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徐志摩、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的關系
徐志摩與林徽因。林徽因游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游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徐志摩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並不惜與發妻張幼儀離婚。但林徽因經過理智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而且是與志摩不辭而別……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詩是這樣寫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這是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見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這就是世俗所難理解的一種純情。
與張幼儀
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勵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張幼儀端莊善良,具有中國傳統的婦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賢淑穩重,善操持家務。婚後生了一個兒子,能相夫教子。
與林徽因
徐志摩在倫敦時,聽說著名的書法家兼詩人林長民來了,即上門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林徽因,當即墜入愛河。與林徽因相見之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當時,他的妻子張幼儀與孩子都來了倫敦。浪漫的徐志摩即回家告訴張幼儀,准備離婚。張幼儀隨即帶著孩子往德國留學去了。
與陸小曼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京,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京交際場相識相愛。徐志摩與陸小曼在剛結婚的前段日子裡,雖然徐父徐母對陸小曼依然心有不滿,但是兩人也過得浪漫、愜意。只是到了後期,由於陸小曼的病,由於徐申如的拒絕接納,由於鴉片的侵蝕等諸多原因,陸小曼變得越發嬌慵、懶惰、貪玩,渾沒了當初戀愛時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個有靈性的女人。她每天過午才起床,在洗澡間里摸弄一個小時,然後吃飯。下午作畫、寫信、會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聽戲。徐志摩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遷就她。雖然在口頭上常常婉轉地告誡陸小曼,但效果不大。後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出於對陸小曼極度不滿,在經濟上與他們夫婦一刀兩斷。徐志摩要從父親處拿錢是不現實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三所學校講課,課余還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即便如此仍不夠陸小曼的揮霍。1929年,徐志摩辭了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的教職,繼續在光華大學執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學教書,並兼任中華書局編輯、中英文化基金會委員。上海南京兩地來回跑,1930年秋,即陸小曼29歲那年,徐志摩索性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以掙家用,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兩地來回奔波了8次。當時,人均的年薪為五塊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掙到幾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滿足不了陸小曼在歡場里的無度的花銷。
㈡ 被徐志摩休掉的張幼儀,為何會在徐志摩死後接濟陸小曼
原因很多,具體說下來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①張幼儀其實很愛徐志摩,愛屋及烏,哪怕陸小曼是徐志摩的妻子,她也如此。
張幼儀當時和徐志摩結婚是因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說起來,徐志摩對張幼儀其實是非常殘忍的,放在現代的話,用渣男來形容也是不為過的。婚後徐志摩一直覺得張幼儀是個土包子,而自己的思想則比較開放。
雖然在徐志摩的眼中張幼儀啥也不是,但這並不能抹掉張幼儀也是出身名門的事實。從小的家庭教育加上出國後各方面的改善,使得張幼儀在性格方面其實很善良,她也不會忍心看陸小曼落魄,所以選擇了接濟她。
㈢ 張幼儀是怎樣看待林徽因和陸小曼這兩個人的
《小腳與西服》是張邦梅為張幼儀寫的個人傳記。書中不僅寫了張幼儀堅強的一生,還傳達了一個信息,那就是對徐志摩與林徽因、陸小曼的兩段戀情,張幼儀同情陸小曼,卻打心眼裡恨著林徽因。
1931年,陸小曼由於錢的問題,接連給徐志摩拍了多份電報,催他回家。
徐志摩匆匆搭乘張學良的私人飛機趕回上海。
據張學良回憶說,兩人一見面,就爆發了爭吵,陸小曼氣得將手中的煙槍狠狠砸向徐志摩的臉上,幸好徐志摩躲開了。
徐志摩一氣之下,甩手而去。
次日上海大霧,但徐志摩卻急著要去聽林徽因的演講。他搭乘了一架郵政飛機,結果墜機身亡。
對於徐志摩的死,陸小曼與林徽因各有表現。
陸小曼聽說後,當即昏厥過去。醒來後,不顧病體,堅持要去山東接徐志摩的遺體。還是在家人和朋友的死命勸說下才作罷。此後,她不再應酬交際,致力於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遺作。
林徽因聽後,也頗為悲痛,她拜託梁思誠去處理徐志摩的身後事。
梁思誠知道林徽因和徐志摩曾有過的感情,所以在飛機失事的地方,揀了一塊飛機上的木頭殘骸,帶回來交給林徽因。
林徽因將這塊木頭殘骸掛在床頭,以作紀念。
不過,林徽因後來對她的兒女們回憶這段往事時,說當年徐志摩愛的並非真正的她,不過是詩意浪漫想像出來的她罷了。而真實的她,並非徐志摩所想的那個人。
這話,也許是對的。
但是,在張幼儀看來,林徽因實在涼薄,明明答應了徐志摩,最後卻嫁了梁思誠。當然,在徐志摩心裡,林徽因就是他的白月光,紅玫瑰,哪怕陸小曼風情萬種,又怎能取代林徽因呢?
結果,徐志摩死了,她卻說徐志摩愛的不是她,而是從詩意和浪漫中想像出來的人。這是為自己開脫嗎?
㈣ 如何看待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三人對待徐志摩的態度
張幼儀是舊時的門當戶對,是傳統封建女子,也是徐志摩當之無愧的發妻,也是最愛他的女子。為他生兒育女,照顧家人,提供一切擋雨的港灣。他風流成性,她忍耐。他追求真愛,她成全。他的父母,她孝敬,她的兒子,她疼愛。徐志摩最對不起的女人就是他的發妻。
㈤ 陸小曼、張幼儀、潘素,三位民國奇女子的三種愛情觀,三種不同的結局
網上流傳著一句話,叫「嫁給一個人,就是嫁給一種生活」,可我更相信婚姻是一場兩個人的合謀。
在這段關系中的兩人都至關重要,沒有性別之分。
婚姻就像是硬幣的兩面,一面是伴侶,一面是自己。
你在婚姻里的模樣,也決定了你婚姻的質量。
讓我們一同穿梭時空的隧道,回溯到風起雲涌的民國,看一看三位傳奇女性因三種不同的愛情觀,譜寫了三種不同的結局。
陸小曼一生有過兩段婚姻,一段是從父母之命嫁給王庚,一段是與詩人徐志摩愛得奮不顧身。
兩個男人皆是人中龍鳳,徐志摩師承國學大師梁啟超,是我國著名的新月派詩人;王庚亦是名校畢業、先後任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上校和哈爾濱警察廳廳長等要職。
旗鼓相當的家世,男才女貌的搭配,本該是天作之合的佳話,可這兩段婚姻卻都未能善終。
究其原因,與陸小曼的身世背景有著莫大的干係。
陸小曼的父親陸定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門生,也是中華儲蓄銀行的的主要創辦人,母親亦是生於官宦世家。
夫妻二人先後有過9個子女,可除陸小曼之外全都不幸夭折,父母自是寵愛到了極致。
優渥的家境和耳濡目染,讓陸小曼琴棋書畫樣樣出眾。
16歲精通英、法兩國語言,17歲在外交界展露頭角,18歲時便是北平社交界最耀眼的新星。
無數的風流才俊為她的美貌和才華所傾倒。
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她早就習慣了眾人的矚目和順從。
所以,遇見了不通風月的王庚,她便覺得受到了無盡的忽視,心中倍感寂寞和失落。
當徐志摩為了生活奔波勞苦,勸她改掉揮霍無度的生活方式之時,她便覺得這個男人不如從前那般疼她、愛她。
在她的感情世界裡,愛是放肆,是對她百般的順從和千般的縱容。
可愛情從來就不是條單行道。
再深厚的感情也經不起其中一方一味地索取,另一方的裹足不行;再炙熱的愛戀,也會在日復一日的單方面付出里消耗殆盡。
她更是完美的理想主義者,眼中只有風花雪月的浪漫。
所以,即便是徐志摩沒有墜機身亡,他和陸小曼終老或許也不過是塵世間的另一對怨侶罷了。
論才華,張幼儀不及「一身詩意千尋瀑」的林徽因;論美貌,她又不敵明艷動人陸小曼,但她絕對擔得起「傳奇」二字。
短短6年的時間里,她從一個被丈夫棄如敝履的可憐婦人,變成了商場上叱吒風雲的女強人,完成了人生的華麗逆轉。
她既能在東吳大學的講台上揮斥方遒,又能在股市裡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更是引領整個上海灘潮流的時尚先鋒。
可就是這樣一個光芒萬丈之人,卻也曾在感情的世界裡輸得一敗塗地。
而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婚姻悲劇,也要從童年說起。
張家是江蘇寶山縣的大富,可家中卻極其的重男輕女,張家共有12個孩子,可對外只宣稱家裡有8個兒子。
張幼儀的幾個兄長都曾在國外一流大學的深造學習,可她卻只能以學費低廉的借口向父親求學。
男尊女卑的思想便是從那時起就銘刻在了她的骨血里。
所以,她對待感情和婚姻的態度,是順從、隱忍和妥協。
丈夫在新婚之夜拂袖而去的屈辱,她忍;婚後的冷言冷語和無盡的漠視,她也忍。
她明明渴望丈夫的陪伴,卻在丈夫提出想要外出求學時,一次又一次的退讓。
甚至是當她身懷六甲,徐志摩要她把孩子打掉,她也曾想過舍棄孩子來挽回這段不可逆轉的婚姻。
不是所有的忍一時都會風平浪靜,不是所有的退一步都有海闊天空。
有時候,忍一時是苦海無邊,退一步就是萬丈深淵。
低盡塵埃里的愛情開不出歡喜,而愛情里最可悲的也莫過於失去了自己。
多年以後,張幼儀功成名就,前夫徐志摩不止與她盡釋前嫌,更對她刮目相看,給她介紹生意,把她當做知己,甚至將生活中不如意的事都說與她聽。
假如張幼儀當初在婚姻里能保有獨立的人格,而不是一味地隱忍和妥協,不知她和徐志摩之間就會有另一番結局?
我想大抵就是像潘素和張伯駒之間那般吧。
一個是聲名赫赫的京城四少,一個是誤入風塵的傾城佳人,一個是已有妻室,一個是另有婚配,卻偏偏一眼萬年。
千百年來,這也是多少文人騷客夢寐以求的完美愛情。
可有多少的激情終歸都敗給了時光,乍見之歡都輸給了久處厭煩?
唯有潘素和張伯駒做到了從一而終,用一生的不離不棄不負當初最美的相遇。
倒不是潘素生非異人,只是她始終給予伴侶足夠的尊重和包容。
張伯駒一生醉心收藏,為求文物不惜散盡萬貫家財。
潘素就傾力支持,抵當首飾也好,變賣房產也罷,凡他心中所求,她必定捨命相陪。
暮年的張伯駒曾看上過一幅字畫,便孩子氣的在家中耍賴打滾求潘素應允。
若是換了旁人,這樣的為老不尊只怕是少不了指責謾罵,潘素卻懂得丈夫的赤子之心。
最終,又當掉了一件首飾給他買字畫,成全他的名士風流。
婚姻素來都有化神奇為腐朽的魔力,多少當初心動的美好會在柴米油鹽里過濾得一干二凈,多少濃烈的感情會在時光里風幹得索然無味?
潘素的可貴,在於她始終對伴侶保有欣賞的態度。
旁人見的是他步履蹣跚、老態龍鍾的模樣,她卻只見歲月沉澱在他皺紋里的成熟和儒雅。
旁人見的是他猶豫不決,再無昔日的殺伐決斷,她卻仍懂得他經年浮沉後蛻變出的睿智和隱忍。
她用蕙質蘭心化解了世人避無可比的婚姻尷尬,把日子過得如詩如畫。
她用一生的懂得和成全換來了丈夫一世的珍惜和寵愛,年近八旬之時還為她寫下「兩情一命永相連,從未解,秦朝楚暮」的動人情話。
何須再羨天上鳥比翼,再羨水中蓮並蒂,神仙眷侶,如是而已。
婚姻其實像極了一片荒蕪的土地,你用心澆灌你,春去秋來,它便還你花開滿地;你不知維護、肆意破壞,它便還你一片狼藉。
縱是佳偶天成的般配,也有人將其輸得一敗塗地;縱是千難萬險,也有人將山海一一踏平,譜寫了美好的結局。
緣由天定,而婚姻這一條漫漫長路,沒有捷徑,唯有經營。
㈥ 張幼儀去世後,她墓碑上寫了哪4個字,這是對前夫徐志摩最好的嘲諷
張幼儀去世後,她墓碑上寫了4個字,這是對前夫徐志摩最好的嘲諷
民國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個時代,在新文化和舊文化當中,誕生了許多文人才子,徐志摩就是其中一個,他們這些文人才子接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對於自由戀愛有著嚮往和追求,而徐志摩的發妻張幼儀同樣也是一個才女。
更為難得的是,徐志摩雖然跟她離婚了,但是她依然幫他照顧父母。而她也以徐父養女的身份成為了整個徐氏家族的掌門人。
後來她輾轉世界各地,幸運這次終於降臨到她身上,她遇到了蘇紀之,兩個人攜手度過了餘生。在死後,張幼儀的墓碑上只寫著,蘇張幼儀,也就表示,張幼儀徹底成為了蘇家人,也離開了對不起她的原配丈夫徐志摩。
㈦ 徐志摩與陸小曼新婚2個月後:寫信給張幼儀,內容滿是不甘和醋意
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婚禮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徐志摩一直將其視為自己封建生活的桎梏,是自己追求自由與真愛的道路上的障礙, 不管張幼儀在此期間為徐家付出了多少,徐志摩最終還是選擇與張幼儀離婚。
幾年之後,徐志摩與自己所愛的女人陸小曼成婚,本以為是一段甜蜜美滿的婚姻,但 未曾想才新婚2個月,徐志摩便向張幼儀寫信訴說自己現在苦悶的生活。
張幼儀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兩人因為家世相當,所以在父母說定之後便舉行了婚禮。
兩人並非是自由戀愛,張幼儀安靜沉穩的性格也不是徐志摩所喜愛的。
這場婚姻讓骨子裡都是詩情畫意的徐志摩難以接受,因此 他始終迴避與張幼儀的接觸,即使兩人已經生兒育女 ,即使,兩人之間已經有了斬不斷的關系,但是 徐志摩卻始終不能真正接受他和張幼儀之間的這份感情。
他嫌棄張幼儀的衣著老土,嫌棄她的性格古板。
甚至在兩人婚姻存續期間就去追求心中的女神林徽因。
為了得到女神的垂青,不惜 讓當時已經懷有身孕的張幼儀去打胎。
他不愛眼前的這個女人, 連帶著連尚未出生的孩子都一並嫌棄了, 這樣的舉動無疑深深刺痛了張幼儀的心,這份婚姻變成了兩個人共同的煎熬。
但是 張幼儀並沒有去打胎,她決定留在自己的孩子, 就在這個孩子剛出生不久, 徐志摩便拿來了擬好的離婚協議,張幼儀也徹底死心了。
1922年,兩人正式離婚。
徐志摩在離婚之後馬上在報紙中刊登這一「喜訊」,向天下人告知他已經解除了煩惱自己多時的束縛。
這是民國時期第一次有人在報紙中公布離婚的消息 ,而張幼儀卻不得已成為了「被離婚」的女性,不得不忍受著其他人的流言蜚語和不解。
徐志摩因為不愛,所以完全不會站在張幼儀的角度思考問題 ,不會顧及這個和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女人看見這則消息會有多傷心,也不會想其他人會如何看待張幼儀,她會因此承擔多少無端的非議。
雖然徐志摩與張幼儀恩斷義絕,好在徐父徐母都是明事理的人。
他們明白張幼儀這么多年替徐志摩操辦家務,上要照顧老人,下要操心大大小小的事物,而自己的兒子卻在幼兒剛剛出生便與其離婚,心中對張幼儀充滿了愧疚。
他們堅持認張幼儀為自己的乾女兒 ,兩位老人有什麼事情也還是習慣和張幼儀訴說。
1925年,徐志摩已經與自己朋友的妻子陸小曼陷入到熱戀之中 。
兩個人都認為只要彼此是真心相愛,那麼他們兩個就不必在乎其他人的眼光,不必在乎世俗的想法。
而徐父徐母看到兒子與有夫之婦糾纏不清,雖然勸了無數次,但徐志摩卻依然我行我素。
兩人雖然心急,但是也無可奈何,索性也就任由兒子這樣折騰下去。
1926年,陸小曼與丈夫解除了婚約,徐志摩便馬上與陸小曼舉行婚禮 。
徐父徐母雖然心中百般不願,但是也無可奈何。
為了讓驕縱的陸小曼婚後生活的能更加舒適習慣。
兩個老人還為這對新人建造了一棟豪華的別墅新房供兩人居住,用心程度可想而知。
陸小曼是徐志摩自己選擇的愛人,她渾然天成的媚態也深深吸引著徐志摩,兩人的感情雖然受到世人的非議,但卻沒能阻止兩人想要在一起的決心。
兩人婚後的生活如膠似漆。
陸小曼是嬌生慣養的大小姐,自然少不了一些小姐的做派,不僅不能承擔家務,還需要人服侍著生活。
徐志摩對心愛的人百般包容,有求必應。
但與這對新婚夫婦一同居住的徐父徐母卻不能容忍新來的兒媳婦這般驕縱。
尤其是想到以前賢惠持家的兒媳婦張幼儀,心中更是不好受。
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神情和行為之中已經表現出了對新兒媳的不滿。
陸小曼自然也察覺到公公婆婆對自己的態度,心中頗有芥蒂。
徐志摩作為兒子和丈夫夾在中間不能調和雙方之間的矛盾,反倒要聽來自雙方的抱怨,也感到十分也苦悶。
就這樣隨著時間的積累,父母和兒媳婦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深。
終於有一天還是爆發了,徐父徐母忍受不了現在的生活, 在兒子新婚一個月之後,兩位老人收拾行李去投奔了張幼儀。
幾個人剛一見面,兩位老人滿肚子的苦水彷彿終於有了可以宣洩的地方, 向張幼儀訴說著陸小曼在生活中的種種出格的行為。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想問張幼儀,那就是她是否肯和徐志摩復婚,只要張幼儀有這個想法,他們就一定想辦法讓徐志摩與陸小曼離婚。
而張幼儀聽到這些,心中也是百般滋味,但是有一件事情她可以肯定,那就是自己與徐志摩再無可能。
明白了幼儀的想法之後,徐父徐母一時也不知道再說些什麼。
就這樣度過了 一個月之後,事情迎來了轉機。
原來在徐父徐母去找張幼儀之後,陸小曼沒了公公婆婆的管制,她便更加不管不顧,花錢也大手大腳,生活得十分自在,而 徐志摩看到父母選擇離家出走去找自己的前妻,雖然心中不快,但是也不能向人言說。
很快,戰爭來到了兩人生活的別墅,為了躲避戰爭,兩人逃往上海。
失去了父母的資金支持,他們隨身攜帶的金錢十分有限。
而陸小曼卻依然保持著大小姐的做派,不僅揮霍無度,還在上海的舞廳中日日笙歌,使得兩人的生活更加窘迫,此時的徐志摩也更加痛苦。
無奈之下, 他提筆向張幼儀寫了一封信 。
其實在與張幼儀七年的婚姻生活中,徐志摩從未向她寫過一封信,表達自己的思念或是訴說自己的近況,因此這是徐志摩第一次向張幼儀寫信。
在信中,他先是表達了自己父母和張幼儀一同生活的溫馨熱鬧,又提到了自己的落魄生活,覺得十分苦悶。
言下之意便是父母在與自己同住時過得並不舒心自在。
在父母有難處時,首先想到的便是找張幼儀排憂解難,這份信任是做兒子的徐志摩也難以比擬的。
而此時正處於困境之中的徐志摩想到這些事情,心情更是苦悶,他們的生活十分拮據,而作為新婚妻子的 陸小曼完全沒有為兩個人的生活考慮 ,只是一味地看重自己的快樂,讓徐志摩有苦難言。
說白了,徐志摩與陸小曼兩人本質上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兩人都只為自己的快樂考慮,而由此帶來的對其他人的傷害,他們是不會在乎的。
從這封信開始,張幼儀便時不時地接濟兩人的生活 。
每當兩人在經濟上陷入困頓,無法周轉的時候,都是張幼儀慷慨相助,而且為了照顧徐志摩的面子, 張幼儀每次都是以徐父的名義郵寄錢款 。
甚至在徐志摩去世之後,在陸小曼與翁端午同居之前,張幼儀都一直在資助著陸小曼的生活,直到翁端午有一次親自找到張幼儀道謝並明確表示此後不用在給陸小曼匯款之後,張幼儀的接濟才停止。
徐志摩一直將張幼儀視為自己的累贅,視為自己追求真愛道路上的絆腳石,他從沒有愛過這個一直為他付出的女人。
但是張幼儀卻總是在默默地幫助著他,在關鍵時刻鼎力相助,無論是在婚姻存續期間,還是在婚姻終止之後。
張幼儀在與徐志摩離婚之後,她並沒有消極氣餒,悲痛度日,反倒是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並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她在朋友的幫助之下到德國攻讀幼兒教育,回國之後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幾年之後又在哥哥的幫助之下成為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並集資創辦了一家服裝公司。
在離開徐志摩之後她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更加充實,面對昔日妻子的蛻變,徐志摩也終於放下偏見,對張幼儀贊不絕口。
我們不能否認徐志摩作為一代詩人的才華,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他在生活中對於感情的不忠貞以及他對張幼儀的虧欠。
但也是徐志摩絕情地與張幼儀離婚,才使得她在絕境之中迫使她成長,成為一個獨立自強的女性。
㈧ 徐志摩和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之間有哪些感情糾葛
一句話,雖然徐志摩才情出眾,但他的感情糜爛和婚內出軌,甚至拋妻再娶的行徑,令很多人都極為不齒。
㈨ 徐志摩前妻張幼儀是如何對待陸小曼的呢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志摩,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時,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21年赴英國留學,進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校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春,在北京辦起了俱樂部,出於對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本的詩集《新月》的興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1928年3月,創辦《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別康橋》。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
而陸小曼的娘家,雖然是上海著名的大家族,但因為陸小曼與王庚離婚、墮胎等原因,早已與她斷絕往來,且早在徐志摩空難的前一年,徐父就已經離世了,他們將遺產捐獻給了孫中山買槍炮,並沒有留給陸小曼,失去重要經濟來源的她生活只得過得窮困潦倒。
愛與傷害,相伴而生。世事造化弄人,沒想到徐志摩的離開,卻成就了張幼儀的輝煌的一生。
㈩ 民國奇女子張幼儀,她長得真的特別的好看嗎
民國才子徐志摩是中國現代詩壇上屈指可數的大詩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極一時的「新月派」主將。他的詩,風格歐化,流動著內在的韻律和節奏,情感真摯充沛,有許多名篇傳世。 對於徐志摩,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文學巔峰之作《再別康橋》,然後就是他的情感生活了。不可否認,徐志摩是位才子,而且是風流倜儻的才子,風流才子自然少不了紅粉佳人。徐志摩一生,曾有三段情感糾葛,張幼儀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
張幼儀晚年說過這樣一句話:「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這話叫人聽了會落淚的。一個他辜負了的女人說出這樣話,這個男人在性格上品質上總是有過人之處的。離婚30年後,張幼儀又嫁給了香港醫生蘇紀之,蘇醫生曾留學日本,在上海行醫,也是離異有子女。1967年,張幼儀67歲的時候,曾和蘇醫生一起,到英國康橋、德國柏林故地重遊。後來兩人來到了美國定居,並於1988年病逝,終年88歲。