超凡脫俗了呢?
二、作壁上觀的死神與看慣世俗的舞女
白先勇曾經談過尹雪艷——「她像個死神。死神最有魅力,因為每個人都要投到她的懷抱里,向她投降......她是精靈,是天上的人,和周圍的人不一樣。」在作者看來這個角色是神化了的,她在文中的那種骨子裡近乎漠然的處世姿態是作者有意去作為一個「非人」形象去塑造的。
作者無時無刻不在文中塑造她「死神」的形象,例如經常用「風」來比喻她,突出她像一個無實質的幽靈的特點;「通身銀白的女祭司」「像一尊觀世音」等「非人」形象的比喻,還有吳家阿婆對她的「妖魔」化言論,以及她在殯儀館出現時眾人的異常反應等。
文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
尹雪艷站在一旁,叼著金嘴子的三個九,徐徐地噴著煙圈,以悲天憫人的眼光看著她這一群得意的、失意的、老年的、壯年的、曾經叱吒風雲的、曾經風華絕代的客人們,狂熱的互相廝殺、互相宰割。
這段描寫通常作為分析這個形象是一個「死神」象徵的印證,這段話中的尹雪艷的確是一個半點都不「悲天憫人」的局外人,她作為組局的主人家,身在其中,心在其外,並不真正關心在場的每個與她關聯不少的人,而是抱著一種看戲的態度去默默觀望。
可是,一旦跳出默認「她是一個象徵」的圈子外,我們應該要清楚意識到,尹雪艷不應該被認為是一個「死神」,因為她沒有掌握生殺大權,作為一個歷遍世俗的普通人,她只是看淡一切了。
不應該忽略的重要一點是,尹雪艷,這是一個風月老手、一個身份低微的舞女。盡管作者把尹雪艷一角,描繪得如何冷艷高貴、光鮮亮麗、可自如周旋於上流社會、受盡眾人追捧,她都只是在當時社會中作為一種「物」的存在。男人對她的追求和迷戀,更多是出於好奇獵艷心理,是男人之間虛榮的較量,女人雖然羨慕妒忌她,但是也打心眼裡瞧不上她的身份,沒有誰真正把她當做是人,而不是一種可以用金錢買賣的「消費品」的眼光看待。
歡場女人總是有一個共同特點:見慣風月閑情、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處身於這樣的混雜大環境中,要是這些女人一旦對誰動了真心真情,怕是就離落魄不遠,更不消說命不久矣等各式厄運紛沓而至。止心了情,這是保命之道。另外,站在尹雪艷的角度而言,她插手任何事都是不妥的,一是沒有必要,二是沒有能力。
她可以是人,不是神。
三、結論
白先勇筆下的尹雪艷是有原型人物的。白先勇所塑造的尹雪艷形象的象徵意味強烈,在故事裡是「吃人者」。她「命里帶煞」,「害」了三個男人,洪處長破產、王貴生和徐壯圖更以死亡終了。還有可能將被「害」的吳經理等。被她所「害」的人輸得慘烈,作為一個象徵,她固然可怖,但如果作為一個人,她的命未必就比這些男人好。由於作者敘事角度的選擇,身為讀者雖然根據第三人稱的敘述,看似從全知視角看到全局,但是全文沒有寫過人物的心理描寫,因而無法得悉身為主人公尹雪艷的任何想法。這樣寫,作者為人物增添了神秘性和不確定性。如果不先入為主認定尹雪艷身上有象徵意味,那麼這個人物的心,怕是孤寂的。對於故事中三段感情,她一直表現得灑脫,作出合乎禮節的感謝和悼念,但是並沒有體現出更多的一絲愛情。有人會認為這是冷漠,但是如果這只是一個舞女的謀生手段,又談何感情?從一開始,這幾個男人就沒有一個真心相待的,女主人公又何必真情換假意。
㈢ 奇跡少女和盧凱冰上跳舞是第三季的第幾集
第1集
烏池的富家小姐尹靜琬無意間在火車上救了一個男人,兩人在火車上遭人追殺,男子帶著靜琬逃下火車,經歷了重重危險後,兩人終於脫離危險,並留給靜琬一隻金懷表。兩人分開後,靜琬在旅館與家人會合。她並不知道她所救之人就是承軍督軍的四少爺,人稱慕容四少。 四少的父親老督軍離奇死亡,軍中亂成一團,常、徐兩個統制妄圖篡權,還好程司令與女兒程謹之秘不發喪,瞞過了常、徐兩位統制,拖延了時間。但是常、徐兩位統制懷疑其中有詐,帶兵闖入督軍府,與程司令和程謹之在督軍府對峙。在這關鍵時刻,四少出現了,平定了局面。四少命令發喪,並開始處理軍中事務。程謹之對四少的決定表示支持。在發喪當日,有人在城門安置了炸葯,就在四少要到城門時,四少的馬受驚,躲過了爆炸。
第2集
尹靜琬順利的回了家,與青梅竹馬的許建璋見了面。尹、許兩家商量要給他們定親。常、徐二人假意請辭,但是被四少拒絕,兩人商量密謀造反,從烏池運送軍火。四少開始派人秘密調查爆炸事件。許建璋要親自去承州運送貨物,與靜琬告別。許建璋與徐管制的侄子徐少爺交換貨物,卻不知早已被四少的人暗中盯上。被抓了起來。靜琬欲救建璋,多方打聽。無意間發現報紙上四少的名字與所救之人留下懷表上的名字相同。她猜想,火車上救得就是四少,決定親自去承州請四少放人。靜琬通過余師長與四少的姐姐認識。並在堂會上見到四少。四少表面玩樂,其實暗中安排控制徐、常兩人。靜琬去找四少,兩人被常管制鎖在了屋內。靜琬向四少講明來意,四少卻一口回絕。
第3集
四少命人去徐府帶走了徐少爺,常、徐二人去要人,被四少回絕,並表示要馬上槍決。四少親自審問許建璋,但是許建璋並不承認運送軍火。在軍事會議上,四少與常、徐起了爭執,靜琬在門口吵鬧打斷了會議,無意為四少解了圍。四少再次表明不能放許建璋,靜琬分析時局,對四少表示理解。四少答應讓靜琬見許建璋。靜琬耐心的開導建璋。建璋告訴她,他運送軍火的事。靜琬把知道的告訴四少,四少表面上責備她,實際卻暗中保護,把她接到督軍府。靜琬去靶場找四少,四少把心中苦悶向靜琬傾訴。四少撥軍糧救濟百姓,靜琬十分欽佩。常統制因為軍糧與四少起了爭執。四少要靜琬幫他忙作為交換許建璋性命的條件。四少對靜琬表示欣賞。謹之看到四少與靜琬在一起,心中不舒服,對靜琬冷嘲熱諷。
第4集
四少與靜琬遊玩,在回去的路上靜琬竟然靠著四少睡著了,四少一動不動,任她熟睡,不讓別人打攪。常、徐二人被四少蒙蔽,認為他為靜琬分心,圖謀造反。徐統制找程司令,意圖拉攏,挑撥他與四少的關系。謹之提醒父親,不能背叛四少。四少與靜琬刻意在眾人面前表現親密。四少對靜琬流露出愛慕之情。在靜琬追問下,建璋終於說出幫徐少爺運送軍火,並說出秘密倉庫的位置。靜琬在舞會上將倉庫位置告訴了四少,四少從舞會離開調查此事。謹之藉此奚落靜琬,靜琬從容應對。靜琬拿出了四少的金錶,謹之詫異。常、徐兩人得知軍火庫被查,決定調兵,准備謀反。四少定下了對常、徐的行動部署。四少向靜琬說了他的安排,並表示如果出事,希望靜琬自保。靜琬表示如果失敗,仍願意支持他,不會逃跑。四少向靜琬表達了心意,靜琬十分感動。靜琬提出要與四少結為兄妹。
第5集
四少對與靜琬結為兄妹十分氣惱,喝下整壇酒,大發雷霆。四少在家為靜琬舉辦生日宴會,徐、常二人看到督軍府大肆操辦,打消了疑心。四少帶靜琬去做旗袍,兩人選中的同一塊布料。四少在靜琬窗下,看到靜琬在拋紙鶴許願。四少讓靜琬教他折紙鶴。四少給靜琬留下一把手槍和一張支票。靜琬追上了四少與他告別,並表示一定會等他回來。四少答應靜琬一定會回來。靜琬十分擔心四少。四少放了許建璋,並安排他們離開。靜琬要建璋先走,建璋質疑,靜琬堅持要等四少,和建璋起了爭執。謹之以性命要挾父親,去幫四少。四少被徐、常兩人纏住,無法脫身。靜琬去見四少,要帶走四少。四少的人要抓捕二人,兩人與四少的人打鬥。常統制掏槍,射向四少,情急之下,靜琬奮不顧身,替四少擋下子彈。
第6集
四少看到靜琬受傷嚴重,十分生氣,開槍打死了常、徐二人。靜琬傷勢嚴重,因為子彈打在胸部,危及心臟,醫生不敢貿然取出子彈。程司令提出讓兒子信之試試。信之為靜琬做了手術,成功的取出子彈。四少扣留了常、徐的家人。謹之提醒四少要斬草除根,四少同意。四少請信之把三小姐肚子里的孩子保住。三小姐請四少放過其他人,卻被告訴已經太遲了,三小姐在與四少吵鬧時,撞到了梳妝台上,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孩子卻沒有了。四少召開會議,得到了將士的支持。
第7集
謹之對於和四少和靜琬的關系十分不安。信之對於四少的做法並不贊成,而謹之卻表示支持。信之對靜琬表示欣賞,謹之卻不以為然。四少對昏迷的靜琬訴說心意。四少對靜琬細心照顧,靜琬在昏迷中叫出建璋的名字,四少找來許建璋看她。許建璋見到四少十分驚訝。三小姐受不了失去孩子的痛苦,想要割腕自殺,被發現救下。信之對四少的做法表示反對,兩人不歡而散。謹之和四少在軍隊的安排上起了爭執,謹之出言頂撞,令四少十分難堪。謹之賭氣離開了會場。謹之帶著葯去探望靜琬,謹之與護士起了爭執,驚動了靜琬。四少對與謹之大發脾氣。謹之向四少表明心意,四少卻表明只是把她當妹妹看待。謹之心中難過。四少表明是真心的喜歡靜琬,謹之無法接受。信之對謹之耐心的開導。建璋對於看到的迷惑不解,余師長來請他去吃飯。
第8集
靜琬終於蘇醒了,靜琬醒後沒有看到建璋心中失落,四少見她找許建璋,心中不開。余師長對建璋說了四少對靜琬的感情,並提醒他得罪了四少的後果,建璋心中難過,喝的大醉。建璋去找靜琬,靜琬向他解釋與四少的事,建璋不信,並表示要離開了。建璋想起余師長的話,對靜琬說出要分手。靜琬十分傷心。信之開導靜琬,要她堅強。三小姐受了刺激,精神恍惚。穎軍對承軍發動進攻,承軍受創,四少進行軍事部署,反擊穎軍。四少親自到前線指揮戰斗,取得了勝利。
第9集
信之提醒四少不要忘了仁慈,四少告訴他只有打敗其他軍閥,才能讓百姓有安穩的生活。信之告訴四少謹之病了,四少去探望謹之。程司令擔心自己在軍中的地位,也十分擔心謹之。謹之表示應該舉家搬遷,回到老家生活。四少請尹老爺來看靜琬,靜琬十分開心。尹老爺看到四少對靜琬的關照,心中疑惑。四少為靜琬建了一個蘭花房,靜琬十分欣喜。余師長對尹老爺說了靜琬和四少的事。尹老爺要靜琬在傷好後回家,不要讓四少誤會。程司令要離開承州,四少為程司令辦了歡送會。四少對程司令大加褒獎,並開口挽留程司令留在軍中。程司令表示只想回老家。四少把乾平及周邊的縣都交予程司令管制,並保留其兵權。其他將士都十分欽佩四少心胸,安撫了軍心。四少去探望靜琬,靜琬故意提及結拜兄妹之事,四少震怒,對靜琬表明了感情。
第10集
四少告訴了靜琬他一統天下的抱負。靜琬在心中接受了四少。三小姐找靜琬訴說心事,靜琬也對三小姐訴說了自己的苦悶。靜琬責問四少對建璋做過什麼,四少告訴她,靜琬無法接受,二人為此爭吵。靜琬和四少劃清界限,四少傷心。靜琬向四少告別。四少趕回來送靜琬,與靜琬在車站惜別。四少回到靜琬住過的小樓,看到靜琬留下的一隻紙鶴,四少用紙鶴許願。靜琬回家後睡不著,拿出了四少的金錶。許建璋在家借酒澆愁,為放棄靜琬而沮喪難過,奶奶告訴他要勇敢面對,不能逃避。
尹老爺勸建璋勇敢面對靜琬,建璋終於鼓起勇氣找靜琬。建璋向靜琬表示了悔意,靜琬表示並不怪他。建璋提出要回到從前,靜琬逃避了。奶奶告訴建璋要重新讓靜琬回到他身邊,只要和靜琬結婚才能解除生意上的危機。建璋找靜琬,要和她重新開始。靜琬要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她把金錶收了起來。靜琬接受了建璋。靜琬在報上看到承軍和穎軍的消息,很為四少擔心。靜琬和建璋出去,卻心不在焉,兩人不歡而散。靜琬把建璋當成四少,建璋不快。謹之操練兵馬,壯大程家軍。許奶奶勸靜琬不要放棄建璋, 相信建璋。許奶奶向靜琬哭訴,建璋要離開烏池,並告訴她建璋病了。靜琬去探望建璋,建璋送給靜琬一枚戒指,表示只是紀念。靜琬感動,收下戒指。
第12集
四少在蘭花房裡吹口琴,在夢中見到了靜琬。承軍面臨危險,將士表明會忠於四少,四少決定開戰。靜琬決定和建璋結婚,但是靜琬卻並不開心。靜琬在街上聽說承軍和穎軍開戰的事,聽說四少有危險,十分擔心。承軍在軍事上失利,四少在報紙上看到靜琬要結婚的新聞。靜琬在報紙上看到承軍的失利,靜琬心中掛念四少。信之把一隻錦盒交給靜琬,盒內裝著一個紙鶴。靜琬被信之帶到了山上,靜琬在山上見到了四少。四少讓靜琬和他走,靜琬猶豫。四少請靜琬留下來陪他一會,靜琬同意了。靜琬為四少泡茶。四少用口琴吹曲子給靜琬聽,靜琬感動。兩人在水榭上跳舞。
第13集
靜琬和四少分開,四少十分傷心。在送靜琬回去的路上,車胎沒氣了。信之提醒靜琬要正確的做出選擇,靜琬表示不會為自己的決定後悔。四少回到了前線,決定親自督戰。靜琬在出嫁的早上聽說了永新失守的事,十分驚慌。四少想到靜琬要出嫁,心中難過。靜琬終於決定要逃婚了,留下了紙條,並打電話給建璋。靜琬去找信之。建璋來接親,卻被告訴,靜琬走了。信之帶靜琬去找四少,信之和她到了一個村子裡借宿。
第14集
信之決定帶靜琬喬裝從小路去找四少,二人在客棧遇到一個難產女人,二人決定為她接生,女人要求保住孩子,靜琬勸說信之答應她。女人生下孩子後,去世了。孩子被一個人給帶走了。許老太太因為建璋的事病倒了,許家為了請大夫把家裡的東西變賣了。靜琬和信之在山中迷路,遇到了狼。二人被穎軍抓到,穎軍的師長正是抱走孩子的人,師長對他們熱情款待。二人逃出穎軍軍營,靜琬受傷。二人逃到一間破廟暫時躲避。
第15集
兩人在廟中,有軍隊過來,兩人逃跑。信之讓靜琬先離開,自己引開軍隊。靜琬終於見到了四少,四少見到靜琬十分驚訝。靜琬鼓勵四少不會輕易認輸。信之提醒四少要好好對待靜琬,四少表示不會辜負的。四少向靜琬表示一定會勝利。四少決定對穎軍的馬將軍勸降,並表示要親自前去。四少隻身去穎軍,靜琬在軍隊里等他。四少成功勸降,馬將軍同意倒戈。信之看到靜琬和四少在一起,心中難過,喝酒解愁。四少在軍事上取得了轉機。
第16集
四少為將士慶功,並請大家為與靜琬婚事作證。四少去前線尋訪,靜琬留下等他。信之向靜琬辭行。尹老爺去探望許老太太,被許建璋強硬的請他離開,許老太太受刺激,過世了。許奶奶臨死前,讓建璋振作,重振家業,照顧好弟妹。謹之得知四少和靜琬結婚,心中難過,大發脾氣。 靜琬在軍隊的醫療點中幫忙救治傷員。許建璋發誓要找靜琬和四少為奶奶報仇。朱師長把孩子託付給了靜琬,准備自殺。
第17集
四少放了朱師長,對於靜琬的理解,四少十分高興。四少要奪取烏池,靜琬對於回到烏池心中忐忑,四少安慰她,並表示會陪著她回去的。承軍被穎軍空襲,靜琬要求與四少在一起,不會獨自離開。尹老爺幫助許家,建璋卻並不領情,尹老爺在報紙上看到靜琬的消息,尹夫人很為女兒擔心。尹老爺登報,要與靜琬斷絕關系。靜琬在報上看到斷絕關系的聲明,十分傷心。靜琬要吃榛子醬蛋糕,四少帶她偷偷出去吃蛋糕。四少攻下了烏池,准備進入。靜琬和四少回到烏池,靜琬帶四少回家,卻被尹老爺奚落。
第18集
靜琬請求父親的原諒,希望可以見見母親,尹老爺關上大門,拒絕原諒靜琬。靜琬跪在家門前,請求父親的原諒。尹夫人勸說,尹老爺卻還是不改變主意。靜琬在門外跪了一夜,尹老爺潑了靜琬一盆冷水,靜琬難過。許建璋醉酒,嚇走了主顧。靜琬聽說許家敗落,親自去探望,卻看到許建璋與一群女子喝酒,靜琬認為是自己的錯,十分自責。四少去找許建璋,想要幫助他,建璋並不接受。建璋出去玩樂,卻被人奚落。一位醫生開導建璋,要他振作,好好照顧弟妹。
第19集
建璋決定振作,好好生活。建璋去找四少,四少給了他幫助。建璋發誓要保仇雪恥,重振許家。許建璋去尹家,表示要把尹老爺、尹太太當做父母供養。烏池商戶為了賺錢,抬高物價,四少決定由承軍出錢穩定物價。靜琬向建璋道歉,建璋表示已經忘了。徐常二人舊部嘩變,四少命令余師長剿叛。許建璋發現承軍異常,就去打探。許建璋假意要幫忙,實際卻到穎軍去找孫大帥,向他通報消息。
第20集
穎軍攻打烏池,四少知道是許建璋串通穎軍。許建璋去找謹之,和她聯手,把靜琬從四少身邊趕走。謹之決定幫助四少,但是要求四少迎娶她。信之勸說父親和謹之,但謹之執意要這樣做。謹之去烏池見四少,提出要四少娶她才肯出兵。四少不肯。建璋帶人燒了糧草,四少被動了。謹之
四少帶靜琬去廟里,兩人在廟里許願。四少要送靜琬去法國,四少表示一穩定馬上就接她,靜琬同意了。靜琬沒有告訴四少她懷孕了。信之來找四少,勸他不要答應謹之。信之表示要陪靜琬一起去法國。靜琬離開,四少卻並沒有來送行,靜琬失望。在程家的幫助下,承軍取得勝利。信之在旅途上照顧靜琬,謹之要求四少登報與靜琬脫離關系。四少向三小姐訴說心中的苦悶,三小姐勸他不要放棄幸福。謹之以四少名義發布告示,四少知道後十分生氣。信之藏起報紙,避免讓靜琬看到。許建璋把謹之的告示給靜琬看,羞辱靜琬。靜琬要求回承州見四少,四少同意她回來。
第22集
靜琬責問四少,四少向靜琬解釋,靜琬不肯聽。靜琬終於說出已經懷孕,四少驚訝,卻並不肯放棄與謹之的交易。靜琬表示不會留下孩子,四少不準。靜琬傷心要尋死,四少阻攔,囚禁了靜琬。建璋叫謹之警惕四少把靜琬留在身邊,謹之到處找靜琬,信之提醒謹之不要做過分的事。三小姐來探望靜琬,安慰她,三小姐勸靜琬不要輕生。四少去看靜琬,靜琬不願見他。四少帶靜琬去冰上跳舞,靜琬離開。
第23集
靜琬請三小姐帶信給信之救她出去,在靜琬懇求下,三小姐答應了。靜琬讓四少喝下了有安眠葯的酒,靜琬偷了四少印信,拿到了通行證。信之掩護靜琬離開督軍府。四少發現靜琬離開,大發脾氣,命人找靜琬。靜琬藏在一家小旅館。四少和謹之結婚。靜琬被治安公所的人踢了一下, 碰到了肚子。靜琬被人懷疑通行證是假的,被治安公所抓了起來。
第24集
信之也在派人找靜琬。四少找不到靜琬,心中不安。信之得到消息,借故離席去救靜琬,把靜琬帶了出來。四少親自去找靜琬,留下謹之一個人。四少沒有找到靜琬,很失落。謹之聽到四少在找靜琬,心中不快。信之為靜琬醫治,保住了孩子。靜琬逃出了診所。四少終於找到靜琬,靜琬告訴他孩子已經沒有了。四少震怒。靜琬昏過去,四少找大夫救治靜琬,並要求一定要保住孩子。靜琬大出血,孩子沒有保住,而且以後也不能生育了。四少心中悲痛,獨自離開,信之找到他。四少對自己的做法表示後悔。
第25集
四少向信之訴說悔恨。沈副官把靜琬流產的事告訴了謹之。謹之要信之帶她去見靜琬。謹之表示不再理程家軍務,只要作四少夫人。信之照顧生病的靜琬。四少看望靜琬,向昏迷的靜琬道歉。謹之去找靜琬,勸靜琬好好生活。謹之要送靜琬出國,信之要求陪她出去。靜琬答應離開。四少去看靜琬,卻不敢進門,只在門外看著。四少明白靜琬一定會離開。
第26集
靜琬與信之出國了,四少難過,獨自在冰上奔跑。靜琬多年後重回烏池,靜琬回家探望父母。尹老爺仍舊不肯原諒靜琬。靜琬向信之表示會堅強面對一切。四少開始削弱程家的勢力。靜琬悄悄的為父親做飯。建璋知道靜琬回來,與靜琬見面。許建璋向靜琬炫耀他的成功,靜琬卻並不理會,許建璋表示不會放過她和四少。
第27集
謹之送了四少一塊和四少送給靜琬一樣的懷表,四少惱怒。靜琬為父親縫制衣服作為禮物。許建璋把尹老爺灌醉,讓尹老爺簽下房契。許建璋暗中把尹家的鋪面和土地都轉讓,吞占尹家財產。靜琬把衣服送給父親,尹老爺卻要把衣服燒掉。尹老爺知道那幾天的飯菜是靜琬做的。尹老爺感動,原諒了靜琬。四少建了一個花房,取名靜園。四少在花燈會上看見一名女子長的和靜琬一模一樣,追了出去,謹之傷心。謹之要離開四少。許建璋為紅十字會捐了款,靜琬驚訝。
第28集
靜琬覺得建璋話中有話,心中不安。建璋再次向靜琬提親,靜琬疑惑。靜琬沒有答應。靜琬對信之說了建璋提親的事,請信之幫她的忙。靜琬假意請建璋吃飯,表示不會嫁給建璋,建璋侮辱靜琬,表示娶靜琬只是為了報仇。尹老爺聽到他的話,認清了他的面目。謹之發高燒,四少照顧她,謹之表示要和他重新開始。信之被家人騙回家中。許建璋來以老宅逼尹家要娶靜琬,尹老爺被氣病了。靜琬願意答應提親,彌補過錯。尹老爺不同意,表示房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全家在一起。信之知道是謹之騙他回來的,就離開了,回到烏池。四少認識了天香樓的蘇櫻,一位與靜琬長的一樣的女子。
第29集
四少把蘇櫻認成了靜琬。蘇櫻去找四少,假扮靜琬,對四少大獻殷勤。被四少識破,趕走了她。許建璋找人在靜琬家藏了禁運葯品,誣陷靜琬。靜琬被抓走。靜琬知道誣陷她的人就是許建璋,十分的氣憤,表示不會屈服的。信之安慰尹老爺,並想辦法救靜琬。四少找到蘇櫻,要她穿上靜琬的衣服,假扮靜琬。信之去找謹之,指責她讓建璋誣陷靜琬。謹之去找建璋,不要讓靜琬出事。尹老爺去求建璋,建璋讓尹老爺拿命來換靜琬。尹老爺上吊自殺。靜琬得知父親死了,十分傷心。
第30集
四少納蘇櫻為姨太太,謹之惱怒。謹之把蘇櫻當成靜琬,十分恐慌。四少把蘇櫻當成靜琬,對她訴說心中的感情。蘇櫻故意向謹之挑釁,觸怒謹之。建璋與日本人做生意,日本人請建璋幫日本人做事,許建璋不敢接受。蘇櫻故意在謹之面前炫耀四少的寵愛,謹之並不理會。謹之要把蘇櫻的朋友趕出去,謹之和蘇櫻發生口角。烏池被日本人佔領,日本人請許建璋來穩定烏池,許建璋拒絕。謹之向父親說不會離開四少。四少要帶蘇櫻去巡視乾平,蘇櫻奚落謹之。謹之氣憤之下向蘇櫻開了槍。
四少知道蘇櫻受傷,急忙趕回,但是蘇櫻還是死了。四少找謹之問罪,兩人大吵。謹之承認是她讓靜琬離開,四少要打死謹之,被程司令攔住。四少與謹之脫離夫妻關系,謹之傷心。許建璋答應與日本人合作,成了漢奸。日本人讓許建璋去四少,建璋同意。建璋勸四少投靠日本,四少言辭拒絕了。靜琬決定勸說四少抗日。靜琬決定要投身抗日。譚師傅勸四少抗日,四少表示會考慮的。靜琬看到四少,十分的難過。
第32集
信之勸說靜琬勇敢的面對四少,但是靜琬卻說過去的事情難以忘卻。信之向靜婉表明心意,但靜婉婉拒。謹之得知自己懷孕了,十分的高興。報社的同事知道靜琬和四少的關系,勸靜琬去勸四少抗日,靜琬答應了。靜琬給四少寫了一封信約他見面,謹之看到,把信拿走了。靜琬等待四少,沒想到來的卻是謹之,很是失落。謹之告訴靜琬她懷孕了,請她不要來破壞他的家庭。日本人來找四少,四少拒絕見客。靜琬和四少重逢,四少要帶靜琬回清平鎮。靜琬告訴四少,他們再也回不去了。
第33集
四少不顧山路危險,執意帶靜琬回清平鎮。四少請求靜琬不要離開,和他一起離開。靜琬拒絕了。四少一怒之下,砸了花房。四少命令抓印傳單的人,靜琬和報社要離開。謹之把靜琬帶走。謹之買通監獄長要殺掉靜琬。信之去找四少,四少知道靜琬被謹之抓到監獄,匆忙趕去,救出靜琬。四少決定抗日。四少欲殺謹之,靜琬阻攔。謹之告訴四少,她懷孕了,四少震驚。
第34集
四少向三小姐說,他只想和靜琬在一起。三小姐勸說四少,不要過於執著。四少去探望靜琬。信之要靜琬面對四少。靜琬希望可以暫時把感情放一邊,參加抗日。靜琬向信之表示感謝。靜琬四少在教堂結婚,承諾永不分離。謹之看到四少又和靜琬在一起,傷心難過。許建璋找謹之,要謹之阻攔程家抗日。四少正式對日宣戰。謹之來找四少,要四少給她一個交代。四少提出離婚,謹之不肯。
第35集
靜琬和四少約定,共赴國難,生死相隨。二人在冰上共舞。四少用安眠葯讓靜琬睡著,把她送出承州。四少讓信之照顧靜琬,並讓信之告訴靜琬,無論怎樣都要好好的生活。承軍與日軍交戰,受到重創。四少要帶領將士堅守陣地。靜琬醒來後,看到報紙上刊登承軍受創的消息,十分擔心,要去找四少。靜琬用性命相脅,讓信之答應去找四少。謹之不肯逃跑,要在承州與四少,共赴黃泉。程司令堅持要去抗日,謹之阻攔。但是程司令去意已決。程司令在戰場上被炮擊中,受傷嚴重。謹之出去尋找父親,這時又受到炮轟,程司令為保護謹之被砸死。靜琬和信之在山上遭遇日軍,但靜琬堅持要去找四少。謹之向四少承認,是自己把作戰計劃告訴許建璋的,四少告訴她,他已經不怪她了。四少帶領承軍與日軍決一死戰。余師長,沈副官都在戰場上犧牲了,謹之為救四少,也死了。靜琬趕到卻被告知四少已經戰死了。
第36集
靜琬得知四少犧牲,悲痛欲絕。靜琬在幻覺中看到四少對她說,如果你愛我,就要好好活下去。靜琬去了革命地,和母親一起照顧孤兒。靜琬在電影上看到一個人很像四少,靜琬決定去找他。許建璋和靜琬在火車站相遇。許建璋被追殺,以靜琬做人質,並對靜琬承認害死靜琬父親和四少。被革命者打死。靜琬找到四少,但是四少已經失憶,不認識靜琬了。靜琬向他講述從前的事情,他卻想不起來。靜琬傷心的離開,四少看見那隻金懷表,想起了與靜琬的往事。兩人深情相擁。
㈣ 民族風格服裝特點
民族風格服裝特點
民族風格服裝特點。民族服裝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裝,這樣的服裝也是各個民族的傳承,服裝的特徵也是非常有個性的。下面一起來看看民族風格服裝特點吧。
一、整體性
1、形式美的統一。少數民族服飾中,衣服與飾品相依相存,構成完整的形式美。少數民族的配飾造型與色彩在服裝整體美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造型一般大而突出,色彩在整體搭配中常常起到強調與對比的作用。比如黑彝男子基本著裝是身穿黑衣黑褲、黑披肩(察爾瓦),左耳戴綴有紅絲線蜜蠟玉大珠,手腕戴銀龍大鐲,頭頂黑布英雄髻。細長錐形的英雄結,高高地伸出帕外,配上肩上披的「察爾瓦」,襯托得彝家漢子格外英武。倒向右側的英雄結與左耳的大型耳飾形成不對稱但卻均衡的關系,紅黃色的耳飾還起到點綴與強調的作用。
2、裝飾性的統一。裝飾是飾品的最主要功能。主體的審美需求是民族飾品發展的原動力與總體趨勢。比如蒙古族的頭飾、藏族披掛於全身的裝飾,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滇南彝族臘魯姑娘的銀泡圍腰具有突出的裝飾性,圍腰色彩鮮艷,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排有一顆顆銀泡,周圍有花邊相配,圍腰下部用花邊花線鑲制而成,每塊圍腰上鑲嵌銀泡最少200顆,多的達684顆。每逢節日,姑娘婦女繫上銀泡圍腰跳舞賽歌,銀光閃爍,耀眼奪目,別有一番風情。水族婦女的綉花圍腰打破水族服飾的黑藍色調,其裝飾意味十分顯著。
3、實用性的統一。少數民族服制形式的產生常常是與其勞動生活密切相關的,因此在服裝中還有一類如披肩、背墊等等,因其常常與身相隨,事實上已成為民族服飾的—種很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從實用還是審美出發都可將它歸為飾品的一部分。如風格獨特的獨龍麻毯是獨龍族的一個特殊標志,五色麻布製成的獨龍毯自肩斜披至膝,顯得粗獷豪放的風格與古樸原始的風貌。還有納西族的羊皮披肩,彝族的「察爾瓦」等等都具有將實用與裝飾融為一體的效果。
二、文化性
民族飾品的文化特徵可以從宗教、社會與民俗幾個方面分析。
我國少數民族所佩戴的飾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著該民族原始崇拜的意義。苗族是蚩尤的後代,因蚩尤愛牛敬牛,故苗家最典型的頭飾是牛頭從草間花叢中冒出。苗女銀角頭飾中高高揚起的兩彎水牛角,是苗族美麗至尊的象徵,具有明顯的牛崇拜的色彩:在戴上由銀泡、銀片組成的銀冠後,還要戴上兩支連在一起的銀制水牛角,就象一個巨大的「U」字。每支角上雕一條龍,龍頭朝內,呈二龍戲珠之勢。兩支銀角中間,有扇形銀芒。它反映出濃郁的民族習俗風尚和古老的文化傳統,是崇拜圖騰文化和農耕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祭儀是許多少數民族的重要社會活動。祭儀活動中需要許多道具,服飾特別是配飾是道具中最具強化神性的物質實體。祭儀中重要角色巫師的形象便是由特殊而神秘的服飾體現,頭部往往需要神秘面具或是誇張的頭飾。民間的祭儀活動更多的則是演變為一種社交活動,而這種社交活動中的主角便是青年男女。少數民族男女交往通常以對歌開始,發展為互贈信物,信物常常是腰帶、手帕、荷包等隨身的飾品。
納西族婦女的羊皮披肩是最精緻也是最富有文化內容的。納西婦女的主體服裝異常樸素,缺乏裝飾,最具特色的飾品便是用作背墊的羊皮披肩,這與納西文化習俗有很大的關聯。納西民族是一個崇尚文化的民族,文化的主要承擔者是男性,男性一般居家學習經文,而大大小小的農活主要由女性承擔。圍裙與披肩成為女性的主要配飾,納西族婦女所披羊皮上方,有兩個大型圓飾,代表日月,下方有七個小形圓飾,名為七星。一方面羊皮有蛙崇拜的象徵,兩個大圓飾與東巴文化的象徵「黃金大蛙」的眼睛有關,另一方面有「日月」:與「七星」的披肩稱為「披星戴月」,反映了納西婦女勤勞能乾的個性和美德。
三、歷史性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網路全書」,更是民族發展的「活化石」。民族配飾的歷史性可以從象徵性與地域性兩方分析。
1、象徵性。服飾往往可以反映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的等級差別和一些特殊的財產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階級差別逐漸消除,而配飾在財富的象徵意義上依然十分顯著。
以藏飾為例,西藏傳統首飾的表現形式,取決於藏民族的思想觀念、社會形態,以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尤其是傳統的游牧生活。游牧生活需要將全家,甚至幾代人所積累的財產轉化為珠寶首飾滿身披掛,而四處搬遷去尋找水草豐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掛的不僅是服裝飾件,而且是一筆巨大的財產,顯示的不僅是美,而且象徵著豪華與富有。
每逢有祭祀活動,高山族人便喜愛戴高大的銀盔。每一個高山族人成家以後,就用實物換來銀幣,製成銀圈,然後做成頭盔,從此便父子相傳,代代相承,繼承人必須在銀盔上增加最少一個圈。因此,銀盔是財富積累的記錄,是勤勞、節儉和有本事的象徵。
苗族姑娘全身的銀飾常常達二、三十斤,全身閃亮的銀飾一方面使姑娘美麗出眾,另一方面則是顯示家裡的富裕情況。
2、地域性。特殊的地理環境往往構成特殊的文化環境,而歷史文化的發展反過來又受地理因素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少數民族由於所處地理環境特殊,配飾在不同程度上都保持了民族歷史發展的地域性特徵。即使是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區亦有不同的表現。
貴州自古以山高路險,氣候惡劣多變,構成一個封閉的自然環境,造成支系繁多的服制形式。即使相隔百里之遙,也有不同的裝扮,同樣都有大量的銀飾,但造型、圖案等卻各不相同。如西江型的銀角上插有白雞羽毛,而施洞型銀角呈扇形,頂端為蝴蝶。不同地域的配飾都記載了各支系的`圖騰崇拜與文化習俗。
四、民族配飾對現代服飾形式的啟迪
少數民族服飾的這些「附加物」豐富多彩,它們作為服飾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強烈的裝飾性,更具有代用物、補充物、保護物的多種功用,因而顯得十分實用,不可或缺。從更深的文化層次考察,它們在另一方面又具有民族、歷史、愛情等象徵意義。
配飾為民族服飾增輝添彩,成為民族服飾的精華,服中有飾、飾可成服是民族服裝的一個特色。而從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嬉皮風格,到近幾年再度燃起的民族風格,配飾對服裝風格個性的強化作用越來越突出。比如表面斑駁而陳舊的鑲有天然石頭、珊瑚、動物骨頭的充滿異域風情的銀質藏飾,平實的材料散發出濃烈的古味、土味,將現代時尚與異族風情搭配得完美而協調。從我國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中,我們應進一步挖掘設計靈感,在民族風格的大前提下創造符合潮流的新的穿作風格與新的搭配形式,將中國民族風格發揚光大。
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阿昌族: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仫佬族: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漢族服飾特點: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族服飾特點:
在服飾上,漢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各個朝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漢、唐、宋,定為赤色為宜。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1644年清軍入關後,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也因此逐漸消亡。1683年,清軍入台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漢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後,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是其改良服飾。
由於漢服的消亡,清朝時期長袍等開始在漢人中傳播,服裝的式樣發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內裝為對襟衫和長褲,外穿大襟長衫,講究一點的外加一件馬褂,謂之「長袍馬褂」。褲子都鑲有八寸闊腰。後來中山裝流行,但農村仍穿長袍馬褂短衫長褲,至今偏僻的山區仍有老人穿長袍。婦女清末穿喇叭狀齊膝中長衫和長褲,民國後上穿「斧口衫」,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之別,下著裙子,有鳳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後旗袍流行,但農村婦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長褲。現代漢族的服裝,多興西式服裝。
其中,上衣右衽(大襟)的特點始終保留。從河南安陽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領衣的樣子。後雖有胡服傳入,出現短衣短褲,但不管是西漢的「深衣」,還是唐宋的「交領袍」,甚至包括清朝「長袍」,上衣總是以右衽為特點。近代男裝長袍或現代女裝旗袍都繼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
千層底的布鞋,圓口低幫,輕便、透氣、舒適,也是漢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著之一。發式,古代漢族男子不剃發,結發於頂加冠;清代滿族統治者強迫漢族人民剃發結辮;民國後剪辮留短發,多西洋式、平頂式或光頭。
1、阿昌族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2、白族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3、布朗族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4、布依族女穿著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5、傣族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4)阿冷旗袍跳舞擴展閱讀:
民族服飾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也可以稱為地方服飾或民俗服飾。在一些民族國家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在日常的時間雖然多以西裝打扮為主,但在節慶、宗教儀式、國家典禮和其他正式的場合中,則會以民族服飾打扮出現,通常在服飾上的一些裝飾品中可以推斷出穿戴者的婚姻狀態、社會或宗教地位等。
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漢族的古傳統民族服飾是漢服。相傳為黃帝發明,西周起漢服已具基本性質,到了漢朝已經全面完善並普及。這一時段直到明末清初,漢族人著漢服到漢朝已有幾千年歷史。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
滿族服飾分旗裝與馬褂。當今滿族一般著時裝,節日才會穿滿足特色的服飾。其中改良後產生的旗袍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
說到旗裝,人們往往會把它與婦女聯系在一起。其實,旗裝是滿族一種很有代表性的服裝,它的穿著不只限於婦女。旗裝,因為它是"旗人"(滿族人又稱旗人)所穿的一種袍子,所以後來被稱之為旗裝。
㈤ 越跳越美麗穿旗袍拿扇子跳舞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只看到這期……
是招待唉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3NDgxODAw.html
旁邊還有兩期,一個是火一個是夜上海,沒看到光音樂的
㈥ 旗袍是從什麼時候流行的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旗袍在中國時尚前沿上海開始流行,後迅速風靡全國。1929年4月,民國政府將旗袍定為國服。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歷史文化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 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
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旗袍
㈦ 自己的皮膚比較白,想問一下旗袍應該選什麼顏色比較好看呢
引言:旗袍,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而且現在有很多女性朋友都比較喜歡穿旗袍,而且旗袍穿在身上也是一種中國化的象徵,代表中國文化,也是中國的國粹,並且現在市面上也有很多旗袍不管是款式還是顏色都非常豐富。 那麼對於皮膚比較白的人來說,旗袍也應該選擇顏色比較的亮一點的。
三、選擇顏色淺淡一點的旗袍。
為了能夠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氣質以及襯出自己皮膚的顏色,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色系,這樣能夠更好的看出自己的優點以及提升氣色,也讓旗袍展現出自己的特點。但是顏色也不宜太過淺淡,避免不要選擇冷色調的旗袍,淺色調可以選擇一些暖色的旗袍,這樣能夠更好的以物襯人,所以細胞的種類再多,也要注意選擇顏色和款式,這樣才能夠一方面展現自己的獨特魅力,還有突出旗袍的款式。
㈧ 說到旗袍女神,你最先想到哪個女星
隨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旗袍也成為了當下非常流行的一種服裝。當提到旗袍的時候,小編第一個想到的明星便是宋軼。
提起宋軼,她被廣大觀眾所熟知喜歡,大概就是通過和胡歌共同出演的《偽裝者》了。《偽裝者》中,雖然她是作為女二出演,但她氣勢與顏值都不輸女一,而也正是因為這部劇讓廣大觀眾都喜歡上了她。劇中的她多次穿旗袍出鏡,無論是哪一套旗袍都非常的有風韻。在劇中她所飾演的於曼麗這個角色非常的有魅力,而宋軼的眼角輕微上挑,本就自帶風情,但她又同時有一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所以就完美的將清純與嫵媚結合在了一起。十分契合這個角色,同時這個劇中的旗袍又為她加分不少,劇中的她一出境給人的感覺完完全全就是民國時代的女子。
你還知道哪些旗袍造型美艷的女星呢?
㈨ 你知道的實力派演員都有誰
我知道的實力派演員有很多。老戲骨很多的演技很多都是教科書式的表演,甩那些僅靠顏值而缺乏演技的小鮮肉幾條街,這些實力派演員,不僅是老戲骨,也是大學老師,明星培養人。
劉濤,1978年7月12日出生於江西南昌,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歌手。2000年,劉濤因出演情景劇《外來媳婦本地郎》進入演藝圈。2003年,憑借古裝劇《還珠格格3之天上人間》被觀眾熟知;同年,她因古裝武俠劇《天龍八部》獲得金南方獎最具魅力女演員獎 。2006年,主演古裝神話劇《白蛇傳》。2013年,因主演都市情感劇《老有所依》獲得第10屆金鷹電視藝術節最佳表演藝術女演員獎及第2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觀眾喜愛的女演員。
㈩ 《浪姐3》於文文三公舞台穿旗袍,你是否被她的造型驚艷到了
芒果王牌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來到第三季後明顯「水土不服」,初舞台上線後被質疑修音嚴重,一公舞台因為難看而成為熱搜第一,二公舞台造型引發網友集體吐槽。《浪姐3》的整體內容呈現不盡如人意,顯然沒有與豪華的嘉賓陣容相匹配。
除了於文文,趙夢、張薔、唐詩逸和劉戀4位姐姐也都一改往日的舞台形象,看上去端莊大氣。劉戀一直痴迷的眼妝還是過於濃重,和服裝不是很匹配,看上去有些過於出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