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旗袍文化內涵是中國女性解放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不僅僅是傳統象徵,還是中國女性解放的象徵。中國的古代婦女服飾,基本都是保守為主,在辛亥革命運動之後,上海掀起了女權運動浪潮,當時上海的女學生們無不年輕、時尚,是旗袍文化內涵傳播流行的先驅者。以至社會各行各業、都市名媛、時尚人物紛紛效仿女學生們的打扮。
近代旗袍是中國女性服飾禁錮解放後的產物,隨著「五四」運動推向高潮,隨著旗袍的不斷創新,旗袍徹底擺脫了過去的老面孔,改變了中國女性長期以來束胸寬袍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美和曲線美充分展示出來,把歷來飽受封建時代壓制的女性臵於服飾藝術的浪尖上,同時非常明確地提出對於禁慾主義的一種反抗,旗袍文化內涵的變革為女性解放立了汗馬功勞。
2、旗袍文化內涵是世界對於「中國風」的詮釋
旗袍文化內涵是世界對於「中國風」的詮釋之一,一件旗袍往往包含了多種中國風元素。近年來中國風深深影響著國際時裝界,旗袍文化內涵受到了眾多大咖設計師們的青睞,大膽突破了旗袍原有模式,融入了時代創新精神,注入了時代的血液,賦予了青春的活力,用一種嶄新的觀念,抒發著一種嶄新的情懷,展現了旗袍文化內涵。
舉個例子,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作為下一屆舉辦國,要表演一個節目。中方代表團派出的是14名中國女孩,身穿改良的短旗袍,紅底白色大牡丹花為圖案的傳統花色,用傳統的琵琶、二胡等民族樂器共同演奏了中國樂曲《茉莉花》,富含濃郁的「中國味道」,把「中國風」吹向全世界,旗袍文化內涵那獨到的韻味,全世界眼睛一亮,為之驚嘆、羨慕。
3、旗袍文化內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不同於中國其他的傳統文化,旗袍文化內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近代旗袍不是過去的滿族旗袍,近代在變革之後其實吸取了很多西方特色,在原有的基礎上創造出特有的中國旗袍文化內涵。如果對清代傳統旗袍與近代改良旗袍進行比較,會發現在不同的時代文化背景下,由於人們的信仰和審美情趣的不同,旗袍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審美風格。
要說滿族旗袍和近代旗袍的最大的區別,其實就是線條的表現以及款式的不同。滿族旗袍受儒家等級、中庸、求同思想的影響,清代傳統旗袍以繁縟富贍、溫柔敦厚、程式單一為美。而近代的旗袍文化內涵,是在西方平等、人本、自由思潮的影響下,近代改良旗袍以自然簡單、形體曲線、自由多樣為美。
4、旗袍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與特色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與特色的象徵,即使現代旗袍已經融入了西方的文化元素。但是旗袍文化內涵的骨子依舊是傳統的,卻又是變化無窮的。旗袍憑借著自身所存在的獨特精神文化內涵,在中國乃至世界服裝壇上享有一席之地。雖然今天的旗袍遠不如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之廣、影響之深,但旗袍文化內涵再一次蘇醒了,並且作為中國的一種象徵走向世界,這在傳統文化迅速流逝的現代顯得是那麼難能可貴!
旗袍文化內涵的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載體,沉澱著不同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意識觀念等文明要素。旗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的典型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5、旗袍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復興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復興的象徵,之所以說是復興,是因為旗袍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某段敏感時期沉寂過,在最近幾年,國家大力倡導宣傳傳統文化,旗袍文化內涵開始復甦。旗袍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隨著傳統文化重新被重視,旗袍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旗袍文化內涵也被越來越多人所關注。
延續了一個世紀之久的旗袍,即使經過了歲月長河的幾番洗禮,但是幾經演變卻依然保持著濃郁的中國風情,頑強的生命力絕非其他傳統服裝可比。毫無疑問,旗袍文化內涵的流傳還將繼續,也許在將來的某個時期它會再度創造美麗的奇跡。
② 清朝服飾有怎樣的等級劃分大神們幫幫忙
清朝官員服飾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式職位官員的官方著裝,正式名稱為補服。著裝分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對官員的辦公著裝有著明確的限制,不同品級有不同的著裝,不能自行更改裝束。
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補服、蟒袍等。品秩差別主要看冠服頂子、蟒袍以及補服的紋飾。朝冠頂珠見上表;吉服冠與朝冠大體相同,冠後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藍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綉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綉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綉四爪五蟒;補服,自親王以下皆有補服,其色石青,前後綴有補子,文禽武獸。貝子以上王親用圓形補子,其餘用方補;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衛等職,均需懸掛朝珠,朝珠共108顆,旁附小珠三串(一邊一串,一邊二串),名位「記念」。戴法男女有別,兩串在左為男,兩串在右為女。另有一串垂於背,名「背雲」。
官員戴的官帽又稱大帽,共有兩種:一為冬季所戴,稱「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涼帽」。根據規定,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北洋艦隊則較為特殊,一年四季均為暖帽)。暖帽多為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質,也有緞質、呢質、布質,視氣候而變,暖帽中間裝飾有用紅色絲絛編成的帽緯,俗稱「紅纓」。帽緯之上裝有頂珠,按品級而異,無品則無頂。涼帽為圓錐形,用藤、竹、篾席、麥秸等編成,外裹綾羅,顏色多為白色,也有湖色及黃色。涼帽頂上也裝有紅纓、頂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頂珠之下,裝一支兩寸長的翎管,用來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稱孔雀翎,藍翎則用鶡羽製作。
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詳細圖案請參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N7WUO9-_wf__
③ 元宵節都有哪些好玩的活動/習俗
元宵祈福是一貫的風俗,相信大家都很了解。那我來講一個比較「奇葩」的元宵習俗吧,是前兩年過年的時候,去雲南姨媽家玩時聽長輩們談起的。
長輩們解釋說,青菜的「青」和「情」同音,「偷」了青菜,就寓意著能在來年順利找到意中人。
當然,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除了偷菜,還有人會偷花燈之類的東西,據說有祈子的含義在其中。
④ 長埫口的地理環境
老襄河,亦名小襄河。清道光二年(1822)鄢家灣崩斷成口,形成河流。經長埫口、下查埠,由下查埠分支。南方為西流河;北支經敦厚、周幫,到達漢川縣之廣口、北匯蔡甸入襄河。道光十四年左右堵口復堤後河道逐漸淤積。1958年建成鄢灣閘,老襄河至跨洪北閘,折向東達四合垸閘,長22。4公里。河面平均寬25米,最大水深2米,流量為6米3/秒,是區內主要排灌河,受益面積4萬畝。
展翅長河,系自然形成的河流,起源於長埫口東北的流雲口,經大福街、顏家閘、匡家剅,在葛家灣折向東南,至何家壩拆向東流,經五行街、竹林灣出漢川,在區內長21公里。它橫穿於上下十三垸之間,形若大鵬展翅,故名展翅長河。歷史上是十三垸的主要排水道,承雨面積56平方里。1973年,漢川縣開挖三湖連渠,堵死了展翅長河,迫使改道出幺屋台入泛區。
長港河,發源於湘林湖,是長埫口區下十三垸的主要排水河,長15公里,寬25米,流量25米3/秒,經三垸流入泛區。 蓮子湖 蓮子湖位於沔陽縣長埫口區曾台鄉與漢川縣打雁之間。兩縣各轄一半,分大小兩湖。大湖18.28平方公里,小湖3.66平方公里。大湖呈蝶形。北靠打雁湖,東臨劉家湖、游湖;南望鴨兒湖;西枕十三垸,是一個靜水湖。湖底高程22.5米,常年水位起落不大。水深1米以上。因盛產蓮子而得名。
西窯岔湖,以原湖西有窯,湖為岔形,故名。總面積13143畝。野生植物如荸薺、蒿草生長繁茂,排水不暢。1972年以後,疏通河道,修建排水泵站,解決了漬水之患。 長埫口地區遠在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公無法417年)屬懷縣.北周屬復州建興縣。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沔陽縣。唐、五代、宋屬復州沔陽縣。元屬沔陽府玉沙縣。明沔陽州高三十八村,長埫口地區一部分屬下查村,一部分屬窯頭村。清雍十十二年(1734),全州分設五個鄉,長埫口地區屬北方拱辰鄉。民國初期屬沔陽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以鄉的建制屬沔陽縣第二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境內劃為長六、匡脈、恩福、柳集、下查、昌灣、金大等鄉。是年略軍侵佔全縣,鄉政機構解體,境內水脈旺嘴、胡家台分別成立了維持會。民國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後,境內設長埫口鄉、恩脈鄉。
1949年,沔陽縣民主政府成立。長埫口屬沔陽第三區,區政府駐下查埠。1950年,區政府由下查埠遷長埫口。區內土地改革開始,區政府改稱區公所,為縣派機構。區下設鄉,成立鄉人民政府。
1952年,縣政府從第三區中(長埫口)分出下查埠另成立十一區。1953年,將十一區又並入第三區。1956年元三日改為長埫口區。六月長埫口區被撤銷,改為長埫口指導組。1957年十二月底長埫口指導撤銷,恢復長埫口區。
1958年10月撤銷長埫口區,成立長虹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為長埫口區人民公社,下設6個管理區。
1961年六月撤銷公社恢復長埫口區,改管理區為人民公社。
1968年四月,成立長埫口「革命委員會」。1970年八月,恢復長埫口區。
1974年11月撤銷長埫口區,分別設紅潭公社(駐地長埫口)、八潭公社(駐地北小垸子)、公明公社(駐地敦厚)。同年十月,公明、紅潭兩公社合並為紅潭公社;1977年10月,八潭、紅潭兩公社合並為長埫口公社,駐地長埫口。
1984年二月,撤銷長埫口公社,恢復長埫口區,駐地長埫口,管理區改設鄉(鎮)。1985年區、鄉(鎮建制未變)。
2001年3月,原敦厚鄉、大福鎮與原長埫口鎮合並為現在的長埫口鎮,總面積190平方公里,下轄64個行政村,人口13萬人。 剪 紙
剪紙:剪紙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工藝品。藝人剪下各種人物形象,草、蟲、花、鳥,飛禽走獸,自然風光,玲瓏剔透。每逢喜慶佳節,人們總喜歡用剪紙裝飾住房,美化環境,增添生活的樂趣。
刺 綉
刺綉:民國時期,剌綉已在本區境內民間廣為流行。有的婦女綉的鞋花、枕頭花、門幔花、色彩艷麗,巧奪天工。「文化大革命「時期,人們不太重視刺綉工藝。「文化大革命」後,刺綉藝術先後在大福街、長埫口鎮、鄢灣村復興,其產品在國內市場上,佔有一定的地位,有的還進入了國際市場。 永慶禪寺
永慶禪寺位於大福街展翅河北岸,座東朝西,寬大的寺院,亮脊巍峨,龍檐刺空,粉白寺牆,紫檀巨柱,從大福街遠遠望去,給人一種庄嚴肅穆的感覺。進得山門,燭明燈紅,香煙繚繞,馨鍾並鳴,經卷齊誦,別有一番意境。入門入,四大金剛,戴盔披甲,怒目而視,分列左右。他們青顏絡腮。紅臉低眉,栩栩如生。再進,則是永慶寺的中心—大雄寶殿。其中供奉著釋邊牟尼、阿彌陀佛、葯師佛三尊鎦金佛像,上履幢寶蓋,更顯威嚴壯麗。兩這次坐列十八羅漢,神態各異,降龍伏虎,動作各殊……。
與形象俱來的是那些見不經傳,卻撩拔童心的趣聞。一說永慶寺原是剅下後面西湖中紅麟旗胡斗初的經堂,是魯班一夜搬到相距二華里的展翅河的北岸的;還說祖師菩薩是照著胡斗初的像塑成的;一說某年大旱,永慶寺設壇求雨,把菩薩抬到山門外曬,法師登壇念經,霎時烏去密布,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而下,莊稼得救,頌歌載道。這些趣聞雖然迷信色彩較重,盡不可必置信,但他們的廣為傳播,也說明永慶寺在長埫口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
永慶寺之所以影響深遠,主要還在於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座大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名叫新興廟。它的主要建築物,如祖師殿、觀音殿、玉皇展,都採用古代宮殿形式,屋脊屋角,凌空高翹,紅牆朱瓦,古色古香。大雄寶殿周圍的牆上,畫有佛教故事,珍禽異獸、蓮花瑞草等花紋圖案,正是明代繪畫的古樸風味。
隨著歲月的流逝,永慶古寺雖被毀壞殆盡,但它的雄偉建築藝術卻永遠使人難忘。 飲食習俗
清末、民國時期,天門農民以麥米、粟米、麵粉、稻米為主食。一般年景,農戶在農閑時,一日兩餐,一粥一飯,搭食蔬菜;農忙時,多為一日三餐;插秧、收獲季節,另加出工前的「過早」(早餐),收工後的「消夜」(夜餐)。集鎮居民以稻米為主食,兼食麵粉,也有搭食雜糧、瓜菜的,多為一日三餐。新中國建立後,城鄉居民均以稻米為主食,兼食麵粉、面條。如遇災年,提倡「瓜菜代」。
鄉民以食新鮮蔬菜為主,豆製品次之,有時食葷腥。新中國建立後,居民菜食花樣增多,食用葷腥較普遍。市民、村民喜食蒸菜,魚、肉、青菜、蘿卜、芋頭、湖藕、排骨都可以粉蒸,其中以粉蒸牛肉、豬肉、茼蒿和泡蒸鱔魚最為可口。群眾中有「吃肉不如喝湯」的說法,平時改善生活或招待客人均以喝湯為敬。湯的種類很多,有雞湯、豬排骨湯、龍骨湯、雜骨湯、蹄花湯、心肺湯、牛肉湯等,大都加入湖藕、粉條、海帶或蘿卜等,置於大砂鍋內,以文火煨爛而成。其中以雞湯、龍骨湯、排骨湯為最佳。70年代後,又興喝甜湯,如銀耳湯、蓮子湯、桔瓣湯等。
家制鹹菜、乾菜,能調劑菜食的餘缺,經濟實惠,自古以來家家必備。冬至開始,腌臘肉、臘魚,有的還灌制香腸;春天腌芥菜(家菜)鹽菜;夏天曬蠶豆醬、小麥醬;秋天腌豆豉;冬天霉乳腐。蘿卜、豆角、蛾眉豆、刀豆、辣椒、洋姜、油瓜、榨菜葉及塊莖等,也可製成腌菜、醬菜、乾菜。在各類家制腌菜中,尤以早黃豆腌制的豆豉最具特色,成為主要佐餐食品和饋贈親友的佳品。「鮓辣粑」也是本地居民的家常菜。藕、蘿卜、茄子、冬瓜、南瓜、芋頭稈、豬肉、豬內臟均可製成「鮓辣粑」。方法是:洗凈、切碎、晾乾,拌入適量辣椒、食鹽、米粉,盛於養水壇或缸中,加蓋密封保存。食用時,取出炕熟,即可佐餐。
本地風味食品頗具特色。酒糟又名水酒、伏汁酒、是人人喜愛、家家會製作的四季食品。春節期間,農戶多熬制麻糖,製作麻葉、麻片、酥餅,油酥玉蘭片、荷葉子、翻餃子、麻花等。糍粑為春節佳品,農戶打糍粑較多,置於臘(月)水中浸泡,經三月左右不變味。
婚嫁習俗
清末,婚娶都仿效古代的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訂婚手續,男女雙方年齡一般在十八歲至二十歲左右,「門當戶對」,父母同意即可成婚,初儀婚「下聘禮」,先派媒人(月老)往來溝通問訊撮合,男方同意後,即報知女家,令其開具庚貼,詳載女方生年月日,由媒人將庚貼送至男家,男方請算命先生推命合算,如合命,三日後則請媒人帶錢財、首飾、禮品或者牛羊到女家訂生庚八字貼,叫「拜允」,女家回敬衣帽等物品於男家叫「回庚」,是日男女雙方辦酒席宴請媒人,以後每逢五(端陽),八(八月十五),臘(臘月)都要送禮。結婚以前,男方備衣服、首飾、禮金等和媒人同到女家上門確定婚禮日期,俗稱「要人」。婚前數日男家籌辦婚日應有之事,於前一日殺豬,備辦婚日酒席,提前六天寫請貼、接客,婚日設宴招待來客,同時親友送禮錢(用紅紙包),表示賀喜,舉行婚禮前一天男方必須備齊魚、肉、酒各八斤,以及女方所需的裝飾品和衣服,用抬盒抬到女家,俗稱「上頭」。女家妝奩陪女兒出嫁,富者高達五、六十抬(陪嫁妝的數目稱為「抬」),貧戶人家僅有一個包袱。
迎娶時,親家一定要是男方的上輩家中一切齊全的人充當,彩旗紅燈,聲樂前導,鑼鼓隨行,鞭炮齊鳴,富者有花轎、官轎或大船,一般貧民用小船,小車接待,禮節甚簡,娶親的人走後,新郎在家中告祖,准備迎親。
迎親的人到女家後,有條件的門戶備酒席招待客人,新娘頭頂錦服參拜爹娘辭別了進轎,親友賀鞭,鑼鼓喧天,一路上聲樂不停,新娘花轎至男家,由插金娘賓扶新娘下轎,進屋同男方(新郎)一起拜堂,對天地牌行三叩禮叫「拜天地」,舉行結婚儀式後,新娘入洞房與新郎喝交杯酒,吃下輿飯。親友宴後有鬧新房之風,俗稱「三天不認大小」。第二天,請九童女賠新娘,餐上六碗菜後新娘下席更衣,拿香紙入廚房把司參。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端蛋茶謝親友以表示對親友的尊敬,親友「打發」錢財。女講三從四德,男講三綱五常,一起恭敬爹娘,婚後周月新婿備禮物與新娘歸寧,俗稱「回門」,以上是舊式婚禮之概。舊式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均系包辦婚姻,有的指腹為婚,強迫成親;甚至有買賣婚姻,搶親,換親,近親結婚等。早婚極為普遍,有十二三歲就結婚的「小婿」,男女雙方不能自主。少數官吏,巨商娶三妻四妾。此風俗與潛江、沔陽(仙桃)一帶流行的大同小異。
民國時期,婚嫁之事有所改變,新郎穿長袍戴禮帽,新娘頭頂羅妙,身穿旗袍,其它禮節一律照舊式禮結婚。
新中國建立後,結婚舉行新式婚禮,實行男女自由戀愛,婚姻自主。1951年國家頒布了《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了法律的保護,父母不得干涉兒女的婚事,許多男女青年舉行新式婚禮,定期不收彩禮,結婚不辦酒席,不鋪張浪費,結婚由二人互相介紹,男女雙方通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情投意合,按《婚姻法》規定的年齡,持單位介紹信,到(區、社)鎮人民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書,取得法律的保護。
結婚擇雙日或重大節日(元旦節、春節、三八節、勞動節、國慶節)舉行婚禮,廣發喜糖喜煙,並宴請親友參加婚禮,婚禮樸素大方,有的男女青年利用婚期外出旅遊,稱為「旅遊結婚」,「拜允」、「回庚」、「接彩禮」等舊的一套基本廢除,但「訂婚」、「回門」、「拜堂」仍然存在,有多數人婚禮上墨守成規,定婚收禮,結婚講排場,有少數的女方在金錢、傢具上提出許多過高的無禮要求。老百姓說:「結婚講排場,一個年代比一個年代要求高,60年代糖果、餅干;70年代「三轉一機」(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80年代電視機、洗衣機、電風扇;90年代全自動洗衣機、數碼彩電、音響、三金(項鏈、耳環、戒指)、樓房。
春節習俗
現在的春節,古時叫年節。年節源起於史前人們祭祝新年的日子。在谷禾只種單季的古代,古人謂谷禾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稍加引申,就把「年」當作了歲名。「年」末正值「秋收冬藏」與「春耕夏耘」之間的農閑時節,祭天祈年當是主要內容,故也叫一年為「一祀」,這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新的一年開始,人們當然要祈年和慶祝,這就是我們祖先的過年。據古代文獻記載,我國的歷法在夏代就有了,這就意味過年的習俗在夏代開始。古人在今日普天同慶的春節時間過年,始於漢武帝頒行《太陽歷》,此歷將新年定在正月初一,此後歷代沿習。
正月初一這一天在辛亥革命以前稱為新正、元旦、正旦、三元等日。將「過年」說成「過春節」是近代的事。1912年辛亥革命後,改用西歷紀年。因一歲中不能有兩個「年」,故農歷正月初一不再稱「年」,但農歷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節日,又取消不得,因其在「立春」前後,故改稱春節,與公歷的元旦節相區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採用了公歷(即西歷)紀年,所以春節一詞沿襲下來。只有正月初一與「立春」巧合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春節,民間雲「百年難逢首二春」。
清末、民國時期,春節禮儀隆重,陰歷(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凌晨,民間的傳統習俗是全家男女老少穿新衣,端祭品,每人手中拿一根香出門,燃放鞭炮,朝天叩拜,迎新祈福,謂「出行」(出天方),隨喊:「開門大發財」、「出行大吉」、「財寶滾進來」。進屋後燃燭、焚香、化紙、擊磬,先拜祖先「神位」再向家庭尊長拜年,然後坐吃年糕、糖食、飲茶歡敘。天亮後,同村、同族互相拜年,祝福恭賀,稱「拜跑年」。隨後,給新亡人「燒親香」。到祖墳地燒紙、放鞭、叩拜。自初一起,不能掃地、挑水、潑水,以求吉利,集市商家停業三天。待到初三燒過「門神紙」方可動水、土和開門營業。
春節拜年流傳著初一拜父母,初二拜岳父,初三拜姑爹舅爺,然後再拜其他親友的習俗。晚輩給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小孩「壓歲錢」。親朋好友請客,叫做「請拜年客」(或叫「春客」),同村、同街的敲打鑼鼓進行娛樂,謂之「打年鼓」,也有玩燈、演戲等娛樂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農歷正月初一仍為春節,為民間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春節期間帶有迷信色彩的禮俗逐漸破除。初一零時,街道、村莊鞭炮齊鳴,焰火沖天,迎接一元復始。天亮後,黨政機關團體舉行「團拜」,然後向烈軍屬、英雄模範家庭、五保戶拜年。農村除按照傳統習慣向親友拜年外,還有不少村組織表演采蓮船、獅子、龍燈等春節民間文藝活動,給群眾拜年。春節期間,男女老幼皆可根據自己的情趣競相娛樂。如青年男女溜冰、跳舞、賽球(羽毛球、撞球、乒乓球、藍球等,老年人賽門球、賽棋、與孫子猜燈迷等活動。
元宵習俗
農歷正月十五為民間傳統的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元夜、燈節和過月半,因為正月十五日晚上升起的是新年的第一輪圓月,古代稱夜為宵,故謂元宵。
清末、民國時期,「元宵節」早餐全家團年,有的做「湯元」,有的做「半月團」又稱「團子」(用米粉做皮,用肉類、或豆製品、菜類做餡,俗稱「團圓」)。晚餐前,須敬祖先、放鞭炮,酒席豐盛如同除夕。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鬧元宵,由一群少年扮成男女,唱採茶調或者唱花歌,又玩獅子、龍燈跳、高蹺、綵船、蚌殼精,張燈結綵,翩翩起舞,鞭炮經久不息,遊人滿街,熱鬧非常。還有閨女迎紫姑(七姐)以卜吉凶,執火炬跑田間「趕毛狗」,燃燭插於園內,謂之「照土蠶」、「懸高燈」,驅邪避惡。
賽燈,是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所以又稱燈節。舊時賽燈,多是兩姓、兩村或集鎮的上首、下首或沿河兩岸的小孩,賽燈直至深夜。
新中國建立後,元宵節照常舉行,傳統食品「元宵」保存地方風味,那些「請神」、「迎紫姑」、「趕毛狗」、「懸高燈」、「照土蠶」的活動,已不多見。夜間活動增添了新的內容,村村組織玩龍燈、獅子、采蓮船文藝表演,家家戶戶燈火輝煌,有的組織放焰火,一時鼓樂齊鳴,鞭炮震耳,幹部群眾歡度佳節,洋溢團結、歡樂、和諧的熱鬧氣氛。
清明習俗
清明有兩個不同的概念范疇:一是個節氣,一個是節日。
清明作為節氣,是農歷的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屬天文歷法范疇。時間在每年公歷四月五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歲時百問》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其意思是到了清明,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在農業生產上,則忙於春耕春種,農諺雲「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清明作為節日的內容有禁火寒食和祭墓二項。一、禁火寒食起源於古人對天上重要星宿「大火」的星宿崇拜。二、禁火寒食在古代那刀耕火種的時代出於防火而保護森林的目的。
禁火寒食和祭墓的兩大習俗,周代已有,但那時並未固定日期,禁火寒食與清明祭掃也無多少關涉。漢末,蔡邕的《琴操》將禁火之俗與傳說中介子推(春秋時代晉國忠臣)被焚之事聯系在一起,但禁火日期說是五月五日。魏晉之時,始將禁火寒食定在清明前一日。到唐代,唐玄宗於開元二十年(732)正式下詔將寒食、掃墓列入五禮之中。此後寒食、祭掃墳墓就與清明合二為一了。
農歷三月間(公歷四月四、五或六日)為清明節,是一個「上墳祭祖」的節日。是日,插綠柳、供菜飯祭祖先,清明前三後四日,至祖宗墳地,上墳踏青掃墓,焚紙錢、化香、放鞭、叩拜;插飄錢或掛幡致吊(俗稱「清明吊」),叫「吊清」(悼親)又名「上墳」。有新亡人墳墓必在「春新」日(立春後第五個日)之前悼祭,有「新墳不過社」之俗。一族集中居住的地方,有「會田」。大家在這一天揚旗打傘,到祖宗地祭祀,事後一家一人參加會餐,謂「吃清明會」。兒童放風箏,如孫悟空、蜈蚣、蜻蜓、七星、六角、燈籠、蛾子等風箏進行競賽活動。
新中國建立後,已無同族集體舉行墓祭之風了,二十世紀50年代,農村進行過大規模的平整土地,多數墳墓變成了良田;70年代鄉村建了許多靈堂、靈亭、骨灰存放處;80年代後骨灰盒放入靈堂、靈亭的越來越少了。每逢清明這一天,各機關、團體前往烈士墓前掃墓、獻花圈,緬懷烈士,靜默三分鍾,以表示悼念。學校於此日率領學生到烈士墓獻花圈、植樹,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順便進行「春遊活動」。城鄉居民和已往一樣到祖墳地進行祭掃,有焚香、化紙、放鞭的風俗習慣。
⑤ 民國時期女人們旗袍里穿的是褲襪還是絲襪
絲襪。
民國時期褲襪還沒有出現,所以,旗袍里應該是穿的絲襪。
20世紀60年代,英國設計師瑪麗·奎恩設計的超短裙風靡全球。裙子越來越短,高筒襪相形見絀,吊帶襪被拋棄。襪子與內褲成為一體,連褲襪誕生。它的舒適和方便性令全球女性對它寵愛有加,這一款型經久不衰。同長襪一樣,連褲襪材質很多,有棉質、尼龍、天鵝絨、包芯絲、羊毛混紡等。通常為絲襪。
(5)大同市旗袍協會會長思呈擴展閱讀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清朝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二十世紀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國傳統袍服在民國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
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
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說明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
⑥ "元宵節"有哪些民俗活動
元宵節的民俗活動:
1、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2、觀燈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3、過橋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4、舞龍獅
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元宵節熱熱鬧鬧的節氣,少不了舞龍獅的存在了。舞龍獅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習慣,有的地區是觀看者聚集在某地觀看舞龍獅表演,有的地區則是舞龍獅團隊沿街遊行表演。
⑦ 長有菩薩相的女人命運會怎樣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對於一個人來說,個人的長相,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局面,有一些女人會出現明星相,而還有一些女人則會有一張菩薩臉。那麼,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如果她是有一張菩薩相的臉,個人的命運會如何發展呢?我們一起來相術欄目分析一下究竟會如何。
space
女人面相
1、少年時期:命運多舛
對於有著菩薩相的女人,在出生開始以後,一直到成年之前,個人的命運都是飽受折磨的,無論是個人的文曲運勢還是健康狀況,都會因為這樣的長相而備受關注,並且個人的命格也會因此而多災多難,如果能挺過這一段時期,以後的路才會比較好走。
2、青中年時期:命運轉好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最佳的年華就是剛剛成年以後,在大學的時代,這個時候,女人的各個方面都是比較優秀的。而恰好在這個時間段里,這種菩薩面相的女人,個人的命格發展會異常順利,順利的遇到喜歡的人,順利的組建家庭,並且婚後生活也很幸福,是很好的命運。
3、老年時期:夕陽紅
而有菩薩面相的女人,只有到了老年時期,才會真正的體現個人的命運特點,比如說,到了老年以後,個人的事業發展反而變得比較強勢,尤其是個人的事業巔峰來臨;而身體健康方面,也遠比同齡人要好。所以,老年時期的菩薩相女人,個人的命運才真正是非常好的!
⑧ 戰愛春是全球哪一個旗袍會長
兩人都不怎樣,汪能騙人,但是水平高一點,戰的水平太低,騙騙剛認識的人可以。
⑨ 大家覺得葛布長得好看嗎,為什麼會有人說她丑
我也覺得挺她好看噠
但是跟那些顏值爆表的明星比就不是很突出啦
別人可能下意識把她跟別的明星對比了吧
(你說的是那個萬萬沒想到演員對吧)
⑩ 清朝的生活習俗
一、服飾方面
1、清朝規定軍民要穿滿族服裝,禁穿漢服。並強令漢人男子按滿族習俗改變發式,剃去前額發,把頭發編成辮子。
2、滿族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等,緊窄合身,符合北方民族騎射之生活與作戰需求。經過西式改良的滿人服飾,諸如旗袍、長袍馬褂等,成為中外公認的中國傳統服飾。
3、漢人的服裝以交領、右衽、無扣、寬袖等為特色。
二、飲食方面
清代名宴還包括滿漢全席、蒙古親藩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白宴。其中最具特色是滿漢全席,是一種集合中國滿族和漢族飲食特色的巨型筵席
三、思想方面
鑒於晚明政治腐敗、內憂外患不斷,宋明理學流於空泛虛偽,致使清初學者多留心經世致用的學問。明朝亡於流寇、清朝定鼎中原後,一時學者痛定思痛,排斥空談心性的宋明理學與陽明學,推究各朝代治亂興衰的軌跡,提出種種改造政治與振興社會的方案,使清初學術思想呈現實用主義的風氣,發展出實事求是的考據學。
清朝的四大學術:目錄、訓詁、考據、金石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四、繪畫方面
清朝畫壇由文人畫佔主導地位,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更多畫家追求筆墨情趣。
五、禮儀方面
1、跪拜
打拱作揖之禮,這多見於平級官員和平輩人之間。雙方一見面,即雙手打拱,彎腰低頭,有時甚至要一揖到地。
2、請安
請安原是明代軍禮中的一項,見於《大明會典》。當時全國各指揮使司、各衛所都有這個禮節,稱為「屈一膝」。建州衛也如此,到了清代,在八旗和明朝遺留下來的綠營中仍然沿襲舊習。本來,兵士見到上級軍官應該下跪,但因為身上有盔甲,只屈一膝或半膝,久之,不穿盔甲時也以屈一膝為禮,並和叩首、打恭一樣,含有問候請安的意思。
(10)大同市旗袍協會會長思呈擴展閱讀:
關於清朝習俗的書籍:
1、《生活在清朝的人們》是2005年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爾康。本書從世態剪影、官紳生活、帝王趣話等小方面來講述清代人們的生活。
本書從世態剪影、官紳生活、帝王趣話三個大方面,《清代的粥廠》、《童養媳與早婚習俗》、《清代帝王的生育》等三十多個小方面來講述清代人們的生活。
2、《清代衣食住行(插圖珍藏本)》以圖文並茂的表述方式,不僅詳細介紹了清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色和變化,解析了引起清代衣、食、住、行變化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不同階層和民族在這些方面的差異,而且還詳細解讀了近代以來,在外來文化強烈沖擊下,傳統衣、食、住、行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